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君子文化中的讲正气怎么做

君子文化中的讲正气怎么做

发布时间:2023-03-26 03:17:29

① 跟道家学大气,跟佛家学静气,跟儒家学正气

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气,所谓元气;中国人最重视的精神之一,也是气,所谓人活一口气。养气,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修养工夫。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大家,也无一不着力于养气工夫。主要养的气虽有差异,却都是根本之气,源头之气。养好这三气,静可守一心之妙,动可达天地之奥,行可成中正之道,乃成大人。

跟道家学大气

道家的特质,就是“大”,眼界大,气象更大,直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种眼界与气象来自何处?来自将眼光投向天与地,将洞察直抵道与气。合之,才有了内敛其内的大道,与显明其外的大气。

于是老子才看到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才推汇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才郑重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这一切,都由一句话来贯通——“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概括成一个词,便是大气。

所以真正的大气,可以通天彻地,一气贯通而天地和。天大地大人亦大,人居天地间而法天地之大气,这种境界便是庄子《齐物论》里那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有了这种眼界和气象,世间那些迷人眼的东西又算什么?为人处事自然可以大气豪迈。

怎样才能学到道家的这种大气呢?要以大道为心,以自然为意,以日月为双眼,以天地为视野。别怕高不可及,说白了,就是以大观小,以缺看全。在做人做事、看待问题上,只要能力求更有高度、更加整体,不狭隘、不偏颇,便已经是在抵达大道、通往大气的路上。

跟佛家学静气

静,对立面是乱;乱的根由,是欲。佛家能入静,就是因为能够无欲。无欲是因为看得透,看透的便是《金刚经》里那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人生如一梦,诸事皆梦境,如《永嘉大师证道歌》中所言态哪:梦中冥冥有乐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因为看得透,便能放得下。

跟佛家学静气,学得便是这种看得透,放得下。《华严经》里佛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告诉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可以做得到的。佛偈又讲: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无了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又告诉我们必须看破、放下,不可妥协,不能拖延。

如何才能做到呢?要说怎么做,就已经错了,因为我们的欲盛、心乱,正是因为我们总是要这样做、那样做,背后脱不开一个有所求。而抛开这些念头,将应该怎么做交给随缘,事来则应,当行便行,便自蠢闭森然能够静下来。

所以梦窗禅师说:眼中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衡山上有首诗也说:何事人间频乞食,此心已是负烟霞。学会无事,正是静心的最好法门。

跟儒家学正气

儒家讲正气,何为带亩正气?于造化,便是充塞天地间的至大至刚之气,文天祥《正气歌》中所以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于人,便是光明正大、刚正不屈之气,文天祥《正气歌》所以又说: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这就是孟子“浩然之气”的含义,天道在其中,人道也在其中。

人心中的浩然正气到底是什么?孟子也说得清楚: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这种气靠的是正义和道德的日积月累,否则只会消退无力;只会存在于真君子的身上,绝非伪善的人挂个招牌就能拥有。所以,浩然正气,靠的是养;养,靠的是诚。唯有真心追求之人,方可靠近。

如何养呢?气概浩大的孟夫子也明白跟我们说了:夫志,气之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志,是气的统帅,志向着哪里,气就跟随到哪里。养气,先要立志;立什么样的志,就会养什么样的气;要养浩然之气,必靠浩然之志。浩然者,盛大也。所以元代王冕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正气满干坤;西晋杨泉言:一身正气为人师,两袖清风能生威。

② 如何理解孟子的浩然正气

孟子的“浩然之气”激励着每一代读书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喜欢文天祥的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佩服张同敞“白刃临头唯一笑,青天在上任人狂。但留衰鬓酬周孔,不羡余生奉老庄”。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迭出,以孔孟、老庄、墨子等为代表,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和文化百花齐放的年代。其中,我独爱孟子。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纯脊他以“子产放鱼”的故事,说明“君子可欺以其方”。孟子提出“君子远庖厨”,因为“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说的是实际情况,绝非虚伪,因为我本人就有切身的体会。 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仁政”说。“仁政”说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典型的“以人为本”。孟子说:“民事不可缓也。”这表明了“群众利益无小事”。可见孟子的“仁政”说至今有借鉴意义中消。不过,孟子思想的精华部分是“正气”说。他提出“浩然之气”的概念。他强调“舍生取义”,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又提出“仁者无敌”“舍我其谁”。人们很难相信这些豪言壮语出自一个迂阔的儒生之口。 儒家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提倡个人修养,表现出强烈的自尊自强精神,不是为了培养愚忠之臣和愚孝之子。例如:“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他引用曾子的话:“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赞美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 从孟子身上,我们可以找到人的精神,一种“大丈夫”的浩然正气;也可以做培渗找到普通人的尊严,那句“民为贵”的呐喊可谓振聋发聩,深入民心。 来源: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③ 结合你理解的儒家文化精神,谈谈如何修养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君子”

