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民宿文化怎么打造

民宿文化怎么打造

发布时间:2023-03-25 15:45:50

㈠ 民俗文化景区如何创新

民俗文化景区代表的是一个地区、一个或多个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社会内容,会成为地区重要的文化符号和地标项目。绿维文旅认为,其创新主要体现在文化主题、产品开发、开发模式上。
重点在文化凝练。民俗特色文化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源泉、重要载体和鲜活素材,唯有深度挖掘、凝练景区民俗文化的精神特质,才能为后续品牌及产品的开发奠定好基础。
要重视产品开发。民俗文化景区的特色就在于有其独特的文化资源,那么从资源利用到产品开发是极其重要的一步,要形成主题产品和系列化产品体系,并通过故事整理策划游憩线路和情景再现场景。
要选择适宜的开发模式。其开发模式上主要有主题公园型、民俗村落型、节庆景区等类型。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属于主题公园型开发,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在一起体现出来,形成集锦荟萃的形式;如海南的苗寨或黎寨就属于原地展现的民俗村落型,要结合民俗文化资源载体和空间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
绿维文旅拥有旅游规划、城乡规划、风景园林设计“三甲”资质,2005年创立之初,便提出了“创意经典·落地运营”理念,历经近20年创新发展,以策划为前提,规划设计为核心,已经为数百个景区提供策划、规划、设计、网红孵化、运营托管、营销策划、投融资招商、智慧提升等服务,滨水度假服务涵盖湿地、湖泊、海岛、温泉、滨海、主题公园等多种类型,助力多个景区成功创建4A/5A。绿维文旅还是中国旅游景区协会的理事单位、旅游景区开发运营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

㈡ 如何促进民俗文化

首先,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利用周期性的传统节日,定期进行传统的表演与传统的教育,在耳濡目染中自觉理解、接受传统,从而实现传统的传承。
其次,传统节日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民族自信心是维护民族尊严与文化本位的精神基础,它不仅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基础之上,同时也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基础之上。有鉴于此,我们应该尽量利用传统节日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触摸民族魂灵,确认文化身份,树立民族自信。
第三,传统节日是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基础与凭借。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不仅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它也为民族文化传统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基础与凭借。
第四,传统节日是凝聚民心、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动力。传统节日在千年历史中累积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这也是春节、端午、中秋等能够超越汉民族、超越地区、超越社会阶层而成为覆盖全国、甚至影响到东亚地区的节日大节的原因。在当代中国,要调动民众的精神力量,就不能忽视我们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特别是节俗文化传统,她适应了中国社会广大阶层物质、精神、伦理与审美的共同需要。

㈢ 如何让传统春节民俗文化与时俱进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历朝历代的百姓都十分重视过好春节,因此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派生出来许多春节的民俗来。但是随着人们对于自然界认识的不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有些民俗已经与时代格格不入了。春节民俗应该在继承、摈弃和创新中且行且发展。过时的封建民俗应当摈樱没弃。首先要摈弃“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回娘家过年、祭扫”的旧规矩。现在80后都是独生子女,都已经成家立业,如果还不准女儿回娘家过年、祭扫,那么今后养女儿的家庭就只有双老在家孤苦伶仃地过年,死后也没有后人来祭扫了。其二要摈弃正月里不扫地(把财扫走了)、不理发(“正月里剃头,死舅舅”)不洗头(把喜气洗掉了)、不倒垃圾(把自家的财倒出去了)、不吃面条(迟了一年都会扯皮啰嗦)等旧俗,既要信科学,又要讲卫生。其三,要摈弃只有大年三十回到家才算回家过年的旧理念。因为人们都在不同的岗位工作,而每一个岗位大年三十都需要有人值守,因此只要在春节期间回了家,都应当看作是回家过年了,家长和家属都不要埋怨。其四,要摈弃“脊备纳年饭年饭,吃一年半”的旧俗。以往为了显示家庭殷实滚游和富足,年夜饭都以饭有大量剩余,菜越多才越好的旧俗,这样不仅造成很多浪费,有时还会引发肠道疾病,所以这个理念也应当摈弃。年俗应当与时俱进有所创新。首先,是要允许女儿回娘家过年,或者是有联姻关系的双方家庭和在一起过年,这样既可以避免养女儿的父母感到孤独,又可以增进双方感情,增加节日氛围。其二,是祭扫不烧香烛纸钱、不燃放烟花爆竹,改为献鲜花、摆供品、除草培土等祭奠。其三,可以不发压岁钱或少发压岁钱,这样有利于孩子们心理的健康成长,还可以减少大人们的负担。其四,春节是南方植树的好时节,可以把敬土地菩萨改为植树,每人每年种下一棵树留着纪念,这样既绿化家乡,又改善了环境。民俗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的直接反映,愿大家在继承、摈弃和创新中,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春节民俗中发扬光大!

