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打造有深度和文化底蕴的特色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精神生命和灵魂,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精神、制度规范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它是一种浸润人心的氛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校园文化的本质是塑造共同的价值观,让师生在共同的价值观引导下实现自己人生阶段性目标。校长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人物,很多措施实施都是由校长主导决定。
1、让校园文化变成全校师生的信仰。把社会优质资源变成学校自己的资源。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积淀学校理应传承。
2、校园环境文化的构建,包括景观文化、文化墙、楼道走廊、浮雕文化建设等。要充分发挥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建设美好的校园环境。
3、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不落地实施的校园文化是苍白无力的。
Ⅱ 文化为学校立魂
——谈谈我的理解
关于外中文化的解读,从《说说外中》到《博学雅行,诗书外中》写了五篇,还写了一篇《重视文化的力量》,放在我的书《走过外中的岁月》的最后一篇,这一篇也在河南教育上发表了,本想拿出来读一读,但是吕主任不同意,要我结合朱永新教授的报告再谈。就再整理思绪,认真的谈一谈对《文化为学校立魂》的理解,自己的做法。希望对我们有启发和帮助。也感谢这个机会,让我再次细致梳理外中文化的形成。因为时间和篇幅的关系,我只能择其某一点来谈看法和做法。
什么是学校文化?朱永新教授这样解释:学校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特质,又具有自身的规定性。它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是学校精神的活生生的体现,是学校进而也是学生与教师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之道。皮特森(Kent D.Peterson)指出:“学校文化是一组规范、价值和信念、典礼和仪式、象征和事迹,这些因素构成了一所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个性,正是这些不成文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流逝促使教师、管理者、家长和学生一起工作,一起解决问题,共同迎接挑战和面对失败。”据此,我们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组织成员的精神皈依,是他们认同的信念、观念、语言、礼仪和生活的聚合体。它决定着人们的使命担当、价值追求和发展目标,同时显现在学校的一切教育行为(学校的节日、仪式、庆典、教学,以及各种具体的行为规则等)、各种物质载体(建筑、logo、色彩、绿化、教室、课桌、座椅、装饰、校服、网站甚至校徽、纸杯等)和全部的符号体系(校训、校歌、校徽、学校吉祥物,以及校风、教风、学风的语言表达)之中。
同时,朱永新教授也指出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在一些学校,我们看到了一些虚假的、停留在口头和纸面上的“学校文化”。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物表化、文本化和标语化。(1)物表化。我们看到,许多学校的建筑非常豪华现代,富丽堂皇,与宾馆无异。但是,如果学校的建筑、走廊、墙壁、庭院、塔亭、钟楼、绿化等景物,没有真正成为“文化”标识,没有真正成为师生生命和记忆的组成部分、没有具备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它们就只是一个建筑、一个图案、一个景物或者只是一种装饰或摆设。(2)文本化。我们还看到,许多学校在应付各种检查的时候能够拿出完完整整的台账、制度文本。但是,如果这些制度只停留在文本层面,只是供检查参观之用,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地成为规范学校成员行动的力量,它们也只是没有灵魂的台账、纸张。(3)标语化。我们也看到,许多学校努力让每一堵墙壁能够“说话”,写满了各种标语口号,琳琅满目。但是,如果这些标语只是挂在嘴上、贴在墙上、印在宣传册上,没有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甚至行动方向与标语内涵南辕北辙,就只能是游离于学校文化的外在之物。
外中是怎么来建设学校文化的?按照文化层次论,文化层次结构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结合朱永新教授的解读,以外中文化建设例,来做分析。首先是精神文化建设。从一无所有到一个文化品牌的确立,外中走过了6年的艰辛历程。每当我迎着朝阳站在校园,看翠竹掩映下“博学雅行,诗书外中”这八个大字,我总是心潮澎湃。这八个字,我们用了四个阶段,走了6年。首先是目标体系的确立,标志着外中有了骨架。“文理兼长,外语突出,均衡发展有创新能力的儒雅之士”的培养目标的确立,使外中的发展明确了方向;“思想引领卓越,团队成就辉煌”的管理理念的确立,使外中有了发展的动力支撑;“健康、进步、幸福”的教师发展目标的确立,使外中有了温度。第二步是校训体系的生成,三年的发展为外中积淀下了浓厚的底蕴,最初根据培养目标提出的“博雅善思,智创仁勇”八个字确立为学校校训,这是外中的发展有了灵魂。外中校训符合朱永新教授所说的:“校训要有警示作用,要有诗意表达,要寓意深远,与中国精神文化内涵相一致。”的指导要求。第三步是精神体系的确立,发展到第五年的外中已是声名鹊起,所有师生共同投票确立了“雅致有序,励志笃行”为校风、“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勇于创新,追求卓越”为学校精神的“三风”和“学校精神”。至此,外中的文化建设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有血有肉,有骨架有灵魂。第四步是“博学雅行,诗书外中”文化品牌的确立,一个学校的文化品牌是全体师生的影子。是学生成绩的展现,是学生行为的展现,是学生发展的样子,是老师成长的样子。至此,外中文化建设的精神文化层面全部完成,当然,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也在同步进行。