君子经常反省自己,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做到依道而行!经常让自己活在道中,活在道中的人才称得上是君子!

④ 君子要有哪些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在这里,谨根据个人理解并参考相关专家学者的归纳概括,将中华传统美德里,对“君子的美德”归纳概括为以下10个方面: 1.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不仅在各个历史时期,在各种道德中是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行标准。在中国文化中,“仁”与“人”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的特征。“仁”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论语·学而》)。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的扩展就是忠恕之道。孔子把“恕”作为“一言以终身行之”的道德准则,认为“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 2.精忠爱国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凝结成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精忠爱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这种爱国主义可以说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它是爱亲爱家爱乡情感的升华。由此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精忠爱国的精神和气节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特别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机存亡之际,各族人民都站起来反抗外来的侵略和压迫,保家卫国,不屈不挠,不惜以身殉国。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战国时期的屈原的爱国情怀;南宋岳飞的“精忠报国,还我河山”;南宋陆游病危之际仍念“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清末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3.克己奉公中华民族由于家族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的传统,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克己奉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美德。中国伦理道德历来把“公义胜私欲”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公”之核心是去私意,“背私之谓公”。奉公必须克己,克尽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但它并不完全反对私利,关键看它是否合乎道德。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的精神。中国人历来以“廓然大公”“天下为公”作为价值理想。中国文化中的大同境界,墨子的“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掘慧弯”。其基本精神都是一判闷个“公”字。在这种精神培育下,我国历史上出现无数爱国爱民、为民族为社会舍小家顾大家的杰出人物。 4.谦和好礼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作为道德规范,有“礼制”、“礼节”、“礼仪”、“礼貌”、“礼让”,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表现。“礼”和“仁”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仁礼兼备是道德教育中需要特别提倡的。 5.诚信知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由于性善的碧链信念占主导地位、强调发挥自立自律的精神,所以特别重视“诚”、“信”、“报”的品德。“诚”即真实无妄,其基本含义是诚于自己的本性。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正如《中庸》所说:“不诚无物”。“信”与“诚”是相通的品德,孔子把它作为做人的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中国传统美德把“信”和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之一。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国人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报”即知恩思报。回报既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道德生活中的重要原理与机制。孔子把“孝”的准则诉诸回报的情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中国人强调要报父母养育之恩、长辈提携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同样“忘恩”、“忘本”、“负义”必然会受到严厉的道德谴责。在漫长的文化积淀中,“知恩思报”已经成为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6.先义后利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孔子强调“见利思义”,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孟子要求“先义而后利”,培养“配义与道”的浩然正气。荀子明确提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宋、明理学家得出“利在义中”、“义中有利”的结论,明、清思想家则提出“正义谋利”,这种以义为本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髓,它升华为“生以载义”,“义以立生”的人生观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气歌,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方志敏的“敌人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所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崇高道德和人格的光辉写照。 7.勤劳节俭中国人民历来就以勤劳节俭着称于世。数千年的劳动实践形成了中国人热爱劳动、吃苦耐劳、诚实勤奋的优秀品质。与此相联系,中华民族又有了尚俭的传统。对劳动者来说,“俭”就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惜。孔子说:“与其奢也,宁俭。”他把“温、良、恭、俭、让”作为重要德目,强调节俭戒奢。老子则提出为人处世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墨家主张“节用”、“节丧”。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一直把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道德原则。 8.清正廉洁清正廉洁,意思为高洁、清白、廉正、俭约、公正、明察,它既是对为政者的要求,也是一般人应备的品德。“廉者,清不滥浊也。”清白不污、纯正不苟,为“廉洁”;能辨是非、以义取利,是“廉明”;能自我约束而不贪求,是“廉俭”。“廉”的根本是取道义、去邪心,严格自我约束。法家把“礼,义、廉、耻”作为“国之四维”。有了“廉”,便可能做到“正”。“正”的具体表现是“正直”、“公正”、“正气”。“正”即是遵循公义和道德。清正廉洁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人共有的传统美德。 9.笃实宽厚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国家,长期的农耕生产,形成了中华民族质朴的品格和务实的精神。中国传统美德崇尚质朴、朴素。中国人在为人处世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孔子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要求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过其行。”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以“实”为价值规范的美德,如老实、诚实、求实、踏实、实在,形成崇尚实干、反对空谈的务实精神。在待人上,中华民族一向以宽厚为美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中国人讲究“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和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而达到人伦的和谐与人格的实现。现实生活中的“宽容大度”、“宽宏大量”、“忠厚长者”等道德评价,都是中华民族宽厚品德的重要体现。 10.修己慎独 中国传统伦理认为“为仁由己”,只要安伦尽份、反躬内求,便是道德的完成。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儒家把修己、养身看作是立身处世、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在中国道德史上,形成了一整套富有民族特色的修养方法,如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中国的传统道德历来有“慎独”的告诫,“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要求“君子”在自我独处时也要严于律己,随时随地严格按照道德标准去行动。修已慎独的修养传统培育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⑤ 何为儒家浩然正气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释、道也是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看似矛盾斗争中完美融合,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

