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泰山文化齐长城遗址在哪里

泰山文化齐长城遗址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04-25 20:05:14

① 齐长城遗址的建筑特点

齐长城城墙的构筑特点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平原和矮丘,以土板筑成宽十二三米,高七八米的土城墙。如岭子头处搞大寨田挖掉南侧一半,现遗址底宽仍达5.2米,高仅2.5米。穆陵关西大岘山上坍塌后的遗址底宽达15米,高5米。土筑城墙就地取材,黄土、黄粘土、沙土、砂砾土都有。不论何种土质,都是加盐水板筑,至今盐渍可见。板筑时夯层10—25厘米不等,现裸露处夯层明显。
山上以石垒砌。有的沿山脊砌成宽5—7米的双面城墙。更多的城墙不在山脊,而选在山脊阳侧陡坡上开挖少量土方,垒成宽1—2米的单面石墙,墙阴填土石,形成阳面高六七米,阴侧高仅1—2米居高临下的态势,易守难攻。用料上有块石、条石、片石、花岗岩、石灰岩、沉积岩等,就地取材。
在济南市长清区的陡岭子山上发现50米长双层城墙,即在城墙之阳坡又筑外墙,两墙相距2米—3米。三股峪北山还发现有锯齿形城墙,即城墙外侧呈三角形突出,这段城墙长300米。诸城马山至北山一带山坡上的城墙,都用石块砌成间隔7—10米的格子状,中间填土石,既省料又可防止泥土流失。
“因地形,用险制塞”,就是充分利用数十米高悬崖峭壁的山险墙,因无法攀登而不再在其上修筑城墙。这种情况齐长城全线用得很多,短的数十米、几百米、长的达千余米。
像这样以山险代替城墙的例子很多,其中以泰山长城和博山长城为代表。齐长城未经过泰山主峰,而是自泰山西北,经泰山之阴迤逦东去,但城墙只修筑到泰山西北的钉头崖,其以东的老鸹尖、摩天岭、高山尖子、牛山口一带的泰山北岗,长达15公里没有修筑城墙,而是利用海拔八九百米的高山险峰代替长城墙,并以海拔1545米的泰山主峰为屏障,步兵车阵是无法进攻的。
齐长城遗址在城子村(古城)逾淄河,东到三泰山以东虽有黑虎、油篓、雁门等诸寨而无城墙,直到沂源县大崮、小崮之东才见城墙遗址。在南自鲁山,北至三泰山,东到大崮,南北18公里,东西14公里范围内,有海拔800米以上山峰52座,车马厮杀的战场是难以在这博山之中摆开的,况且南有海拔1108米的鲁山屏障。因此,用山险代替城墙不无道理。况且利用山险代替城墙还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减轻了许多劳役之苦。

② 泰山文化

悠久的历史

泰山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围就被我们祖先所开发,泰山南麓的大坟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便是佐证。再早还有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 战国时期,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 泰山与孔子活动有关的景点有孔子登临处坊、望吴圣迹坊、孔子小天下处、孔子庙、瞻鲁台、猛虎沟等。 神山、文化宝库 泰山有"五岳之首"、"五岳独尊"的称誉。它是政权的象征,成为一座神圣的山。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皇帝的封禅活动和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着述,留下了数以干计的诗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马迁的《封禅书》、曹植的《飞龙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诗文,成为中国的传世名篇;天贶殿的宋代壁画、灵岩寺的宋代彩塑罗汉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真草隶篆各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毕至,是中国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的博览馆。泰山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现存古遗址97处,古建筑群22处(表3),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网络地图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③ 齐长城在哪

