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版纳民族文化怎么样

版纳民族文化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3-03-28 06:21:31

⑴ 西双版纳的独特民族文化是什么

傣族,又称泰族,自称介于“dǎi”与“tài”之间的发音,是泰国、老挝的主体民族,缅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的少数民族。傣族源于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曾多次在云南高原建立政权,后因中国内地王朝及其它民族的挤压,逐步向中南半岛及南亚次大陆迁徙,目前有人口约6800万。

泰国境内约4700万、老挝境内约500万、缅甸境内约850万、印度境内约425万、越南境内约133万、中国境内约123万、柬埔寨境内约66万。傣族曾以“哀牢夷”、“掸人”、“乌蛮”、“白蛮”、“白人”、“僰人”、“白夷”、“僰夷”、“百夷”、“摆夷”等名称出现在中国史书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暹罗王国的推动谨槐下,国际社会开始把分布于各国的傣族统称为“Thai(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将分布在各自境内的傣族分别命名,泰国、 柬埔寨、越南等国仍被命名为“(泰)”,老挝被命名为“(佬)”,缅甸被命名为“(掸)”,印度被命名为“(阿萨姆)”,中国被为“(傣)”。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语言有大泰、兰纳、暹罗三大方言,方言之下又含有多个次方言,临近的方言之间发音差距很小,随着空间距离的拉大、差距也加大,但不论何地方言均能进行简单交流。文字有暹罗傣文、澜沧傣文、兰纳傣文、越南傣文、南方大傣文、北方大傣文、阿萨姆傣文等七种字体,均由古印度婆罗米文演化而来,都是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

傣族的传统文化:傣族族系发源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自治州和德宏傣族自治州两个地区。傣族具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也有自己信奉的宗教信仰,傣族不仅是一个“水的民族”也是一个民族文化丰富的民族。


语言文字:傣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字。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有德宏方言和西双版纳方言。傣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有不同,傣文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这4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婆罗米字母),与老挝文、泰文、缅甸文、高棉文属于同一体系。均为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但形体结构有所差异。

傣族的取名方式:傣族,是有名无姓的民族。傣族的人名,是以代表性别的岩(音为ai)与玉为名字之首。男子称为岩××,女子称为玉××。名字多以出生的顺序和傣文字母高低音组成的排列顺序以及父母的心愿三者相互结合命名。重名时,又有名字上加大、小及上、中、下等词不达意加以区别。长子、长女多选用傣文的第一个字母阿(a)拼字命名,如岩温、玉温;岩应、玉应;岩燕、玉燕等;其余子女通常也选用与其排行相关的傣文字母拼字命名,如岩光、玉光;岩叫、玉叫;岩香、玉香;岩尖、玉尖等。最末一个子女,通常用腊(lǎ)字命名。

有的名字,有着明显的降生顺序,如岩燕、岩刚、岩腊。燕为祥蔽友长,刚为次(中间)、腊为末;有些名字又明显地反映了父母的美好心愿,如在名字中加以恩(银)、罕(金)和皎、香(宝石)等字,将子女名字冠之以岩×罕、玉×罕;岩×香、玉×皎等。上述这种以降生顺序和傣文字线排列次序命名的方法,极易造成重名,一个村寨内如果出现几个名字相同的人时,就以大、小、上、中、下等加以区别。如岩温龙(大岩温)、岩温囡(小岩温)、岩温讷(上岩温)、岩温代(下岩温)等。

图案大多是孔雀、大象、小鹿、马、粮食、水果、植物、花卉等,其中大部分是代表吉祥如意的意思。在描绘方法上,先用硬纸板刻出模本,然后按照需要用金漆或银漆印在用红色或黑色作底色的墙壁、柱子、天花板以及门窗上,大多是采用单独纹样和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图案造型,民族味浓厚。

傣族竹编:自古以来,花腰傣居住的地方绿竹环绕,花腰傣用竹创造出了自己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民间工艺品,竹床、竹椅、斗笠、饭盒、簸箕、鱼篓、秧箩等编制品,制作精美,精巧别致,工艺极高,再缀上银泡,彩穗等装饰物,简直就是一件赏心悦目的工艺品,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

