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淅川地域文化有哪些

淅川地域文化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3-22 10:33:46

‘壹’ 楚文化的历史渊源

楚人,与中原华夏氏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楚人的祖先来自中原,为华夏族南迁的一支,给楚地带来了华夏文明的先进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楚文化。从统属而言,楚于西周初年为周成王所封,自然而然接受的是姬周文明的统治。而且实物资料也表明,西周时期,楚文明的个性特征尚不明确,它还保留着相当大的中原文明特点,到春秋以后才逐渐形成既别于中原姬周文明又别于其它区域性文明的有自身特点的成熟的独特文化。
楚文明的初步兴起与其它文明一样,也应具备相应的文明诸要素,我们可以此来考察楚文明兴起的大致时间。
楚自鬻熊至熊绎受封的阶段,文献均记其“居丹阳”(今河南省淅川县),而非“都丹阳”,加上又无相应的考古学资料相印证,当时丹阳只是一个地名,而非都城,也无城邑的建制,大型礼仪建筑也尚未发现。
就是怀疑为楚国制作或断为楚国所有的青铜器,不仅未见于考古发掘,即使是传世品中也一无所见,文字就更不用说了。此时,楚“辟在荆山,筚路蓝缕”,可见生产力之低下,其生产关系也只能是以较单纯的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楚的社会形态自然也比较原始。 熊绎受封是楚立国之始,他五传至熊渠之间的事实史载不详,也无明确的考古资料面世。看来,楚即使立国,也未必真正进入了严格意义上的文明时代。但到熊渠时,楚有了第一次扩张,它应是楚经济、军事实力有较大增长的反映,青铜兵器应该得到了比较普遍的应用。湖北当阳赵家湖西周晚期楚墓中出有少量铜器,并有极少量的传世铜器遗存,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楚青铜冶铸业的兴起。这一时期已有少量疑为楚城邑的遗址发现。而且楚的社会形态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完成了由部落联盟集团的氏族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过渡。
熊绎文化大道位于湖北省保康县城南牌坊湾地段,南起土门三岔路口,北至封银岩嘴,东至道路红线,西至清溪河边。沿途兴建10个早期楚文化街头景点和2个早期楚文化广场,并与已建成的楚文化浮雕长廊连为一体,构成沿清溪河十公里楚文化景观带。熊绎文化大道配套建设启明广场、承水玉桥、楚源凤台等3项景观节点。
保康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楚国800多年的历史,在保康就有 350多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料记载,熊绎,为祝融氏分支颂州磨鬻熊一支的后裔。周成王时代,熊绎受封为楚君,赐“子男”田地。因此,保康沿河大道以熊绎命名,寓意是将“荆山楚源,早期楚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弘扬祖先熊绎率部族“荜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坚韧不拔、开拓创新、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的楚人精神。 由于在西周早中期,楚国局限于一个狭小的地域,且主要是在中原姬周文明的影响下发展,因而,楚人统治区内的文化面貌接近于中原姬周文明的风格,是时,楚文明虽处于襁褓中,但其个性特征开始孕育。西周早期,随着楚人第一次扩张军事行动的开始,楚人有了进一步与外围蛮夷文化接触的机会,华夏文明与蛮夷文化的交融使楚人在继承华夏文明即姬周文明的同时,也按已逐步形成的自我意识对其进行改造。楚文明就在这种既坚持主源又兼收并蓄的过程中初步兴起了,这一过程可持续到春秋初年。也正是在一种特殊的多民族环境和共存意识中奠定了后期楚文明多元的特征和鲜明的个性。

楚文化美术中,常常能感受到一系列神秘古怪的意象组合,鹿角立鹤、虎座凤鸟、漆绘上的人神杂糅、织绣上的龙蟠凤逸、青铜器上斑驳陆离的色彩等等,这是楚人文化精神上无碍于物,“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花朵流动与生长的造型,正给人自由、生动的想象。 楚国盛产细腰美女。
楚文化科技:在湖北随州,曾侯乙墓进行考古发掘,大量青铜器、玉器、漆器出土,艺术门类丰富,器物造型完整。其中,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尊盘工艺奇绝,被誉为“先秦时期的顶峰”;漆衣箱中带有“斗”字的天文图像,更成为研究和佐证早期先民的宇宙观念的重要标本。武汉市黄陂区的鲁台山古墓葬群,属周代楚国重要遗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出土了“长子狗”铜鼎野斗和“公大史”铜方鼎等重点文物。铜器造型严谨,花纹繁缛,创新了铜器制作工艺,大大改良了制造工艺。
这一考古发现,与随后的荆门包山二号墓漆奁彩绘等,给考古学以至艺术史学界带来空前的惊喜。史学家称,这一批文物的出土,使得中国美术史的源头上溯至三迹橡代。破除了中国文化的“西来说”,及中国美术源头“起于汉代”的谬误,为中国美术本原做了根本性补充。艺术界兴起“楚文化热”。 实物资料表明,独具特色的楚文明是在西周以来已有的姬周文明的基础上,历经这一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机遇的洗礼,通过融合、吸收被吞并的众多周王室同姓、异姓封国及其它诸侯国的先进文化因素加以综合、提炼并经过创造而成,正是在此时,楚文明以非凡的气势率先突破了中原姬周文明的樊篱,取得了质的飞跃,从而完成了自己由幼年期到成熟期的重大转折,进而使楚文明在各方面的发展成为亚洲第一(军事以外)。

楚昭王十一年(公元前505年),楚借秦力击败吴人,后昭王迁都于鄢(今湖北宜城),后又返郢,直至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止,是为楚文明的繁荣鼎盛期。
这一时期楚国历史虽然有起有伏,但楚国的发展未受到大的打击,而是连续不断直至达到最繁盛、最光辉的顶点。其政治体制方面有断断续续的改革,旧的县由大化小,并已在全境范围内普遍设立,边境设郡,官职爵秩已经相当完善,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力大大提高。发达的经济基础为楚文明的繁盛创造了有利条件。楚文明一如冲出峡谷的江河,以奔腾万里之势不断在原有基础上取得飞速发展,表现出更富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以致盛极一时。
春秋战国之际,楚国以江汉平原为中心,社会生产蓬勃发展,政治局势迅速改观。到战国早中期,楚国在北面与中原诸国争雄,时有进退;西北、西南分别防御秦与巴蜀而主要是来自秦的威胁,以秦岭、巫山山脉相阻隔,并分别设立了汉中、黔中、巫郡等;东面是楚国发展相对比较顺利的方向,其军队多次出入齐鲁国境,并直至海滨,但战争频繁,建设难以连续持久;南面主要是“蛮夷”之帮,楚人沿洞庭湖两侧南进,直到五岭,这一区域基本没有大的战争,政局稳定,楚文明也得以持续发展。鼎盛期的楚文化遗存就主要在江汉平原及楚国南部的今湖南境内发现,并向楚全境辐射。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因白起拔郢而迁都陈城,习称陈郢,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又迁都寿春城,习称寿郢,直至楚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为秦所灭,是为楚文明的滞缓衰退期。
这一时期楚国基本处于动荡之中,尽管有相对的稳定,也是十分短暂的。楚国政治腐败,思想保守,经济上又因国土的沦丧受到了惨重的打击,楚文明也丢掉了赖以发展和昌盛的坚实基础。楚国历史已成颓势,楚文明也随之凋敝,偶有出色成就,也是昙花一现。
而且,楚文明无论是在成熟期,还是在鼎盛期、衰退期,它在接受、包容其它文明为己所用的同时,也在对其它文明产生影响,这在其周边区域的文化遗存中都可以找到楚文明影响的影子。正是由于各区域文明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国古文明才在多元、复杂文化因素的融合中发扬光大,并连续发展二千年。
楚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历经孕育兴起期、成熟定型期、繁荣鼎盛期、滞缓衰退期四个阶段,其成就也各有反映。

‘贰’ 求楚文化的大致的发展史

楚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模野,不断发展壮大的。按楚文化不同时期的特点,可把楚文化划分为滥觞期、勃兴期、鼎盛期和转变期4个阶段。

楚人建国丹阳至周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是楚文化的滥觞期。在这一时期,楚国完成了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在兼采华夏文化和蛮夷文化之长的基础上,开始创造自己的特色文化。总的来说,此时的楚文化与华夏文化尚没有明显而重大的区别,尤其是陶器、青铜器等物质文化方面,但楚文化又毕竟显示出了一些自己的特性。崇火崇凤好巫、开拓进取、不拘礼法、爱标新立异等特点为后来楚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时期是楚文化的勃兴期。这个时期,楚文化开始呈现出自己鲜明的特点,表现在各个方面。从社会形态上看,农奴制布满了楚国各个县邑,奴隶制相反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民族政策上,楚人把自己定位于夷夏之间,实行抚夷属夏的国策。对于所灭之国,楚人的作法是迁其公室,存其宗庙,县其疆土,抚其臣民,用其贤能,而不以俘掠奴隶为好。从官制上看,楚官多称尹,从中央到地方,少有例外;从行政建制上,楚国首创县制,后为各国效仿;在兵制上,称谓、建制也与中原多异。这些大的文化背景已经充分昭示了楚文化的个性与气魄,楚文化也由此成熟起来。

