A. 校园文化属于一种隐性课程还是显性课程
校园文化属于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包括学校文化方面的教育、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等:学生在学校各种人际交往中受到的影响,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的影响。
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的影响,如学校与班级的传统、风气、舆论、仪式、规章制度等;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物质文化的影响,如学校建筑、校园环境、教室布置等。
隐性课程的特点
潜在性。潜在课程以间接、内隐、不明确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隐蔽性(不易察觉性)。潜在课程存往往被显性课程遮掩或垄断,短时间内难以显现,不易被确认;
广域性。潜在课程在内容上涵盖了学校生活中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方方面面,空间上涉及到学校的每个角落,人员上容纳了所有的师生员工,范围广泛;
多样性。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实践活动的多态多样,渗透于其中的潜在课程也呈多样化态势;
难量化性。潜在课程产生的背景之一就是对于纯量化法的批判和定性法的运施,加之其潜隐性、多样性等特点,都使得潜在课程难以用量化法来确定,而更多的是需要定性研究。
B. 什么是班级文化你是班主任的话,你怎样进行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所谓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而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
一、班级环境文化建设
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美化教室环境,既建设了良好的班级形象,也可以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心理学研究证明,自然环境、社会现实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1.教室的净化。教室卫生是班级的窗口,是文明的标志。要保持干净的教室环境,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制订严格的卫生制度,人人参与,加强检查和监督,保持教室的清洁和美观。
2.教室的绿化。绿色象征青春和活力,代表着希望。在教室的前面和后面摆放一些绿色的植物,如盆景、花草等,让教室充满绿色,充满青春的气息。
3.教室的美化。发动学生精心设计,巧妙布置,力求教室和谐、高雅。教室布置包括:班级发展目标(可贴于教室显眼的地方,比如黑板右上方);班级文化宣传内容(板报,班训,名人名言,学习园地等,可分别布置于教室的不同的地方)。
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主要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为依据,同时根据班级实际,体现班级特色。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必要条件,要十分重视。我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制度,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制度,班级一周工作总结制度,班干部定期会议制度,突发事件处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
制订和实施制度应从四个方面加以注意:
1.抓好开头。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新生入校之际、班级成立之初都制度建设的好时机。学生刚入校门,就要做好入校教育,要让每一位学生了解规范,重视行为规范的落实,同时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
2.重视学生意见。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所以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班级制度可以通过学生讨论、班委修改、最后全班学生投票的方式来制订。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才会有生命力和实效性。
3.制度的实施要持之以恒。制度的执行一定要长期坚持,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只制定不执行。要长期坚持,要注重落实。
4.制度的实施要公开、公平、公正。班级制度是针对全体学生的,不能因为某些学生成绩好或者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就对这个学生的问题回避或从轻处理。一定要保证规章制度的公开、公平、公正。制度从实施之日起,就要保证它的公正性。
三、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属于观念形态层,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价值观、人生观深层次的文化。
1.班级精神的培养。一个班级要有班魂,也就是班级精神。这种精神要在班级成立之初有意识地培养,逐步让学生理解接受,根植在全体学生的心里。例如,我在建班之初,就把“拥有青春,快乐生活每一天”“珍惜青春,迈好青春每一步”“无悔青春,美好回忆每一刻”等理念灌输给学生,抓住一切机会给学生讲解这些理念的含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慢慢培养并形成这种班级精神。
2.班级凝聚力的培养。班级凝聚力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最能调动一个班级学生情感的,最能体现班级凝聚力的莫过于一年一次的校运会。在校运动会期间,一方面,我尽可能地动员每一位学生参加运动会,同时把没机会参加运动会的学生组成宣传组、后勤服务组、卫生清洁组、安全保卫组,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校运动会中去,让他们懂得每一个人都应为班集体出一份力。每次运动会,我班的各项活动都能在紧张而又有序的气氛下运行,往往是既取得了良好的运动成绩,又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收获非常大。
3.班级活动的开展。人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和锻炼。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班级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军训、运动会、艺术周等。这类活动规模大、影响深,对于形成健康向上、团结进取的班级团队精神起很大作用。鉴于此,在军训过程中,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意识;积极对待校运会,培养班级凝聚力;认真组织学生参与艺术节,培养集体荣誉感。另一类是班级内部的活动,如班会、辩论会、演讲会、兴趣小组等。这些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优化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精神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班级里有两种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要处理好: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
教育学生处理好同学关系,包括以下内容:提倡助人为乐;心中有他人;看人要先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幽默感;要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处理好师生关系,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和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自己;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言行树立威信;教师要培养民主作风;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对学生不抱成见和偏见,公平对待全体学生;当与学生发生冲突时,要善于理解学生。
