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Sina是什么意思
英文 sina 英['si:nə] 美['sinə] n.新浪网(网站名称);西娜(女子名)
Ⅱ 亚洲不同国家有哪些风情文化、
1、马尔代夫
民风民俗
然若由旅游文化的发展基础来看,马尔代夫似乎又得天独厚了,支离的小岛俨然独树一帜,每一座岛屿皆各自发展出不同的渡假旅馆风格。整个马尔代夫的旅游景观全在一个渡假岛屿饭店所经营的休闲气氛,雪白晶莹的沙滩,倒影在水中婆娑的椰影,热带鱼是马尔代夫不时出现的“动画”景观,色彩鲜艳,而且平易近人,站在岸边的人偶一接触水面,就没料着有一群美丽的访客翩然游来,除了增添风情,鱼 - 在马尔代夫称得上是最丰饶的物资,故渔业和观光业并列为两项主要的经济收入。捕鱼对当地居民而言是一项传统且永不过时的谋生方式,他们乐天知命,生于水湄,长于水湄,早已把鱼类当作是生命延续的活泉,视为阿拉所赐与的宝藏。
连结岛屿之间的交通工具是俗称(Dhonis)的传统多尼船。船只从船体、帆桁、钉、缆绳到帆都取材自椰子树,原住民两千年与海相处的历史,孕育出绝佳的造船技术。
2、泰国
民风民俗
佛教是泰国的国教,90%的人信奉佛教。几百年来,无论是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和建筑等各方面,几乎都和佛教有着密切关系。在泰国,凡是信佛教的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要一度削发为僧,连王室和贵族也不例外。到泰国旅游,处处可见身披黄色袈裟的僧侣,以及富丽堂皇的寺院。因此,泰国又有"黄袍佛国"的美名。佛教为泰国人塑造了道德标准,使之形成了崇尚忍让、安宁和爱好和平的精神风范
3、新加坡
民风民俗
鱼尾狮公园( MERLION )新加坡着名的鱼尾狮像就坐落于新加坡河畔,是新加坡的标志和象征。该塑像高 8 米,重 40 吨,狮子口中喷出一股清水,是由雕刻家林南先生和他的两个孩子于 1972 年共同雕塑的。
狮头鱼身坐立在水波上的鱼尾狮,其设计概念是将事实和传说合二为一:狮头代表传说中的“狮城”新加坡。鱼尾象征古城“淡马锡”,代表新加坡是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
据古书记载,古时新加坡叫做淡马锡,在爪哇语中为海城之意。公园 14 世纪时,传说有一个古印尼的王子发现了这座小岛,他在这里看见一头神奇的野兽,后来得知是头狮子。就此,王子就将这座小岛命名为“ Singapura ”--在梵文里的意思是狮子 (Singa) 城 (pura) 。
4、土耳其
民风民俗
土耳其人尚武。人们称土耳其为“尚武之国”,“武士重武,不重食”。在土耳其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大都是希腊人和以色列人,土耳其人自认为是欧洲人,商场买东西应注意不要以同为亚洲人的态度去行事。
土耳其人喜爱绿色、白色和绯红色。禁忌紫色和黄色,因为黄色标志着死亡。在土耳其应慎用绿三角,绿三角是免费用品的标志。他们在布置房间、客厅时,绝对禁忌用花色,因为民间一向认为花色是凶兆,是禁色。土耳其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喜欢喝葡萄酒以外的酒,喜欢吃牛、羊肉,喜欢骆驼。禁忌吃猪肉,及把猪、猫、熊猫作图案。按当地的习惯,到乡下时,有时必须脱鞋才可进入房子。
土耳其人有时也请客人到家里做客,他们通常是在饭馆里招待客人,轻松愉快地吃顿晚餐。如果你被邀请到家里吃饭,可以带上一束鲜花,一些糖果或点心做为礼物,主人会喝酒的话,也可以带上一瓶酒。土耳其是个伊斯兰教国家,切记,进入伊斯兰教寺院时务必脱鞋。
5、马来西亚
民风民俗
马来西亚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充满异国情调的建筑,回教国家在亚洲并不多见,马来西亚便是其中之一。第二大特色在于多人种的混合,包括马来人、印度人、中国人、阿拉伯人等,聚集在一起,是马来西亚犹如世界民族的大熔炉。第三特色是马来餐厅,包括多种族的名菜、马来菜、印度菜、中国菜、热带水果等应有尽有。马来西亚是世界第一大锡出口国,锡制品多而精致且价廉物美,还有许多色彩丰富的蜡染印花布,具有传统的民俗色彩,这是马来西亚的第四大特色。
马来西亚地处热带,气候全年炎热潮湿,年平均温度在21°C~32°C之间。全年可以穿夏装,因其是伊斯兰教国家,女性不要穿得过于暴露。
马来人是热情、谦恭、大方,讲究礼节的民族。在马来人家中作客应注意举止,尊重长者。马来人的习俗与我国相异处甚多,所以必须加以留意,以免无意中犯了禁忌,造成失礼,或引起误会与无谓的纷争。交往切忌用左手,传统上马来人认为左手是不干净的象征。对女士不可先伸出手要求握手,更不可随便以食指指人。马来人忌讳摸头,除了老师和宗教仪式外,不可随意触摸马来人的背部。在相互交往时,衣冠必须整齐。如果到访别人家中而穿着拖鞋,则必须脱掉,放在门口。参观回教堂须注意非回教徒入堂前需脱鞋。到寺庙参观时,女性注意穿着不可暴露手臂和双脚。不得从正在祷告的回教徒面前走过。未经许可,不得拍照,不得触碰《可兰经》。
6、菲律宾
民风民俗
·衣着·
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菲律宾前,菲律宾人穿用棉纱、麻纤维制成的衣服。男人穿的上衣称“康岗”,无领、短袖,下身用一条叫“巴哈”的布裹着腹部,上衣下摆略低于腰。衣服的颜色多为蓝色或黑色,只有尊长着红色的衣服。现在菲律宾人的服装变化很大,西装在中上层人士中广泛流行,而老百姓的衣着则比较简单。男子上身穿衬衣,喜用白色,下身穿西装裤;女子喜欢穿无领连衣裙。大部分青年着西式皮鞋,老年人仍穿用木头、麻或草做成的拖鞋。
菲律宾穆斯林男子着短外衣和宽大的长裤,围一条“沙隆”(一种花围裙)作为腰带。到麦加朝圣过的信徒头上围一条白色头巾或戴一顶白帽子。妇女穿紧身的短袖背心,钉上两层金属钮扣,穿紧脚口的宽大裤子,或穿裙子。妇女象马来人一样结发型,有时裹着颜色鲜艳的头巾,他们戴手镯、项链和耳环。
少数民族的穿戴各不相同。如伊富高人男子往往上身袒露,下身围一条T形花布;女子穿着类似裙子,颜色鲜艳。丁冈人衣服极为简单,男子普遍仅在腹部围一块布,有的也穿前襟分开的上衣;女子穿短上衣,用布缠绕腹部,矮黑人的服装最为原始,男女均用布或树叶围于腰间。
·饮食·
菲律宾人的主食是大米、玉米。农民在煮饭前才舂米。米饭是放在瓦缸或竹筒里煮,用手抓饭进食。菲律宾人最喜欢吃的是椰子汁煮木薯、椰子汁煮饭,然后用香蕉叶包饭。玉米作为食物,先是晒干,磨成粉,然后做成各种食品。城市中上层人士大多吃西餐。菲律宾穆斯林人的主食是大米,有时也吃玉米和薯粉,佐以蔬菜和水果等。按照伊斯兰教教规,他们不吃猪肉,不喝烈性酒。他们和其他马来人一样喜欢吃鱼,不喝牛奶。烹调很简单,喜欢使用刺激性的调味品。进食时用手抓。咀嚼槟榔的习惯在菲律宾穆斯林人中非常流行。
·婚姻·
菲律宾各个民族的传统婚姻习俗差异很大。一般菲律宾人多半是自由恋爱结婚。在广大农村则流行男青年弹吉他用歌声向他所倾心的姑娘求爱。在恋爱中,男子多赠女方以化妆品、水果、花束等,花的颜色则以白色和桃色为佳,茶色和红色乃属禁忌之色。结婚仪式均在教堂中举行。菲律宾穆斯林的婚姻由父母决定。男方须通过媒人向女方家庭提出求婚,并交付聘金。婚礼仪式由伊斯兰阿訇主持,并举行盛大宴会款待客人。菲律宾实行早婚制,少女十二三岁便被视为已达结婚年龄。