㈣ 传统民俗文化该如何传承

传统民俗文化该如何传承

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既需要金钱的资助,也需要有心的保护。
传统的民俗文化大多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如果不加以保护和开发,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东西都会消失,到时候我们的民族会失去一部分自己的信仰的根基。
传统民俗文化要有专门的保护与传承机构,在研究的基础上再加以开发,以期在丰富民众精神生活的基础上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应该从娃娃抓起,提高认识,投入人员,弄出特色,不单纯追求效益。

该如何传承民俗文化(组图)

不久前,在甘肃庆阳举办了一个香包民俗文化节。节日期间,这个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的“中国香包刺绣之乡”大打文化牌。但来自兰州市的游客鄢先生却表示不会再来了,因为他在节会上花了上百元买了几个做工精致的香包,回到兰州后却被内行人告知这些香包都是机器生产的,在兰州的大街小巷都能买到。 “这种情况其实反映了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同经济发展的一个矛盾,”西北师范大学民俗学教师王贵生说,“民俗文化走向市场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但如果保护不到位,原汁原味的文化就会变了味道。” 商业化开发与原汁原味 庆阳市副市长戴炳隆介绍说,庆阳民俗文化底蕴丰厚,香包刺绣、剪纸、道情、皮影和民歌堪称“五绝”,庆阳由此获得了中国民俗学会命名的中国香包刺绣之乡、徒手秧歌之乡、民间剪纸之乡、周祖农耕文化之乡等荣誉。 庆阳的传统民俗文化一度遭遇传承危机,一些“绝活”面临失传。为振兴民俗文化,庆阳市开始走经济和文化相结合的道路,从2002年开始举办“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目前从事香包刺绣文化产业开发的已有5万多人,有30多家民俗艺术品生产、销售龙头企业,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以及美国、日本、法国等10多个国家。香包节以产业化运作的方式使当地传统民间文化形态得到了完整的存续和保护。 王贵生表示,从保护和研究的角度来说,学者更希望原汁原味的文化能够得到继承和发扬。虽然文化变迁是历史必然,但文化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不能丢掉最具典型特色的东西,否则将彻底改变原来的面貌,其原本所承载的一些内容必然丢失,这不仅会对传统文化造成损害,最终也影响到基于某类文化而发展起来的产业市场空间。 “车走车路马走马路” “保护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与商业化开发可以走不同的道路,”兰州大学文学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柯杨说,“虽然二者存在一些矛盾,但可以通过‘车走车路、马走马路’来解决。” “拿香包来说,过去只有在端午节时才戴在孩子的身上,寓意祛毒避邪,而现在变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品,寓意也拓展为给小孩祈福、给老人祝寿、替男女传情等,可以按不同物件、不同节令、不同场合制作出不同的香包。这都是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柯杨认为,机器制作是时代特征,因为市场需求大,手工制作来不及。“但不容否定的是,最具价值的仍然是手工制作的产品。机器制作的可能更加精美,但都是一个模式,而手工制作的最大特色是每件都有特色,于其中凝结了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柯杨认为,这是文化鉴赏的“返祖”现象,具有精湛手艺的人占领的是高阶市场,这种趋势说明市场具有“大浪淘沙”的功能,有利于民间民俗文化的健康发展。