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的齐长城,依山势而筑,西起黄河河畔,东至黄海海滨,迤逦山东十三县,长达千余里。齐国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修筑长城的国家,齐长城又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所筑长城中现遗迹保护较多的一处,从齐长场面现存遗迹的考察中可见当时整个长城建筑之一斑。它建筑在起伏连绵的泰沂山脉的山岭之中,虽沿线有平谷之地,但多为山岭,长城依山就势而筑。其建筑宏伟,规模壮观,凝聚着二千五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也体现了春秋首霸和战国七雄的东方泱泱大国的强盛雄风。
对齐长城的综合考察研究,是齐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齐长城的全面考察研究,可窥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发达和繁荣的盛况,也是对当时齐国综合国力研究的重要内容。关于齐长城,建国后曾有诸多专家进行过实地考察和专题研究,多有成果问世,为世人所瞩目。我省利用实地调查资料结合文献典籍记载对齐长城进行全面深入研究者,当首推王献唐先生。1952年路大荒、王献唐先生曾对齐长城作过实地踏查,在此踏查的基础上王献唐先生对齐长城进行了全面研究,并着有专文。山东大学张维华先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所置长城,从文献典籍所载进行了系统考证,1963年所着《中国长城建置考》一书,有专文考证齐长城。
1976年北京大学侯仁之先生在研究淄博主要城镇的起源与发展时,对齐长城也做过实地调查,并进行了专题研究。近有高思栋、蒋至静、华松、鲁海和鲁军、罗勋章诸学者对齐长城也做过实地考察和专题研究。1996年10月19日至1997年10月21日泰安市路宗元等同志对齐长城全线又进行了实地考察,实测了齐长城的长度,考证了齐长城的起止点、调查了齐长城的关隘、城堡、烽燧、建筑形成及特点,是历年最完整的一次对齐长城的考察。本文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齐长城淄博地段现存遗迹的踏查为基本材料,结合其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对齐长城的建筑缘起、建筑年代、建筑规模和结构、齐长城的历史作用诸问题进行探讨。齐长城的建制缘起关于修筑齐长城的因由,张维华先生指出:“春秋间,列国诸侯,竞相争伐,或因河为堤防,或沿山置障守,其所谋以自立之求,愈之且密。至于战国,车战之制渐息,徒骑之用渐广,战争范围,益为扩大,于是有长城之兴筑矣;齐国因设齐长城,当与此相关。”关于齐长城建置的缘起,罗勋章先生也指出:“在长期频繁的战争实践中,齐人或从防的御敌功能得到启示,萌发了建筑不是周圈封闭式的城墙联想,在平地筑起与障水毫不相干的高大夯筑土墙。其动机已不是为了障水,而是为了御敌。长城于是产生。”此言甚确。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进入了一个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历史时期,奴隶制逐渐衰亡,封建制兴起,各国依据其国情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革,使得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也导致了军事力量的强大,因而出现了长达几百年大规模兼并战争。据史载在春秋战国间不到三百年的时间内,就发生过规模不同的战争四百八十余次。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扩大国土,增强势力,故而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称霸争雄局面。而各国间的不断战争,又迫切要求加强防御工事,当时修筑长城是各国通用的方法。地处我国东方的齐国,南近鲁楚,西有晋宋,北邻燕赵,因鲁晋春秋时为强国,齐鲁交界所处又有泰沂山脉相隔,具备修筑长城的自然地理条件,故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了加强防御而修长了长城。
