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作文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作文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2-04-25 03:12:27

‘壹’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作文

提起中国,很多人都会想到两个词: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人也一直因为这个成语而感到骄傲自豪,论文化,中国是绝对有发言权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使得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想当年盛唐之际,千国朝拜,中国可谓是出尽了风头。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文明大碰撞以后,我们确惊奇的发现:似乎中国有些传统文化不但不像以前那样风光,还阻碍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样一来,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就成了一个很有必要探讨的重要话题。而我认为传统文化要想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就要与现代社会接轨,要想满足这一条件就必须要做到三个词:扬弃,借鉴和创新。

‘贰’ 关于传统文化的作文600字 怎样面对传统文化

中国有很多传统文化节日,例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等。我要和大家介绍的节日是“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所以称为中秋节。远在他乡的人们,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今年中秋节吃完丰盛的晚餐后,我把月饼切成几小份,然后放盘子里,让爸爸和妈妈任意来摸一块月饼,月饼是圆圆的,象征着团圆的意思。我摸到了一个抹茶叶的月饼,那抹茶月饼松软而美味。爸爸、妈妈和我坐在椅子上吃得津津有味的在等待月亮出现。月亮隐隐约约地出现了,慢慢地,越来越大,越来越圆,越来越亮,皎洁的月光洒在我们身上,似乎给我们大家披上了银纱,漂亮极了。
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时刻,我们的家庭是温磬幸福的,月亮也在这个夜晚,展现出她的美。