时代在变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纵贯儒家智慧,能带给我们什么人生启迪呢?归纳来说,就是跟儒家养正气。

儒家养正气

如果用一句话来说儒家的核心思想,那就是中正做事,自省、中庸做人。要想做到这两点,就需要心有正气。何为正气?

文天祥《正气歌》中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正气于造化,便是充塞天地间的至大至刚之气;于人,正气便是光明正大、刚正不屈之气。

这就是孟子“浩然之气”的含义,他写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集义而生,非义袭而取之也。”这里讲的“养气”就是培养精神,培养人格。具体说,就是培养正义感,培养一身正气的儒家人格。如孔子说,“立乎其大者,其小不能夺也”。

家有正气家不衰,国有正气国不亡,人有正气是脊梁。浩然正气是怎么养出来的呢?

气概浩大的孟夫子也跟我们说了:“夫志,气之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

志,是气的统帅,志向着哪里,气就跟随到哪里。养气,先要立志;立什么样的志,就会养什么样的气;要养浩然之气,必靠浩然之志。

立志就是要困扒在思想深处确立人生目标和远大理想,明确的目标可以确定努力和前进的方向。志向一旦确立,便不容易被改变。立志是对于每个人来说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

除了立志,王阳明还强调,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四十岁时,他与黄绾论学,说了一句颇富禅意的话:“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蚀之镜,须痛刮磨一番,尽玄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不消费力,到此以识得仁体矣。”

翻译成白话就是说,凡人之心,如同差尺扰生虚旦锈的铜镜,必须时时“痛刮”邪气,方可得仁体。要想让自己一身正气,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自省、自查、改过。

一个人骄奢淫逸,为邪气所主,为声色所迷,又能做成什么事业?这是人生的悲剧。时时警惕自己的心,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煎销恶习,正气自然滋养。人生如此又有什么事情做不成?读书,经商,人生各种事业有此何事不成?这是人生的大根本,本立则道生。

自省也是提高自我修养的重要方法,在不断的反省自己,克制自己中,才能不断的深化自我道德修养,让正气萌发。

自省是为了反省自己,可是反省过后如果不改过,那么自省,其实是无意义的行为。一个充满正气之人,行为应当光明磊落,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亦应当坦荡承当并加以改正。人无完人,但这绝不是放任自己的借口。只有正视自己的不足,努力去改正它,才是对自省最好的实践。

所以元代王冕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正气满干坤”;西晋杨泉言:“一身正气为人师,两袖清风能生威。”

所以说儒家善养气-浩然正气。

感谢大家从百忙中观看和点赞,希望多点关注,多点评论,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⑥ 君子文化之前言

《易经》云:君耐坦子干干升培,君子谦谦,君子夬夬。君子者,正心、正道、正见、正行也。

君吵亩唯子当涵养正气,砥砺勇气,常怀和气。言有规,行有范;厚于德,诚于信。

君子必博学睿智,勤于学,善于思;富于知,敏于行;腹有诗书,积淀智慧,志趣高雅。

此民族美德,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⑦ 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君子