齐国自周初封国,经西周时期的着力经营,至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齐国东邻黄海,北靠渤海,有沿海鱼盐贸易之便;故齐国自建国之始就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的国策,依据齐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优先发展了工商业和鱼盐业,使齐国的商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为齐国的强盛奠定了物质基础。春秋时期齐国铁制工具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齐桓公时期,由于管仲的改革,采取农工商并举的政策,铸行刀币,鼓励经商,使齐国强盛,成为东方之大国,并首霸诸侯。春秋晚期齐国先后灭掉了纪、谭、莒、莱等诸国,使齐国的地域扩展到东方海滨,使齐国的开放型沿海工商经济和内陆农业经济得以同步发展,为齐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条件⑨。齐国对东部地区的开发也逐渐消除了东方的敌对势力,把战略防御进攻重点转向南邻的鲁楚,西南的卫、晋、宋以及北邻的燕国。
故《国语·齐语》记载:“桓公曰:‘吾欲南伐,何主?’管子对曰:‘以鲁为主,反其侵地棠、潜……。’桓公曰:‘吾欲西伐,何主?’管子对曰:‘以卫为主,反其侵台、原、姑与漆里……。’桓公曰:‘吾欲北伐,何主?’管子对曰:‘以燕为主,反其侵地柴夫、吠狗。①’”由于齐国和燕国交界处地势平坦,又有清、浊河为自然屏障,故无修筑长城的自然地理条件。春秋时期燕国在经济军事力量上也弱于齐国,故而当时齐国的敌对势力主要在南邻的鲁国和西南方的晋、卫、宋诸国。时鲁晋诸国均为强国,春秋时期甚为强大,这从《左传》、《史记》诸史书所载齐鲁、齐晋之战的实例即得证之。试举如下:
《左传》襄公十八年载:“冬十月,会于鲁济,寻湨梁之言,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夙沙卫曰:‘不能战,莫如守险。’弗听。诸侯之士门焉,齐人多死。”
《左传》宣公十七年载:“十七年春,晋侯使郄克征会于齐。”
《左传》襄公十八年载:“晋侯伐齐,将济河。”
《左传》襄公十九年载:“晋士匄侵齐,及谷,闻丧而还,礼也。”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齐侯遂伐晋,取朝歌。”
综上所言,春秋战国时期称雄争霸的政治形势,齐国与鲁、晋、卫、宋诸国的强盛和军事上的对峙,春秋时期齐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齐鲁交界地处泰沂山脉相隔的历史地理条件,为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修筑长城创造了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理条件。 齐长城的建筑年代齐国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修筑长城的国家。关于齐长城的建筑年代,史家多有考述。张维华先生查检文献后指出齐长城的建筑年代其说有四:即齐长城已存在于齐桓公时代;从*氏编钟铭文推测有战国初年和春秋中叶说;齐长城建于齐威王初年;齐长城建于齐宣王之时。经考证,张维华先生提出:“齐长城西南之一段始因于防,其后因军事上之重要,故首先筑为长城。其南界之长城当建筑于齐威王之时。”王献唐先生指出:“齐长城从春秋时期开始修筑西段,在鲁襄公十八年早已完成;战国齐又向东展修一段,齐宣王时复向东修至海滨,全部完工,使一千多里的长城,衔接起来,作为齐国南境国防线。”蒋至静先生指出:“我国古代修筑长城,……只能起源于春秋中叶的齐国。”罗勋章先生在分析齐长城的产生起因和防与长城的区别后指出:“西道防或钜防一段长城修筑时间下限不过公元前555年,其上限当在齐桓公去世后,即公元前642年。……齐长城大规模续修的时间,其上限当断为楚灭莒的公元前431年。”我们依据《管子》“阴雍长城之地,其于齐国三分之一,非谷之所生也”的记载,首先确认齐长城的始建年代当在春秋时期。近年洛阳城东约三十五里的太仓古墓曾出土*羌编钟一套,共十三个,其中五个上铸有铭文:“征齐,入长城,先会于平阴”的记载。平阴即指古平阴城,《平阴县志·疆域志》云:“孝里铺南有村曰东长,西南三里有村曰广里,……古平阴城,即相传谓今东长村即其地,遗址犹存。”据实地调查齐长城的西起点在今广里村东北500米处的“岭子头”,东经116°34.5′,北纬36°21.6′。
据此铭文所记是指鲁襄公十八年齐晋之战,鲁襄公十八年,即周灵王十七年(公元前555年),所指长城即指齐长城,说明此时齐国早已修筑有长城。我们又从《管子》:“方五百里,……阴雍长城之地,其于齐国三分之一,非谷之所生也”的记载分析,其齐国的地域范围亦当在春秋中叶以前。
因春秋晚期齐灭莱、莒、纪诸国,国土疆域已扩大至东海沿崖,当时齐国的疆域已不是方五百里,而是齐地方二千里了。此文献与出土文物铭刻所载互为印证,是证春秋中叶以前齐国已有长城存在。齐国春秋时期所筑西部长城,时称的防或钜防,与战国时期向东延修的东段长城在性质、用途方面相比,是否有防或长城的严格区别?我们认为春秋所筑西部长城,因是土筑而成,其工程浩大,世称钜防,其用途虽有障水之用,但已在堤堰障水设施上加固连接重筑,其主要作用已用于战争之御敌,所以我们认为应是齐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长城东西两段,虽所筑时间有别,但用途和功能却是相同的。
