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将粟裕授衔的经过和粟裕的资料
粟裕(1907.8.10 - 1984.2.5 ), 中国现代杰出的战略家、军事家、革命家、新四军老战士。湖南会同人,初名粟多珍、粟志裕。粟裕大将生前一直认为自己是汉族,但1988年根据民政部门考证的结果,粟裕是侗族人 简历编辑本段粟裕1907年出生于湖南省会同县伏龙乡(今坪村镇)枫木树脚村,1918年,由家乡的私塾转入县城的“洋学堂”上学,开始接受新思想。1924年3月,进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常德)附小学习。1925年春,考上省立二师,与腾代远系同学。不久,蒋介石发动“四�6�1一二”反革命政变,省 立二师的进步校长被害,粟裕等进步学生被秘密转移到武昌。他被党组织安排到叶挺的24师教导大队,任班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1日,他参加了着名的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赣粤湘边,开始了戎马生涯,赣南三整中任连党代表。1928年1月,参加湘西起义后到了井冈山。在井冈山时,工作多次调整,时而任连党代表,时而任连长,都是为加强政治工作的需要。
1929年后,因屡立战功,粟裕相继升任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粉碎了敌人四次大规模的“围剿”战争,在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奋勇向前,多次受伤,左臂中弹成残疾。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928年6月23日老七溪岭战斗中,粟裕趁敌人午后疲惫松懈之时发起攻击,突破敌军防线。留下6人坚守山顶,仅带3人追击逃敌,俘虏一百多敌人。战后,粟裕得到朱德“青年战术家”的美誉。
1934年7月,粟裕率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赴闽浙赣根据地,成立红十军团,任参谋长。后又赴皖浙赣边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由于敌人重兵围攻、堵截,红十军团损失惨重。1935年1月,组建红军挺进师,他任师长。同年10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临时省军区相继成立,粟裕任省委组织部长兼军区司令员,开创了浙南革命根据地。打退敌人多次“围剿”,坚持3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粟裕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挺进江南敌后。1938年6月17日,在韦岗伏击敌人,击灭日军少佐土井以下官兵30多人,击毁汽车5辆,缴获枪支20余支,这次战役首战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开辟了江南抗战的新局面。
1939年1月,粟裕率部奇袭官陡门,歼灭日寇200余人。
1940年7月,陈毅、粟裕率新四军7000多人,挺进苏北。9月,创建了以黄桥为中心的苏北抗日根据地,粟裕任副总指挥。10月4日,黄桥战役打响,虽敌众我寡,但粟裕以其卓越的胆识和智慧排兵布阵,采取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突然袭击的战法,在运动中歼敌,以极少的兵力取得辉煌战绩。歼灭国民党顽敌11000多人,缴获大批军需物资、枪支弹药。黄桥决战的 胜利完成了开辟苏北的战略任务,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粟裕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2年3月,兼苏中区党委书记,重视建设地方武装。1943年3月,在他指挥的车桥战役中,歼灭日军三泽大佐以下官兵460余人,摧毁敌碉堡50座。在全国率先进入战略反攻态势。当粟裕率领只有数千人的部队在苏北车桥歼日伪军逾千的捷报传到延安窑洞,慧眼识将才的毛泽东当场说了一句极有预言性的话:"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1945年2月,率一师主力渡江南下,任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指挥浙西三次反顽战役,歼敌13000人。1945年6月,在党的“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代司令员(在城南庄会议最后一天,毛泽东提出要调离陈毅去中野任副司令,升粟裕为华野司令兼政委,但这个消息让粟裕感到很意外,当即再三要求陈毅同志仍回华野,在粟裕的坚持下,毛泽东同意陈毅到中野工作,仍保留华野职务,由粟裕任华野代司令、代政委)。