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孝字文化怎么理解

孝字文化怎么理解

发布时间:2023-03-25 02:26:21

‘壹’ 孝文化是什么

孝文化是指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及其历史性过程,政治性归结和广泛的社会性衍伸的总和。[1](P3)它包括人文景观、历史故事、传说、民间风俗、文学、艺术、教育、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等,是全人类重要的悠久传统文化。“孝亲、敬老”,是一条全人类光芒万道的人性准则,也是人们要自觉遵守的社会规范。

孝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传统文化的浸染下,孝文化已经渗入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浸透到国民的内心深处,研究孝文化,对于全面深入地把握中国文化,儒家文化的本质特征,对于正确继承祖国传统文化遗产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深入了解自古以来孝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功能,开掘传统孝文化的现代价值,对于分析解决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在理论实践实践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鉴与启发意义。

一、 理论价值

传统的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孝的文化,黑格尔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2]( P165)。孙中山先生在其《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象中国讲的这么完全。”[3](P681)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不仅仅代表一种亲子之间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而且还包含了政治、哲学,宗教等诸方面的文化意义。在研究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理念,政治思想政策与社会生活伦理观念等方面都有理论指导作用。

探讨孝文化,对于深化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有助于找到新的切入点。传统文化自诞生起就与孝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兴于周代的“孝”,其初始的首要意义为:尊祖敬宗。尊祖敬宗包括的是报本返始、慎终追远以及继志述事等行为规范,一方面是要求子孙后代抱着“报本返始”的孝子情怀,对于亲祖,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同时还要继承先祖遗志,完成父兄事业。这时的孝道不仅体现出孝的伦理精神,还可以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士、民,都必须严格遵守父死子继以及嫡长子继承制,这种意识形态实际上是孝道观念在宗法制度上的表现。

孔子对于周初以来的孝道是大力肯定的,把“孝”的涵义经过儒家学说的阐释和发挥,把儒家经典“仁”与“孝”紧密结合起来。众所周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并把“仁”这个标准作为人们行为的最高原则。而如何把“仁”这个普遍原则在全社会实现,就要通过“孝”这个着眼点入手。“仁者,人也,亲亲为大”。[4](中庸)这时孔子已经把孝的涵义抽离出宗教,成为纯粹的伦理道德意义上的孝,即“善事父母”。使一般人都能做到的孝与要求全社会都努力做到的仁连接到了一起,仁成为孝之人性根源,也是孝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孝悌伦理是孔子儒学大厦的基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孝”与“悌”的结合更奠定了孝在儒家学说的地位,使孝最终成为仁学思想体系的基础与起点。孝道在孝文化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处于核心地位,孝文化通过历代思想家们的继承和发扬,已经深深的融合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自觉的发挥着作用。

继孔子之后,曾子又对孝道进行继承、深化以及全面泛化,开创了儒家的孝治派。曾子说:“民之本教曰孝……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义此者也;忠者,忠此者也;信者,信此者者也,礼者,礼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5](曾子大孝)曾子不断的充实孝的内涵,把它扩充为与个人、社会活动、政治行为等各个方面都相互关联的道德规范准则,使孝的意蕴更加广泛深远。“夫孝,置之而塞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向东,自南向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5](曾子大孝)在这里,孝已经被推到极致,成为人类社会一切领域的终极法则。接着,曾子对传统孝道理论的重大发展是把忠君与孝道联系到一起。“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5](曾子大孝)又说:“事父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师长;使子犹使臣也,使弟犹使承嗣也;能取朋友者,亦能取所予从政者矣。”[5](曾子立事)在曾子的理论中,“忠”已经被纳入了孝的范畴。孝所适用的范围也由之前的子女对父母的孝顺衍伸为社会大众对于君主的忠诚。进一步把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类的等级名分和“臣事君以忠”的政治概念融入孝道。

曾子认为,“忠”是出自于对父母的孝敬而完成与对君主的忠诚。此时的孝道已经将臣事君的观点融入进去,使孝带有了明显的忠君的政治色彩。这一点对于后来《孝经》所强调的“以孝事君者则忠”的关系很大,也为后来历代的统治者把孝道思想运用到政治治国策略中奠定了基础。

