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文化本源到底是什么

文化本源到底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3-13 04:24:15

A. 有人说《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有什么依据吗

《易经》确实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主要是由于易经里面所包含的意思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只要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稍稍有一点了解的都知道,《易经》是我国群经之首,被誉为千古第一奇书,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西方人也称《易经》为宇宙算数学,这本书几乎在我们生活或工作当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用得到,最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

3、功能繁多

易经的功能是非常多的,它不只可以帮助我们指导人生,如果深入研究的话,易经还有一种特别神奇的功能就是占卜,当然对于占卜这一说,很多人都抱有着保守的态度,不过真正懂得易经的人,并不是完全相信它的占卜,而是根据占卜的结果,对于一些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做预防,这才是最贴近科学的方法。

B. 描述一下中国文化的起源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唐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传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备真备、高僧空海、阿倍仲马吕等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现在我国难觅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还有完好的保存。在韩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如果人们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镛等人是韩国哲学家,仅看他们的着作难以判断作者的国籍。而中国文化中的礼教内容,在中国早已失传,在韩国还保留的相当完整,因此,韩国被西方国家称为是儒教国家的活化石。
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特别是其中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焦点是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一些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就通过法国传到了欧洲其他国家。法国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如笛卡儿、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霍尔巴赫,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推崇程度,让我们现在都感到震惊。伏尔泰就在礼拜堂里供奉着孔子的画像,把孔子奉为人类道德的楷模。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直到费尔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过中国哲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如莱布尼茨就认为,正是中国的发现,才使欧洲人从宗教的迷惘中觉醒过来。这种影响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影响了德国的辩证法思想。
那么,中国文化对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的影响与西方现代化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学术界对西方现代文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反思,在反思中得到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现代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既不是始于16世纪的科学革命,也不是始于17世纪的工业革命,而是始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因为启蒙思想集中表现了现代文化的基本特征,于是,就得出了这样两个基本命题和结论:第一个命题就是:中国文化对欧洲启蒙思想发生过重要影响;第二个命题就是,“启蒙思想是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必要条件”。结论就是: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
我们知道,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现代化程度较高,但韩国的现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而是在对传统文化尊重、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到过韩国的人对韩国人的爱国精神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触。譬如,韩国目前最着名的大学成均馆大学,该校现在仍以儒家思想为宗旨,以仁义礼智为校训。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还会按照传统方式到文庙去祭祀孔子,还有完全按照传统儒家教学方式授课的学院,讲授的主要课程就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在中国几乎已经消失殆尽的传统县学和书院,在韩国至今还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也在2004年底在韩国首都挂牌成立。韩国还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通过电影、电视,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可以说,韩国是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被西方很多学者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韩国没有抛弃和否定传统文化,而是把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了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中。
新加坡则从1980年代,就开始推行以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文化再生”运动。1982年春节,李光耀总理号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儒家的传统道德,并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政府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的“治国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总理吴作栋又提议把儒家东方价值观提升为国家意识,并使之成为每个公民的行动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充满儒家伦理精神的《共同价值白皮书》。该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为:(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重视传统文化告诉我们:
第一、这些国家之所以都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儒家传统文化中一部分价值观、伦理观已经积淀成为他们民族的道德规范和民族心理。如李光耀1978年在国庆献辞中曾说:“也许我英语比华语好,因为我早年学会英语;但是即使再过一千个世代,我也不会变成英国人。我心中所信守的不是西方的价值体系,而是东方价值体系。”
第二.韩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现代化,不必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可以相得益彰、并行不悖的。

C. 儒释道哪个才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太大了,只能简单回答。我觉得儒释道三家只能算中华文化的流,而不是源

所以,易源生三流儒释道。当然儒释道三者之间互相渗透相互勾连,那是另一个话题。

D. 中国文化,或者说中华古典文化,根基是什么

中华文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华古典文化,其实是立足于我们整个时代的发展历程中的,我们如果想要对于中华文化进行全面的理解,其实是需要立足于对于这个时代进行分析的,而且在不同的时代,文化的基本内涵,其实也会加以改变。这其实也就体现出了,如果我们想要文化保持这样兴旺发展的态势,一直传承下去,其实是离不开融入时代特色这一过程的。