‘叁’ 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为题的800字作文

最好的回答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旅行,起点是生,终点是死。人生中路过很多的人很多的事很多的风景,我们会看到青山绿水,也会走到穷山恶水;会有笑看花开花飘如雪的快意,也会有哭殓花谢花落如雨的悲伤;逃不掉岁月的磨蚀,拭不了心灵的皱纹。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怀着一份感动在心,在斑驳的年岁中前行,我们既然不能左右旅途中的风景,就以感动作看风景的心情,那样我们总能看出生活的别致来,感动是对生活最好的回答。我们走在人生的路上,难免要对生命的难题解答。我们总会在上帝抛下的问题上痛苦徘徊:何为最好的回答?行到水穷处,问山重水复路何在?心底无私的博大感动是最好的回答。我们彷徨于荆棘满路的日子,只因我们的心还没有足够大——我们没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我们没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我们做不到“是非成败转头空”的超脱,因此,我们会栖栖惶惶,不知所以。我们需要一份积极的心态,一缕阳光的信念,一颗平和的内心,这才能使我们心底无私,宠辱不惊。我们理应有俯瞰天下的,“举觞白眼问青天,皎如玉村临风前”的自信,“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博大感动,方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情深意浓时,问何为琴瑟交和的默契?心有灵犀的感动是最好的回答。仍记得有那么一则诗话,一商人外出经营,因思念发妻欲修书托鸿雁相寄,但因事耽搁了。于是便抽一白纸塞于笺内。接书的妻子启开信封,对着一张白纸却泪眼婆娑,便急急修回一书。商人接书一看,白纸已添上一诗:碧纱窗下启君封,尺纸从头彻尾空。想是郎君怀别恨,相思尽在不言中。我每忆及至此,都会满怀感动。是的,这是一个聪明的妻子和一个聪明的丈夫用默契——用心有灵犀谱就的最好的回答。那是对爱情最好的回答——心有灵犀的感动。人生走完日,问何为人生最好的回答?我们知道这趟旅行里,结果都是通往死亡,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路上看到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而只要我们用心去留意生活,用感动去体味人生,我们就可以看花花开听雨雨落。把最美丽的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最美丽的闲听花开花落,坐看云卷云舒都给你,这是生命对怀揣感动的你的最好的回答。最好的回答人生中,我们总会遇到林林总总的询问,我们周旋着,总想着给出最好的回答。但最好的回答是什么?对敌意的最好的回答是善意的微笑,对威逼利诱的最好的回答是坚毅的目光,对苦难的最好的回答是不屈的抗争……对于不同的情况,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最好的回答”,但是无一例外的,“最好的回答”都是源自内心的声音。东坡对失意最好的回答不是源自于内心的豁达超脱吗?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他身陷“乌台诗案”,被一贬再贬,越贬越偏远。“仁途失意”这一狂徒在向他疯狂叫嚣,但是他却给出了最好的回答——侣鱼是而友鸟兽,举鲍尊与朋友相属。他无视“失意”的叫嚣,可游山玩水以求其思之深,皆因他内心旷世豁达啊。若非如此,经历坎坷仕途,他莫不是要“举杯消愁”了?若非如此,他对失意所有的回答都显得非真实而矫揉造作了!可是,我心中的东坡乃一真性情的人,我相信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他对生活的最好的回答,它源自他的内心。有人说,生命是一场放逐和流浪,只是大多数人都把自己交给了俗世,让世间的框架羁绊了自己的脚步。东坡也是把自己交给了尘世的人,但是世间只留住了他的形体,羁绊不了他超脱的内心。他是一代风流人物。但是总有些人,在俗世中来回,世间人不能锁住他们的内心,亦绊不了他们前进的脚步。于是我们看到放弃了高薪工作漂洋过海而来的张平宜。面对他人脸上的疑惑和口中的询问,她只是微笑着。是的,当几乎所有人都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奔走,明争暗斗以求一栖之地时,她却放下了优裕的物质生活,走向了中国母亲的一穷乡野僻“受苦“!这如何能让人不惑!于是他们询问,探寻答案,但是那颗炽热的心早已替她回答。是的,“爱”便是她最好的回答。这个回答来源于她见到那些麻风孱弱的孩子们内心的一种强烈的震撼与悲伤,源自于她内心对他们的爱!不管东坡抑或张平宜,或者千千万万的智者,他们面对人生的询问都给出了最好的回答,因为这回答源于他们的内心,源自于对人生的超脱认知,对世界的爱。而作为将成为世界主力军,祖国未来希望的我们,面对人生的种种询问,也应该从自己的内心中寻找最好的回答。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充实而美好。于是在回望昨天时,我知道挥手是最好的回答,我们在展望未来时,自信和拼搏是最好的回答。这便是源自我内心的回答,最好的回答。最好的回答茅屋外,凿方池浸月,引活水养鱼。小窗下,焚清香读书,设净几鼓琴。“俗世纷繁复杂,何以应对?”那就以一种诗意盎然的姿势去面对吧!这,才是最好的回答。诗意地面对生活,不愠不火,不急不躁,不栖栖惶惶,不营营汲汲,这才是对如何生活最笃定的绝妙回答。兴起时,可赏潇湘月、洞庭雨,澎蠡烟和广陵涛;兴尽时,可阅杜陵诗、摩诘画、左传文、司马史、薛涛笺和左军贴。或在失意时低吟“一蓑烟雨任平生”,或在得意时高唱“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因为诗意,纵不腰缠万贯仍知足常乐,纵无锦衣玉食仍笑口常开。生活绝非势利小人,以诗意的姿态去对待它便是最好的回答。如今有多少人忘却了这个回答,却答以“势利地生活,仇恨地生活,忙碌地生活”?当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当歌舞升平平低了意志,当阿谀奉迎迎合了庸人,诗意地生活这个最好的回答仿佛早已被人弃掷逦迤,忘得九霄云外了。所以,有的人马不停蹄,疲于奔命;有的人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有的人孤注一掷,鱼死网破,在庸庸碌碌中虚度了光阴,在噩噩混混中蹉跎了岁月,在懵懵懂懂中了却余生。此等毫无诗意可言的人生,谈何意义?那为何不重拾这一最好的回答,在诗意的生活中,与仁人志士高谈阔论,接受一番心灵的洗涤?柳宗元被贬,从邵州到永州,又到柳州,那是何等郁郁不得志。他却用“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无限诗意作出了最好的回答。纵官场沉没,生活窘迫又如何,我柳宗元那么的孤高自赏,傲骨公侯!读诗至此,你还会再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疲于奔命气息奄奄吗?诗意地生活,让我明白了即使身陷囹圄,也要像王冕一样“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干坤”,即使再遇挫折也要像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如何生活?诗意地生活。感谢那一份诗意,让我在穿梭于“三点一线“的高强度学习中不至于崩溃发狂。感谢那一份诗意,让我在与XYZ搏斗拼命时仍能静静地等一晚润润的梅子黄时雨。这难道不是对生活,乃至对生命最好的回答吗?诗意地生活,这是我作出的回答。在淡淡的诗意中,我坚信“行止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最好的回答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我避让着站在过道的一旁。事情就这样发生了。“啪”一声,一团饭菜就毫无预兆地打在了我衬衣的下摆,然后掉在了地上,肩膀同时被撞了一下。我惊愕地低下头,正茫然地看着在衬衣上扩大的油污,耳边便炸开了:“你走路不带眼睛吗?就这样撞上来——”什么?”我迎上对方愤怒的眼神,脸红耳赤地分辩,“我就站在这儿,是你……”“怎么有这样的人,碰倒了别人的饭菜还有理!”我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应对。委屈如我,最后终于苍白地嗫嚅一句:“不是这样的……”“算了,今天真倒霉。”对方恶狠狠地“吐”出这句话,骂骂咧咧地走开了。就这样狼狈地站着,我的心情比衣服的颜色还要糟。我知道我的话对自己的恶劣影响,远比给对方的要恶劣得多。这种事情,发生的还少吗?被堂而皇之地诬赖,被曲解,被刁难……每次遇到这样的事,我都不知如何是好,似乎只能咬咬牙站在那儿供人奚落,不知反抗,不会反唇相讥。终于委屈地想要自我辩护,倒要先把自己气哭。有时路遇一些有剧烈争执的人,看到被指责的一方据理力争,不由得心生羡慕:这也需一种勇气啊。为什么我就不能做到这样呢?为什么我就不能与对方以同样的底气平等地驳斥呢?难道我就一定要接受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吗?我耿耿于怀的念头直到那一天才释然。某日翻开一本杂志。有那么一篇文章,说一位朴素的教授被势利的摊贩几次言语讥讽,但教授仍谦逊回答。他对不解的儿子说:“势利低俗是摊贩的水准,谦逊有礼是我的做人水准,我不能因为他而降低自己的水准。”如醍醐灌顶般,我想通了。这无疑是对做人的最好的回答。一直以来受“以牙还牙”的模式控制,似乎自己受的待遇要同样还给别人,才是应该。但,真的是这样吗?以蛮横还以蛮横吗?以卑鄙还击卑鄙吗?果真如此,我做人的水准呢?岂不是变成像对方一样不耻之人吗?我问心:如何对待卑鄙于你之人?心答:坦荡待之。理在你方,你自有不动声色之底气。

