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充分利用本地乡土教育资源更好地开展教学
陈鹤琴先生提到“当地民情民俗以及自然景物的学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幼儿园应该充分利用周围的乡土资源,开展本土化的主题教育活动,将周围的自然资源、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人文资源搬进课堂,融进乡情主题教育活动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潜能,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又为优化幼儿园乡情主题教育、推进园本课程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如何依托乡土资源,有效地对幼儿开展爱家乡教育呢?我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确立了“家乡物产”、“家乡风俗”、“传统游戏”、“家乡文脉”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
一、收集乡土自然资源,贴近乡情主题活动实境
家乡的山水草木、物产等自然资源是极好的教育媒介。我组织幼儿到园内外收集各种乡土自然素材,并利用它们创设活动环境,以主题墙的形式展示孩子们收集的图片、照片、画、门票、景点宣传册、地图等资料,满足幼儿的需要,充分体现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幼儿与乡土资源对话,并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比如:
(一)家乡风光。围绕幼儿收集的有关图片、VCR等,开展“滨海——玉苍山”等主题活动,让幼儿知道苍南“滨海——玉苍山”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分为滨海、玉苍山两大部分,由渔寮、炎亭、玉龙湖、玉苍山、莒溪5个景区和矴步头组成,另有石聚堂市级风景名胜区和燕窠硐、鲸头两个县级风景名胜区。通过语言活动“讲讲玉苍山”,我配合放一段相关的VCR给幼儿欣赏,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玉苍山美丽的风光。这些特有的景色激发了幼儿内心深处美的感受,幼儿讲述的语言非常生动、丰富。我还利用美术活动画“美丽的渔寮沙滩”,让幼儿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滩平、沙软、海阔、浪缓、水清的渔寮沙滩风情以及在沙滩快乐嬉戏的情景。大自然不仅使幼儿开阔了眼界,也开阔了幼儿的思维和心灵,他们在认识和适应自然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培养了美感,丰富了想象象,使其萌生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家乡物产。苍南地理环境非常独特,既依山又傍海,所以物产极其丰富,山珍海味数不胜数,蔬菜水果品种繁多。我根据孩子们收集的有关材料,在动物角饲养各种海生动物供幼儿观察,并精心设计各种科学探索活动,如“认识家乡的鱼”、“认识海螺”、“寄居蟹和招潮蟹”等;认识海带、紫菜、羊栖菜等藻类海洋植物,让幼儿在饲养和探索的途径中主动获得各种海产品的相关知识。开展“美食节活动”,认识家乡特色小吃,幼儿在看看、闻闻、尝尝中领略乡村食品的无穷魅力,品尝着浓浓的“乡味”。通过“采摘一日游”活动,让幼儿在看看、摘摘、吃吃、讲讲中认识家乡的各种水果,更让孩子们体会家乡物产的丰富。
孩子们在收集资料和参与活动过程中完成对家乡的初步了解,并在环境创设和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互动、交流和展示,增强了自信心,满足了好奇心,激发了参与意识,还极大地激发了探索欲望。总之,收集乡土自然资源,对提高乡情主题活动的实效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丰富乡情主题教育内涵
乡情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人文风貌在幼儿的成长中,特别是精神成长中有着特殊意义。充分利用家乡环境中富有文化底蕴、具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开展活动,会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化。经过反复研究,我并把乡情教育内容划分为三大主题,有计划逐步的加以实施。
(一)家乡风俗。充分利用有关的资料,向幼儿介绍苍南的地方习俗、苍南的各地庙会活动,让幼儿了解滨海之城的风俗习惯。例如,向幼儿介绍蒲城正月十五的拔五更、畲族风俗对歌会、正月十五舞狮表演等,使幼儿了解在风俗习惯活动中所蕴含的精神:勤劳、善良、勇敢、智慧、团结向上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等。
(二)家乡名人。通过看录像专题片《抗倭故事》,了解明代抗倭遗址、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蒲壮所城、明代抗倭重镇——金乡卫城,认识护城(瓮城),城垛,敌台,窝铺,南堡烽火墩等建筑,掌握相关的名人传说。通过组织幼儿看望烈军属、英雄人物、边防军人及扫烈士陵园活动,了解苍南是如何解放的,知道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激发幼儿对他们的浓厚情感,让幼儿懂得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用先辈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教育幼儿懂得珍惜现在的一切。
(三)家乡文脉。开展“家乡文脉”主题活动,提高幼儿融入乡土文化归属本地文化的能力,如组织幼儿欣赏提线木偶戏、布袋戏、渔鼓演出等优秀的民间艺术;带领幼儿参观苍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碗窑瓷文化展、点色剪纸展销、夹缬印染技艺展示等等,了解悠久的传统文化……通过“家乡文脉”主题活动,好比从小给孩子注入了必备的民间传统文化血液,这样在他们长大后才可能担当起继承、弘扬乡土文化的重任。