在精神文化形成的同时,行为文化也被引领快速形成,我们开始了“博课程”和“雅课程”的开发建设。我看到了学生在校刊《三月风》上书写出的青春英姿;看到剑霞校长、旭荷、灿锋、艳峰、智通笔下流出的优美的文字;看到清娇、旭荷拿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资质,看到她俩义务在学校心理咨询室里,每周为学生成长解惑答疑;这种自主自觉的成长,都在慢慢成为美好。我们的“博课程”形成了以“智慧课堂”为总引领,以“四环异构、板块教学、整进整出”为特色的不同课堂模式。我们针对学生成长的“雅课程”开发更加有声有色,促使师生行为习惯的形成。在“知行合一,优雅成长”的“雅课程”核心理念指导下,我们专注的做了很多。从路队建设到“入楼即静,入班即学”;从“人人有事做”的自主管理到“诚信书架”的诚信教育;从“餐前诵读”到每天下午的“经典诵读”;从德育读本的开发到家校教材的开发使用;从“每周德育作业”到“每周家长开放日”;从“博雅蓝调广播站”和“博雅音乐社团”;从“篮球社团”到“足球社团”;从“阳光大课间”到“每月的主题教育活动”;从“班级对抗”到“年级养成教育主题”。这些课程的开发使外中的德育教育极具特色又不断创新,尤其是大操场投入使用后,“舞动青春,千人律动”阳光大课间被舍弃,换成“魔幻外中”阳光大课间,场面震撼,极具运动效果和视觉效果,得到一致好评和肯定,充分展示了“体育就是德育、体育就是美育、体育就是管理”的新教育理念。“诚信书架”、“书法爱好练习台”的投入运营为营造书香校园增添了具体魅力。其实最值得提出的还是开学课程、毕业课程、升旗仪式课程,我们更是做的有声有色。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我们要先将一个孩子培养成合格公民,培养成丈夫、妻子、孩子,然后再去培养他们成为医生、工程师、科学家。”外中一直在做,让一个孩子守规矩、懂感恩、会学习、有情怀、有良好习惯,带上外中的印记出发,成就孩子幸福一生,这是这几年我们的“雅课程”的目标,也是成功之处,更是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正是这些努力,每一天的努力,我们的“行为文化”尤其出色,成就了“雅致有序”的美好校园。校风可能就是“行为文化”最有力的体现,
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建设相匹配。物质文化建设,外中也是费尽心思,从大环境的营造到小景观的细雕,我们极力做到“处处有景皆育人,时时有语为润心”的环境育人氛围。校园大环境的营造紧扣学校校训主题,我曾写过一篇“雅园小记”来描述外中的美景,不再赘述。我们设计了“博雅蓝”为主色调校园色调体系,从校服到档案盒、笔记本、校本教材封面、文化墙、校旗、班旗等等,都按照学校色调建立;我们设计七年级为“行为规范”文化主题,八年级为“感恩孝道”文化主题,九年级为“青春励志”文化主题,分别用“浅蓝、蓝、深蓝”代表每个年级的不同颜色;我们从校徽设计到校歌谱写都是从师生中征集获得;我们打造诚信书架、教室储物架、楼道盆景角、卫生角、书法练习台等等,从每一个细节上精雕学校小环境,让学校物质文化充分显示学校精神文化,促使行为文化形成。
当精神文化确立,行为文化形成,物质文化彰显,制度文化肯定已经丰满健全并完善了。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外中的文化建设,避免了朱永新教授所说的“物表化,文本化,标语化”的误区;避免了文化建设形式主义的出现,避免了文化和行为割裂的“两张皮”现象。使“精神、行为、物质、制度”文化相互融合,共生发展,相互支撑,使“博学雅行,诗书外中”成为每个外中人的追求,成为学校愿景。
当然,外中文化建设还有待更加周密细致、深入完善的地方,比如诗书校园的打造,虽然我们的晨诵和午读分别读了“初中生必备古诗词”、“论语”、“道德经”和“弟子规”,但是还处于低级阶段,还有待深入开发挖掘,比如举办“诗词大会”等活动来促进学生爱上诗词,爱上读书。“博课程”的开发更是任重道远。总之,一个学校的发展史就是一个学文化的形成史,只有开端,没有尽头。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有文化的学校神采飞扬,没文化的学校的行尸走肉。外中文化形成是由下而上,逐步形成的。当然也可以先做好顶层设计,由上而下,逐步实施,但不管怎么去做,必须做到有机统一,对师生有所引领,有所指导,而不是墙上的标语。
Ⅲ 学校文化的内容有哪些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Ⅳ 校园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校园文化是体现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精神和风气的一种群体性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育人条件、历史传统和校园氛围等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的总和。良好的校园文化对整合育人资源、拓宽育人渠道、强化育人效果、提升学校品位具有重要作用。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
作为一位基础教育工作者,从基础教育的实际出发,对中小学校园文化这样定义:中小学校园文化是一种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以校园环境和师生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相统一的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
