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敦煌文化哪个朝代留下的

敦煌文化哪个朝代留下的

发布时间:2023-03-08 20:05:53

⑴ 请问,敦煌莫高窟是哪个朝代给我们留下的文化瑰宝

敦煌莫高窟它是甘肃省的着名世界文化遗产,不知道大家对他的了解有多少呢?它除了叫莫高窟之外还有一个俗称,那就是叫做千佛洞,他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在1961年的时候就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1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在1987年的时候,莫高窟它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所以我们由此就可以看出敦煌莫高窟它在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那么它是在哪个朝代建立的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最后,以上内容仅代表小编个人观点,如有错误,敬请谅解。

⑵ 敦煌的起源和历史是什么

敦煌起源:“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公元前111年,汉朝正式设敦煌郡。

古代人一般用汉语字面意义来解释“敦煌”地名,如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但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敦煌”的词源不是汉语。一般认为《山海经》中记载的“敦薨”是敦煌最早的称呼,而“敦薨”或敦煌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至于是哪个民族则众说纷纭。总之,“敦煌”地名的词源为汉朝以前的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之汉译,这点应是没有疑问的。

敦煌历史:敦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

夏、商、周时,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的后裔,当时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在敦煌地区发现游牧民族留下的许多岩画。

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后大月氏强盛,兼并了原来的羌戎。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

魏晋时期的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等封建政权。前凉张骏时期,曾改敦煌为沙州。隋朝的建立,改北周以来的鸣沙县为敦煌县,后来又将大批南朝贵族连同其部族远徙至敦煌充边。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派兵平定河西,修筑嘉峪关、明长城,重修肃州城。为加强西北边疆防卫,又设置关西七卫。清康熙后期,清王朝渐次收复了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



(2)敦煌文化哪个朝代留下的扩展阅读

敦煌位置境域:

敦煌市地处甘肃省西北部,东西分别与瓜州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相接。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东有三危山,南有鸣沙山,西面是沙漠与罗布泊相连,北面是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

介于东经92°13′—95°30′,北纬39°40′—41°40′之间,总面积3.12万平方千米,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千米,仅占总面积的4.5%。

⑶ 敦煌壁画始于哪个朝代

01 十六国;北魏

敦煌壁画始于十六国和北魏时期,在西魏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北周逐渐成熟,高峰时期是唐期,题材丰富,形象生动,净土变相、经变画和故事画,都反映了大量的社会现实生活,由于历史的原因,敦煌艺术在宋朝时期走向了衰落。

敦煌壁画特指中国敦煌石窟内壁的绘画艺术作品,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敦煌壁画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等522个石窟历代壁画,规模巨大,技艺精湛,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描绘了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寄托良愿,安抚心灵。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风格,源于生活,美赏生活;源于艺术,集成艺术;源于世界,分享世界。

敦煌壁画始于十六国和北魏各窟壁画(如275、254、257等窟)感情强烈外露、动态明显夸张的人物造型,以劲细线条勾勒并注重晕染的表现方法,以及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的形式,都明显带有域外或新疆的绘画风格。西魏时期风格(249窟、285窟等)在吸收传统形式并把更多的生活情节和形象融入佛教壁画创造中。通常这个时期的壁画为白粉铺底,以遒劲潇洒的线描和明快的赋色进行绘制。整体上,看来传统画风在敦煌佛教艺术中已得到进一步发展。

北周时期风格(290、428、299等窟)通常为大型本生及佛法故事连环画,皆以白壁为底,用流畅的线描勾勒,造型简赅生动,色彩清淡雅丽,虽有的肌肤略作立体晕染,尚存西域绘画遗风,但整体而言,从形象到艺术风格已是汉族传统绘画面貌了。北周造像风格、洞窟布局与前代石窟相比有两处变化:一是西魏时的“秀骨清像”式造像风格为一种面相浑圆、身体丰壮的风格所取代;二是千佛图像面积增大,佛传、本生故事等原本放在重要位置(墙中部)的佛画内容被移到次要位置的窟顶。其变化折射出北朝晚期佛教艺术传播方向的改变,它体现了中原佛教逐渐成熟,并向周边传播。