总之,充分利用丰富的本土资源开展主题性传统文化教育,不但培养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而且还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本课程”,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孩子幼小的心灵。
三、链接家长资源,拓宽乡情主题教育渠道
(一)身怀绝技——嘉宾老师进园执教。幼儿园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家长的职业、阅历与专长等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我们经常有计划、有组织地邀请有特长的家长来参加我们的活动,请他们进班级当“老师”,展示其各自的特长和风采,使幼儿获得更直接的经验。
(二)快乐之旅——把幼儿带出幼儿园。要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怀,家园配合是必不可少的,而乡土文化教育更是与家庭、社会密切联系的,有了家长的配合,教育才会事半功倍。在家长陪伴下参观五洞桥、白湾宝、打铁宫等也是我园一项有效的资源利用措施。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请文物保护单位的家长为孩子们做向导,向幼儿讲述五洞桥的建筑特点、建造年代、建造的时代背景,让孩子们在参观中获得初步的乡土历史知识,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和对劳动的热爱。
四、借力乡土传统游戏,滋润乡情主题教育童趣
民间游戏是经过千百年的生活实践、广大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勤劳朴实的苍南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劳动与生活实践中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以口头相承的形式,在民间经久流传。首先,整理乡土益智游戏,丰富园本课程。我们收集适合3—6岁幼儿玩的乡土益智游戏,就地取材、合理利用,尝试着将古朴有趣的民间益智游戏有机地渗透到幼儿园日常活动中,通过传统益智游戏的规范化整理,丰富幼儿园的园本建设,拓宽幼儿教育形式的空间。其次,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活动,滋生乡情。为了加深幼儿对家乡的风土民情的认识和了解,使他们由乡土游戏滋生乡情,我开展了“民间体育游戏”专题活动。孩子们玩着父辈曾经乐此不疲的民间体育游戏,被这些“新鲜”有趣的游戏深深地吸引住了。老师们在参与活动中重拾童趣,与孩子共同享受了传承民间游戏的快乐。在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从小就埋下爱家乡的种子,潜移默化地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总之,乡情教育需要幼儿教师运用智慧,不断地去发现、挖掘、拓展本地特有的教育资源,形成以乡土资源为依托,集趣味性、活动性、游戏性为一体的主题式教育活动,使孩子们获得更系统、更直接、更形象的教育,让他们在体验乡情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丰富、互动、有效的活动也把大自然和社会融合到乡情主题教育中去,使孩子们有所悟、有所获,提高了他们对家乡的认识,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优化了幼儿园的教育模式。
B. 如何在幼教中渗透乡土文化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应从地方入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的社会资源,促进幼儿园的特色发展。我园在幼儿一日生活中自然融入“技艺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民居文化”“名人文化”,以游戏为主要活动,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引导幼儿去关注、体验、感受乡土文化资源,开阔眼界,丰富经验,拓展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使幼儿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培养幼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挖掘乡土特色丰富课程内容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有丰富的地方资源和本土文化,为幼儿园主题活动研究的实施提供了条件。永春漆篮是福建省汉族传统竹漆工艺品,原材料是竹子,将竹子或切片或切成细条,片可做柄,细条用来编织篮子,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活动中我们让孩子通过看、摸、剥、编感知竹子、篮子的外形特征,教师还展示各种工艺品,帮助孩子观察、认识其内部特征,如:扁篮、格篮、盛篮,还有盒、盘、竹竿、竹篮、竹匾、竹筷等。还可以介绍关于竹和笋的资料、图片等,供大家观赏丰富经验。同时,将教学融入自然社会大课堂,带幼儿去看竹林、挖竹笋、拍资料,制作笋食品、利用竹子制作各类区域活动材料等。同时,我们还引导幼儿发现植物的生长规律,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引发幼儿探索自然,体验发现的乐趣。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运用,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使我们的教学富有生机。在“美丽的家乡”主题活动中,我们邀请编织艺人到幼儿园,现场进行编织演示,教授幼儿进行简单的编织制作。通过编织艺人的现场展示教学,将幼儿的已有经验进行了整合提炼,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发扬。
