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长江文化发展有什么作用

长江文化发展有什么作用

发布时间:2023-03-25 20:53:27

⑴ 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有何意义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说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
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流域宽广,千百年来,养育了无数的中华儿女,孕育出的千年文脉从巴山蜀水绵延到江南水乡,造就了璀璨的长江文化,生生不息,流传后世。长江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⑵ 长江文化是什么

主要从事栏目、电视剧和新媒体节目的研发、制作、投资和发行的公司。

⑶ 长江与黄河在中国文化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两个不同的源头,黄河文化所具有的一些特征,长江文化不一定全具备。
中国文化的地域特征明显,例如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而长江文化则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海洋文化的特点。
中国历史上以农耕为主,所以从大携改范围内说这两条流域就是中国古代的文明始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丰富多彩,是世界上惟一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是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人类文化最辉煌的组成部分。中 华文化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受中国社会文明发展道路以及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地理结构的影响,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精神。它是中华文化 内在特质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
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化,之所以亮携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限的魅力。除了其蕴涵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还主要得益于它所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中国文化的发生具有多元的特点,如同属长江文化辩键判的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就不相同。

⑷ 我想知道长江文化,有谁能告诉我吗越详细越好

长江,世界上的四大河流之一,中国的第一大河流。
世人论及长江,无不倾慕向往!但应该说,一般还是大观的印象多,深入了解少。因此,一涉及到她的价值问题,往往就表现出认识和评价远远不够。所谓“世界第三大河”就是这种印象性认识的一种表现。殊不知,论长度她虽比尼罗河和亚马逊河短300和100公里,可前者属从坦桑尼亚到埃及的东非9国共有,后者则分属南美的巴西和秘鲁两国。就属于一国独有,便于开发利用论,长江则实为“天赐”我中华民族举世无双的宝河。我们前30年中,在长江流域缺少应有的投资和“弃水走陆”、“弃水就火”的交通及能源建设,就是对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价值认识不足的表现之一。而长江文化,本是一个上百万年的客观存在,可现在尚处于探讨之中,则又是这方面认识迟慢浮浅的表现。
一、长江与黄河同是中华民族及文化的摇篮
一说中华民族和文化,许多人往往只想到黄河,而忽略长江,这是浅薄片面的。黄河诚然是我们民族和文化的摇篮,但应该说她主要是一种炎黄中上古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代表。如果以其概全,那只能算是了解一半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另一半则是其南方文化,即既发端于上古,又在中后古超越了黄河文化的长江文化。
首先,从已发现的古人化石看,长江和黄河流域都是民族先民的诞生地,而且,据现有史料,长江流域还略早。 两流域古人化石比较① 长江流域
名称 距今万年 发现年
元谋人 170 1965
郧县人 早于北京人 1975
郧西人 相当北京人 1976
和县人 30-40 1980
长阳人 晚更新世 1956
丽江人 同上 1956
资阳人 0.7
