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少林武术文化如何创新发展

少林武术文化如何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3-03-31 12:41:17

① 根据武术专项的学习和现在社会的发展,论述一下中国武术未来应如何传承和发展

首先,要做好中国武术和传统文化优秀遗产的继承,发掘其中的精髓。如技法、功法,技击理念和传统思想的精神内涵等方面。
其次,在继承基础上要发扬武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科研工具和研究理念、方法,深入研究人体结构、生理构造同武术活动的关系,将武术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
第三,要将武术同时代精神结合,其实优秀的武术传统中有很多精神是超越时代的,不局限于武术的,如尚武精神、行侠仗义、合而不同、狭路相逢勇者胜等等。将之当今时代的特色相结合,有助于武术走出一条前人没走过的新路。比如在倡导全民健身社会,根据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要求,在武术的技击和专业性外,探索武术健身养生价值和向社会大众普及的方式方法。
第四,武术应当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广为传播,这是武术的发展的最高境界。在热兵器时代,武术作为工具作为手段的用途已经不大,但是作为文化,在国民教化和传播优秀思想的载体方面则大有可为。尤其是在传播优秀思想的文化载体上,武术可以超越意识形态的束缚,跨越不同人种的限制,作为文化传播、沟通联系的一个纽带。
现在武术走出国门已经是事实,但是武术文化内涵的推广和普及即使在国内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些都要求武术人自身要提高文化修养,提高武术技能,开拓思维视界,不断创新探索。

② 河南地处中原,怎样凭借少林文化走出国门

我感觉河南真可谓是全国的一大平原地带,要是论风景的话,肯定是没有很多非常有名的景点好看的,比起那些群山峭岭,我们还是多有不足,但是,倔强的河南却凭借着少枣陆纯年文化在世界上打下了一片可以立足的天地,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得河南凭借少林文化走出国门呢。


少林寺在河南省郑州市,地势靠山,大约在海拔高度为2512米的高峰,而且又因为少林寺是达摩大师传佛授教的发源之地,所以它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非常丰富的,可能这也是少林功夫深受人喜爱的原因吧。而少林之所以能够走向世界,也是缺不了很多传承着少林文化的热血青年的,如果大家有时间有空闲的话,也可以来河南参观一下我们的大少林寺哦,里面的场景保证足够震撼你。

③ 如何才能将少林功夫发扬光大

少林功夫是指在嵩山少林寺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空斗,以紧那罗王信仰为核心,以少林寺武僧演练的武术为表现形式,并充分体现禅宗智慧的传统佛教文化体系。
少林功夫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按性质大致可分为内功、外功、硬功、轻功、气功等。内功以练精气为主;外功、硬功多衡氏指斗拦磨锻炼身体某一...9、气功
气功是少林功夫的一大类,少林寺流传的气功有“易筋经”、“小武功”、“站桩功”、“益寿阴阳法”、“混元一气功”等。..少林功夫.视频放到网上,自己每天点。多会点击过百万多会就发扬光大了。

④ 少林对于我国来说,有哪些重大突破

少梁让林文化是历史文化积淀形成的,融合了多元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少林文化史上有三次飞跃。

第一,达摩创立了禅宗,少林寺成为中国禅宗的祖庭

第三,改革开放少林派复兴,少林文化走向海内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

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和全球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少林寺继承和发扬了自己独特的优良传统。广泛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为了向全世界宣传少林文化,瞄准人们对少林功夫的热爱,少林寺成立了少林僧团,公开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巡回演出,风靡五大洲。它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并得到了广泛的赞赏。

少林文化得到了世界上越来越多民族的认可,成为连接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在全世界热爱中华文化的人们眼中,少林文化不仅成为了中国武术的代表,更是中国禅宗文化的独特形象,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

⑤ 如何发展传统少林武术

放弃太多的套路表演,中国电影对功夫的拍摄已经太多太多,现在全界的人都知道中国功夫,可是都在怀疑它的实战性,不要说哪些一指禅神功,它不符合现代文明社会的步伐,只有向体育靠拢,尽量发挥格斗的本意;

看看泰拳

搜狐体育讯 泰拳简洁、实用的风格和强大的杀伤力让风靡世界。相传1774年3月17日,泰国英雄乃克农东在缅甸国王猛拉举办的庆典中,连胜九位缅甸拳师。至此泰拳初露锋芒,此后几百年来在世界擂台中展现了强大的威力。百年不败的骄傲也令泰拳成为世界格斗技中的极品。