指挥高邮战役和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歼灭拒降日伪军2万余人,为迎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准备了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使华中、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中共中央采纳他的建议,改变太行、山东、华中3支大军同时出击外线的计划,同意华中野战军主力先在苏中内线作战。7月起,指挥华中野战军主力3万余人,与12万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作战,一个半月内七战七捷,每战均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歼敌一部,共歼敌5.3万余人,鼓舞了解放区军民敢打必胜的信心,为解放战争初期的作战指导提供了实践经验。苏中战役大捷的喜讯传到延安,毛泽东极为兴奋,亲自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发给战略区首长,介绍这一"造成辉煌成果"的经验:"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故战无不胜,土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毛泽东将粟裕的经验推广到全军学习。
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毛泽东电告陈毅:"具体作战由粟裕同志负责。"在战略上仍处于内线的条件下,先后指挥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共歼敌7个军(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内有国民党号称“王牌军”的整编第74师,1947年8月,粟裕在将欲围歼整编74师的布置发中央后,收到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来电:"究竟打何路最好,由你们当机立断,立付施行,我们不遥 制。"并最终粟裕精彩的完成了痛歼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的壮举。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同陈毅一起率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鲁西南,掩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南下大别山,指挥沙土集战役,歼敌1个整编师,迫使敌从山东和大别山区抽调4个整编师来援,实现了华东战区由内线向外线、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随即挺进豫皖苏边区。他体察军事政治形势的发展,于1948年1月、4月提出3个纵队暂缓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的建议,为中共中央采纳。5月陈毅奉调到中原工作,他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
1948 年5月,西柏坡城南庄,从不出门迎接党内同志的毛泽东,竟大步走出门外,与粟裕长时间握手,并意味深长道:"17年了!"17年前,粟裕担任红12军64 师师长,在第一次反"围剿"中,先擒张珲瓒,后打谭道源。抚今追昔,两人都很激动。毛泽东说:"你们打了那么多漂亮的大胜仗,我们很高兴啊!这次要好好听听你的意见哩。"
这次会议上,毛主席改变了原来马上渡江的计划,听取了粟裕的意见,就有了后来扭转中原战局的豫东战役,孟良崮战役之后一周年,气吞山河的毛泽东在西柏坡向粟裕面授中原大战机宜时问粟裕:"去年,也是在这个宜人的5月,你们在山东打了一仗......""在孟良崮。"粟裕回答。"战果如何?""全歼74师,击毙敌酋张灵甫。"毛泽东含笑鼓掌:"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消灭了74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粟裕脱口而出:"蒋介石。他大喊,我的精锐之师遭此惨败,实在没想到。" 毛泽东:"还有一个人呢?" 粟裕,"陈诚?"毛泽东:"不足挂齿。" 粟裕:"何应钦?"毛泽东:"何足道哉。"粟裕,"白崇禧?"毛泽东:"离题千里了。"粟裕:"那么是谁呢?"毛泽东:"第二个没想到的就是我毛泽东!"