如何传承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民俗文化是各不相同的。
我国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喜气洋洋过春节、张灯结彩过元宵、怀乡祭祖过清明、纪念屈原过端午等各种节庆纪念活动。每个地方又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活动,如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的净街、锦鸡源庙会、纪念文天祥诞辰节、乡村皮影戏、民间剪纸;粤港地区的舞狮、舞龙灯、逛花市;关中耍社火,陕北扭秧歌;彝族的火把节、跳虎等等,都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资源。
在今天对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教育,对营造和谐文明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民俗文化传承发展中要突出以下几点:
一、创新理念。
要把优秀的民俗文化与促进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机结合起来,与地方经济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播地方民俗文化的同时推动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
二、建立队伍。
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民俗文化的专业工作队伍,在加强配备、合理使用、精心培养上下功夫,使其成为民俗文化发掘的行家里手。
三、巩固阵地。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地文化场馆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对干部群众进行民俗文化教育,开展民俗文化技能传承培训,对民俗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通过褒扬新风尚,鞭挞假、丑、恶。
四、发展经济。
当今社会,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最高层次竞争力的战略资源,要提升地区的品位,提高当地发展的竞争力,必须要在发掘文化资源,发挥文化影响力上下功夫。通过创意因子,把发展文化作为提升综合实力的突破口。比如说香包,过去只有在端午节时才戴在孩子的身上,寓意祛毒避邪,现在则变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品,寓意也拓展为给小孩祈福、给老人祝寿、替男女传情等,可以按不同物件、不同节令、不同场合制作出不同的香包。这都是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如何应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衰落

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没落的趋势,并不是不可阻止的,只要人们做一个有心之人,何怕此事不成,我们要力挽狂澜,尊重和发展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再度让它发扬光大,让它不断的传承下去。

徽县高桥乡传统民俗文化

徽县县委、 *** 充分发挥 “陇上江南”的独特资源优势,积极探索自然生态、人文景观和休闲娱乐相结合的特色旅游产业开发路子,大力挖掘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巧打民俗文化旅游牌,不断做大做强民俗文化品牌,利用一年一度凤凰山上农历三月三举行的传统庙会时机,首次举办了徽县举办凤凰山民俗文化节,大力宣传徽县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展示徽县秀美山川,不断扩大徽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近两年来,徽县县委、 *** 按照建设山水园林化城市的总体规划,先后投资600多万元打造凤山公园,完善基础设施,建起凤山植物园栽植了各类花草树木,让其成了城区群众的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进入三月份,凤山公园内各种树木吐绿,百花盛开,吸引了城区群众纷纷到公园内踏春赏景、煅炼身体、休闲娱乐,尤其在晚上,山顶广场各种霓虹彩灯闪烁,溢彩流光,越来越多的群众山上尽情跳舞锻炼,观赏城区夜景,也可以说凤山公园成功了徽县城区群众的“后花园”。在凤山公园内环境越来越优美、设施日趋完善的情况下,徽县县委、 *** 决定今年在凤山上举办了本次民俗文化节。 凤凰山民俗文化节期间,徽县在凤凰山顶广场举办了一系列精彩的文化演出活动,有传统民俗活动舞狮子、打腰鼓等,又现代节目的舞蹈、歌曲等,表演现场被观众围得满满当当;举办的秦腔表演受到了中老年观众的青睐,早早便来到现场,等待演出;举办的民俗摄影展、书法展更是受到了游客的欢迎,对展出的反映徽县秀美山川、风土人情的一幅幅照片赞不绝口;举办的奇石、绢塑、山核桃工艺品以及银杏、核桃系列产品、世纪金徽系列酒等系列农特产品展览,吸引了游客纷纷驻足观看;在山上设定的徽县小吃上,各种特色风味小吃应有尽有,游客挑选着自己喜欢的小吃,边吃徽县小吃,边欣赏凤凰山上的秀丽风光,心旷神怡。

如何从花卉文化看民俗文化传承

2016年广西传统民俗文化节日

准备到农历三月三了哦
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农历三月三日。不少专家倡议将轩辕黄帝诞辰三月三日、上巳节设立“中华圣诞节”,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月三也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端口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常务会议上获悉:每年农历“三月三”将成为广西公众假日,自治区全区放假两天。具体放假时间,将由自治区 *** 办公厅每年年初确定后公布。
2014年的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定于三月初三、初四放假两天,全区放假。
2015年的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定于4月20、21(三月初二、初三)全区放假两天,与周末凑成4天小长假。
2016年的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放假时间为4月9日(周六)、10日(周日),即农历三月初三、初四。因为今年“三月三”放假时间正逢周末,所以4月8日(周五)、11日(周一)补休,凑成4天小长假。