平心而论,在70年代之前,世界上很少有类似泰拳这样的立体打击擂台技术,泰拳在技术与经验的优势十分明显。但随着世界格斗技术的交流,泰拳500年不败的传说随即破灭。1978年3月18日,泰国拳坛发生轰动全国的事件,远征泰国的“日本斗魂”藤原敏男攻陷了泰国迦南隆拳场轻量级的王座,成为了泰国历史上首位外国拳王。自此,泰拳不再是不可战胜的神话,但这依然无损泰拳500年不败的优秀传统。我们看到的是泰拳更多与各国武术进行交流,越来越多的泰拳手走出国门去弘扬泰拳的文化。

泰拳K-1征战史 屡败屡战赢尊重

与武侠小说中绝世高手一出关就横行天下不同,泰拳走出国门道路并不轻松愉快。当今国际站立擂台很少采用纯泰拳规则,更多是类似K-1这样禁止肘击、限制缠斗和膝撞的Kickboxing(踢拳)规则。在这种规则下,泰拳肘法和膝法都被削弱,而且受人种体格影响,70公斤以下赛事很少,泰拳选手很可能要对战比自己高大强壮的对手。1993年首届重量级K-1GP 开战,身高175公分,体重仅仅75公斤的“泰国白象”昌普克(Changpeuk Kiatsongrit)毅然走入重量级战场,他面对身前100公斤以上的巨人选手毫无惧色,即使是对战K-1冠军“克罗地亚之虎”布兰科和“完美先生”欧内斯东.胡斯特这样的顶级高手,昌普克依旧采取了泰拳坦克式进逼的猛烈打法,以凶狠的直拳和扫腿与巨人族派渗们进行正面强攻。尽管受体型的限制,“泰国白象”在K-1仅获得5胜5负的平平战绩,而且多次倒在巨人的拳头之下。不过以75公斤的体重和重量级选手正面强攻打出如此成绩,已经几乎是奇迹。昌普克胜负各半,但他犀利的拳腿功夫以及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令泰拳剽悍的拳风深入人心。

2002年首届K-1max赛事开催,我们再次看到了泰国人的身影,泰国拳王高兰受邀参赛。其实擅长内围缠斗的高兰并不适应K-1 规则,他的肘法和内围缠斗技术比赛中无法发挥,决赛中他在荷兰快拳手的乱拳之下只坚持了1分钟就被KO。不过面对质疑,泰拳手并没有在规则上寻找借口,更没有逃避。相反,越来越多的泰国人走上了K-1 擂台。

2004年两位泰国人让K-1 认识到,即使在K-1 规则下,泰拳依然是强者!2004年,85公斤的考克莱以自己的实力证明了泰国人也能在K-1重量级舞台立足,他在总决赛中仅用1分24秒就以必杀的飞扫KO了133公斤的对手,随后考克莱在K-1屡屡战胜巨人选手,创下了8胜5负,2次KO的战绩。在70公斤擂台之上,播求的出现令K-1 刮过一阵“泰国旋风”,他首次征战K-1就以犀利的正蹬和凶猛的快速连扫踢夺得冠军。之后K-1多次修改规则限制泰式膝击和缠斗,在不利影响下播求不适应过、败过,但他不抱怨规则,不断求变,练就一副不输给职业拳手的重拳,接连KO 对手,给“泰拳拳法不行”的批判以有羡友力回击。至今播求2度夺得K-170公斤总冠军荣誉,在K-1打出24胜5负,6次KO 对手的成绩。从昌普克以小打大到播求的越挫越勇,泰拳在K-1已经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在K-1擂台上,泰拳的胜与败其实并非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泰拳在擂台上奋力拼搏的每一分钟都带给了观众享受的过程。泰拳不再是不可战胜的,但它依旧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武术之一。当今泰拳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甚至比前500年不败时代时更大。如今无论在是K-1擂台上,还是UFC铁笼内,我们都可以在顶级选手身上看到泰拳技艺的身影。K-1 “20世纪最强暴君””彼得.阿茨(Peter Aerts)和K-1max双冠王“日本银狼”魔裟斗也都远赴泰国学习泰拳。UFC“蜘蛛人”安德森.席尔瓦凭借泰拳的打击技术独步天下,WEC前冠军菲柏(Urijah Faber)、UFC前冠军蒂姆(Tim Sylvia)也都是菲尔特斯泰拳的兆脊常客。这就是泰拳的魅力所在。