以上资料表明,古人化石发现的年代北早南晚,黄河流域20年代和30年代的各一处,长江流域的均在50年代之后,这可能是前者影响大,后者影响小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则表明,化石的年代是南早北晚,元谋人比北京人早百万年之久,这就是长江流域作为民族摇篮先于或至少是等于黄河流域的重要证据之一。
其次,从已挖掘的文化遗址看,黄河流域最早的是仰韶文化,距今约5000-7000年,主要出土了磨制石器、骨器、细泥或夹砂红陶、彩陶,粟、黍等,属定居农耕遗存。其下还有大汶口文化,距今约4500-6500年;龙山文化,距今约4500-4800年等。与此相对应,长江流域则有河姆渡文化,距今约5300-7000年,也出土了夹炭黑陶和夹砂红陶、骨器、木矛、刀、稻子等,同属定居农耕遗存。其下也有松泽文化和马家浜文化,距今约4000-7000年,屈家岭文化,距今约4000-6000年等。由此可见,两流域的文化也大体相当,长江文化甚或略早。
再次,从迈入文明社会门槛的生产工具看,迄今最早的铸铜遗址,一说是河南的殷墟,距今约3000-4000年②;一说湖北大冶的“铜绿山古铜矿,是我国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好的古铜矿”,年代与上相同③。而铁器,迄今,虽然出土于黄河三门峡的西周晚期铁剑是最早的,但“铁器的普及始于春秋晚期的楚国。迄今已知年代属于春秋晚期的铁器,除个别国属尚有疑问者外,几乎全数出自楚墓”。这也表明两者文明的发端是大体相当的。
又次,从文明的发展看,则可以说是交替领先的。无疑,秦汉之前,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较快,文化比较发达,人口和人才也显然较多。因而,夏、商、周、秦、汉基本定都于这一带。但自“东汉时期,长江流域的经济已经表现出上升的趋势”④。“自东晋至陈亡的300年间,南方经济上升,文化更远远超过北方”⑤。许多朝代也就定都长江流域,南京就是10朝古都。唐以前黄河流域及以北人口占多数,宋以后则长江流域就上升为多数了。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在人少和生产力低的古代尤其重要。这是分别表明了不同时期两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人才的情况类似,西汉的三公九卿基本上都出自黄河流域;唐后期的713名进士,两流域就大体相当了,明代(1371-1643)年的267名进士,就基本来自长江流域了⑥。
二、长江文化的界定及其特点
长江作为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和文明的摇篮之一,都是无疑的。但由于长江文化问题提出甚晚,过去的探讨甚少,所以人们对她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我认为,最扼要地可把她概括为:中华民族的南方流域文化;进一层则可概括为:沿长江从古至今开展的中国西南至东南的流域文化,再进一层还可概括为:以长江流域优美的自然山水为背景,以道家为主,高度融合了儒、佛、法、墨等家思想,连接藏、蜀、楚、吴4域文明,于今则牧、农、工、商和现代科技并茂的丰富多采的立体文化。其主要特点似可概括为“长、久、多、丰”4字。
“长”,就是地理跨线长。万里长江从西到东贯穿了青、藏、川、滇、鄂、湘、赣、皖、苏、沪10省(市),加上支流则达18省(市),面积180万平方公里,比黄河长近千公里,广百万平方公里出头。
“久”,就是历史悠久。从自然背景上说,可追溯约2亿年前的沧海桑田山水之变,即现我国西南作为原属地中海的一部分,因历次造山运动,西南变成陆地和滇池、西昌、巴蜀、云梦等湖泽,并向西流入地中海;后西南进一步升高,特别是3、4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水流改为向东的地质史。从人类史上说,按现掌握的元谋猿人算起,是170万年。就文明史而论,则与黄河文明以及整个中华文明同古。
“多”,就是层次和方面多。从古文化形态上说,包容了道、儒、佛、法、墨等层面;从古地域文化上说,包容了青藏、巴蜀、荆楚、吴越等层面;从近现代说,又包容了分别以畜牧、农业、工业和商贸为主的各层面;从民族上说,则包容了中华56个民族的绝大部分。
“丰”,就是丰富灿烂。如从自然、社会、历史、文艺和现实的结合上,则似可概括为许多个“万”,如万里长江万里画卷、万里长江万首诗篇、万里长江万年史鉴、万里长江万种风情等。
“万里画卷”,主要是指自然风光,即如画的山水田野。大观地说,其源头神秘幻化,源头之下的沱沱河,先是细流漫网,继则江水滔滔,通天河两岸绿草如茵,松柏挺立。金沙江奔腾在落差2.3千米的高山深谷之间,往下,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巴山蜀水、幽雄三峡、蜿蜒荆江、洞庭江夏、鄱阳庐山、九华黄山、扬子钟山、江海交汇等处都无一不美。
“万里诗篇”,主要一是指其自然和人文美景具有诗韵;二是指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为其自然和人文兼美所动而吟咏的诗词,数以万计。如仅咏三峡自然美和黄鹤楼古迹美的诗,就各在千篇以上。
“万年史鉴”,除地质史外,主要的,一是指古人遗骨和用具等构成的人类史;二是其铜、铁器具和文字资料等构成的中华文明史;三是指道法自然,流变俊逸的思想文艺史;四是指几千年压迫剥削和反剥削压迫的阶级斗争史;五是指近代外敌侵略压迫和我反侵略压迫的民族斗争史;六是指无数英雄的子孙过去流血牺牲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史,七是指近40多年摸索前进,建设新中国,特别是近10多年改革开放,大踏步迈进的奋斗史等。