在主题活动“家乡特色小吃”开展期间,我们组织孩子学习制作各种本地的小吃。如包春卷,先让老师展示春卷的制作流程。春卷是用白面粉加少许水和盐拌揉捏,放在平底锅中摊烙成圆形皮子,然后将制好的馅心(肉末、豆沙、菜、白糖等)摊放在皮子上,将两头折起,卷成长卷。孩子们看到后既新奇,又兴奋。之后让孩子们进行了“包春卷”的尝试,让孩子们品尝,让幼儿感受到了家乡的饮食文化,同时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挖掘乡土特色游戏材料,激发幼儿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和愿望,那么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都会化为灰烬。”如何激发孩子对游戏的兴趣呢?我们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上,除了必须考虑到其安全性、实用性,还关注孩子的兴趣点。例如,我园充分利用永春县岵山古民居村落的资源,将本土化的区域活动进行深入的挖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农家小院》主题区域。将富有农家特色的洗衣苑、小沙池、农家厨房、客厅、卧室等融入幼儿自理能力、手工、益智、建构等区域材料,使幼儿沐浴本土文化的同时,在宽松、自由的活动区中,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自主愉快地发展。此外,还以永春佛手茶的传说为主要内容,创作适合幼儿阅读的绘本故事《佛手茶说》。让幼儿通过课件的阅读和观赏,了解永春佛手茶的由来及制茶工序,在了解的基础上,融入表演游戏,让幼儿运用闽南语进行表演,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绘本的魅力。
三、注重课程内容的积累和创新
在民俗课程中,我们注重资料的积累,将每个主题活动预设、目标、环境创设一一记录,作为一手资料进行积累,以便在今后的活动中借鉴和使用。因此,我们特别支持、鼓励教师们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特点,在原有的课程资源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内容更加丰富,拓展教育渠道,使乡土教育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教育形式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乡土文化的浸润需要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亲身体会当地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教育囿于课堂,而应拓展教育渠道,比如:以亲子活动的形式,请家长带孩子参观永春纸织画,了解纸织画的制作工艺,并了解纸织画的艺术价值。活动中教师巧妙的问题设计,激发了孩子活跃的思维,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知识。除了把课堂搬到校外,走进社区,我们还把艺人请进幼儿园,让他们走进课堂,教孩子们织画、编篮子、唱闽南歌……看着一群群围在老爷爷身边编篮子,唱闽南歌的小家伙笑得那么开心,教师心中多了份畅快与惬意。我们深知,只有拓展教育渠道,使孩子们获得感性的知识和情感体验,才能使乡土文化在孩子们身上得以传承。
因此,让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开阔孩子们的眼界,丰富孩子们的经验,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拓展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使幼儿关心社会,了解家乡,关注家乡的发展,在了解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轻松愉快地融入社会,从中体验到一种被社会接纳、重视的感受,形成对家乡的美好情感。
C. 如何利用乡土资源活化幼儿园的课程
一、发现乡土资源的美,积累班级课程资源
我们紧密结合实际,决定以乡土资源为切入点,开发并活化我们自己的班级课程,使我园的课程更乡土化、个性化、多样化。因为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大部分时间都在幼儿园内,为了使班级课程进一步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或者说是课程的延伸,我们试图与幼儿共同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营造出带有本土文化气息的班级环境,具体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注重环境教育中的乡土气息
我们将班级环境创设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在带有乡土气息的特色环境中,我们把布条、麻绳等缠到水管上,从不同角度营造不一样的视觉效果,让幼儿在环境中真正欣赏到美、体验到美。布置班级主题墙和家园栏时,我们变废为宝,利用聪明才智,将一些带有乡土气息的材料用在幼儿园环境布置中,呈现出特有的乡土风味。
2.推广乡土器材的广泛使用
很多乡土器材都能成为很好的班级课程资源。趣味积竹是幼儿非常喜爱的建构材料,他们经常搭建出不同的造型;乡土音乐器具在音乐活动中使用广泛,其实在区域活动中也能成为幼儿的好伙伴;在家长的协助下,用废旧物品制作出来的作品也能成为环境装饰的重要部分;此外,很多生活中的材料还能成为很好的锻炼器材,比如短绳、长绳和绳圈等。
二、将乡土资源与班级课程有机融合,并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幼儿园活动可以划分为语言、科学、健康、社会与艺术五大领域,各领域可以相对独立,又可以相互融合。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围绕同一内容,探索一些利用乡土资源活化活动设计的策略,并为主题活动的生成奠定基础。比如,围绕“葡萄”这一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在美术活动中设计小班的瓶盖印画《葡萄》、中班的添画《葡萄》、大班的意愿画《葡萄丰收啦》。