傣族竹编工艺是傣族的传统工艺美术形式,历史悠久,造型古朴,美观实用。傣族有着世代相传的竹编技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傣族竹编工艺精细,造型朴实大方,品种繁多,其中以笆箩、饭盒、槟榔盒等竹器最具有代表性。

傣族舞蹈:傣族舞蹈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象脚鼓舞是傣族舞蹈中流传最广、最有物色的一种群众性男子舞蹈。因挎着形似象脚的鼓起舞,故名象脚鼓舞。象脚鼓舞在傣族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每当工余、节日或赛鼓盛会,身背象脚鼓的小伙子从各村寨赶来,跳起矫健、浑厚、灵活的象脚鼓舞。哪里有象脚鼓声。哪里就有欢乐的人群。每当夕阳西下,傣族人民聚居的边疆村寨,便“咚!咚!咚!”地响起了象脚鼓声。傣家竹楼里的小伙子和姑娘们便走出家门,踏着节奏鲜明的鼓声,来到宽阔的场地,象一只只美丽的孔雀,翩翩起舞。

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圣鸟”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征。孔雀舞是傣族人们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在傣族聚居的坝区,几乎月月有“摆”(节日),年年有歌舞。在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赶摆”等民俗节日,只要是尽兴欢乐的场所,傣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敲响大锣,打起象脚鼓,跳起姿态优美的“孔雀舞”,歌舞声中呈现出丰收的喜庆气氛和民族团结的美好景象。

傣族音乐:傣族历史悠久,其先民2000年前就定居于中国西南部,以“掸”和“擅”的 名称载于中国史籍。傣族音乐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包括 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4类。

傣族服饰:

1、女子服饰: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傣族妇女都喜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做,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在小蛮腰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据说这根银腰带十分珍贵,是由母亲一代代传下来。实际上这是一种信物,如果姑娘将银腰带交给哪个小伙子,就意味着她已爱上他了。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

2、男子服饰: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保留着古代“衣对襟”、“头缠布巾,喜挂背袋、带短刀”的特点,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织“土布”。中山装和西装,已成傣族青壮男子的时装。

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绿色、粉红色的绸子,裤子依旧。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他们通常把上好的门牙拔去,换上金或银做的假牙。过去有文身习俗,在胸、背、腹、四肢等处文文字符号或狮虎、麒麟、孔雀等图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3、特色配饰:由于傣族居住的村寨盛产竹子,他们除了用竹子建成的幽静而雅致的干栏式住宅和制作各种生活用具外,还用细篾编成彩绘的竹笠、腰箩,作为佩饰。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他们常将孔雀和大像的图案编制在筒裙、包、被面、垫单、窗帘、手巾等日用品上,每种图纹色彩都被赋于具体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傣族妇女喜欢带手镯、戒指、耳坠、项链等,这些物饰金质、银质、玉石均可,仿制品也行。女婴生下来几天,就由家长用消过毒的针为娃娃扎耳,为带耳环作准备。对女性而言,银腰带更是不可缺少之物,腰带上饰以孔雀、莲花等各种花型。女人们认为银腰带越宽就越美。

老年妇女以白毛巾缠头。中年妇女留长发,盘发于顶,用各色纱巾包头,幼女也用纱巾裹头。少女、青年妇女则梳发辫,发式和内地相同。只有在节日时,少女们才绾髻于顶略向左倾,饰以插簪,鲜花等。青年女子盘发时,头发不够长,就把一丝袜套于发上,以增加头发的长度,盘成发髻。

饮食文化:

傣族饮食除了物质层面的丰富多彩以外,其饮食习俗、饮食文化由于充分融合在其他文化现象中,内涵同样丰富、同样具有众多的层次和特性。饮食活动作为傣族人参与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其意义已超出了满足身体需要的范围,充分反映了傣族人的情感和人际观念,成为维系社会和谐、稳定不可缺少的文化凝聚力。

傣族的饮食活动受宗教观念影响极深。众多的宗教活动不仅在客观上促进了傣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在宗教文化与傣族饮食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更形成了较大范围的饮食互往传统。与人同乐,行善助人,成为傣族饮食的“最高品格”。故傣族人常说,在傣乡不会有人饿死。乞食者可以大方地坐上傣家饭桌与主人一同进餐。