“万种风情”,主要是指生活在流域大地上的近4亿炎黄子孙,由于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生活习惯等都有差别,风俗人情各有异趣。就经济生产而言,自上而下大体有各侧重牧、农、工、商某一两个方面的差别。就饮食文化论,全国最着名的10大菜系中,长江流域的就有川、湘、鄂、徽、浙、苏等6个。
三、长江文化的价值
长江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现在已渐为众所认识。我们在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七五”规划的《长江经济开发》课题时,曾提出和论述了“长江将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脊梁”的观点,并荣幸地为许多朋友所认同。后来,我国又提出了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开放搞活长江流域这条龙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些都是表明了她极重要的经济价值。
经济与文化历来是相伴而行,相辅相成的。长江文化的价值,主要的似可概括为4个“最”。
一是,最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这主要表现在她既有利于对外的介绍,又有利于对内的传扬两个方面。因为长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既丰富多采,又较亮整和具有较强的连续性,也保存较好;还有以水运为主的较舒适、安全、经济的交通条件。
二是,最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这除上述有利条件外,主要的还有3个“交辉”。一是万里多娇江山的山水美与万年史诗的人文美交辉:世人都说三峡是美丽的山水画卷,其实,不仅如此,它同时也是炎帝及其子孙的发祥繁衍地,并留有历代的众多史迹;二是民族多采的生活与中华统一的文化交辉,其统一性,如三国文化,就是从西南高原直到淞沪出海口贯串全流域的,而唐文成公主进藏,带去种子、绸缎、瓷器、历法、医药、儒经以及工匠等,并沿途传播,则是促进了汉藏文化的融合交流的,至今大昭寺的文成公主塑像和通天河畔玉树县的文成公主庙就是见证;三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辉。青藏、巴蜀、荆楚、吴越文化以及三国文化等,均属传统文化,而攀钢、重钢、武钢、鄂钢、马钢和上海钢铁厂等现代化工业,以及武汉、南京、九江、枝江、重庆、沱沱河、通天河等已建和正在建设的十几座跨江大桥,60年代建成的葛洲坝和发电厂,现开工建设的三峡大坝等,则无疑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此外,她也是民族苦难史的深刻教材。各国帝国主义都在长江流域留下了大批罪证,沪、汉等大城市过去的“租界”、“华人与狗禁入”的牌子,“景明大楼强奸案”,特别是“南京大屠杀事件”等,都是应永远铭记的国耻。
三是,最有利于发展科学技术。这主要表现在流域人民历来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上。据武汉市统计局1985年的有关资料表明,沿江除中专教师少于沿海,社科人员和大学略少于内地外,其他都比沿海和内地多。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长江流域能以占全国1/5的土地,养活近1/3的人口,创造1/2的工农业产值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有利于发展旅游经济和第三产业,主要在于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并胜。国务院确定的56个历史文化名城和44个重点风景区中,长江流域即各占约2/5,且大都临江和近江。加上交通条件较好,即在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主要运输工具中,以船的活动空间最大,行走最稳,感觉最好、危险最小、娱乐最便。而长江的重庆至上海2495公里航道和洞庭、鄱阳等湖泊均可通行大型江船;宜昌至重庆和支流的3万公里河道也可通航中小型机动船舶。长江及主要支流的旅游,在这些地区,可取船、车、机、步行结合的方式,以船为基地,夜间和雨雪天及需休息时行船。近程的多发展中小旅游车,与旅游船联运。这样,白天参观,傍晚上船后还可介绍有关景物资料和娱乐,是最佳的旅游方式和时间运筹。远程的则可实行火车、飞机和长途汽车联运。如金沙江以上区段,属探险和探奇旅游性质,就需汽车、火车联运,而如能开辟直升机服务,则可满足高层次旅游的需求。
总之,长江流域优良的自然条件,既蕴育了她较发达的经济,也蕴育了她较发达的文化。其较发达的文化又是推动经济进一步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我们应该认真地研究、利用、发扬长江文化,使之在把长江流域建设成为我国经济的脊梁中发挥应有作用。