战国时期是楚文化的鼎盛期。此时,铜器生产登峰造极,铁器普遍推广,丝织刺绣兴旺发达,漆器木器应运而生,城市建设欣欣向荣,物质文化可算是达到了顶点。与勃兴期明显不同的是,鼎盛期的楚国精神文化大放异彩,给予后世巨大的启迪,从哲学到文学,从字画到乐舞,无不独风骚,彪炳千秋,更为主要的是,楚人的政治社会体制、民族文化心理,日常生活方肢码粗式等趋于成熟定型,使楚文化真正成了独特的"这一个",千百年来为人们津津乐道。

秦汉之际为楚文化的转变期。秦国灭掉了楚国,并排斥楚文化,使楚文化遭受重大打击。但楚文化的精神因素方面远比物质因素方面根深蒂固,因此楚文化被打而不倒,秦末,楚人刘邦、项羽大历镇兴楚文化,使楚文化有复苏之势,但离开了物质文化根基的楚文化终究是不可能沿着自己的道路发展下去了。汉武帝独尊儒术后,自成体系的楚文化不复存在,但楚文化的某些因子却与传统中原文化一样,成为新的汉文化的组成部分。至此,南北文化相互交融,彼此促进,共同创造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叁’ 传说中一脚可踏三省的古镇在什么地方当地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传说中一脚可踏三省的古镇坐标是在河南省浙川县的荆紫关镇白浪街,这里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比如说丹江园、荆紫关镇还有龙驹寨。
其实在中国的大地上有很多好玩的地方,那么就有这么一个很神奇的地方,一只脚就可以踏三个省,三个省都在一条街上,这么奇葩的地方就出现在中国的河南省这个地方叫作荆紫关镇白浪街,小小的白浪街蕴含着很浓厚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已经发展成为了旅游,如果在暑期或者空余时间可以到这个地方去游玩,这个一脚可以踏三个省的地方,也成为了很多网红打卡之第。在这里人们都十分的朴实本分,而且白浪街的文化也十分的多样性,虽然一条街上有三个省的人民在生活,但是却凸显的十分的温馨,另外在街道上面扰配有很多的美食。
在假期如果你有时间的话可以到这个地方去放松一下,领略一下我们古老的文化韵味。

‘肆’ “宛城故地”南阳有什么历史文化

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总面积2.66万平方千米,总人口1060万。

南阳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故有“南都”、“帝乡”之称。城西卧龙岗是诸葛亮辅佐刘备前的躬耕地。

南阳历史上曾孕育出“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及“智圣”诸葛亮,更滋养了哲学家冯友兰、军事家彭雪枫、文学家姚雪垠、科技发明家王永民、作家二月河等当代名人。南阳曾荣获“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南阳荆紫关镇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南阳板头曲、内乡宛梆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诗经》证明,南阳当时属于《诗经》地域中的《周南》江汉氏族文化区,南阳文化的古代文化以“屈家岭文化”为代表,也包括了后来发展为有较高水平的“楚文化区”,在我国文化史上有深远影响。

近年来,通过考古,在南阳淅川一带发现有许多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其文化明显的包含着“仰韶龙山”、“屈家岭”文化层次的特征。文学上的“楚辞”,音乐上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我国南部文化的光辉代表,楚歌就是这一带最流传的歌曲,所以有“楚人善让”的习俗。及南北朝时,在长江中上游的荆、郢、樊、邓(信阳南阳邓州一带)等地又是当时最浒的、最有名气“西曲”传播地带。“西曲”的出现,对南阳乃至中原民歌也有亲密的血缘关系。

‘伍’ 河南都有哪些民族

河南省有那些民族?
全省汉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98.78%,除汉族外,有 *** 、蒙古族、满族、土家族、壮族、 *** 尔族、苗族等50个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1.22%。
河南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河南是多民族省份,除汉族外,还有 *** 、蒙族、藏族等少数民族55 个,128.揣 万人,占河南省总人口的1.3%。
河南民族有多少
河南省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杂散居省份。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省有回、蒙古、满、土家、壮、朝鲜等55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总人口114.3万人。其中, *** 95.3万人,仅次于宁夏、甘肃,居全国第三位。少数民族分布在全省各地,呈大分散、小聚居的显着特征。多的县(市、区)有5万多人,少的有200多人。全省有郑州管城 *** 区、开封顺河 *** 区、洛阳廛河 *** 区等3个城市民族区和21个 *** 乡
河南省有多少个民族
50

河南都有哪些民族风情
很多
河南都有哪些有名的古人
1 河南名人!

河南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古至今孕育了众多的有各种影响力的名人,其中有思想家老子、列子、韩非等;军事家苏秦、司马懿等;文学家韩愈、刘禹锡、“诗圣”杜甫、“诗鬼”李贺等。 而近代、当代也涌现了大量的爱国人士,革命志士,文学家,政治家,如吉鸿昌、邓颖超、冯友兰等。

黄帝-五帝之一,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人;

商汤-商朝开国帝王;

老子-原名李耳,着有《道德经》,道教创始人,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墨子-姓墨名翟。中国古代着名思想家,墨家创始人。战国初期楚国鲁阳人(今河南鲁山人);

商鞅-秦国的着名改革家,河南濮阳人;

范蠡-春秋末年越国大夫,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世称陶朱公。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河南郑州人;

苏秦-战国时期着名纵横家。东周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乘轩里人;

韩非-战国时思想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着有《韩非子》。战国韩国(今河南郑州附近)人;

吕不韦-战国后期着名政治家,编着《吕氏春秋》。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

陈胜-大泽乡起义领导者之一,河南登封人;

吴广-大泽乡起义领导者之一,河南上蔡人;

张释之-西汉时执法不阿的知名清官;

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过秦论》,河南洛阳人;

程颢-世称明道先生,北宋着名理学家,河南嵩县人。

张衡-东汉时期科学家,地动仪,河南南阳人;

冯异-东汉将军,河南宝丰人;

张仲景-东汉名医,被尊为医圣,着有《伤寒杂病论》,河南邓州人;

徐庶-三国着名谋士,河南许昌人;

司马懿-三国着名军事家,河南温县人;

荀彧-三国着名谋士,河南许昌人;

荀攸-三国着名谋士,河南许昌人;

邓艾-三国魏国大将,三国魏新野(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人;

蔡邕-东汉末年着名诗人、学者,河南杞县人;

蔡文姬-三国时代着名诗人、音乐家,河南杞县人;

谢安-东晋政治家,淝水之战的指挥者,河南太康人;

谢玄-东晋军事家,淝水之战的指挥者,河南太康人;

范缜-南朝杰出的无神论者,河南泌阳人;

范晔-南朝着名史学家,河南省淅川人;

谢灵运-南朝宋着名诗人,河南太康人;

翟让-隋末瓦岗寨义军头领,河南滑县人;

张巡-唐代名将,安史之乱时期血战睢阳(今商丘),河南邓州人;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河南孟州人;

刘禹锡-唐代着名诗人,河南洛阳人;

李商隐-唐代着名诗人,河南沁阳人,后迁居荥阳;

岑参-唐代着名诗人,河南南阳人;

杜甫-唐代着名诗人,“诗圣”,河南巩义人;

元稹-唐代着名文学家,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河南洛阳人;

李贺-唐代着名诗人,“诗鬼”,河南宜阳人;

石守信-宋代大将,河南开封人;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河南汤阴人;

戚继光-明代抗倭名将,河南卫辉人;

史可法-抗清名将,河南开封人;

刘青霞

宋学义

***

袁世凯-中华民国大总统,河南项城人;

吉鸿昌-抗日名将,河南扶沟人;

许世友-开国上将,河南新县许家洼;

邓颖超-河南省光山人;

这些都是河南的,把分儿分给我拉~~...>>
河南省有哪些少数民族 20分
共有55个少数民族,最多的为满族、蒙族、 *** 、维族、苗族,其余的倒是少见。
河南都有什么风俗习惯?
1.喝茶:在郸城,喝茶被赋予了另一层含义,特指吃晚饭。这可能是在困难时期,人们以红薯做晚饭时的汤叫红薯茶,并以此为晚饭,从那时而延续了下来的。