问题一: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君子?君子所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首先你该理解何为君子,那么何为君常?君子,淡薄以名利,鄙弃以权利.何解?谁能真正看得开?君子风度又为何?绅士,大度,宽容,彬彬有理.不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窈窕淑女君子亦好求,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些都是什么,君子,怎么做?其实所谓君子,几人做得到?恐怕寥寥无几,君子即是圣人,圣人即是神,神是什么?神也是人,只是他做了平凡人做不到的事,所以人们称之为神,因而,汝能安安静静,平平淡淡,冷冷清清,无欲无求,无悲无喜,无色无相,无嗔无怒,乃君子也,既如此,汝何来世走一遭?是君明指空子做不得也...

问题二: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君子?下面不包括那些 言行举止与为人处事。

问题三:什么是君子?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君子内涵有什么? 李世高: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内涵君子在我们的文化中,是一个非常常用的称谓。在我们一般人的观念中,君子是具有完善的人格的人。讲礼貌、讲义气、行仁道、有修养有正气的人被我们称为君子。而反之,则是被称为小人。君子也就是没有人格污点,而对于行为和道德有相当高的标准逗神。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之中,君子的观念也是非常的流行的,某某有君子的风范,某某有失君子之风,某某是一个小人。现在也有很多的俗语,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在每个人的心中,似乎都会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认知。而究竟君子是一个什么具体的概念,却是很难讲清楚的。而心里面却无不有清楚的判定。(是否如此?)说明了君子的观念深刻的融入到了我们的血液之中,已经是形成了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所以君子的观念是我们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特色。而这种君子观念的特色的形成,主要来源于论语。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地方非常的多。同时通过论语对于君子的阐述,君子的观念就深深的融入到了中国文化之中,也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和思想。对于中国人的人格世界的构成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当然,君子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是早已存在的观念。比如在诗经和尚书中就经常提到君子。如:“君子所其无逸。”(《尚书》)又如大家所熟知的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等等。而这个古代的观念经过孔子与其弟子的阐述,变的更加的常用和流行,同时也被赋予了一些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先从论语的开卷第一句话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来谈起。开始孔子讲到学习的快乐,讲到朋友之间的友情和欢乐,接着就就讲君子。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学习、快乐、君子观念的非常的重视。激瞎我们大都免不了在别人不理解或者误会的时候,会感到很生气,而孔子则是告诉我们,“人不知而不愠。”则是“不亦君子乎!”在这种情况下,做到不生气抱怨,就可以说是君子了。这种行为即是君子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具有君子上午修养。当然也不是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因此孔子认为具有这种素质的也可以说是君子了。我们也知道,在易经中,有一句很着名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是自强不息的,就如同天地健动的运转一样,因此君子也是效法于天道的。从以上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君子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同时也是和天道联系在一起的。孔子经常提起君子这个名称。在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地方非常的的多。对于君子,孔子更是赞誉有加,对君子的涵义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诠释。虽然君子的观念在古代也早已经形成。大概首先用来指有职务的人,慢慢地也变成对于有修养的人得称呼。到了在孔子,君子含义变的很清晰,主要是用来指有道德、有修养的,具有完善人格的和高尚的情操人。他人以及其弟子也称孔子为君子,同时孔子也数次自称为君子。对于在位的人也还是有称为君子的,孔子对于这种因为地位而称为君子是有所批评的。但是当时君子因为地位职务的意味成分已经是很少了。就象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以道德为标准的这种君子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当代也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现在人们的君子观念和孔子的君子观念差不多。我们来通过对于论语中君子的分析和考察,理解孔子的君子观念和君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在论语中,孔子从很多的角度来论述了君子的含义。我们首先从君子的本质来讲。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我们知道“仁”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的观念和价值。孔子认为“仁”是君子的本质所在。意思是说,君子离开了仁,怎么还能称为君子呢?当然就不是君子了。君子是一刻也不离开仁的,与仁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又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

问题四:你觉得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呢? 君子现代泛指才德出众的人。
《论语》一书,对于君子的论述是最多的,“君子”是孔子的人格理想。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人并非天生就是君子,要成为君子,必须加强修养。
1、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2、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
3、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4、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问题五: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君子 多做善事,多看书。

问题六:“君子”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如何做君子? 正如圣人所说,君子坦荡荡,首先要能做到问心无愧,但也要把握一个度,不是说君子就会姑且一切坏人,要该出手时就出手,以天地正气要求自己,这样才能做一名真正的君子
满意请采纳

问题七:什么是君子。如何成为一个君子 凡事儿都有个两面性,好,因为谦谦君子可以培养很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为你打造诚信的金子招牌;不好,因为在现在这个尔虞我诈的社会,已经很少有人相信还有君子的存在,你做得很君子,别人还会抨击你、鄙视你!