‘肆’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作文

在我国传统节日里,我“遥望”古代诗句而感慨。传统文化在我的脑海里似乎已转化成了一串串饮食文化的符码,为我品尝中华“小吃”划定了时间表,我津津有味的咀嚼着传统文化的结晶,我不论在什么时候,都察觉得到它的存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我知道吃汤圆的时候又到了。“汤圆呢?今天可是元宵节啊!”餐桌上的面包既让我惊讶又让我纳闷。汤圆汤圆,就是一大家子人要团团圆圆的意思。传统文化在不同的节日里,用不同的东西告诉我们。它没有消失,就像大家春节一家要团聚在一起,吃着年饭。不同的人用它们不同的眼光看待它,它的重要性也随之改变。传统文化不仅是流动时间的凝固剂,更是民族个性的烙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用自己的个性情感,仿佛群体无意识般地充实着传统文化。内敛含蓄,善良仁义,乐观信赖,天人合一……这是一种纯粹的情感,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洗礼一路走来,不同时代的人们赋予了它不同的形式,有的至今为人们所熟知,有的已湮没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而现在的我们,尽管奋力追溯着一切传统文化的习俗,争相效仿,但同时并存的,却是日渐冷漠的人情,有的人可以为了工作利益而挤压出更多的时间,却从不为自己的亲友,家人甚至是自己的心灵留一点空间。渐渐地,他们看

‘伍’ 联系实际生活,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300字

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全盘肯定,一概吸收是错误的;全盘否定,一概排斥也是有害的。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夹杂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糟粕,如封建的等级制、家长制、一言堂、男尊女卑、腐化堕落、官僚主义等等。这些都是败坏民族风气,沉沦民族精神、意志的文化“垃圾”。全盘肯定就会把文化“垃圾”继承下来,影响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只有吸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化,才能使之发扬光大,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与此同时,把外来文化包括资本主义文化杂内,都看成是消极落后的,采取一概排斥,全面否定的态度,会使民族文化停滞,乃至延缓国民经济发展的进程。资本主义文化中有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不吸收这些先进的外来文化,民族文化就不能提高、前进,中华民族就会落后。

‘陆’ 一篇英语作文:你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写得太好的,中等水平就好

写作思路:可以写出自己的看法,比如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等等。

正文: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fundamental creativity of the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overall form of moral inheritance, various cultural thoughts and spiritual concepts in the national history.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mainly composed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not only profound in thought and rich in content; more importantly, the three culture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which advocate morality, provide Chinese people with the code of conct and ultimate spiritual home.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传统文化不仅思想深邃圆融,内容广博;更重要的是,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扬道德,为国人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及最终的精神归宿。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riginated before the Shennong era in ancient times. According to the sequence of Chinese history, it has experienced the times of Chaoshi, Suiren, Fuxi, Shennong (Yandi), Huangdi (Xuanyuan), Yao, Shun, Yu, etc. until the establishment of Xia Dynasty, it has developed into a splendid culture with rich and colorful cultural elements.

