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科技精神文化生活有哪些

科技精神文化生活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3-16 11:10:08

① 中国古代的科技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租洞国古代科技体现为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罩型毕造纸术
虽说四大发明不是同一类,但其精神均体现为冒险。
火药的发明,若没有炼旦家的冒险,谁敢肯定火药就能发明呢?
指南针,主要用于战争,战争本身就是冒险的体现
活字印刷术、造纸术也是当物芹时的人对于以前物品的不习惯,敢于向前辈杰作挑战。

② 为什么说科技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生活

这个说法是很正确的一个说法,也可以科技在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大家会很容易理解的。
1.手机的更新换代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生活中每个人都用手机,以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手机是个贵重物品,而且几千元的价钱也觉得很贵,平时不舍得用,希望多用些年。而现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手机一年就出新品,人们对2-3年换一款功能更多,更全面的手机习以为长。
2.工厂的全自动化代替机械人工。
现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的大发展使全自动化变的普遍而常见,它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代替了工作,使人们以前用人手工的工作完全被机器取代,大大提高了效率,人们的思想变的更超前了。

③ 科技对文化生活的影响有什么

1、资源配置“全球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文化产业的发展表现出“横向规模化”和“纵向一体化”趋向,单纯的数量膨胀已经难以表达文化繁荣的真正意义。

一方面,同质文化产业在资本、技术等资源优势推动下得到整合,规模日益增大;另一方面,同一产业链上的异质文化产业通过不同企业的兼并改组得以重整。看一下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的好莱坞大片、迪士尼动画片,就可以大致了解技术因素对文化传播的推动功效。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下,不管是文化产业还是文化化的产业,一方面都有试图超越地理界限,形成“全球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也都有意或无意地与意识形态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着他国文化。

例如,肯德基、阿迪达斯、芭比娃娃算不上真正的文化产业,也不是最好吃、最好穿、最好玩的,但由于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烙上了美国文化的印记,在当代科技推动下被附加上文化意蕴而成为世界知名品牌,就成为传播西方文化的优势品牌。

为此,当多夫曼与马特拉的着作《如何解读唐老鸭迪士尼卡通的帝国意识形态》问世时,美国人的反应就不像以往那么平易近人了。

2、服务方式“大众化”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下,文化产业的服务方式和消费方式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其创造财富和吸纳就业的潜能得到有效发挥。

网络文化产业的崛起一方面颠倒了传统的产业链,另一方面,内容增值服务带动硬件投资,这两方面的影响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信息产业的高端产品,也给互联网企业聚集了大量的财富。以淘宝网、当当网为代表的网售模式不仅延伸了文化产业链,本身也发展成为一种新产业模式。

商家无须把售卖物品摆到市面或货架上,只要在网上介绍一下产品的性能、规格、价格等方面的参数,就可足不出户,增加销售业绩。

将科学技术、商业模式和文化内涵结合起来的文化产业,正从大众化的批量市场转向多元化的服务市场,文化消费和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一文化产品的价格降低了,适用性增加了,更多的价值元素被注入。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也不断调试着文化产品的“口味”。

文化产业服务方式“平民化”“大众化”的另一表现是以科学技术为载体的创意产品大量涌现,像各种时尚靓丽的手机、笔记本电脑、MP4等,都突破了传统观念,注入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内涵,体现出商家匠心独具与消费者的追求。

3、生产形式“数字化”

现代科学技术影响下的文化生产与传统的生产方式有很大区别。由于应用型软件可使人们便捷地将信息转移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中,因此,以前是人机分离的生产方式,现在则转换为人机融合的方式;以前是机械的,现在则是智能的;以前复杂的工序,现在则尽可能地被简化。

过去,文化生产中有许多工匠式的劳动,比如打字、排版、扫描、送稿、置景、造型等,既费时又费钱;现如今,依托日新月异的电脑、通信和网络集成技术,艺术家、科学家、程序操作人员各司其职又通力协作。

