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挖掘企业传统文化
挖掘企业传统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通理对于现在仍然是适用的。比如说,我国古代儒家和法家关于治理社会的总主张,一个是“德”,一个是“法”。与外国比,我们中国还多了一个“礼”,孔子强调“克己复礼”。“德”着重于自律,“法”强调他律。“德”、“法”、“礼”这三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仍然是今天治理社会的通则。对于现代企业而言,进行企业文化创新时,应该以这三个概念作为坐标。“德”就是你这个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法”就是你这个企业的制度。还有一个应该强调的就是“礼”。今天的一些企业注意了制度,却没有注意让企业的员工形成一种很好的习惯,“礼”就是习惯性的制度,不是硬性的制度。“礼”是目前我们一些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所缺乏的一个层面。
从表面上看,“礼”不是一种硬约束,实际上,它对人们行为方式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传统文化不可能很具体地告诉我们现代企业怎样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但是,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和创新的基本思路。从“德”、“法”、“礼”这三个概念看,这三个字很简单,但是,如果把它们的深刻内涵和精神理解透彻了,就可以用它们作为坐标来查找我这个企业缺什么,是缺少“德”?是缺少“法”?还是缺少“礼”?
关于传统文化和现代的关系,还可以用传统文化中那些伟大的理念去审视现代社会的问题。比如说,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对于我们现代社会,不论是搞经济,还是搞企业,都是很有指导意义的。西方国家以前搞工业化时,没有考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就走了弯路,工业发展很快,自然环境却遭到了破坏。这种恶果人们不能承受,现在特别强调保护环境,回归自然。从这个角度说,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理念具有现代意义,关键在于我们怎样把它落实到现代社会的实践中,落实到企业文化的操作层面。
我们可以用传统文化的一些理念去解决现代企业中一些复杂的问题。比如,现代大型、特大型的企业有一个普遍的管理难题,就是所谓的“大企业病”:机构太庞大,事务太庞杂,决策不灵活,反应迟钝。这就要研究怎样解决。西方国家的企业界和理论界也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如扁平化等等。
张瑞敏说过:“在企业管理中能把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好就不错,《大学》里的‘三纲八目’,三纲就是‘明明德’,‘亲民’、‘至于至善’。‘明明德’就是我这个当头儿的要以身作则,整个团队的人际关系也要是透明的;而‘亲民’就是每个员工即SBU都能够创新;‘至于至善’就体现在我们企业的精神上——追求卓越。”
人和、物和、利和、理和
在现实中,我国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一种融合形态的文化。也就是说,企业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理念与西方的企业文化和西方的管理经验的结合。
艾丰给我们介绍了我国某特大型钢铁企业的经验。
这家公司把西方的企业管理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企业文化中突出一个“和”字。他们也认为应该加强企业管理,但是关键在于用什么理念去加强管理。他们在企业文化中提出了“人和、物和、利和、理和”的概念。
第一个就是“人和”,他们认为,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实现“人和”。在全国许多企业都实行“减员增效”的时候,他们没减员。当然,减少员工是可以降低成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效益。但是,他们是一个特大型钢铁企业,是一座钢城,员工下岗以后没地方找工作。于是,他们不是在减少员工上做工作,而是在拓展业务、增加工作岗位上动脑筋,想办法。不是“减员增效”,而是“增事增效”。从实现“人和”的角度看,“增事增效”比“减员增效”更好。减员不仅涉及到被减的员工个人,还会牵扯到他们的家庭。不减员,实现了“人和”,形成了一种很好的工作氛围,更有利于增加效益。
钢铁企业是资源消耗大户,在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废物。对此,他们提出了“物和”的概念。他们认为,所谓“废物”就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于是,他们把废水、废气、废热、废料加以利用,变成了新的产品。他们就是把传统文化中“和”的概念与现代的“资源”、“环保”等概念相结合,既解决了污染问题,又创造了新的效益。