⑧ 上海市澧溪中学新时代君子文化8个维度是什么

《新时代君子文化——上海市澧溪中学》将君子文化划分为游胡8个维度:革故鼎新则兆,自省勤学,弘扬正气,朴实宽厚,尊重他孙磨租人,注重关爱,理性判断,勇于实践。

⑨ 什么是君子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君子内涵有什么

李世高: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内涵 君子在我们的文化中,是一个非常常用的称谓。在我们一般人的观念中,君子是具有完善的人格的人。讲礼貌、讲义气、行仁道、有修养有正气的人被我们称为君子。而反之,则是被称为小人。君子也就是没有人格污点,而对于行为和道德有相当高的标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之中,君子的观念也是非常的流行的,某某有君子的风范,某某有失君子之风,某某是一个小人。现在也有很多的俗语,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在每个人的心中,似乎都会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认知。而究竟君子是一个什么具体的概念,却是很难讲清楚的。而心里面却无不有清楚的判定。(是否如此?)说明了君子的观念深刻的融入到了我们的血液之中,已经是形成了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所以君子的观念是我们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特色。 而这种君子观念的特色的形成,主要来源于论语。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地方非常的多。同时通过论语对于君子的阐述,君子的观念就深深的融入到了中国文化之中,也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和思想。对于中国人的人格世界的构成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当然,君子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是早已存在的观念。比如在诗经和尚书中就经常提到君子。如:“君子所其无逸。”(《尚书》)又如大家所熟知的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段贺诗经》)等等。而这个古代的观念经过孔子与其弟子的阐述,变的更加的常用和流行,同时也被赋予了一些更为丰富的内涵。 我们先从论语的开卷第一句话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来谈起。开始孔子讲到学习的快乐,讲到朋友之间的友情和欢乐,接着就就讲君子。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学习、快乐、君子观念的非常的重视。我们大都免不了在别人不理解或者误会的时候,会感到很生气,而孔子则是告诉我们,“人不知而不愠。”则是“不亦君子乎!”在这种情况下,做到不生气抱怨,就可以说是君子了。这种行为即是君子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具有君子上午修养。当然也不是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因此孔子认为具有这种野迟素质的也可以说是君子了。我们也知道,在易经中,有一句很着名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是自强不息的,就如同天地健动的运转一样,因此君子也是效法于天道的。从以上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君子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同时也是和天道联系在一起的。 孔子经常提起君子这个名称。在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地方非常的的多。对于君子,孔子更是赞誉有加,对君子的涵义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诠释。虽然君子的观念在古代也早已经形成。大概首先用来指有职务的人,慢慢地也变成对于有修养的人得称呼。到了在孔子,君子含义变的很清晰,主要是用来指有道德、有修养的,具有完善人格的和高尚的情操人。他人以及其弟子也称孔子为君子,同时孔子也数次自称为君子。对于在位的人也还是有称为君子的,孔子对于这种因为地位而称为君子是有所批评的。但是当时君子因为地位职务的意味成分已经是很少了。就象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以道德为标准的这种君子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当代也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现在人们的君子观念和孔子的君子观念差不多。我颂燃李们来通过对于论语中君子的分析和考察,理解孔子的君子观念和君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 在论语中,孔子从很多的角度来论述了君子的含义。我们首先从君子的本质来讲。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我们知道“仁”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的观念和价值。孔子认为“仁”是君子的本质所在。意思是说,君子离开了仁,怎么还能称为君子呢?当然就不是君子了。君子是一刻也不离开仁的,与仁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又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认为义是君子的质,义和仁同样是君子的本质。作为一个君子,义是基础,是质,礼,孙,信是君子的行为修饰,是文。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具备了仁义,再修饰以礼信谦虚,实实然在孔子看来就是一个真正的君子了!