制作图形、图像和音乐,生产出电子出版物、数据库,经过后期制作、包装然后发行并最终应用于有线互联网络,这一切都可以在电脑上完成。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文化资源积累的厚度、文化资源开发的广度、文化内容整合的力度显示出来,文化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也得到了增强。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不仅拉近了文化创造者、研究机构、人才培训、研发生产、市场流通诸因素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化的互动性,还从创新的角度给文化产业的各个层面以巨大的压力和推动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清一个现实:在信息与网络构建的社会中,文化被作为商品大量复制:一方面,它打破了文化贵族阶层的存在,使人人都能接近、使用文化;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文化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艺术性,变成了消费者的“快餐”。

4、资本主体“多元化”

从本质上说,富于创新精神和知识含量的文化产业,与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彼此之间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而资本总是倾向于流向有创新和文化含量、有核心竞争能力的新型产业。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文化市场优化了资本的流动规则,资本对技术的依赖性逐渐增强。

资本决策者希望能在最广阔、最深入的领域里做出最充分的选择,以找到最理想的投资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知识资本成为创造文化产品价值的实际推动力,三者结合也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

以迪士尼为首的文化产业公司利用现代技术进行资本和商业运作,由最初的卡通、动画到特许专卖店、唱片制作,再到主题公园,逐渐形成规模之后,又延伸到旅馆业、零售业和出版业,最终一跃成为位居世界500强的全球化娱乐企业集团,就显示了科学技术、文化产业与资本协同运作的强大能量。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高技术与低文化结缘、新技术与旧观念携手,则往往表现为文化发展的阻滞力。现实生活中,腐朽文化也常常企图利用新技术来扩大自己的影响—这是文化产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科技精神文化生活有哪些扩展阅读:

科技与文化联系:

文化与科技虽然在历史上就存在内在联系,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当今世界,文化与科技日益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科技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每一次科技进步都给文化发展带来革命性影响;文化成为科技创新的智力源泉,每一次文化创新都使新的科技革命得到强大智力支持。

当前,大数据引领新一轮科技创新,新的科技进步对文化创新的驱动作用越来越强,成为文化创新的新动力,催生新型文化业态,孕育以数据科学为核心的人文科学革命。

传统文化普遍受到信息科技的洗礼,新型文化业态应运而生,成为新的主流文化;信息技术成果日益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


④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应如何培育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具体说来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要培养科学精神,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大力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营造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

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科学精神的前提和保证,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科学精神的培养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3、进行课程改革,增设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非学科性课程。科学发展纳告的历史表明,热爱科学的品质悄睁是在科学实践中培养的,离开了实践和实验,科学就成了无根之树因此,现代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机会,使学启茄岁生在科学实践中锻炼、学习和体验,使他们在实践中享受科学探索的乐趣,激发科学创新的灵感,学会科学协作的方法,培养求真务实的品格,让学生在实践中萌生科学精神。

⑤ 科学是如何改变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的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非常明显。对物质生活的改变,使得人类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改善,生活品质得到不断提升。例如,电的发明,推进了机械的出现,极大减轻了人类劳作的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例子:

NFC支付虚拟成银行卡、一卡通等的应用。 NFC虚拟成银行卡的应用,称为开环应用。理想状态下是带有NFC功能的手机可以作为一张银行卡在超市、商场的POS 机上进行刷手机消费,但目前在国内还无法完全实现。

近距通讯

和传统的近距通讯相比,近场通讯(NFC)就有天然的安全性,以及连接建立的快速性,具体对比如下表:硬件实现具备,软件实现不具备,使用IRFM 时除外通信模式主动-主动/被动主动-主动主动-主动成本低中低。

一种近场耦合天线,由于13.56Mhz波长很长,且读写距离很短,合适的耦合方式是磁场耦合,线圈是合适的耦合方式。业界在手机中通常采用磁性薄膜(如TDK等公司生产)贴合FPC方式来做天线。一种新技术是磁性薄膜与FPC合一,也即磁性FPC。

⑥ 科技发展对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科技发展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有:

