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简介郑州以及河南的的文化遗产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远在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着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历史上, 河南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和商城郑州,中国四千年建都史,建都于河南的就有2000年.
悠久的历史为河南留下了极为珍贵和丰富的文物古迹,历史学家称河南为“中国历史博物馆”。
河南地下文物和馆藏文物均居全国首位。
这里有记载着人类祖先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有“人祖”伏羲太昊陵、黄帝故里和轩辕丘;有最古老的天文台周公测景台;有历史上最早的关隘函谷关、最早的禅宗寺院白马寺;有以少林武术发源地名扬四海的“中国第一名刹”嵩山少林寺和闻名中外的相国寺,等等。
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分别于2000年和200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如古代哲学家、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 政治家、军事家姜子牙、苏秦、张慧核穗良、岳飞,科学家、医学家张衡、张仲景,文学家、艺术家杜甫、韩愈、白居易、司马光、吴道子,佛学家玄奘等等。
他们都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也是河南人民的骄傲。
河南是中国姓氏发源地最多的省份,百家姓是台湾70%的客家人,48个姓氏的祖居地。
近年来,海内外华人来豫寻根者络绎不绝。
3600年前,这里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之一。
郑州曾为夏、商都城之一,为管、郑、韩等藩国的首府,为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为州。
辖区内发现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种类型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
据史籍记载,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为“有熊氏”生于轩辕之丘,部分学者认为轩辕之丘指现在郑州下辖新郑市。
部分学者认为夏代曾建都于阳城(今登封市)。
春秋战国时期,郑、氏穗韩先后在新郑建都(为当时周帝国的二级行政单位),长达500多年。
秦汉时期,郑州地区始置荥阳、巩、京、新郑等县。
之后,历代先后在郑州地区设置荥阳郡、北豫州、荥州等。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将荥州改为郑州。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管州治所,州治位于今天的管城区。
北宋建都汴京后,郑州属京畿路(今开封市),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建为西辅,成为宋代四辅郡之一。
金代,隶南京路(今开封市)。
金贞佑四年(1216),管城更名故市,后复名管城县。
清雍正二年(1724)郑州升为直隶州,隶河南省。
明初,郑州划归开封府。
清代,郑州为两次升为直隶州。
本世纪初,由于平汉和陇海铁路在郑州交汇,郑县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1923年,郑州爆发了“二七大 *** ”。
这次大 ***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团结战斗的伟大力量和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为了纪念这次大 *** ,在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建有“二七”纪念堂;市中心建有“二七”广场和“二七“纪念塔。
这是这座英雄城市的光辉象征。
因此,郑州就以“‘二七’城”着称。
现在市中心已经形成‘二七商圈’,是郑州市内商业活动最发达的地区。
1913年改郑州为郑县。
1928年改郑县为郑州市。
1931年撤市复改郑县。
1933年为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
1948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 *** 接管郑州,设郑州市。
1954年河南省人民 *** 由开封迁入郑州,郑州成为河南省省会。