中华传统文化起源于远古文化时期的神农氏时代以前,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经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 、黄帝(轩辕氏) 、尧、舜、禹等时代,到夏朝建立,发展至今,形成具有丰富多彩文化元素的灿烂文化。

Chinese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broad and profound, and the core is a set of ideas, values and national spiri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definitely formed its own value preference, that is, responsibility is prior to right, obligation is prior to freedom, community is higher than indivial, harmony is higher than conflict.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最核心的就是其中的一套思想理念、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几千年来中国文明确定地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偏好,即责任先于权利,义务先于自由,社群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

‘柒’ 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对待传统文化作文800字

以什么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更重要

作者:吴国武

八九十年代:碰撞与融合
80年代:“全盘西化”抑或“中体西用”是当时最重要的两种主张和做法。
改革开放伊始,社会各界都开始重新寻找中国文化的崛起之路。从官方层面来看,建国以来的大批判大体改弦易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综合创新论”有相当的影响力。但从思想界的总体情况来看,“全盘西化”抑或“中体西用”是当时最重要的两种主张和做法。李泽厚先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后记中说:“一种意见要求彻底打碎传统,全盘输入西方文化以改造民族;另一种希望在打碎中有所保存和继承。”
学界多认为,这种情况类似于“五四”时期。其实不然,因为那时的传统文化很有影响,西方文化如潮袭来。而此时的中国,传统早已肢解隐去,西方对我们来说也是陌生的。当时,“全盘西化”论者引介了西方的思想理论和生活方式,使全社会耳目一新。然而,这种拿来主义往往将西方视为现代化的惟一模式,在对待传统文化上采取了与“文革”中破“四旧”相似的路数。“中体西用”论者在小心翼翼地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东西从封建帽子中剥离出来的同时,有意识地开始了学术研究,一些隐退的传统习俗也在恢复之中。可惜的是,他们对现代化的思考还不够深入。至于“综合创新”论者,大体延续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主流话语,只是比以前态度较为平和、做法较为务实。
有人将80年代的思想文化界分为三个阵营,一个是《走向未来》丛书编委会,一个是《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编委会,一个是“中国文化书院”。其中,后者被当作“中体西用”论的代表。实际并非如此,虽然这个1984年成立的书院由梁漱溟、冯友兰等先生牵头,但是当时讲传统文化既不封闭也不偏执,而是心胸宽广、视野开阔。以这个书院的宗旨来说,他们试图“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教学活动,继承和阐扬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通过对海外文化的介绍、研究以及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水平,并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据乐黛云先生的回忆,这个书院授课还涉及像比较文学在内的许多现代学科。
90年代:知识界对于学术思想介入社会的方式和手段有了新的认识,80年代的激情必然会有转变。但这并不是学术、思想之分离,而是多元化、深层次思考的结果。
进入9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进入了迅猛发展阶段。一些新的具体问题与“全盘西化”、“中体西用”、“综合创新”等主张之间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迫使社会各界重新思考并加以回应。于是,很多人开始对具体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学理化趋势明显。对于这个变化,李泽厚先生以“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来解释,但是这种概括并不准确。就传统文化研究而言,考据、义理都很盛,大规模的古籍整理、文化遗存发掘保护渐次展开,思想史的研究不断深入,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也逐步引入。当然,知识界对于学术思想介入社会的方式和手段有了新的认识,80年代的激情必然会有转变。但这并不是学术、思想之分离,而是多元化、深层次思考的结果。对于李先生的议论,社会各界都有回应,但大多未能跳出学术、思想二分的暗示。比如,王元化先生提出“有思想的学术”、“有学术的思想”之说。其实,这些都是对90年代、对学术思想本身的误解。
90年代初,“全盘西化”论者和热衷于政治的人大体沉寂,学术史研究、国学研究得到提倡,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事。有人举出四个有影响的刊物,《读书》、《学人》和《国学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杂志。前二者,比较从广泛意义上总结我们传统,后二者则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上,同时也有一些丛书问世。虽然大家也有争议,但大多是比较理性地就事论事,没有明显的一边倒倾向,只有所谓“自由主义”、“新左派”例外。由于致力于具体问题的讨论,“全盘西化”、“中体西用”、“综合创新”等几种意见的正面冲突不是太多。许多人正是在学科壁垒、范式差异中重建各种意见的基础,回应生活习俗、社会文化的变化。