从齐国历史发展和当时经济繁荣的情况分析,齐长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期是符合当时齐国的历史情况的。春秋齐桓公时期,齐国的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齐国奴隶经济的最后繁荣时期。管仲改革税收制度,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使封建制生产关系较早地在齐国出现,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特别是管仲提倡鼓励经商,发展农业,使齐国的农业经济和沿海工商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因此齐国出现了经济繁荣、军事强大的局面。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我国历史出现了诸侯称霸的局面,为争霸诸侯,各国采取筑城卫国,对外兼并的政策,以扩大国土,增强国力,以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霸主地位。
此时齐为东方之大国,又是春秋五霸之首。齐国在春秋之初为了争霸,必南征北战,而为了防御外敌入侵,巩固后方,增强国防能力,始将境内的军事要冲地带的障水堤堰设施加固连接,以用于御敌,即开始修筑长城钜防。
齐长城是一条东西连亘千余里规模宏大的工程,依靠人力,绝非一世一王(公)所能完成的。依上述所论我们认为齐长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期,历代续修,最后完成于战国齐宣王时期,先后筑城历时达二百六十余年。从齐长城的建筑规模及作用分析,春秋中叶以前齐长城仅完成了西段修筑,即当时齐鲁两国相交界地段。据《太平寰宇记》记载:“齐宣王筑长城于此,西起齐州,东抵海,犹有遗址。”又据《水经注》“大岘山”条(卷一)载:“县北偏东百五里,上有穆陵关;关之南北为沂朐分界处,齐宣王筑长城于此。”据此我们认为齐长城的东西两段分界处在今淄博市的博山。关于齐长城的东段西段分界处,王献唐先生据《章丘县志》“相传齐所筑长城以御楚”的记载以及对莱芜章丘交界地带的实地考察,认为是否东段长城从这里开始,尚不能定。齐国由博山出青石关向南是通往鲁国曲阜交通要道和齐鲁两国交界地,由以上记载和博山所处地理位置分析,齐长城的东西段分界处应在博山一带,今沂源以东即是战国时期田氏齐国所续修的东段长城。
战国时期军队主体由骑兵代替战车,步兵取代甲士,使新的战争方式的出现,战争规模及时空也随之扩大。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战国齐威王初年始将原来的长城向东展修,齐宣王时方最后完成,筑长城至黄海海滨。关于战国初年齐威王修筑长城的情况,文献所载有如:
《史记·苏秦列传》正义引《纪年》云:“梁惠王二十年,刘闵王筑防以为长城”。
《水经注》汶水注(卷二十六)云:“梁惠成王二十年,齐长防以为长城。”
《史记·赵世家》云:“(成侯)七年,侵齐至长城”。
《吕氏春秋·权勋篇》云:“文侯可谓好礼士矣,……东胜齐于长城。”
而有关齐宣王埋藏修筑长城的史载亦有如:
《史记·楚世家》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一,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有余里。”
《山东考古录》考楚境及齐长城条云:“大约齐之边境,青州以南则守在大岘,济南以南则守在泰山,是以宣王筑长城,沿河,经泰山,千余里至琅邪台入海。”
又考杞梁妻条亦云:“……长城筑于宣王之时,去庄公百有余年,而齐之长城又非秦所筑之长城也。”
以上史载是证战国齐威王和宣王之时均修筑过长城。战国时期,齐为强国,雄据东方,威震天下。威宣之时,为齐之鼎盛时期,也是七雄之一,时楚已先后灭鲁以及鲁南诸国,掩有山东东南部地区,对齐国形成直接威胁,所以随着形势的发展,齐威王时接原有西段长城,继续向东展修,宣王续之,修至滨海,作为对楚的防线。时楚亦为强国,七雄之一,国势强盛,灭鲁胁齐,故战国时期整个齐长城已主要防御楚国了。
依上所述,齐长城工程浩大非一时之力所能完成。我们认为:齐长城于春秋齐桓公时期开始修筑西段,至迟在鲁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业已完成,前后共修建了一百余年(约公元前685—555年)。此段长城亦由西向东渐修,长清以西的板筑长城墙当为最早所建,后接山岭渐修至博山以西,至春秋中叶完成西段长城修筑。战国初期齐威王时又接博山段长城,始向东续修,齐宣王时方将长城修至海滨,最后完成数条长城修筑。东段长城共修筑了七十余年(公元前356—284年)。
齐长城经春秋战国近一百七十余年的艰苦努力,使一千余华里的长城东西衔接,终于完成了齐国南境国防线的长城建设。