土着人的婚俗多种多样。居住在北吕宋高山地区的伊戈罗特人的婚姻主要有两种方式,父母主婚或自由试婚。一般来说,较富裕的家庭,为了使自己家庭的财产、地位不致旁落,在儿女幼时即由双方父母作主订婚。到了十四五岁时,便正式成婚,如果婚后一方表示不满意,只要女方尚未受孕,便随时可以分开,男女另找对象。不能生育的,也随时可以分开。由于这些民族认为结婚的最大目的就是生儿育女,因此,在青年男女正式结婚前,接连试婚好几次的现象屡见不鲜。巴交人允许多偶婚,堂兄弟姐妹则禁止通婚,如具有后一种关系的人要结婚,必须作一些“预防”措施和仪式,如将一些贵重物品丢入海中等。矮黑人的男子求婚,必须以弓箭射女子在远处安置的竹筒,如果没有射中,说明男子没有能力养活妻子,就难以达到求婚的目的。
Ⅲ 非常直接的眼神交流有哪些国家
最高冷的一个国家,为避免眼神交流排队也要隔开,交流只可去这里
说到旅行,也是随着近几年来,人们的生活条件也是越来越好,所以旅游行业是越来越受欢迎了,很多人也都非常愿意利用假期的时间,出去走走,并且除了国内的各大景点之外,现在的交通也是越来越方便了,出国旅行也是成为了主要的一个选择,也都想要走出国门去看一下外面的世界,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所以现在在国外有着很多着名的景点当中,时不时的都可以看到中国游客的生意,对于出国旅行,现在着名的旅行国家也是非常多的,就比如欧美国家,东南亚国家,甚至是非洲地区的一些国家,都有着非常吸引人前去游玩的一些地方,毕竟,基本上每个国家都是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以及特色的,不过经济发展也是带动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那么也是随着近几年来旅游业的一个快速发展,旅行现在已经也是正在成为了很多人吗?放松身心的重要的一个方式,那么说到旅行,我国的很多着名的旅行景点都是在节假日的时候人头攒动,而出国旅行现在也是已经成为了很多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在很多国家旅行的时候,工程比较多,见的也都是中国人的身影,每一个国家也是都会有着自己的特色以及属性,各个国家的人的性格也是有着各种的不同,今天要讲的一个国家堪称,是最高冷的一个国家,为了避免眼神的交流,就连排队也要隔开,然后交流只能去这个地方。
那么为什么要将这个国家堪称是最高冷的一个国家?其实还是因为这个国家有着1/3的地区都是在北极圈里面,一年有着长达一半的时间,都是寒冷的天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地理的一个原因,这里的人的性格也是非常高冷的,这个国家就是芬兰,有些喜欢旅行的朋友们也是可能会对芬兰这个国家有着一定的了解,毕竟在这里也是有着非常多的着名的景点,很多的外国媒体也是曾经报道过,芬兰有着很多的人都是存在社交恐惧症的,他们也都不喜欢跟陌生人打交道,而且芬兰这里的人口也是比较少的,他们非常喜欢自己一个人呆着。
就算是在公共区域,他们也是会寻找自己的私人空间,但是也有很多人都表示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一般人也都不喜欢跟陌生人打交道,但是奇怪的是,就算是飘着鹅毛大雪的冬天,芬兰这个国家的人在排队的时候,都要跟前后的人保持一米的距离,据说他们这样做,也正是为了想要跟陌生人避免接触,那么令人非常难以理解的就是,明明有两个人是住在隔壁的邻居,但是也是为了不跟别人有着比较尴尬的一个交流,他们也是会在出门之前观察一下邻居有没有出门,如果刚好遇见别人出门的话,他们也是会等到别人走了之后再出去,但是芬兰这个国家的人其实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冷,在特定的环境之下。
Ⅳ 哪些国家和中国存在着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的差异
一、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Differences in Value Concept and Moral Criteria)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Personal Honor VS Modesty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
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 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Self-centre VS Sacrifice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 )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3)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3.创新精神与中庸之道Pioneering Spirit VS Medium Way
西方文化鼓励人民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 不倚,走中庸之道,中国人善于预见未来的危险性,更愿意维护现状,保持和谐。
4.个性自由与团结协作Indivial Freedom VS Harmonious Cooperation
西方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
二、社会关系的差别Differences in Social Relation
1.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Equality Concept VS class Concept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国,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 we work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president.)
新中国虽已建立了五十年,但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核心家庭与四代同堂Nucleus Family VS Four-Generation-under-the-Same -Roof
美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经 济上也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作法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 力,但同时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
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然而,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三、社会礼仪的差异Differences in Social Ceremony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
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 do you do!""Nice day, isn't it?"