以倡言“国学”为例。1992年,张岱年先生在《国学丛书序》中说:“国学是本国学术之意,这是我们所用的名词,外国学者研究中国学术,就不能称之为国学了。西方称研究中国的学问为Sinology,一般译为汉学,现在亦译为中国学。在某些西方人的心目中,所谓Sinology不过是对于中国历史陈迹的研究,把中国学术看作历史博物馆中的陈列品。事实上,中国学术源远流长,其中一部分固然已经过时了,但是仍有一部分具有充沛的生命力。中国学术是人类的精神财富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具有历久常新的精湛内容。”此言明确将国学与汉学区分开来,成为后来知识界分化的潜在因素。同样是1992年,袁行霈先生在“《国学研究》第二卷出版座谈会”上又标明“开放的国学与开放的《国学研究》”的立场。很显然,这里的国学不排斥汉学,有一定的兼容性。
值得注意的是,季羡林先生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反复表达西方文明衰落、东方文明(特别是中国文明)兴盛之意,包括他在《东方》杂志中所强调的“天人合一方能拯救人类”。这种主张在世纪之交掀起了大波澜,新一轮的“传统文化热”如日中天,“文化输出”论也紧随其后。
传统文化热有进一步升温之势
近年来,传统文化热有进一步升温之势,原先的传统文化倡导者、批评者也已分化。在官方层面,有人将其与弘扬民族精神、强调中国特色联系在一起,甚至带有浓厚的民族主义特色、意识形态特点。各级政府支持的中华民族先祖祭祀活动,有关政府组织发起的优秀道德文化重建,教育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呼声,等等。同时,在政府政策的引导鼓舞、经济条件的大大改善、社会生活日趋多元化的情况下,民间也掀起新一波的“传统文化热”。
与过去不同,这一波热潮中有媒体的参与、商业的介入,人文精神与社会行为兼具,正好体现其复杂性。当然也有反对者,或以五四新文化为基准,或以全球化为指标,阐述自己的见解,甚至试图力挽狂澜。
“传统热”:拓展传统文化的外延,将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汉族的和少数民族的文化纳入进来,使传统文化的内涵更为精深,是值得称道的。然而,这样做不免忽视了对文化核心价值的挖掘和创造性转换。
如果说,过去立足点在中西文化差异上看待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那么如今的社会各界力求在融入全球化与保持民族性的平衡中寻找传统文化的新位置,普通大众也感受到了重塑民族形象的要求。
2004年,一些学者发表所谓《甲申文化宣言》,将传统文化扩展,以中华文化的名义出现,主张文明的多样性,也强调传统文化的益处。他们提出:“华夏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至今仍是全体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精神家园、情感纽带和身份认同。”对于文化的推广也有明确的表述,即:“捍卫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异质文明;保护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实现公平的多种文化形态的表达与传播;推行公民教育,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文化、道德教育,以及激励国家、民族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当然,此宣言一出,有反对也有赞同。一些赞同者试图将其拉回到建设主流文化中来,反对者则视其为维护政权的文化策略。
平心而论,拓展传统文化的外延,将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汉族的和少数民族的文化纳入进来,使传统文化的内涵更为精深,是值得称道的。然而,不免忽视了对文化核心价值的挖掘和创造性转换。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播及与其他文化的交流,避开了中西文化的对立,提炼出传统文化中有普世价值的东西,也是值得称道的。然而,这种传播和交流难以具体化,或者在具体化中会遇到许多绕不开的问题。
“国学热”:本身没什么不对,关键是社会各界人士应该有不同的角色。学者应该提供更多的材料,提出更多有价值的观点,而不是唯“国学”独尊。媒体、大众以及社会团体似乎也有调整的空间。
从90年代起,“国学热”便一直延续。我们知道,要解决一国的问题,“因地制宜”是关键。传统文化要转型,也必须充分研究、挖掘和利用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国学热”也就成了势之必然。
然而,新世纪的“国学热”跟过去有很大的不同。第一,国学的传播逐渐走向体制内。有些大学在过去国学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推进“国学”成为学科、成为学位;也有些大学创办应用型的国学培训班,将民间兴趣纳入到高等学校社会教育的一部分。甚至,一些中小学也开始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国学教育。第二,国学的传播逐渐走向媒体化。在图书出版的基础上,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大规模地介入到国学研究和推广上。一些相关的电视节目,如央视《百家讲坛》非常火热,可与流行文化相媲美,中国古代史、古代典籍一时间成为时尚,也造就了所谓明星。第三,学术界内部对国学的认识也有分化。以往的国学热,实际只是传统热的升华。如今的国学热有更多的本位立场,很多学者极力鼓吹这种立场,也有部分学者则稍显超脱,并渐渐从“国学”疏离出来。
有人将国学视为“国将不国之学”,此种总结虽然对当前“国学热”有警示作用,但其依据还是有点似是而非。从近代史来讲,“国学”的提法本身确是对西方的回应,然而学术回应毕竟不能等同于政治。同时也要历史地看待这种回应,因为这个概念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符号,不必拘泥于文字。其实,“国学热”本身没什么不对,关键是社会各界人士应该有不同的角色。学者应该提供更多的材料,提出更多有价值的观点,而不是唯“国学”独尊。媒体、大众以及社会团体似乎也有调整的空间。
“儒学热”:有人有意无意地将“国学”窄化为“儒学”,标举“儒学”就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然而,各家理解的“儒学”又不尽相同,于是出现了各占山头、自立门派的情况。
讨论传统文化,必然要涉及儒学。但是,随着讨论的深入,有人有意无意地将“国学”窄化为“儒学”,标举“儒学”就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然而,各家理解的“儒学”又不尽相同,于是出现了各站山头、自立门派的情况。一些机构像国际儒学联合会、孔子基金会渐次成立,与儒学有关的刊物、丛书也纷纷出版,于是乎儒学也热了起来。本世纪以来,一些学者倡导编《儒藏》,像北大、人大、川大等高校各有自己的《儒藏》编纂,试图树立儒家在儒释道三家中的主导地位。这些都是所谓儒学复兴之中的表现。
