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为什么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为什么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3-03-05 19:00:05

A. 论述在现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论述在现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从前时代继承和保留下来、存在于生产关系和上深建筑中的部分或全部因素。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内容十分丰富。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史学、哲学、道德、宗教等 理论和思想方面,在安邦治国、品德修养、成就事业等 实践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富贵的遗产。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一是分析和评价;二是批判继承;三是使现代化。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评价传统文化。首先,我们应当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封建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的基础之上的,是对它们的反映和表现。其次,我们应该看到,传统文化的许多基本观念、基本思想,本身具有两重性。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性质、特点和作用。最后,对传统文化的评价,要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判断什么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什么是糟粕,真正发掘出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清除其中的垃圾。
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文化发展中的常规。离开批判继承就谈不上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在社会发展的转变关头,在变革的时代,这个问题就显得特别引人注意。
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科学地继承民族文化遗产是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强精神的前提和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和沃土。必须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民族文化,又必须在创新中确立和发展我们民族精神民族传统。就总体而言,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割断,文化史也无法割断。在要不要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有的人主张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用一把火饶光,说“中国传统文化早该后继无人”;有的人主张民族虚无主义,彻底否定传统文化;也还有的人对传统文化采取毫玩批判地收兼收幷蓄、食古不化的态度,提倡所谓“国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与“国粹主义”形成了否定一切或肯定一切的左、右两个极端。事实上,不管是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还是“国粹主义”都不是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传统文化之所以可批判继承,根本源因就在于它是一种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论会中的文化不都是剥削阶级文化,传统文化中包括了剥削阶级的文化,又不等同于剥剥削阶级文化。事实上,传统文化中除了剥削阶级文化,还有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充满革命、科学、民主精神的劳动群众文化,人民大众文化。在阶级社会中,还存在着作为社会成员的各阶级共同创造和流传的反映共同利益的文化,如环保意识,公共交通和秩序等。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的文化传统当然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即使剥削阶级的文化,也有不同时期的区别。当这个阶级作为新兴的革命阶级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时,其文化也有不少体现人民性的成分可以搦批判继承。阶级斗争的复杂性使剥削阵营里分化出一些开明派士,自觉不自觉地站在人民的一边总结和反映人民愿望的文化。作为剥削阶级文化主干的儒家文化,也有正统的矛盾斗争,在不同时期作用也不同。只要做好批判继承,就可以为社会土土主义服务。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是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问题的进一步深化。即进一步解决怎样从普遍到特殊的问题。这个问题有它特殊的意义。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不是指整个传统文化 的现代化,而是指怎样把传统文化中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转化成具有现代内容的东西。首先,要准确地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实质。发掘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要把眼光放得开阔、长远。要着力于发掘传统文化中带有民主和科学因素的遗产。要站在现代化的高度,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传统中的合理因素加以加工、改造、冶炼、重铸、创新,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广泛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如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古为今用。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和发展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和时代要求的新文化,才能使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能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根深蒂固、枝繁叶茂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与未来文化。

传统文化当然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未来文化相结合,学习其中的精华部分,与现实相符。

我们用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求简要并全面的解答。 急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采众长。2.文化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3.吸收外来文化的合理部分,容纳一切优秀人类文化,,创造出具有新特质的新文化。

小孩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作文

您好,我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是我向您推荐一本书——《最西游作文》。会很有帮助哦!

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批判的继承和发扬,勇于创新与改革。

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辨识各种文化现象,自觉抵制和拒绝一切腐朽和落后的文化现象,追求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民族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当今时代,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

采取辩证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中积极、有益的部分,让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例如,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可以激励人民积极投身于建设事业中来;发扬儒家的\“人本”教育传统,并把它与现代人本教育思想相结合;继承传统道德中的有益部分,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青少年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现在的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没有太多的了解,相反对外来文化接触较多,网路、电视等传播媒体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演播太少,也能从书本上了解一些,引导青少年了解中国历史,对国外文化摒弃糟粕取其精华这是一个大工程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用怎么样的态度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B. 如何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

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既要看到传统文化中好的部分予以继承发扬光大,又要看到传统文化中落后腐朽的部分予以抛弃。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国古老智慧和民族精神的部分,如“仁义礼智信”“道德”“自然”我们应当继承,对于传统文化中“三纲五常”,“压迫妇女”“迷信”等腐朽部分应该予以抛弃。

C. 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对我国文化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义

年级:
2012


专业:民商法学

姓名:周颖健

学号:
2012212033

【摘要】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
文化丰富的大国,
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中
国人的生活、
工作、
学习各个方面,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紧密,

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升华和创新,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行不悖、互相促进。
通过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达到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
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核心价值体系

相互促进

批判的继承

创新

1.
什么是文化?