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象"惭愧"、"哪里"、"寒舍"、"拙文 "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以表接受。
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 "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 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
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
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 ""请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See you later!""See you next time ! Goodnight! "
四、社会习俗的差异Differences in Social Customs
1.对女性的态度The Attitude to women
美国妇女和中国妇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国妇女却有幸能享受许多传统的骑士习俗,尊重妇女的礼节在美国社会随处可见:男士为女士开门;扶女士下车;在马路上,男士走外侧,女士走内侧,以给女士提供保护;女士进餐厅时,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为女士拉开椅子,待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后,请她就坐。
中国社会对女性的照顾和礼节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专家注意到:汉字中带"女"字旁的有相当一部分 含有贬义,如"妖、妓、奸、奴、嫉、妒"等。
2.对婚姻的态度The Attitude to Marriage
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因为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
中国人的婚姻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这是因为中国人把婚姻当作人生的头等大事,每个人都谨慎对待,认真选择,一旦决定了,就不会轻易改变。而且中国人一向把婚姻当作一个严肃的道德问题,喜新厌旧,或是第三者插足都被认为是极不道德的。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西方人的言行,在交际过程中,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俗,以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我对历届论坛的感悟,历届的开场白我谈及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以及崛起的时候中国人如何重新认识自己。我们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处在一个火红的年代,处在中国崛起的年代,而这个年代让我们等了好几百年。在两百年的过程中,中国人一直在探索着自救,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也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落后和西方的强大。这种过程已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西方崇拜的意识,一种潜意识,这种潜意识是两面刃,使得中国人极其虚心,谦虚学习西方、模仿西方,使我们很多地方发展得非常快,包括高速公路上的路牌用绿颜色,路为什么那么宽,为什么路的护栏像美国一样。
西方崇拜使得我们全方位学习西方,加速了我们的进步,也缩短了我们与西方的距离。当中国开始逐渐强盛的时候,需要在很多方面承担领导这个世界的义务和责任时候,正因为我们这样一种西方崇拜的潜意识,使我们形成不了一种不卑不亢的心态,形成不了乐天派独立的文化形态,使我们在文化方面没有什么原创精神。我们处在西方崇拜的心态、语境和文化当中,如何走出来,如何不卑不亢走向世界。
一、社会交往方式的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在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如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问寒问暖,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而在西方国家中,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个人稳私主要包括:个人状况(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观念(支持或反对何种党派)、宗教信仰(信仰什么宗教)、个人行为动向(去何种地方,与谁交往、通信)等。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西方人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私生活和个人隐私,也不愿意被别人干涉。比如,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买物品的价格。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物品的贵贱只是表示该物品的质量。而在西方人眼里,如果你直接询问别人所购物品的价格,就可能是探问对方的经济条件,因此,这也是西方人的隐私,属于不宜直接询问的问题。如果你想了解该物品的价格,只能委婉地夸耀、赞赏该物品,而这样的情况下西方人一般也只告诉你该物品的贵或贱,一般不会告诉你准确价格。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喜欢问一句"上哪儿去?",这是招呼的一种形式。而在美国,你如果问朋友上哪儿去,则可能会使对方尴尬,因为这也属于对方的隐私,是你不该过问的。另外,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四种。中国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近。我们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两个中国少女挽臂亲昵而行,而在西方则很少见到。西方人觉得中国人过于亲近,而中国人又会觉得西方人过于冷淡、傲慢,过分疏远,是不友好的表现。如果中国人发现交际对方的衣服上有根线头,他会很自然地帮助对方摘掉;而在西方人眼里,这是不礼貌之举。中国人看到朋友穿了件非常漂亮的衣服,会上前摸一摸,询问价钱或质地;而西方人则不会这样做,他们更多的是羡慕,并直接赞美。概而言之,这都是东西方文化观念差异所致。东方人非常重义、重情,西方人则崇尚个人独立。
二、个人人生观的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一)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而相反,中国文化却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则提倡谦虚谨慎。一般来说,中国人大多反对或蔑视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例如,"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No,I don't think so.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这在中国人看来当然是一种谦虚的说法,而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可见,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西方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二)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往往就成为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则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三)创新精神与中庸之道
西方文化鼓励人民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中国人善于预见未来的危险性,更愿意维护现状,保持和谐。当然,近年来我国也大力提倡创新改革,但务实求稳之心态仍处处体现。冒险精神仍是不能与西方人相比的。
(四)个性自由与团结协作
西方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