由于各家理解的差异,“儒学热”中又有好几个群体。最先是宋明理学式儒学,很多学者参与其中。这一群体从80年代渐起,90年代成为当时儒学热的主流。他们自许继承现代新儒家,用西方哲学和比较文化来接续所谓“道统”。然后是综合型儒学,即所谓广义的儒家。李泽厚先生曾对“儒学”有一个宽泛的定义,如此一来所有儒学的同情者均可纳入其中。但是这个群体比较松散,实际上并不成派系。较晚出现的是政治型儒学,多是一些热衷政治的人。这一群体,是随着儒教之争而来的,2005年就开过一个“儒教学术研讨会”。他们试图建立自己的政治理论,有人强调要重建儒教,也有人提出儒家社会主义。这一群体与“尊孔读经热”的兴起息息相关。
“尊孔读经热”:“尊孔读经”本来就是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中必定会反复出现的情况。其本意可能是追求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但其结果只会带来狭隘和排他性,蒙昧主义的盛行反而不利于弘扬传统文化。
伴随“儒学热”而来的,便是尊孔、读经。如果说“儒学热”的学理色彩较浓的话,尊孔热则有信仰的指向,至于读经问题则较复杂。
“尊孔读经热”的内在因素是,很多人以回到原典为起点,归于孔子素王上。此外,90年代一些大学成立孔子研究院,近几年政府又以“孔子”之名建立了不少孔子学院。在部分学者和社会人士过度推崇儒学、儒教下,有人把中国文化的复兴等同于尊孔读经。
“读经”与否,本来是民国时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最近一段时期又浮出水面。有学者和团体发起“古代经典诵读工程”,然而读哪些经典便成了争议强的问题。一些学者主要偏重儒家的“四书五经”,与民国所谓“读经”很相似。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应该扩大“读经”的范围,有主张包括古诗文经典,有主张涵盖重要的子书,甚至主张涉及释道之书。当然,也有不少人强烈反对各种类型的“读经”活动。
应该说,“尊孔读经”本来就是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中必定会反复出现的情况。其本意可能是追求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但其结果只会带来狭隘和排他性,蒙昧主义的盛行反而不利于弘扬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这四次“热”自有其原因:一是中国特色建设之需要。政府欲加强中国特色,必定求助于传统文化,有关其研究、推广、普及便得到支持。二是经济发展必然要求重塑民族形象。既然要民族形象,当然离不开传统文化,无论政府、学界、机构、个人都有此要求。三是个人生活的多样化亦需要信仰、精神的支撑。而这种历史序列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认为,与追求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有关。研究传统,必然会有所总结甚至面向社会、未来。在热潮前面,我们需要立多于破的意见,这样才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有更大的助益。
传统文化的未来与现代社会
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这比开掘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将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本身还重要。特别是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之种种情况,我们应该回归到理解,回归到同情,回归到多样化,保持一种健康、积极的心态。如此,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沟痕才能不断弥合,源于自身的创新始能出现。
明年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纪念,有必要总结在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关系方面的历史经验。应当结束启蒙与救国、激进与保守、国粹与西化的二元对立思维,在重新梳理近百年历史的基础上看待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从某种程度上说,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比开掘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将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本身还重要。特别是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之种种情况,我认为应该回归到理解,回归到同情,回归到多样化,保持一种健康、积极的心态。如此,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沟痕才能不断弥合,源于自身的创新始能出现。
首先,对于传统文化既要有足够的理解,也要有适当的同情。我们的传统文化有连续性,许多东西仍在现实生活中若隐若现,并没有完全消失。“理解传统”是为了立足现在、继续前行。“同情传统”是为了发现传统的现代价值,没有同情便不会有人文情怀,便不会有责任感。
其次,对于现代中国社会的两面性也要有充分的认识。最近有人试图在古今、中外之争中提出所谓“新文化”的传统,我认为这种传统就是古今中外交融的结果,并不具备独立性。细细查检,其渊源仍在传统和西方文化。现代社会中有西方式和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比如,中国家庭伦理既有传统性也有现代性。我们不能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对立,传统中的无形有形东西或多或少地存在于现代化中的现代生活中。
最后,对于西方文化要有准确的了解,也要有开放的立场。了解各民族的东西,有助于我们审视自己的传统与社会。西方有其核心价值,也有其次生价值,我们要有开放的立场,既不惟其马首是瞻,也不谈虎色变,以斥西方文化为能事,就是用左手打右手。
此外,关于“复古”和“保守”二词,也不可责名不责实。我认为,以复古为创新本来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用现代语言来讲就是求合法性。复古有很多种,以创新、发展现代社会为目的的复古,未必不是一种尝试。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弘扬,这种弘扬不是狂热的吹捧,也不是超冷静的贬抑。从拿来主义立场来说,传统文化亦是选择拿来的对象之一;从保守主义的立场来说,客观评价并适度弘扬我们的传统更能获取理解和同情。
我们毕竟生活在现代社会,现代的平台注定我们要有平衡的态度。协调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传统文化,更需要弘扬传统文化的好态度、好做法。
作者介绍:吴国武,北京大学中文系。
---------------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