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校园文化,将以鲜明、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熏陶学生;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抵御各种消极、颓废文化对学生的侵袭,有利于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社会、认识人生。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不单是知识的简单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气质、行为习惯和道德风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中小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努力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必将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对塑造思想、陶冶心灵、发展个性、促进师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激发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奋进的精神,形成学校活力,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Ⅳ 如何打造班级魂魄文化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生命意识觉醒的阶段,引导学生共同创造有生命成长意义的班级生活为载体,不断进行积极价值观的引领,建设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班集体,显得尤为重要。学习掌握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人格,是教育的根本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学校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就是班级。学生在这个集体中,得到锻炼提高,就需要加强班级建设,特别要加强班级文化氛围的建设。
一、从环境建设入手,强化班级文化建设
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要以教室布置作为突破口。据对我校学生调查,一些学生对于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不感兴趣,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存在一定问题。审美的成熟程度还需培养教育。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我发现他们很少去读一些优秀的有意义的作品,而是喜欢读低俗类读物。更有甚者,读无聊的、色情的、暴力作品。对于这种现状,教师的批评是没作用的,应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如何鉴赏文学作品,提高使自己的阅读能力。在班级布置方面,要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在布置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影响。比如,对于班级墙报的设计,注意与教育环境的和谐,注重对称美和结构美,与黑板上方的标语搭配,相互映衬。懂得美术的同学还在设计上做到了形式上的“开合”。
墙报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多提意见,充分自主;班主任仅提供建议,而非操纵一切。这样的布置过程就成了一个教育过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美、创造美、体验审美情趣。在积极地发挥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培养了其创造力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一举多得,可谓极好的教育方法。在内容上设置上,教师要做到不流于形式,注意墙报的设计对学生的影响。从各个学科的学习到思想教育,从趣味知识到文体内容,可谓丰富多彩。与单调的卡通图画及呆板的卡通文字说明相比,优势明显。这样,学生时时处于文化与知识的熏陶之中,直观教育效果陡增。使学生认识到,美有很多形式,文学语言美、结构美、和谐美、行为美、心灵美等。人类的本性就是求真、趋善、向美,但要考虑到是否与自己的审美需要和谐。机械地告诉学生该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的亲身体会比别人强加给的更有说服力。
二、建立平等信任相互尊重的班级文化氛围
教育是长期、艰巨的工程,科学的教育方法白然必需,教师无私奉献精神更加重要。只要班主任俯下身去,和学生打成一片,充分尊重学生,就一定能做好本职工作。
班级文化的建设,以人为本,才能进入深层的阶段,对学生身心产生极具影响的效应。只有在充分民主平等的环境下,才能让学生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感到幸福,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否则,学习生活味同嚼蜡,效果难得理想,学生的个性就得不到发展。班主任细微的关心、充分的尊重、爱抚的眼神,都在不断净化和陶冶学生的心灵,鼓舞着他们,激励他们在崎岖的求学之路上不断奋斗、进取。
三、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凝心聚力,促进班集体文化建设
要建设一个富有朝气的班集体,必须有丰富的文化建设内容。应注重组织课内外文体活动,针对班级同学实际爱好,找出突破口。如以才艺比赛引导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从协作精神人手,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了集体荣誉感,学生自然就会在各个方面有进取心,也就有了进步的可能,迈出了第一步。
一种精神,从广义上说,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大凡文化,往往带有社会性。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要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来传递文化,承载文化,传承一定的精神。