三、法制观念的不同对礼仪的影响
东方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而儒家思想重义轻利。为了兄弟朋友的情义,可以网开一面,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其结果往往是行为过头,丧失了更多的应得利益。比如中国人重人情,人情味浓厚。有句老话:"血浓于水""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这些话所包含的意思是人情影响判断,人情重于道义。"水 ",即使不美,但只要是家乡水,那也就美了,这就是情重于理的表现。甚至有时会情重于法,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历来有情影响法的制度空间,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先讲合情,再讲合理,然后讲合法。若合法而不合情合理,这法就难以执行,若合情合理,有法也可以不依。
而西方人则是倒过来的。西人重法,不重人情。法在理前,理在情前。我们时常看到西方父子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上法庭打官司。有些事明明不合情不合理,但合法,吃亏者也只有自认倒霉,旁观者也只能容忍。但若有的事不合法,即使合情合理,西人也会争论不休,直到闹上法庭。
在情理法的中国,人情味浓厚,什么事都可以想想办法,托托人情,走走关系。这是一种自然保险系统,人们容易在艰苦的环境下渡过难关。因此在中国,人事关系极为重要,生活之中充满天伦之乐。但也容易产生不公正;在法理情的西方国家,人情似纸,相互之间可说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有什么矛盾,先讲理,后上法庭,简单明了。西方人虽淡薄人情,却十分讲公正、平等,即使是一介草民,只要是真正合理合法,就是同总理打官司,他也照样可以打赢。在西方国家生活,有点像广寒宫里,富裕、清明、漂亮,却有一般寒冷之感。尤其是老人,孤孤单单,踽踽独行,在我们中国人看来甚是可怜。
四、社会习俗的不同对礼仪的影响
在东方文化中,男士往往倍受尊重,这主要受封建礼制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东方文化也主张男女平等,但在许多时候,男士的地位仍然较女士有优越性,女士仍有受歧视的现象。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尊重妇女是其传统风俗,女士优先是西方国家交际中的原则之一。无论在何种公共场合,男士都要照顾女士,比如,握手时,女士先伸手,然后男士才能随之;赴宴时,男士要先让女士坐下,女士先点菜,进门时,女士先行;上下电梯,女士在前……。现在,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西方的女士优先原则在东方国家也备受青睐。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也使东西方礼仪日趋融合、统一,更具国际化。
再如,在处理长幼关系时,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对待长者特别尊敬、孝敬。比如,在许多中国人看来,如果老人有子女,年老时子女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或敬老院去生活,这就是不孝,过年过节儿女一般要和老人一起过。在中国农村一些地方,过年时,晚辈都要给长辈行跪拜礼。而在西方国家,由于崇尚自立,儿女成年后和父母间的来往则越来越少,致使许多老人时常感到孤独,晚年生活有一种凄凉感。
五、等级观念的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东方文化等级观念强烈。无论是在组织里,还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级、地位就是非礼。尽管传统礼制中的等级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级观念至今仍对东方文化产生影响。在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
在西方国家,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着世袭贵族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倡导平等观念。特别在美国,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 (If working hard, even acowboy can be president.)在家庭中,美国人不讲等级,只要彼此尊重,父母与子女可直呼其名。他们的家庭观念往往比较淡薄,不愿为家庭做出太多牺牲。
当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的礼仪上的差异还有很多,比如服饰礼仪、进餐礼仪等等,由于篇幅等多方面的制约,在此不能一一深入探讨。总之,中西方之间有各自的文化习惯,由此也产生了不少不同的交往习惯。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贸易的不断增加,我们不但有必要在与外国人交往或者前往别的国家去之前,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而且必须加强专业礼仪人才的培养,提高全民礼仪意识,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给我们自己带来了便利,不但能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与误会,还能在现代社会的多方竞争中争取主动,取得良好的结果或效益。
中西方节日反映了传统文化的不同
近段时间在轰轰烈烈谈论和报道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知是受韩国抢先把元宵节申请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的刺激还是最近关于十一五规划中衍生到的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中国古典文明传统文化的发扬。今天是情人节,是洋节日,但在国内却也过得像模像样,好像年轻人特别青睐此类洋节日,特别浪漫特别轻松也特别能够反映时代气息,也许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后世界文化传统的不断渗透,而新一代的年轻人特别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和文化。也许前面提到的洋节日姓"洋"还是姓"国 "的讨论可以回复到市场经济是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中,前者是节日,一种社会现象的分别,后者则是一种社会经济规律的适用问题。类似万圣节、圣诞节、情人节之类的洋节日,不必在乎是不是姓"洋",关键是大家是否认同这样的文化休闲和体会方式,情人节这个节日有着意义深刻的传统内涵,如果我们在过节的过程中也能够把节日内在一些品质和思想领悟和表达出来,那就是丰富的社会活动和生活。
天气热不热可以有很多测量方式,比如最科学的是温度计,当然还有人们的穿着打扮,也包括你所感受到的温度,有标准化的科学测量,有凭视觉上的信息结合经验得到的结论,也有凭感觉上的信息结合经验得到的结论,这些都是从不同层面来认识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或是现象。同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也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得到。从人们的思维观念、从一些规章制度,从人们的一些处事态度和方法、从承载文化的节日活动等,西方国家均是年轻的国度,文明的历史河流均很短暂,他们的现代化进度却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所以西方文化更注重的是一种民主、自由、权利、责任、义务、享受的意识,当然也包含中国传统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文化,比如仁、孝、忠、爱、敬等,但这些只是支流。根据历史唯物观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框架,不难得出为什么中西方主要传统节日所表达的内涵和气氛的不同,同时为什么国外的一些洋节日越来越走进中国普通百姓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心理,并最终获得大家的认可和欢迎,从而慢慢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队伍中去。
市场经济下和改革开放,社会急剧变革,国外文化思潮随着经济大潮也不断涌进国门,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的需要更趋于现代化和时髦化,物质上的一般需要早已成为历史上的教科书,精神上的需要则趋于一种非理性化的模仿和追求。经济上的跨步前进若缺少精神上的价值引导很容易走向浮躁、功利的轨道,这正是表面浓郁节日气息笼罩下的危险因子,有些愈演愈烈的感觉。所以在追求西方节日的欢快、浪漫的气氛中更应把握对节日本身品质的理解,同时应加强对中国传统节日重新塑造和认识。