1948年6月兼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在豫东战役中毛泽东复电完全同意粟裕的意见,并指出:"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并无比信任地指示粟裕:"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必请示。"
此战后,毛泽东说:"解放战争好象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六七月间,指挥华东野战军8个纵队、中原野战军2个纵队进行豫东战役,歼敌9万余人,取得了大规模攻城打援作战的胜利,改变了中原、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打乱了国民党军防御体系,为尔后进行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8年9月指挥济南战役,攻克坚固设防的大城市济南,歼敌10万余人。9月24日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原、华东野战军并肩作战,于11月6日发起淮海战役。11月8日与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震联名提出将南线国民党军主力抑留于徐州及其周围逐步歼灭的重要建议,为中央军委采纳,对扩大淮海战役规模,发展成为南线的战略决战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战役中,作为中共淮海前线总前委成员,直接指挥了华东野战军17个纵队作战。以其杰出的军事家的战略眼光和胆识,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淮海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55万余人,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歼敌44万人。毛泽东曾说过:“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现在一般的军史研究者都认为淮海战役的实质进程是由粟裕推动的。
1949年1月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仍代理司令员、政治委员职务)。在渡江战役中指挥所部追歼逃敌5个军 于皖南郎溪、广德山区,解放南京、杭州。5月指挥上海战役,歼敌主力8个军于上海外围,使上海免遭严重破坏。先后兼任上海市军管会副主任、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南京市市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在解放战争中,他富有战略远见,善于关照战略与战役和各战役、各阶段之间的联系,适时集中和转用兵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役的胜利,积累了组织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丰富经验。
1949年9月3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奠基典礼。毛泽东主席是第一个上前铲土的,他起身时,拉上了朱德,又迈过许多人,拉过粟裕,三人和贺龙一起上前为纪念碑铲下土。一代军神刘伯承也曾说:粟裕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1950年6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会上,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粟裕汇报了解放台湾的各项准备工作。粟裕请求由中央军委直接组织指挥台湾战役,毛泽东则决定这一战役仍由粟裕指挥。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直接点将要粟裕为东北边防军总司令兼政委,肖劲光为副司令,准备指挥军队入朝,但粟裕却突然发病并住进了疗养院,毛泽东后点将林彪,同样发病,后点将彭德怀入朝。
在总参工作期间,参与朝鲜战争指导, 提出很多重要建议.提出完整的军队建设计划,实现新中国第一代国防体系建设.
1958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同年调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72年任军事科学院第一政治委员。他致力于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提倡学习军事辩证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要在军事领域解放思想,研究和回答现代战争提出的新问题。是军事科学研究实践的一位开拓者。“文化大革命”中曾任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在周恩来领导下,分管铁道、交通、邮电、港口建设和造船统筹。
1984年 2月5日病逝于北京。他逝世后,中共中央在讣告中说他“尤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这样的评价在开国将帅中是绝无仅有的。
夫人楚青写诗一首,以寄托和粟裕共同战斗、生活四十多年的深情。诗如下:
遣怀
时晴时雨正清明,万里送君伴君行。
宽慰似见忠魂笑,遣怀珍惜战友情。
唯思跃马挥鞭日,但忆疆场捷报频。
东南此刻花似锦,堪慰英灵一片心。
❷ 粟裕有什么作为,他怎么能会成为大将
粟裕是新中国谋略型将军,有很强的战略思想,军事才华出众比叶剑英之流强多了。只是为了平衡各军不可能让四野有三位大帅才成为大将的
❸ 着名将军粟裕是哪个民族
着名将军粟裕是侗族 粟裕(1907-1984) 湖南省会同县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七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连长、营长、支队长,六十四师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一军团教导师政治委员,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红十军团参谋长,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副指挥,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❹ 粟裕的资料谁有
粟裕(1907-1984) 中国现代杰出的战略家、军事家、革命家。湖南会同人,初名粟多珍、粟志裕。粟裕大将生前一直认为自己是汉族,但据共和国后来考证粟裕是侗族 。
简历
1918年,由家乡的私塾转入县城的“洋学堂”上学,开始接受新思想。1924年3月,进入常德二师附小学习。1925年春,考上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师范。不久,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常德二师的进步校长被害,粟裕等进步学生被秘密转移到武昌。他被党组织安排到叶挺的24师教导大队,任班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8月1日,他参加了着名的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赣粤湘边,开始了戎马生涯,赣南三整中任连党代表。1928年1月,参加湖南起义后到了井冈山。在井冈山时,工作多次调整,时而任连党代表,时而任连长,都是为加强政治工作的需要。
1929年后,因屡立战功,粟裕相继升任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粉碎了敌人四次大规模的“围剿”战争,在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奋勇向前,多次受伤,左臂中弹成残疾。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928年6月23日老七溪岭战斗中,粟裕趁敌人午后疲惫松懈之时发起攻击,突破敌军防线。留下6人坚守山顶,仅带3人追击逃敌,俘虏一百多敌人。战后,粟裕得到朱德“青年战术家”的美誉。