孝道在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上备受统治者的重视,以至于影响到统治政策的制定,政治制度的变化,人才的选拔,以伦理道德规范作为衡量的准则而凌驾于法律之上,最根本的原因是由“家国一体”“君父一体”“移孝做忠”的道德机制决定的,所以“忠臣必出自孝子之门”。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常常把国比作家,君比作父,还有“以孝事君则忠”[6](士章)与“臣事君犹子事父”[7](李广苏建传)说法。以汉代为例:汉代以孝治天下而闻名,孝的精神含义渗透在其统治政策中,其以孝治天下最明显的标志是提倡孝道,褒奖孝悌。根据《汉书》与《后汉书》帝王纪中记载,自西汉惠帝至东汉顺帝,全国性对于孝悌的褒奖达32次,地方性的褒奖更多。对于着名的孝子,更是重视有加,作为弘扬孝道的榜样,精心的宣传与扶植。

另外,“举孝廉”的制度也是在汉代确立的,元光元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7](武帝纪)元朔元年,武帝下诏:“兴廉举孝,庶几成风,绍休圣绪”,“有司奏议曰:‘……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7](武帝纪)从那以后,以孝为本就成为选拔官员的标准,对汉王朝及后世的选官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桓帝诏书说:“孝廉、廉吏皆当典城牧民,禁奸举善,兴化之本,恒必由之”。[8](桓帝传)

通过历代统治者的精心宣扬与教化,孝的观点深入民心,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影响到包括家庭、教育、法律以及国民生活等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整合机制,是商周至汉逐渐形成和日益完备的父权家长制及其以孝为核心的伦理规范的“礼”,在权威型、专制型的父系父权家长制家庭中,父为子纲的孝道主义,自然就成为调节父子关系的伦理道德准则了。孝作为父家长这个家庭中的最高权威的顺从“无违”,[9](为政)而在权威型,专制型的家长制家庭中,其他成员也必须对家长无条件顺从。至此,孝就成为了“天之经也,地之义也”[5](三才章)的最基本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成为约束和评判家庭内部各个成员的思想、行为的对错与否的理论准则。

在传统的社会教育中,国家的提倡和家庭的推崇也使孝文化渗入其中,《孝经》引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地位。因为孝在产生之初就具有教化意义,后世的思想家都非常重视孝道教育,经过周公的充实,孔子与孟子的阐发,出现了孝道教育的理论总结《孝经》,成为教授国民孝道思想的范本。另外一部高度概括孝道教育的经典是《礼记》,它是中国传统孝道教育从理论化向社会化、实践化转化的标志。《礼记》在对开学典礼和养老制度中体现了对孝道教育的高度重视,孝与教从来就不可分割,孝是教的主要内容,教是行孝的保证,这就是“民之本教曰孝”[4](曾子大孝)的道理。至此,孝道教育的理论创造已经基本完成。

长期的的教化使孝道观念深入人心,妇孺皆知,对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民俗、民间艺术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在服饰文化方面,最具孝道典型意义的是古代丧服的“五服”制度。它是中国传统丧葬中重孝道、重伦理、重血缘关系特点最明显的表现。中国素有“民以食为天”之说,孝道必然在饮食文化上留下更为明显的痕迹,如《二十四孝》中的“为亲负米”、“鹿乳奉亲”、“涌泉跃鲤”、“怀桔遗亲”、“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等都是与食物有关的孝亲故事。除此之外,在村落、宗族的饮食仪式上,礼仪的规定往往更加严格。中国传统的居住房屋更是体现着儒家孝道之宗族群居、长幼有序、尊祖敬宗的伦理精神。孝道在民间故事、传说艺术上的影响和渗透表现为,围绕祈嗣贺生与祝寿之题材,在民间美术中有大量出现。这是以孝道之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祈求长寿,追求永恒的理念为创作源泉的。足以证明孝文化在传统社会生活中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给予我们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