唐代风格题材非常丰富,大致可归纳为:净土变相,经变故事画,佛、菩萨等像,供养人。净土变相的构图利用建筑物的透视造成空间深广的印象,复杂丰富的画面仍非常紧凑完整,是绘画艺术发展中一重要突破,一直被后世所摹仿、复制并长期流传。经变故事画以零窟和三三五窟的图像作为代表,内容丰富而多变,场面和情节被处理得真实有趣。绘画和雕刻中的佛、菩萨等像在唐代的佛教美术中是一重要创造,这些形象所表现出来的动作及表情比前代更加多样化了,出现了多种坐、立、行走、飞翔中的生动姿态,特别是唐代菩萨的形象为古代美术中理想与现实成功结合的重要范例。唐代供养人壁画精心描绘了上层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一三零窟盛唐时期乐庭瑰和他的妻子王氏的供养像是优秀的代表作,有名的还有《张议潮夫妇的出行图》。

到宋代由于历史的原因,敦煌艺术由最后的高潮走向衰落,但密画和中原新画风的壁画仍保存至今,北宋洞窟多以前代洞窟改建而成,宋代壁画之下往往覆盖有唐代或北魏壁画,前代洞窟的门口两侧往往有五代北宋加绘的供养人,供养人往往尺寸极大,如真人甚至超过真人大小。九八窟的《劳度差斗圣变》,六一窟的大幅五台山图都显现了当时的构图技巧以及山水人物的绘画水平。

⑷ 敦煌的历史

“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

敦煌地区曾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和陶器、铜器。

夏、商、周时,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的后裔,当时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

敦煌地区发现游牧民族留下的许多岩画至今历历在目。

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

以后,大月氏强盛起来,兼并了原来的羌戎。

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

西汉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两次挫败月氏,迫使月氏人西迁徙于两河流域(锡尔河、阿姆河)。

整个河西走廊为匈奴领地。

强盛的匈奴以"控弦之士三十余万"的威势,对西汉王朝构成了严重威胁,并且经常骚扰掠夺。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继位后,采取武力防御和主动进攻两者兼用的战略,于建元二年(前138年),首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乌孙夹击匈奴。

元狩二年(前121年),汉王朝决定断敌右臂,张我左掖,进发河西走廊。

同年春,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万骑从陇西出塞,进军河西,大获全胜。

不仅生擒了浑邪王的儿子、柏国,还缴获了匈奴的“祭天金人”,给河西的匈奴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汉武帝把这一战利品放置在甘泉宫"(陕西凤翔)加以供养礼拜。

莫高窟第323窟北壁绘有此段故事。

这年天,霍去病亲率骑兵涉过居延水,直冲祁连山,斩杀敌兵3万余人,使河西的匈奴势力受到毁灭性打击,其间,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内讧,浑邪王杀死休屠王,携其部4万余人投降汉朝。

汉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二次出使西域,顺利地从乌孙凯旋而归。

从此,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

张骞"凿空"之行,是中西交通史上的创举,为促进中外以及中原同西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

为了彻底断绝匈奴与西羌的通路和联系,捍卫边关和丝绸之路的安全,汉武帝于元狩二年(前121年),在河西设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

并采用设防、屯垦、移民等措施,不断充实、加强建设河西。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将酒泉、武威二郡分别拆置敦煌、张掖两郡。

又从令居(今永登)经敦煌直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了长城和烽燧,并设置了阳关、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从此,中国的丝绸及先进技术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中亚,西亚和欧洲。

欧洲、地中海沿岸和西域的玉器、玛瑙、奇禽异兽、农作物等长途转运到中原。

各国使臣、将士、商贾、僧侣往来不绝,都要经过丝路要道敦煌。

敦煌成为中西交通的"咽喉锁钥"。

当时的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

西至龙勒阳关,东到渊泉(今玉门市以西),北达伊吾(今哈密市),南连西羌(今青海柴达木)。

敦煌建郡之后,为西汉王朝经营西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国,获汗血马;赵破奴击败姑师国俘获楼兰王,都是以敦煌为粮草、兵马供应基地而一举获胜的。