Ⅳ 哪个国家属于低接触性文化
“低接触性文化”包括北欧大部、德国、英国和美国、日本……
Ⅵ 中美之间的身势语有哪些区别
身势语
——非语言交际
江西教育学院附属学校 罗炫芳
【内容摘要】 本文从文化角度对身势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含义作了介绍,探讨了东西方人在空间距离、目光注视、身体接触、姿态动作与面部表情等方面的文化差异,论述了解文化含义在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非语言交际 身势语 文化
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的语言棱镜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点、宗教礼仪、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等。每种语言(包括身势语和副语言)都负有“文化使命”,粘接着一层文化色彩。语言交际是人类进行交往的主要手段,但与此密切相连的非语言交际却常常有着使前者相形见绌的交际功能。身势语是表达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无声而真实的语言,在非语言手段中最为引人注目。
身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两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过程中,50%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来实现的。身势语是国际性的,不同国家的人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借助身势语能够进行交际。曾有人研究发现,人们每天平均讲话只占与人交往的时间的 10%,与人交往的其时间都是在有意无意地进行着身体语言的沟通。有些时候,身体语言就足以表达所有的信息,语言反倒是多余的,只要人们彼此在对方的感觉范围内,应存在身体语言途径的沟通,所谓的身势语,就是指那些包括空间距离、目光注视、身体接触、姿态动作、面部表情等在内的非语言的身体信号。由于不同民族文化已经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与自己的习惯相反的信号,所以我们不能忽视文化约束力对身势语的影响以及和环境差异所赋予身势语的不同含义。
一、空间距离
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交际双方在空间所处位置的距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告诉我们交际双方的关系、心里状态,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点。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一个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行业、不同个性等而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有不同的看法。根据霍尔博士(美国人类学家)研究,有四种距离表示不同情况:
(1) 亲密接触 (intimate distance 0-45 cm) 交谈双方关系密切,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 45 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密切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及情人之间。
(2) 私人距离 (personal distance 45-120) 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一般以这个距离为宜。
(3) 礼貌距离 (social distance 120-360) 用于处理非个人事物的场合中,如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或在办公,办理事情时。
(4) 一般距离 (public distance 360-750) 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如在公共场所听演出等。
从这四种分法可以看出,人类在不同的活动范围中因关系的亲密程度而有着或保持不同的距离。不同民族与文化构成人们之间不同的空间区域,多数讲英语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的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交谈是会凑的很近,而对俄罗斯人来说意大利人交谈是过于靠近,拉美人交谈时几乎贴身。更有趣的是英国人与意大利人交谈时,意大利人不停的“进攻”,英国人不断的“撤退”。实际上他们交谈时都只不过是要占据对自己适当的,习惯的实际距离。西方文化注重个个隐私,东方人“私”的概念薄弱。在电梯,巴士或火车上,素不相识人的拥挤在一起,东方人可以容忍身体与身体接触的那种挤,西方人无法容忍,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方面,中国人、日本人以至大多数亚洲人要比西方人小的多。这是因为不同的文化习俗的缘故,西方人看中宽松的氛围,崇尚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而东方人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
空间的观念是立体的,不仅包括领域的大小距离,包含领域的高度。“拉开距离”具有保持身份的威严的功能,而保持空间领域的高度又是支配权利的一种方式。法庭、教堂、礼堂、会议厅的布置都十分注重利用空间距离来发挥这一功能,以表现优越感与从属关系。在中国,长辈和领导面朝南坐,在西方则坐在椭圆桌子头的位置,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空间的运用和安排都有着各自的固定模式,从而构成无数文化差异,让空间的使用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功能。
二、目光注视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与交往对象保持目光接触是十分必要的。近代西班牙哲学奥塔加在《人与众人》一书中说:“每一次注释都说出了注视者的心路历程。”中国古代成语有“画龙点睛”之说,人类男女之间有眉目传情之举。从莎士比亚的“仿佛他眼睛里锁藏着整个灵魂”,到音乐摇滚的“不要说,你的眼睛已经告诉了我”,都说明目光注视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功能。“眼睛是透露人的内心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径,人的一切情绪、情感、和态度的变化,都可从眼睛里显示出来。
几乎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能够和感情交流都依靠过眼光,某些文化所特有传播实践也体现在目光接触的运用之中。两个阿拉伯人在一起交流时会用非常热情的目光凝视对方,因为他们认为双目是个人存在的钥匙。如果从美国文化角度来看,这种目光是不适用于两个男人之间的,这种长时间凝视常常是同性恋的亚文化群使用的非语言代码的一部分。有教养的英国男子认为直接凝视且与之交往的人的眼睛是一种绅士风度,而瑞典人在交谈中用目光相互打量的次数多于英国人。法国人则特别欣赏一种鉴赏似的注视,这种眼光看人是就传达了一种非语言信号:虽然我不认识你,但我从内心底欣赏你的美,所以法国男子在公共场合对妇女士的凝视是人们公认的一种文化准则。同本人与人交谈是的目光一般落在对方的颈部,而对方的脸部和双眼要在自己眼帘的外缘,他们认为眼对眼是一种失礼的行为。中国人则对紧盯着自己看的目光感到不自在,甚至惶惑不安,原因是“羞耻感"文化的影响,“非礼勿视”。而在西方这个世界文化的大熔炉里,人人都锻炼得眼界开阔喜欢大大方方地表白自己,敢于毫不遮掩地宣泄情感,她们往往会因为异性受到自己的吸引力而感到受庞,但不若惊。目光的礼节、各种凝视行为及目光在交际中的功能放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其含义复杂,规定繁多,需要我们认真观察,仔细比较,从而促进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身体接触
正像语言和姿势可以传递人们的情感信息一样,身体与他人的接触在交际中也无时无刻不在传递信息。婴儿在母亲怀里被摇着拍着,等到爱抚后不仅能保持心理平静,还能刺激协调运动器官——小脑,促使其发育,国外学者称之为接触教育(touch ecation)。人类学家把文化大致分为两大类:接触文化(touch culture)与非接触文化(nontouch culture),阿拉伯人,南欧和西欧人、犹太人及拉丁语系的人属于第一类,美国人、北欧人及东方人属于第二类。从孩提时代到成人期,不同的文化交给我们不同的接触方式,哪些部位该接触,哪些不该接触。这里着重谈谈被当作一种社会习惯来进行的利益方面的身体接触中的不同文化内涵。