应借助班级文化建设,浓厚学习氛围,教育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学习潜力。这样做,短时间内,不会取得大的成绩,但好的班风形成后,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可组织多个活动小组、学习互助小组,在适合于他们的方法的引导下,形成进步的班集体。
班级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后,要抓住有利契机,进一步深化班级文化建设。归纳总结一个学期以来的工作,制定包括学习目标和管理目标的全体同学奋斗目标;归纳已经形成的班风,“团结协作,诚信文明;平等友善,开拓进取”。升华班级文化,变成一种精神,成为永远激励全班同学努力向前的旗帜。
Ⅵ 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什么
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大学精神。
大学文化的根基在学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精神。精神很多方面来源于学术,和学术有密切联系。
大学精神具有群体凝聚、价值导向、精神陶冶和引领文化的众多品质和功能,它以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和未来。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办学实践中受到办学规律和社会主导文化的双重影响,经过历史的积淀,逐步形成的生命信念、价值追求、道德准则和思维方式。
校园文化简介:
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一、校园文化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不同的方面。就是说,“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构成校园文化的基本内容。
从定义上说,显性文化可以通过观察直接描述出来,是直接、明确和具体的,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学校中的隐性文化要素,需要经过反复的观察并进行恰当的抽象才能得出,具有间接、相对模糊和抽象的特点。
隐性文化是非直观性的,而弥散于人们的具体行为和交往关系之中,是人们处理事物的一般准则、态度、情绪反应和心理倾向。它既不独立存在,又无处不在,具有弥漫性的特点。
二、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等。
1、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又分为校园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
2、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包括: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共同愿望、道德观念、共有价值观、班风、教风、学风、校旗、校歌、校徽、校报等。
3、校园制度文化(规范文化)
主要指保证校园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它包括教育方针政策、校园规章制度、管理体制、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行为取向、典礼仪式、节日活动、公共关系、文化传播等。
Ⅶ 文化,为学校立魂
蔡店乡中心小学 吴云凤
我校地处蔡店村中部,创办于1935年,服务于蔡店乡3个行政村的小学义务教育,覆盖人口1万余人。学校现有在校学生1036人,六年制教学班17个,教师45人,学校占地面积4398 平方米,建筑面积有4600平方米。“七彩阳光,童心飞翔”,这是我们学校的文化理念,她代表着:老师的爱就像七彩阳光,孩子们每一天都要积极向上,让梦想飞翔!学校围绕七彩阳光教育,开展多彩育人环境,以“七彩虹”构建七彩德育,开设七彩课程,以优秀的传统经典文化,浸润孩子们的心灵;以“七色花儿朵朵开”为评价手段,激励孩子们做最好的自己。
朱永新教授说,“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学校的文化之魂,新教育其实就是一种新文化。对新教育实验而言,个体生命和共同体生命的良好状态,是一个绝对的原点。而倡导“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就是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实现这种良好的生命状态。我们把它作为学校的立校之魂、强校之基。
一、精神文化,浸润心灵。
为了打造“七彩”教育品牌,走上内涵发展之路,我们定下了学校的三风一训:学风:乐学善思 ,自主向上。教风:关爱负责, 敬业奉献。校风:勤奋文明 ,团结创新。校训:诚实做人,认真做事。这看是简单的几句话,却是我们学校的大政方针。
学校以“诵读经典,做高尚人”为导向设计教学楼的文化特色。走进每一层楼,你都会有与众不同的收获。在这里,传统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健康生活教育等在学校里一一呈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快乐幸福的智慧,并将其点染在本无温度的建筑与校园的自然环境中,一切便有了色彩,有了温度。学校的每一处建筑,每一朵花草都在诉说着学校的“七彩教育”文化,给学生以无声的熏陶。