2.俺爸、俺妈:河南人说“俺”是一大方言特点。豫东人说“俺”的时候意为“我们”、“我们的”。当然,“俺爸”、“俺妈”以及其他一些称呼亲属的“俺某某”是用在对被称呼人以外的第三人时说的。但在郸城,“俺爸”、“俺妈”却用在当面称呼父母时,尤其是小孩当面叫父母时都是“俺爸”、“俺妈”地叫,相当于“爸、妈”。

3.文:货币单位,相当于“元”、“块”。因此外地人听郸城人说“几十文”、“百文”时常一脸迷惑,其实就是几十块钱、百十块钱,但显得更为简略,而且略有显摆的意思。

4.迷见:丢失,找不到了。在太康等地也有此方言。比如说某某东西迷见了,不知情的人都以为是“面了”,其实是丢失了。

5.招呼:修理,拾掇。如说“师傅,我车子坏了,请给我招呼招呼。”意思就是修理修理。

6.拿哩严、拿不严:“拿哩严”指办事成功率高,没有任何困难,“拿不严”则相反,没有把握。也可以用在对人,对某人“拿哩严”就是指对该人施加的影响足以左右其决定。

7.姑娘:本义是指未婚的女孩,在郸城除这一层含义外,还指姑姑。如“张三该叫她姑娘哩”,就是指张三的姑姑。

8.zhang:遍查字典均无此字,在郸城方言中是安装、放置的意思,如“把灯泡zang上”。在太康等其他县有“放、添加”的意思,如“往面条里zhan *** 盐”,就是指往里面放点盐。

河南人爱吃的饭有;

面条子;糊涂;结瘩;

月个晨导起来,将到集上,碰到一个吊杨车子叫我恁栽倒了,新红挂*子也给我挂*了/

叫我气里尚午面条子都没吃,歇老豆喝一碗糊涂。

毕头.算了、完了的意思."你不让我玩毕头!" “这一回我的牌很不好,说不定就毕头了”!

天歇了,俺颊屋有一群扁觜子,迷见了。恁谁物不谁物?

衅种---一种愣头青

半吊子---半傻子,不明道理

马几纽子---蝉

阿杂-脏

当当事-学习用功

家后-村后面

扎实-老年人健康

匪滚了----水开了

馍幅了____馍熟了

弄啥架势里____干啥里

各了败子____漆盖

小小抓_____麻雀

粘不粘(zhan)-行不行

近子-舅妈

跟些几个-有几个孩子

策个---前天

大策个-大前天

糊涂---稀饭

花老马噶子---灰喜鹊

马噶子----(你应该知道)

他脏我---他用东西砸我

当上-----上面

欧(二声)_______牛

翘蹄子-----去世

啥家什-----什么东西

半大橛子----男青年

破小子-----小男孩

帐家儿-----父母骂孩子的话

泼-------指小孩健康

抢白人-----欺负人

咋弄---- 怎么办?

飞(三声)------ 水

洋车子----- 自行车

付------ 树

一笛笛----- 一点点

一笛拉子---- 一丁点

头佛----- 头发

牡佛------ 梳子

哞(ou)逼---牛逼,不是一般人

刀梭头---- 女性短发

腻子----- 肥皂

仏(佛的第一音)-------说

啥家火-------什么东西

不管谈------不行

不沾闲------不行

丝气----一种味道,不太好闻的

啃桌子腿(吃桌)----吃宴

哙哙痒----挠挠痒

股堆-指蹲下

发七蛋-指蛮横不讲理

啥荒子?--什么东西?

面儿-明天

厥功----不稳当

......>>
河南文化都有些什么?具体介绍一下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表层看,她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具体讲,她至少包含以下十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神龙文化

神龙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的象征。河南是龙的故乡。被称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阳一带“以龙师而龙名”,首创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多个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称为又一人文始祖的黄帝,在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之后,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郑一带也用龙作为新部落的图腾,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被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就是因此而来。从发掘出土的文物来看,河南发现的龙文物不但历史久远,而且最为正宗。濮阳蚌龙距今6400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在“华夏第一都”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学者命名为“中国龙”,等等。这些龙文化的遗存从夏、商、周到汉唐、明清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源头,在形态上可以说都是北京故宫里各种龙形象的祖先。从中原大地产生并完善的龙形象,目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二)汉字文化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志,也是中华文明的显着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甲骨文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连续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上。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汉文字系统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帮助秦始皇“书同文”、制定规范书写“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编写世界第一部字典、归纳汉字生成规律、统一字义解析的文字学家许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乡完成了《说文解字》这部汉文字学钜着;至今我们还在使用的规范性字体“宋体”字产生在河南开封,着名的活字印刷术也发明于这里。

(三)姓氏文化

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无论肇始与大量衍生都与中原关系密切。《中华姓氏大典》中的4820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个,占姓氏总数的38%,其所包含的人口则占到了今天汉族总人口的84.9%以上;在当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占57%;在依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与部分源头在河南,无论是李、王、张、刘为代表的中华四大姓,还是林、陈、郑、黄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近年来,河南以“万姓同根,万宗同源”为主题举办姓氏文化节,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可与响应,在全球华人中掀起了寻根到河南、朝觐到河南、拜祖到河南的热潮。姓氏文化是河南独有的文化现象。

(四)农耕文化

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有关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是琢磨精制的石磨盘棒,成为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了渔猎经济时代;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由河南人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随着民族的融合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理念传播到南方,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可以说,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

‘陆’ 南阳有什么值得一游的地方

一、5A级景区西峡恐龙遗迹园
西峡恐龙园位于南阳市西峡县,1993年南阳市西峡县恐龙蛋化石群的发现成为轰动世界的新闻。主要以恐龙蛋化石和恐龙骨架化石为主要特色,这里有全国唯一的恐龙化石博物馆,景区率先引进4D影院展示在远古恐龙世界的变化。由于地处秦岭山脉东段、伏牛山南麓,这里属于季风气候,春秋两季游览最为舒适,气温适宜,倍感神清气爽。特别适合带着小朋友,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游玩参观。

二、4A级景区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南阳卧龙岗位于南阳市卧龙路与车站路交叉口,是三国时期卧龙先生诸葛亮躬耕之地,也是历史名词三顾茅庐的所在地。唐代时期南阳卧龙岗已成为着名的人文景观,明世宗曾钦定南阳卧龙岗为诸葛亮躬耕地,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岗”,先后有众多国家领导人考察南阳卧龙岗。南阳市政府已经决定对卧龙岗区域的棚户区进行改造,未来将着重打造5A级卧龙岗文化小镇,将来必定是旅游界的一颗耀眼之星。

三、3A级景区南阳府衙

南阳府衙位于南阳市区民主街西侧,南阳府衙始建于公元1271年(南宋咸淳七年)历经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个历史时期,共历199任知府。府衙现存明清建筑100余间,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40米,面积72000平方米。目前南阳府衙已经成为南阳的一个集吃喝玩乐一体的文化区域了,火热程度不逊色成都,重庆那些网红街道。

‘柒’ 荆楚文化的特点

楚文化的五个核心特点? 东周时期,在中国的南方有一支高度发达且风格独特的区域文化――楚文化,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更是独步海内外,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楚人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楚国艺术设计乃至整个楚文化的成熟是在当时特有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追根溯源不能不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明有关。

楚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历经孕育兴起期、成熟定型期、繁荣鼎盛期、滞缓衰退期四个阶段,其成就也各有反映。

楚文明无论是在成熟期,还是在鼎盛期、衰退期,它在接受、包容其它文明为己所用的同时,也在对其它文明产生影响,这在其周边区域的文化遗功中都可以找到楚文明影响的影子。正是由于各区域文明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国古文明才在多元、复杂文化因素的融合中发扬光大,并连续发展二千年。

荆楚文化的介绍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要辐射地的古代荆楚历史文化。荆楚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了许多商周文化特点,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楚辞被喻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于其后产生的汉赋更有直接的影响。“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与其他楚文化精华一起,构筑起瑰丽奇异的楚地文明。

楚文化的介绍 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国先民最初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河南新郑),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华夏文明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向前发展楚文化。现今湖北省大部、河南西南部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区;河南省东南部、江苏、浙江和安徽的北部为晚期楚文化的中心;湖南、江西是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的中心地区;贵州、云南、广东等地的部分地区也受到了楚文化影响。从文化性质来看,楚文明更多地保留了中原姬周文明的特色,同时也吸收了少量蛮夷文化的特点,时间愈晚,自身的风格突现则相对较多,沿着整个楚文明始则模仿,继则变异,终则别创的发展路径前进。

荆楚文化起源在哪 湖北西部丹江口!
泛指湖北西北荆山之南 襄樊 南漳境内!!!
历史上襄樊南漳有一县城三叮之称:楚 罗 卢戎皆立国于南漳!