东汉初年,匈奴又逐渐强盛,征服了曾是西汉管辖的大部分西域地区,丝绸之路被迫中断。

公元75年,东汉王朝出兵四路进击北匈奴,凉州牧窦固率河西兵大败匈奴,收复了伊吾等失地,重新打开通向西域的门户。

同时派遣名将班超两度出使西域,杀死匈奴使节,联络西域诸国与东汉建立了友好关系,使断绝65年的丝绸之路重新畅通。

自西汉设郡到西晋末的数百年间,丝绸之路虽几通几绝,但敦煌日渐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也逐步发展成为西北军政中心和文化商业重地,成为"华戎所交大都会"。

在此期间,敦煌文化发达,名士济济,人才辈出:有骁勇善战的征边名将张奂,有深明大义的朝臣盖勋,有才学出众的大文学家侯瑾,有勤奋好学、人称"草圣"、"亚圣"的着名兄弟书法家张芝、张昶等。

永嘉丧乱,西晋王朝覆灭,晋室南迁,建立东晋政权。

广大北方地区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混战、割据局面。

魏晋时期的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等封建政权。

前凉张骏时期,曾改敦煌为沙州。

公元400年,李高[注:为日下一高]据敦煌称王,建立西凉国。

敦煌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国都,以后亡于北凉。

前凉、西凉、北凉三政权先后统治河西地区时,比较注重谨修内政,安民保境,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崇尚儒学,兴办教育。

使河西地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这一时期,凉州已成为中国北部的文化中心,而敦煌又是凉州文化的中心,名流学者代不乏人。

如有号称"敦煌五龙"的索靖、汜衷、张彪、索纟介、索永,俱以文学闻名当时。

索靖还是历史上着名的书法家。

敦煌的经学大师宋纤、郭王禹、刘日丙等,讲学授徒数百人到上千人,敦煌人阚马因撰写的《十三州志》,是我国古代重要地理着作。

还有天文学家赵匪文及索袭、宋繇、张湛等敦煌较知名的学者。

十六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战火四起,百姓流离失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河西成为相对稳定的地区。

中原大批硕学宿儒和百姓纷纷背井离乡,逃往河西避难,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

尤其汉魏传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兴盛。

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拜倒在"佛"的脚下,企望解脱苦难,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敦煌是佛教东传的通道和门户,也是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

有一大批佛学高僧在敦煌讲经说法。

河西各地的佛门弟子多来此地研习学。

如有世居敦煌的译经大师竺法护;有前往印度学习佛法的敦煌人宋云等。

法显、鸠摩罗什等沸学大师无论东进还是西去都在敦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乐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开石窟供佛,莫高窟从此诞生了。

之后,开窟造佛之举延续了千百年,创造了闻名于世的敦煌艺术。

北魏灭了北凉,统一了北方,占据了河西。

这个时期,敦煌比较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佛教随之盛行。

北魏的人在莫高窟开凿洞窟13个。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三百余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隋文帝收复河西时,相继平息了突厥、吐谷浑的侵扰,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繁荣。

同时改北周以来的鸣沙县为敦煌县。

隋文帝平定了南方割据政权后,将批南朝贵族连同其部族远徙敦煌充边,给敦煌带来了南方的文化和习俗。

这样,南北汉文化在敦煌融为一体,使敦煌的地方文化更加富有明显的特色。

隋文帝崇信佛教,曾几次下诏各州建造舍利塔。

诏命远至敦煌。

在最高统治者的提倡下,隋代虽存在了短短的37年,但在莫高窟开窟竟有77个,且规模宏大,壁画和彩塑技艺精湛,同时并存着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大业初年,隋炀帝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敦煌一带了解丝绸之路以及中西通商贸易情况。

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炀帝西巡,在张掖举办了西域27国贸易交易大会,盛况空前。

唐朝初期,在河西设肃、瓜、沙三州。

河西全部归唐所属。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一举铲除东西大道上以西突厥为主的障碍,确保了丝路占道的畅通。

唐代的敦煌同全国一样,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佛教非常兴盛。

莫高窟开窟数量多达1000余窟,保存到现在的有232窟。

壁画和塑像都达到异常高的艺术水平,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玄奘到印度取经返回,经敦煌回到长安。