所以无论是文化的发展过程,还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过程,都是需要时间和努力的。如果一直保持原来的状态,而不进行真正的理解与补充,我们是无法了解到文化的真谛的。所以这也体现出了我们想要理解一件新鲜事物的过程,是需要融入到生活中的。

E. 为什么有些人说《易经》是中华文化的的本源易经的精神是什么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说《易经》是中华文化的的本源?易经的精神是什么?

那么学习《易经》的目的或者精神就是了解规律,了解道,进而去“合道”。

《易经》是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通过观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总结的经验理论,它是一种哲学思想的概括,并且可以去指导现实的生产、生活。因为它本身就是从实践中来的东西,是对客观实际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事物。应用到哪个方面,就会根据哪个方面的具体情况产生具体的应用结果。比如医疗、农耕、天文、军事等等。合乎客观规律就叫做“合道”。这里有朴素的古代哲学思想在里面,那些装神弄鬼的说辞已经偏离了《易经》产生的基础。只有尊重客观实际的用科学的观点去继承和发展《易经》精神,才是对《易经》最好的传承,要与时俱进,精华的要继承和发展,糟粕的东西要摒弃和排除。否则就会弄出刻舟求剑的笑话,比如,我们现在的八卦是以干卦开始,这是以我们中华大地的北半球做时空来看待的,如果在南半球,那么以干卦开始也许就会欠妥,生搬硬套就是没有理解《易经》到底说的是什么,也就会出现刻舟求剑的现象。