1、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现代科技是推动社会生产快速发展的火车头,人类由于使用了现代科技,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使生产工艺趋于现代化,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它低污染、低消耗、低能耗,技术含量高,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提高宽档族了产品的质量。

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过去不能生产的产品,现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人们已能生产蠢源出来。现代科技为世界资本主义慎弊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就如同枯树发新枝,使其经济文化的发展摆脱了衰退和危机,继续保持繁荣。

2、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现代科技产品使用的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道风景线,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现代科技密切相关,现代科技产品已逐渐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代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飞机、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大大提高了出行的速度,使人们不仅旅途舒适,而且节约了许多宝责的时间;电视、音响、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现代科技家用电器的使用,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提高了现代人家庭生活的质量;移动电话的推广应用,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

3、极大地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和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水平。人类借助现代科技仪器设备和手段,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上更精确认识自然界,进一步扩大人类的认识视野,把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造福于人类。

⑦ 科技改变生活的例子有哪些

科技改变生活的例子:

1,科技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

今天有许多设备通过其他科技进步来实现,这些科技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大多数人拥有 PC 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可以轻松地跨不同平台进行通信。在过去,你必须写一封信与某人沟通。

这封信甚至可能需要几天才能交付。您还必须跟踪该信件,看它是否已被相应人员发送和接收。错误也并不少见。然而,今天没有这样的现象 – 科学和科技已经确定了这一点。如果你想与社会上的某个人交流,你所要做的就是在社交媒体上给他们发送信息或打电话。

(7)科技精神文化生活有哪些扩展阅读:

社会上习惯于把科学和技术连在一起,统称为科学技术简称科技。实际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科学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技术的任务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科学主要是和未知的领域打交道,其进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难以预料的;技术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可以做比较准确的规划。

⑧ 科学精神包括哪些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科学精神应包括12个方面的特征:

(1)执着的探索精神。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 ( (2)创新、改革精神。这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

(3)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科学活动有如搭困阶梯式递进的攀登,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强的文化形态之一。

(4)理性精神。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或者说,有个科学抽象的过程。为此,必须坚持理性原则。

(5)求实精神。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

(6)求真精神。在严格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科学家勇于维护真理,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

(7)实证精神。科学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科学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上,确定性或精确性是科学的显着特征之一。

(9)协作精神。由于现代科学研究项目规模的扩大,须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

(10)民主精神。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

(11)开放精神。科学无国界,科学是开放的体系,它不承认终极真理。

(12)功利精神。科学是生产力,科学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当为人类社会谋福利。
相关名言:
1.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卡尔·波普尔
2.“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中国)
3.我真想发明一种具有那么可怕的大规模破坏力的特质或机器,以至于战争将会因此而永远变为不可能的事情。---诺贝尔(瑞典)
4.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英国)
5.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凳念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牛顿(英国)
6.谬误的好处是一时的,真理的好处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时,这些弊病是很快就会消灭的,而谬误的弊病则与谬误始终相随。---狄德罗(法国)
7.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爱因斯坦(美国)
8.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波兰)
9.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对我怎样评价。我却这样认为: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时而发现了一个光滑的石子儿,时而发现一个美丽的贝壳而为之高兴的孩子。尽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还神秘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牛顿(英国)
10.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中国)
11.一个科学家应知粗念该考虑到后世的评论,不必考虑当时的辱骂或称赞。---巴斯德 (法国)
12.我们在享受着他人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益处,我们也必须乐于用自己的发明去为他人服务。---富兰克林(美国)
13.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妙,为人类造福。---爱迪生(美国)
14.我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爱迪生(美国)
15.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爱因斯坦 (美国)
16.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伽利略 (意大利)
17.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巴甫洛夫 (俄国)
18.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戴维 (英国)
19.感谢上帝没有把我造成一个灵巧的工匠。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获得的。---戴维 (英国)