建筑文化:

傣族民居傣族的建筑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识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干栏式民居,主要是以西双版纳型和德宏瑞丽型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干栏式建筑;另一种是以元江、红河一线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另外德宏的芒市、盈江、梁河等地是与汉族建筑相似的平房。

傣族的节日:

傣族有很多节日,最具代表性的是傣族泼水节。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桑堪比迈”(意为新年),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一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 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内容包括民俗活动、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类别,具体节日活动有泼水、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

⑵ 西双版纳文化传统是什么

版纳文化传统——贝叶文化,而至于其他民族习俗与风情,于其传统文化所指是有区别的。
版纳的贝叶文化详解见以下答案,若您想知道版纳具体的民族风情文化,给您一个地址参考。
http://www.52xishuangbanna.cn/list/minsu.html

贝叶文化是指傣族的传统文化。

傣族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被称为贝叶文化,一是因为这种文化保存于用贝叶制作而成的贝叶经里;二是因为傣族人民世世代代以贝叶经作为教科书,传承和孕育傣族传统文化。

贝叶文化是对傣族传统文化的高度的概括,突出了傣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反映了傣族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具体说来,贝叶文化具有如下六个基本特征:
第一,内容涵盖面广,总和了傣族全民性传统文化的内容。贝叶文化包括历史、天文、地理、宗教、伦理、建筑、政治制度、文学艺术、饮食、音乐、舞蹈、科学技术等,无所不包。
第二,流传面广。贝叶文化不仅在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以及云南所有的其他傣族地区流传,而且在东南亚及南亚次大陆地区也较为流禅者行,几乎有上亿人口在传承和使用这种文化。
第三,贝叶文化是一种生态文化。傣族非常珍惜水,爱护森林,认为有树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
第四,贝叶文化是世俗化了的宗教文化。傣族的佛教非常人性化、世俗化。傣族地区的寺庙、佛塔都修在寨子里,人们与佛主朝夕相处,使宗教精神同世俗行为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而使宗教世俗化。这种世俗化体现在傣族生活习俗的方方面面,如教徒可以吃肉,还俗后可以结婚生儿育女。傣族把佛寺作为学校,拜佛爷为师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也是世俗化的一种表现。
第五,贝叶文化是“兼容和开放型”的文化。它吸收中原文化、印巴次大陆文化、东南亚文化、周邻兄弟民族文化。现在的贝叶文化,是厅袭橡经过历史整合的兼容文化。这种文化具有水的特质,对其他文化具有博大宽容的胸怀。扮旁自尊而不排它,精深而不封闭,自持而不逼人;它没有锋芒毕露的气质,随时都期待着和你交朋友。就像傣族人民一样,它会原谅你善意的过失,会用真诚和柔美回报你每一个微笑。
第六,贝叶文化是一种先进的道德文化。傣族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十分突出,婚姻恋爱自由,一夫一妻,夫妻互帮互爱,相敬如宾,家庭和睦。夫妇打架,男子欺辱妇女,父母打骂孩子的现象很少见。傣族人民一贯孝敬父母,把赡养老人看做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以佛教“五戒”培养起来的道德文化,使傣族人民痛恨说谎、偷盗、奸淫,构建了傣族社会的“太平盛世”。所以,傣族做到了日不关门。夜不闭户。

贝叶经

用贝叶刻制的经文和记录傣族社会历史、生产生活及文学艺术的典籍,傣语称“坦兰”,意为贝叶经。贝叶经是贝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傣族文化的“根”。

贝叶经反映了傣族的社会进程,又指导傣族社会及个人的生产生活和艺术创造。在贝叶经出现前,傣族社会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ˉ绿叶信”时代。根据现存的有关傣文史料记载,这个时代处在约公元前5世纪。在“绿叶信”时代,傣族用树叶作书写材料记录傣族文化。树叶最初是用来记录古歌谣的,后来发展成了男女青年之间用来传情达意的书信。内容主要是些情诗,如“凤凰情诗”、 “花卉情诗”、“祈求词书”等。傣族把写在树叶上的信称“绿叶信”。男女间用“绿叶信”表达感情的形式逐渐成为一种民俗,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用植物叶子作为书写材料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是容易变形变质,时间稍长或遇水遇热,字迹便难以辨认,无法长期保存。傣族先民为探寻新的书写材料又进行了漫长的探索,终于发现了一种优质的书写材料——贝叶。

