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促进文化发展
一、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包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重发展、繁荣。不论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都应该而且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适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艺术产品。所以,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并加强资金使用方向与效益的监管,要积极鼓励文化产业发展,对民营文化经济、民营文化系统的文艺人才一视同仁,为他们提供评职晋级、业务培训研讨等方面的同等政策待遇。这方面应该看重的是他们最后的产出成果,是否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向上精神文化需求,这是最根本的衡量标准。而且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有竞争,才有活力和创造力,文化事业领域也是如此,不能是无底洞。同时,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事业项目,也成为创造经济效益的源泉。我们一定要打破传统的那种文化事业只追求社会效益而不管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在不违背基本方向的前提下不必追求社会效益而过于注重经济效益的观念,因为,无论是物质产品的生产还是文化产品的生产,只有两个效益相统一,才能收到持久的显着的相得益彰效果,这种规律是内在的、普遍的。
二、努力拓展文化产品的覆盖面、影响力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和更根本的。文化艺术内在的创作规律是根本的,一方面需要内在的质量,一方面需要社会覆盖面和影响力。举一个例子,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河北学刊》,属于纯学术期刊,在全国业内同类刊物中属于佼佼者,原因就在于恪守稿件质量第一的原则,无论你是领导还是普通作者,无论你是社科院内部的专家学者,还是外省市的,都一视同仁,视文章质量来决定登载与否,这种不徇私情,确保了其杂志质量和在业内的影响力、权威性。从而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也就是业内人士都以在该刊物上发表论文为荣、为水平的体现,同时,该刊物总能收到高质量的来稿。还有《新华文摘》、《领导文萃》、《读者》等杂志,都是高品位文章的结晶,所以读者众多,当然作为自办发行的公开期刊,经济效益也相应地很好。还有一个刊物,河北省文联的《小小说》杂志,面向全国的作者征稿,外省作者的上稿率也非常高,而且对优质小小说给予重奖,这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各地优秀小小说创作者的积极性(这一点,《南方周末》、《燕赵都市报》也同样),所以,《小小说》的影响力、覆盖面非常大,作者群、读者群越来越大,形成了良性循环。我们当下有一些杂志报刊,尤其是学术类的、时政类的,迎合高校、事业单位人员评职称的需要,大搞关系稿、有偿稿件,这一方面无法保障文章质量,另一方面,绝大部分稿件都是本区域的,无形中对外来稿件采用越来越少,在广大范围的影响力、覆盖面越来越小,这样的话,当然会步入“非良性循环。”这种“非良性循环”当然是不利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这只是从出版领域来说,在影视剧创作、文艺作品创作领域也是同样的道理。《乡村爱情》、《金婚》、《错爱》、《家有儿女》、《武林外传》等电视剧长期以来在众多电视台热播,也能验证良性循环的规律。
三、要像对待传统文化媒体、平台那样,重视和扶持新兴文化产品生产传播平台建设、新兴文化媒体运作。如今,互联网、手机、光盘、MP3\MP4等电子产品,都是新兴的文化媒体、文化产品生产传播平台,而且比传统的文化媒体更具有优势(互动、快捷、无障碍、成本低、影响力更大、影响范围更广等),目前各级党委政府对这些新媒体在传播文化、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巨大作用与潜力,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这方面的监管力量、文化产品创作队伍建设、硬件设施的体系化建设的力度都不够,而国际社会对此的重视和投入力度相当大,这种反差,使得我们在占领这些新兴文化生产与传播媒体、平台制高点方面很被动,由此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反动、色情文化作品、图片、网站的存在与传播,例如虚假经济社会信息的肆意传播,等等,所造成的现实社会经济政治危害巨大。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
2. 如何发展文化产业
一、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时,要结合产业发展的整体要求来把握特色优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但要在现代市场需求和技术制作的背景下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就必须将这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文化产业具有综合性极强的特点,人才、品牌、资本、信息、科技,以及市场需求和拓展水平对原创产品的规模孵化能力等,都将在其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综合性的作用。必须优化配置各种有可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几个重点突破口。经过努力,在若干领域获得突破之后,再利用它们所具有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其他领域的良性发展,进而逐步实现整个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在于必须在坚持各种基本准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市场这一巨大的杠杆,以市场为导向来生产和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而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引导消费,拓展文化市场,应遵循市场法则来组织和运作文化产业这一系统工程。很多有发展前景的产品和服务之所以迟迟未能取得相应的业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市场开拓能力,特别是本土以外的市场拓展能力。提高市场拓展能力,有效培育市场,关键是要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目前文化产品的消费构成和市场的近、中期需求,并使之与本地区的优势文化资源相结合,选准近期发展的突破口。
三、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规范化。立法机构和相关行政部门应尽快制定完善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规范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各类文化企业的经营行为,积极引导合法经营,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合法经营者的权益,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各地各行业自发自流开发的状况。同时,要在行政审批、土地使用、市场准入、投融资、市场管理、税收等各个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措施,尽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种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参与发展文化产业,壮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政策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有助于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终推动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3. 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坚定理想信念。
二、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三、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誉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培养,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五、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4.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相并列,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构成,而且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相并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结构的构成。这一新认识新定位新判断,拓展深化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反映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愈益重要的历史趋势,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一个根本因素,是我们党深入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大创新。
1.要走一条先进文化的发展道路,着重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要走一条科学发展之路。把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当中通盘考虑,同时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融入到文化建设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3.要走一条强魂健体、强基固本之路。不仅注重文化之“魂”,体现内在价值,更注重这个“魂”如何传播到广大的受众当中,传播的路径、方式、载体需要有机统一起来。
4.要走一条以人为本之路,就是坚持“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发展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5.要走一条改革创新之路,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我们的文化能够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5. 传统文化对抗时代顶流,想要发展文化,该如何去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
使中华文化走入社区和社会,改造和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承。要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课程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要把中华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网络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6. 如何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文化体制改革政策措施,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建设,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个要求和部署的重大意义,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有关法规政策,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前必须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文化发展方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人民,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能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要运用各种文化形式来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创作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优秀文艺作品,发挥其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启迪和鼓舞。
