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忠信客家文化怎么拍出来

忠信客家文化怎么拍出来

发布时间:2023-04-03 15:44:59

㈠ 忠信花灯节的文化内涵

一直以来,忠信花灯秉承着中原花灯艺术之精华,经过历代老艺人的实践创作,使得忠信花灯具有独特的风格。忠信花灯蕴含了汉民族文化的精髓,洋溢着浓郁的山乡民俗风情,是难得的汉族传统文化财富。 忠信花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忠信花灯的结构下圆上方,方的灯盖,有四角、八角、十二角之分,寓意四通八达;圆的灯身,寓意团团圆圆。忠信花灯的纹样有“山水花鸟”、“连年有余”、“龙凤呈祥”、“金鸡报喜”、“和合美满”、“喜鹊登梅”、“麒麟送子”、“竹报平安”等等传统题材,寄寓了汉族民众的美好愿望和祈盼,期盼国泰民安、生活富裕、人世昌隆、人寿年丰。
忠信上灯习俗里蕴藏着人类繁衍的内涵,充分体现了忠信花灯的人文价值。以客家方言“灯”“丁”谐音,寓弯改洞意“添子添丁”。中山大学康保成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忠信的上灯习俗虽有一定程度上的迷信,但这是民间百姓的信仰,应理性、宽容地对待这些问题。” 忠信的上灯习俗专为男子举行,女子无缘介入,这里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男尊女卑思想。旧时上灯习俗对女子的排斥,隐隐透露出忠信客家人骨子里的某些思想意识。
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重男轻女思想早在西周时期便已出现。儒家文化崇尚以男性为主导的家族和权威力量,传统文化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育观念。战国末年的韩非甚至把重男轻女从一种思想意识发展到“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的地步。客家先民辗转迁徙过程中,生存环境非常恶劣,他们认为男丁是最重要的;所以极力渴望神的力量能够保护他们,便把这种意识形态寄托在花灯上。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世袭的传承埋枯观念慢慢发生变化,沿袭了几百年的古老习俗才打破了唯有男子才上灯的陈规,使新生的女子也得到隆重的祝福。但是在忠信地区的一些周边农村,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仍较为严重。忠信古老的上灯习俗只有加入创新的内容,才能得到更有力的保护,才能延续不衰。但如前辈们文章中所说,在新婚嫁娶、乔迁新居、升学、就业、参军、祝寿、开业等都进行隆重的吊灯仪式,这未免有点泛滥成灾,扭曲了上灯的意义所在,忠信上灯是为保护生命而进行的仪式。
新时代,我们急需把传统习俗里的旧思想剔除,首当其冲的是删除儒家文化男尊女卑的思想,重新注入新鲜文化。把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和孝文化注入忠信上灯习俗里,这种区域的汉族民俗才能长存不衰。因为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一个节日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花灯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虽然大部分花灯和花灯展示不进入流通领域,但花灯节作为一种民间活动,也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为此忠信政府采取“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方式,加大财力、物力、人力确保每年花灯节如期举办,不断提升花灯的数量和质量。
虽然客家花灯对客家经济发展仅仅是附比功能,但花灯文化活动营造了客家地域的节日氛围,给客家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提供了一歼蚂个空间,也带来了节日经济效应,使人们从中感受到农耕文明状态下客家民系文化与经济的单简、调和式的演进。2007年举办的第七届忠信花灯节演出可谓气势非凡,连平县政府联手央视举办《激情广场》大型歌会,央视3套直播全场活动盛况,以此品牌活动为载体,提高了忠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了招商引资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推进了忠信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㈡ 忠信镇的花灯节