今年开学伊始,新教育就在我校17个班级中全面铺开。首先从时间上保证新教育实验的顺利开展,每周安排2次课前20分钟的晨诵和午读时间,每到预定的时间,学校的铃声就会提醒老师和同学们开始晨诵和午读。(1) 晨诵,开启黎明。班级的晨诵课由语文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每天清晨的晨诵活动,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晨诵内容由班级自定,大家分工明确,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不同的晨诵内容,有激人奋进的班诗,有反复吟诵的新诗,有传承文明的节日诗,有学生生日的祝福诗;晨诵形式多样,有领诵,有齐诵,有配乐诵,有表演诵,有师生共诵……每天清晨,师生与美文相伴,与黎明共舞。孩子们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索,在读中进步,在读中成长。(2) 午读:午读时间,数学老师根据提前安排好的读书进度,组织指导学生认真午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精彩的词句、段落摘抄在摘抄本上,之后反复琢磨体味,为写作积累素材,达到了让经典走进学生记忆,流淌到笔尖的效果。开学2个月,全校各班午读的书籍均达到两本以上。(3)学生读书汇报:开学至今我们举行了2次读书汇报,师生共同设计制作读书小报模板,学生认真书写自己一个月来的读书收获,并且设计好书推荐卡,给更多的同学推荐好书。
二、制度文化,刚柔并济。
学校的制度文化体现人性化,将软文化与硬制度融为一体,在人文精神的辉映下建章立制,用科学的规章制度保障人文关怀。制度要讲求冷热相容,刚柔并济。在管理中,学校将制度作为刚性管理来规范教师行为,将情感作为柔性管理来凝聚教师心灵,终致幸福快乐的理念在师生身上知行合一。学校建立了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制度》、《绩效考评》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把每一项制度分解,分项目细化管理,责任到人。使一切有章可循,还建立了《蔡店小学学生文明礼仪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考评细则》《蔡店小学学生一日常规》等一系列学生规范。
三、课程文化,幸福课程,快乐课堂
朱永新教授说:“课程是一所学校提供给学生以获取知识、能力、人格以及学习经历等一切活动的总和,是学校实施教育活动最基本、最有效的载体。课程文化就是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特有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追求,是学校办学特色和个性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增长知识、增长本领的园地。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核心部分,它决定了学校办学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开展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增长知识,在快乐中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学校手工制作室里,学生的作品有折纸、剪纸、纽扣画、泥塑作品等等,手工活动不仅培养孩子们创作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书法艺术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大特色,根据老师、学生的爱好,有柳体、颜体、还有隶书,“学生每日一练字,班级每周一展示”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规范化书写也是我校长期以来坚持的一个特色教育,午间的15分钟静心写字,既让学生养成书写的正确姿势,更能练出一手漂亮的字体,终生受益;图书室里,目前有图书近2万册。自开展新教育实验以来,学校以打造“书香校园”为己任,班班有图书角,人人都有读书卡。每个班级每学期都会制定全面的阅读计划,为了营造书香校园,缔造完美教室,每个班级都设计了班级文化墙、作品展示栏,每个班级都各有特色地进行了班级名片设置和班级文化布置。师生们在这浓厚的班级氛围里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学校还在楼梯间,设计布置校园读书角,如今已经变成了孩子们静心悦读的乐园。舞蹈音乐室,孩子们在这里学习民族舞,现代舞,街舞,口风琴、打击乐、电子琴等;棋艺室,这里是很多男孩的最爱,我们请了校外汝阳县象棋协会会员作为课外辅导老师,这里有象棋、军旗、围棋、五子棋,孩子们很感谢兴趣!校园面积不大,但它是学生唯一的活动场地,虽然不能满足孩子们运动的需要,但是同学们可以尽情的享受阳光大课间活动,乒乓球操、韵律操,让“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理念深入心中,伴随孩子们一生。
四、班级文化:让班级成为每一个学生温暖的家
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办墙报,都将从审美的角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出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富有教育意义。每一间教室写就一段幸福快乐的人生,让每个班级充满活力、充满人情味,让班级成为每一个学生温暖的家。专栏的每个版块都是由班主任指导,任课教师和学生自主构思、设计、布置,突显文化氛围和育人作用,力求生动活泼、更符合小学生的特点。班级教室前有国旗班风,后有主题鲜明、色彩丰富的黑板报、图书柜等板块,让学生自主设计版头、版面、插图,内容也是根据每个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主体而创新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和班级的特色。
学校文化就是讲述,和为了讲述一个关于我们自己的传奇故事。应该通过“底线+榜样”的新教育管理方式,让那些优秀的师生个体,成为学校的英雄与榜样,只有用榜样的精致引来更多精致,用榜样的精彩引来更多精彩,用榜样的专注引来更多专注,新教育才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和对“榜样”的理解,值得我们学校借鉴。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榜样、自己的故事。我们应该用心去发现榜样,用情去宣传榜样,用力去推广榜样,使榜样的价值在学校内得到凸显,“墙内开花墙内香”。我们决定通过评选“创新型教师”“创新型班主任”等,让每位教师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内成为不同层次的名师,评优树先,培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让老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Ⅷ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学校精神,为什么说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力的灵魂