楚文化的历史渊源 楚人,与中原华夏氏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楚人的祖先来自中原,为华夏族南迁的一支,给楚地带来了华夏文明的先进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楚文化。从统属而言,楚于西周初年为周成王所封,自然而然接受的是姬周文明的统治。而且实物资料也表明,西周时期,楚文明的个性特征尚不明确,它还保留着相当大的中原文明特点,到春秋以后才逐渐形成既别于中原姬周文明又别于其它区域性文明的有自身特点的成熟的独特文化。楚文明的初步兴起与其它文明一样,也应具备相应的文明诸要素,我们可以此来考察楚文明兴起的大致时间。楚自鬻熊至熊绎受封的阶段,文献均记其“居丹阳”(今河南省淅川县),而非“都丹阳”,加上又无相应的考古学资料相印证,当时丹阳只是一个地名,而非都城,也无城邑的建制,大型礼仪建筑也尚未发现。就是怀疑为楚国制作或断为楚国所有的青铜器,不仅未见于考古发掘,即使是传世品中也一无所见,文字就更不用说了。此时,楚“辟在荆山,筚路蓝缕”,可见生产力之低下,其生产关系也只能是以较单纯的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楚的社会形态自然也比较原始。 熊绎受封是楚立国之始,他五传至熊渠之间的事实史载不详,也无明确的考古资料面世。看来,楚即使立国,也未必真正进入了严格意义上的文明时代。但到熊渠时,楚有了第一次扩张,它应是楚经济、军事实力有较大增长的反映,青铜兵器应该得到了比较普遍的应用。湖北当阳赵家湖西周晚期楚墓中出有少量铜器,并有极少量的传世铜器遗存,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楚青铜冶铸业的兴起。这一时期已有少量疑为楚城邑的遗址发现。而且楚的社会形态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完成了由部落联盟集团的氏族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过渡。熊绎文化大道位于湖北省保康县城南牌坊湾地段,南起土门三岔路口,北至封银岩嘴,东至道路红线,西至清溪河边。沿途兴建10个早期楚文化街头景点和2个早期楚文化广场,并与已建成的楚文化浮雕长廊连为一体,构成沿清溪河十公里楚文化景观带。熊绎文化大道配套建设启明广场、承水玉桥、楚源凤台等3项景观节点。保康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楚国800多年的历史,在保康就有 350多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料记载,熊绎,为祝融氏分支鬻熊一支的后裔。周成王时代,熊绎受封为楚君,赐“子男”田地。因此,保康沿河大道以熊绎命名,寓意是将“荆山楚源,早期楚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弘扬祖先熊绎率部族“荜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坚韧不拔、开拓创新、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的楚人精神。 由于在西周早中期,楚国局限于一个狭小的地域,且主要是在中原姬周文明的影响下发展,因而,楚人统治区内的文化面貌接近于中原姬周文明的风格,是时,楚文明虽处于襁褓中,但其个性特征开始孕育。西周早期,随着楚人第一次扩张军事行动的开始,楚人有了进一步与外围蛮夷文化接触的机会,华夏文明与蛮夷文化的交融使楚人在继承华夏文明即姬周文明的同时,也按已逐步形成的自我意识对其进行改造。楚文明就在这种既坚持主源又兼收并蓄的过程中初步兴起了,这一过程可持续到春秋初年。也正是在一种特殊的多民族环境和共存意识中奠定了后期楚文明多元的特征和鲜明的个性。楚文化美术中,常常能感受到一系列神秘古怪的意象组合,鹿角立鹤、虎座凤鸟、漆绘上的人神杂糅、织绣上的龙蟠凤逸、青铜器上斑驳陆离的色彩等等,这是楚人文化精神上无碍于物,“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花朵流动与生长的造型,正给人自由、生动的想象。 楚国盛产细腰美女。楚文化科技:在湖北随州,曾侯乙墓进行考古发掘,大量青铜器、玉器、漆器出土,艺术门类丰富,器物造型完整。其中,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尊盘工艺奇绝,被誉为“先秦时期的顶峰”;漆衣箱中带有“......>>

楚国的文化 楚地由于位处江汉及汉淮之间,北方的华夏语、西方的藏缅语、南方的苗瑶语和东南的壮侗语都在楚地接触和交流,所形成的楚语自然是吸收了多种语言成分而词汇丰富多采、音声别具一格的方言。楚国语言属华夏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上具有较多的自身特点。西周时期的楚国文字,与中原诸国的文字还没有多大区别。楚公家钟铭文就与宗周钟的铭文风格类似,气势浑厚,规整,略显波折。春秋至战国中期,楚国文字形体逐渐趋向修长,笔划细而首尾如一,排列比较整齐美观,笔势圆转流畅,风格自由奔放。从下寺2号楚墓出土的王子午鼎与山东大店2号墓出土编钟铭文的对照中,可以发现楚字的特色,这种楚字,略具虫形,是虫书的雏形。战国中期以后,竹简、帛书式的手写体据主导地位,铜器铸铭、刻铭均受其影响。字形趋扁平、体势简略,横笔昂首,首粗尾细,有的波势挑法己具后世隶书雏形。 战国时期,楚国文化艺术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楚辞,是楚国文化的代表,是汉赋的源头。楚辞,也作“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春秋时期,楚国音乐已很发达。楚国设置了乐官,专门掌管音乐事务。如楚郧公钟仪世代世袭“伶人”一职。钟建被楚昭王任命为乐尹,乐师扈子也是以司乐为职的乐官。楚国乐器种类齐全,有钟、磬、鼓、瑟、竽、笔[竹/虎]、排箫等。2002年在湖北枣阳市区东南约21公里吴店镇与兴隆镇交界处的一条土岗上发掘了九连墩墓葬群。2号墓中还出土了大批乐器,包括两幅保存完好的漆瑟,漆瑟上留有弦痕。另外还有钟、磬、鼓、笙、竽、瑟、琴、篪等,其中笙和竽上还保留有簧片。楚国音乐亦表现出了民族性和融合性的特点。《文选・宋玉对楚王问》载:“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下里巴人》当为楚人、巴人杂居地区所流行的通俗歌曲,人们演唱起来,简直是载歌载舞,场面十分热闹。其余歌曲,由于难度较大,人们能演唱的也逐渐减少。 舞蹈是和音乐相伴而来的。自商周以来,楚国一直盛行巫舞。王逸《楚辞章句》说:“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巫舞实际上就是一种宗教舞蹈,在楚国一直长盛不衰。屈原笔下的《九歌》等篇,就生动地反映了巫舞的各个方面。楚国宫廷乐舞不同于民间乐舞,表现场面要大得多。如《招魂》所写:“肴羞未通,女乐罗些。陈钟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发扬荷些。”“被衣服纤,丽而不奇些。长发曼,艳陆离些。”“竽瑟狂会,鸣鼓些。宫廷震惊,发激楚些。”另外,由于随着各国各地文化交流的密切,楚国宫廷乐舞中也广泛地吸收或引进了各国各地的乐舞,成为楚国乐舞的一大特点。《大招》所写:“代奏郑卫,鸣竽张只。”各国各地乐舞同时表演,竟到了“四上竞飞,极声变只”(《大招》)的地步。无论是民间的巫舞或宫廷乐舞,它都特别讲究舞蹈者线条美、律动美。如《招魂》、《大招》多处说到“容修态”、“长发曼”、“丰肉嫩骨”、“容则秀雅”、“小腰秀颈,若鲜卑只”、“长袖拂面”、“丰肉微骨,体便娟只”,可见楚人是追求修长细腰之美的,否则舞蹈起来,是不可能达到“偃蹇”、“连蜷”的效果......>>