说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我既不是什么资深学者,也更不是什么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专家,我仅就作为一名求学者的浅薄认识来谈谈我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我希望在我论述完之后大家能清楚的明白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用什么态度以及为什么要用这种态度来对待中国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历史所能提供的条件,创建、改造、传承下来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五千年泱泱大国孕育出的传统文化,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是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精神纽带。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实践性和辩证性、过程性和渐进性、民族性和融合性、统一性和差异性、规范性和操作性、道德中心化倾向和封闭保守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精华与糟粕、积极与消极的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具体特点上则表现为:生命强盛不衰;追求稳定实际;重视整体协同;重于道轻于器;追求和谐,崇尚和美;见利思义,推己及人;兼容并蓄,有容乃大。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大量的精华,它们包括对生生不息的渴望,对生存乐趣的演绎,对社会的责任,对自然的亲和,对友谊的追求,对亲情的眷恋,对道义的持守,对民族的融合,对心灵的升华,对未知世界的求解,对信息文化手段的运用,对智慧和知识的尊重等等。也存在着许多糟粕或不合时宜的成分,比较突出的糟粕,可以说是奴性文化,它表现为在上级面前,下级往往没有了尊严;在老师面前,学生往往没有了自己的见解;在父母面前,子女往往没有了发言权。正因为如此,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是双重的,既具积极效应,也有消极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要从这一特点出发。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全面准确地理解和理性地看待,应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做到“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譬如忠孝,荣辱、礼义廉耻以及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小康社会,实事求是等,这些思想观念经过现代的创新性转化,已经成为我们制定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思想资源。又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时代的新思想的,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
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又如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和不合时宜的成分,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可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要带着分析的眼光对传统文化加以鉴别,在此基础上进行扬弃,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有些人一直认为我们中国人太狭隘,总是死盯着自己的文化不放,没有真正的民主,他认为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我坚决不同意他的观点,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决不能因为要与世界文化交流而丢弃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文化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立于世界之林,只有具有民族特色的才是真正属于世界的,只与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进行交流和碰撞才可能产生思想的火花。如果一个民族连自己的传统文化都被别国别族的文化所浸染和渗透,甚至是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它又拿什么站立于世界?也因为各个民族文化不一样,这个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因此,当我们在与其他国家民族进行文化交流时切不可忘记祖宗的文化。再一次申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必须保护中国人自己的文化,科学地批判和接受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经典继承和发扬去。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集体、一个人,都不可缺乏信念,不可缺乏精神支柱。尤其是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真善美似乎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也被很多人忽略了的今天,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真
的是越来越重要了。一切走极端的态度都无法全面地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过冷过热都不行,我们必须静下心来思考寻找一条真正适合我们传统文化前进的路。这条路仅靠几个人在那里呼吁和呐喊是无济于事的,必须有一大批人来思考和探索。
尤其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在这个人被物质和金钱异化的时代里,在这个价值观被淡化的时代里,社会风气和道德时好时坏,重寻传统文化的经典,重建一个时代和国人的精神支柱越来越紧迫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是打破以往的一切观点重建,还是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批判地继承和发展?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绝对不是唯一的,关键是到底哪一条更适合我们。