青海有什么传统民俗文化庙会

湟源县传统“四月八”庙会:申中乡庙沟村农历“四月八”庙会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湟源县的一个重大传统节日。近年来,湟源县以打造文化旅游名县为目标,初步构建了以丹噶尔古城为载体的民俗文化旅游、以日月山和宗家沟为载体的历史文化旅游、以西石峡“农家乐”、申中(庙沟)赛马、庙会为载体的河湟乡村文化旅游等系列文化旅游品牌体系。 “四月八”庙会不仅仅是湟源的盛会,也是海东、海北、海南、西宁等地区的商业盛会,庙会不仅规模巨集大、形式多样,也是各种民间艺术展示的总汇。庙会当天,会举行传统的宗教仪式,祈求县城五谷丰登,群众家庭幸福。宗教仪式结束后,还有群众逛庙会、看赛马、看文艺演出,品尝凉面、凉粉、酿皮等特色小吃,进行土特产品交流会等活动。

㈤ 如何对民俗资源开发利用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是指针对已经发现的且具有相当旅游综合价值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发掘、整理、设计和创造的过程。或者说,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就是以某一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原材料,经过旅游专家和相关学者共同参与加工改造,使其成为具有旅游多种功能并可产生旅游综合效益的旅游景区或景点的过程。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现代旅游经济文化产业活动。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一般以特定的民俗环境、民俗载体、民俗情境和民俗活动为基础,通过一定的现代技术方法,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转变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相当吸引力的民俗旅游景观、设施和服务。因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形式、内容比较集中,规模范围涉及面相对较小,因而往往表现为单一性旅游企业投资经营行为,即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往往是民俗旅游投资经营者在相关旅游专家和文化学者事先调查、规划、设计好的蓝本基础上,通过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活动,最终形成一个民俗旅游景区或景点并开展旅游活动的过程。例如修建一座民俗主题园,打造一个自然民俗村等。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是伴随着民俗旅游活动的开展而进行的。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利用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现代旅游经济价值,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综合潜力,建立民俗旅游点,设计民俗旅游线,规划民俗旅游区,不仅仅是旅游学界和应用民俗学界的共同心声,也是时代变化的特殊需要和我国旅游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

㈥ 这些年来,民俗文化越来越得到重视,那么该怎样发展民俗文化呢

民俗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文化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其对提高我国的软实力和增强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民俗文化是伴随着民族融合、战争、迁徒和自然灾害等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

我国民俗文化的传承创新策略

传承人要坚守文化传承理念,不断进行创新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与人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最宝贵的就是活态。其传承应以传承人为核心,以持续传承为重点,特别是作为民俗传承主体的民间艺人,要以自己的思考和体验赋予民俗文化新生命,把厚重文化内蕴与现代理念有机融合,产生既有传统文化内涵,又融入现代人文元素的艺术精品,从而既解决了生存的经济问题,又推动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㈦ 关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传承创新是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基本规律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其中诸如以人为本,讲究诚信,强调和谐,重视教育,倡导德治等等,在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中,仍然是重要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是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继续发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核心是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同时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赋予其新的内涵与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在这里,悠悠古韵与勃勃生机是有机结合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内在统一的。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生命,两者不可偏废。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着力推进文化建设的现代化、生活化、社会化、教育化、网络化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一套具体的做法和合适的路径。中华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五四以来在文化方面总的看是破的多,立的少,从近百年来的文化讨论来看,一些相同的主题几乎过几年就被重新提起,老是在批判传统——重建传统——再批判传统——再重建传统里兜圈子。结果是,在如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再犹豫彷徨了。要从娃娃抓起,从最基础的典籍着手,从最基本的文明礼仪和规范做起,在文化建设方面多做扎扎实实的工作——
现代化。这里的现代化主要指的是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强规划,加大投入,特别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认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实保护我们的文化瑰宝。
生活化。逐步使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礼义廉耻成为日常生活规范。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行为准则,形成相互尊重、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互谅互让、友好协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创造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维护公平、伸张正义的社会氛围。
社会化。使中华文化走入社区和社会,改造和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承。
教育化。 使中华文化成为小学、中学的重要课程。要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活动。
网络化。要把中华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网络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需要具体分析。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必须坚持——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必须抓住和利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个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改革与发展成果。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的主体,也是文化消费的主体。文化的发展繁荣不仅要体现在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出人才出精品,归根结底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数量增加,质量提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人民群众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形象。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要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推进文化观念创新,文化内容创新,文化业态创新,文化机制创新,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㈧ 如何保护和推广传统民俗文化在网络时代