所以孔子说“君子哉!”这样肯定君子所包含的含义。孔子又说:“君子义以为上。”(《卫灵公》)认为义是君子的一个根本的素质。现在我们的社会也是同样强调仁义的作用,君子的观念的基础也和孔子的思想仍然一致。在孔子看来,仁义就是君子的本质所在。 君子所具有的品格,孔子也有很多的论述。孔子说:他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认为君子的生命是向上发展和延伸的,小人则刚好是相反,生命是是向下发展和延伸的。“下学而上达”是孔子的人生理念。他的学习、教育、文章、政治,都是为了上达。目的就在于成为一个君子。孔子的出了君子着一个上进的品质。孔子又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是坦荡荡的,君子是光明正大的,是心胸广阔的,是没有什么见不的人的东西的。这种坦荡,不仅是指作为处世上的坦荡,也是指心态和修养上的坦荡。有了这种坦荡,自然也就能够从容不迫。而小人则是不然,常常会感到忧愁和悲伤,心胸的问题,也是不够坦荡的原因,还会为犯罪等违背良心的事情而感到害怕和羞耻。孔子通过君子和小人的对比,更加把君子的这些光明磊落、积极进取的品格体现出来了。 司马牛这个人就总是很忧愁,有一次他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就回答说:“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也就是要告诉司马牛不要忧惧,因为这是不符合君子的品质的。所以快乐也是君子的一个品格。在陈国绝粮的时候,子路很不高兴的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子路认为君子是不会有困穷的时候。孔子就跟子路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孔子跟子路解释,君子是有操守的,在困穷的时候也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象小人一到困难的时候就会失去操守,无所不为。这也是君子的高尚品格的表现。 孔子看来,君子的特色经过思想和行为而表达出来。我们先来看君子的思想。也就是君子的所思所想。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君子是有耻心的,(我们现在学校里也经常讲八荣八耻,如果做得到,那可以说是君子了!)孔子认为君子是言行一致的人,对于说大话和巧言令色的行为是会感到耻辱的。当然一般的正常人就会对这种言过其实的话都会感到羞耻的,所以按照孔子的这个标准,看来君子也不是很难做到的啊。孔子又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君子担忧的是自己没有才能,而不担忧别人不知道自己。这样的道理用到我们自己身上也是同样适用的。我们自己也要同样是关心自己是否有才能,是否有知识,而不是别人十分知道自己。做到了这一点,也可以说是君子了啊。难不难呢?当然是不难的。当然君子也有比较难做的到的地方,君子的心里面总是关心着道德的事情,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也就总是关心社会的治按秩序,而小人却只是关心自己的土地财产,以及自己个人的利益。所以从君子的平时的用心,就比小人要高出一酬了。孔子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明白道义,而小人只是明白私利。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这样的区分仍然是正确的,人们的价值观仍然和孔子的这种思想是相符合的。 而君子的品格更多的是通过行为所体现出来的。可以从下面的几个方面来来理解。一个方面是君子的志向和胸怀;一个方面是君子的言行,一个方面是君子对人的态度,一个方面是对事物的态度。 君子之志向,是远大的,不会仅仅局限于个人的一己之私和利益得失。而是关注全社会和人类的命运和道的实现。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君子注重于谋取道的实现,而不会去注重谋取食物。也就是说,君子是为了实现道而努力,不是是为了生活和生存而打拼。何况仅仅是为了生活去打拼的话,也会有挨饿的时候,学习是为了道的实现,工资也会因此而来。君子所忧患的是道是否能够实现,而不会因为贫而感到忧愁。孔子又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学而》)对于食物和居住条件没有特别的要求。孔子说认为君子是:“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一达其道。 ”(《季氏》)在隐居的时候,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志向,能够出来做事的话,就以行义来实现自己所要推行的大道。孔子也说:“士志于道。”也就是这个意思。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认为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情的态度是没有一定限制和,只要符合于义气的原则。说明了君子的志向在于道义。同时也就是表现了君子的一种灵活的态度和广阔的胸襟。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和论述君子的言行。论语记载: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孔子就这样回答他。孔子认为君子对于言,首先是要去实践了,在去说出来。在这里,孔子当然具体也是针对子贡说话说得好,但不一定能够去做这个性格或者情况来讲的。却是同样的具有普遍的意义。孔子认为言行要一致。他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古代的有修养的人,是要做得到才说的。孔子认为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又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语言不必要太多,同时还要是慎重的,而行动却是敏捷的,对事情也是敏捷的。