唐朝兴起的时候,我国西南部的吐蕃王朝日益强盛。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鼎盛开始走向衰落,从此一蹶不振。

吐蕃乘虚进攻河西,攻陷了凉州、甘州、肃州等地。

沙州将士百姓坚持了长达11年的抵抗,终因弹尽粮绝,以城降蕃。

自此,吐蕃统治了全部河西,长达70多年。

吐蕃也信佛教,莫高窟中唐洞窟中保存了大量吐蕃时期的壁画艺术。

藏经洞内保存了大量的吐蕃文经卷。

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敦煌百姓难以忍受吐蕃暗无天日的统治,奴隶般的生活,本地人张议潮乘吐蕃王朝发生内乱,联络当地各族群众,聚众起义,赶走吐蕃贵族,一举光复沙州。

经过10多年的斗争,全部收复河西、河湟等地,并遣使奉表归唐。

唐王朝封张议潮为河西、河湟十一州节度使,建归义军,治沙州。

后来,朝廷诏张议潮人朝为官,沙州张氏宗族内乱。

其孙张承奉嗣节度使,叛唐自立"西汉金山国",自称"金山白衣天子"。

此时,甘州回鹘也控制了河西走廊中部地区。

"金山国"为打通东西交通,与回鹃交战,结果一败涂地。

后回鹘攻打沙州,张承奉难以抵挡,只好投降。

公元9l4年,金山国亡,张氏绝嗣,沙州长史曹议金取代节度使地位,统领瓜、沙二州。

曹氏统治期间,笼络瓜、沙望族,注意发展生产,重视经济、军事和文化建设,改善同周围各民族的关系,东交回鹘,西联于阗,与邻邦各国和睦相处,保持了稳定和安宁,维持了130多年。

11世纪初,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开始兴起,逐步强大。

公元1028年取胜甘肃回鹘,继而攻陷瓜州、沙州,称霸河西。

于1038年建立了西夏王朝。

当时,形成了宋、辽、西夏三足鼎立局面。

在西夏统治敦煌的一百多年间,由于重视经济发展,使敦煌保持着汉代以来"民物富庶,与中原不殊"的水平。

西夏统治者崇信佛教,不排斥汉文化,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大的发展。

至今,莫高窟和榆林窟保存着大量丰富而独特的西夏佛教艺术。

举世闻名的"敦煌遗书''即在西夏统治时期(公元1036年)封藏于莫高窟第17窟内。

宋宁宗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各部族,成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

1227年,蒙古大军灭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区归元朝所有。

此后,升敦煌为沙州路,隶属甘肃行中书省。

后升为沙州总管府。

元朝远征西方,必经敦煌。

当时瓜、沙二州屯兵济济,营寨栉比,屯垦农兵遍布党河、疏勒河流域。

敦煌一度呈现出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和西域的贸易更加频繁。

着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是这一时期途经敦煌漫游到中原各地。

元朝统治者也崇信佛教。

莫高窟的开造得以延续。

现存元代洞窟约10个。

自元朝以后,千里河西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扫除元残部,派宋国公冯胜率兵三路平定河西获胜,修筑了嘉峪关明长城,重修了肃州城。

明王朝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防卫,设置了关西七卫。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在敦煌设沙州卫。

后吐鲁番攻破哈密,敦煌面临威胁。

明王朝又在沙州古城设置罕东左卫。

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敦煌被吐鲁番占领。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废弃了瓜、沙二州。

此后二百年敦煌旷无建置,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清康熙后期,清王朝渐次收复了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卫,并开始从甘肃各地移民2400户到敦煌垦荒定居,同时又迁吐鲁番、罗布泊大批兵民于沙州一带。

雍正末,沙州已有耕地10万余亩,引党河水分10渠灌溉,农业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形成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绿洲。

到干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沙州卫升敦煌县,隶属安西直属州,直至辛亥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敦煌一直是县府所在地。

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敦煌市。

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阅读全文

与敦煌文化哪个朝代留下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37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18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55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4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8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91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