1934年7月,粟裕率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赴闽浙赣根据地,成立红十军团,任参谋长。后又赴皖浙赣边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由于敌人重兵围攻、堵截,红十军团损失惨重。1935年1月,组建红军挺进师,他任师长。同年10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临时省军区相继成立,粟裕任省委组织部长兼军区司令员,开创了浙南革命根据地。打退敌人多次“围剿”,坚持3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粟裕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挺进江南敌后。1938年6月17日,在韦岗伏击敌人,击灭日军少佐土井以下官兵30多人,击毁汽车5辆,缴获枪支20余支,这次战役首战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开辟了江南抗战的新局面。
1940年7月,陈毅、粟裕率新四军7000多人,挺进苏北。9月,创建了以黄桥为中心的苏北抗日根据地,粟裕任副总指挥。10月4日,黄桥战役打响,虽敌众我寡,但粟裕以其卓越的胆识和智慧排兵布阵,采取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突然袭击的战法,在运动中歼敌,以极少的兵力取得辉煌战绩。歼敌11000多人,缴获大批军需物资、枪支弹药。黄桥决战的胜利完成了开辟苏北的战略任务,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粟裕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2年3月,兼苏中区党委书记,重视建设地方武装。1943年3月,在他指挥的车桥战役中,歼灭日军三泽大佐以下官兵460余人,摧毁敌碉堡50座。在全国率先进入战略反攻态势。1945年2月,率一师主力渡江南下,任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指挥浙西三次反顽战役,歼敌13000人。1945年6月,在党的“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指挥高邮战役和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歼灭拒降日伪军2万余人,为迎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准备了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使华中、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中共中央采纳他的建议,改变太行、山东、华中3支大军同时出击外线的计划,同意华中野战军主力先在苏中内线作战。7月起,指挥华中野战军主力3万余人,与12万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作战,七战七捷,每战均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歼敌一部,一个半月中歼敌5.3万余人,鼓舞了解放区军民敢打必胜的信心,为解放战争初期的作战指导提供了实践经验。中央军委将苏中作战经验通报全军,要求各区“仿照办理”。10月山东、华中野战军会师后,根据中共中央决定,负责战役指挥。
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仍负责战役指挥。在战略上仍处于内线的条件下,先后指挥了宿北、鲁南、莱芜、泰蒙、孟良崮等战役,共歼敌7个军(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内有国民党号称“王牌军”的整编第74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同陈毅一起率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鲁西南,掩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南下大别山,指挥沙土集战役,歼敌1个整编师,迫使敌从山东和大别山区抽调4个整编师来援,实现了华东战区由内线向外线、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随即挺进豫皖苏边区。他体察军事政治形势的发展,于1948年1月、4月提出3个纵队暂缓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的建议,为中共中央采纳。5月陈毅奉调到中原工作,他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6月兼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六七月间,指挥华东野战军8个纵队、中原野战军2个纵队进行豫东战役,歼敌9万余人,取得了大规模攻城打援作战的胜利,改变了中原、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打乱了国民党军防御体系,为尔后进行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创造了有利条件。9月指挥济南战役,攻克坚固设防的大城市济南,歼敌10万余人。9月24日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原、华东野战军并肩作战,于11月6日发起淮海战役。11月8日与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震联名提出将南线国民党军主力抑留于徐州及其周围逐步歼灭的重要建议,为中央军委采纳,对扩大淮海战役规模,发展成为南线的战略决战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战役中,作为中共淮海前线总前委成员,直接指挥了华东野战军17个纵队作战。以其杰出的军事家的战略眼光和胆识,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淮海战役功歼灭国民党军55万余人,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歼敌44万人。毛泽东曾说过:“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现在一般的军史研究者都认为淮海战役的实质进程是由粟裕推动的。
1949年1月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仍代理司令员、政治委员职务)。在渡江战役中指挥所部追歼逃敌5个军于皖南郎溪、广德山区,解放南京、杭州。5月指挥上海战役,歼敌主力8个军于上海外围,使上海免遭严重破坏。先后兼任上海市军管会副主任、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南京市市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在解放战争中,他富有战略远见,善于关照战略与战役和各战役、各阶段之间的联系,适时集中和转用兵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役的胜利,积累了组织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丰富经验。
1949年9月3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奠基典礼。毛泽东主席是第一个上前铲土的,他起身时,拉上了朱德,又迈过许多人,拉过粟裕,三人和贺龙一起上前为纪念碑铲下土。一代军神刘伯承也曾说:粟裕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在总参工作期间,参与朝鲜战争指导, 提出很多重要建议.提出完整的军队建设计划,实现新中国第一代国防体系建设.
