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英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当今世界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世界,在地球的任意一点,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面对着如此迅猛的发展形势,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融合逾深,我们国家在获取了巨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要无时无刻面临着与世界其他国家更加激烈的竞争。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适者生存”的理念,而我们也深知只有知己知彼,方能做到百战百胜,所以我们不得不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同时,更多地去关注和学习和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对这个民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的差异也会影响一个国家当前阶段发展的差异。因此,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则是竞争的需要。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能力和习惯。”由此看来,文化的辐射范围是包罗万象的,不同的民族区域以及不同的社会经济生活,必然使各民族的文化具有“个性色彩”。当今,举世公认最完整、最发达、影响最大的文化巨流是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起源的西方文化和以华夏(黄河、长江流域)为主的东方文化。英国是西方文化的代表,中国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中英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果对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了解就容易造成交际上的失误:一次善意的言谈有时会让对方十分尴尬;一个礼貌的举止也许公被误解为荒诞粗俗。现在我们就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截然不同儒家中庸之道与个人英雄主义。
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历史传统也不尽相同。自古以人,中华民族就以农业为主,形成了与农业经济相对应的农耕文化,形成了“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合作,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中国文化相反,英国文化属于海洋文化,他们把宇宙分成两个世界,形成了“天人相分”的思想。认为人类应该探索自然,征服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其基本特点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以现世的人伦关系为核心,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中庸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观念,主张对己要“克己复礼,不喜形于色”,处世“不偏不倚、公正和谐”。在一些俗语和民谚中反映了这一民族观念,如“吃亏是福、与人为善”、“出头的椽子先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西方传统文化是以“天人相分”思想为核心,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举例说明,“indivialism”在英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常被译成汉语“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这就使人们产生曲解,误认其为贬义词,事实上,在西方,indivialism是个褒义词,可译为“个体主义”或个性主义“而利己主义”、“自私自利”英文用selfish一词。
二、“人人生而平等”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阶级观念差异
与两千的多年的漫长中国封建社会相比,英国的封建社会只经历了几百年,受封建等级思想的痼疾影响不大,最早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就发源于英国。17世纪初,英国就完成了工业革命,成长并壮大起来的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因此,英国的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重视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力。同时,许多少也都注意尊重他人,无论自己地们高低,别人为你服务,你都得道谢。儿子为你亲倒杯茶,父亲要说:“Thank you.”
在中国,封建传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旧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眼中有着绝对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生存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总有人感叹“父命难违”,儿子帮父亲倒茶是每天的必修课。
每个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所形成的思想文化都会不断的沉淀积累下来,渗入人们的血液,嵌入人们的思难,给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打上这个民族的深深烙印。迥然不同的中英文化,按照自己方式在时间的长河中流淌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融入了人们最平常的生活。