悠久的历史给郑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全市有各类文物古迹1400多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
嵩山风景名胜区是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就坐落在嵩山脚下,威震海内外的少林功夫从这里走向世界。
这里还有我国最早的天文建筑周公测景台和元代观星台、中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中岳庙等。
在郑州周围,还有星罗棋布的古城、古文化、古墓葬、古建筑、古关隘和古战场遗址,着名历史人前卜物列子、子产、韩非子、杜甫、白居易、高拱、李诫等出生在郑州。
B. 河南有什么传统文化
1、少林武术节
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中的奇葩,国之瑰宝。为了弘扬中华武术,扩大对外开放,郑州自1991年开始举办“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隔年举行。
在武术节期间举行精彩的武术竞赛和表演,进行经贸、科技交流和各种富有民族与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娱乐及旅游活动。
这是一项融经贸、文化、旅游、科技为一体的大型国际性综合活动,每次都吸引国内外数十万人云集郑州。
2、古荥龙舞
郑州市邙山区古荥镇的龙舞,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每逢农历正月十五龙灯节,方圆几百里的百姓都涌向古荥观看,据说清干隆、光绪二帝都曾亲临古荥观看龙舞。1949年后,古荥龙舞得以创新发展,演技日益精湛。
它汲取了各种龙舞的特点,又不同于其他龙舞,故事完整生动,情节曲折感人,表演场面宏大,艺术风格独特。整场表演分为鱼跃龙门、金龙出南门、龙蜗玉柱、二龙相戏、解救青龙、二龙戏珠、胜利对舞等10个场面。
古荥龙舞流传至今,其影响之大,历史之悠久,在中原地区是不多见的。1988年古荥龙舞应邀参加了北京国际旅游年的龙舞大赛,誉满京城。
3、笑伞
流传于荥阳一带的民间艺术。传说隋大业十二年(616),瓦岗军起义,翟让用李密计,破金韩关,进取荥阳。
隋扬帝派大将张须陀为荥阳通守,协同荥阳大守郇王庆合兵讨伐。瓦岗军初战不利,于是乘正月十五玩花灯之机,巧扮民间歌舞艺人,
随民间社火一起混进城内,里应外合,一举攻克荥阳。笑伞就是义军当时扮演的巧余中节目之一。如今歌舞队中执伞的滑稽老人,即是赫赫有名的程咬金,其他男女演员各2人也是义军勇士。
4、律棒鞭
流行于荥阳一带的民间歌舞,起源年代不详。毁樱演员只有3人,男1女2。细乐器伴秦,白8~10人组成,其节奏轻松、流畅。曲牌有“谓调”、“剪剪花”、“剪剪花变新调”、“满州”、“双翠翠”、“下河”、“对花”等10多种。
表演时男演员饰相公,女演员饰小姐,手持竹眼钱。舞蹈动作从曲调过门开始,男演员即右手持扇,载歌载舞,而女演员则手持竹鞭,随节拍上下击鞭。舞蹈反映青年男女踏青相恋。
5、独角兽
流传于新郑一带的独特民间舞蹈。是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刑天舞戚的故事创造的,反映出对不畏强暴的断头英雄的崇拜。在伴秦中绕场蹦跳翻滚、窜桌子,并以腰部的夸张表演,表现独角兽暴躁怒吼或温顺平静的表情。孝山
后在急迫的“闹台”乐曲伴奏中,斗兽者执鞭出场,与独角兽打斗拼搏。其“击头”、“击腿”、“滚翻”、“窜桌子”、“倒立”、“擒兽”等动作粗旷诙谐,生动有趣,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6、跳经担
流行于新密一带的民间舞蹈。在庙会期间,妇女们挑着自制的花篮(经担)到庙会神前进香,然后在神前空地上边哼经曲,边跳经担,以示对神灵的虔诚。跳经担的音乐与伴奏主要是经曲,使用的乐曲是木鱼和碰铃,伴唱的是经曲。
7、张公背张婆
流传于新密一带的民间舞蹈。参加演出的只有2人,服装道具简单,人物造型幽默风趣。表演时舞曲采用地方戏曲中的流水板、阳调、银扭丝、汉江等曲调。据传张公是晋国贵族介子推的家仆,介子推躲在绵山,不愿出仕,
晋文公为逼他出山而焚绵山,介子推被烧死。张公将介母背出火海,并认为义母。张公为人忠厚,外出时唯恐介母在家寂寞或遭野兽伤害,
因此无论耕地还是赶集都要背着介母,直至介母寿终。后人为纪念张公仗义行为,编排此舞,以表敬仰之心。
C. 河南郑州的风俗有哪些
郑州也也有广为人知的风俗,上元佳节(又叫元宵节)时要吃元宵,代表团团圆圆和和美美,也会耍龙灯,同时还要送花灯,一般会对出嫁或得子时送出,而且还流行猜灯谜,希望能喜气洋洋平平安安,春节里要放鞭炮,舞狮舞龙。
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民俗及民众的日常生活。
民俗文化发展现状
尽管国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护民俗文化,但仍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保护国家制度的确立与学术界发起的“救亡图存”式的田野调查工作,而对于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及其在整体文化产业结构中的转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则明显不足。