1958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同年调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72年任军事科学院第一政治委员。他致力于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提倡学习军事辩证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要在军事领域解放思想,研究和回答现代战争提出的新问题。是军事科学研究实践的一位开拓者。“文化大革命”中曾任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在周恩来领导下,分管铁道、交通、邮电、港口建设和造船统筹。
1984年2月5日病逝于北京。他逝世后,中共中央在讣告中说他“尤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这样的评价在开国将帅中是绝无仅有的。
着作
着有《粟裕战争回忆录》、《战时参谋工作》、《粟裕军事文集》等。他戎马一生,身经数百战,屡立战功,充分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思想与高超的指挥才能。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建设,为发展我国的军事科学,都做出了卓越贡献。
评价
他智如张良(直谏与国民党军决战于长江以北)
才如韩信(孟良崮之战,取上将首级于百万军中)
义如关羽,两辞司令,一让元帅,死后与先死的官兵同葬.(粟裕墓在江苏省徐州市市区南郊淮海战役烈士纪念碑园区内)
“我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党的领导下,身经数百战,在和我共同参加战役、战斗的同志中,牺牲了的烈士有十数万,而我还活着,见到了革命的胜利。在我身后,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不要举行追悼会,希望把我的骨灰撒在曾经频繁转战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山东、河南几省市的土地上,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在一起。”
“主席当家家家旺 粟司令打仗仗仗胜”---苏中民谣.
“一心为民,两让司令,三次先遣,四过长江,五人总前委之一,六次负伤,七战七捷,八省征尘,九死一生,十大将之首。”
文化大革命
粟裕没有被打倒,是因为毛泽东的一句话,也因为周恩来保他、用他……要说清楚粟裕在“文化大革命”中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就有必要说一说他为什么没有在运动中被打倒。
1958年军队发生了一次反对教条主义的运动,粟裕被莫须有的罪名撤掉了总参谋长的职务。此后,他被调到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这实际上是个闲职,也就是没有了在军事第一线的工作的权力。到了“文革”中,在有些人看来他不过是一只“死老虎”了,斗争的锋芒主要不是针对他了。这时候有人想到了他。
那天他突然接到电话,说周恩来找他谈话,他心里惴惴不安。总理见到他,说了这样一段话:“毛主席说,粟裕有战功!你一时还是打不倒的。”
周恩来要他到国防工办去当军管小组组长,支撑当时已是很困难的国防工业。接着他又担任了国务院业务组的成员。也正是最高统帅的话,才有了他在“文革”中忍辱负重的特殊经历。
但是,林彪、江青的黑名单上,却列上了粟裕的名字。在军事科学院,有造反派扯起了“打倒叶(剑英)粟(裕)王(树声)”的旗帜。在京西宾馆,有人成立了他的专案组,开始查他的所谓“特嫌”的问题……到了1967年,“中央文革”大反所谓“二月逆流”,有人在国防工办也喊出了打倒粟裕的口号,贴出了打倒粟裕的大标语,说他是“二月逆流”的成员。
这个时候,周恩来出面了。第二天在国防工办的造反派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手里举着毛主席语录,厉声质问:“谁说粟裕是二月逆流的成员,你站出来!”“谁说的,你站出来!”“谁说的,你站出来!”