1.1.
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

文化

的定义,往往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据美
国文化学家
克罗
伯和克拉克洪
1952
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
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
160
多种。
从词源上说,
在西方,

文化

一词源于拉丁文
culture

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
1871
年英国人类学家
爱德华
·
泰勒
在其所着的《原始
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

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
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

一般来说,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
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
与经济和政治并列的、
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
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1.2
文化的重要性

首先,社会越发展越需要把文化作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

精神家园

。文化是每个民
族每个国家的生命体现,否定自己的文化就是否定自己的生命
;
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
个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的


因身份证

。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差别绝不仅仅体现在黑眼睛黄皮肤,更有五千年
灿烂的中华文化。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凭借文化的独特性和内聚力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丧失了独特性,
就意味着丧失内聚力,
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合法性。
这也就是六中全会强调文
化是一个

社会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的原因所在。

不仅如此,文化还是

软实力

,是一个国家以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标准。现在
国际社会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
在和平发展背景下更不直接表现为军事的
竞争,
而是体现为文化的竞争。
任何国家要想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
占领制高点,
首先要
取得文化上的优势,
要占领文化与价值的制高点。
曾经有位政治家讲过一句话,
输出产品的
是三流国家,
输出技术的是二流国家,
输出文化的才是一流的国家。
中华文化曾经在人类文
明演进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中华文化也必将在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下实现新的伟大复兴,
并反过来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社会不仅
要为世界经济政治作贡献,
更要为世界文化发展作贡献,
为世界贡献我们的价值观,
为和谐
世界作出我们的贡献。

最后,
文化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不同的文化观念会产生出不同的经济发展形
式。
为什么中国社会能有这么多年来持续的高投资经济发展模式,
这与中国社会先劳动后消
费的文化习惯有很大关系。
这种文化习惯导致中国社会有让现代西方国家羡慕不已的高储蓄
率。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拯救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喊缺钱而中国

不差钱


的原因。

2.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2.1
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和内容

在中国,

文化

一词,古已有之。



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
义。

说文解字

称:

文,
错画也,
象交文。

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
以及文物典章、
礼仪
制度等等。



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

万物化生

,其引申义
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中国古代的这些

文化

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


武力



武功



野蛮

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
治国方









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
为一个动词在使用,
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
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
但又与之相联
系,相辅相成,所谓

先礼后兵

,文治武功。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
探究传统文化,
首先应该全面考察中国文
化生成与演进的环境。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
太平洋
西岸,
西北深入亚洲
内陆

是一个海路兼
备的国家。中国传统观念上的

天下

是由四海之内的
诸夏


四夷

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社会
东部为农业区,
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区,
也由此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并存又
相互补充。东部的农耕经济又占优势,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在宏观上主要强调

以农为本



重农抑商

,从而也形
成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中国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曾李

洋务运动
、康梁的维新变法、
何子渊
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从动刀动枪、
师夷制夷、公车上书、毁除科举,再到武装起义,直至满清王朝的覆灭,其间既有暴风骤雨
式的
革命
,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
——
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
个大家庭并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同时这也是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组成的。也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
《周易》上的两句话概括,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笔者
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就其核心价值而言,至少包括这样六个大的方面:
(一)敬畏天地,体
察阴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宏大的思想视野和高明的生存智慧;
(二)志存高远,大同
理想,百折不挠,愈挫愈奋,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三)家邦一体,
国而忘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利益至上和深厚的爱国情怀;
(四)上善若水,仁者
爱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与人为善和以和为贵的处世原则;
(五)
孝亲以敬,
为人以诚,
先义后利,扶危济困,崇尚道德和提倡公平正义的社会风尚;
(六)修身克己,知耻守节,
安贫乐道,清洁自奉,高尚的人格和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