楚汉文化的文化特色 符号文化,既是人类物质文化创造的结晶,又是人类精神文化创造的载体。在楚汉文化中,符号文化主要体现在图形、色彩、纹饰、文字方面。首先,图形。图形在符号文化中源于图腾崇拜。东夷部族崇拜蛇图腾,后演变成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图形。屈原在《楚辞.天问》中说:“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汉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中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以后汉画像石中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图形屡见不鲜。当黄帝打败蚩尤后,蚩尤部族的一部分归黄帝。蛇与黄帝部族雷电图腾融合,由简化到复杂,龙图腾产生。从汉朝以后,龙就成为汉族的图腾符号。楚国崇尚火。因祝融是楚人的祖先,火神后裔。古人认为日是火之精,楚又崇日,传说日中有三足乌,后逐渐演变成凤,郭沫若先生认为凤是火中生的,因而作《凤凰涅盘》。楚汉文化融合后,“龙凤”图形出现。因而“龙凤”成为汉文化中吉祥图形,实为徐州地区楚汉文化交融的产物,加之道教文化,就出现先是道教崇尚,后为社会认可的“四神”“四灵”图形符号,即南朱雀,北玄武,东青龙,西白虎。楚汉文化符号中图形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雕塑、雕刻如陶器、瓦当、汉画像石、玉器,有绘画如帛画、漆画,有铸造如各种青铜器等。其次,色彩。色彩是符号文化的表现载体。从长沙战国楚墓中出土的数以千计的漆器中基本色彩是朱、白、绛、金黄、青等色。楚人尚火,朱红色为主要色彩,所以,刘邦本楚人,自称“赤帝子”建立汉朝后以红色为主要色彩。从徐州汉墓出土漆器多为朱、绛、青三色。尤其是朱、青两色又代表“南”和“东”两个方位,再到“龙”“凤”两图形都体现了楚汉文化,这决不是巧合。再次,纹饰。在器物上装饰花纹的总称,也称纹样,楚汉文化中符号文化一般分为单独纹样、隅饰纹样(即角隅纹样)、边饰纹样、散点纹样、连续纹样(包括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纹饰的主要形式有凤鸟纹、龙纹、云纹、几何纹、花瓣纹、菱形纹、变形龙凤纹、兽面纹、蟠螭纹等等。楚汉符号文化中纹饰体现的器物主要有青铜器。如酒器“尊”、“觚”、“方彝”、“”等;兵器“戈”、“钺”、“剑”;食器“鼎”、“豆”、“盂”;乐器“钟”;还有其他生活用具如:铜镜、带勾等,尤其是铜镜。楚铜矿丰富冶铜、铸铜业非常发达,青铜器制造非常精美。特别是铜镜,仅长沙楚墓中出土铜镜达500余块,楚汉文化融合后铸铜业向徐州转移。据不完全统计,徐州地区汉墓出土铜镜已近一千块。主要是两汉时期。楚汉铜镜其纹饰有惊人的相似,主要是蟠螭纹、蟠虺纹、草叶纹、连弧纹、夔凤纹、四神纹、禽兽纹。漆器,如生活用具几、案、盒。葬器,棺椁。乐器有琴、瑟等。纹饰多为龙凤纹、云纹、几何纹、变形凤纹等。最后,文字。中国文字始发甲骨文。“汉字”的出现却是楚汉以后,字在秦时为篆书,晋卫恒在《四体书势》中“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胥隶)佐书,曰隶书”。程邈加以整理为隶书,汉时才成为通行文字,汉隶汉字。除楚汉文化融合的产物“龙”、“凤”。姓氏中如“熊”、“芈”姓。“周成王之时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26原本楚国特有的原姓和被封姓氏。至今徐州地区尚有“熊”姓、“芈”姓“楚”姓、“荆”姓,当然,徐州地区本有姓氏“徐”、“彭”等也在湖南、湖北等地见之,可见楚汉民族融合以及姓氏文字符号留下的痕迹。

‘捌’ 河南南阳这个城市怎么样。

泉漳是不是南阳人 不时地话也不要诬蔑南阳

历史文化上南阳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经济上可能不是很发达,但是南阳发展潜力很大,而且在飞速发展

历史文化
南阳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故有“南都”、“帝乡”之称。城西卧龙岗是诸葛亮辅佐刘备前的躬耕地。

南阳历史上曾孕育出“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 范蠡及“智圣”诸葛亮,更滋养了哲学家冯友兰、军事家彭雪枫、文学家姚雪垠、科技发明家王永民、作家二月河等当代名人。 南阳荣获“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荆紫关镇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南阳板头曲、内乡宛梆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然资源
南阳地处北纬32017`-33048`,东经110058-113049,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 渡地带,属典型的季风大陆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 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市内河流众多,分属长江、淮河两 大水系,长度在百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条。全市主要河流有丹江、唐河、白河、淮河、湍河、刁河、灌河等,水资源总量70.35亿立方米,水储量、亩均水量及人均水量均居全省第一位。 全市林地面积145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4.3%,拥有植物资源1500多种,森林野生动物50多种。南阳是全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种植、加工中草药的自然条件优势和传统习惯,盛产中药材2340种,产量达2.5亿公斤,其中地道名优药材30余种,山茱萸产量约占全国的80%,居全国之冠;辛夷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杜仲有2000多万株。 南阳是中国矿产品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已探明各类矿产80余种、452处。其中天然碱、红柱石储量为亚洲之冠,蓝晶石、金红石居全国第一。南阳以玉雕业而闻名海内外,是我国三大玉器加工基地之一,1995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玉雕之乡”。南阳独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素有“东方翡翠”之称。黄金、石油储量居全省第二,且分布集中,组合良好,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目前已开发利用46种,矿业总产值28.6亿元。

基础设施
南阳地处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优越地理位置。焦枝铁路纵贯南北,宁西铁路横穿7个县市 个县市区;国道312线、207线、209线和省道豫01线、豫02线分别从全市纵横穿过;许平南、南邓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实现了2957个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信南高速公路有望2006年底前建成通车,宛坪、岭南、驿(驻马店)宛高速南正在加紧建设。南阳将成为铁路、高速公路双“十”字架交叉的交通枢纽。南阳飞机场为河南三大民用飞机场之一。 南阳处在华中电网覆盖之下,境内装机70万千瓦的鸭河口火电厂、装机25万千瓦的蒲山电厂已经建成发电,鸭电二期工程2×60万千瓦、热电厂一期2×21万千瓦项目开工建设。固定电话号码升至8位。

南阳中心城区现有人口70万,建成区面积70平方公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供 水、供电、道路建设及园林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城市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中心城区的白河游览区拥有万亩水面,形成北方内陆城市少有的水城、绿城景观。先后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经济社会
农业南阳素有“中州粮仓”之称,是全国粮、棉、油、烟集中产地。正常年景,粮食总产约占全省11%、全国1%;棉花占全省20%、全国4%;油料占全省13%、全国2%。有6个县市区是国家商品粮、棉基地,3个县市区为国家优质基地。南阳黄牛居全国5大优良品系之首。

工业全市工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位。现已初步形成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纺织、

医药和轻工食品等主要行业,拥有各类工业企业13万多家,天冠酒精集团、金冠电气集团、普康制药集团、南阳纺织集团、新野棉纺集团、河南油田、乐凯胶片厂等企业已进入全国520家主要企业行列。酒精、石油、胶片、中西药、纺织品、防爆电机、卷烟、水泥、天然碱、汽车配件等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燃料乙醇被列为国家“十五”试点推广项目。

科技教育南阳科技教育事业比较发达,拥有八所高等学校、十四所中等专业学校,劳动力素质较高;南阳是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的科技示范市。南阳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综合实力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050亿元,比去年增长13.3%,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16.8%、1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3亿元,增长54.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8亿元,增长30%.粮食总产466万吨,粮、油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31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2894元,增长16%。

旅游资源
南阳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拥有众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和引 人入胜的自然景观。 南阳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处,省级64处,不同专题的博物院馆14处。其中南阳府衙、内乡县衙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建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两级衙门。南阳境内发现的大面积恐龙蛋化石群轰动世界,楚始都丹阳春秋墓群出土的稀世珍宝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的楚长城遗址引人关注。 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其中,宝天曼和老界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地貌独特,植被良好,风景如画;2001年宝天曼被列入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丹江口水库风景区以亚洲第一大水库和南水北调的渠首源头为世人关注;正在兴建的西峡恐龙蛋生物遗迹博物馆将成为不可多得的科普教育基地。内乡县衙、鹳河漂流跻身4A级景点行列,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通过国家评审,叶家大庄桐柏英雄纪念馆列入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距南召县云阳镇北3公里处的杏花山“南召猿人”遗址,是中原人类的发祥之地。1978年,科学工作者在此采集一颗猿人牙齿化石及大量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鉴定,定名为“南召猿人”,为距今约50万年前更新世中期的古人类遗址,与北京周口店猿人的时代大体相当。南召猿人的化石地点,是国内发现的重要的古人类遗址,它填补了中原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历史空白,扩大了猿人在秦岭地区的分布范围,为进一步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

对外开放

南阳是全国出口商品综合基地之一,全市出口产品24大类近百个品种,销往7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总量多年来一直居河南省前列。南阳先后与日本国南阳市、以色列国加特市、瑞典乌姆兰省结成友好城市,同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和技术交流关系。南阳海关、商检、口岸机构齐全,并设立了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阳生态工业园区和各类县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外商投资服务中心,能够为海内外朋友来南阳投资兴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当前,南阳正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努力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生态大市。为此,全市上下把扩大开放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略,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化投资环境,扩大开放,大力招商引资。连续成功举办四届“两节一会”,组织了赴苏、浙、沪、港等地招商引资活动,南阳经济开放度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十五”时期累计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33家,实际利用外资1.67亿美元,完成外贸出口7.2亿美元.