④ 淄博的齐长城遗址50字介绍

齐长城遗址横亘于齐鲁大地,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2500余年。西起黄河,东至黄海;东西蜿蜒千余里,几乎把整个山东南北分为两半。经实地测量齐长城全长618.893公里,共翻越1518座山峰。主要有长清段、泰安段、莱芜段、五莲段等遗址,其中保存最好的齐国莱芜段57.832公里。
齐长城遗址史称千里齐长城,齐长城源于济南市平阴县,古济水河东岸,从大峰山山顶通过,蜿蜒千里,直达青岛市黄岛区东于家河村北入海。此军事巨防,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峰上;它历经平阴、长清、肥城、泰山区、泰安郊区、历城、章丘、莱芜、博山、淄川、沂源、临朐、沂水、安丘、莒县、五莲、诸城、胶南、黄岛共19个县市区的94个乡镇、办事处。2001年06月25日,齐长城遗址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⑤ 齐长城遗址在齐长城什么位置(黄岛段)

齐长城有好几个点 一个在小珠山 一个在江山中路上 都是在原来遗址上重建的

⑥ 淄博的齐长城的具体位置

齐长城俗称长城岭,又称大横岭。长城沿山岭起,沿沟壑伏,翻山越岭,跨河过溪,把黄河、泰山和大海连接在一起,成为最具文化内涵的民族象征。

齐长城,从黄河东岸的长清县西南孝里镇广里村北,向东进入丘陵区,尔后沿泰沂山脉分水岭,泰山、鲁山、沂山和五莲山脉,直达黄海西岸的今青岛市小珠山之东的黄岛区东于家河村东北入海,蜿蜒600多公里,史称千里长城。

据专家考证,在淄博境内的齐长城

博山境内有两条长城:主线由霹雳尖山入境,到岳阳山西北方的围屏山,沿与淄川交界线前行,至太平山,然后沿与沂源边界线西南行,至大峪顶出境,长72684米;复线由望鲁山北729高地,至梯子山南坡,长2350米。共计75034米,历经212座山头,其中有遗址者20850米,占总长度的27.8%。

淄川境内的城址由围屏山入境,沿两区交界线至太平山出境,全长40450米,历经137座山头,有遗址者8530米,占总长度的21%。

沂源境内长城自太平山入境向东,经702高地进入两县边界线,至驴皮崮出境,全长42104米,经过105座山头,其中有遗址者11800米,占总长度的28%。

淄博境内的齐长城遗址主要有博山境内的北大岭遗址、凤凰山遗址、黑山遗址;淄川境内的岳阳山遗址、雁门寨遗址、博山复线遗址、沂源遗址。

淄博境内的长城,一为片石结构的干垒墙,二为以悬崖峭壁山险代墙。

淄博境内的齐长城,做为拱为齐国都城临淄的屏障,山险路陡,没路风光无限,部分路段多次走过,但都不是完整的穿越.这次准备分时分段完整的走完淄博境内齐长城的主线和复线.通过徒步齐长城,唤醒人们对齐长城历史文化遗产以及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让饱经沧桑的齐长城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让齐长城真正变成山东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骄傲。

友情提醒朋友注意:徒步齐长城,不同于户外单纯的爬山涉水.要求每一个参与者不仅是一个户外环保者,对长城的沿线的一草一木,及长城遗址的片石残垣加以爱护.还要考查沿线对长城损坏的各种客观及人为的原因,为现存的长城遗址留一些必要的资料,并对长城的保护提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爱护长城,从我们自身做起

具体出行线路和时间请关注此贴,欢迎朋友们和我一同走过齐长城.