“科学精神”语义分析
最常用的词汇也许是我们并不了解的词汇,如“社会主义”、“文化”、“科学”、“民主”、“因特网”,还有“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把它译成英文,如何翻译?它与人文精神是什么关系?的确,人们把它挂在嘴边,但追问下去,能说出逻辑上自洽的几条来并不容易。或者说,不讲逻辑地罗列一堆品质很容易,张口就来,但那无助于问题的讨论。
过去我在《科学真理与科学规范》中也谈到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简单说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具体说来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求实与创新。不求实就不是科学,不创新新科学就不会发展。怀疑精神与宽容精神是派生出来的,而且两者不可偏废。单纯怀疑和单纯宽容都是不足取的,而且容易引向邪门歪道。”(《科学与无神论》2000年3期,写于1997年)经过一段反思,我应更正上述说法。上述说法的优点是把怀疑与宽容联系起来讲,强调不能只讲一方面。不令人满意的方面很多,主要有:1)引入了“是”、“真理”这样更不好定义的词语。现在看似不必要,因为我们讲科学应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2)只讲求是,没有讲逻辑上的自洽问题,就说不清理论选择方面的许多问题。3)“创新”没必要单独提出来,它不是科学的核心属性。4)宽容与怀疑也如此,都不要引入。但可作推导出来的二级或者三级性质加以适当的表述,人文精神也讲这些。两者必须结合起来谈,不能只讲一面。另外怀疑也不是什么都怀疑,而是有条理的怀疑。按我现在的理解,对于科学精神只提两个方面:逻辑自洽与经验证据,下文有详述。
1.“科学精神”若作为一个主谓词组,相当于说科学这东西挺时髦、精神焕发,好比问“那人还活着吗?”答曰:“还精神着呢!”原则上可以这样理解,但好像现实中人们并不经常在这种意义上使用“科学精神”。做一假设,如果真作主谓词组理解,这个陈述是否正确呢?答案是:1)在口头上、在宣传报道中是正确的,至少在当代中国如此;2)在实际社会当中并不正确。在过去,科学不发达,社会也不认可萌芽中的科学,所以精神不起来。在现代中国,科学只是一个口头禅,中国社会远未接受科学观念,我们的传统文化好象与科学格格不入。虽经一个世纪的冲击,中国主流文化与科学文化相距甚远,倒是其反面长盛不衰。
2.作为偏正词组理解,“科学精神”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科学的精神”,一种是“科学之精神”。前一种若译成英文,科学一词用的是形容词scientific;后一种若译成英文修饰语为of science。这种情况在上一世纪,曾发生在“科学哲学”这一名词身上。当时有scientific philosophy和philosophy of science两种不同的理解,其间差别很大,学过“科学哲学”的都明白这一点。至于主词“精神”,译成英文也有许多不同的选择,而每一种选择含义差别也很大。据说,英文好像根本没有与中文相对应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叫法。方舟子的调查表明,英文中经常使用scientific spirit和spirit of science(详见文后的附件)。
2.1对于“科学的精神”,还有“不科学的精神”吗?似乎也可以这样说。果如此,潜台词似乎是科学成了一种标准,“科学的”相当于“正确的”、“高尚的”,当然逻辑上也可以反过来:“科学的”相当于“错误的”、“低级的”。但这一种理解少见,至少在中国如此。只有在某些敢于批判科学之霸权的反科学者眼里、部分哲人眼里,才可能作后一种理解,只是可能,也未必真如此。
2.2对于“科学之精神”,讲的是关于科学活动、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相对于科学本身,它是二阶的。相当于气质、境界、规范、观念等。这恐怕是人们最常用的理解方式。果如此,着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的“四规范”说就派上了用场,指的是普适性(Universalism),“共有性”(“Communism”,引号是默顿特别加上的),去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有组织的怀疑(Organized Skepticism)。这四条作为规范(normative)结构下的科学气质(the ethos of science)由默顿于1942年提出,影响巨大。后来不断有人“添砖加瓦”,于是由四条变成了许多条。重要的还不是正向的发展,而是反向的反对默顿的观点,最近20年,好像反对声音压过了赞成声音。要发展,当然要突破默顿的范式,但积累起来,各种发展的总效应是,越来越远离默顿当年的语境,问题本身发生了变化。欲了解默顿的原始想法,可参考他的文集《科学社会学》第三部分,有三篇文章,英文版为223-278页。