用贝叶抄写经文,不是傣族的首创。而贝叶经的故乡在印度。历史上,西双版纳传播佛教的僧侣带来的佛经,还是西双版纳去印度学习的僧侣带回来的佛经典籍,都是用贝叶刻成的梵文经。从西双版纳保存下来的贝叶经中的巴利文本,就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西双版纳人不但学习贝叶经中的内容,而且把它译为傣文,广泛传播。据傣文史料记载,佛教高僧布塔果沙厅首次将佛教经文刻写在了贝叶上,刻写的时间在公元前24年至公元16年之间。被刻写在贝叶上的第一部经文,是布塔果沙厅本人所着的《帷苏提麻嘎》。用贝叶刻写的《帷苏提麻嘎》的问世,标志着西双版纳贝叶经的正式诞生,并开创了贝叶文化的先河。从此,傣族历代文人世代刻写。从佛经刻到世俗的各种事物,不断积累成为傣族特有的贝叶典籍,即贝叶经。这些贝叶经不但充满了佛教文化,记录了当时经济社会情况和科学技术成果,而且成为指导傣族生产生活的大网络全书,创造了闪耀万丈金光的“贝叶文化”,成为中国地方性民族文化的瑰宝。

西双版纳贝叶经分为叶质形和纸质形两种。叶质形贝叶经是用民间特制的铁锥笔刻写在贝叶片上制作而成的,是傣族最早的经文。其规格有四行式、五行式、六行式和八行式四种。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绵纸经书。这种纸质形的绵纸经书,其规格主要有宽面页式和折叠页式两种。从文体上看,凡属韵文体的都是纸质本,傣语称“薄甘哈”。现在制作的贝叶经也是分为叶质形和纸质形两种,在民间广为流行。西双版纳贝叶经典籍数量巨大,卷帙浩繁。相传,仅佛教经典《三藏经》就有84000 部,其中经藏21 000部、律藏21 000部、论藏42 000部。至今保留在西双版纳地区的贝叶经典籍,从书目上看有5 000余部,2 000多种。西双版纳目前已经收集到贝叶经典籍已达3 000余部。在收集到的典籍中,从所占数量的比例来看,佛教经典最多,其次是叙事长诗。按内容和形式,可分为哲学历史、政治经济、佛教经典、天文历法、法律法规:伦理道德、农田水利、医药、 建筑工艺等15类。

⑶ 西双版纳有什么特色

西双版纳的特色如下:

1、其绘画主要有壁画、长诗文本插图,版漏金水装饰备迅图案等。

壁画主要绘制在佛寺的墙壁上,多是佛经故事和佛本生故事,有“三魔女斗法”、“萨陲太子出游”、“鹿本生经”、“舍身喂虎”、“六象朝拜”、“菩提树下诞生”、“涅般”等。

此外有少量以叙事长诗为题材的壁画和反映傣族生活、劳动、狩猎、沐浴、出征活动的画面。

2、歌舞傣族称歌曲为“甘哈”。为“甘哈也尚”的劳动歌,称为“浪笙”的欢喜欢调以及山歌,用胡琴伴奏的歌曲、诉苦歌等。

3、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男孩到11岁左右,即请人文身,文身的图形大多以虎、豹、狮、龙、蛇、鹰为主。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

4、民居建筑干栏式建筑是傣族居住的特点。楼近方形,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地约7尺,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顶为双斜面,多覆以编成的“草排”。

5、饮食风味西双版纳的民族风味食品独具特色,傣族风味自成体系,基本的烹饪方法是烤、炸、蒸、剁、腌,很少炒菜;味道特点是:香、脆、酸、辣、鲜。

(3)版纳民族文化怎么样扩展阅读: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是中国大地上一块屈指可数的绿色宝地,境内保持完好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举世闻名。