1、整合行政资源,理顺文化管理体制。目前我国文化管理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行政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的文化管理模式虽然具有诸多优点,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政府层面的多部管理,造成部门利益纷争。这种多部门的管理体制往往因部门或地方价值取向差异而产生标准冲突和利益纷争。这种冲突和纷争往往又在客观上给文化管理和经费的筹措带来了困难。二是支持性机构的缺乏,造成保护力量单薄。三是遗产单位与相关机构关系缺乏规范,造成保护机制不顺。正是由于上述管理体制的不顺,造成了中国文化事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困难和挑战。因此,我们必须整合行政资源,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可以借鉴当前税务、工商等中央垂直管理模式,建立文化垂直管理体制,这样既加强了对文化发展与保护的整体协调性,也为文化管理与发展的经费筹措提供了有力保障。
2、建立健全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的政策、法律和措施。包括建立奖励机制、开拓国际市场、开展跨国生产合作等政策,设立专门的发展基金,鼓励文化创作,培植文化市场的经营主体,促进文化产品生产,打造有代表民族文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品牌。同时,完善文化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对侵权盗版的打击力度,营造干净的文化发展环境。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工作必须立法,应用法律来保障文化发展权。通过立法切实地使民族文化得到保护与发展,这一点在目前民族文化消失较快的全球化过程中显得十分迫切,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应是强制性的。有了法律,对民族文化如何保护与发展就有了依据。目前我国有关文化保护与发展方面的法律还十分欠缺,目前仅有《文物保护法》
、《知识产权法》相关内容,以及一些保护条例。法律的缺失给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弊端。
3、进一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唤起广大民众的文化发展与保护意识,激起最广泛的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的社区参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首先要唤起各民族人民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珍重与保护意识,有了这种自觉意识才能有效地使民族文化得到保护。目前在很多民族中,人们对于自己的文化的价值还没有充分的认识,甚至认为民族文化是落后的东西,并不主动参与。事实上政府所做的工作并不能取代民族文化发展在一个民族中的民众角色,只有各民族人民的广泛参与,才能真正体现各民族的文化权,才能有效推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4、进一步构建和谐的媒介生态,为民族文化发展创造有利的传播环境,特别是加强民族地区
和农村地区文化传播媒介生态建设。全球网络时代的媒介生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信息传播遍布全球;受众遍布全球;人人都可以成为传者;全球范围的即时传播;海量的信息传播;信息的良莠不齐。这种媒介生态给民众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严重的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构建和谐的媒介生态,为民族文化发展创造有利的传播环境。
5、进一步加大民族文化传播网络建设。互联网传播是当前信息传播的最重要途径。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技术,占领了互联网传播的制高点。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建设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充分利用现代卫星技术、跨国电视网络和互联网技术,迅速抢占国际文化传播高地,加强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扩大民族文化的国际化影响,唤起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有了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才有发展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动力。

㈨ 如何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民俗文化是各不相同的。

我国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喜气洋洋过春节、张灯结彩过元宵、怀乡祭祖过清明、纪念屈原过端午等各种节庆纪念活动。每个地方又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活动,如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的净街、锦鸡源庙会、纪念文天祥诞辰节、乡村皮影戏、民间剪纸;粤港地区的舞狮、舞龙灯、逛花市;关中耍社火,陕北扭秧歌;彝族的火把节、跳虎等等,都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资源。

在今天对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教育,对营造和谐文明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民俗文化传承发展中要突出以下几点:

一、创新理念。
要把优秀的民俗文化与促进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机结合起来,与地方经济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播地方民俗文化的同时推动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

二、建立队伍。
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民俗文化的专业工作队伍,在加强配备、合理使用、精心培养上下功夫,使其成为民俗文化发掘的行家里手。

三、巩固阵地。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地文化场馆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对干部群众进行民俗文化教育,开展民俗文化技能传承培训,对民俗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通过褒扬新风尚,鞭挞假、丑、恶。

四、发展经济。
当今社会,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最高层次竞争力的战略资源,要提升地区的品位,提高当地发展的竞争力,必须要在发掘文化资源,发挥文化影响力上下功夫。通过创意因子,把发展文化作为提升综合实力的突破口。比如说香包,过去只有在端午节时才戴在孩子的身上,寓意祛毒避邪,现在则变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品,寓意也拓展为给小孩祈福、给老人祝寿、替男女传情等,可以按不同对象、不同节令、不同场合制作出不同的香包。这都是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㈩ 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民间艺术