加一点个人评论。我认为默顿讲的规范结构,是一种理想,并不代表实际的科学真的如此。他讲的四条都是“理想类型”,表示“应当”如此,而非实际总如此。批评者多以实际的科学运行状况批评默顿,这对默顿有失公正。即使在现实与科学史中找到诸多反例,默顿规范仍然可以成立,仍然有价值。
现在的问题是,默顿的四条是否足以代表我们所说的科学之精神?另外有没有多余的?用逻辑语言讲就是,这四条对于科学之精神是充分的还是必要的,是充要的,还是既不充分的也不必要的?遗憾的是,虽然这是严肃讨论最容易想到的提问,但对许多人文社会问题,这一提问要求太严格了。比如陈嘉映先生提出“哲学就是论证”(后来改成“哲学是关于论证的”),根本经受不住充要性的考问。若真严格考虑,结果只能是,“论证”对于哲学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理由是,许多哲学根本不讲论证,但确实是哲学,于是“论证”对于哲学不是必要的;讲“论证”的未必都是哲学,科学讲论证,数学和逻辑更讲论证,都不能笼统说成是哲学,于是“论证”对于哲学不是充分的。那么陈老师的命题是否就无意义了呢?非也。只是说他的命题经不起严格的语义分析,不是LC(字面正确)的。但在其它意义上,该命题仍然有重要意义,它等于呼吁讲哲学时要多些论证,这对当前许多只重结论不关心论证过程的所谓哲学,确实是一种有价值的批评。回来看默顿四条,严格说,它对于科学之精神也只能是既非必要也非充分的。这是一个基本认识。有了这一认识,在四条基础上加一条减一条,或者换一条,可能关系都不大。原因是原来的条条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3.根据以上考虑,我提出个人对于科学精神的理解。当然,这时指的是“科学之精神”。
3.1科学精神是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运行等过程当中抽象出来的关于科学本性、科学方法论的一般性描述。由于是抽象出来的,某种意义上它必然带有规范性质,而非代表实际的情况。但是规范与实际之间需要协调。规范与实际差太多,也就不成为规范。实际情况是多样性的,作为一种一般性的规范不可能照顾到各种可能的实际情况,于是规范与实际总是有距离的。
3.2科学精神是对科学知识体系、科学探索活动、科学程序的基本界定,于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是:1)追求逻辑上自洽,即追求知识的统一性、兼容性。新东西试图成为科学必须先努力做到与现有的知识体系兼容,当发现实在不行时,才能着手突破旧体系。创新要被认可,必须努力做到向下兼容。在这种意义上,科学并不宽容。如果很宽容的话,科学的体系就乱了,逻辑上很不自洽,科学也就不成为科学了。不过,在具体掌握上,有很大灵活性,自洽也只是个相对概念,不可能严格达到逻辑学意义上的“相容性”(一致性)。但是,当今所有自然科学的确是相对统一的,各学科虽有所侧重,层次也不一样,但研究方法、知识构成、解释方式都有相通之处。人类社会中,其他声称的知识都没有做到自然科学这种高度的统一性(并不是完全统一,将来也不太可能全统一)。2)寻求可重复的经验证据。现代科学是经验科学,要求所有理论都要付诸实践的不断检验,理论只有获得足够多的经验证据,才能被认可。特别地,证据应当是尽可能可重复的,不因时空位置变化、实验主体变化而不同。当然,实际情况也很复杂,特别是证据有不同的质量,不能单纯以数量为标准。还有个逻辑上的困难,经验都是个别的,但理论命题都是全称的或者近似全称的,经验对于理论的支持永远是不充分的。于是科学总是可错的,或者叫原则上可证伪的。永远不可能出错的理论绝对不是科学。关于可重复性,具体情况也是复杂的,有些领域(如地质历史、物种进化和天文学)不可能做可重复的试验,需要用其它的各种对比方法(如有时用空间代替时间,通过空间的并存性推断时间上的演化序列)。伪科学常常不否认经验证据,但不强调可重复性或者可对比性,许多伪科学证据用双盲法就可揭穿,当然还有许多别的方法。许多人说伪科学是不好区分的,这是极大的误解。我不敢说所有伪科学都好区分,至少80%以上的伪科学用上述两条一试就能区分出来,当然还有其他办法。
除了这两条外是否还可以加上一些别的?这我不反对,但我个人认为这两条基本上就足够了。要加上的一些条条原则上可从这两条演绎出来。而上述两条是最基本的,不可能从别的条条中推论出来(当然,可以有循环定义的情况,正如在实数理论中对于“确界”等等的处理)。我不敢说这两条是充分的,但却是必要的。这两条无非是逻辑与经验,20世纪的科学哲学中一个学派就叫“逻辑经验主义”,我认为它较好地抓住了科学的实质。虽然今日逻辑经验主义好像已被批判得体无完肤,我却从不这样认为。许多人对逻辑经验主义作了片面的理解,歪曲了那些大师的本意。他们的批判发展了科学哲学,创立了新的学派(已经不限于科学哲学),但这并不等于原来的逻辑经验主义不重要,更不等于逻辑经验主义错了。相比起来,逻辑经验主义对科学做出了最本质的刻划,它也是一种规范,并不代表实际情况,以科学史案例或者当代科学中的某些情况来反驳逻辑经验主义,没有力量。当然,我回避了一个重要问题:规范是怎么来的?简单说是归纳来的、抽象出来的。深入讲很复杂。我还讲不清楚。