年年正月新春期间忠信镇人潮如海,彩灯争艳,蔚为壮观。忠信花灯造型美观、制作精致,是客家民间绘画、剪纸、书法、对联等文化因素的集大成。忠信花灯品种繁多,款式不一,有的配以山水花草,鸟兽虫鱼,栩栩如生;有的配上亭台楼阁,金碧辉煌;八仙过海,形神皆备,嫦娥奔月,飘然欲飞,让人拍手叫绝。“忠信花灯”有别于其他地方的花灯。后者花灯多是以玲珑见长,忠信花灯却特别的大且非常精致,有青头花、钳口花、花盆花、柱墩花等,多呈柱形。从花灯所表达的主题上进行区分,忠信花灯又可以分为秀才灯、壮元灯、参灯、宝莲灯、龙凤灯、五福灯、伯公灯、寮灯、仔灯、宫廷灯等。忠信花灯造型独特,其结构从上到下分为灯盖迟岁、灯身、灯裙,从里到外一般轿绝有二至四层,规格大者直径有12米闭旦姿,小的也有40厘米。花灯大多用竹编骨架,有四角、六角、八角、十二角。忠信花灯的灯裙是最特别的,灯裙由各种各样的花案彩色灯带组成,外用彩色灯带点缀,灯带上有各种各样的花案;灯内装置各种形象画片旋转流动,形成“走马灯”动感。忠信花灯的制作,凝聚了忠信人民在民间工艺上的卓着成就。忠信花灯综合了多种传统艺术形式,主要体现在编织、印花、剪、刻、裱、装饰等一系列制作工艺上。将粗大的竹子削成竹条,削好竹条后,用“手工钻”在竹条两端钻竹眼。钻好竹眼后,将竹子互相交叉衔接,此刻花灯已现雏形。第二步是剪纸,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按照各种规格裁剪各种颜色不一的纸,然后各叠成一组,接着把花纹印版放在叠纸上,用刻刀凿成穿透的文样,这也叫做纸雕。第三步是描画,着色后是解花,即在着色的花样上描上各种形状的图案和颜色,然后把图形分解出来,将浆糊均匀糊在花灯的骨架上面,然后逐一将剪纸、纸雕、描画、花穗等轻轻地糊裱在灯架上,用手或刷子粘浆糊刷平后,接着便将条状花穗粘贴在花灯下部,给花灯“穿”上裙子。明末清初,忠信地区(连平县南部六镇统称)相继流行“吊灯”、“赏灯”习俗。最初起源叫“点灯”,因“点灯”谐音“添丁”,大凡生了男孩的人家,都高兴到灯街购买或定做花灯,挂在祠堂里,以示“添丁”。凡是上一年生了男孩的人家,都要购买或定做花灯。在除夕祭祖前,灯主便要在祠堂的梁上放灯绳,绳的一端用红纸写上新丁的姓名。到正月十三上灯之日的早晨,灯主先将灯带贴在花灯灯盖的每个角上。灯带将对联、诗词、书法等文学艺术融为一体,其内容根据个人喜好选用,大致是添丁发财、吉祥如意及祝福之类的。其次要在花灯里面系上百眼芋头、大葱、大蒜等,寄寓自己的儿子聪明好学、多子多福。再次灯主点燃花灯,期望燃灯兴旺;然后将花灯升起,以示“添丁”。升灯以后,灯主每晚要去上灯火,即把油添加到灯盏上,让其长明。正月十三至十八期间就是“赏灯”的整个过程。在升灯与暖灯之日,主人家都要设宴招待亲朋好友,喜庆气氛,令人陶醉。“赏灯”的“赏”字与“上”字通假,是指放灯绳、升灯、暖灯、焚毁的全过程。在以前,忠信花灯是专为添丁庆祝之用,并且是一次性使用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市场经济发展,客家人倡导新风气、新风尚,忠信地区盛行生了女儿、建了新房、娶媳妇、以优异成绩升学、勤劳致富、参军入伍、长寿、祈求平安、事业顺利等而悬挂花灯。年初九到正月十三,是忠信地区盛行的“上灯”挂彩之日,正月十八或二月初二要进行“暖灯”(忠信客家俗称“化灯”)。上灯与化灯之日,主人家大都设宴招待亲朋好友,气氛喜庆,其乐融融,令人陶醉。

㈢ 浅谈怀远客家风俗

在互联网盛行的年代,想要了解一个民/族的风俗是很容易的事,搜一搜即可。

但客家人,因历史上多次的南迁北往,迁徙中受沿途土着少数民族的风俗影响,在细节处,每个地方的客家习俗倒不能做到全/民统一了,便真有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现象,我且浅谈下这特别不同处。

我这方山水,养育了很多种本地方言,多数听不懂,但外来的客家话已在这方土地稳稳的落地生根,为怀远客家话系。

或是受涌入的普通话影响,这里进化出一种半客家半普通话的当地官腔,县城周边的居民早已经习惯这变异的语言,代代相传起来,总之是普通话不像,客家话也不像,不伦不类,连高中老师上课到情绪高涨时,也时不时冒出几句来,这浓重的土腥味洋腔,害得外地转学回来的孩子们听得一愣一愣的,半天反应不桐歼纳过来,让人忍俊不禁,但生活在乡间的居民,是不屑于说这洋腔的。