一、地方政府要正确引导和扶持民间工艺的发展
民间艺术的发展遵循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作为地方政府,要想促进其发展,必须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其发展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对于民间工艺品的研究和生产要大力支持,给予多种名誉上的奖励,比如可以通过设立开发奖、市场开拓奖、理论研究奖、组织奖等进行引导,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同时要把民间工艺品的生产作为一个产业来培育,培养国家级的大师,提高名牌产品知名度,进而促进民间工艺在文化产业中的发展。
通过打造民间工艺亮点产业,实现区域文化产业与全国乃至世界接轨,通过实践,有效的战略应能最大程度地利用业务优势和环境机会,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中,地域民间工艺的特殊优势已经开始凸现,它的内在文化动力是最具爆发的生产力,因此,要深入生产性保护和生态保护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合理利用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通过生产性保护,将文化资源转为经济资源,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民间工艺文化创意产业。另一方面,作为我国要立足“原生态”优势推动生态性保护,在保护中必须维护民间工艺资源“整体性”特征,基于其中的诸多要素存在于相互联系、作用、制约和促进的复杂关系链中,所以要全方位协调好产业集群的整体区位,引导好民间工艺资源的合理利用。
文化产业属于城市发展的软实力的范畴,而软实力要以硬实力为基础。它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抓住重点文化资源项目的保护性再生产,即是抓住了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从而带动了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耍创新思维更新观念。在破与立中,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确立新的文化产业发展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通过符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产业政策,培育一批富有活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工艺文化产业集群,真正把我国民间工艺资源潜力变成产业优势,形成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消费的互推互动,培育市场,激活消费,实现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和企业发展的双赢。政府要整合各方资源,为民间工艺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人才、政策法规等支持平台。
二、加大我国民间工艺产业发展的投入?要积极探索建立稳定有效的投入保障机制,采取划拨专项资金进行项目资助、贷款贴息、奖励等多种形式。确保地方财政对我国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同时,要积极借鉴民间资本在其他产业领域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降低民间资本跨入门槛,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民间工艺的效益是多方位的,不能只看到它的经济效益,还要看到它的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消除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陈旧思想观念和体制弊端,不断完善优化地方民间工艺资源发展的决策,营造出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产业、出效益的发展氛围。
三、从艺术的角度解决民间工艺品的质量问题
产品占领市场的首要要素是质量,没有质量的产品就是没有生命力的产品,这样的产品是没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民间工艺品也不例外,而且,质量要求更为特殊,为此,一是民间工艺品必须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品,其表现的内容,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地域的不同而变异。另一方面,可以吸收和借鉴国外文化,比如剪纸在图案设计上可以表现世界古典神话图腾,以加强国际民族文化的认同交流,同时外销产品要考虑世界各地的欣赏习惯和欣赏趣味。
四、积极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要大力培育我国民间工艺的特色企业。不论哪种工艺品都要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我国扬中竹编在艺术手法上,编制有它与众不同的地方,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在特色上做文章。或在刀工上有突破。或在造型上有特长,形成自己独到的风格
和流派,从而增加自己的艺术魅力。要以产品特色鲜明、基础条件较好、关联度大的民间工艺制作行业为重点,以资本资产为纽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培育我国民间工艺的特色企业。
要积极促进民间工艺产业集群发展。按照民间工艺产业区域布局,重点抓好民间工艺项目产业集群的开发创意建设。并以此为中心,进一步抓紧建好特色民间工艺产业传习所及保护传承示范基地。
要注重打造特色民间工艺产业品牌。一方面,要加强网路资源共享及与媒体的合作宣传。进一步加大外延推介力度,建立专业化的科研信息机构。联合组建一批民间工艺产业教研基地。共同开发一批核心品牌项目。另一方面,要整合民间工艺精品资源,增强创新力和辐射力。可以通过专家的评价、大赛的评奖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树立品牌。同时对民间工艺家创造的品牌要注册商标,要申请专利,专利是走向世界的敲门砖。既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产品。避免抄袭,又要学会用专利打开国际市场。