⑸ 为什么黄河和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黄河和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原因如下:

1.河流的自身特性作用

河流是陆地表面上经常或间歇有水流动的线形天然水道.河源是指河流的发源地,有的是泉水,有的是湖泊、沼泽或是冰川,各河河源情况不尽一样.有些河流河水沿途消耗于渗漏和蒸发,最后消失在沙漠中,这种河流称为内流河.每一条河流根据水文和河谷地形特征分上、中、下游三段。在古代环境恶劣的情况下,河流是人们饮水和农耕用水的基础。

2.农耕文化的特性需要

对神野吵于农耕文化的中国古代来说,农业的发展是人口经济政治的基础,没有农业的发展不会有人口,不会有人口就不会有强大的政权和军事力量。所以河流对于农耕文化的发展是决定性的作用,河流沉积的沃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也增加了灌溉经济的发展。

3.河流对封建政权保护作用

对于环境恶劣的中国古代,河流是保护政权的最佳天然屏障,对于长江和黄河来说,孕育文化和保护文化都需要的。一个时代的文脊瞎化能传承下去,也是决定文化发展的必要因素。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的孕育和中国的黄河长江文化注定分不开的,因为这些原因注游侍定黄河和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⑹ 中国出台长江保护法守护母亲河,长江对中国人民来说有什么意义

2020年12月薯毕喊26日,中国政府出台了长江保护法,从而保护我们的“母亲河“长。众所周知,长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地。中国传统文明的起源就在于长江,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不少文明主要起自于长江,其中就包括着名的河姆渡原始人发现就在长江附近。可见长江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环境污染一直是当今世界难题,在中国经济不断增长的过程中,有不少黑心厂家为了赚取黑心利益而砍伐树木,破坏环境。这种行为应该被极力制止的,同时在面临环境不断不断被污染的问题,长江保护法是我们的一个前例,我们不仅需要出台长江保护法,也要出台自然湿地保护法,以及黄河保护法等各种自然生态资源保护法。

⑺ 长江在中国的文化历史发展当中有什么作用

一、发达的稻作农业是长江流域古代文明产生的基础

环顾世界,所有古代文明都是在谷物农业发达到一定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例如西亚地区的古代文明,是在以小麦、大麦种植和绵羊、山羊的伺养的经济基础,发达到一定阶段以后产生的。埃及文明和印度河文明也是受到西亚的以小麦为主的旱地农业的影响,分别在尼罗河和印度河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产生的。中美州的古代文明是以玉米为主的谷物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在那个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的黄河流域的文明,则是在以小米的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的基础上发生起来的。这个小米包括粟和黍。最早的几个文明都是在谷物农业这个基础上产生的。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在采集、狩猎经济的基础上不能产生文明?为什么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基础(后面当然也有这样的文明)发生的很晚?我想,可能有这样一些原因。因为农业的产生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它需要对赖以种植的谷物做长期观察(在野生阶段就采集食用),对这些谷物有一些认识。一个是可食性的认识,一个是耐储藏的特性的认识。这就区别于薯芋等的栽培。至于薯芋的栽培问题,在考古学上很难证明,完全是一个设想,而且无法储藏,也看不出对文明的起源有什么影响。而种植谷物,对土壤要有认识。对土壤的肥力要有认识,对水温有所认识,对季节有所认识,既然要栽培农作物,还要制造相应的农具。种植的农具,收获的农具,加工谷物的农具,然后,谷类食物做饭吃时,还得有炊具。这套东西整个构成一个文化系统。谷类的生长期,一年一个轮回,它的周期起码是以年为单位的。这与采集经济、狩猎经济完全不是一回事,不可能是一种短期行为,必须有一定的计划。这样就使文化本身复杂化。有积攒,有经验的积累;同时要从事农业生产,还必须要有一定的人群,有比较大的集体,单个人很难去从事农业生产;还必须定居。所以,我们看到农业村落远远比那些以狩猎采集为生的村落大得多,堆积厚得多,也就是稳定得多。这样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稳定聚居在一个地方,而且是有一个比较大的人群,他们相互之间会不断交流经验,加速了文化的积累,从而也加速了文化的发展。所以,以农业为基础,以谷类作物农业(不是一般的种植的农业)为基础产生了几个古代文明。这种说法是好多人类学家,考古学家所总结出来的。