孝文化理论价值的研究,还有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亟待加强,即有关中华孝文化史与中华孝文化学的探讨,前者是有关孝文化纵向发展的历史考察,后者是有关孝文化研究横向拓展的理论总结。孝文化研究积累、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应当也有可能作一阶段性的系统总结,编撰《中华孝文化史》与《中华孝文化学》的时机已经基本上成熟,对此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思考,因为具体内容涉及问题较多,拟另撰专文探讨,此不赘述。

二、现实意义

孝文化不仅对于研究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同时也与我国的现实社会紧密相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今时代,要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确认识孝文化的精华所在,并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精神动力。

孝道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的传统,而孝道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其合理内核可以推进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孝道在和睦家庭、维系社会稳定、提高国民的伦理素质等方面都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框架中,单个的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其内部的和谐可以说是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部分。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家庭意识正在逐渐消减,由家庭本位向个体本位转化,在中国历史上促进家庭与社会团结和睦的“孝文化”在新的时期里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其精华诸如父严、母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等等美德,对于改善、协调父母与子女、夫妻、兄弟姐妹等家庭各方面关系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孝文化也可以发挥道德教育与精神激励作用。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等等孝的观念,大家都以孝文化中有利于人际关系维护的经典言语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都尊老爱幼,推己及人,将爱从家庭辐射到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会趋向和谐,社会将会成为一个和和睦睦,温暖备至的大家庭。孝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之一,是爱国主义的情感基础。人们由对父母、家庭的爱以及对于祖国的爱的情感升华,必然能够转化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实践行为,为社会、国家、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此外,现在的“忠孝一体”具有了新的内涵,不再是忠君,而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这就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责任心,使全球的炎黄子孙在孝文化的陶冶下,更加热爱中华民族,团结一起来担当民族复兴的大任,振兴中华民族。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包括重视现实人生价值,讲求情义道义为先而薄功利等,都是以孝为基础显现或开发出来的。事实上传统孝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就是中国仁爱精神的根本,中国人文主义的文化精神就是孝道。我们并不期待仅靠孝来解决一切社会文化问题,但是起码弘扬以孝为起点和核心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应是建设当代社会文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之一。[10] (21-25)

孝文化在适应当代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大宏伟计划中也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据有关资料表明,中国现在已经接近老龄化时代,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人,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峻挑战。同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仍然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形势,使我国的社会养老能力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还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农村的养老还主要靠子女承担。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在农村大力提倡孝文化教育,比一味的制定法律强制执行更有效,仅仅依靠法律强制手段来规定子女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会加剧子女与老人的紧张关系,就算老人得到物质上的奉养,精神上的伤害却更大、更深。所以,提倡孝道,普及孝文化教育,形成孝敬父母的普遍风尚,是实现农村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最佳途径之一。

对于年轻人以及未成年人,普及和提倡孝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才能真正的让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首先,家庭教育具有最早实施孝道道德教育的天职。孝在家庭中实质上是一种亲子道德规范。它实际上是一种家庭文化,体现家庭伦理、维护家庭稳定的规范。传统孝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家庭教育中,是以亲子的天然血缘亲情作为家庭道德教育的情感基础。继承传统孝文化应该注意吸收其中的敬亲养亲、民主、博爱的思想,充分发挥家庭所具有的天赋的道德教育资源,同时要注意“父慈子孝”相对应的伦理道德,实现真正和谐的青少年家庭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倡导把传统孝文化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使传统的孝文化教育与现行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结合起来。最终达到教育青少年的效果,使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综上所述,孝文化不仅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有深刻的实践意义。因此,继续加深和扩展孝文化的研究范围,可以为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和视角,也会对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道德建设有广泛的运用空间。因此,继续加强孝文化的研究力度是我们必需努力的方向!