三、班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通过班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幼儿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并形成了善于观察、乐于提问、主动探究的好习惯,同时提供了更多让孩子与生活、社会、自然接触的机会和环境,激发了他们的探索热情,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
1.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主动探索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基础和动力。各种五金小工具、螺丝、螺帽、滑板车、保温杯等,这方面资源是我们特有的,于是老师们充分利用家长送来的各种操作材料与工具,开展各种探索活动,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使活动更丰富,并长期深入下去。在《装配滑板车》的活动中,孩子们想把车架和踏板固定好,试了几次都没能成功,这时,只听得幼儿甲说:“要先把踏板和车架上的螺丝孔对齐,否则螺丝就转不进去了。”接着,他就认真摆弄车架和踏板,直到每个螺丝孔对齐,幼儿乙拿起一个螺丝插在踏板与车架的螺丝孔上,“不行,这个螺丝太细了,要粗一点的。”于是,孩子们便在工具盒里找螺丝钉,幼儿乙说:“我们先用细一点的螺丝钉插进去拧紧,看看行不行。”几个孩子同意了,幼儿乙就插上一个螺丝钉,拧紧,结果发现车架与踏板不能坚实地固定在一起。孩子们就说:“这样不安全吧?会不会摔跟头啊?”于是,孩子就又开始寻找合适的螺丝钉……
2.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班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真正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学习的需要选择活动主题,并始终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幼儿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亲历探索的过程,久而久之让幼儿学会了不少探索的方法,促进了探究能力的发展。在一次晨间活动中,我请孩子们每人做一个风车。风车做好后,我让孩子拿着各自制作的风车在大厅玩。这时我发现那些做了能转动的风车的孩子玩得特别高兴,而手中风车不转的孩子也在认真仔细分析风车不会转动的原因。学生甲说:“我的风车因为钉子压得太紧了,风吹不动,所以不会转。”学生乙说:“我的风车叶片压扁了,不起风,所以也不会转。”拿着会转动的风车的孩子还玩出了新花样,学生丙说:“我的风车会转,我还能让它转得更快些。”于是学生丙便拿着风车在大厅里来回跑。学生丁说:“我带着风车从滑梯上很快地滑下来,那风车也一定会转得很快的。”就这样,孩子在探索中尝试和发现,幼儿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各种潜能得到发挥。
总之,开发乡土教育,挖掘乡土材料,能让大家认识到过去被视为“老土”的东西其实蕴涵着丰富而浓厚的教育和文化价值,有利于为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D.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乡土文化 渗透
着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语文教材应当挖掘课本教材以外的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乡土文化资源。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是偏隅江南的一个蕞尔小镇,这里有美丽如画的风景名胜,有叱咤风云的文化名人,有千里飘香的特色小吃……同里乡土文化资源不仅俯拾皆是,而且丰富多彩,充满魅力。教师若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度渗透,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合理挖掘,不仅拓展延伸了教材内容,而且通过这种整合更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乡土文化。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
(一)课堂教学渗透,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适时、适度地把乡土文化资源引入语文教学,将乡土文化和语文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生活来加深理解教材,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这样不仅拓展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实现了语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的自然延伸。
例如我在讲授《苏州园林》一文,讲到“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时,让学生结合我们身边的园林建筑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少同学就想到退思园的后花园,主人任兰生就是为了追求这个效果而建造退思园的,“水香榭”正中间有一面明镜,可反射整个后花园,园中有园,小中见大;小巧玲珑的“揽胜阁”是整个花园最高点,登其上,全园景色尽收眼底,一览无遗;“菰雨生凉”轩是主人夏天乘凉的地方,轩中立明镜一面,远望似园中有园,近观如置身荷塘,园中的美景尽收眼底。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都能让游客置身于一幅美丽图画的意境中。所以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苏州园林的这一总特征。当深入学习文中的园林布局、映衬、层次等时,学生结合身边的园林建筑特点,仿佛身临其境,很快就领会了。
(二)写作训练渗透,在交流中激发情感