如果把和谐学校比做一棵参天大树,那么,优美和谐的环境和完善的硬件设施是这棵大树的繁枝密叶,良好的行为文化是树的枝干,全面和规范的制度是树的茎脉,丰富的校园文化是树的深根,而学校精神则毋庸置疑是大树的灵魂所在。
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在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理念、价值体系、群体心理特征及精神价值传统。它构成了学校文化的内核,决定着学校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决定着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归根到底决定并制约着学校文化系统的取向和性质。这种精神是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经验的文化积淀,它植根于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与深厚的校园文化内涵之中,是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是学校的“精、气、神”。它赋予学校特有的个性魅力,是学校群体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核动力”。
一言以蔽之,一所誉满社会的名校是靠精神站立的。靠精神站立起来的教育充满深入骨髓的力量。当精神站立起来时,所有的努力都变得自觉、自动和自发。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个人都倾其所能,倾其所力。这样的努力中充满奋斗的激情,充满体恤的关爱,也充满人性的光辉。有了这样的精神作为支撑,教育质量、学校声誉、社会评价,一切尽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突破。这里有一种魔力,一种能够让教师工作到腰酸背痛,但心里却不感疲惫的魔力;一种能够让学生“不待扬鞭自奋蹄”,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而永不停止的魔力!
Ⅸ 如何构建学校文化
构建学校文化打造品牌学校,提升学校内涵可能是每个校长都十分想做但又万分难做的事。如何构建自己学校文化,打造自己的特色,南京市瑞金路小学的周锋校长结合自己的实际,给参训的各位校长提供宝贵的经验,指点了迷津。
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应该我们办学初衷,应该是全体师生为之奋斗目标,应该是学校的灵魂。所以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提升教师自身、可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能是全体学生获得长足进步。学校的生活不仅仅只是成绩,还有学生的健康成长,还有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学校的生活里我们需要一个灵魂,需要一个目标和方向,而附合自己实际的校园文化正能做到这一点。
要确定学校的文化,要能深入思考我们的工作为了什么,在现阶段我们能做什么,能做好哪些工作,我们的学校有什么在支撑着教师孜孜不倦不怨其烦的工作等,考虑明白了这些问题,我们也许就会慢慢地对自己学校有更多的了解,构建校园文化时会更明确!
Ⅹ 文化是魂
文/雒宏军
每学期期末,学校都要评选优秀教师,采用教师直接投票的方法,谁的票数多,谁就胜出。后勤人员的工作具有特殊性,为了防止后勤人员全部落选,学校要求教师填写优秀教师名单的时候,至少要保证一定数量的后勤人员。当然,学校行政会议对教师的投票结果也要审议,但是一般不会有什么变动,那些工作负责,教育教学能力强,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都会当选,教师的投票很公正,与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是一致的,其它优秀,比如优秀班主任、优秀教研组长、优秀班主任等根据学校相关的考核制度进行。评优结果公布出来,教师也没有什么异议,这是大家共同认可的结果。我也一直认为,教师成为评优的主体,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这么多教师的眼睛是不会看错的。
有一次,同另一位校长闲聊,他问起了学校评选优秀的事情,我就如实做了叙述。没想到,却引发了他的感慨,道出了自己一肚子的苦水。他说,一提起评优,他就心烦意乱,本来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事情,可总是不能如愿,评选结果一公布,各种矛盾接踵而来,一些教师的积极性反倒受了影响。原来,他们学校的优秀教师一直由学校班子会议确定,虽然从师德到业务,还有教学效果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硬性条件,可是因为角度不同,班子成员对于提名教师的认识存在差异,也不排除有些人出于私心杂念随意提名,其它成员又不好意思说什么,实际工作之外,还要考虑年龄、职称等情况,还会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一个评优会,总是要开上一半天,往往还是不欢而散。
我问,为什么不让教师参与评优呢?这位校长说,学校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个办法,也曾经尝试过,结果教师和学校都不认可。原来,学校里一直存在着一些小团体,以个别工作时间较长的中老年教师为核心,这些小团体明争暗斗,一到评优的时候矛盾就激化了,虽然表面上都不说什么,私下里却不停的做工作,想把自己认可的教师评选进去,到了最后,评优结果也就变味了,一些真正能力强,业绩好的教师被排除在外,很多教师对此意见很大。最后,就一直由学校领导来确定优秀教师了。