3.3人们立即会问:怀疑、批判、求实、创新、奉献等等是不是也要加入科学精神之中?回答是:不必。“有条理的怀疑”是一种好的品质,对于任何学术研究都是重要的,但它可以从前面的两条中推论出来。要讲究逻辑自洽、要提供经验证据,必然要求有条理的怀疑。特别要指出,单纯讲“怀疑”,并不具有什么价值,可能很糟糕。怀疑一切更是有毛病。“批判”也一样。有意义的批判必须讲道理(逻辑上自洽)并且要提供证据(第二条),否则批判与谩骂无法区分。“求实”或者实事求是,是讲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由第二条可以推论出来。“创新”并不是科学特有的品质,伪科学、胡说、歪理邪说可能比科学更具创新性,但与科学没有任何联系。科学虽然讲创新,没有创新科学就无法发展,但它仍然不是科学的最本质属性,因为没有创新原来是科学的东西,仍然还是科学,创新本身不是科学的本质规定性。创新对于中国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但也不能因此而把它算做科学精神之一条。科学必须是向下兼容,因而其创新性必然受到很强的限制,不能胡来。所有创新都不能违反基本的自然定律,于是科学创新是非常困难的。当然愈是困难它愈有价值。至于“奉献”,更不能算在科学精神之中,因为别的什么东西更讲奉献,如宗教。要做好科学,当然要专心,要热爱科学,但奉献只是一种外在性的东西。总之,对于厘定科学精神,我持一种简单的观点,即尽可能不要把更多非本质性的东西硬拉到科学精神之中,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4.谈科学精神不能不提人文精神。在中国这两者是在相对的情况下提出并对比的。上面之所以把科学精神作较窄的理解,也是为了与人文精神对照。科学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虽然很重要,但决不是全部。科学对世界、人生有一定的解释权,但不是全部,至少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太可能(保守的估计)。简单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从一个母体中诞生的,都与文艺复兴有关,它们两者是伙伴而非敌人。但后来,随着学科的大发展、大分化,科学与人文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某些方面这两条道路发生了一定冲突(许多还是一致的)。于是才有了两者高低的讨论,才有呼唤一种精神反对另一种精神的声调。但是如果细致观察会发现,反对另一方时,人们并不是先将对方作一个较好的界定,而常常是任意歪曲对方,给对方安上莫须有的罪名,然后再加以批判。这虽是学术争论惯用的伎俩,但在讨论这两种精神时此伎俩表现得尤其突出。
5.什么是人文精神呢?人文精神强调人之为人的尊严,人只能是目的而非手段。具体讲人文精神也有两条:1)人生而平等(现实中绝对不是这样),应当努力捍卫个体或者少数派生存的多样性和价值观的多样性。多样性的个体或少数派构成了人类群体,并保证了人类社会文化的丰富性。这一条意味着自由高于民主。个体的丰富性才保证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健康发展。2)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保证人的肉体与精神的自然生存至关重要。这一条意味着,杀人或者致人不能思想,是最大的犯罪。人文精神还可以加上许多条,我想到只是这两条最重要。
这样规定,是有意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重叠的部分都去掉了。实际上这两种精神都是正面的,都是人们所需要的。我做上述不成熟的描述,只是尽可能使它们各司其职。作为理想情况,作为一个现代人,要努力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要求做人做事。但它们都是一些规范,现实中很复杂,反例太多了。一些人科学精神强一些,人文精神弱一些;一些人正好相反。也有极端的,科学精神极强,人文精神几乎是零,反之亦然。这在现实中都不难找到典型的例子。大家不妨考虑一下中国的名人,为他们分分类。两者都强的人,不太多,却是应当提倡的,我们教育也应当向这两种精神倾斜。中国传统文化既缺乏科学精神,也缺乏人文精神。不信,可按上述四条对照一下。当然,若不同意我的规定,是另一回事。我不愿参与没有界说的争论。