现在的谷类作物里面,最主要的是两种,一种是小麦,一种是大米。在大米这种谷类作物农业的基础上产生过文明吗?过去是问号,要寻求答案主要有两个地区。一个是印度的恒河流域,一个是中国的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现在是全世界稻米产量最多的地方,也是人口最集中的地方。那么在长江流域有没有自身产生文明的土壤?还是说只有等中原文明传播到长江流域,或者说影响到长江流域,之后才产生了文明?这是摆在考古学者,历史学者面前的一个问题。由于前些年在长江流域很多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一系列文化的重要发现,所以大家觉得这个问题值深思。恐怕在看待中国文明发展时,不能仅仅是中原中心论,这个文明的发生,如果从多源的角度来考虑,可能更符合事实。那个多源里,当然包括长江流域。我个人觉得,稻作农业对文明产生的作用,绝对不可低估,它同旱地农业相比,更有优势,而不是更差。因为稻作农业,基本上是水田农业。水田农业要求把田块弄平,如果不平,高的地方没水,低的地方稻苗被淹,旱地农业地不平也可以种植。水田则不行,而且搞平田块后还得在周围筑田埂,用来关水,水不流掉,天旱时,还得想法找水灌溉,雨涝时,还得想法排水,还得有排灌系统。由于水田必须要有灌溉,这种灌溉实际上也带来了一些肥力,自肥的效果比旱地要好。一块旱地,种植作物若干年,又不加人工施肥,肥力减得很快。所以就必须轮种。《诗经》里不是讲到“菑、新、畲”吗?要轮种,否则产量则要降低。而水田,长江流域的水田,种了几千年,现在还非常高产,袁隆平院士得了大奖,也就是在这块土壤上做出来的,而且还能不断的高产。由于是这样,这个农田,投入了那么多人力,农民一般不会轻易舍去。所以,水田农业的农民,更加固定在土地上,就是稳定性更大。当然不排除有一些文化上的交流。这样更有利于文化的积累。由于对土地的加工,需要更加精细。这样就养成一种素养 ,就是使这些农人注意精耕细作,事情搞得很细。这种素养带到一些手工业上,就会使一些手工业制品做得非常精巧。我们只要稍微注意一下,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比较一下,如南方的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他们制做的陶器、玉器与北方同时代的新石器文化比。大不一样,我们在内蒙古地区看到的,陶器很大,陶窑也很大,很有气派,但质地很粗;而南方的器物制做精巧。几千年就形成了一个传统,这个传统与水土有关系。在一定的水土基础上产生一种经济,然后在这个经济的基础上产生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就形成了一种传统。所以稻作农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在它的基础上完全有条件产生文明。这个文明,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这些年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如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的许多遗存,大家都很关注,在讨论文明起源时候,都提到这些文化,这些文化中并没有青铜器,只有比较发达的稻作农业,比较发达的手工业,如制造玉器、丝绸等。但谁也不否认,它是在走向文明阶段上的一个重大成就,只不过是对它究竟是否已经进入文明了,还是只走到文明的门槛上,有不同的看法。所以说,稻作农业是可以在它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产生文明的。