F. 中国文化起源于什么

在五千年的文化长河里,不论我们如何避讳这个话题,如何讳莫如深,谈虎色变,但这个话题依然事实的存在着。那就是中国的“性”文化,性,毕竟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食色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个文化长河里的又一支流,无论我们怎样难于启齿,但当我们在探寻中华文化源头的时候,却会惊奇的发现牵扯到“性”这个话题,也许有人会说,性怎么会和中国的文化源头扯上关系呢?只要我们认真的梳理一下,就会让我们大吃一惊。说中国文明之源源于性,这听起来似乎让人难以接受,但我们都会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的《易经》是中国的文化之根。中国的文明之源,那么《易经》的开篇就是以《乾》、《坤》两卦开篇,讲的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古人认为:天地之前只有一阴一阳的原动力,在一阴一阳的相互作用下,相推、相容、相摩、相荡、相易,之后形成天地、万物、男女,这种作用被认为是一种永无休止的循环运动,阳衰归阴,阴衰归阳,男人和女人是这一宇宙概念里的人类形态,男人需要女人,女人也同样需要男人,这是宇宙间万物的定律,这就跟“性”有了一些瓜葛,阴与阳的关系,即谓男女关系,男女关系,性也。,《易经》里其中的第六十三卦“既济”更加明确的表现了男女之间的完美交融,这种交融是双方相互完成的,上为“坎”
,下为“离”,“坎”代表水、月、女。“离”代表火、日和男。坎和离象征着男女元素的精美的平衡。
古人把男女关系定位于“合和”二字,阴阳关系中的男女关系除了一个合字,还是一个和字。前一个合字是相包、相容、相吸,后一个和字是平和,无前无后,无上无下,无高无低,无始无终,这是一个立体的太极,合起来就是元、亨、利、贞,这四个字蕴涵了阴阳、男女之间的均衡之意。
由此,我们会想到中国的太极图,那相互包容在一起的图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左半边表示了阴的萌芽的阳,右半边表示包含了阳的萌芽的阴。男人和女人是这一宇宙观的人类形态,体现了这个定律中的男女都是阴阳两气的载体,阴阳交感生生无限,男女相交,繁衍子孙。画家王涛有一幅画叫《均衡》就是在太极图中有两个裸男裸女,相互包容在一起,纠缠在一起,看起来很美,我佩服画家大胆的想象与构思,这幅画形象地点出了中国文化本源,点出了人类生命的本源。
《周易》上有这样的话:“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有了阴阳、男女才有了合和二字,万物才能各正性命。《礼记》对阴阳之间的关系这样定位:“天地之德,阴阳之交也”天地大自然的最高德性是阴阳之交,阴阳之交,男女交媾也,性事乃效法天地之德,非诲淫诲盗。《道德经》里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为和”只有“负阴抱阳”才是天下合和,这是原动力。《黄帝内经》中说:“阴阳互根,阴阳平衡”互根,何也,男女之交,性也。
至此,就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阴阳永远是相互运动的矛盾统一体,相对、相依、相互为根,和合平衡,不可隔离。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人为三才,古人讲的是: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周礼》。我们不难从这个推论中看出,《易经》从始至终,一直把男女关系与天地的关系相等同,一直把男女的作用与天地的作用等同。至此,我们又清楚的认识到,自然界有序的进化,人文中的五伦关系,都源于天地万物之间、男女之间,夫妻之间,而后演化的父子、君臣、尊卑、上下、人伦、道德,文化都起源于阴阳关系,源于男女关系。
因此,古人认为男女、夫妻关系的稳定是天下最大的事,一对夫妻的稳定合和,一对对夫妻的稳定合和,天下才能稳定和谐,因此说男女关系、夫妻关系是“天地之大义也”
,这样看来,性这个话题,竟是那样的严肃、那样的圣洁、那样的不可轻视、那样的神圣不可侵犯。难怪古人们对性并不象我们现代人这样淡化、这样讳莫如深,古人对性的态度是非常童贞、是非常神圣、非常明确,甚至于要放上高高的祭坛,顶礼模拜。何也?因为这是天地之德,人类之根本,人类的一切,都源于此。古人为了把两性说的更明白,强调两性的吸引,常常把“阳”描述成“火”或“日”
,把“阴”描述成“水”或“月”
,房中书常常把男人的性体验比作“火”
,把女人的性体验比作“水”
。火易燃起,与易被水熄灭;而水要很长时间才能被火烧热,但冷的却很慢。无疑这是关于男女性事前后体验的真实差异,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这种比喻。古人认为:性行为被认为是天地交感的再现,这种交感如云兴雨的自然现象,时至今日,“云雨”一词仍是使用最广的性交隐语,还有“风月”一词也是男女相爱的代名词,你看我们祖先把“性”事这个俗事,是看成雅事,说成雅事的,甚至是神圣的事、严肃的事,为啥?因为它是人伦之本。
如果说一部《易经》一阴一阳,生生化化,还不足以论述性与中国文化的本源关系,因为《易经》可演化的事物、道理、所包含的、所象征的太多太多,美国人不是从易经的六十四卦里演化出了计算机的原理吗?那么,中国的《诗经》,还可做一旁证,《诗经》中的开篇,第一部作品就是《关雉》,“关关雉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试问,今天做为任何一家报刊的总编,对头版头条都要认真对待的,要把最最重要、最最有份量的文章放在头题的,这是纲领性的东西,连孔老夫子都如此重视男女之事,这说明古人对男女之事是极其看重的,何也?人类之根,天地之德也。