⑥ 少林寺的文化影响及历史价值

论少林功夫文化的当代价值(王岗 高晓明)
◎王岗 高晓明

少林功夫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应如何在新时期确定自己的位置、选择自己的道路,成为关心少林功夫文化、关心少林寺命运的人们开始认真思考的问题。少林功夫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而深刻的导向意义。
一、文化转型期的少林功夫文化
1.当今少林功夫文化所处的文化环境
从改革开放以来,到进入21世纪后中国加入WTO,中国社会进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在中国社会的不同层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给予文化转型以强烈的刺激和巨大的推动,同时又迫切要求文化领域的改革相配合”。“市场经济是一种崭新的文化现象,它的出现,给传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规范等带来了震撼性的冲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文化真空’和‘文化失范’的文化生态危机,也成为市场经济初期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精神文化建设发展的代价”。中国文化开始面临改造传统文化和建立中国现代文化的历史选择。
2.少林功夫文化在社会转型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自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封闭之中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而日渐向世界开放。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开始与他民族文化有来有往。今天,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对外开放更向纵深发展。随着中国在世界地位的提升,世界开始了解中国,中国在许多发面受到世界的关注。独一无二且富有中国传统色彩的少林功夫文化已经开始向着世界范围内广泛的传播,但在此过程中它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是并存的。
长期处于农业文明熏陶下的中国社会,在新世纪到来以后开始了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这是中国社会遭遇全球化风暴无法回避的历史选择。中国人无论从生活方式还是思维方式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也发生了巨变。同样的,在对待少林功夫文化这类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也不同以前。人们开始意识到它对于本民族的重要性,并开始加以保护和开发。少林功夫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看似与现代社会很难相适应的少林功夫文化也开始寻找着恰当的契合点。
“地球村”概念提出以来,传媒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尤其在网络时代到来之际,“地球村”变得名副其实。发达的传媒和遍及世界各个角落的网络为少林文化在全球范围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许多的外国人对少林功夫文化兴趣盎然。也许以“禅武归一”为特点的少林功夫文化精髓很难被外国人所理解,但是无论是玄妙的“禅悟”还是精湛的“少林功夫”都在不同的侧面吸引着人们的注意。每年都有大批的外国人蜂拥至少林寺,以满足自己的夙愿。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日益激烈的竞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文明病”已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而对于“文明病”的一个有效的预防手段就是参加体育锻炼。武术作为传统项目以其不受场地制约的特点在中国社会向来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武术具有6000万练习者,这一数字是常年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一半。”近些年来,由于关于少林功夫题材电影的播映和“少林国际武术节”的活动的举办,在国内外掀起了学习少林功夫的热潮。单从少林寺周边的武术学校来看,就有80余所,招生人数达3万余人。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少林功夫将会在人们日益追求健康的今天找到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改革的不断深入虽然为少林功夫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袤的发展空间,但同时在许多方面也向其提出了诸多挑战。尤其表现在少林功夫文化1500年文脉的传承和少林功夫文化资源流失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在“禅武归一”的旗帜下享誉千年的少林功夫文化,不是仅仅摆在那里的一些需要保护的文物,而是一种活的少林功夫文化。我们对于它的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殿堂、碑铭、壁画等物态层面上,少林寺的佛、僧、禅、武、医、斋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更是我们应该加以保护的对象。其次,自“少林”和“少林寺”字样成为某种商标出现,到入世后对“少林”和“少林寺”商标在国际范围内的抢注和盗用。世界唯一的少林功夫文化开始被淡化、曲解、混淆和瓜分。在少林功夫僧团随中国政府代表团赴日本参加中日韩三国建交庆典中,永信方丈从一位日本友人手里得到“一本厚达3000余页的日本国内抢注少林寺、少林寺拳法、世界少林寺拳法联盟等272项相关商标以及在全球发展了28个加盟会员国的查询报告”。虽然中国社会开始与世界“接轨”,但在其过程中,我们会遭遇到许许多多始料未及的情况和问题。长期生长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少林功夫文化已经在一开始就蒙受了巨大的挑战。少林功夫文化不能够只是与世无争的“关门念经”,为了少林功夫文化今后可持续发展问题,应当站出来捍卫少林寺自身的利益和权利。另一方面,在少林功夫在国内外广受欢迎之际,少林功夫表演、少林国际武术节等活动为少林寺创造了丰厚的经济价值,但是我们必须在经济利益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将少林功夫中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加以保护和宣传。总而言之,少林功夫文化在新时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正像永信方丈所言:“我要为少林寺下一个1500年考虑。”