南阳民歌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民间歌曲有着极其辉煌的成就,它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反映了各个民族、各个时代的社会实践,南阳地区民歌,是南阳地区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并经过千锤百炼,不断推陈出新而形成的一种音乐艺术体裁,
千百年来,它体现着南阳地区人民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同时,也创造了抒发人民喜怒哀乐之情的各种艺术表达方法。不仅对研究我国民族间音乐具有重大价值,而且,对研究社会、民族、地理、历史、语言、文学以及风俗习惯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南阳地区,在民族民间音乐整理、研究、编辑、出版等方面,在各级有关领导和全体编辑人员共同努力下,成绩卓着。《南阳民间歌曲集成》问世,在民歌采风史上是空前的,它一方面把民歌的社会风情,音乐风格以及歌词的完整性溶为一体。并根据南阳地区民歌体裁和形式发展完善,把南阳地区民歌分为:号子类、山歌、田歌类、灯歌类、小调类、叫卖类。叙事类及其它,共八类,这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另一方面,以内容和题材,又较全面的反映本地区的历史、社会、民族、文化、生产斗争和生活、风俗等各个侧面的人民生活风貌。它不仅是研究本地区社会、文化、历史、民众、文学、美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参考资料,同时,也是音乐家,作曲家、歌唱家、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珍贵的案头工具书。
南阳,位于豫西南鄂、豫、陕三省交界处,地位特殊,民间歌曲又有数千年的积蕴,又分布在宽约110公里,长约150公里的十三个县(市),有山歌、号子、田歌、小调、灯歌、儿歌、以及风俗歌、叫卖调等,品种繁多,风格多样,各异,其区划自然呈现出纷杂多变的局面。所以,在探讨分析南阳地区民歌的色彩区划分区、流传以及风格特征等,拙意在开拓以往研究领域,不单把民歌视为孤立的文化,更着眼于同本民族(南阳地区主要是汉族)的历史文化、自然、社会间的多方联系,特别是把它根植于它的土壤,即文化背景,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吸收广泛的地理、文化、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以及语言、宗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整体研究和综合分析,从而提示出南阳地区民歌的流布、风格特点及其全貌。从中吸取陈述乐思的科学方法,学到表达中国人民思想感情的民族音乐语言的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这无疑对宏扬民族音乐文化优秀传统,振兴民族音乐,使中华民族音乐走向世界,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一、地理、背景
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是人类自下而上并进而发展生产的先决条件,也是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文化面貌产生和形成的基础。正由于自然条件、物质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千差万别,才深刻的影响到传统文化面貌的千姿百态,五彩纷呈,民间歌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类别,因受地理自然条件的影响,在体裁、歌种、风格等方面也呈现着明显的地区差别。在西北黄土高原这一特殊环境下形成的民歌----脚夫歌,音调高亢、奔放、激愤、感慨,甚有凄苦之情。但在江南水乡,可以听到稻区普遍流传的各类婉转秀硕的秧田歌曲。南阳亦然。西部山区浙川县的那种歌调激越、高亢而又朴实“淅川锣鼓曲”与东南部桐柏县月河的那种歌调悠扬节奏舒缓而自由的桐柏山歌、秧田歌形成鲜明的对照。可见,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因素,对民歌风格特征的影响是多么深刻。这正是要研究南阳地区民歌的流布及全貌,就必须首先研究、分析南阳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的主要原因。
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因素是山脉、河流、地形和气候。山脉对于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常常起着阻碍和分割作用,在很多情况下,自然区域与音乐(民歌)区域相符合,还可以说这一自然障碍,影响着音乐文化(民歌)的界线。南阳西部的秦岭,与北部的伏牛山脉以及东南部的桐柏山和淮河,在“中原氏族文化中心”与“江汉氏族文化中心”之间,划分了一条天然界限。使我国南北在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上,显示出明显的差异。使陕南民歌,豫西北民歌,豫西南(南阳)民歌,鄂西北部民歌都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特征。河流,对我国文化影响最深的莫过于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它自然的把我国文化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南阳虽地处中原,但境内的丹江、白河、唐河三条水系入湖北在襄樊注入汉水,属于长江水系。淮河源头在桐柏山下,东流经信阳入安徽。以上,因山脉走向使南北水系不同,气候不同,植被不同。反映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语言以及气质、风格特征也不相同。但还应看到,水,作为一种背景,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却不相同,往往不是天然界限,相反,在民族民间文化流传过程中,它倒成为一种自然交流的渠道。汉水支流丹江号子的风格特点与汉水船工号有着许多共性,就是例证。
南阳的这种复杂多样的地理结构,古来如是,它对南阳这一区域的古代文化、社会经济、风俗、民情等都起着决定性影响,使它们产生了区域性差异。因南阳地处种稻区与种粟区南北之间的一个交插过渡地带。所以,它有南北两类特点共存的特征,在民歌的流布上南北兼有,这就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不同生产方式,对南阳民歌的形成流布产生的直接影响。因此,研究南阳民歌流布的地理背景,就成为这方面首要课题。

二、历史、文化背景
民间歌曲,是古代原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产生历史十分久远,关于我国古文化发展的面貌,有学者提出:在新石器晚期,我国已形成了八个氏族文化中心,南阳地区正处在其中“中原氏族文化中心”与“江汉氏族文化中心”这两大“中心”之间的南北结合交叉地带。“仰韶文化”是中原氏族文化中心,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距今已有六千余年,这一文化区,是我国最古老而且民歌保存最多的地区之一,《诗经》就是证明,南阳当时就是属于《诗经》地域中的《周南》江汉氏族文化区也包括豫南豫西南(即今南阳地区)广大地区,它的古代文化以“屈家岭文化”为代表,也包括了后来发展为有较高水平的“楚文化区”,它不仅对南阳而且对我国后世文化的惊慌,具有深远影响。
近年来,通过考古,在南阳淅川一带发现有许多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其文化明显的包含着“仰韶龙山”、“屈家岭”文化层次的特征,再从湖北随县和淅川下寺一带出土的编钟、铜鼎、戈、矛等大量文物看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两个毗邻地区就有着共同的冶炼技术。文学上的“楚辞”,音乐上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我国南部文化的光辉代表,楚歌就是这一带最流传的歌曲,所以有“楚人善让”的习俗。及南北朝时,在长江中上游的荆、郢、樊、邓(信南阳邓州一带)等地又是当时最浒的、最有名气“西曲”传播地带。“西曲”的出现与淬,对南阳乃至中原民歌也有亲密的血缘关系。
我国近现代汉族民歌的颁格局约在明、清之际即已形成。南阳地区民歌本身也是数千年来逐渐积累、流变、发展的结果。其色彩区划体裁分布、风格特征,应是维系于南北间的过渡性特征。它深受楚 声、楚俗古老的地域传统影响,又与相邻地区长期交流融合,使桐柏与大别山之间的民歌、淅川、西峡与陕南民歌之间、豫西与豫西南民歌之间有着一定的近亲关系,这也说明了南阳地区的风格特征并非单一。而呈多样性特点。特别东汉时期,这里又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大量出土的南阳汉画象石中,繁多的、神采奕奕的音乐、百戏、舞乐图,又充分的反映出南阳音乐文化,特别是舞乐、百戏的绚丽多姿。
千百年来,南阳民歌伴随着民间歌舞,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演变发展着。民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伴侣,婀娜多姿,繁荣昌盛。每逢佳日,于是“齐僮唱分列赵女;坐面歌兮起郑舞”、“春日司牧,迎春于东郊,社民管弦前导,官民皆簪彩花,儿女鲜衣,竞观土牛,老农察形色以占牧,元宵沿户张灯为乐“。不亏”歌舞之乡“之美称。以上均为南阳民歌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深远的基础。