以傣族为主的十多种世居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与绿色世界浑然一体,构筑了蜚声海内外的自然人文景观,自八十年代初国家批准为对上开放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以来,西双版纳正向着建成“全国最大的热带森林公雀燃园”目标迈进。

西双版纳东、西、南三面与老挝、缅甸接壤,与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邻近,6条公路通向境外,被誉为“东方多瑙河”的澜沧江——湄公河与老、缅、泰、越、柬水路相连,是我国进 入东南亚各国最便捷的水陆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今天,西双版纳正以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旖旎神奇的热带、亚热带自然景光、浓郁多彩的民俗风情、璀璨悠久的民族文化、便捷顺当的跨境出国通道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西双版纳是世界北回归线上仅存的一片绿洲,是中国唯一保存的一块热带森林区。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仿岁此璀灿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

西双版纳有996公里的国境线分别与老挝、缅甸接壤,与泰国邻近,具有面临南亚的区位口岸优势。现有磨憨、景洪两个国家级口岩和打洛省级口岸。

又有澜沧江-湄公河与老、缅、泰、越、柬水路相连,是打开南门、面向南亚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云南对外开放的窗口。

澜沧亚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云南对外开放的窗口。澜沧江-湄公河被美誉为"东方多瑙河",是条经济贸易的黄金水道,地理优势、自然优势得天独厚。

⑷ 西双版纳的傣族民俗文化有哪些

傣族是中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大多聚居于我国云南省边境。

根据统计,傣族人口为102.5万。

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凯简禅民族泰族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

“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

傣族有着自己的悠久的历史和风俗。

傣语属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国内傣族语言主要有德宏傣语文和西双版纳傣语文。

傣族有历史悠久的拼音文字,几乎每个支系都拥有一个语言文字系统.相互之间有不同,傣文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

这4种傣文咐纳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婆罗米字母),与老挝(zhuā)文、泰文、缅甸文、高棉文属于同一体系。

均为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但形体结构有所差异。

1.婚姻

自由的婚姻制度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是傣族婚姻制度的显着特点。

青年男女婚前交往自由,恋爱自由。

未婚青年男女在节日或盛会场合,可以自由和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傣族习俗中称“串布少”(“布少”——姑娘)。

傣族中很少“重男轻女”的意识,多生超生情况不多见。

因此,家庭矛盾或由家庭引起的社会问题不多。

由于家长制的薄弱和对个人个性发展的束缚较少,对傣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傣族的思想很奇怪,他们大都是女人做事,男人闲着,他们那边的男人娶妻,就像我们这边的男人入赘。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思想慢慢的变弱了点,但在一些平困地区,这种现象还是很严重!

2.竹楼

竹楼是傣家住房的主要特点。

竹楼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

上层竹楼中间安放火塘,内间为卧室。

竹楼由木柱支撑,正房四周由竹片围成,楼板也由竹片拼接,房顶是人字形茅顶,人们要从梯子上楼。

傣家竹楼通风、凉快、清洁、明亮,又可以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

3.服饰

傣族的服饰颜色特别鲜明,大胆。

像是明清时期的彩绘,特别漂亮。

衣服上面绘画上孔雀或是一些紫藤萝等一些花,比较高级的用存手工绣,这种工艺已经比较少见了,价格也比较贵!就像早期傣族的斜挎包都是厚厚的布线,手工制出来的,做工特别精致,耐用,上面的画案是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如果现在还能保存这种工艺的话,应该也会像 *** 地区的挂毯一样闻名于世了吧!