二、少林功夫文化的本原价值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且发扬光大,形成中国化的佛学宗派——禅宗。少林寺以“禅宗祖庭”和独具特色的少林功夫在中国的众多寺院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少林寺涵载着极大的文化价值。因此,正是少林的武术文化使得少林寺在世界范围内声名远扬。在少林寺发展至今的1500年里,它始终发挥着它自身的价值。什么是少林功夫文化的本原呢?我们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少林功夫文化的未来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孝文帝为僧人跋陀修建少林寺一直到今天,少林寺作为一个位于中原地带的皇家寺院,始终保持着自身的宗教文化模式。
少林功夫文化的一个显着的文化价值就是印度佛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向冲击和融合,印度佛教在中原大地上最终形成了中国禅宗佛教。中国的禅宗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并且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占据了一个显赫的地位。
“禅以它顽强、活泼的生命力,还活在中国现实的文化中,并且构成现实中国人特别是知识阶层一种处世的心态。”始于印度的禅在其中国化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禅起初在中国的土地上传播之时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无法避免的发生过碰撞,与不同的宗派之间也经历过多次的纷争。中国禅的最鼎盛时期是在五祖弘忍之后禅宗本身的分化阶段。以六祖慧能为代表的南宗禅和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禅有着不同的修持方法。前者主张顿悟,后者主张渐修。两者对于佛本性的认识也有着极大的不同。这一点从慧能和神秀为承传五祖弘忍的衣钵所作的偈中可以看出。神秀之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之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有”和“无”。最终,南禅宗压倒了北禅宗,并使得中国禅宗进入繁荣时期。慧能视心性本体为“无”,这是中国禅宗形成的真正标志。这种对于心性的认识正是印度大乘佛教与中国道家思想相融合的产物。而在被称为禅宗宗旨的四句真言“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中,“佛”几乎成为儒家和道家所追求的“真人”和“圣人”。这样一来,渐渐地中国禅宗就超出了宗教,并且向着文化和生活的各个层面渗透。在文化方面突出个“雅”字,例如“从魏晋南北朝以来,隋、唐、宋、元、明、清,其文学艺术的许多领域,都不能拒绝禅境的诱惑,甚至不能不以禅境为高雅之境。”而“从生活层面看,悟禅、参禅,不仅为许多着名的文人雅士所趋附,以之为高标;而且‘平常心是道’的禅风,也使平民大众为之倾心。”毋庸置疑,中国禅宗对于中国人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并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显现出更加巨大的作用。
少林功夫最初产生的原因是为保卫寺院安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林功夫不仅仅是单纯地为保护寺院的安全而传承的一种技击术,尤其在冷兵器时代过去以后它逐渐向着多层面发展,少林功夫的体系也变的博大而精深,其价值也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少林功夫的最经典之处莫过于“禅武合一”。可以说少林功夫以一种特有的修炼方法将中国佛教、儒家和道家等传统思想的精髓融入少林功夫,使得自身更加具有强烈的文化特性。“在少林寺,和尚练武也是一种‘禅’的形式,完全符合石头希迁‘万物体玄而自现’的思想和云岩‘宝镜三味’中‘即事见真’的禅法。”少林功夫习练的关键在于有没有“禅心”。通过以这种特有的方式练习少林功夫,习练者可以将习武过程等同于学佛修禅的过程。另一方面,少林功夫是以套路为单位的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其动作从设计到组合成套路,都是符合中国古代人体医学和人体运动规律的。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少林功夫追求自身和自然的和谐。因此,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和改良,少林功夫在发挥人体潜能的同时也可以增强人体多方面机能,显示出了极高的健身养生价值。少林功夫套路的在其形成的过程中也融入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韵”、“气”、“形”、“神”、“意境”在少林功夫中都有完美的体现。例如,少林“象形拳”,其动作、造型形象的体现了各种动物的特征,真正将力与美完美地结合到一起,那种惟妙惟肖的表演实然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少林功夫中所蕴涵的禅的精神还是中国传统审美情趣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与创新的结果。
少林功夫真正在中国大地上扬名还是从唐王李世民授封少林僧人开始的。从那时起,少林功夫的那种爱国主义精神就紧紧地与之联系在一起。少林寺本应该是佛门禅宗之净地,与外界无所瓜葛的,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开始卷入了国家的争斗之中,并以“安邦济世”闻名天下。此后人们比较熟悉的就是在明朝中期,少林武僧抗击倭寇的侵略。无论在哪个时期,少林寺在民族危难之时,没有将自身“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而是毅然担负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重任。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在少林功夫中的渗透,更奠定了少林功夫在中国武术中的地位。因为,无论是从中国的传统道德思想,还是从佛门的“普度众生”的愿望而言,少林寺“安邦济世”之举对于树立民族意识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都是值得赞扬的。万籁声先生所着《武术汇宗》中的专节《少林功夫传授门徒规条》中有“十愿”,其中第一条就是“一愿学此本领,保国安民!”“早在十二世纪,少林寺觉远和尚就为训练众僧习武规定了森严的‘习武禁约’,名为‘十禁’:一禁叛师;二禁异思;三禁妄语;四禁浮艺;五禁盗劫;六禁狂斗;七禁违戒;八禁抗诏;九禁欺弱;十禁酒淫。”少林功夫在这样种种戒规之下进行传承难怪少林功夫正义的习武宗风能够代代相传而不泯。少林功夫文化发展至今,昔日少林寺“安邦济世”之举也许永远不会发生在今日,但是,那种爱国主义精神会永远伴同少林功夫文化在新时期的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谱写新的篇章。