老艺人人衰艺绝、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艺失传掺假等现状层出不穷,即便是幸存的年画、皮影、剪纸等经典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也已日渐衰落。
我国所开发的文化产业,多是针对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传媒文化、时尚文化而进行,以乡土社会为主要阵地的民俗文化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俗文化产业在全国各地兴起,早已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展演制销模式以及“文艺搭台,经贸唱戏”的简单框架,初步显现出一定的规模化发展与自觉性追求。
D. 郑州的人文特色是怎样的
郑州的市花是月季花。
月季,直立灌木,高1-2米;小枝粗壮,圆柱形,近无毛,有短粗的钩状皮刺或无刘。花几朵集生,稀单生,直径4-5厘米;花瓣重瓣至半重瓣,红色、粉红色至白色,倒卵形,花期4-9月,果期6-11月。
截至2016年10月,郑州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传承人4人;省级非遗59项,传承人26人;市级非遗185项,传承人149人。已公布五批市级项目,三批市级传承人。其中,少林功夫、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超化吹歌、巩义小相狮舞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郑州人的主食以面食为主,面食中又以白面(即小麦面)食品为主,粗粮面只作为营养搭配和调剂口味,需求量较小。常见的面做食品有馍(馒头)、菜馍(又叫菜蟒或菜龙)、油卷、包子、烙模、油饼、菜盒、烧饼、油条、炸菜角等等。郑州人特别喜欢吃面条,面条的种类很多,有汤面条、捞面条、炸酱面条、卤面条、炒面条、牛羊肉烩面条等等。郑州人的副食即佐餐菜肴主要有五大类:肉菜类、青菜类、食用菌类和豆制品及蛋类。
E. 郑州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
一、地理环境:
1、位置境域
郑州市位于中国华北平原南部、黄河下游,居河南省中部偏北,东接开封,西依洛阳,北临黄河与新乡、焦作相望,南部与许昌、平顶山接壤,全市东西长135-143公里,南北宽70-78公里,版图总面积7446平方公里,介于东经112°42′-114°14′,北纬34°16′-34°58′之间。
2、地形地貌
郑州市位于秦岭东段余脉、中国第二级地貌台阶与第三级地貌台阶的交接过渡地带。总的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呈阶梯状下降,由西部、西南部构造侵蚀中低山,逐渐下降过渡为构造剥蚀丘陵、黄土丘陵、倾斜(岗)平原和冲积平原,形成较为完整的地貌序列。
3、气候
郑州市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气团交替频繁,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冬季漫长而干冷,雨雪稀少;春季干燥少雨多春旱,冷暖多变大风多。
夏季比较炎热,降水高度集中。秋季气候凉爽,时间短促。
全年平均气温15.6℃;8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5.9℃;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2.15℃。全年平均降雨量542.15毫米,无霜期209天。全年日照时间约1869.7小时。
4、水文
郑州市境内有大小河流124条,流域面积较大的河流有29条,分属于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郑州市境内的伊洛河、汜水河和枯河是黄河的支流。伊洛河由洛河和伊河交汇后形成,总长447公里。
二、历史文化:
5000年前,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并建都在郑州这片土地上。
上古时代,郑州属九州中的豫州之域。
夏朝早期,帝舜封禹建都于阳城(今登封王城岗遗址)建立夏朝,为夏伯。后夏朝迁都于阳翟(今许昌禹州)。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将天子之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于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传说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国号“夏”。
