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文化广场的文化广场的设计
项目位于老河口主城区的核心部位,北京路与胜利路的东北角,北与老河口市博物馆相邻;西部隔北京路与奥华国际大酒店相望;东部与老河口火车站相接,远期铁路东迁后,现老河口火车客运站用地将并入广场范围。规划总用地面积为26791平方米(40.2亩),工程分二期实施,其中;一期规划用地面积为19331平方米(29亩),二期规划用地面积为7460平方米(11.19亩)。广场定位为抗战文化及集会广场。空间布局为一心、两轴、三片1.一心:以中央喷泉和代表八年抗战的八根图腾柱作为整个广场的中心景观。2.两轴:以火车站建筑的中心点与北京路的垂直线作为整个广场的中轴线,也是整个广场的历史轴线(主轴线)。贯穿入口景观——中央喷泉(黄河大合唱)——浮雕柱——浮雕墙——历史博物馆。以胜利路—喷泉—浮雕柱—纪念碑—第五长官司令部这条轴线作为景观游览轴线(次轴线)。3.三片:主要指临北京路的市民休闲片区、中央集会片区和临火车站以绿化为主的休憩片区。力求整个广场动静分区,达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㈡ 村里要建一个文化广场,说说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你怎么去克服困难
问题:
1、文化广场的目的
2、村民是否同意
3、占地位置是否威胁到村民的利益
4、施工期多久?施工期是否会给村民带来出行麻烦
5、如何保证建设期间不扰民
6、如何确保建场费用透明化
7、广场建好之后的利用率
回答:
1、调查清楚目的,是官员本身还是村民要求
2、走访村民,注重的是多数村民的意见(走访期间可能遇到村民不理解,要耐心给村民解释文化广场建好之后的好处,让村民支持,这会减少很多麻烦的)
3、这个就需要调查一下是村里公共用地还是占用了某位村民的地产,如果占用,赔偿问题也要处理好)
4、施工期最好不要在秋收季节,施工期明白的告诉村民,让大家做好准备
5、半夜不要施工,遇到秋收或者祭祀时间也避开不扰民
6、找好监督员,监督员最好由村民选出,每一笔花销都要给村民告知
7、广场建好之后是组织村民来健身还是放电影?还是广场舞?这些之前都要想好,确保能充分利用
㈢ 杭州西湖文化广场有什么好玩的
杭州西湖文化广场好玩的地方有很多,例如露天剧场、影院、大剧院、博物馆、展览馆等应有尽有,基本可以满足常人的所有观影审美想象。还有电竞区域,年轻人最爱的电竞、桌游、密室等多种娱乐项目。当然地下还暗藏性价比很高的世纪联华超市,广场上还有银泰百货和各大餐饮品牌。
西湖文化广场位于杭州武林广场运河北侧,地处杭州市中心,占地13.3公顷。西湖文化广场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西湖文化广场室外广场约10万平方米。整个广场设计以杭州特有的西湖文化、运河文化和古塔文化为建筑背景,结合现代文明的瑰丽意象,体现秀外慧中的吴越文化本质。
(3)文化广场如何改造扩展阅读
杭州西湖文化广场的改造:
西湖文化广场的升级改造工程,便从交通流线的调整和优化开始“动刀”。路面中间段的地砖全部被翘起,重新铺设沥青,从而有利于机动车行驶,减少今后路面的养护成本。道路两侧也已经用平石铺设一新,方便活动车辆临时停放。
此外,中山北路与朝晖路交叉口处新的机动车出入口改造工程也已开始动工,将朝晖路向广场东面延伸和拓展,把现在的丁字路口变成十字路口,并设置交通信号灯,而且新建的出入口道闸栏杆设置离主干道20米处,形成车辆等待缓冲区,以此缓解中山北路交通拥堵的现状,提高机动车从东面进出广场的流速。
而原来的中山北路地面机动车出入口将被取消,新打造一个宽约50米的开放式步行入口。将预留消防、救护等特种车辆进出的应急通道,设置大型LED显示屏和绿化小品,作为行人进出广场、了解公共信息的主通道,扮靓广场东面的“门脸”。
㈣ 长春文化广场的历史沿革
文化广场是长春市最大的城市休闲广场,已经有70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广场已经由充满“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的广场,变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70年中,文化广场发生了许多变化,归结起来可以梳理为“四大变化”。
变化一是“名称之变”。文化广场始建于1933年,最初的名字充满“封建皇权”的味道,叫“帝宫广场”,实际主持广场建设的则是日本人。1952年,“地质宫”建成,文化广场随之改名为“地质宫广场”。1996年,随着长春现代化建设的开展,“地质宫广场”也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并正式改名为“文化广场”。这个名字贴切地表现了广场的功能,那就是市民开展精神文化生活的场所。