(一)握手
据某些专家的考证,握手是石器时代穴居人留下的一种遗俗。陌生人相遇,如彼此并无恶意,就放下手中狩猎用的棍棒或石块,让对方摸摸掌心。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这些手势逐步演变成两手相握的形势。手掌的张开表示向对方敞开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手掌的接触则表示合二为一。今天,在许多国家,握手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表示亲热和友好的礼节。但各国握手的习惯不大一样。法国人做客走进房间或别离时都要与主人握手:而德国人只在进门时握一次手;有些非洲人在握手之后会将手指弄出青措的响声,以表示自由;在美国,男人之间的握手是很用力的,这可能源于印第安人的角力竞赛。中国人一边讲“你好”一边握手,对此没有什么忌讳;俄罗斯人则不允许两人隔着一道门或跨着门槛握手,以为这样做是不吉利的。在西方,参加竞选的政客会用右手,握住对方的右手,再用左手搭在互相握住的手背上,试图让接受者感到他的热情真挚与诚实可靠,故被称为“政治家的握手”。
有一位驻外人员叙述了这么一段经历:在巴基斯坦时,有一次请学生到使馆看中文电影。一位刚结婚的学生把妻子也带来了。老师见到后,主动与学生妻子握手,并且握的很紧,以示热烈欢迎。第二天上课时,学生满脸怒气,拒绝回答该老师的提问。课后,另一个学生告诉老师说,这位学生认为老师方动逼他妻子握手,太失礼。原来按照巴基斯坦礼俗,男子对陌生女子不能主动握手,老师说出了自己的本意是表示客气与友好后,才算消除了误会。要见握手的概念常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在人类交际活动中,眼睛的信息传递是微妙的,而握手发出的信号却是直截了当的。如果握肩膀和握胳膊时,实际上是进入了接受者的密切区域,只有在感情极为密切与融洽的人之间才受欢迎。在异性之间,如果女方不主动伸出手来,男性是不能去握她的手的。如果伸左手与人相握,则是无礼的表现。握手的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我们必须深入研究,严加区分,以避免文化冲撞和误会。
(二)拥抱与亲吻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礼貌和礼仪,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两个女生见面时拥抱在一起是常见现象,夫妻久别重逢时拥抱亲吻也非常自然;但阿拉伯人、俄国人、法国人、东欧人、地中海沿岸和有些拉丁美洲国家的人,两个男人之间也会拥抱及亲吻双额。阿拉伯人甚至不停地嗅着对方身上散发出的气息,对他们来说,好的气味能令人精神为之一爽。缅甸人、蒙西人和分布在挪威、瑞典、芬兰等国的拉普人会嗅着彼此的面颊表示问候。而在东亚及英语国家,男人之间一般只是握手表示欢迎,很少拥抱或亲吻对方。在许多欧美人看来,政治家的亲吻是“虚假”的代名词。
拥抱亲吻的这些差异充分反映不同文化的特色和浓厚的社会文化意义,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深层的差异在身势语这个表层上的具体表现。
(三)其他接触
如前所述,有的民族崇尚接触文化,而有的民族则信奉非接触文化,不同的文化确定了它自己关于接触的定义。出于宗教的崇拜和信仰,佛教徒认为活佛给他们施行的摸顶礼是崇高而神圣的;而在泰国,头部可是千万不能摸的,触及头部坚持就是一种罪过;此外,泰国僧侣在上行走时特别忌讳被女性触及,认为这样就会使他的苦苦修炼前功尽弃。中国人喜爱一个小孩地会亲切地抚摸她的头部或搂搂抱抱,而对美国的孩子这样做就会引起孩子妈妈的反感,尽管她知道这种动作并无恶意,但在他的文化中,这样做被人认为是无礼的表现。在穆斯林国家,人们把关于触摸的知识看作其文化整体的一部分,他们用右手进食或做愉快的事,用左手去触摸别人则是一种社交的侮辱,因为左手是大小便时用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面子”重于一切。脸对女性来说无异于命根子。如果触摸一个中国姑娘的脸,那可是犯了大忌。可见触摸在身体不同部位的运用也要因地域及文化之不同而异。如果不加区别的统统采取亲密性接触,或是统统推行非接触文化,这个世界就会乱成一团了。
四、姿态动作
有专家提出,人能发出多达50万人不同的身体信号,只用“千姿百态”作比喻已显得苍白无力,任何想将它们分门别类的企图也只能令人失望。所以我们只能从传递交际信息的常见姿势中诠释一些行为代码与文化含义。
手势在各国有不同的表达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中国人竖起拇指表示“好”,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坏”,这反映了一种“尊卑有等”。“长幼有序”的文化心态;美国人将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车,将拇指朝下则表示“坏”;而日本人伸出小指却表示“情人”,在美国,人们用挥手来表示再见;而在南美,人们见到这种动作时不但不会离去,反而会向你跑过来。在美国,用拇指和食指捏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指头分开向上伸直,则表示“OK”一词;在日本,这种手势则表示钱;在阿拉伯人中,这种动作常常伴以咬紧牙关,一起表示深恶痛绝。用手指在太阳穴旁边转圈,中国人表示动脑筋,美国人和巴西人则表示发疯。俄国人把手指放在喉咙上表示吃饱了;日本人用此动作表示被“炒了鱿鱼"。美国人、日本人抿着嘴吃东西才算得体,而印第安人却以张口大嚼为礼貌。假如一位美国人无意中把筷子直直的插进饭碗内,再把饭送给中国人吃时,中国人心里就可能会大为不快。因为按照中国的风俗,供死人时才把筷子插进饭碗里。美国人用手指着太阳穴表示手枪自杀,反映的是美国私人拥有枪支不足为奇的社会文化背景。日本人用手戳向肚子表示剖腹自杀,反映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武道精神。在新几内亚,将手架在脖子上表示自杀;在中国,这种手势表示被人砍头,是古代刑法取去“首级”的遗风。
姿态动作的幅度和速度以及姿势和坐立习惯地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心态。犹太人的手部动作远比一般德国人的手部动作来的自由,所以二战时期生活在德国境内的犹太人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手部动作,以免暴露身份。白色人中的年轻人步履轻捷,而年轻的黑人则步伐较慢,这与他们的社会环境不无关系。在东方人眼里,美国女子大胆而泼辣,因为他们的步子比东方女子大,腰板挺的更直。在西方人眼里,日本女子的莲莲碎步反映出他们的柔顺和屈从心理。英国人将两臂交叉放在胸前表示旁观或不准介入,恰似中国的“袖手旁观”;美国人着重随意与滞栖的个性,常常大大咧咧的坐下来或者站着时一副松松散散的样子,所以当某美籍外教上课时坐在课桌上,中国学生的惊讶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但在德国等欧洲国家,生活方式比较规范,人们十分注重礼仪,懒散的样子常被认为是粗俗和无礼的标记。不同文化在姿态动作上的这些时儿明显,时而微妙的差别常常容易导致交往失当,甚至会使交际完全中断。了解这些差异并采取必要的补偿手段,对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互相理解,避免误会,对于填平文化沟壑,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面部表情
人类的感情或欲望,在无意中形成身体行为的变化而表现出来,而利用面部做出的变化更是难计其数。相对目光而言,表情是更容易辨别对方心情、态度的线索。一切没有经过掩饰的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接纳与拒绝等表情的事情发生,面部表情对于交际的重要性是从所公认的,但表情中的多种文化内涵却难以估量。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纳粹党徒投向犹太人身上那恶毒而阴毒的表情里,人们可以知道犹太人当时的悲惨命运;从过去的南非白人鄙视黑人的视线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南非黑人当时的社会地位,感情的表达是在文化背景中习得的,它们的表现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汉民族在贵客来到时,笑脸相迎才合情理,而美国的印地安部族却开怀大哭来迎接客人的到来。在某些文化中,咂嘴唇是认可的表示;在中国文化中,表示有滋有味;在英国文化中,表示没有滋味;在许多地中海国家,则是过分夸大痛苦和悲哀的标志。