‘捌’ 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作文

在我国传统节日里,我“遥望”古代诗句而感慨。传统文化在我的脑海里似乎已转化成了一串串饮食文化的符码,为我品尝中华“小吃”划定了时间表,我津津有味的咀嚼着传统文化的结晶,我不论在什么时候,都察觉得到它的存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我知道吃汤圆的时候又到了。“汤圆呢?今天可是元宵节啊!”餐桌上的面包既让我惊讶又让我纳闷。汤圆汤圆,就是一大家子人要团团圆圆的意思。传统文化在不同的节日里,用不同的东西告诉我们。它没有消失,就像大家春节一家要团聚在一起,吃着年饭。不同的人用它们不同的眼光看待它,它的重要性也随之改变。传统文化不仅是流动时间的凝固剂,更是民族个性的烙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用自己的个性情感,仿佛群体无意识般地充实着传统文化。内敛含蓄,善良仁义,乐观信赖,天人合一……这是一种纯粹的情感,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洗礼一路走来,不同时代的人们赋予了它不同的形式,有的至今为人们所熟知,有的已湮没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而现在的我们,尽管奋力追溯着一切传统文化的习俗,争相效仿,但同时并存的,却是日渐冷漠的人情,有的人可以为了工作利益而挤压出更多的时间,却从不为自己的亲友,家人甚至是自己的心灵留一点空间。

‘玖’ 作文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

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首先就要了解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内涵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从历史上延续下来得民族文化。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的时代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所谓外来文化,是指从其他民族传入,或本民族从其他民族引进的文化。
有人认为: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别族文化,即外来文化。那看看我们现在的地产流行文化:欧陆文化、欧美文化、地中海文化、夏威夷文化。就象看到企业文化、官场文化、家庭文化,网络文化,人们的家里又有了厨房文化、厕所文化、阳台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思想为主,通过融汇吸收各家思想和外来文化而形成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思想体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一方面,我们要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把中国置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不会固步自封,辩证的分析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另一方面,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看世界,实现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融合,主动参与世界文明进程。实现对外来文化的借鉴融合,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外来的东西做出符合中国特点的选择。

‘拾’ 如何理性对待传统文化的作文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当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不少便利与好处的同时,我们的文化也正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面对这样的境况,我们应该何去何从?我想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将外来文化中好的精神融入我们的文化中,才是应对这种境况的最好方法。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万户捣衣声”中的思念和牵挂,“遍插菜萸少一人”的哀伤,还有那“灯如昼”的元夜“花市”。此情此景在有些人的心中已淡化消逝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没有这些传统节日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挂满礼物的圣诞树、一盒盒的巧克力、一束束玫瑰花……悲哉!他们是一群丢了根的人,当人们推翻帝国主义对我们的欺压和奴役之后,他们却心甘情愿地抛弃自己的根,在精神上情感上接受奴役。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袭,这种全盘接受外来文化而抛弃传统文化的做法是错误的,同时也是愚蠢的。龙应台曾说过“传统不是怀旧的情绪,传统是生存的必要。”是啊,一个没有自己传统的国家,一个没有自身文化的民族,谈何生存和发展?一味地抛弃传统文化而接受外来文化只会落得个邯郸学步的下场。
面对外来文化还有另一种态度,那就是抵制。清王朝曾经闭关锁国,沉侵在地大物博的美梦中。当外国人用坚船炮利使清朝被迫打开大门时,自以为唯我独尊的人们才发现与别人的差距有多远。这种盲目的拒绝也是不可取的,两种文化的相遇,虽然会经历碰撞与磨擦,但也会擦出新的进步的事物,这样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拒不接受外来文化只会让传统文化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积极将外来文化中好的精神融入传统文化中才是应对文化冲击的最好方法。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被称为亚洲四小龙,近几十年来四地的经济飞迅发展,它们受到的文化冲击也是相当巨大的,但每当传统节日来临时,四地的节日气氛都十分浓重。香港和台湾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它们都曾被外国占领统治,在这种状况下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非但没有丢弃自己的传统反而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非但没有丢失弃自己的传统反而将中华民族的传统发扬光大。为什么生活在香港和台湾的人们能做到这点呢?我想他们是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容了那些外来文化,留下外来文化的精华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既然在我们面前有这样的实例,为什么我们不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呢?事在人为,只有每个人都这样去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才能在这全球化的浪潮中破浪而行。
让我们正确对待文化冲击,抓住这机会,扬帆远行。

阅读全文

与作文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4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4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8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7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