八十年代初,辽宁的朝阳牛河梁遗址出土了一尊红山女神头像,轰动了世界,中华文明提前了1000年,当今天我们揭去五千年蒙在红山女神头上的那神秘的面纱,抹去历史的尘埃时,又会另我们大吃一惊,因为同样牵扯到“性”这一话题。当我第一次看到红山女神出土时的照片时,就产生这样的联想,女神头像虽说残缺不全,鼻子是后来找到的,耳朵少了一块,额头上方有缺损,但我注意到,在头像的右下方却弃放着一对女人的乳房,这乳房丰满硕大,正是成熟女性所具有的。后来又找到盘腿座姿的残缺的女神的腿,也是赤裸的,由此我们会得到一幅红山女神的全貌:她长发披肩,赤裸全身,双乳硕大,盘坐于祭坛之上,这很容易让人想到“性”
,女人的乳房与生育有关,同样与性有关,古时的“母”字和“爽”字是一个字“爽”字特别强调了女人的双乳。很多人在发现女神头像时,首先要研究的是头像,这无可非议,但也不要忘记了这对乳房,也许这对乳房才是红山女神更加具有研究考证的真正意义所在。因为我们又在牛河梁上看到的几个较小的女人裸体雕像,其特点都是丰乳肥臀,对女人的性特征上格外的强调。当然这里强调的是生育,是哺育,可这都与性有关,由此,更加证明:我们的先民们对此并不像我们现代人对其遮遮掩掩,而是非常童贞、大胆、毫无邪念的展示。而且红山女神的全裸雕像要比西方的维纳斯要早几千年,并且是夸张的、变形的,由其对女人的性特征做了合理的强调,这就用实物来证明中国的性文明性文化要比西方早几千年,要比西方的性理念更加文明和开放。
因此,做为一个文化人,对自己民族的根本文化不甚了解,是难行其道的。可现代中国人对此加以深入研究的人却少的可怜。却是有一位外国人(荷兰人)叫做高罗佩的,对中国的性文化做了一翻深入的研究和考证,其行其道令中国人感到汗颜。
中国古人对性的研究可谓是一个百花园中争奇斗艳的一大景观。这条文化长河中的支流九曲十八弯,每个历史时期都各有不同、各显风彩。从《易》论中的一阴一阳,生生化化,到汉代的《汉书•艺文志》都有名篇,而西汉对此道,视为医术之一,绝不视为猥亵之行。这之后六朝、道家的“行房大论”、“御女登仙”说等等更是为人所诵习,不以为讳,隋唐之时,佛教密宗传入中国,交媾觉悟之说,与道家的合气成仙说融于一体,此类作品层出不穷,敦煌壁画中有展示,《大乐赋》中有注有引,足备一隅,再其后赵宋王朝、程朱理学一兴,中国马上沦为如西方黑暗的中世纪的极端的禁欲,在官方有了男女有别、男尊女卑,一切房中之事均沦为诲淫诲盗。朱程理学将礼教禁欲推向极端,是对人的本性的异化,是人性发展桎梏,而在民间却另有一番天地,文人雅士无所施展,便多放纵于酒色艳词,构栏妓馆,遍地开花,明渠受阻、暗流丛生。这也许是朱程理学者们没有想到的。那时的诗词、歌赋广为传唱,连妓女们个个都是写词的高手,“可谓此道不幸之幸也”
。辽金时代,散曲流行,男欢女爱之曲杂剧更甚,长调小令,民间口头创作一宫二调,或婉约或豪放,火辣辣的互诉男女之情,互爱忠贞,这更反映出被理学礼教压抑下的男女,为争取自由而讴歌。元明之后,高人墨客在江南秀水风光中却拼打出另一番天地,殚精干燕闲雅趣,在《玄女》上大做文章,并加以推广,颇盛极一时,而当时中国的画家们、小说家们也各行其道,什么唐伯虎、仇英之风流才子们,也性致勃勃的画起了春宫图,其形其色绝不逊色于西方的安格尔,中国的套色板画更是春宫的精品。小说家们也不甘寂寞,一部部大部头的艳情小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艳情小说的作用不可低估,从宫廷到民间的生活,无所不涉,在传播文化上,在推动中国白话小说发展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对于中国的正统经典文化可谓是“亚文化”的形态,虽无理想性,但它更贴进百姓生活。满清入主之后,虽头发、服色为之变,但闺门之内,却不亚于先朝,甚于先朝,而儒学之风更胜,宋学受到褒奖,因而对于一些艳情小说深藏不宣,甚至遭到毁禁厄运,干隆、嘉庆之后所存的此类书已不到十分之一。十八、十九世纪,一些西方人来华要想考察中国的性文化,却难找到这类书,问人又讳莫如深,都以为中国的性事淫污不堪呢,不可告人呢,发生这种误会,当然不能怨外国人,他们哪里知道,中国的房中事是非常健康的、文明的,甚至是精致的具有养生意义、科学合理的,绝无放荡、绝无暴虐,荷兰人高罗佩在对中国的性文化做了一番深入的研究之后感叹到“中国房室,不涉放荡,抑亦符合卫生,且无暴虐之狂,诡异之行,可谓中华文明之荣誉也。”由此看来,中国的性文化连外国人都有如此赞誉之词,而做为中国人为何不能去探究一番呢?过去,在许可研究领域:中国人都对性避而不谈,搞医学的不懂房术,研究宗教的不知有密教,写小说的顶多提一下《金瓶梅》搞美术史研究的,不理春宫画,致使一些问题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很多材料都在图书馆中尘封,无人知晓,如房中术与道家思想的关系,、春宫画与艳情小说的关系和进步意义,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性幻想、性描写、中国房中术在中医学中的意义等等,这一切都与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都有待于人们去探究、去挖掘,这难道不是中国文化人的责任吗?更何况这也是中国文化其中的一项不可缺少失的部分,及其重要的一部分。

阅读全文

与文化本源到底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37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18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55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4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8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91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