变化二是“格局之变”。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文化广场一条马路直通地质宫门前,将广场分为东西两部分。1996年改造后,广场打破了多年来东西两侧“分而治之”的局面,采取中轴对称手法使整个广场浑然一体,在更加广阔通透的同时,还突出了地质宫古朴庄重的建筑姿态。
变化三是“色彩之变”。上世纪90年代前的文化广场黄土露天、杂草丛生,给人一种“土黄色”的感觉。如今已是满眼绿草荫荫、树木郁郁葱葱。3000只广场鸽、现代化的城市雕塑也为整个广场增添了不少情趣,文化广场已经变成了“彩色”广场。2000年,广场添置了千余盏现代化的照明灯,夜色下的文化广场也由黑色变成了五彩斑斓。
变化四是“‘味道’之变”。70年前,为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日本侵略者将伪新京帝宫建在了长春至高点上。门前的广场也在所难免地染上了“殖民统治”和“封建皇权”的味道。如今,文化广场每年承担各种文化活动百余场,平均每天接待游客万人以上,高峰时,达到10多万人次,文化广场已经成为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充满现代气息的景色与快乐的人群,构成了一幅和谐的人文图画。
㈤ 上海文化广场的历史沿革
坐落于上海市中心的文化广场,东接茂名南路、西靠陕西南路、北邻复兴中路、南以永嘉路为界,这片看似静谧的地块,承载着上海滩80多载的历史风云。
1949年5月,上海解放,逸园饭店由职工组织业务维持会继续营业。原饭店、舞厅借给各单位开会,举办展览会。 1952年4月,经市人民政府决定,陈毅市长批准,将逸园改建、扩建、新建为上海市“人民文化广场”(当年11月经市府批准改称“文化广场”)。改扩建工程至1954年底前完成,成为当时上海人民盼望已久的各种设施比较完备的群众政治文化活动中心场所。
从1952年到1966年(即文革前)的14年中,在广场举行的重要政治集会、报告会共计626场,参加的干部群众为201万人次。文化广场是一所大型的进行政治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人们在这里接受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然而道路是曲折的,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广场带来了一场浩劫。“四人帮”利用这块场地,策划阴谋,残酷批斗市委领导、大批老干部和知识分子,自立为王的造反派在这里打派仗,搞打砸。1976年,在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还举行过大唱“文化大革命好”的歌咏大会,借此大造反革命舆论,如此等等,在广场的历史上,留下了沉重的一页……
1969年12月,广场在大修时因工程队违反操作规程,引发了一场罕见的大火灾,烧毁了整个大会场、舞台和原展览馆馆一部分。数千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奋不顾身,在大火中抢救国家财产,其中14位市民壮烈牺牲(均追认为烈士),350人负轻重伤,损失达500万元以上。 1970年春,周恩来总理亲笔批示:重建文化广场。
当年9月,经过了83个日日夜夜的奋战,以最快的速度、全优的工程质量,完成了一座5700平方米,三向管式网架结构,整个封闭式的观众厅无一落地立柱;舞台高度升至19米,还扩大了观众休息厅和各项服务设施,建成了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文化广场。
1973年5月,朝鲜平壤歌剧院第一次把原汁原味的大型歌剧《卖花姑娘》带到上海观众面前,成为一代人挥之不去的时代烙印。
1977年7月上海乐团钢琴协奏曲《黄河》和大合唱《长征组歌》
1985年12月,文化广场挂牌“上海文化艺术中心(筹)”
90年代初,文化广场成为上海最早的临时证券交易市场。
1997年以后,文化广场主要建筑被改建为精文花市,其占地15000平方米,营业店铺近300个,年销售鲜切花约35亿枝,占全市花卉年消费量的70%至80%,是华东地区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上海人消费的鲜花有7成是通过精文花市批发的。
今天,寂静了几十年的文化广场在千呼万唤中终于结束了漫长的“冬眠”。市委市政府领导在认真听取了专家们的意见后,毅然决定启动文化广场重建项目,并提出“文绿结合,以绿为主”的方针。
伴随着文化广场改造工程的启动,2005年11月,文化广场培训中心大楼爆破拆除,并由此续写了文化广场的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