微笑,是最有益于人际交往的面部表情。白居易的名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写出了最微妙的表情效果。正如亚当斯所说的,“当你微笑的时候,别人会更喜欢你”。笑脸不只是快乐和友好的表示,也能传递道歉与谅解的信息。在公共汽车上因急刹车而踩了别人的脚,微笑就等于说“对不起”。与陌生人相遇或相撞理,露出微笑是为了向对方表示自己没有敌意。服务行业的人脸上常带着微笑则是欢迎和友善的表示。东方人比较含蓄,感情不容易外露,不象西方人、尤其是拉丁语系人身上那样,可以看到七情六欲的展现。中国人习惯用面部来遮掩感情,而不是显露感情。中国俗语“看脸色办事”和“给人脸色难看”更将面部表情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察言观色”与“to read ones’face”便成了跨文化交际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东西方身势语的种种差异源于文化的差异源于有着千变万化的文化的民族性。而文化不但具有民族性,还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必然会发现,不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非语言交际行为不同,即使同一国家和民族的人非语言交际行为也不是完全一样的,甚至在同一地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文化水平的人之间也是千差万别。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清楚地认识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行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二者之间的关系,萨莫瓦 (Samova) 认为,文化与非语言交际密不可分,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的非语言行为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因此了解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文化不同,交际规则也不尽相同,不同文化的人之间交往时难免产生文化误解和冲突。因此,跨文化交际成败关键在于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坚持不懈地排除文化优越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差异的干扰,正确对人,正确对己,相互尊重,平等往来,不断提高跨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的交际。
参考文献: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9;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王福祥、吴汗樱:《文化与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胡文仲、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胡文仲、杜学增 :《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孟小云译:《体态与交际》,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毕继万译:《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的对比》,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Ⅶ 非洲文化的特点
非洲文化特点:
黑非洲占非洲总人口的70%以上,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位于北纬20度到南纬35度,西经20度到东经50度之间。因为该区主体为黑色人种的非洲黑人,故称“黑非洲”。
黑非洲的地形以高原为主,那里的气候气候以湿热气候为主。黑非洲是黑种人的故乡,不同的部族之间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风俗习惯以及不同的宗教信仰。人口增长快,城市化水平低,科技素质低是黑非洲在整个世界中立足的弱势,它的经济发展慢,粮食不能自给更使它在国际上的地位低下。
只有在热带经济作物、畜牧业和森林上有一定的优势。在工业上黑非洲以采矿为主,它的制造业落后,其经济模式则是出口矿产或农产原料等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经济脆弱。
曾经有很多人质疑非洲黑人文明的存在性,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一书中,把非洲分为“非洲本土”(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的非洲”和“亚洲的非洲”(尼罗河流域)。他认为非洲本土“不是一个历史的大陆,它既没有显示出变化,也没有显示出发展”。
他断言:非洲黑人“既不能进步,也不能教育”,“处在野蛮的、未开化的状态之中”。可能非洲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不如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但是它在文化方面也是非常多元化的,不比世界上其他的种族文化差,像尼罗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尼罗河下游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古埃及在建筑、雕刻和绘画等艺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7)哪个国家属于非接触文化扩展阅读:
文化:
古代文明
非洲是人类进化史上从古猿到森林古猿、拉玛古猿、“完全角成的人”—能人、直立人、智人、直到现代人都存在过的大陆。人类学家在非洲发现了最早的“完全角成的人”的化石。这些发现使包括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在内的人类学家得出了非洲是人类诞生地的猜想。
饮食
在非洲很多地方,吃饭不使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饭。吃饭时,大家围着桌子坐一圈,一个饭盒和一个菜盒放在中间。每个人用左手按住饭盒或菜盒的边沿,用右手的手指抓自己面前的饭和菜,送入口中。
此时,你将会无所适从,甚至抓得满手沾饭,而非洲,抓饭时个个动作干净利落。客人吃饭时应注意的是,切勿将饭菜撒在地上,这是主人所忌讳的。长者未离席时,晚辈要静坐等候;子女离席时,须向父母行礼致谢;客人则应等主人吃完后一道离开。正式宴请比较正规,先有开胃菜,再上主食,还有甜点。
总体说来,非洲饮食文化比较单一,主要是肉食和玉米、面粉之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非洲
Ⅷ 关于欧洲主要国家的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获取政治文化利益的重要工具
我们知道,语言文化从来都是政治、文化斗争的重要工具。关于这一点,可以很容易地从无数史实与现实中得到印证:公元前221年,当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时,便即刻下令在新统一的国家里实行语言文字的整合统一。刻在竹简上的“书同文”3个字,最简洁有力地表达了语言文化在国家与民族统一政治生活中的特殊意义。古罗马帝国强盛数百年后,无数辉煌早已淹没在了岁月的尘埃中,当初随帝国铁蹄远播异域的拉丁文,却被作为南欧宗教、文化、科学研究的共同书面语保留了下来,扮演了千余年“国际语言”的角色。
世界近代历程的开始,也是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所推行的文化侵略开始的。这种文化上的征战,已在许多前殖民地刻下了难以消弥的印记。在安哥拉,尽管葡萄牙的殖民统治早已结束,但当地的人们仍然耻于讲本土语言、本民族语言。在那里,即使你是个普通农妇,如果你不讲葡语,那你依然会遭到同胞的嘲笑。在当地,白人第一、混血人第二、被“同化”的黑人第三,然后是其他人。这种社会等级划分,直接反映出殖民地同化政策的后发“威力”。也正是这种殖民主义的残余,使得同安哥拉一样的许多非洲国家、亚洲国家、拉美国家,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步履蹒跚。
文字不仅是国家和民族传承自身文化的载体,也是塑造全球文化意识的终极传播媒介。例如,因特网自诞生那天起,就深深地打上了文化霸权主义的印记,英语及欧美式文化氛围,一开始便在这个虚拟世界中呈现了称王称霸的架势。
即使在西方国家之间,对语言文化的霸权与反霸权的斗争也从未停止过。针对近半个世界以来英语的强势冲击,法国总统希拉克在法语市长国际协会会议上表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维护法语国家自身特性的惟一途径是捍卫法语,拒绝世界被单一语言和文化模式所垄断。”法国一直希望能联合世界上40多个法语国家建立起一个“超越国界的实体”,以求使以法语为主要语言的前殖民地国家集团“在国际大家庭中占有它应有的位置”。这充分反映出法国迫切希望借助昔日殖民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内抵御英语文化,捍卫和重振法国国家利益的愿望。同法国相比,1990年统一后的德国从总理、部长,到普通知识阶层,为使德语成为欧盟工作语言做出不懈努力,这反映出具有强烈大国意识的德国,一心要在欧盟的文化战略中起主导作用。而中国台湾地区,在主张台独的民进党2000年上台后,有关“通用拼音和汉语拼音”的“独统之争”,也暴露出民进党欲利用语言文化的社会教化功用,作为实现其分离主义意图的一个具体步骤。