三、民歌体裁与分布
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本区的农业种植,同样兼有南北特点,多以小麦、棉花、玉米为主,东南部桐柏多为稻区。本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人们的心理、性格、气质以及艺术品种等,因受地理地貌直接的强烈影响,各类民歌体裁首先得以发展的是山歌、田歌、劳动号子、其次是灯歌、小调等。
(1)号子:由于南阳所处地位特殊,境内自西向东有丹江、白河、唐河、淮河四条水系,古来,西接秦岭,南连荆襄,上接西北,下扼东南。便决定了它在我国古代交通运输史上所起的作用,成为沟通南北水陆联运的天然桥梁。昔日的赊店、源潭、荆关众多码头上“百艇接墙,千蹄接踵”,异常繁忙。但广大船民却日夜挣扎在死亡线上,终年以船为家,以水为命,有首童谣:“船家胸前三把刀,河霸、土匪、和暗礁,船家面前三条路,挨饿、水淹、坐监牢是对旧社会的控诉,也是广大船民悲惨生活的写照。
号子,这类劳动歌曲,就是广大船工在沉重持续劳动过程中,为减轻疲劳,鼓舞情绪,调剂精神,触景生情,抒发胸怀,唱出了一支支船工的歌,它是劳动人民伟大力量的一种艺术表现,它在劳动中产生,又直接服务于过去生产。
丹江、白河、唐河的船工号子,虽不如川江号子那样系统完整,就丹江号子而言,也有它自己的《水上拖号》、《下水摇橹号》、《湾船抛锚子号》、《穿档号子》、《过街号子》、《扛船号子》等一整套歌调。
船工号子音乐的基本表现方法和典型性格特征是直截了当,明确易懂,表情十分淳朴自然,生动朴实,如淅川《上水拖号》他们虽然不唱正词,只有一些呼号式衬词,衬腔,但在高亢有力的音调中,充满了磅礴气概,音乐性格紧毅、精犷。
号子音乐形成的特征是劳动节奏赋予号子节奏特点的律动性。一般为2/4、4/4的节拍单位。节拍感强,强音突出,效果强烈。但淅川《湾船抛锚号子》、《下摇橹号》中,出现3/4节拍,音乐气息宽长,律较起伏,有明显的顿逗感。音调高亢嘹亮,有些山歌特点。
此外,丹江号子多年采用领、和相结合的唱形式,相互结合,前后互应,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完成艺术使命,其曲式结构上的特点是:结构比较简单,乐段结构的独立性不强,段落感较弱。打夯歌,硪号子则是例外情况。
(2)山歌、田歌:山歌是在山野劳动生活中直接产生的,其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是具有质朴而自由抒发感情特点的民歌体裁,它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反映阶级压迫和爱情生活的,有叙事的,还有借山歌传播知识的等。本区山歌多分布在桐柏、西峡、淅川等山区,有代表性的如:桐柏的《石榴开花叶儿稀》、《一轮红日照山河》、西峡、淅川的《山歌带滚》等。前者音调高亢、悠长,大多节奏较自由,未形成规整节拍,感情质朴、畅爽。后者,音调“上扬”婉转、优美、节奏节拍较规整,《山歌滚》更是形式单纯,演唱较自由,即兴性强,生动活泼,别具一格。
田歌:产生在农田劳动之中,它主要是为了激励劳动情绪,舒心解闷,驱散疲劳而唱用的。如:桐柏的《车水歌》、《哈哈调》淅川的《打喽吼》和西峡的田歌《打灯谜》等,都是农民在农事劳动中唱用的。演唱形式,多为一人领众人和,在农忙季节,往往歌声从早唱到晚,此起彼伏,热烈红火。这种领合演唱形式,以及结构上的特点,很象劳动号子。
(3) 灯歌:灯歌,是南阳民间习俗的产物,汉族普遍性习俗主要有正月十五灯节,三月清明节,五月端阳节,八月仲秋节。其中,正月十五灯节是南阳人民一年中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沿户张灯为乐”成为辞旧迎新的佳期,人民盼望新的一年大吉大利,迎来一个好收成,很多民歌是专为它而唱的。
南阳古代已有玩花灯的传统习惯,灯歌流传广泛,遍及十三个县市,尤以南阳县(市)、镇平、淅川为甚。这部分民歌实际是歌、舞、乐三者溶为一体的民间歌舞形式。主要有《九莲灯》、《云彩舞》、《旱船》、《高跷》、《小车》、《竹马》等,演唱歌曲称《旱船调》或叫《竹马调》等。也是他们的基本曲调。此外还吸收众多的民间小调作为灯歌,如:《十想》、《十足》、《双叠翠》、《开门调》、《赶会》、《卖扁食》等。常当作旱船,竹马的曲牌使用。
在灯歌流传的城镇,许多人都善于自编自唱,即兴高歌,歌词语会通俗朴实,风趣幽默,平仄押韵,善用比兴手法。采用“联想语”“双关语”等手法。编制手段独特,或以时间或以数字,或以方向等为序列,依次引发,如春、夏、秋、冬,正月,二月,三月……,天上、地下,社旗的《十二个月》、内乡的《牛郎观灯》、淅川的《十字歌》、镇平的《十盏灯》、《大对花》等等。在《集成中》比比皆是。这些歌舞曲的曲调活泼,节奏明快,再配以具有民间特色的鼓伴奏,时歌,时舞,情绪热烈欢腾,也更加渲染了节日气氛。
灯歌,在有400首民歌的《集成》中,就有124首,占百分之三十一。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南阳民歌中居有重要位置。
(4)小调:它是南阳民间流传最广、结构形式较规整、短小精悍的小型民歌。它产生在群众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具有表现手法多样、曲调曲折、细微等特点,内容、体裁也十分广泛,除反映社会矛盾和爱情生活外,不定期有大量表现家庭生活、传说故事、嬉戏逗趣、风俗人情等体裁。对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影响较深,具有突出的宣传、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
小调的音乐形式,在民歌中最为丰富多样,节奏的规整性、灵活性多变为其主要特点。如新野的《卖货郎》、淅川的《十劝郎》等。南阳民歌小调的旋律起伏、多以激进为主,但旋律进行中的四度、五度、七度乃至八度大跳,也屡见不鲜,它体现着南阳民歌旋律中的某些地方特色。如《下杨州》和《石榴烧火》等。
南阳小调的歌词编制手段,与山歌、田歌大致相同,也多采用数字序列,如四季、五五更,十二月等,衬词、衬腔的运用,特点独特,衬词,语汇不象号子那样多呼号式的“嗨哟”、“呀哩嗨”之类的长音,而是北朝鲜衬词旋律化或衬成为长腔,,如南阳县《绣荷包》中“依呀儿哟哇哟”,西峡《喜事多》中的“哎嗨哎嗨哟”以及淅川《观花》中的“哎哎嗨哟哎哎嗨哟哎哎嗨!哟噢!”等。这些旋律多变的衬腔 普遍应用,使民歌小调的表现功能,更大于号子和山歌,不仅能起补充、陪衬作用,而且又能深化内容,丰富形象,有时,更可起反衬和对比作用。
小调,在南阳诸多体裁的民歌中,数量最大,内容最多,流行最广。在《集成》400首民歌中,有小调178首,占百分之四十五。
四、民歌中的调式
我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所用的调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以五声音阶或以五声为骨干构成的五声性旋律的调式,在民间音乐中是普遍存在和应用的,南阳地区民歌的调式应用亦然。
近来,通过对《集成》中400首民歌的统计结果发现,本地区民歌中官、商、角、征(读止)羽,五种调式具多,各种调式的歌曲详细数目如下:
官调式歌曲:125首,约占总数的31%
商调式歌曲:16首,约占总数的4%
角调式歌曲:6首,约占总数的1。5%
征调式歌曲:245首,约占总数的41%
羽调式歌曲:9首,约占总数的2%
其它:1首
以上统计表明,在五种调式中,其中征调式占首位。官调式次之。这两种调式,是南阳民歌中最基本的调式。多流布在本地区的中心地带。其它三种调式,数量少,多流布在与湖北、陕西毗邻的边缘地带。如商调式多分布在新野,唐河和淅川。

‘玖’ 楚文化的代表

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是楚文化吗 最能代表中国的当然是汉文化,楚文化也早已是汉文化的一部分,融入其中了。

白色在楚文化里代表什么? 白色在楚文化中代表我国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代表结晶!