摸不着头脑的称呼与称谓。
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称谓的使用差异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例如:英语文化中以名相称是很常见的,它适用于不同性别、年龄的朋友、同事,甚至可用于上司、长辈老师。在英美等国,许多员工对他们的老板直呼其名,不会被认为不礼貌,相反它表示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平等以及老板的平易近人。而在中国工作的外国老板如果要求员工直呼其名时,中国员工往往不知所措,而坚持以“manager+姓”称呼,以示尊重,然而老板不但不领情,反而认为员工有意和他保持距离而感到不快。这就是英汉称谓的差异造成的交际中的误会。不同的称呼一方面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不同;另一方面表达了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思想情感。
我们中华民族素来有着“礼仪之邦”的美称,在称呼问题上,中国文化一直认为年幼的必幼的必顺尊敬年老的,这可能与我们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有关。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时,我们常常说老王、王老、老爷爷、老奶奶奶等等,因为“老”字在中国代表着见多识广,足智多谋。但在西方文化中,除了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下称先生、女士、夫人之外,认识的人之间往入直呼其名,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老师和学生之间都可以这样,他们这为这样是关系亲密的表示,尤其是年长者,如果你在他们的姓之前加上“old”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暗示着你认为他们身体虚弱,风烛残年,失去活力,他们更希望你称呼他们的名字,他们觉得这样显得更亲切自然。而这种情况在中国将会被视为没有教养,是无论如何不能被接受的。
恭维的学问
在英在英美文化中,对外貌仪表的积极评论在人与人之间相互恭维的内容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们。尤其是女性的外貌仪表永远是被恭维的对象,这种情形丝毫不受她们的年龄、社会地们和职业等因素的影响。恭维者既可以是男性,如一位男性可能对其女同事说:“You are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I have erer seen”也可以是女性,如一位女学生可能会对她的女同学说:“You certainly look elegant today”而在中国文化中,女性的外貌仪表虽然也是一项被恭维的内容,但不占主导地们,而且这种形式的恭维更多地局限在女性与女性之间。男性恭维女性的外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上是一个禁忌,现在情况虽有了一些变化,但仍受较大的限制。在讨论恭维语话题时,还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即同女性相比,男性在外表上受到的恭维要少见得多,而男性之间就外表进行恭维则更为罕见。例如:一位美国男性在恭维朋友的穿着打扮时,对异性好朋友,他的恭维语是“sexy skirt ”,对异性普通朋友,他的恭维语是“nice sweater”,而对男性朋友则根本不会表示恭维。与此类似,一般中国男性也认为“外貌对于女性就如同能力对于男性”。在话题涉及外貌仪表时英汉恭维语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差民是,在英美文化中,人们常常可以在外人面前恭维自己的家人,包括自己的配偶、父母及子女等。但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在外人面前一般是以他人家庭成员为恭维对象而较少“自吹自擂”。
接受恭维时的态度及反应,虽然人们对恭维采取的反应主要受制于“赞同准则”和“谦虚准则”。但很显然,文化背景不同,人们采取的反应方略也会不同。一般而言,英国人在受到恭维时往往要赞同恭维人并接受恭维。讲英语的人几乎一致同意,对恭维语约定俗成的回答是“Thank you|”。事实也的确如此,面对美国人的恭维,用“Thank you”进行回答确是万无一失。但实际上,美国人除了使用“Thank you”来进行应答外,还有不少人是使用其它方略的。如:(1)受恭维者首先同意恭维语,再进行客观评论,从而避免自己直接受到恭维。(2)回赠性答语。在这类答语中,赞扬声反回到恭维施予者身上。而中国人接受恭维时的态度及反应则不太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1)含糊其辞的答语。中国人大多内向、含蓄,很少公开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墙文化”,自有几份道理,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喜怒哀乐极少溢于言表。(2)否定的答语。在这类答语中,说话者认为受恭维的人或物不值得获此殊荣,似乎恭维者的赞语有点言不符实。中国人说话讲究含蓄,力戒自我吹嘘,因此听到赞美之辞时,往往极力否定自己,以示自谦。(3)减弱的答语。
中英民俗风情的不同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规约。如果把一种文化中的模式移栽到另一文化上面就会造成交际障碍。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这种风俗长期发展,约定俗成,已成习惯。如中国人到别人家做客,当主人问是否要喝水时,客人会客套一下,即使想喝,回答也是不喝,而主人往往都要给客人倒上水,这是一种习惯而在英美国家,若客人想喝,就直说不喝,主人便不倒水,
中国人招待贵客时总是精心准备丰盛的酒席款待,大鱼大肉,品种繁多,主人忙上忙下,并不停地往客人盘里夹菜。往往是客人都吃不下了还在夹菜,西方人将其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为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夹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在中国,主人往往在吃的同时,还会说粗茶淡饭,没好好准备,不成敬意。这使英美国家的人非常吃惊,还会疑问,难道中国人天天都是吃这么丰盛的酒席吗?