少林功夫“禅武合一”的精神,对中华武术乃至佛教信仰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少林功夫在追求技法精进的同时,同样重视心性的修炼,功夫只不过是一种修行的法门,少林寺僧人通过修习少林功夫找到了觉悟佛法的另一途径。少林寺僧人将这种般若性空精神贯彻到少林功夫演练过程中,使少林功夫获得一种中国武术其他流派难以企及的境界,从而形成少林功夫特有的有益于提升人类精神境界的宗教品质。少林功夫的这种宗教品质和文化功能,丰富了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内涵。

希望这些对你有点用

⑦ 从古至今,少林武术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据《少林拳谱》记载游困,少林寺有三十六硬功、竖磨三十六软功。现在世人所讲的“少林七十二艺”通常神纤念被认为是少林武术的总称。如此内容丰富、技法精湛的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⑧ 说明当前人们对少林武术价值定位为什么具有新的时代内涵

因为武术没落了

⑨ 南少林武术现在兴旺吗当地的武校多不多

南少林武术挺兴旺,当地的武校不多,转型以文化课为主。
南少林具体的地址争论中,拥有最多赞同者的是三座古寺,一为莆田少林寺,一为泉州少林寺,一为福清少林寺(至今为止,福建出现六腊镇返座少林寺,仙游的九座寺、东山的古来寺、诏安的长林寺、福清少林寺、泉州东禅少林寺以及莆田林泉院)。南少林,大量的资料显示其的确存在过,但却在清朝时因参与反清复明活动被清廷镇压了,是彻底焚毁还是改名换姓至今尚被研究者争论。但可以确定的是:1.其的确存在;2.南少林在福建;3.它留下旅租了轮饥不同于北少林的丰富武学。武术学校有西山学校和剑影学校、南少林武术学校。

⑩ 武术的发展过程

武术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下,人类社会主要以狩猎等原始的生产活动为生,并从中学会了徒手或使用木棒、石头等器具击打野兽的方法。这些击打的方法多是基于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身体动作,人们还不可能有意识地把搏杀技能作为一种专门练习,但这些击打技能却为武术的形成准备了一定的先决条件。在原始人类的生存竞争中,为争夺食物、领地、或为争夺首领的地位,以及男女之间的性选择中经常发生人与人争斗的现象,这些人与人的争斗,有力地促进了原始武术的形成。到了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之间有组织的战斗,更加速了原始武术的形成。人与人的战斗,使得大量生产工具逐渐演变为互相残杀的武器,使用兵器的技艺及战争所需的格斗技术也逐步从生产技术中分离出来,并沿着自身的规律向武术方向发展。
原始武术的发端,与原始宗教、教育、娱乐等活动也密不可分。在人类原始文化形态中,这些活动常常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原始社会多位一体的文化。在这些文化活动中,生产经验、战斗技术的传授与练习是最重要的内容。其中的战斗技术,常常以原始武舞的方式来体现,它融知识、技能、身体训练和习惯的培养等为一体。原始武术在原始社会多位一体文化的混沌母体中萌发生长。
(二)历代武术发展概况
从原始的生产、生存活动中,逐步形成徒手或持械的格斗技术,从而演变成近代的体育运动,在世界各个地域的人类活动中都曾出现,如击剑、泰国拳等。但从原始格斗术发展成击舞一体,内外兼修的武术形式,则是由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土壤孕育而成的。