二 长江流域发生文明的三个中心
长江流域有三个文明起源的中心。一是长江中游,这里是目前所知稻作农业最早发生的地区。从湖南玉蟾岩到江西的万年仙人洞,吊桶环,一万多年前就有稻作农业的萌芽了,后来到彭头山文化、城背溪文化 ,稻作农业已经相当发达了,经过大溪文化 、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发展水平就更高了。到屈家岭文化阶段,出现了一系列城址,一些手工业也已相当发达,就已经出现文明的曙光了,这些文化构成一个系统,以后的楚文化与这些文化暂时连不上,中间有缺环。但是它的深层的背景,还是在这些文化的基础上。不管楚人的王室是从中原或是从其它地方过去的,但做为一个文化的整体,应该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这应当没有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中心。
二是长江下游。这里从马家滨文化、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发展系统非常清楚。至于马家滨文化以前的文化,目前正在探索,但是从这些文化看来,已构成一个系统。以后发展到马桥文化,马桥文化不管受别的地区的影响多大,也应是在良渚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尽管中间还有缺环。以后发展到吴越文化。所以长江下游地区也很清楚,它是一个自成系统的文化发展中心,以后成为一个文明起源的中心。
三是长江上游地区。主要是四川一带,过去这里的新石器文化不清楚,最近在成都平原以宝墩村为代表的一系列城址被发现,知道在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末期,那里的文化水平已经发展的很高了。接着产生了三星堆文化,最后就是巴蜀文化。所以,这个系统也是很清楚的。
这几个系统的文化,是不是从黄河流域或中原地区传过去的呢?完全看不出来,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但是有影响有交流。所以我觉得,这几个文化中心和这几个地区走向文明的过程,应该说基本上是独立的,不是从外面传过去的。也就是说,在这里也产过原生文明 。但这几个中心之间也还有些亚中心。如江西,安徽一带,跟长江中游的不完全一样,跟长江下游的也不完全是一回事。跟中游、下游地区比,没有那么高的水平。所以认为它们是亚中心。这样,在长江流域的这些文化的本来面目逐渐被揭示出来了。但这些文明中心,我们怎么看,它与黄河流域的文明是什么关系呢?近些年,有的学者提出长江文明的概念,这个概念能否成立?有人相对来讲叫黄河文明,这个概念能否成立?我觉得,我们最近一些年,对中国文明起源探索的重大成果就是,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多源的,同时又是一体的。多源的中心相互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过去张光直用一个相互作用圈的概念来概括这种情况,费孝通先生从民族学的角度来讲,认为中国的文化是多元一体的。 既是多元的,又是一体的。我觉得他们都很贴切地概括了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态势。到现在, 我们还不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有56个民族的,既是多元又是统一的这么个民族、这么个文化吗?

那么,我为什么不同意叫长江文明呢?原因就是,既然叫长江文明,它一定是有一个可以概括出长江文明有哪几个特点,它与黄河文明或别的文明有什么不同。我们比较一下。如长江下游地区几个早期的文化吧,马家滨、崧泽、良渚文化也好,与长江中游的文化,如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相比,当然有不少关系,但这个关系密切的程度远不如它与山东的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关系密切。至于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等,与成都平原地区的以宝墩文化为代表的文化的关系,也远不如这些文化与河南地区的仰韶文化和中原龙山文化的关系密切。所以,这样划一个圈,将关系不密切的划在一个整体,而将关系密切的又划开,显然说不通。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不存在长江文明这个概念。只有长江地区的文明,长江流域的文明,长江流域的多个文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无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这些文明又是一个整体,就是多元一体。这个整体可以从很多方面看出来。如我们讲商周时期的很多玉器,玉器上的玉琮、玉璧、玉璜等很多,不是说良渚很发达吗?中国早期的玉器中心有两个,一个是红山文化,一个是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前也有一些,但没良渚文化发达)商周玉器主要不是继承红山文化的,在黄河流域,山东有一些玉器,但不多,中原地区很少有玉器。尽管是究竟怎么受良渚文化影响的,路线不清,时间也不衔接,但良渚的玉器对商周的玉器,一定是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又比如商周青铜器上的雷纹、饕餮纹,这些纹饰,在良渚文化中就有,但是在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中,基本不见。还有中国文明中的丝绸,在长江流域发生最早,也最发达,在河姆渡文化中,就有蚕的形象的雕刻,在良渚文化里,既发现了绢片,也发现了丝带。良渚文化的大墓,其实有许多丝织品随葬。但是采集不起来了。所以丝绸也是长江流域的下游最发达。中国又是瓷国。瓷器在哪里最先发生呢?还是长江流域,因为与瓷器关系密切的白陶首先在长江流域发生的。然后,最早的所谓的原始青瓷,也是在长江流域发生。到现在,中国瓷器做得最好的瓷窑也在长江流域。比如漆器,在河姆渡就发现漆器,在良渚文化中有许多漂亮漆器(现在没有修复起来),这都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里面,最早出现的闪耀着文明光芒的物质文化遗存,最早发生在长江流域。同时,也代表中国文化的特点。
所以,讲中国早期文明,不能只讲黄河流域,只讲中原文明,至少还要讲到长江。割裂开来说长江文明、黄河文明都讲不通,两者是多元而又一体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长江流域在古代中国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前我曾经讲过一个道理,现在不妨再提一下,就是商周文明有的先生叫做“鼎鬲文化”,翦伯赞先生就这样认为。商周文化中,鼎鬲两种器物占重要地位,我们从新石器文化中看,鬲主要发现在黄河流域,鼎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当然商周的扩张主要是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去的,长江流域成为被征服者,但有意思的是,被征服民族文化中的成份--鼎,后来成为商周的礼器。而鬲原本是自己的东西,反而成为一般的生活用器。这样两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复合的文化。原来有鬲的地方有的无鼎或少有,原来有鼎的地方基本上无鬲,到商周时合流了,成为一种鼎鬲文化。这件事形象的表明了中国的文化,由多源逐步走向一体或一统的过程。