-----------------------------------

参考文献:

[1]肖群忠: 孝与中国文化[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年。

[2]黑格尔: 历史哲学[M], 王造时译 ,北京: 三联书店, 1956年。

[3]孙中山: 孙中山全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1年。

[4]礼记

[5]大戴礼记

[6]孝经

[7]汉书

[8]后汉书

[9]论语

[10]李承贵 赖虹 “孝”之历史嬗变及现代启示[J] 上饶师专学报 1999(4)

‘贰’ 怎样理解孝字的意义

孝字由“老”字头加“子”组成。老人在上,子女在下,要摆正位置,要敬重老人。

‘叁’ 中国传统孝文化是什么

所谓孝道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 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

(3)孝字文化怎么理解扩展阅读: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养性

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

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

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肆’ 谈谈你对孝文化的理解

从家庭意义上看,“孝”体现为对父母绝对权威的顺从;从社会意义上看,“孝”即对统治者的敬畏和基于敬畏的绝对服从。表面上看社会小单元的家庭以“孝顺”、“孝敬”为指导思想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是善的。

被生育的人一定要对生育自己的人有所亏欠,并且一定要顺从、孝顺、赡养生育自己的人,这是汉文化价值观的公理性基础,也就是说不用论证也没必要论证的道德根基。这个是西方文化所没有的!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
《论语·学而》。即一个人如果能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从来没有。

由于中国古代国家的结构,君父同伦,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正所谓:“孝者,所以事君也”。小孝是敬、顺父母,父母给你建立一种生活方式你若不听从即为不孝;大孝则是忠于主子,对于主子个人意志制定的方针政策及政治体制你若有所叛逆即为“不忠”,对统治者的“不忠”是灭门大罪,株连九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毁伤都是不孝,更何况你自己人头落地,且父母兄弟妻儿子女都要共赴黄泉,此最大不孝也,所以说“孝”的范围比忠大,不仅对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对君父的忠,可见“忠”、“孝”是统一并不矛盾的,为君父利益服务是其共同点。古代的“孝”就是这样完成了从人伦感情出发达到其钳制人民思想和行为的政治目的。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从保持自己身体完整开始到当官光宗耀祖结束。

‘伍’ 怎样理解孝字的意义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做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要求.在中华文明史中,孝文化以其强劲的活力历久弥坚、世代传承.那么,在当今社会谈孝有何意义呢?省社科院副院长刘玉堂教授表示,在当今谈孝文化有着深刻的新迹猛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
刘教授说,公民道德建设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里面的“明礼”等内容就包含有孝的内涵;孝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刘教授认为凳颂,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包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在人与人的和谐里面必然有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那么父母慈爱、子女孝顺也就构成了家庭的基本和谐.这样,由家庭细胞构成的社会做到和谐也就不难了.那么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呢?刘教授认为,大自然里动植物都是有生命的,如果人们能用孝的精神善待一棵老树、善待大自然,那么人与自然也就很容易做到和谐共存了.
孝文化的传承,对青少年教育意义重大.让孩子们懂得爱父母,由此做姿粗桥到爱家乡故土、爱社会民族.刘教授同时表示,孝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样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说,有人形容现在的农村有些地方是“38、61、99”,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村只剩下妇女、儿童、老人,好多是隔代抚养,那么讲孝对于家庭和睦意义尤其重大.
刘教授强调,讲孝道、孝义、孝心当然很好,对新时代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孝也必须在道德和法律的规范之下,讲孝也要讲法律的底线,讲孝要有遵守法规的前提.

‘陆’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孝的解释是什么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让辩衫、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

《百善孝为先》周国民书(2张)
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孝的观念不只于孝顺父母而已,孝顺父母只是孝道的开始。《孝经·谏诤章第十五》:“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广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论语》中,子夏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晚辈长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孝”字在《论语》中,一共见于14章。其中为孔子所言,且与孝的定义有关者,共有5章。