傣家妇女穿筒裙,上着窄袖短衫,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质地柔软轻盈、色泽鲜艳大方,适于表现女子的体态,非常美丽。

傣家的筒裙不是所有人都会穿的,最原始的穿法是一块布缝成一个圆筒,围在腰间,大概有一圈半!这种穿法一般只有当地人会穿,一般人穿一会儿就要掉!不过现在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不会穿,方法已经改进了,可以扣上!傣族服装最大的特色就是它是根据你的各部位贴声定作的,你胖了或是瘦了就丢不可以穿了!男子多穿无领对襟短衫,冬天披棉毯,用白布或青布裹头。

男人纹身较普遍。

现代由于傣族的贫困和落后,及穿傣族服装的不方便,穿傣族衣服被看成是有伤大雅。

所以越来越少的人穿了,尽管很多人会给自己定做一两套,却不怎么穿~

4.禁忌

傣族的禁忌与宗教有关。

如进入佛寺殿堂之前必须脱鞋,不许抚摸小和尚的头。

入傣家做客,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坐门槛;不盯尘要进主人内室等。

5.饮食

与大多数亚洲民族相同,傣族人的饮食以谷类为主。

不同地区的傣族主食谷类稍有不同。

根据仲富兰在《傣族风俗介绍》一文中所记载,德宏的傣族人主食梗米,而西双版纳的傣族人主食糯米。

(3)傣族人所食的肉类主要为猪肉、牛肉和鸡鸭,很少是羊肉。

(仲富兰 3)苦笋、苦瓜是傣族的常见蔬菜。

傣族人喜食昆虫,蝉、竹虫、蜘蛛都是傣族小吃的原料。

(仲富兰 3)

最具特色是竹筒饭。

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他们用手抓饭吃~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

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傣家菜很少是热菜,很少向中国的传统菜一样炒,他们不用油,几乎都是用生菜或是加水煮熟以后沾蘸水伴着吃的,口感或苦或酸,有点辣。

他们的菜很奇怪,有的臭的问这都不想吃,但口感却特别鲜嫩爽口,比如说他们的特色菜臭笋;有的夹杂着各色的香菜,他们的香菜种类特别多,很多的凉拌菜和蘸水都会加入不同的香菜,向云南的过桥米线就是特别细的米线加香料在家柠檬汁凉拌而成!对于那些连香菜的不吃的人,估计云南菜他们是无福消受了!

6.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上座部(小乘)佛教的民族。

与汉族所信仰的大乘 佛教不同,傣族人所信仰的小乘佛教没有菩萨信仰,也没有烧戒疤的陋俗。

与其他小乘佛教地区一样,傣族的男童在成年之前需出家受沙弥戒,在寺庙接受佛教的宗教教育,然后他们可以选择还俗成家或留寺继续修行成为受比丘戒的正式僧人。

未出家者将被视为未成年或没有教养。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而且信的都是佛教中的南传上座部教,亦称小乘佛教[5]。

据说,南传上座部佛教是由一位叫阿朱打拉西的人传进来的,至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

傣族称宗教为“沙煞纳”,把他们信仰的佛教叫做“沙煞纳帕召达麻”。

帕召达麻指的就是佛祖乔答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在西双版纳,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统宗教习俗,那就是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认为这样才算有教化,不野蛮。

并且只有当过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睐。

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岁入佛寺,三、五年后还俗。

当他们穿戴一新由亲人护送,吹吹打打,在众人欢笑声中进入佛寺,便自豪地认为已经开始得到了佛的庇护,能长大成材了。

然后他们剃去头发,披上袈裟,开始平静地诵读经书,学习文化,自食其力。

而在现在,因为9年义务教育,小男孩们便白天上学校学习汉语等科学知识,晚上在佛寺学习傣族文化,很辛苦的.

7. 节日

傣族节日大多为佛教节日,其中最着名者为泼水节。

在《傣族泼水节的起源和来历传说》一文当中,作者指出泼水节起源于印度婆罗门教的仪式,后被佛教吸收,成为浴佛节。

泼水节也是傣族文化中一年的开始。

(1)泼水节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中旬。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

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

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

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8.医学

傣医(傣族)、蒙医(蒙古族)、朝医(朝鲜族)、维医( *** 尔族)、藏医(藏族)、壮医(壮族),是中国最为着名的六大民族医药体系。

现在比较为众所周知的是云南白药

9. 历法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

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

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

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

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

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10.舞蹈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

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

着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11. 戏剧

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区。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组织了德宏历史上第一个傣戏班。