去往偏僻闭塞的深山里,总能看见荒芜处,有整齐的石砌石坎,平整有形的梯田地垄,它们错落有致的分布在密林中,任古老的树根无情盘剥,苔藓层层密布,却依然岿然不动,走在这一步一级的坚硬石阶上,仿似看到这里曾有的繁盛,也仿似看到客家人在颠沛流离中,远离故土的隐忍,那份为了生存艰苦卓绝的开拓精神。

健在的老人们常常回忆着,是历史上的哪两口子,在哪个山窝窝里开疆辟土,繁衍了几多子孙,而这些人家的后人,或早已远走他乡,飞黄腾达,或依旧在当地,休养生息。

森林里只剩下无数的屋场遗迹,它们开阔而幽静,改迅背靠高山,门前潺潺,院前栽种着远方带来的茶叶,各种稀奇果树,自给自足中,也无形中传播并丰富了当地的农业资源。

受气候和地质的影响,以前山中屋宇多为黑瓦泥墙两层结构,上下层同等一厅两室,或也一厅四室布局。二楼悬空一个木制吊楼是比较明显的特征,是为了让晾晒的衣物更好的接受阳光,或也为了更好的登高远眺,好看山下来路上,有没有远道而来的客人。

也有些有名望的客家人,有足够资本直接选择这里开阔平坦的地段,举整个家族而来,渐渐自成独立的村落。

而所建的屋宇样式,也不忘中原汉族府第门庭的殿堂式风格,多柱梁式和斗拱式混合结构,布局严谨,讲究座向,左右对称。其主要特点是屋内厅堂多、天井多,处处显示着家族的兴旺富贵。

如今,这样的房子多作为本地家族起源地,供为祠堂,也得到持续的修缮和保护。不管是贫民富户,只有低调谦和才能与本地居民融洽共处,才能持续繁衍壮大到如今的规模。

先人的墓葬总是离祖屋不远,黄土坡上,刚逝去的人,只随意选一地,掘洞埋棺,无碑无文,六到十年后,取出遗骨,清洗干净,放入骨坛,再请风水先生仔细研究,重建坟地隆重安葬,这次重葬也和逝去时一样,要摆上宴席,招待各方亲朋的吊唁。这个捡骨的特殊习俗,本是为了恐要再次迁徙时,好方便带上先人骨骸,不离不弃,也是客家人在礼仪孝悌忠信上的一个体现。

客家人家族观念强,不管走到何处,修族谱便是维系根源故土强力的纽带,也更好促进族人团结自强上进,有利于传承自古就有的良好家风。这一文化传统的优势,也无形中感染并进化了南方很多原始的百越土着。我这里的一代人局没,畲人的畲语,畲族服饰,都没见过了,已经被客家文化深深汉化。

客家人信奉自然,崇尚自然,认为世间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皆有灵,所有的村子,都设了社公庙(土地庙),庙旁,总有古树相依,拜为树神,是千百年都不会去砍的。逢年过节,年长者,便会备好三牲隆重去祭拜,祈祷保佑村寨平安,风调雨顺。

社公庙也是诺言很好的见证者,很有威信约束力。但最好不要随便去它面前发誓打赌,而一时冲动敢去的,也会被当地人牢牢记在心中,日后不好,也是被说成报应不爽的,并被后面几代人当成话柄,因此,我一直把社公庙看得比较邪/恶,很少靠近去。

客家人爱唱山歌,哪怕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妇人,也能把山歌唱的悦耳动听,韵律俱佳。现在的年轻人多爱流行音乐去了,而我也只听阿婆唱过一次,歌名忘了。而各类红白事上的家门主事,谢客词的说唱水平可见一流功夫,代代相传而来,古朴而多样,尽显主家家风礼仪的周到,这一点,现今依然如初。

我一直认为,习/武是那时候客家人不得已练就的防身术,拳、棍、刀、剑等我是见过爷爷练的,也曾在小时候尝试学,可惜怎么比划都没有力量,反成了花拳绣腿,但那招式是顶好看的。

民间传说的点/穴/手,也叫“五/百/钱”,或“摸/术”。其实是有时辰/口诀的,确实和人/体/血/液运行的规律相关,我是看过那口/诀的,肯定要比高中数学难好多,更不要说怎么去练。我这美好时代的花朵,也只能把这当成客家人的一个神/秘事件来看了。