语言从文化角度介入全球经济资源再分配竞争
语言文化作为人类第一位的交流工具,在民族共同经济生活及国家经济体系形成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同时也是国际市场得以快速运转的一种润滑剂。进入全球市场后,英语的全球通用趋势,更为英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难以计数的经济利益。
印度的非暴力主义者“圣雄甘地”,曾于1908年针对英国的殖民文化统治痛陈其弊:“让千千万万的群众认识英语,就等于驱使他们做奴隶。”然而,一个世纪过去后,获得独立的印度,对外来语言的看法和需求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印度早年的民族主义者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国家在世界信息化进程中占有独特地位的软件产业,正是得益于英语的普及。
现代社会中,国家对全球市场的依赖,人们对机会与成功的渴望,已令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将英语视为获取财富的资源与手段。已故的班达拉奈克总理在锡兰(今斯里兰卡)摆脱殖民枷锁获得独立自由后,曾成功地推行了语言的本土化。结果只有少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懂得英语。然而时过境迁,当英联邦秘书长于1975年访斯里兰卡时,时任总理的班达拉奈克夫人,为使国家加速现代化,竟然要求英国多派些英语教师来斯任教。
法国近年来一直强调法语国家联合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从文化的意义上整合分布在欧洲、非洲、北美、中东和东南亚的法语力量,以形成一种由文化至经济的向心力。这一方面表明法语地位的江河日下与英语地位的如日中天,另一方面也表明法国人对通过语言文化纽带的特殊作用去获取国家经济及政治利益的深刻认识。由此可见,语言在作为传递信息和认知世界的工具的同时,也从文化领域参与全球经济资源的根本和获取重要手段。
开放与保持间平衡舍取的矛盾
语言不仅是信息传递和认知世界的工具,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在发展现代化、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所有非英语国家无一例外共同面对着语言文化的开放与保持之间的平衡舍取的问题。
由于英语在几乎所有领域中的强势状况,导致各国的社会发展与国力增强均需要更多地借重英语语言工具,接触和吸收以欧美文化内容为主的西方文化。表面看来,这是势所必然。然而随着这种趋势的广泛持续深入,其对非英语国家与民族的社会文化的隐性影响与深层渗透,将会在不易察觉之中削弱国家的文化特性,影响国民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法国正是从自己施加于别国的殖民文化经验中获得这种启示,因而总是怀着一种文化忧虑的心态强烈地要求抵制英语“语言霸权”,强调保持语言文化的多样性的重要。而历来文化御侮能力颇强的汉语言文明的发祥地??中国,在2000年初成功研制出互联网中文域名注册系统后,中国的学者与媒体更直接视之为关系民族荣誉与国家利益的一件大好事。新华社的相关报道称,对此,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义埙认为,这必将对全球华人世界产生极大影响,因为这不仅是域名资源之争,也是中西文化、价值观竞争的大问题。
普及和提高国民的外语素质,自然有利于世界融合与文明的推进,却并不等于各国容许外来语言文化替代本国本民族的语言文化。鼓励学习和使用英语,同放任其文化意识泛滥是两个性质的问题。但现实中,英语文化的长期广泛渗入,已使那些即使是走在世界经济前列的国家的语言文化的纯洁性和独立性,遭到不可忽视的破坏与削弱。在一些国家,夹杂着英语单词的混合表达方式,在日常生活和在大众媒体间极普遍地存在,且愈加增多。而在学术上,即使你的造诣平平,但只要能想办法使一篇论文在英语期刊上发表,那你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要求评定高级职称。与这种常见的语言文化崇拜相比较,更糟糕的是在许多国家的科学研究专业领域,学者们原封不动地照搬英语词汇的情况比比皆是,并且越来越盛行,而本国语言的科学词汇则日渐贫乏。
强势语言覆盖下无文化平等
应该说,世界语言文化的交流,是打破人们思想与行为禁锢的法宝,是开启民智与促进发展的良策,也是使世界文化繁荣昌盛的必然途径。世界上哪一种超过1000万人使用的语言,又不是在历史的反复交流融合之中发展而来的呢。
问题是在强调文化平等意识和主权利益的现实主义的当代国际关系中,极其不平等的语言文化传播直接刺激着国家文化利益与社会安全利益的得失平衡,销蚀着国家与民族的社会凝聚力。在全球化时代,虽然国民英语水平的提高是有力地跻身全球竞争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但外来语言文化中所包涵着的对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也在潜移默化地动摇着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的根基。知识分子们可以说,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决不是什么委员会所能管理得了的事务,但作为主权国家,谁也不愿意看到本国独立的文化权利,在不声不响中被人改弦易帜。试想,如果一个国家或民族,人人都以能说英语为时尚,人人都以能去美国为荣耀为梦想,那么,你断然不能说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利益是安全的和有保障的。面对全世界持续不衰的英语热浪,美国的全球战略家们,肯定会对此感到十分高兴的。
Ⅸ 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
中美文化基本差异:中国观念与美国观念对比分析 作者: 集体主义:一般而言,中国和其他亚洲文化反映了称为“集体主义”的取向。这些文化比较注重群体合作和个人谦虚。
个人主义:相反,美国人通常表现出一种个人主义取向。他们更重视独立性。自我实现即使不是一种期望,但至少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美国人更重视不受外部制约的“自由”。
社会关系: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比美国人更加正式,等级更分明。中国人似乎非常习惯于等级分明的结构,他们可基于自己在结构中的位置和惯例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
美国人则更侧重于非正式和平等关系。美国人通常和社会地位相同的人在一起最自在;他们不太重视社会等级。
友谊: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人更可能拥有少数终生挚交,他们彼此之间交情深厚,愿意相互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
美国人可能有许多“朋友”和熟人,这些朋友和熟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换,彼此之间承诺的义务有限。
义务 在中国人之间,与他人的关系通常意味着彼此之间的义务。
与此相反,美国人倾向于回避相互依赖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长期义务的局面。
任务取向与关系取向:中国人侧重于关系取向。保持和谐的关系比完成任务更重要。
相比之下,美国人侧重于任务取向。完成工作通常比关系更重要。
和谐与“事实”:中国人所受的教育通常是避免直接冲突、公开批评和具有争议的话题。他们希望在周围的人中保持和谐,给别人留“面子”。相反,美国人通常愿意直接面对问题、提出批评、讨论具有争议的问题,并坚持自己认为是“事实”的意见。他们对“面子”并不在意。
法律、规章和条例的作用: 在交往方面,中国人通常更信任人际关系,而不太信任书面规则和程序。
而美国人一般认为书面规则适用于每一个人,并且能够产生公正、合理的程序和决定。
时间观念:中国人比较怀旧,也比较注重未来。
Ⅹ 偷国是哪个国家啊
偷国是指韩国。
众所周知,韩国是一个文化非常“丰富”的国家,但这些丰富的文化,很多都是韩国从其他国家偷来的,也正因为如此,韩国才会被众多网友称为“偷国”
除了偷中国的文化之外,韩国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也垂涎不已,有时候就连欧洲的文化也不放过!一些在西方国家参与考古的韩国教授甚至直言,耶稣具有韩国血统!
韩国偷过的东西:
1、强行碰瓷高句丽为祖先。
2、偷版图:伪称山东 河北辽宁江苏等地为历史上朝鲜半岛三韩部落领土。
3、偷文化遗产:1983年韩拿汉字申遗。
还有中国结,汉服,工笔画,太极八卦,团扇,发簪,影壁,园林,刺绣等有目的性接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重金邀请去韩国。
4、偷梗, 文化共产。 韩剧韩漫抄袭中国古风武侠 捏造“东洋风”说东亚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