湖北省的哪个地方最能代表楚文化? 那有很多了,最为浓缩的是东湖的楚城,和省博物馆那里都是经典楚文化。

楚文化的历史渊源 楚人,与中原华夏氏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楚人的祖先来自中原,为华夏族南迁的一支,给楚地带来了华夏文明的先进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楚文化。从统属而言,楚于西周初年为周成王所封,自然而然接受的是姬周文明的统治。而且实物资料也表明,西周时期,楚文明的个性世滑特征尚不明确,它还保留着相当大的中原文明特点,到春秋以后才逐渐形成既别于中原姬周文明又别于其它区域性文明的有自身特点的成熟的独特文化。楚文明的初步兴起与其它文明一样,也应具备相应的文明诸要素,我们可以此来考察楚文明兴起的大致时间。楚自鬻熊至熊绎受封的阶段,文献均记其“居丹阳”(今河南省淅川县),而非“都丹阳”,加上又无相应的考古学资料相印证,当时丹阳只是一个地名,而非都城,也无城邑的建制,大型礼仪建筑搜孝腊也尚未发现。就是怀疑为楚国制作或断为楚国所有的青铜器,不仅未见于考古发掘,即使是传世品中也一无所见,文字就更不用说了。此时,楚“辟在荆山,筚路蓝缕”,可见生产力之低下,其生产关系也只能是以较单纯的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楚的社会形态自然也比较原始。 熊绎受封是楚立国之始,他五传至熊渠之间的事实史载不详,也无明确的考古资料面世。看来,楚即使立国,也未必真正进入了严格意义上慎蚂的文明时代。但到熊渠时,楚有了第一次扩张,它应是楚经济、军事实力有较大增长的反映,青铜兵器应该得到了比较普遍的应用。湖北当阳赵家湖西周晚期楚墓中出有少量铜器,并有极少量的传世铜器遗存,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楚青铜冶铸业的兴起。这一时期已有少量疑为楚城邑的遗址发现。而且楚的社会形态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完成了由部落联盟集团的氏族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过渡。熊绎文化大道位于湖北省保康县城南牌坊湾地段,南起土门三岔路口,北至封银岩嘴,东至道路红线,西至清溪河边。沿途兴建10个早期楚文化街头景点和2个早期楚文化广场,并与已建成的楚文化浮雕长廊连为一体,构成沿清溪河十公里楚文化景观带。熊绎文化大道配套建设启明广场、承水玉桥、楚源凤台等3项景观节点。保康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楚国800多年的历史,在保康就有 350多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料记载,熊绎,为祝融氏分支鬻熊一支的后裔。周成王时代,熊绎受封为楚君,赐“子男”田地。因此,保康沿河大道以熊绎命名,寓意是将“荆山楚源,早期楚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弘扬祖先熊绎率部族“荜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坚韧不拔、开拓创新、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的楚人精神。 由于在西周早中期,楚国局限于一个狭小的地域,且主要是在中原姬周文明的影响下发展,因而,楚人统治区内的文化面貌接近于中原姬周文明的风格,是时,楚文明虽处于襁褓中,但其个性特征开始孕育。西周早期,随着楚人第一次扩张军事行动的开始,楚人有了进一步与外围蛮夷文化接触的机会,华夏文明与蛮夷文化的交融使楚人在继承华夏文明即姬周文明的同时,也按已逐步形成的自我意识对其进行改造。楚文明就在这种既坚持主源又兼收并蓄的过程中初步兴起了,这一过程可持续到春秋初年。也正是在一种特殊的多民族环境和共存意识中奠定了后期楚文明多元的特征和鲜明的个性。楚文化美术中,常常能感受到一系列神秘古怪的意象组合,鹿角立鹤、虎座凤鸟、漆绘上的人神杂糅、织绣上的龙蟠凤逸、青铜器上斑驳陆离的色彩等等,这是楚人文化精神上无碍于物,“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花朵流动与生长的造型,正给人自由、生动的想象。 楚国盛产细腰美女。楚文化科技:在湖北随州,曾侯乙墓进行考古发掘,大量青铜器、玉器、漆器出土,艺术门类丰富,器物造型完整。其中,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尊盘工艺奇绝,被誉为“先秦时期的顶峰”;漆衣箱中带有“......>>

庄子是楚文化代表还是黄河文化代表 应该还是算黄河,庄子是宋国人,宋国基本都在长江以北,国都在河南。

楚辞是楚文化的重要代表,它在文学体例的主要特征是是带有什么字的诗句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顾可谓之‘楚辞’。”这一说法是正确的。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楚文化色彩。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辞的文体特点。一. 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复。 二.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三.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论述楚文化的神秘性 楚文化是一种神秘想象力的象征。
楚文化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代表,其中包含着中国人民最原始的崇拜。楚文化的神秘性正体现在古老的图腾艺术中,古代中国人民发挥想象力,将耕种和祖先的崇拜结合起来,创造了属于各个氏族的图腾文化。主要有凤凰、公鸡等图腾符号。通过图腾艺术传达人们祈福、祭祀等最原始的意识。楚文化丰富的想象空间还体现在人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春秋时期我国的青铜器冶炼达到了顶峰,人们将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在纸质、青铜、陶器和漆器上,从而成就楚文化中绘画、青铜器、陶器和漆器的繁荣。

古代楚文化取得了哪些辉煌的成就 荆楚文化的八大特点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其内涵可概括为八大系列:
1、炎帝神农文化。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渡。
掘《长江开发报》1996年4月10日四版,裴高才同志题为《盘龙考古新发现,“商代”过大别崇山峻岭,我国兴建古城的历史重新改写》文章介绍,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教授20年来潜心研究整理盘龙城遗址及其文物史料得出结论:被誉为中国南方第一古城的商代盘龙城遗址,最近有新发现,该城的兴废历经近300年,它将我国兴建古城的历史从春秋战国提前到商代。“……将武汉城市历史向前推进了两千年。……改写了‘商代文化不过大别山’的历史……”。
文章说,盘龙城于1954年防汛时发现,于70年代大规模发掘,迄今共发掘文物二千余件,其中大铜鼎、大铜、大玉戈等数十件文物为罕世珍品,属当今中华古文物之最。……令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叹为观止。中外专家们称,盘
龙城系我国迄今发现最大最早,保护最完好的商代古城,是古代南方的文化瑰宝,是江汉大地的一座文物宝库,是“研究中国古城不可多得的标本。”
文章说,盘龙城遗址东西长二千一百米,南北宽一千八百米,中心面积一百一十万平方米。拥有古城址、古宫殿、古城墙、古作坊、古墓葬等八大古迹景观……在已发掘的两座宫殿中,一座设有四室,周围是回廊的宫室,另一座布局为一大空间厅堂。两座宫殿为前朝后寝格局,系当时祭祀、册命、听政、出师、盟会等举行国家大事的地方,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同时,四周作坊林立、酿酒、制陶、冶炼业十分发达,系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据考古研究所近期鉴定,盘龙城兴建于商代二里岗期,荒废于殷墟一期,历经时间在二百五十至三百年之间。盘龙古城遗址与武汉市城区仅一河之隔。……为古代河流滠水、汉水注入长江的交汇地带!
《长江开发报》的上述报道,无疑是“汉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一命题的最新支持论据。一、它有力地证明了我国兴建古城的历史是在汉水之畔开的先河,打破了史学界关于“兴建古城于春秋战国”的统一认识。二、“属当今中华古文物之最”的、代表汉水文化的数十件文物是从汉水之滨出土的;在商代汉水流域就有了“我国迄今发现最大、最早的”古城。三、从它改写了“商代文化不过大别山”的历史,把中国兴建古城的历史由春秋战国时期提早到商朝时期这一史实上看,正召示出了“商代文化过了大别山”,还是“汉江文化影响、造就了商代文化”这一新的急待重写的中华文明起源学说课题。
《湖北日报》1996年5月31日第七版报道:“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海内外学者近三百人来荆州研究楚文化的冶金、纺织、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专家们认为,楚文化成就包括铜铁冶炼与铸造技术,磨漆彩绘工艺,丝绸加工技术,道家哲学,楚辞散文和音乐舞蹈,在当时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英国大英博物馆馆长罗森夫人说,“楚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生命力。(汉江流域的)楚文化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更令人叫绝:世界上第一块可锻铸铁;世界上第一块每平方厘米纺织170根丝的高密度绢;世界上第一件脱胎彩绘漆器;世界上第一架可连续发射20箭的弩,世界上第一张可折叠的大床……楚文化的精髓不仅熔铸于楚人后代的心底,而且成为中华民族所共有财......>>

论述楚文化的神秘性 (转)
楚,既是国名,又是族名。楚人认为颛顼帝高阳氏是他们的先祖,老童、祝融是远祖,鬻熊是始祖。西周初年熊绎被封为楚国国君,公元前223年楚为秦国所灭,立国约八百年。楚文化是长江流域的古老文化,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5年)开始发展,到战国(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早中期渐渐繁荣,战国末期,楚国衰败。楚国艺术发展的时间大概是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将近500年的时间和历史。
楚国青铜器是中国青铜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国拥有大冶铜绿山等铜矿,在开采、冶铸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出土于楚墓。
考古发现证实,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丝织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楚国丝织刺绣品种类繁多纹样精美,色彩鲜艳,纹样图案以珍禽异兽为主,龙凤形象最为丰富,姿态优美舒展,气势恢宏,极具神秘意味。
楚国习俗与中原诸国不同,楚人崇巫信鬼,以歌乐鼓舞取悦诸神。多彩多姿的凤鸟龙蛇构成楚器的装饰主题。
楚国在哲学、文学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先秦时期精神文明的顶峰。以老子、庄子哲学思想为代表的哲学,是构筑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以屈原诗歌、庄子散文为代表的楚文学,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之源头。楚人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众多艺术门类上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在音乐、舞蹈、绘画与雕刻等方面的造诣尤为出色(《楚文化展》)。

我所了解的楚文化300字 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时代及创作者。战国时期,屈原。代表作【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与唐朝李白相同。
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阅读全文

与淅川地域文化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8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