从评优这件事情看来,学校情况不同,工作方法就有了区别,就连结果也是大相径庭。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非是学校不够重视,也不是学校不愿意放权给教师,也不是相关制度不够完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差异?排除了制度、管理这些因素之后,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教师群体文化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结果。第一所学校中,教师崇尚的是专业能力,谁的师德高尚,教育教学能力强,谁就是大家学习的榜样,这是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传统。而在第二所学校,失去引导的非正式团体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已经渗透到学校管理之中,造成了学校工作的被动,学校里拉帮结派,山头林立,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再依靠专业能力立身,而是想法设法寻找团体的保护,这种庸俗文化成了了教师文化主流,这种文化已经无法支撑学校的发展,只能帮倒忙。
评优只是一个侧影,学校很多工作从文化的角度来观察,就有了丰富的意蕴。比如最普遍的课堂教学,如果单单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可以将课堂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要求,这些就是课堂教学常规,教师只要落实,就可以保证教学效果,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落实课堂教学常规只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领,落实了常规却不一定就是好课。如果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对于课堂教学的方法和要领,教师只要通过模仿,实习,通过多次重复就可以掌握,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很多教师教了一辈子的书,其实教学能力还在最初的几节课上徘徊,没有大的长进。从技术的角度,我们也可以对教学任务进行科学分解,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掌握知识,很多教学参考所起的就是这些作用,甚至连课堂教学的每一步都有详细的说明,然而,手握教学参考书,并不能解决教学问题,并不一定能够教得更好。一节内容相同的课程,经过不同教师的演绎,可以形成不同的风格,对于学生来说,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是因为教学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教师的性格、言行、气质、方法,以及根据自己理解对知识的阐述和延伸,这些因子隐藏于课堂知识教学的背后,看似平淡无奇,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课堂,影响着学生,甚至比那些纯粹的知识影响更深刻。很多学生在若干年后回想起他的某一位老师,绝不是因为老师教给了他某个知识,总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比如课堂上的一件趣事,教学中的一个精彩瞬间,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个侧影,对学生一次细微的关怀。这些,已经远远超越了技术的层面,形成了教师教学中不同的“风格”,已经成了一种教学的文化。“名师可仿不可学”“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影响”,这些常识印证了教学过程中文化现象的存在。也正因为如此,对于教师的课堂,如果只是从技术和制度层面进行管理,缺乏文化的引导,总是欲速而不达,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其实,学校大都如此,如果从制度上去考量,都有很丰富的内容,经过上级部门无数次的检查、督导,经过学校的反复实践,其完备性不言而喻,学校之间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如果从管理过程去分析,很多学校的管理不可谓不细致,不可谓不严厉,不可谓不科学。但是,完善的制度与严格的管理并不一定能带来学校的繁荣,表面看起来井然有序,其实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教师毫无幸福感,学生没有快乐感,学校成了师生都想尽快逃离的“炼狱”,这样的学校办不出理想的教育,这是因为学校缺少了灵魂,没有了文化之魂,教育就成了没有生命力的空壳。至于楼房是否高大,设施是否精良,这些更是属于教育外围的东西,不能构成衡量教育内核的标准。学校与学校的差别不在别的地方,就在于文化的差别。
从浙江的春晖中学,到江苏的行知学校,再到天津的南开中学,这些学校之所以被誉为中国名校,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都是因为其浓厚的人文氛围和深厚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的获得既有某种特殊的际遇,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前面说到学校制度的局限性,并不是要把制度与文化对立起来,恰恰相反,学校文化的形成很多时候要依赖制度,通过制度的规范、强化,引导,最终形成一种传统,积淀成为文化。因为文化的形成是长期的、缓慢的,那些优秀文化更是如此,所以,有时候我们过分相信制度的力量,过分依赖制度去进行管理,将制度的形成与遵守视为最高境界,这个时候就对文化成了一种摧残,这种“没文化”的管理更值得反思。
发表在《教书育人· 校长参考》杂志2012年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