⑻ 长江文化发展的现状

长江文化发展的现状:
长江流域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脊梁,“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综合竞争力及战略意义最强的经济区域。而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的文化遗产,是保护、传承与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背景下,为保护、传承好长江流域文化遗产资源,长江流域各个城市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相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一)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成效
其一,考古与学术研究成果丰硕。近年来,长江流域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诸多突出性进展。长江下游以良渚遗址、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古遗址中丝绸实物或纺轮的进一步发掘,长江中游以湖北京山屈家岭、湖南安乡汤家岗等为代表的古遗址中陶质或石质纺轮的发掘,长江上游以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古遗址中丝织品残留物的发掘等,进一步印证了长江流域在4000年前的中国早期丝绸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特别是2019年至2021年,三星堆遗址的一系列丰富的考古发掘,不仅为进一步追溯长江流域,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史、文明史提供了可能,而且为早期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的文化交流,乃至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早期文化交流提供了实物支撑。随着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等专业学术机构的建立,以及一大批以长江文化为主题的学术研究的推出,为进码让一步阐释长江文化的历史渊源、丰富内涵、时代价值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二,长江流域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力度加大。长江流域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长江经济带11省市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4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00多处;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近1300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6000多项。近年来,长江流域各省市进一步加大了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遵循规划先行、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注重对文化遗产的汪碰立法保护。贯彻依法、提前、科学保护的理念,重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不断健全文物保护体制机制,落实文物保护监管责任。统筹推动城乡建设中的困模谈文物保护工作,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加强文物保护与管理。注重对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完善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积极探索数字化保护手段,加强文化遗产的展示传播,加强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其三,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开发力度加大。长江流域的重要节点城市,特别是成都、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地统筹城市、山水与人文等要素,推动产城景、农文旅深度融合,集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与旅游于一体,努力打造长江流域黄金旅游目的地。一是围绕长江沿线文化遗产、文化景观等开展重要遗址公园、生态公园的建设,以及对原有景区的提档升级,如重庆皇华岛考古遗址公园项目、武汉盘龙城遗址公园项目、南京九大“城市客厅”的建设等;二是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注入活力,打造长江文化遗产旅游项目,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如重庆烽烟三国文旅项目、武汉知音号游轮项目、夜游黄鹤楼项目等文化遗产旅游项目的打造。

⑼ 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分别代表的含义是什么

黄河文化的含义

文化的传承包含两个元素,一是文化自身具有巨大的生命力,黄河文化已经具备了这一点,它的强大生命力使其得以流传千古,生生不息;二是对人们对文化的重视,任何文化的传承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的不懈努力,才可以将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长盛不衰、发展壮大。

黄河文化的弘扬与倡导,是对中华文明的承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使其代代相传不仅可以不断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还可以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由此,黄河文化建设工作立在必行,并需要在把握黄河精神的本质基础上,适应时代的新特征,持续创新并与当代实践相结合加以推进。

长江文化

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中,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无疑是两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体文化。虽然,它们各有其不同的文化内涵、形式、作用和历史发展进程,但却不是彼此孤立的、互不相干的。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它们既相互冲撞、相互对抗,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是两支平行发展的、并驾齐驱的文化系统。这种刚柔相济、阴阳互补的文化联系,在血缘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统一体,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使大一统的中华文化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色彩,并给周围的海外文化以深远的影响。