道家《庄子·天运》孝的观念:“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印度及其他亚洲地区也有类似的伦理概念,另外孝顺还可以推广为一般对年长的人的尊敬和顺从,比如媳妇对公婆的孝顺,对长辈亲戚(比如姑、伯、舅、姨等)的孝顺等。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为政篇四章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之后,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
此章的“无违”由孔子自己后面的说明看来灶轮,应是不违背礼的意思。
至于为何孔子在此要分两段解释无违呢?有学者以为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贤而好礼,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违其父之志向行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亲言行未必一定合礼,此时子女就不应以不违背父亲为孝,而应该以不违背礼为孝了。
孟武伯问孝。子坦腔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让做父母的只因为子女的疾病而忧愁烦恼)。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1.使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2.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子女须小心保重自己;3.子女应只担心父母的疾病,其它则不宜过分担心,否则反而会使父母不安。
此章言外之意乃是因为疾病并非人力所能控制,其它各方面则人的主控力较强,所以作子女的必须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现良好,使父母不会因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为子女担心操烦。
由此观之,孔子此章之真意也许可以理解为:子女须尽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为子女多担操烦。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马也一样也有人供养照顾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这两者呢)?
此章的“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有两解:1.狗和马也一样有人供养;2.狗和马也一样可以侍奉人;但若依第二种解释似乎就不须“有”字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晚辈长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当有事时,年轻人去做;有丰盛美食时,由长辈吃;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此章的“色难”亦有两解:1.晚辈的神色(详解如上);2.长辈之神色:是指能够在父母神色未变之前,先得知父母的心意。
“孝”字在论语中,一共见于14章。其中为孔子所言,且与孝的定义有关者,共有6(5+1,一章重出)章,即
学而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在观其志”的这个“志”,古人的文字“志”为“意志”之意,它包括了思想、态度。我们都曾经作过儿子,都有这样的经验:当父亲、师长的面前,听到教训吩咐,口口声声称“是”,但背过身来,却对着同学、朋友,做一个鬼脸,表示不听。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诚诚恳恳,非常老实,说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作好人,就要作到底,父母死了,于三年之内,无改于父之道,说得到做得到,经过三年这么久的时间,感情没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贯作法,这就是孝子。)这6(5)章皆属“两端四角”启发式教学。
综合这6(5)章之意如下: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相关文章
编辑
戊子季秋念孝文
“百善孝为先”这一句出自清人《围炉夜话》的文章之中。因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伦,根本的共识,所以数千字的《围炉夜话》,抵不过这一句“百善孝为先”的名声。
为何以孝为百善之先?
《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要引以为戒,这件事足以使你们明白其中的道理!” 于是,辞别孔子,回家赡养双亲的门人,就有十三人。
其实正因这句话说到了“根本”处,所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万官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孝为先。这又为何?因没有孝,没有根本,就没有人类传承。为人子女当孝,为人父母当慈。父母养子女叫做“养”,子女养父母也叫做“养”。前者抚养成人,后者赡养终老。这叫天经地义(天经地义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如何叫天经地义?人栽果树,此树领受天地雨水日光,必然开花结果。就算是“人参果树”那样精贵的树种,也要三万年一开花,三万年一结果。没有受人滋养而不报答的天地道理,这就是天经地义。
我们看孝字的写法,下面是“子”,上面是“老”,所以《说文》讲“孝”为:善事父母者。老在上,子在下。这是长幼尊卑的次序,礼节。也可以视为子承老,儿子背老父母,这是象形,更是直观的孝行。
所以人生在天地之间,《论语》记先师之言曰:三十而立。为何是三十才称为“立”?“立”,是以人伦人道人理立在天地之间。以德行道理立,断然不是以“财利”立。人生到三十岁的年纪,非但自己为人子女,并且已作人父母,应上知人子之道,下知为父母之道。关于人为何而来?如何而来?将往何处?当做何行?这些根本的知识,应有一番体认。这种体认,并非一定用文字文章文采编织成锦绣出来,比如乡间的老人,他们不识字,却行善积德,友待乡邻。这种知识,不是从书本而来,不是从锦绣文章而来,而是数十年为人之行的体认。因为“道不远人”(《中庸》),根本的道理是最简单易行的。这就是,《论语》中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在“行”之后,这是根本的次序。
并且,假如,人在未有“余力”(余力是行的余力,孝行德行的余力),德行未修,不能称“立”的时候。故作文采(文采包括文字功夫等等一切文艺的技能),他的心,必定在文章中表现出来。所谓“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总之一概的行为,都将其内心表露无遗。因为一切的行为,都是心中作祟,才付诸于行动。

‘柒’ 孝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孝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道德之首,
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
且发展至今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传统差冲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
可称之为孝备毕的文化;
孝的一般意义是孝敬父母,
身体发肤,受之虚滚歼父母,
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阅读全文

与孝字文化怎么理解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8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