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谈一谈如何进行教师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的品牌,它是一所学校长期历史积淀和文化的产物,也是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学校文化是学校历史的积淀,是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是学校管理中最具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部分,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而学校文化中主要是人的文化,教师文化又决定着学生文化的形成,是文化中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对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品牌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一个学校的文化离不开管理,一个学校的管理离不开文化。管理讲求制度和规范,文化讲求氛围和契约,两者必须有机融合。规范中出文化,文化中有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所以学校管理的原则和方式应为学校教师文化的形成创设良好的氛围。
2、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发展,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文化就无从谈起。教师的教育理论的专业素养、学科知识的专业素养、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专业素养,决定着建构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的水平。学校文化建设需要靠有学术文化功底又热爱教学的教师,有睿智的教师才有精彩的课堂,才有优质的教育质量,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建设教师文化的关键所在。所以学校应成为教师发展的场所,应当为教师专业发展获得可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和支撑。引导教师在反思教学实践中提升自己;在教学相长中发展自己;在借鉴他人中完善自己;在学习理论中丰富自己;在投身教学研究中端正自己,实现自身价值,创新阳光教师文化。
3、持之以恒地坚持和打造才能形成独特的文化色彩和风格。在建设教师文化的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校长引领,有意识地塑造;需要全员参与,共同创造;更需要时间的积淀,因为教师文化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一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Ⅱ 幼儿教师为什么要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
教育事业是开发青少年一代智能资源的事业,开发智能,实现教育目标,主要是借助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来实现的。而教师是“科学知识传递者”,因此,教师科学文化素质的优劣,智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目的的实现。教师应具备的科学文化素质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向学生传授的专业知识和各门学科基础知识 这是一种“加工”性知识,即教师用以对学生“加工”的材料。根据与所任学科教学任务的关系的直接和间接程度,可再分为两小类。 1.本门学科的专业知识 对于任何职业,都存在着本专业知识的起码要求,否则,就难以胜任本职工作。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教师在本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的要求应更高、更完整、更系统、更扎实。 2.相关学科知识 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不是固定在本门学科专业知识范围内类似划地为牢的活动,而是充满创造性的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因为第一,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要求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决不是单方面发展,更不是单一的专业知识的获得;第二,教师面对的是知识来源广泛、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他们总是带着种种问题在知识领域孜孜寻觅。这些问题常常超出某些专业范围,甚至超出目前人们能够理解的范围;第三,知识本身是相关的,也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应该看到,在个体的知识接受可能性与客观知识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要求教师有尽可能广博的相关知识,是有限度的,也是有条件的。它必须以教师的本门学科的专业知识为生长基点,尽可能地向外伸延、拓展。 (二)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这是一种“工具”性知识,是教师在劳动过程中的工具。 1.心理学知识 教师掌握心理学知识的目的就在于掌握与教育现象有关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具体地说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①普通心理学知识。主要解决教师对人类一般心理现象和规律的认识。 ②发展心理学知识。主要帮助教师认识儿童心理发展的轨迹,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不同阶段教育之间的连续性。 ③教育心理学知识。主要用来提高教师教育活动的科学性。 ④社会心理学知识。帮助教师领会教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心理关系的真谛,从而提高教育效果。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又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一旦为教师掌握,就会在教育活动中发挥整体效应。 2.教育科学知识 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知识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另外,也还有着发展教育科学的目的。综合而言,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知识的内容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①教育哲学知识。着重解决教师对教育的一般认识,诸如教育的本质、价值以及一般的教育观。 ②教育社会学知识。帮助教师认识教育与社会发展诸因素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认识教育内在活动中的社会因子的关系与作用。 ③普通教育学知识。解决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观念思想、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④教育科学研究知识。主要包括教育测量、教育统计、教育实验和教育科研方法等方面知识。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全民族教育理论修养。 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两个部分都是教师知识素质不可缺少的,缺少任何一个部分都是教师知识素质的重大缺陷,并最终必然影响教育效果。
Ⅲ 什么是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代表教师群体共性的价值取向和和职业行为特征,并成为维系教师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它甚至于决定着学校及其师生的发展走向。
通常教师文化表现出的独特的、具有传统色彩的特点
1.教学的封闭性。教师们一般不欢迎他人介入自己的课堂教学,同事之间也往往不愿意去干预别人的课堂,他们恪守“互不干涉”的原则。显然,这种封闭性的教师文化潜在地排斥开放与合作,使教师的教学趋于彼此孤立的状态。
2.教学的保守性。由于传统的教师工作依赖的是经验的积累,而不是专业智能的提升,因此教师也不希望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受到挑战和冲击,于是并不主动追求革新,因而教师文化便呈现出一定的保守性。事实上教育改革的理想也会因此而并不容易落实。
3.教师形象的神圣化。从孔子开始,人们把教师看得非常神圣,强调“师道尊严”,教师形象被刻画为沉稳老练的 “完人”、君子,却缺乏情感,至少是不苟言笑,表达含蓄;要求教师对学生全面负责,保障学生全面发展。这样的教师文化对于教师的要求过多过全,教师承担的责任也远超过他们的能力和条件。
4.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在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学是承传知识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活动,这种活动强调知识信息的传递,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教师是一代代按照他们被教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文化特性会造成教师对于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改革活动的不适应甚至于抵触。
Ⅳ 教师的文化底蕴包括哪些
师应该是有较深文化底蕴的智者,教师由于文化缺失而面临的危机与尴尬:视野不宽——教书乏招,搬教参,对答案;底蕴不厚——创新乏力,学生要质疑,一问三不知,学生想探究,总是和稀泥;修养不足——育人乏术,自我感觉良好,反思能力低下;情趣不多——生活乏味,心灵缺乏阳光,难与学生交往沟通。
教学技能学到一招只有一招,只要文化底蕴在,就有可能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如果包含了文化素养的提升,则是十分有利的。教师文化素养是教师的学识水平、知识视野、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审美能力、气质品位、价值取向、人格修养等的总和。教师的教育智慧不可能从外面灌输进去,没有任何一门课程可以直截了当地教给我们教育的智慧。教育的智慧是从我们内心生长出来的,其长势就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教师的文化素养是难以“培训”和“灌输”的,靠的是日积月累的“浸润”和“孕育”。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要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系统地阅读、批判性地阅读。唯其如此,我们所期望的教育智慧才有可能因为这肥沃土壤的滋润,而真正地从我们心底萌发、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