⑽ 有关长江的文化

长江文化是炎黄文化的重要一脉。炎黄文化发育、繁荣于960万平方公里的东亚热土上,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长江文化在共建炎黄文化中,既有作为炎黄文化的共性,又有作为中华大地上地域文化的特性。研究和弘扬长江文化,既是挖掘和深化炎黄文化研究;又是当今改革开放大潮中,发扬长江流域和上海的优势,为上海的“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地位作文化先导。
一、世界稻作文明的中心 .长江流域水稻的栽培,以澧县彭头山遗址发现的稻谷为最早,距今大约有9000年,这还不是中国史前时期栽培稻的开始。 长江流域以及华南等地区的稻作农业与黄河流域等地区内的粟作农业,是中国史前时期南北的两大农业系统。中国目前水稻种植的总面积达5亿亩,占全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3,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3.8%,是世界上生产稻谷最多的国家,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1/3以上。由此可见,长江流域的史前人们对水稻的栽培种植和发展,直到现在,仍对国计民生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世界蚕丝业的起源地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蚕丝的起源地,至于起源于何处,学术界还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人认为起源于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在早期的文献中就有种植桑树、饲养蚕的记载。1926年山西夏县西阴村的仰韶文化遗址内发现的半个蚕茧,是这一方面的一个证据,也有人对这个蚕茧的年代提出疑问.
三、苎麻织品的产生是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大突破 .在考古资料中现已发现的苎麻织品的实物,是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三块苎麻布和苎麻绳等。苎麻布均为平纹织品,每平方厘米经线为24 31根,纬线为16 20根,可见,纺麻技艺已经是相当的高超,才能织成这样精细的苎麻布。
长江流域史前时期的人们利用苎麻纤维纺纱织布,与其他植物纤维的利用,是史前时期的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重大胜利成果,与蚕丝一样是走向文明跨出的重要一步。
四、干栏式建筑与有段石锛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传世杰作 .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江南等地的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居住房屋;有段石锛是一种生产工具,两者不仅名称不同,性质、功能各异,怎能把它们连接在一起呢?是从这两者对海外关系的影响上,有一定的联系,可以起到相互补充说明的作用,以此试作这一方面的探讨。

五、生漆的利用是史前文明的一大成就

漆树原产于中国,是一种着名的特产。对漆树的利用,是史前文明一大成就。水稻的种植驯化,是对其稻谷可作为粮食;蚕丝是对昆虫的驯化;苎麻的栽培,是使用它的纤维;漆树是采割它的漆液。能够认识到漆树的液汁是一种重要的工艺材料,是史前时期人们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上的一大突破。这个突破以长江下游的河姆渡遗址第3层发现的一件木质漆碗为最早,距今已有6500年左右的历史了。

河姆渡遗址第3层的木质漆碗,是在碗壁外表涂上薄薄的一层红色漆。在马家浜文化时,其圩墩遗址发现两件喇叭形木质漆器。到崧泽文化时期,把漆用到陶器上,出现漆绘陶器。这种漆绘陶器,一直延续到良渚文化时期,如吴江梅堰、江阴青阳南楼等遗址多发现有漆绘陶器,还在杭州水田畈遗址的3号墓的棺板上发现有红色漆遗迹。由此可见,良渚文化时期对漆的应用已是相当的普遍了。

漆树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手工业,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了。它在史前时期及其以后流传到日本等许多亚洲国家,成为一门独特的手工业。

六、玉器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玉的民族。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对玉这个字都涵有褒意,并且进而道德化、人格化。

中国古代认为玉是祥瑞之物,同时认为青铜礼器也是吉祥之物,最明显的是“汉武得鼎而名其年”。这就是说,汉武帝得到了青铜礼器的鼎,认为是一件大好事。就把他原来“元狩”年号改为“元鼎”。这种思想意识,在当时只是在上层人士中存在,并且以后逐渐地淡薄起来,而玉则不同,直到近代在人民群众中还是普遍存在着爱玉的心理,对它有着特殊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源远流长的。在距今七八千年或稍晚的阜新查海遗址、内蒙古的兴隆洼遗址、余姚河姆渡遗址和太湖地区的马家浜文化、宁镇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等,发现的玉器,不论制作、器形上大多与其他器物有不同之处,显示其有着与众不同的功能。

从上述的分析阐述,我们可以看到史前时期的长江文化是灿烂的,生气勃勃地向前发展,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对海外各地区文明的发展,或早或晚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蚕丝、绸帛的贡献,迄今仍为人们所关注,成为研究中西关系上的一个重大课题。推其渊源,不能不联系到长江文化。

阅读全文

与长江文化发展有什么作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8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