周恩来连说三遍,没有人敢站出来。粟裕这才没有被打倒。那个时候,国防工业系统的两派斗争是很激烈的。“中央文革”支持一派,林彪一伙又支持另一派。两派打得不可开交,经常弄得粟裕吃不好饭,睡不成觉。虽说毛泽东说过话,周恩来又力保他,但粟裕也没有能在国防工办待多长时间。
林彪也不能容他在国防工办,很快就让他的亲信把权力夺了过去。这时,周恩来又找到粟裕,说:“你现在回不了部队,就继续留在国务院业务组吧,我这里很需要人。”
粟裕看看总理消瘦的身体,说:“总理呀,我努力学着做吧。但请总理替我向主席报告,一旦打起仗来,我还是要上前线。”
总理当然理解一个大将的心情,点头答应了。粟裕一方面在国务院业务组工作,同时又两度担任中央军委常委……战争年代,粟裕就是以审时度势、深思熟虑着称的。到了“文化大革命“,他更加谨言慎行。每说一句话都是经过反复思考的。这并非是他胆小怕事了,相反,这正是他的一种斗争艺术。
主要战斗
黄桥战役粟裕7千——1.5万余人歼敌1.1万余人
苏中战役粟裕3万余人——12万歼敌53700人
鲁南战役粟裕不详歼敌53530人
莱芜战役粟裕不详歼敌56800人
孟良崮战役粟裕不详——约45万人歼敌32680人
豫东战役粟裕不详歼敌93970人
淮海战役粟裕、刘伯承、邓小平、陈毅、谭震林60万——80万歼敌555570人
❺ 戎马一生的大将粟裕原来是侗族人,为什么他自认汉族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献中被称为“黔首”,一般认为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明清以来,侗族被称为“僚人”、“侗僚”、“峒人”、“洞蛮”、“峒苗”或泛称为“苗”或“夷人”。民国时期称为“侗家”,新中国成立以后称为侗族。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省、等地。
过去侗族的村寨都由寨老们来管理,寨老又称为乡老。他们大都是寨内有声望的族长和头人,也有少数是青壮年。他们都能说会道,懂得本寨历史和风俗典故,办事公道,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望。
1951年国庆观礼的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曾问粟裕:“你是湘西人,是少数民族吧?是不是苗族?”粟裕将军笑答:“不是,主席。我们那个会同县有苗族、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也有不少汉族,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区。”
1986年有关部门通过考察认定会同县的粟姓系从通道侗族自治县搬来,会同大部分人才改为侗族。1989年,中央批准同意恢复粟裕将军的侗族身份。
❻ 粟裕的战略战术思想
粟裕的战略战术思想可以概括为实事求是,不拘一格。粟裕认为,“毛主席依据革命战争实践为我们制定的一系列战略战术,是战胜一切敌人的强大法宝。”要发挥这个法宝的威力,必须结合实际灵活运用,要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敢于发展。这是他能够不断发展我军战略战术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作战方法是不断发展的
粟裕以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对作战方法的运用和发展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说:自有战争以来,作战方法的运用和发展,总是同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都是人和武器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常常是首先或最终必然用于军事领域,使军队的武器装备得到改进,而军队装备技术条件的发展变化,又必然促使作战方法改变。1979年1月,粟裕根据当前各国军队武器装备的发展情况指出, “现代武器装备,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作为先进武器使用的那种飞机、坦克、大炮相比,是一种阶段性的变化,即发展到了以导弹、核武器和电子技术装备为代表的这样一个新的阶段,”至于常规武器装备的发展,他认为,超级大国和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大体到五十年代中期,已经完成由轻武器为主到以重武器为主的过渡,或者说是由枪战为主过渡到了以炮战为主。”目前人民解放军的“常规武器正处于由轻武器为主转变到以重武器为主,或者说是由枪战为主转变到以炮战为主的这样一个过渡阶段。”针对上述情况,他明确地指出,这种变化,向传统战法提出了挑战,它迫切要求发展战略战术,努力探索和研究现代条件下的作战指导规律。
(二)战略战术的运用要灵活机动,着眼于特点,着眼于发展