因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心中对于言行不一致会感到羞耻。孔子认为: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君子的品格也就体现在他的言行中了。 君子对于人的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孔子说:“君子有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君子会去成全别人的好事,成就别人的真善美,而不会去成全别人的恶。这种君子之风,会让我们的这个社会变的可爱起来。其实每一个人的心底都会有成人之美的愿望的。假如成人之恶的话,那就不是君子了,也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和所厌恶的。君子生活在社会当中,表现出来了自己的操守和修养。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作为一个君子,有自己的坚持的操守,而不会去争夺什么,也不会象小人一样的去拉帮结派,集合起来去干坏事情。就是有所争的话,也是君子之争,。他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八佾》)比如体育的竞赛的射箭,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比完以后还要一起来喝一杯。君子也不会因为一个人话说的好而去举荐他,也不会因为一个人不怎么样而不去认可他说的有道理的话。君子对亲人有很深刻的感情。孔子的弟子曾子则是认为君子喜欢通过“文”会友。曾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颜渊》)可以看出,君子重视友情,有一种很自然的深沉的友爱之情,同时也具有高雅的情致和仁爱的情怀。孔子认为,“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子路》)君子和人的交往,很容易共事,而不容易取悦的,对于人不会求全责备。又说:“君子和而不同。”跟人的关系重视和谐,而不要求一定要同,就是表示尊重他人。 我们再来看看君子在对于事物的态度。孔子认为“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君子很看重自己的名声,对于自己离开人世之后仅仅只有君子之名,而没有做到君子应该做的事业和完成自己的责任,是会感到痛恨的。君子对于事物,也会保持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他说“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子路》)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事物,不会去乱讲,就放在一边,不表示自己的观点。君子做事情,是融入了自己的真挚的情感的,也就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为人处世的。孔子认为:“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阳货》)君子在有亲人不幸离开人世的时候,就是吃东西也不会感到甜,听到音乐也不会高兴,居住的时候也总是在怀念。这也就是人的天性的表现,君子上保持了他的天性的,把内心的深厚的情感表现在事物之上。 君子在平时的生活中,很注重自己的修养和仪表。孔子认为君子有三戒,三畏、九思。曾子也认为君子有所贵的有三个方面。(三戒,三畏、九思,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在这里就不在重复。)曾子认为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泰伯》)意思是注意修饰自己动作和外貌,这样就会远离粗暴轻慢;端正自己的态度和表情,这样就会让人觉得可信;讲究语言和语气,这样就会远离粗鄙和别人的怀疑。曾子认为君子所重视的在这三个方面。这当然的君子在与人交往上所需要的修养。子夏说孔子:“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夏把孔子称为君子。孔子的外在修养有三种变化,远远的看上去很威风庄重,和他交往却是很温和的,听到他说话,有觉得很严厉。孔子也认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告诉我们要庄重,这样学习的知识来也就会牢固。这也就是孔子平时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君子之风。 上面说到子夏称孔子为君子,其实其他的人也把孔子称为君子。也正视孔子所展现出来的人格和风范是完全符合于人们心中的君子的标准的。而孔子也同样把他所认为有修养的人人称为君子。而孔子也认为自己是君子。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述而》)圣人的要求很高,不是想做圣人就可以做的到。圣人在社会中也很难看的到。而君子则不一样,标准比圣人要低一点,只要想做就能够做得到的。说不定我们的身边就有可以称得上君子的人。孔子认为只要见到君子就会感到满足了。我们知道,孔子的教育的目的也是在于培养君子的。《乡党》中介绍孔子的生活,也称孔子为君子。陈亢说“君子之远其子也。”君子也是指孔子。孔子也认为自己是君子。论语记载: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孔子在这里很自信,认为九夷如果很粗陋的话,自己这个君子到那里去住,就会变的不会粗陋,而优雅起来。当有人称赞孔子为圣人的时候,孔子则认为自己只是君子,他说:“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 孔子也称赞自己的弟子为君子。他说弟子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公冶长》)子贱这个人是君子。而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那么这是从哪里学到的呢!意思是鲁国有君子,子贱也因为君子的榜样和影响成为君子。孔子同样赞扬他的弟子南容:“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宪问》)说南容这个人是君子,因为他很崇尚道德。