以悬崖代城墙

⑦ 齐鲁长城的简介

齐鲁长城位于山东中部地区,为古代齐国和鲁国的分界线。 齐鲁长城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而又保存段落或遗迹较多的古长城,原长度1000多里。是国之瑰宝。
关于齐鲁长城,古代历史文献中有许多记载。最早的是公元前555年(灵公二十七年),《左传》上记载:“晋侯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这是齐国在平阴修筑的一道防御工事,防门后来一直是齐长城的一道重要关口。《史记·楚世家·正义》引《齐记》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修建的记录更清楚了。大概是从春秋战国开始,到齐威王和稍后建筑完成的。齐鲁长城是西起济南长青区,东至青岛市环岛经济开发区,横穿山东半岛。
由于齐鲁长城在我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性,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和齐鲁长城沿线各地政府,理应重视对它的保护,要在原有考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调查,搞清楚各段状况及周边生态环境情况,并根据各段不同情况,作出保护规划方案,经报批通过后,有关各方要以《长城保护条例》和该方案分工负责,予以认真保护。对那些挖墙体、为田、盗走墙体石块、乱扔垃圾、踩趴墙体、乱画城墙等人为破坏行为必须制止。由于齐鲁长城自然风化严重,因此,也不能不闻不问,无所作为,任其自生自灭。那些为商业利益对齐鲁长城进行的建设性破坏应立即制止,已破坏的地段有关部门应予以查处,能恢复原状的尽量恢复原状,无法恢复的应吸取教训。总之,政府各部门和广大群众都来关注齐鲁长城,把国宝保护好。
齐鲁长城,以泰沂山脉为轴,纵横齐鲁大地,密集于沂河两岸,这与远古以河栖息居住渊源息息相关。自秦始皇烧毁黄书,毁坏各地长城后,仅存的古人类长城遗址遗留在乡村部落,残痕恒碧。展现着齐鲁长城的雄伟。
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中,有一页《战国形势图》,上面分布着多处曲里拐弯的
直角连接符号,那是中国早期地图上对于长城的形象标记,从宋代开始沿用至今。符号旁边分别注着:齐长城、楚长城、鲁国长城、燕长城、魏长城、赵长城、秦长城……这足以说明最晚在战国时代,中国的长城已是一个庞大的家族,秦朝的长城当属晚期。而矗立于齐鲁两国边界的齐鲁长城建造时间最早,是长城家族的兄长。
在21世纪初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齐鲁长城,全长618.9公里。它西起黄河东岸的长清县孝里镇,向东蜿蜒在泰山西麓的中低山区、起伏于泰沂山脉的黄淮分水岭上,最东端伸进太平洋西岸的青岛市黄岛区海滨薛家岛,史称千里齐鲁长城。它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鲁国争霸御敌的产物,凝成了一部硝烟滚滚、旌旗猎猎的古代战争史。它蜿蜒于齐鲁大地的1518座山峰之上,自西向东,在长清、肥城、泰山区、泰安市郊区、历城、章丘、莱城、博山、淄川、沂源、临朐、沂水、安丘、莒县、五莲、诸城、胶东、胶南、黄岛等19个县市区留下了历史的印痕。
齐鲁长城是古代的山东人在长城建筑史上创造的中国之最、世界之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防止出现新的割据,下令废弃各诸侯国长城。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早已失去防卫意义的齐鲁长城在许多地段变成了废墟。但在包括淄博段在内的许多地方,还比较完整地保留了遗迹,在齐鲁大地上顽强地耸立着它那苍凉的身影。随着齐文化研究的逐步深入和旅游事业的蓬勃兴起,两千多年前由齐鲁大地先民建造的齐鲁长城又被重新提起,成为齐鲁文化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 齐长城从山头镇两平村西南向东南方越过西黑山,左经两平、福山,右经山头、八陡,至东黑山有遗址,长4600米。其间两平村南有高3.5米、底宽7米的城址断面,西黑山两侧均有高3米、底宽10~12米的墙体100余米。东西黑山之间有半穴式圆形兵营遗址,还有北门、西门、点将台等遗址,自东黑山亮兵台往东,左经黑山后右经苏家沟新村以东的1850米地段没有遗址,东南转越围屏山,左经薛家峪右经岳庄至大荫顶西坡,有4100米遗址。围屏山西侧有高2米、底宽8米的土石混筑城址。越过大荫岭,到岱庄北山以及淄川 区护宝泉村西山长城无存,而岳阳山西麓以及护宝泉村南山则有长度为1500米的遗址,其中岳阳山主峰西侧遗有200米墙体,清末时曾重垒过小墙,原有的“防门”在80年代后期拆毁。东面的龙门峪势如泰山南天门,今“箭楼”遗址犹存。岳阳山主峰西侧有长度10米左右的南北方向墙体,应是当年防门遗址。
由岳阳山主峰东侧至四座山,再至拐峪北709高地的5560米地段中无长城遗址,据考是因为此山险峻,古人以山为城。辗转山脊间进入古莱芜城遗址处的淄川区城子村东,经三台山到立屋岭的700米地段,仍然有齐长城遗址。此后经鹿角山、黑虎寨、油篓寨、蟠龙山、雁门寨到太平山出博山境之前的一段,也是以山代城,体现了春秋战国时代齐国战略家“山险防御”的思想。

