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人的餐具是什么
中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用筷子的时间上限还不确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
河南洛阳的战国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战国以后,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记载和实物较少出现。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时的分工很明确,勺子用来吃饭,筷子用来吃羹里头的菜。
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已称“箸”,明代开始称“筷”。《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救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礼记》郑玄注“梜,犹箸也”。《云仙杂记》载:“向范待侍,有漆花盘,科斗箸,鱼尾匙。”
簋(念“轨”音)、簠(念“府”音)、豆、箪等。簋,形状很像大碗,圆口,大腹,下有圆座。有的簋还有耳朵,或者是方座。米煮好了以后,古人就把饭从甗(上文提到)中盛到簋里,就可以开吃了。
簠,和簋的功能差不多,也是用来盛粮食的,簠大多有盖。最开始有说圆的叫簋,方的叫簠,后来渐渐不那么严格区分了。尤其是在表示祭祀的礼仪时,簠簋两个字还常常连在一起组成特定的词语,表示祭器。
有一个成语叫“簠簋不饰”,“不饰”,就是不整齐。字面上的意思说祭祀的时候过于轻慢,礼数不敬;引申的含义是批评为官者不清正不廉洁。可见,自古以来,贪污腐败就被认为是有伤家族脸面的事情。
豆,有点像现在的高脚盘,盘上有柄。后来,豆演变成一种量器,古代四升为一豆,就是从它的食具功能来的。
箪(念“单”),多是竹制或苇制的,用于盛饭。从材质上就可以看出,相比较大户人家的青铜制的簋簠,箪多半是平民百姓的食具了。
《论语》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人们大都耳熟能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描述的正是孔子的学生颜回清贫的生活;当然,更该记住的是他乐在其中的心态。
(1)甲子盅盘文化怎么样扩展阅读:
秦汉时期,尤其是汉代,由于中国饮食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这一时期的餐具,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品种齐全。餐具的花色品种上更加丰富多样,后世所见的各种餐具,绝大多数在这一时期都已出现,并且各种餐具有了比较固定而专门的用途,且成套餐具还讲求完整搭配。
二是分工精细。由于餐具品种增多,定型和功用趋于完备,杯、盘、碗、盏、盅、勺、匙、盂等,不仅种类众多,大小有别,而且各司其职,在功能用途上有明确区分。
三是轻巧精致。受社会价值观变化的影响,餐具的体量从春秋战国时代起就开始往适宜、适用方向发展,现在则更进一步,往轻巧精致的方向发展,更加趋于实用,同时因工艺技术的进步,餐具也制作得更为精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筷子
‘贰’ 文昌习俗有哪些,要长的
文昌文化 文昌市位于海南省的东北部,是海南省所下辖的一个县级市,这里不仅是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的文化古城,也是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的新兴城市。文昌市全境呈半月形,三面环海,各种资源丰富,自然景色优美,其中东郊椰林是着名的风景名胜区,椰树婆娑,椰果累累,独特的椰乡风情让人叹为观止,文昌也获得了“椰子之乡”的美誉。文昌也是着名的“华侨之乡”,文昌人民勤劳善良,坚强勇敢,有一百多万的华侨侨居海外。文昌市自汉武帝元封年就有置县历史,经历了两千一百多年的悠悠岁月,悠久的历史积淀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孕育出无数历史名人,文昌市有着“将军之乡”的美誉,诞生了将近两百位的将军,其中包括共产党大将张云逸和国民党将领陈策;这里还是孙中山夫人宋庆龄、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的故乡,宋氏家族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深远影响,故而也是公认的“国母之乡。 【传统舞蹈】文昌盅盘舞是一种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独特艺术魅力的传统民间舞蹈,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是海南民间舞蹈中的一朵奇葩。文昌盅盘舞在文昌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最初只是在纪念冼夫人的“军坡节”期间演出,经过逐渐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种娱乐性舞蹈,每逢节日或喜庆日子都会表演,非常热闹。盅盘舞的主要道具是盅、盘、筷、匙等,演员分为生、旦、丑三个角色,表演时旦角执瓷盅,上下而舞,婀娜多姿,生角执瓷盘和筷子,与旦角配合,丑角执彩扇和匙,演员翩翩起舞,手中道具相互撞击,声音清脆悦耳,舞蹈气氛热烈欢快,表演时还有锣鼓等乐器伴奏,盅盘舞是海岛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所产生的,舞蹈表现力丰富,演员技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传统艺术】文昌市的民居建筑注重装饰,一般都有绘制壁画的习俗,使房间更为典雅庄重。文昌壁画的题材较为广泛,但是根据不同的地点也有区别,一般的住宅里不会绘制人物像,在祠堂祖庙里人物画较为常见,在住宅里绘制的都是民间较为流行的吉祥物,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例如“喜鹊登梅”象征着喜上眉梢,“松竹梅”象征着高尚品德,“金鱼和海棠”象征着金玉满堂,还有象征富贵的牡丹花和延年益寿的松鹤等,民居住宅中有一些壁画是用纸灰泥做成的浮雕,使造型更具立体感,栩栩如生,非常独特。壁画所用的颜料配制独特,色彩经久不褪,艺人是用一种当地山坡上的具有自然色的粉石,用赤糖米酒等调配均匀而配制成的颜料。
【传统技艺】文昌市椰子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占了整个海南省将近一半,是着名的“椰子之乡”,以椰子壳为原料,雕刻成的工艺品就是椰雕,椰雕是当地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椰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唐代就有相关记载,距今已有一千多年,还曾作为贡品进入中央,有“天南贡品”的称号,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椰雕工艺逐渐成熟,此后,历代艺人不断创新丰富,使得椰雕技艺成为了一种有着独特民族风格的特色工艺。椰雕作品造型古朴,雅致,质地轻巧,雕刻手法多样,有平面浮雕、通花浮雕、立体浮雕、贝壳镶嵌雕刻等,椰雕品种丰富,有餐具、茶具、画屏、挂屏等,将观赏性和实用性融为一体,充满浓郁的海南风格。
【传统习俗】元宵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民俗节日,在过节期间各地都流传有不同的民间习俗,文昌市元宵节传承了中原元宵节闹灯的习俗,并在此基础上有一定的变革,充满乐趣,富有当地特色。在文昌,每到元宵节夜晚来临,百姓都会手执花灯巡游全村,形成一个长龙,送灯队伍沿途还要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并进行盅盘舞的表演,这就是文昌当地的元宵送灯习俗,当地人把它当做是春节的继续,人们巡游完村子,就要将花灯挂在共庙内外,最有趣的是,当花灯挂好,缺钱缺丁的人家便会争夺财丁兴旺人家的花灯,把它当成吉祥物,文昌市也有一些地方巡游完全村后将花灯收集起来一起燃烧,红色的火光与洁白的月光交相辉映,景色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