传统文化中节日是比较多的,但我从小便只铭记着一年三节,对于新建立的家庭来说,娶了人家的闺女,婆家不管怎么贫寒,都不会在亲家面前失了该有的礼仪身份,鸡鸭鱼肉等节礼是不可少的,渐渐这三大节便凸显出来,即端午,中秋,和春节。

次之是清明,中元节,冬至,这多是自家的礼事,贫寒时,是不会有好吃的。清明到先人坟头除除草,祭拜下;中元节到坟前烧包,也或隔空街边河岸遥寄心意;冬至时口中喃喃念叨一句也就罢了,反正餐桌上是不会有变化的。

既然是迁徙而来,大多数是不可能一下就在当地谋得公务员的轻松职务,还要对抗土着们各种排斥和驱赶。能从基本的农业生产做起,想来也是非常快乐满足。春耕夏播秋收冬藏,都是极耗人力的事。那时候可不比现在,交通闭塞没有工人可请,有也请不起,但终究有办法的,邻里间相互协调好日子,互相换人工,今日你家,明日我家,再劳累的农事,人多力量大,也轻松解决,这种办法竟也一直延续到如今。那几日伙食是要好过平日的,哪怕是赊欠,也有酒有肉有烟,胜似于过节。

说起前人往事,如在昨日,温婉的阿婆,儒雅的阿公,他们上穿“侧襟衫”,下穿“大裆裤”。阿婆的花布围裙上至胸口,下至膝盖,冬天头上包着帕子,夏天戴着“凉笠”。每逢客人来,便拿出各类点心果子,热情招待。逢年过节,收了客人的礼物,送客时都要打发一个“果子包”和一条毛巾,境况好点的,还用红纸扣上几元钱。

“果子包”是我这当地客家人的特色,果子包分为生包、熟包、副食包、干子包四种。我接触的多是副食品包,可能因为是小孩子的缘故,里面有红薯片,爆米花,各类干子,好点的有奶糖,山路漫漫,我总是在半路就把果子包拆了,坐路边吃个干净,没有零食的年代,是盼望过年的,盼望走亲戚的,非常不错的回忆。

还能称为独一无二的存在,便是“撑酒”和“包圆”了。“包圆”就是寓意欢欢喜喜,平平安安,一定团圆。它是用煮熟捣烂的芋子羹和蕃薯粉拌和做皮,冬笋丁馅与瘦肉包在里边做成的。撑酒是重复酿造几次后的糯米酒,比一般的水酒是要浓烈许多,好喝的很。

老人们常说起,在最艰苦时,年饭上多没有荤腥,便有那手巧之人,雕琢了那木制的鱼,肉,放在盘子中,栩栩如“真”,旁边都是些蒜,白菜等配菜,同一时代,同样境地,苦中作乐,主人好客的心依旧,客人们也依旧斯文有礼,举着筷子做做样子,还要相互客气,客人没先去的碗,其余人依旧是不可以动的。

谦和,真诚,朴实,勤劳,智慧,是客家人在历史动荡中磨砺而来的梅香,熬过多少代人的迁徙之苦,也依旧守住民/族的气节。这里,是秋/收/起/义的策/源地,红/色的土地上,客家人的热血曾为之熊熊燃烧。