⑧ 泰山古文化遗址的泰山文化遗址

泰山古文化遗址是泰山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文化遗址、古城遗址、古建筑遗址、齐长城遗址等,其中的乌珠台智人化石遗址,是山东地区的首次发现;大汶口遗址,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修筑的军事防线,至今雄姿犹存。

⑨ 齐长城的遗址具体位置在哪里

齐长城源于济南市平阴县,古济水河东岸,从大峰山山顶通过,蜿蜒千里,直达青岛市黄岛区东于家河村北入海。此军事巨防,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峰上。

它历经平阴、长清、肥城、泰山区、泰安郊区、历城、章丘、莱芜、博山、淄川、沂源、临朐、沂水、安丘、莒县、五莲、诸城、胶南、黄岛共19个县市区的94个乡镇、办事处。



(9)泰山文化齐长城遗址在哪里扩展阅读

齐长城作用:齐长城充分利用泰沂山脉自然山势的设计,不仅充分体现了“齐陵堤防,必处其而右背之”的军事原则,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充分显示了当时齐国科学的先进和体现军事防御这一军事主导战略意图。

当然,科学设计如此庞大的工程绝非易事,需要精心计算,通盘考虑。但组织实施此项浩繁的工程更为不易,需要长时间人力物力的协调组织,配合施工方可完成。

能设计此项工程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行,能完成工程建筑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也是不可能的。于此体现了齐国综合国力的强盛和经济基础的雄厚,也反映出东方大国的气势雄风。

⑩ 齐长城遗址在哪

齐长城遗址横亘于齐鲁大地,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2500余年。

西起黄河,东至黄海;东西蜿蜒千余里,几乎把整个山东南北分为两半。经实地测量齐长城全长618.893公里,共翻越1518座山峰。

齐长城我们可能不是很熟悉,但明长城我们应该就挺熟悉了,山海关、嘉峪关,都是明长城的一部分。现在旅游热门还是明长城,北京八达岭长城也是明长城的一部分。

历史沿革

齐长城的修建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据考证,它的修建,借鉴了城池防御的手段,具有重要的军事、建筑、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非常值得研究和探索。从历史方面看,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王室逐渐衰落,而齐、鲁、晋等国则日渐富强,特别是齐国正崭露头脚,渐渐崛起于东方。

逐渐占据了霸主地位的齐国虽发展迅速,但是,南部强大的晋国却一直是当时齐国统治者心头的一块病,时时令其不安,而且当时其他诸子国也纷争不断,战事颇繁,对齐国也是一种威胁,因此确实需要设防。

阅读全文

与泰山文化齐长城遗址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7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7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5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1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9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2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1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7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5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6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0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5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6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6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