2.2

中国传统文化的显着特点

第一、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
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第二、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第三、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第四、博大精深。

博大

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
---
丰富多彩,

精深

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
深度
---
高深莫测。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1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
十六届六中全会
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发挥着主导作用,
决定着整个价值

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即马克思主
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爱国主义
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
心的时代精神、


八荣八耻

为主要内容的
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
系、
相互贯通,
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就是要把上述
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融入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
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3.2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从一般的意义上说,
人们的价值观对于人们的思想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这种意
义和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毛泽东说:

在世上的万事万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

如今
我们所坚持的科学发展观,始终要贯彻

以人为本

的原则,而

以人为本

不仅意味着我们的
一切事业都是为了人民,
而且一切工作也都要依靠人民。
那么对于人民来说什么又是最重要
的呢?首先当然是思想,是人的价值观念。所有的矛盾和问题都会反映到人们的头脑里来,
都会表现在价值观上,
人的价值观一旦形成,
它就会转化成为人们的行动,
指导人们的实践
活动。
在一百多年来的社会主义运动史中,
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价值体系,
一直发挥并保持
着指导作用:
它引领和指导方向、
团结和组织队伍、
动员和鼓舞人民,
正是在它的指导鼓舞
之下,
人民群众才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事业中去。
我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始终是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照耀下进行的。
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更离不开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体系的指导。

从特殊的意义来说,
应对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
当前,
我国已经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人们正经
历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局面。
面对这四个

深刻

,如果缺乏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指导,就可能迷失前进的方向,削弱和涣散
我们的斗志,
瓦解和分裂我们的队伍,
从而危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学习和把握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则会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打牢全党全国各族
人民团结奋斗的道德基础,
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这是我
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

4.
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坚持继承传统文化的原因

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非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继承,而是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

首先,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吸收、
改造、
融合了中国
传统文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新一届党中央领导
集体提出的
科学发展观
和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理论。
毛西周政治家周公提出的
“敬德保民”
等思想,开启了中国民本思想的先河;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
了“政得其民”的历史兴亡规律;荀子进一步提出“君舟民水”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民
本思想,
都被毛泽东思想改造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
孔子在创立儒家学说时,
十分重
视“和”的价值与作用。他强调“和为贵”
,把“和”视为做人处事、治国理政的价值判断
标准。他提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的“和同”思想,也是既承认差异,
又要求和合,通过互补互济,达到事物的矛盾统一,形成和谐的状态。老子在《道德经》中
说: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他认为,万事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矛盾的方面,阴
阳相互作用构成
“和”

“和”
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
充分认识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贵和尚中”思想的现代价值,提炼出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和谐文化”
,提升
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其次,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的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
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综合创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
它围绕爱国主义这个核心,包含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内容。民族
精神这些方面的内容,
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凝练下来的,
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再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与创新。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一个艰巨的
系统工程,
它同样需要继承前人思想道德中有价值、
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
当前思
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大力倡导
社会主义荣辱观

胡锦涛同志提出来的
“八荣八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
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
结合我国道德建设的具体实际情况,

我国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道德原则和价值尺度。
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国古代的
“知耻”
文化传统,
吸收了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出来的
“行已有耻,
使于四方”

“仁则荣,
不仁则辱”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人有耻,
则能有所不为”
等荣辱思想的精华,
把这些思想改造成为易懂易记、
朗朗上口的
“八荣八耻”
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摆正了个人在他人、
社会、
国家中的位置,
体现出中国文化智慧中深刻的生命意识和精神追求,表现出人格的“自我的创造性转化”


4.2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来源于诸多方面,
其中,
中国传统文化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源泉。

第一,
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是一种社会主义的观念体系。
这种观念体系是在特定的
民族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
都和以前时代的社
会意识有着联系,
它的产生和发展都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
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正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
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
才形成和发展
起来的。

第二,
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与
文化传统密切关联又不相同。
传统文化是区别于外来文化、
当代文化,
指一个民族、
国家或
地区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种种物质的、
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文化传统是文
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一代一代的积淀,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
中,逐渐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它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
等各个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理论体系,
其中的各个方面都
贯穿着中国文化传统。
如中国文化传统中的
“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包容会通”