中国人探望病人常会对病人说些“注意身体”,“多吃点儿西”,“按时吃药”,“多穿点衣服”等表示关怀。如果对英国人这样说就会引起他们的不满,他们会认为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该怎么保养,不用别人来说,这样的问候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他们常用祝愿早日康复的话来问候病人。
中国人在别人家做客,如果要走,他们一旦提出,就会立即起身往外走,此举会让英国的人觉得很突然,感到没礼貌。英国的人在说再见时往往会客套几句,然后再走。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中英文化中有许许多的共性的东西,但也不可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也存在问及此事差异,尤其是在交际文化方面,中英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了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的不尽相同,如怎样开始交谈和保持谈话继续进行,怎样组织信息,怎样表示说话的连接,怎样表示强调,怎样表示礼貌,等等。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和思维方式来解读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理解障碍或语言冲突。因此我们在英语使用过程中,无论是正确的理解或正确的表达,都需要注意根据语境先择合适的词句。
交际是双向的过程,要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得进行,交际双方都应该进入对方的文化背景中,从对方的文化实际出发,进行交际。这就要求跨文化交际者不仅要熟悉本国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还要注重学习、掌握交际对象国文化以及这两种文化之间的言语差异。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成功的交际。因此英语学习者应树立文化意识,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文化知识。文化知识可以加深学习者对语言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英国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要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并且将它与自己的母语进行比较,认识异同点,尊重不同点。还必顺重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重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以提高在不同语境中正确理解和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国。这样就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选择恰当的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从而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㈡ 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别
从不同的方面看中西方礼节的具体差异。
1、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
2、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
3、在宴客方面,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在西方人他们通常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
4、在禁忌与习俗方面,中国人不喜欢说4,觉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欢13。中国人视4为不吉利,因为与“死”同音;而在荷兰语中4却是个喜庆的数字,因为与荷兰语“庆祝”一词的发言相近。
5、中国人通常以登门拜访表现他的热忱,而西方人在拜访前先要跟主人预约,忌突然造访。否则,受访者会感到不快,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拜访打乱了工作安排,给他造成了极大的不便。约好的拜访一般要准时。
6、中国人见面客套时喜欢问去哪,吃饭了没,而西方人却认为,这是在侵犯他们的隐私,西方人对此感到很怪异。“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西方人们分手时通常说Good-bye,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
7、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8、中国人通常会在女官员、女企业家、女学者、女明星面前遵循女士优先原则,却不理会女翻译、女导游、女陪同、女记者等。而西方人对此一视同仁。
9、在国际会议上,我国传媒总结出国人的种种陋习:电话多、屎尿多,常常在公开场合训斥下属,男秘书给自己上级揉肩膀等。为此《国际先驱报》曾于2007年9月24日载文“中国人国际会议‘七宗罪’成西方媒体嘲讽性花絮”。
中西方礼仪文化呈现出的各自不同的特色中西方礼仪文化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1、中国传统礼文化强调谦虚谨慎,西方是在得体的基础上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喜悦。而
2、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尊卑次序,西方社会提倡自由平等东方文化等级观念强烈,无论是在组织还是在家庭,都有一定的辈分等级。尽管传统礼制中的等级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级观念至今仍对东方文化产生影响。
3、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国的人民有着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礼仪是与本土的思想文化相对应的,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2)中外交际文化有哪些差异扩展阅读
社交礼仪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交际能力等。社交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愈显重要。通过社交,人们可以沟通心灵,建立深厚友谊,取得支持与帮助;通过社交,人们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对取得事业成功大有获益。
㈢ 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差异,举俩例
中国人重“内”,西方人崇“外”。
中国人通过节庆活动企盼丰收、享受喜悦,而西方人则更偏向借此发泄个人情绪、张扬个体人格。
思维模式,西方重唯理、思辩细节分析;中方重经验、直觉整体综合。
隐私方面,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时间观,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
客套语,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餐饮习俗,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行为规范,比如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
风俗习惯,中国人对龙有着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西方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为恶。中国人将红色视为“喜庆”“吉祥”的象征,而白、黑两种颜色为“不吉利”的颜色。因此在重大节日或者婚礼上会穿红装、挂红灯笼、贴红“喜”字。而在丧礼中,人们都会穿黑或白颜色的衣服,代表对已经过世人的哀悼。但西方人则非常喜欢白和黑这两种颜色。外国新娘则穿白色,表圣洁,参加晚会时中国女性一般穿黄色或紫色的衣服,表高贵,而外国女性则穿黑色的衣服,表典雅。(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不断深入,中国人的一些观念也在悄悄发生转变会穿白色婚纱)
饮食文化,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中国则是一种美性的饮食观念,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也难以涵盖全部。
宗教信仰,中国以儒学为核心,以佛教为宗教的文化体系和西方以基督教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带来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国传统文化则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666”在中国是吉祥数却是魔鬼复活的日子。
㈣ 中西语言文化差异有哪些
1、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西方人崇拜个人荣誉感,而中国人提倡谦虚谨慎。比如,针对以下问题,中国人常会做如此回答: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2、社会关系的差别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 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 “只要努力, 牛仔也能当总统。”( 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a president.)