粟裕对战略战术的运用,不仅以高度的灵活性着称,而且在理论上作了极为透彻的阐述。他认为,主动性和灵活性是打胜仗的重要条件。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要适合中国的国情军情,从实际出发,不拘一格,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82页)仗,什么时候好消灭敌人就在什么时候消灭敌人,什么敌人好消灭就打什么敌人,什么战法有效就采用什么战法。他强调传统战法的运用须在总的战略方针指导下,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特点,着眼于发展。他说,在战争史上,没有出现过在同样的地点,以同样的兵力,打同样的敌人的情况;即使出现这种情况,再用同样的作战样式去打,是不能胜利的,甚至要失败,因为敌人也吸取了教训。所以,这就要靠发挥主观能动性,机动灵活地运用战略战术。
(三)辩证地对待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的关系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一切战争行动的依据。粟裕认为,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两者是辩证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运用中,要依据战争情况的变化而发展。在革命战争中始终是把消灭敌人放在第一位,这样就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转变敌我力量对比,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他在强调消灭敌人的同时,也阐述了保存自己的重要性。他十分重视在未来战争中如何保存自己的问题。他说, “由于敌人拥有杀伤力、破坏力空前增大的武器和远战技术兵器,可以对我们的前方和后方同时造成严重破坏,并且有可能使我军在消灭敌人之前遭受重大杀伤,或者在我军歼灭敌人之后又遭到报复性的重大杀伤。这样,在未来战争中,‘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就有了新的内容和新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相应地发展我军的战略战术。”
(四)战役战术上的以多胜少是打败敌人的主要作战方法,但不是绝对的
粟裕认为,为了从战略防御中改变敌我形势,争取胜利,必须坚持战役战斗上的以多胜少原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是打败敌人的主要作战方法。但是在敌强我弱的总形势下,敌人有强大的后续力量,每次战役战斗都对敌达成优势是困难的。因此战役战斗上的以多胜少不能是绝对的,只能是相对的。如果指挥员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有决定影响的环节上达成优势,也能以少胜多。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同样是适用的。他强调指出,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特别是战争初期,实行这个原则,必须根据敌我双方变化了的情况,采取一些新的做法。如对以坦克为主的敌军打歼灭战,“集中兵力主要是对敌人坦克,装甲战车而言;形势优势,不仅仅是指兵力对比,也包括火力对比……要避免出现那种在兵力上占很大优势,但火力并不占优势,甚至处于劣势的情况。”
五)适时转换作战形式和作战样式
粟裕认为,基本作战形式是阵地战、运动战和游击战。在不同的战争时期和不同的阶段,应根据全局形势和敌我力量的对比,适时地实施以作战形式为主要内容的战略转变,以一种作战形式为主,另两种作战形式配合。这是战争指导上的重要任务。1 935年,他在革命低潮时节,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率挺进师进入国民党腹心地区浙江,自觉地实施了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1941年,他在苏中又成功地领导实施了由对顽固派的以运动战为主向对日伪军的以游击战为主的战略转变。粟裕还认为,不同的战役和战斗,也要根据作战的需要,适时注意作战形式和样式的转换。例如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大兵团作战中,人民解放军以运动进攻将敌人合围,但因敌守备技术加强,构筑工事效率提高,能迅速形成野战防御工事体系,作战形式就转换为阵地进攻了。
(六)诱敌深入是弱军战胜强军的有效战法,但不是积极防御的唯一打法