“见利思义、诚信为本”
“勤俭廉政、精忠爱国”

“仁爱孝悌、谦和好礼”

“克己奉公、修
身慎独”等精神,通过改造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中。

5.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义核心价值的精神资源。
她所凝炼的民族精神,
铸造的民族的
品格,
形塑的伦理道德,
不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
也提供了方法和途
径。要实现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互动与融合应注意解决好以下问题:

第一,充分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处理好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玛雅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都中断、失
落了,唯有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承前启后、薪火相传。之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
在于中华文明有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作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植于中国传统
文化的沃土中。
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之根,
就没有中华民族精神之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就无法建立。
关于人与人、
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就说明,
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与中国传统文
化有相通之处,我们当代构建的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联系。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是要充分重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我们对传统文化基本上采取否定的态度,

到了“文化大革命”
,这种倾向被推向极致,变成了一场“大革文化命”的运动,中国传统
文化遭到了空前的摧残,
在中国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心里都留下阴影。
否定中国文化传统的结
果,最终酿成了一系列恶果,造成了“断裂的一代”

“西化的一代”
,造成了对传统文化没
有温情和敬意、
失落迷茫的一代人。
改革开放后,
党中央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害性,大力倡导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收到了显着的成效。
但也不可否认,在一些国人、特别是一些
领导干部
中间,还没有对这个问题充分重视起来,
更没有落实到行动中。
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为我们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契机。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宝贵的思
想资源,如“和合”

“民本”

“天人合一”

“制天命而用之”

“民胞物与”

“格物致知”

“即物穷理”

“知行合一”等命题和认识,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都值得很好地发掘。

同时要批判地继承。
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
否定中国文化诚然不对,
但不加
批判地全盘接受也是错误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不乏糟粕的东西,
必须对这些东西加以剔
除。比如,儒家学说中的封建礼教、等级观念、
“三纲五常”

“三从四德”

“官本位”等观
念就是需要剔除的糟粕。
法家学说中的
“尊君”

权术思想,
对现代社会管理也是消极因素。
道家学说中的“守拙”

“贵柔”

“无为”等思想,在现代社会中都有一定的消极意义。我们
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一说要重视传统文化,
就把古代的经典奉为至宝,
认为只
要熟读经书就会无所不通,
就是掌握了传统文化,
就可不加鉴别、不加批判地全盘拿来。

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中华文化传统的弘扬,必须采取“扬弃”的辩证态度,才能从中汲
取积极的因素,构建出能够反映国人共识的科学的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整合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中国近现代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
曾经展开过几次比较大的争论,
有过
“中
体西用”

“西体中用”

“会通以求超胜”

“全盘西化”

“儒学复兴”

“民族大众文化”

“创
造性转换”

“综合创新”等观点。笔者认为,张岱年先生提出来的“综合创新”论在中国文
化论争中是一种极具价值的学说。
这种文化主张,
是在研究和分析了中国近现代文化论争中
各种学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它抛弃了中西对立、
体用二元的僵化思维模式,
排除了盲目的
华夏中心论和欧洲中心论的干扰,
特别是提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注意吸收
“会通以求
超胜”论、
“民族大众文化”论中的合理因素,认为只有辩证的综合创造,才是中华民族文
化复兴的坦途。对古今中外有益文化加以综合,以构建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不是无原则的调和折中,
而是发扬一种创新精神,
进行创造性的综合。
为此,
我们既要对传
统文化中有益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合理成分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样式。
例如,
将传统的重义轻利价值观创造性转化为义利兼顾的新型的价值观;
将儒家所极力倡导

“贵和尚中”
精神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和谐理念;
同时,
我们又要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社
会文化状况,
把传统文化的主导价值观与当代中国的现实价值导向、
价值理想有机结合起来,
创造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观。
例如,
将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爱
国主义观念发展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
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当代爱国主义精神,
以此丰富和
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总结】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
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
历经劫难而百
折不挠的力量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资源,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坚实基础。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
我们
要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吸收其精华,
剔除其糟粕,
批判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弘扬中
华民族精神,
构建适合中国实际的、
能够形成国人共识的、
反映中国现实发展的、
引导中华
民族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体系。

请采纳,谢谢

阅读全文

与为什么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2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2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8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9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5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