科学精神的三个层次
从结构来看,科学精神具有三个层次:第一,认识论层次,主要表现为科学认识的逻辑一致性和实践的可检验性等规范,它们直接体现了科学的本质特征,构成了全部科学精神的基础;第二,社会关系层次,美国着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揭示的四条规范——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论,就是这一层次上科学精神的基本内容;第三,价值观层次,科学通过求真,可以达到求美、求善,科学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准则,这是科学精神的最高层次。科学的伦理精神体现在以理性为基础、以创造为中介的各种关系之中,无论理性精神也好,创造精神也好,其最终表现必然在于对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伦理精神便是对相互关系的规范和调节。因此,伦理精神是整个科学精神结构的核心所在,科学精神不仅内蕴伦理精神,而且还外在为对人们行为的规范。

总书记为何提倡“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
“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学精神……”
3月4日,胡锦涛同志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委员,并参加分组讨论,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时,说了这一番话。总书记的话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科学精神就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我们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在解决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医疗、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上,也要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不漠视,不推诿、不“踢皮球”,真正把群众的事情放在心上。今年的两会,代表委员带来了大量的反映社情民意的议案、提案,有的具有前瞻性,通过不断的努力,力求早点解决;有的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周密细致的工作,可以尽快解决。解决民生问题,首先需要对百姓有感情,但也要有科学的办法和措施。唯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才能真正地而不是在口头上为群众分忧解难。
科学精神就是改革创新的精神。科学无止境,改革没退路。只有改革创新,各项工作才能与时俱进,立于不败之地。这几年,政协的提案工作、委员视察工作已经卓有成效,但是,全国政协仍然进行改进、创新,几次讨论研究,以推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的贯彻落实。往年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全面、扎实,今年贾庆林主席代表政协常委会所做的报告又作改进,字数压缩到7000字,做到短而实。在本次会议上,一些委员提出,我们不仅要完善经济立法,还要完善社会管理立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这些,都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科学精神,也使我国的协商民主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科学精神也是文明进步的精神。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既符合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又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我们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也曾受漫长的封建文化浸润。在一些地方,封建落后意识还有一定市场,官场腐败也不必讳言。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与代表委员研究的焦点问题几成共识,文明进步的呼声推动社会前行。可见,科学精神不仅仅限于一般的科学研究和科普工作,她是抵制缪误的武器,取代黑暗的光明,确实关乎国家富强、民族进步和人民幸福。
科学精神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灵魂,她将长时间指导我们的工作,带领我们一步步走向胜利。

阅读全文

与科技精神文化生活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8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