但传统的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比如,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3、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 “吃饭了吗? ”“到哪儿去? ”“上班呀? ”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
但你若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 ”“Where areyou going? ”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 “Hello! ”“How do you do! ”“Nice day, isn't it? ”
6、历史典故方面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的词语是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
英语中Achilles' heel(致命伤, 最大的弱点) , meet one's waterloo ( 一败涂地), Penelope's web ( 永远完不成的工作) , 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 麻烦, 祸害的根源) 等。
(4)中外交际文化有哪些差异扩展阅读
常见的中西谚语对照举例,如下:
1、条条大路通罗马
All roads lead to Rome.
2、劣工尤器
A bad workman quarrels with his tools.
3、一鸟在手,胜于二鸟在林。
A bird in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4、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A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
5、吉人天相
A cat has nine lives.
6、 君王卿相于我何
A cat may look at a king.
7、知足常乐
A contented mind is a perpetual feast.
8、急不暇择
A drowning man will catch as a straw.
9、肯认错是改过的一半
A fault confessed is half redressed.
10、自作自受
As you make your bed, so you must lie in it.
㈤ 中西文化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中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是螺旋的,西方的思维是直线型的,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是比较委婉的,西方人与人交际表达是比较直接的。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二、中西方文化的烹饪方式不同:
中国因为地广物博,也是四大文明古国,在对食物的烹饪上,中国的烹饪技巧比较多。
西方的烹饪一般是不使用明火烹饪的,在西方,他们是使用其它方式加热食物。
三、中西方文化道德观念差异:
西方人注重个体,而中国注重团体,西方出现了个人英雄主义,中国出现了团结力量大,西方比较强调私有财产,西方比较重视契约精神,中国比较重视人情,中国重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
㈥ 每个国家的社交礼仪大不相同,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有哪些区别
每个国家的社交礼仪都大不相同,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的礼仪差别还是具有很大的区别的。东方国家主要包括:中国、日本、新加披、朝鲜、韩国等等,西方国家主要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
在整体个民族的观念上东西方文化也有着相当大的区别,我们国家的人都很注重民族感,在日本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东方很注重集体感,但是在西方更加提倡的是个人力量,也就是所谓的英雄主义。
㈦ 中外文化差异例子有哪些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例子有饮食方面、天气方面、生活方面、服饰方面、教育方面等。
1、饮食方面: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于冷食;中国人则习惯一日三餐吃热食或者是熟食。
2、人际关系方面:西方人与人关系分明,习惯AA制;中国人讲仁义,喜欢请客买单。
3、生活方面:西方的生活倾向于独立生活;中国人自古就是集体生活。
4、服饰方面: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通常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虽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也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西方认为不合礼仪的服饰。
5、教育方面:中国教育,大多是一种封闭教育,得遵守校规;西方教育完全是一种开拓自由思维的空间,他们是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