3600年前,商朝第十任君主,仲丁即位元年,都城亳(今商丘)遭遇河决之害,遂将国都自亳(今商丘)西迁于嚣(亦作隞;今郑州商城遗址),商朝自此开始迁都。仲丁二弟外壬仍建都于此。[38]仲丁三弟河亶甲自嚣(今郑州商城)迁都于相(今安阳)。
西周灭殷后,周武王将其弟叔鲜封于管(今郑州市管城区)建立管国,当时周朝在郑州地区的封国,除管国外,还有郐国、东虢国、祭国、密国等。西周灭亡后,平王东迁洛阳,是为东周。
但此时周天子己名存实亡,代之是诸侯兴起、互相争霸兼并的局面,而新郑则在“‘乱世”之际,作为一个重要都邑而兴起,并开始成为郑州地区的政治中心。
春秋初年,郑国向东迁都于新郑(今郑韩故城遗址),国势强盛,在各诸侯国中地位显赫。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国,将国都自阳翟迁至新郑(今郑韩故城遗址)。
直到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国,新郑作为郑、韩国都长达500多年。
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秦军攻入韩国,三川郡郡治洛阳,不久迁至荥阳,郑州市区所在的管邑隶属于荥阳下辖的京县。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又置颖川郡,郡下置新郑、苑陵(今新郑市东北),阳城(今登封市告城镇)等10县。
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进占洛阳后,改三川郡为河南郡,于郡内新置密、成皋(今荥阳市汜水镇)、故市(今郑州市区北15公里)、中牟等县,并将新郑、苑陵二县划入河南郡。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到嵩山封禅,划地置崇高县,不久,又置纶氏县(今登封市颖阳镇),皆属颖川郡。东汉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将崇高县并入阳城县。
今郑州市区所在的管邑隶属于汉高祖所封闫泽赤为侯国的故市县,至汉武帝刘彻元鼎五年(前112年),故市侯国被废,管邑划归中牟县。东汉以后,“管邑”之名逐渐为“管城”所代,依属中牟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郑州地区战乱不断,郑州地区的行政建置变化较大,加之魏晋后改郡县二级制为州、郡、县三级制,使这一时期的建置变化更为复杂。
前220年,魏将辖区分为13州,州辖郡,郡辖县。郑州地区所在的河南郡隶属于司州。西晋灭亡后,羯人石勒尽陷司、兖、豫三州之地,占据中原。
之后200多年间,政权更迭频繁,战乱持续不靳。郑州地区先后为赵、冉魏、前燕、前秦、后秦、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辖地,地当要冲的荥阳城遭严重破坏,日趋凋蔽。
北魏统一北方后,置北豫州,州治武牢(今荥阳市汜水镇),并于公元493年将蒙旧县城(今惠济区古荥镇)迁至大索城(今荥阳市老城)。
时北豫州下辖荥阳郡、河南郡、阳城郡等郡。东魏天平元年(534年),在北豫州下置广武、荥阳、成皋三郡,三郡共辖荥阳、成皋、京等11县。北周灭北齐后,将北豫州改为荥州,州治成皋。这一时期,管城(今郑州市管城区)一直隶属于中牟县。
隋文帝杨坚于公元581年建立隋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实行州、县二级制,并将荥州改名为郑州,郑州作为州一级行政区名称。
开始用指于今郑州地区(公元549年,东魏孝静帝将颖州改名郑州,谓最早的郑州,但州治在颍阴县(今许昌市魏都区)。
开皇十六年(596年),隋改郑州为管州,州治自成皋移至管城,管城也于是年从中牟分出单独为县。因此开皇十六年(596年)可作为以管城为郑州地区政治中心时期的开始。隋大业二年(606年),管州复称郑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进兵据武牢,平王世充,将郑州一分为二,属都畿道,将密县、荥阳等5县划归郑州,州治武牢。贞观元年(627年),又废管州及须水县,属县复入郑州。贞观七年(633年)“自武牢移郑州理所于管城”,此后一直到明初,郑州治所均设于管城县。
五代时期,郑州辖管城、新郑、荥阳等7县,后梁时将阳武划归开封府,后晋时将中牟划归开封府。管城作为郑州地区的政治中心,至唐代开元年(713-741年)以后,达到了经济鼎盛时期。
北宋时期,公元960年,北宋朝建立,定都东京开封府,郑州属京畿路。皇祐五年(1038年)京畿路所辖的曹州、陈州、许州、郑州、滑州被定为辅郡。
熙宁五年(1072年),宋朝废郑州建制,“以管城、新郑隶开封府,省荥阳、荥泽县为镇入管城”。元丰八年(1085年)又复置郑州,下辖管城、新郑、荥阳、荥泽、原武5县。
崇宁四年(1105年),改开封府为京畿路,并于京畿四面置四辅郡,郑州为西辅,此后,郑州作为宋代四辅郡之一,处于重要的地位,“西辅”也一度成为郑州的别称。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金国占据中原,郑州所辖的新郑县被划入钧州,孟州汜水县划入郑州,郑州隶属南京路。