五、加强民间工艺产品的生产管理?民间工艺品的生产企业,管理人员的水准要求高于一般企业。因为工艺品生产企业的管理人员既要懂艺术,又要懂市场。否则只懂市场,企业难以创新发展,只懂工艺艺术容易走入“象牙塔”。现在大多数厂长,虽对市场有所了解,但文化品位有限,所以很难开发出高品位的、适合市场需求的工艺品。因而生产企业非常需要一些既懂市场、又精艺术的人才从事企业管理工作。
其次是要打破家庭作坊式生产,走集约化经营之路。多数民间工艺品生产企业都是一些散兵游勇式的个体生产厂家,缺少产业化管理,规模小,艺术人才单打独斗。形不成技术优势。面对当今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产品必须提高艺术品位。然而,目前的家庭作坊,足不出户,观念陈旧,保守的传艺思想,使他们只能重复过去,难以吸收到新东西,立足点低,进步困难,所以发展工艺品产业,必须走开放式发展路子,艺术与市场的研究至少需要两人以上的人才,互相切磋,所以企业要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集中人才进行开发。
六、坚持走市场化发展之路
现在的民间工艺品市场正从低谷中走向回升,其表现是:高档产品的出现和价格的回升。随着经济的复苏,艺术品市场已从前几年的成本销售,转向为高档次文化精品的走俏,所以企业要树立长远意识,加大技术、人才投入,克服短期行为。避免重复抄袭。
民间工艺品多用于馈赠。由于它大都出自民间艺人之手,属自产自销产品,所以消费也均在本地区,是过年过节、婚庆喜宴、庆典之日的一种增加喜庆氛围的装饰性手工艺品,由于当地的交通不便,市场局限,几乎所有的手工艺品在很少的范围内流通,其数量很少,有些则属季节性销售,如我国丹徒挑花女红制品,多在农闲季节制作,为贴补家用销售,这种经济营销模式,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已无用武之地。所以民间工艺品未来的出路在于走进都市生活,走向正在兴起的现代经济大市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间工艺品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在国际市场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我国剪纸已在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市场上看好,开发国际市场是它今后的又一发展出路。
民间工艺品市场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培育市场要选择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同时,民间工艺品的欣赏,需要一定的文化修养,然而。现在的消费者,仅仅是个人喜欢,谈不上欣赏,所以导致消费市场混乱。可见,民间工艺品要走进千家万户,需要抓好大众文化的普及与提高,这就需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教育和培训,
比如说,可以开展一些有关民间工艺品的艺术点评、具有艺术欣赏的广告宣传、艺术培训班等,更重要的是要在民间艺术产品的推介销售中,让全社会通过对民间艺术文化的认知,使其得以扶持和弘扬。
七、大力培育民间工艺人才?几年来,通过在全国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也再一次证明,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中所规定的保护措施中,重中之重强调的保护措施依然是为艺术遗产“项目的传承及相关活动提供必要条件”,要求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所有民间艺术遗产的保护都是以传承人带徒传艺活动的保护为核心的。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民间艺术后备人才是最有决定性意义的保护。应该全面地搜集本地民间艺人的资料,建立人才库。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民间艺人,要进行多种形式的表彰和奖励,如定期举行民间工艺活动或相关的竞赛,对优秀的民间工艺传人应给予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重点保护,政府或企业可设立类似“工艺创作设计室”的专门机构,集中地方上优秀艺人进行探讨和研究。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给民间工艺企业或家庭作坊予以经费补贴并提供优惠的政策。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工作条件和社会地位、能制作出顶尖的民间工艺精品。
当然,如果仅靠家庭传承这种方式培养人才来留住我们民间工艺是远远不够的,面对传统民问工艺的境遇,我们倡导弘扬、发掘传统民间工艺艺术,并在院校艺术教育中渗入传统民间工艺文化知识培训。建议对未成年人加强民间传统工艺文化教育,尤其要在学校、少年宫和青少年艺术教育机构中增设民俗文化、民间工艺选修课,举办民间工艺的讲座和组织民间工艺兴趣小组,一些民间工艺的专业性博物馆、陈列馆应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从中让他们了解本土优秀文化,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民间的道理。只有这样,民间工艺的传承才能具备不断拓展的空间,我们的民间工艺文化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和发展。
综上所述,民间工艺现今将面临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我国民间工艺在发展中的作用时不我待。我深信,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支撑和开拓创新时代精神引领的我国民间工艺,必将会在文化产业复兴的春天里首冠群芳,展现出蓬勃的生机。

阅读全文

与民宿文化怎么打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8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