孔子也称赞蘧伯玉:“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蘧伯玉是卫国的大夫,孔子一个很好的朋友。修养和为人都有君子之风,有一次蘧伯玉使人来拜访于孔子,孔子和那个人坐在一起,而问这个人关于蘧伯玉的一些情况。孔子说:“夫子何为?”对曰:“ 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宪问》)这个人也是很了解蘧伯玉的,说他想减少自己的过错却在苦于没有办法啊。说明蘧伯玉在自我的修养和提升。等这个使者出去以后,孔子感叹说:“好一个使者,好一个使者!”由此可见,当时的君子在社会中还是有很普遍的。 孔子认为有君子之道。而君子之道在不同的情况之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则不同。在论语中,孔子有两个地方谈到了君子之道。我们来看看。论语记载:“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孔子认为君子的道有三,他自己没有能够做到。子贡则是知道孔子的,说这是夫子自道,自己在说自己。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三个君子之道,也许在孔子认为,是很重要,同时有很难做得到的。我们上面也谈到,有些君子的品格是容易做到的,只要自己去做就能够做得到。而不忧、不惑、不惧却是要靠修养才能达到的。也说明了孔子对这三个方面有深刻的体会,不是常人可以达到的。孔子认为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子产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恒公的宰相,为人民做了很多的好事。孔子常常赞扬子产。孔子在这里提出的四个君子之到,都是子产做到了的:自己的行为是谦恭的;对于齐恒公的尊敬的;治理国家人民是得到了好处的;使用人民的劳力是按照道义来的。所以孔子也称许子产为君子,因为子产实践了这四个君子之道。 而君子的这种品格,通过和小人的对比,就会更加的凸显出来。孔子经常把小人和君子对比。在前面我们也提到了这种对比。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如“君子易事而难悦,小人易悦而难事。”等。小人的品质刚好和君子是相反的。又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君子是安泰从容而不会骄傲自满,小人刚好相反,是君子是骄傲自满而不会安泰从容的。我们读到孔子的这种对比,在联系现实的情况,不能不佩服孔子的智慧!孔子告戒底子子夏:“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君子儒自然要有君子的风范,而小人就是读书再好,知识再多也还是小人。作为一个君子,孔子的一生中也遇到了一些小人,所以十分的痛恨小人。这也是孔子君子小人之辨十分的分明的缘故。在回答子贡“君子亦有恶乎”时孔子说:“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所以君子是厌恶一些小人的行为的,这也是君子的一种品格。孔子也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就是这个意思。君子小人对待过错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的。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而子贡则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小人有过错了,必然会文过饰非;而君子有了过错,大家都回看见知道,改过也是大家所赞扬的。 君子的观念在孔子已经发展的十分的成熟了。到了孔子,就仅仅是指具有道德品格的人。在孔子以前,君子作为一个称呼,还带有一定的职位的色彩,当然古代的君子是必然是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的。就比如,人们可以称呼大禹、商汤为君子,但是决不会称桀纣为君子的。这种道德之称到了孔子就完全的成熟。虽然孔子也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这里的君子可能是指有在位的人,晚节不保,在当时的社会上这种情况很多,而小人在这里也就是指本身道德败坏的人。而“君子易事而难悦,小人易悦而难事。”中的君子小人的对比,已经没有了职位的因素。完全是道德的区分。因为君子可以在位,小人也可能在位。孔子的这种观念,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到了今天仍然如此。 孔子把君子的品格和天联系在一起,认为君子的品格是来源于天的。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前面我们也提到,《易》中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能够懂得天命是什么,我们也很难完全明了孔子所说的君子的真切的内涵。而我们却可以从孔子以上的论述中看出君子的大致的含义。君子也就是天命落实在人类社会中具体的实践,一头联系着天,一头联系着人类社会。君子就是具有完善的人格的人。君子是对于社会和人类敢于自负的责任,具有担当精神的人。同时君子是刚健的、积极的,具有人的一切高尚的品格。

⑩ 君子之道在生活中具体体现在哪里

第一是孝父敬兄,尊重长辈;第二是“爱人”,“老吾老以及清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三是克己复礼;第四,要“自强不息”,要观察天道、民风、民情;第五,也是最为重答消明要的是君子要具有气节、操守,不但在个人品格上,要具有浩然正气,更要在整个天下层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桥租”,甚至在关键时候,君子要舍身取义。其实还体现在其他的一些细节上,可以上君子论坛网和我们一起交流。

阅读全文

与君子文化中的讲正气怎么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8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