第三个是“利和”,他们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是“可亲、可信、共创、共赢”。他们主张,从上游的供应商到下游的客户,从国家、社会到社区,总之要让相关各方都感到他们这个企业可亲、可信,要让相关各方都和他们一起共赢,共同获得利益。以他们和供应商的关系为例,他们生产所需的高品质的矿石主要从国外进口,前些年钢铁行业不景气,国外的矿石很难卖,但他们仍然维护国外矿石供应商的合法利益,信守合同。后来,钢铁行业兴旺了,国外的好矿石供不应求,国外的矿石供应商首先保证供应他们并且价格合理。国外的矿石供应商说:“以前你们照顾了我们的利益,现在我们应该照顾你们的利益,我们是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 这就是“利和”。
这个钢铁企业的企业文化就是以我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但是又融合了西方现代先进的管理方法和企业文化,例如我们全国企业联合会推广的现代先进的管理方法,他们也在学习和运用。
B. 如何挖掘传统文化活动的内涵
详细说明可以写成一篇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我们曾讨论过类似的话题。
传统文化活动,我们首先明白什么是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京剧、国画等就能解释清楚的。
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化和人文文化
思想文化就是刚柔相济、中庸之道,以《论语》、《道德经》等为代表的
人文文化就是家族、血缘、官本位我为代表的《三纲五常》等
其中包括传统节日
传统民俗
如何挖掘不能浮躁,读懂传统文化内涵,顺应民心、适应民意,弘扬民族精神,弘扬传统道德,取其精华。
你说的三部分,一是挖掘传统文化
一是传统文化内涵
一是开展某项活动
一句时髦的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依据当地的风土人情,是看点。
具体做法:
一挖掘当地传统节日民俗特点
二整理当地的名人名事
三探讨当地历史史诗
四根据历史资料拓展创新。
零碎的思路没有整理,希望能给你启发。
不妥之处共同探讨。
C. 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怎么深挖
深挖文化内涵,在开发中展现文化创意、文化导向、文化神韵,创造性包装,将传统文化时代精神、时尚消费有机结合,打造地产中的文化旅游精品和标杆。如具有品质和等级的文化演出、文化创意展、文化主题公园、文化商业街、文化艺术馆、文化节事、亲子同游、影视互动等,还可以规划设计串联精品的中短期文化旅游度假产品,如亚布力的两至三天度假产品,以精品点亮地产,文化提升价值。
D. 如何挖掘地方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对于不同地区而言,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既有共性要求,也有个性发展的现实需要。体现中华文化精神与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地域特点、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渗透着中华文化的主要精神,又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对于不同地区和民族而言,弘扬中华文化,既应准确把握和体现中华文化的主要精神,又应坚持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和积极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
E. 如何挖掘企业文化
从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方面挖掘,树立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F. 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
首先,文化底蕴的基础是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所以先要获得大量的知识做铺垫。
在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或文学家。不难发现,他们大多从幼年起就开始诵读论语春秋等名着。因此,这些人在成年后可以考取功名,在人与人的交谈中可以体现出自己的文化底蕴。所以我们应该从幼年起就积极地学习到。所以在我们的谈话和生活中,不应刻意表现自己的学识和文化,这样会显得自己有一种莫名的自豪感,也会让别人对自己留下坏印象。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尽可能地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样才能表现出真实的文化内涵。
G. 如何才能让传统美食成为文化载体
据报道,端午期间有媒体发表评论称,粽子是传统美食,凝结着人们的记忆和“小时候的味道”;粽子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在传统节日这个时点上,品尝粽子尤其具有一种仪式感和浓浓的情怀。
随着时代发展,必须要记住传统美食一般都与传统佳节密不可分,深挖二者之间的文化关联,或许是老字号重新擦亮招牌的可行性路径。比如,北京稻香村推出符合二十四节气的系列养生食物单等,为人们过节提供了更多美食选择。
此外,还需要抓住传统佳节、美食这个关键点的同时,老字号企业仍需以不断创新的理念和精神,走进百姓日常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从根本上赢得市场、赢得认可。
文章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