语文学习由听、说、读、写四个部分组成。叶圣陶先生强调,语文学习要听、说、读、写四者并重。他认为,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和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
但在实际教学中,说和写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却往往被弱化,导致不少学生不会写,也不敢在同学面前说。针对这一现状,我有目的地选择了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的内容来加强练习,如在讲授《蓝蓝的威尼斯》一文时,讲及威尼斯的水都美、桥梁美 、建筑美、游船美以及文化美的特征。鉴于同里拥有“东方威尼斯”这一雅称,我让学生比照本文去写写同里的水、桥、园林建筑、乌篷船,甚至还可以写写同里节庆活动。如果有些人还感觉有难度,那就直接让学生来写最喜欢的同里美食,比如撑腰糕、酒酿饼、青团子、油酥饼、芡实糕等,然后再用口语交际的形式(用“夸夸我家乡的 ”为题)让学生表达出来。这样一来,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口才和胆量,还能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可谓一举多得。
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挖掘乡土文化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开展活动,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真正让学生在“蓝天下的学校”,阅读“生活的教科书”,寻找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乡土文化内隐含着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教师若能好好利用,定会使语文教学锦上添花,大放异彩。
(一)追溯本土历史文化渊源,增加历史厚重感
同里,土地肥沃、物产富饶,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种、生息繁衍。同里文化,底蕴深厚。自唐宋至清末,书院、社学、私塾等讲学肄业之所十分盛行,科甲连绵,为官作宦者,先后相辉。
金松岑先生创办的同川学堂开创了本县近代教育的先河,在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感召下,同川自治学社及其同川公学培育出了不少精英和学者。比如着名社会活动家蔡寅,着名诗人、社会活动家柳亚子,着名爱国人士、《文汇报》创始人严宝礼,着名社会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等。
优越的地理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吸引了诸多名士骚客。曾流寓古镇同里的历史文化名人有:倪瓒、姚广孝、方孝孺、陈祖范、沈德潜、胡雪岩等,他们与本地文人雅士交相生辉,为同里文化增添了一抹重彩。
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时候,我让学生一起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同里的历史文化名人,追溯本土历史文化渊源,增加学生的历史厚重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走进本土自然人文景观,欣赏家乡风景美
自然、社会生活是学生自由积累的天地,应该让其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时间,将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去观察并感受现实世界,充分挖掘语文资源,从而调动学生潜在的感知能力,在生活中体验语文,积累知识。
1.走进同里的弄堂,了解同里的弄堂文化
弄堂是古镇同里住宅的一大特色。同里有很多弄堂:穿心弄、石皮弄、西弄等。弄堂飘逸着恬静、悠闲,又深又长,曲曲折折,没有不通之路。弄堂深处,高高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象古朴的屏风。弄堂,是江南古镇古建筑的一个缩影,是一首首凝固的诗。学生徜徉其中,定会获得美的熏陶。
2.走近同里的桥,了解同里的桥文化
同里处于五湖环抱之中,镇内街巷逶迤,河道纵横,留下了众多建于各个年代的古桥,这些古桥在岁月的风雨中高高地挺立着,成为我们了解同里的一本耐读的书。 在古镇,有桥龄最长的、也是最古老的思本桥。也有最小的独步桥。而最能反映同里人勤奋好学的桥,则莫过于普安桥。镇上最富有神话色彩的古桥是富观桥。同里的桥以三桥(即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最有代表性。同里人有过三桥的习俗,如今走三桥已是旅游不可少的项目,使三桥成为同里人气最旺的桥。学生在观赏桥的同时,还知晓了每座桥的故事,了解了同里的桥文化。
3.走近同里北联村的油菜地,领略大好春光
北联村旁油菜花开、延绵万亩,犹如一副优美的乡村风景画。这里是油菜花的天堂,也是放飞心灵的归处。这里没有大都市的尘埃和喧嚣,只有芬芳的泥土气息、质朴的民俗风情以及现代新农村的恬静生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油菜花黄时,带学生去体悟春天的气息。
在实践活动中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在不同的季节感受不同的风景,体验不同的情感,此种体验,是课本教材很难企及的。而语文学习一旦成为一种自觉,学生就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以至拥有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利用、努力挖掘我们的乡土文化资源,可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优化语文教学结构,增强课堂教学趣味,贴近学生生活,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激活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