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256年),车战是战争的主要形式,车战所需的射御技术和使用矛、戈、戟等长兵的技艺就成为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同时,拳搏与角力也是军事训练与选拔武士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了一定的竞赛制度。当时,舞、武不分,合而为一,称为“武舞”。它是将用于实战格杀的经验按一定程式来演练,是古代武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由支离破碎向系统化演进的象征,也是武术套路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
瞎芹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军事战争逐步由车战为主变为步骑为主,使得兵器和武艺都有了较大程度的变化。这对士卒的选择与训练更加严格,促进了军事武艺的发展。同时,具有表演性、竞赛性与娱乐性的竞技较为盛行,以击剑为最,武术的功能向多样化发展。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历闭军事武艺逐步流入民间,其技击技巧以个体性为基础,在个体性前提下武术技艺向多样化发展。随着武术的多功能发展及技术日趋完善,从实践中来的武术理论开始形成。如《吴越春秋》记载的越女论剑,理法深奥、论述精辟至今未失光彩。武术功能、技艺的多样化,以及武术理论的出现标志着武术体系在这一时期逐步形成。

秦、汉、三肢神裂国时期
秦、汉、三国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80年)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武术的多样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有较多武术着作问世,如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兵技巧十三家中,收入了《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武术流派雏形开始出现,如曹丕在《典论·自序》中谈到剑术已有“法”,而且各异,便证实了流派的形成;刀已基本取代了剑在军事上的地位,而剑却在非军事用途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汉代刀剑之术以及相扑、角抵在这一时期也开始东传日本。

两晋南北朝时期
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年-公元589年),武术在与文化的交融中逐渐与养生相结合。然而由于玄学盛行,追求炼丹与长生不老,其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发展。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唐代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开始实行武举制,用考试的办法选拔武勇人才,对武术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武举制的创立无疑激发了更多人的习武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对唐代尚武任侠之风的盛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大推进了武术的繁荣发展。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以民间结社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如“英略社”、“弓箭社”、“相扑社”等。“社”的形成,为民间武术传授、交流、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宋代城市发达,在一些娱乐性的群众游艺场所如“瓦舍”、“勾栏”中出现了大量以武卖艺为职业的民间艺人。他们的表演不仅有单练还有对练,极大地促进了套子武艺向表演化方向的发展。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1368年~1911年)是武术大发展时期,其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种和器械得到了大发展,武术作为军事技术、健身手段及表演技艺的多种价值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自明代以来,以戚继光、程宗猷、茅元仪为代表,对宋以来的武艺在技法、战术和教学训练方面总结出较为系统的基本理论,如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何良臣的《阵记》都总结出拳术是学习器械的基础等循序渐进的教学训练法则,并且明确提出了武术的健身强身功效。在清代,武术与道教养生、内丹术和导引术进一步结合,并逐步形成为武术内功。在此基础上,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一批注重内练的新拳种出现并迅速发展。此后,冷兵器在军事上的地位明显消退,由于武术具有健身、防身、自卫的功效,所以能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传统文化的养料,丰富锻炼形式,升华技法理论,在不失攻防内涵的前提下,沿着体育方向不断发展。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中华民族积弱积贫,社会各界提倡国粹体育的呼声高涨,中国传统的武术为国人重新认识,一些以研究武术和开展武术活动为主旨的新兴社团纷纷建立。1910年,在上海成立的“精武体育会”就是维持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民间武术团体。1927年,国民党政府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并于1928年和1933年在南京举办了两次国术国考,进行了拳术、长兵、短兵、散手和摔跤等比赛;此外,还组织过一些规模较大的武术表演活动,如1929年的杭州国术游艺大会及1936年的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等。与此同时,受西方先进体育教育经验的影响,武术进入了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课堂;武术的研究也逐步开展,一些武术论着先后出现,如武术史学家唐豪的《少林武当考》、《内家拳研究》、徐致一的《太极拳浅说》等,都开始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武术。武术在民国时期有了极大的演变与发展。

阅读全文

与少林武术文化如何创新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8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