元初将新郑县划归郑州,郑州属汴梁路。至元二年(1265年),新郑、密县改属钧州,荥泽、原武划归开封府。郑州仅领管城、荥阳、汜水、河阴4县。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全国地方建置进行改革,实行省、府(直隶州)、县三级制,管城县裁入郑州。时郑州虽仍领有荥阳、荥泽、河阴、汜水四县,但却是作为属州(县级)。同中牟、新郑、密县同隶属于开封府。
清承明制实行省、府(直隶州)、县三制,郑州在清代曾两次升为直隶州。第一次是在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直接隶属于河南省,雍正十二年(1734年)仍隶于开封府。
第二次是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升为直隶州,直到1913年改州为县。
三、风土人情:
郑州市除汉族外,另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壮族、土家族等47个少数民族。具有各民族的风土人情。
F. 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哪些
非物质 文化遗产 是我国宝贵的财富,在岁月的变迁,人类的变化中,那些已经成为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了,时光蹉跎,岁月如梭,现如今的我们还在成长,而那些非物质文化知举岩遗产却需要保护起来,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郑州文化 遗产。
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面积达1500平方,陈列展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类的“非遗”项目,有雄伟壮观的“小相狮舞”、流传千年的“新密麻纸制作技艺”、豫中地区独有的民间特色“猴加官”、中原民间的“布艺堆画”、“面塑”、“嵩山木雕”等展品展出。
民间传说与技艺类则有古老神秘的“嵩山摸摸会”、传统精湛的“古画修复技艺”、中华名小吃“蔡记蒸饺”等,则是利用图文并茂的展板展示。
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馆长李桂玲介绍,展馆囊括了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览展示、制作表演、收藏培训、动手操作、产品自选服务等功能,集中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搭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将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首选之地,也将是郑州市一座新的文化地标。
目前,郑州市已建立起国家、省和市三级名录体系,共公布四批,有14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149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少林功夫、新郑黄帝拜祖祭奠、超化吹歌、苌家拳、小相狮舞、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6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许由传说、黄河澄泥砚、闹阁、猴加官等40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答肢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0人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G. 河南郑州 风俗 习惯
1、郑州人爱说‘中’
郑州人情有独‘中’,又于何时流行说‘中’,非独外人,既便河南人也难以说清。全国方言何其多,能够一字诠释一地历史变迁、一字代表一地方言文化的,唯有河南话里的‘中’,全世界也难找出第二个这样的字来。今天,‘中’已成为河南人的口头语,但少有人知道,‘中’字曾经负载的厚重历史、文化积淀、以及骄傲和失落。”
2、“青龙节”
农历二月二,民间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俗称“青龙节”。这天,郑州的农民要休息一天,不许挑水、动土,妇女不做针线活,怕动刀剪伤了龙体。太阳未出来前,农民用草木灰撒成圆形粮囤,中间放上小麦、大豆、花生、芝麻等,口中念诵“大囤满、小囤流”,祈求当年丰收增产,还用双手拿瓦片,边碰撞边念叨:“拼拼瓦、拼拼瓦,蝎子蚰蜒都没爪”,祈求信晌神灵保佑,使蝎子、蚰蜒、蜈蚣等毒虫不来侵袭。中午饭都是吃捞面条,称为龙须面,祈求捞住富贵和健康。
3、郑州方言
郑州方蠢坦罩言属于中原官话郑开片,是居住在市区的大多数人中通行的地方话。郑州市区方言内部略有差异,大致可分为新老两派。老派分尖团,口语中儿化音、u化音较带闹多,新派不分尖团,儿化音向北京音靠拢,u化音明显减少。老派主要分布在管城区,即原城关所在地,新派主要分布在金水、中原、二七等区。