粟裕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认识到、弱军在强军进攻面前,为了保存军力,待机破敌,一般地是诱敌深入。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运用这种作战方法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剿”,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确是弱军战胜强军的一种有效作战方法。但粟裕并不把它看成是任何情况下都可采用的作战方法。他说:“诱敌深入并不是目的,而是歼灭敌人的一种手段。诱敌深入也不是贯彻执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的唯一打法,”基于这种认识,他在解放战争初期未采用诱敌深入,而是在苏中解放区前部迎击进攻之敌,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的胜利。粟裕认为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对待现代化敌军的进攻,诱敌深入的运用,与过去相比会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是通过坚守防御和运动防御,逼迫或引诱敌人进入我预设战场,把它包围起来予以消灭。
(七)战略转移是特殊形式的进攻
粟裕经历过多次战略转移,有较深刻的体验。他认为,“战略转移,就红军来说,既是退却,又是特殊形式的进攻,即从一个方向和区域向另一个更有利的方向和区域去求得发展”。要重视出击方向和时机的选择,他说:“出击方向的选择是战略问题。要对敌我形势作正确的分析,要对具体地域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等诸种条件作综合分析,尤其要注意选择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环节和注意利用敌人的矛盾。同时出击时机的选择也十分重要”。他还指出,在长距离的转移过程中,作战指导上“要处理好打与走的关系。转移当然要走,但要走得好,既要尽量避免不利的和不必要的战斗,以保存力量;又要选择有利时机给敌人以打击,才能夺取主动。
(八)把握好战区战局转折
粟裕认为,战争中除了有个战略转折和战役转折之外,还存在着战区战局转折。这是他在战争实践中提出的一种新观点,并运用于自己的战争活动中。粟裕说,在战争全局转折和战役转折这两个高低层次之间,还存在一个层次,就是战区战局转折。这个转折,就是在一个战区的整个战争过程中,“依据敌我双方的变化,又形成若干段落。在这一个段落与下一个段落之间,形成了战区的转折。这时,战争的许多方面,如作战对象、作战地域、作战规模,作战方法会发生变化,各方面的关系表现得错综复杂。……这是在战区指挥上,最不容易掌握的时节。”他还指出,要实现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战区战局转折,有时不是一个战役能够完全实现的,还必须经过新的作战的胜利,才能实现战略意图,取得完全主动。粟裕用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进行的一系列重要战役来说明华东战区出现的几次战局转折。1946年9月,华中野战军主力北上与山东野战军会师苏北,初期作战告一段落,战场由前部转入纵深,这可以说是华东战区第一个战局转折的开端。宿北战役的胜利是实现这一转折的标志,鲁南战役是宿北战役的继续。鲁南战役的胜利,实现了基本战略意图,完成了这个转折。从此开始,华中、山东两个战区实现了统一,把运动战推向了更大的规模。华东战区的第二个战局转折,“是由集中兵力到兵分三路扯散敌人,再到集中兵力歼灭分散之敌,由内线歼敌到外线出击的转折,也是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一九四七年九月,我军在鲁西南荷(泽)巨(野)公路上的沙土集地区.全歼国民党整编第57师,标志着这一次转折的胜利实现。从此,华东野战军不仅彻底粉碎了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而且取得了在外线作战的主动权,主力南下陇海路,挺进豫皖苏,与刘邓、陈谢胜利会师中原。”华东战区的第三个战局转折, “是一九四八年六月的豫东战役,那是由战略进攻向战略决战的转折。”这次战役的胜利,改变了中原和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从此在中原战场,敌人已完全失去了发起战役性进攻的能力,为后来的南线战略决战战役创造了条件。
❼ 粟裕是什么民族
幼名继业,学名多珍,字裕,以字行,湖南会同人,侗族后代。中国现代杰出军事家、革命家、战略家。
❽ 粟裕是个什么样的人
粟裕是一位不可多得优秀作战指挥员,善于抓战机,不论大小战斗都发挥的很出色。
❾ 粟裕是什么人物
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于湖南会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参加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第六师师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主要指挥高邮战役、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❿ 粟裕什么民族
粟裕出生于湖南会同县属于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