第二,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培育文明社会风尚。要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要以净化网吧、互联网、网络游戏为重点,加大社会文化环境整治力度,大力推动适合青少年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加强青少年网站和公益性文化场所建设,落实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的措施,进一步满足广大青少年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回应人们困惑的社会人生问题,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志愿服务、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深入推进以“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为主题的各类文明创建活动。
第三,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落实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一系列重要决策,加快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运行机制,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要着力解决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性质和功能相混淆的弊端。国家重点艺术院团和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全面推进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保障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步伐,鼓励社会资金和民营文化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重组。
第四,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着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前重点是加强城市社区和乡村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向城市基层和农村延伸。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农村文化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基层特别是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视难、看电影难的问题。要确保广大农村地区在2008年能无偿收到看到包括中央和省级4套以上无线广播电视节目,到2010年实现乡乡有文化站、基本实现全国行政村每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在全国建设20万个农家书屋。全国各级具有公共性质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两年内要全部实现免费开放。
第五,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抓紧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从市场准入、人才培养、出口扶持、产业基地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做大做强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文化企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做大做强传统文化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完善各类文化市场尤其是文化产业产权交易市场,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第六,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以对历史、对民族、对人民、对未来负责的精神,加强民族优秀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在城乡建设中要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遗址、建筑、街区和乡土建筑的保护。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加快建立健全各级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定工作。挖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节庆文化,丰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推动开展群众性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要积极探索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国民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七,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博大胸怀,勇于和善于吸收、融汇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成果,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增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积极与国际知名文化机构、文化企业开展合作,树立现代营销理念,掌握国际市场规则,构建文化营销网络,努力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份额。通过对外文化宣传、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搭建与世界各国人民沟通、理解、信任的桥梁,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让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7. 如何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力度,建立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关键要解决资金投入的问题。要抓紧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坚持政府主导,逐步建立健全同公共财力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要把加大投入力度与改进投入方式结合起来,采取多种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要拓宽投入渠道,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努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和社会化。
要建设和完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公共文化设施有效覆盖。设施网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全面覆盖。要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向城乡基层倾斜。要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要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要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充分发挥骨干作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着力提高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多提供符合人民群众需求、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
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要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强区域内文化、教育活动场所的综合利用,推动形成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文化中心。开展城乡共建、区域共建,支援基层文化建设。要坚持加强项目建设和强化运行管理并重,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使各级文化阵地正常运转、持续发展、真正发挥作用。
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实践证明,在许多情况下,“政府出钱办、群众围着看”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投入多见效少,群众往往不领情不满意。这就要求政府,尽快从大量不该管、管不好、管起来成本很高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标准制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和项目实施情况监督检查等方面,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样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8. 要想获得更好的文化发展,青年人应该具体怎么去做
俗话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有力量国家有希望。青年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潜在动力。面对坎坎坷坷发展的文化之路,作为青少年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应该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出一份力,发一份光”,将自己的青春热血投入到祖国的文化发展之中是青年人的骄傲。在我看来,青年人想要将祖国文化更好的发展下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三、尽自己的力量宣扬中华文化当青少年拥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储备后,便可以向不懂不知文化的人传授。当青少年看到别人受到文化熏陶后而喜欢上中华文化,这种文化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青少年要立大志,不仅在身边传播中华文化,也要将中华文化带到世界,带到国际舞台之上,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化,促进文化更快更好的发展。
青少年是我国的一股洪流,有着迸发的生命力。在青少年的携手共进之下,中华文化定能得到大力发展,永远在世界文化之林褶褶生光。
9. 如何推动文化的发展
推动文化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方的努力。一,教育文化部门要给予支持,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推动文化行业健康发展。二,文化创造者要积极投身创造,特别是创作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三,企业要助力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加大创新引导,推广文化普及。四,努力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氛围,让文化成果能遍地开花,让群众享受文化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