不久,傣剧流传到德宏其他地区,德宏十个土司衙门先后建立傣戏班,建造戏楼。

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

新中国建立后,傣剧有了新的发展。

1960年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2年扩建为德宏州傣剧团。

1962年,《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南亚的明珠”。

除德宏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以外,较大的傣族村寮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

目前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

傣剧在传承方面的困难日益凸现。

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事长诗。

叙事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历法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

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

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

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

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

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医学

傣医(傣族)、蒙医(蒙古族)、朝医(朝鲜族)、维医( *** 尔族)、藏医(藏族)、壮医(壮族),是中国最为着名的六大民族医药体系。

文学

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事长诗。

叙事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戏剧

傣剧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丽、陇川、梁河等县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区。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组织了德宏历史上第一个傣戏班。

不久,傣剧流传到德宏其他地区,德宏十个土司衙门先后建立傣戏班,建造戏楼。

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

新中国建立后,傣剧有了新的发展。

1960年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2年扩建为德宏州傣剧团。

1962年,《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南亚的明珠”。

除德宏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以外,较大的傣族村寮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

目前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

傣剧在传承方面的困难日益凸现[3]。

舞蹈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

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

着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节庆着名舞蹈家——刀美兰(傣族)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

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

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

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

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

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服饰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

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

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欢乐的泼水节与那动听的传说,不仅仅属于傣民族的。

每逢傣历新年的到来,西双版纳的布朗族和德宏的德昂族、阿昌族,都在一起共同欢庆,举行泼水节活动。

国内外游客也非常喜爱和向往这个色彩缤纷的盛会,因此也都很想了解和熟识傣家的泼水习俗。

既是这样,我们的新闻媒体和文化旅游部门(包括旅游企业)就应该负责任地搞好泼水节活动的宣传,让这个风靡中外的民族节日有它本来的面貌和历史。

尤其在西双版纳傣族园内,这个节日活动更应具有传统色彩和民俗情调。

泼水节在傣语叫“楞贺尚比迈”,因傣历元旦在六月,又称做“六月新年”或“六月节”(时间在阳历四月中旬)。

泼水仪式活动又是此节的主要活动,据一本叫作《车里》的史地小丛书里记载:“元旦之晨,所有贵族平民,皆沐浴更衣,佛寺赕佛。

妇女辈则各担水一挑,为佛洗尘……,浴佛之后,民众更互相以水相浇,泼水戏之能事。”现在,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傣历新年不断增加了新的内容,除了赛龙舟、放高升、丢包、放火灯、赛鼓、跳孔雀舞、泼水祝福以外,增加了体育表演、文艺演出、游园联欢、放氢气球等,慢慢将浴佛仪式活动淡化了。

作为以保护、发扬傣族传统文化为重要宗旨的傣族园来说,要不要恢复那些浴佛仪式活动,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有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 古时候,一个叫捧玛达拉乍的魔神,违抗天神的旨意,为所欲为,把人间弄得雨旱失调,冷热不分,秧苗枯死,人畜遭殃。

怎样惩治这个法术高明的恶魔呢?智慧的天神英达提心生一计,即装扮成英俊的小伙子,去接近捧玛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并将实情告诉她们。

这七个姑娘生性善良,本来就对父王的罪恶有愤懑,这时,她们决心杀死父王,为人间除害。

一天,她们终于探听到了父王的生死“秘密”,并趁机将他灌得酩酊大醉,悄悄拨下他的一根头发,做成弓赛宰(即用心弦做成的弓),断了恶魔的头。

但滚落地上的这颗头颅竟又变成了新的灾难,倾刻间邪火熊熊,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七个姑娘把魔头轮换怀抱,直到腐烂。

每轮换时,她们便打来清水相互泼洒,去除污秽。

七姊妹大义灭亲的果敢行动和功绩,受到普天下百姓的热情赞颂。

深深的怀念变为了永久的敬意。

也为了纪念麻哈捧重修风雨冷热法公诸于世,人们就把魔王捧玛点达拉乍的头颅腐烂的日子,定为泼水的日子。

这一天,浴佛之后,人们就用清水相互泼洒,相互祝福,以求吉祥安康,幸福久长。

阅读全文

与版纳民族文化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8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