4、郑州人的主食以面食为主,面食中又以白面(即小麦面)食品为主。
粗粮面只作为营养搭配和调剂口味,需求量较小。常见的面做食品有馍(馒头)、菜馍(又叫菜蟒或菜龙)、油卷、包子、烙馍、油饼、菜盒、烧饼、油条、炸菜角等等。郑州人特别喜欢吃面条,面条的种类很多,有汤面条、捞面条、炸酱面条、卤面条、炒面条、牛羊肉烩面条等等。郑州人的副食即佐餐菜肴主要有五大类:肉菜类、青菜类、食用菌类和豆制品及蛋类。
5、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新郑市举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来祭拜黄帝。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和汉代的《史记》等历史典籍中有三月三登新郑具茨山(俗称“始祖山”)朝拜黄帝的记载。2008年6月7日,新郑黄帝拜祖祭典被中国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H. 郑州有什么历史文化呢
3600年前,这里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之一。
郑州曾为夏、商都城之一,为管、郑、韩等藩国的首府,为隋、唐、五代、黄帝故里--郑州新郑宋、金、元、明、清8代为州。世誉
辖区内发现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种类型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
据史籍记载,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为“有熊氏”生于轩辕之丘,部分学者认为轩辕之丘指现在郑州下辖新郑市。
部分学者认为夏代销返颤曾建都于阳城(今登封市)。
春秋战国时期,郑、韩先后在新郑建都(为当时周帝国的二级行政单位),长达500多年。
秦汉时期,郑州地区始置荥阳、巩、京、新郑等县。
之后,历代先后在郑州地区设置荥阳郡、北豫州、荥州等。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将荥州改为郑州。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管州治所,州治位于今天的管城区。
北宋建都汴京后,郑州属京畿路(今开封市),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建为西辅,成为宋代四辅郡之一。
金代,隶南京路(今开封市)。
金贞祐四年(1216),管城更名故市,后复名管城县。
清雍正二年(1724)郑州升为直隶州,隶河南省。
明初,郑州划归开封府。
清代,郑州为两次升为直隶州。
20世纪初,由于平汉和亏败陇海铁路在郑州交汇,郑县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1923年,郑州爆发了“二七大 *** ”。
这次大 ***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团结战斗的伟大力量和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为了纪念这次大 *** ,在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建有“二七”纪念堂;市中心建有“二七”广场和“二七“纪念塔。
这是这座英雄城市的光辉象征。
因此,郑州就以“‘二七’城”着称。
现在市中心已经形成‘二七商圈’,是郑州市内商业活动最发达的地区。
1913年改郑州为郑县。
1928年改郑县为郑州市。
1931年撤市复改郑县。
1933年为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
1948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 *** 接管郑州,设郑州市。
1954年河南省人民 *** 由开封迁入郑州,郑州成为河南省省会。
悠久的历史给郑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全市有各类文物古迹1400多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
嵩山风景名胜区是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就坐落在嵩山脚下,威震海内外的少林功夫从这里走向世界。
这里还有我国最早的天文建筑周公测景台和元代观星台、中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中岳庙等。
在郑州周围,还有星罗棋布的古城、古文化、古墓葬、古建筑、古关隘和古战场遗址,着名历史人物轩辕黄帝、列子、子产、韩非子、杜甫、白居易、高拱、李诫等出生在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