在现代教育中,班级文化建设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和重视,作为班主任,必须在班级文化建设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C. 何为文化的外显模式与内隐模式
外显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企业全体员工在协调、造就外界环境、社会变化、企业相互关系中逐步形成的企业风尚。主要指企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包括企业的厂容厂貌、机器设备、产品(含服务)、文化设施、文化教育、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礼仪习俗等文化形态和特质.外显文化是人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居于企业表层结构中.它是企业文化的物质载体、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给人们以企业文化的直观感觉形象。
内隐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内层结构,是用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及体现的员工素质,是企业全体员工在协调、造就外界环境、社会变化、企业相互关系中,以人的精神世界为依托的各种文化现象,如在精神方面有创造、开拓精神、工作态度等;在意识形态方面有竞争意识、改革意识、危机意识等。
外显文化的最直接体现在于企业的国家特性、民族特性、企业名称、外观建筑特色、企业内外容貌、企业产品标识及标志、企业产品样式、颜色及包装、企业工作服装等,同时还有企业积极参与的社会活动,内部组织的业余文化活动。对企业的第一印象往往取决于企业的外显文化。企业外显文化主要通过企业的物质文化、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和文化娱乐等活动显现出来。
外显文化的表现
外显文化主要表现为形象理念,形象理念要体现两个原则即:最佳原则和整体原则。
形象理念要集中反映和体现以下意识:
A、荣誉意识——以企业为荣,自觉维护企业形象。
B、使命意识——自觉维护企业利益,以振兴企业为已任。
C、团队意识——维护体现企业的整体形象,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
D、大局意识——维护大局就是维护企业形象,维护企业形象也是维护大局。
D. 学校“班级文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班级文化包括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大类。
显性文化是物质文化,是班级里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布置、陈列的图、文、物、图书、花卉以及环境卫生等。这些布置与陈列不仅在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创建师生和谐的气氛,内容对学生也具有熏陶和感染的作用。
隐性文化主要有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的关键是“立法”与“执法”的关系。民主“立法”,也要民主“执法”,更重要的是大家“守法”。
班级内每一个成员都能做到遵纪守规,自觉维护班级班规,管理好自己的同时,也愿意去帮助别人,而且这种“自管”与“管他”的存在方式是一种自觉意识,这样班级的制度文化就真正形成了。
精神文化是一种引领班级正方向与正能量的巨大力量。是反映全班学生的价值并被全体师生认同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力量。
精神文化是班级管理和建设良好班风的内驱力和核心,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它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
首先,班级得有自己明确的班级奋斗目标,正确的舆论氛围和积极的班级情态。明确的班级目标,正确的舆论氛围对班集体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班集体的整体风貌。因此,制定明确的班级目标和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是每个班主任首先应该要做的事情。
其次,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班级内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学生身处班级之中能感觉到有温暖、有关怀、有互助、有协作,有主人的体验,有大家庭的感觉。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班级中除了给学生个人造成良好的心理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再次,抓典型、树榜样。在班内树立一些积极上进的模范学生,用这些孩子的行为举止去影响别的孩子。开展多元化的评比活动,树立各方面的模范、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重要的是班主任要善树榜样,会用榜样,让榜样无处不在,随处都在,让榜样事事都有,时时都有。
最后,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让班级精神多地生根。
文化立班对我们来说似乎有高度、有难度。其实不然,文化立班是班级管理的灵魂,就是抓好班级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最主要的是要培育班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只要班主任能够明确并重视班级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就一定能够带出来一个班风正、学风浓、士气高、精神足的班集体。
E. 什么是班级文化,如何营造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是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
营造班级文化:
1、保持教室的整洁
教室的卫生其实是一个班级班风的缩影。干净整洁的教室不仅让人身心愉悦,而且对学生良好审美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教室环境应是窗明几净、桌椅整齐、地板洁亮、窗台无灰尘、讲台无粉笔灰、墙壁无涂鸦、桌面无划痕、洁具摆放有序。要做到这些,需要班级每个成员都有主人翁精神,并相互监督、不断强化,以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
2、设置墙上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
一是设置名人名言区。名人名言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并以卡通画的形象展现。
二是设置评比区。在评比区公布班级的好人好事、先进典型等,使学生在评比区找到自身不足,同时向优秀学生看齐。
三是设置训导区。主要张贴由班主任主导、班级成员共同制定的班风、班训、班级口号等。它们是班级成员奋斗的目标,促使班级成员自觉行动,起到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的作用。
四是设置展示区。展示区主要展出学生作品,如优秀作业、美术、摄影、书法、手抄报等作品。展示学生作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并获得进取的动力。
3、重视学生的仪表
仪表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层面。良好的仪表仪容,不但能展现个人的良好形象,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要求学生仪表整洁、朴素、大方;集体活动要求统一穿校服,佩戴红领巾等。
分类:
按照班级成员的占有集中程度,分为统合型班级文化(班级所有成员或大部分成员共同占有)与离散型文化(班级成员分别占有几种不同性质的文化,且其中任何一种均不占主导地位);
两种类型按照与社会要求的吻合程度,分为班级制度文化与班级非制度文化(含班级反制度文化)两种成分。
按照班级成员的认同程度,分为班级虚形文化(体现社会要求但尚未被班级成员内化的文化,又称纯制度文化)与班级实体文化(班级实际具有的文化,又称素质文化)两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