㈣ 忠信花灯节的花灯源流

我国的花灯相传起源于汉代,兴于唐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客家的花灯是中国元宵花灯的一个分支,忠信花灯是这一分支上的闪亮明珠。
忠信花灯,是传统元宵赏灯习俗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汉族民间造型艺术。据忠信当地一些有名望的古稀老人口述,忠信花灯的历史已有600多年,但真正有文字记载的是278年。雍正八年(1730年)卢廷俊纂修的《连平州志》[ (清)卢廷俊,颜希圣,何深纂,《连平州志》[普通古籍]:雍正十卷,广东省连平县档案馆图书馆,1980]卷二“风俗篇”记载:“上元喜簇花灯,作龙狮各种戏舞,唱采茶歌”。(“上元”即是元宵节)。又经专家对民间艺人收藏的花灯纹样印版进行鉴定,也证明是清朝产物。因此,花灯于清朝时传入忠信的可能性最大。
从《连平州志》的记载中,我们可知早期的忠信花灯与中国元宵节构成了密切的联系。元宵灯节,忠信人民纷纷外出赏花灯,观看舞龙舞狮表演,唐诗人崔液曾作诗云“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宋朝辛弃疾亦作词云“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热闹的场面,一如“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但随着花灯历史的逐渐演变和忠信人民生活习俗的改变,忠信花灯渐渐脱离了与元宵节的关系,慢慢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习俗——上花灯[ 上,读shǎnɡ音]。
上花灯简称上灯,是忠信地区特有的民间习俗,这是一项专为男子举行的庆生仪式,在正月十三这天进行。“三”与客家方言里的“生”谐音,当地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表示,这可能是忠信花灯渐渐与十五元宵节脱离关系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上灯具体的起源时间已无从考证,在忠信只留传着一个关于“上灯”的传说。古时有一达官连续生了多个女儿后,晚年幸得一子,为表庆贺,第二年春节后便从外地带回一个宫灯挂在祠堂上,以客家方言“灯”“丁”谐音,表示添“丁”。邻里乡亲觉得这做法很新鲜,村里的老艺人便发挥智慧,吸收宫灯的艺术精华,利用农村现成的竹篾和各种彩色纸做为材料创作出自己的“灯”,也挂在祠堂上,从此,独特的忠信上灯习俗便这样产生了,花灯也正式被赋予祈子盼福的意义。
上灯的起源时间虽已无从考证,但其产生的原由已逐渐被忠信人民认同:客家先民由中原辗转迁徙落居灶粗和在闽西、赣南、粤东一带,在极其艰苦恶劣的生存环凳宽境里,先民们为企盼家族的繁衍壮大和人丁兴旺,才借客家方隐盯言里“灯”“丁”同音取意,上灯与上丁(即上族谱)谐音,其中尽含客居异乡,思念故土,缅怀先辈的复杂情怀。
1999年,连平县政府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忠信花灯,在大年初九这天特别举办了忠信花灯节大型活动,并正式确立大年初九为一年一度的忠信花灯盛会节日。从1998年迄今连平县政府已举办了八届广东连平·忠信花灯节;在此基础上,忠信花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忠信花灯节特地选在正月初九是因为忠信人逢农历三、六、九出街赶集,大年初九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集日,也是唯一一个卖花灯的日子,做花灯的人早早把花灯挑出来摆卖,今 年需要上灯的人家便在这天购买合心意的花灯挑回家。从古到今,花灯的交易都在一个专门地方进行,是位于忠信闹区的一段古旧街道,俗称“花灯街”。如今,花灯街渐渐淡化了它最初买卖花灯的功能,成为花灯展览街;自1999年开始,每年政府都会出资请花灯艺人制做多姿多彩的花灯挂在花灯街和广场上供游人观赏。此举使花灯得到了有力的保护。2006年5月,忠信花灯被列入第一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㈤ 忠信花灯购买条件

忠信花灯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俗造型艺术。在流传于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东南部六镇(即忠信镇周差腔边五镇)传统赏灯民俗中的艺术精品。起源于连平县忠信镇,历史悠久,是宝贵的客家文化遗产。

忠信地区花灯制作历史可上朔至清雍正八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作为一项集绘画、诗词、晌庆雹剪纸、编织等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忠信花灯流光溢彩、美轮美奂,寄寓着人们美好的祈盼,呈现着东江客家的独特魅力。[7]

它设计新颖,造型美观,制作精致,是集绘画、剪纸、书法、对联、诗词、编织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忠信花灯有十多种:分别是缭丝灯、宫廷灯、参灯、磨灯、紫灯、龙凤灯、宝莲灯、百公灯、廓灯、五福灯等。忠信宴帆花灯是忠信民间客家文化的组成部分,元宵节的装扮,赏灯习俗的重要载体。

㈥ 河源客家人的文化

河源的客家人有着其他地区客家人共同的族群优点和文化特征,但也有独特的民俗和文化,文化绚丽多彩。
(1)别具一格的民居建筑。民居建筑皆以宗族、家族为单位建筑的住宅群,屋形多为围龙屋、四角楼、四合院和吊脚楼等客家屋式。其中河源地区的围龙屋是以半月形为主体,四角楼是以炮楼式为主体,四合院是以天井采光为主体,吊脚楼是以走马楼为主体。除吊脚楼属山寨人居住,有着明显的山民建筑特征外,四角楼、四合院建筑内部设计都与半月形围龙屋有着大同小异之处。
(2)美味独特的客家饮食。河源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承传着客家民系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广东梅州的山歌文化独树一帜,河源的东江客家菜则比较有特色。河源的烹调技术和菜色制作别具一格,如扬名海外的“梅州客家酿豆腐”、“梅州盐焗鸡”、“客家酿猪红”、“客家菜卷”等,都是客家人所创造。红焖猪肉、肉丸、焖香菇、炒仔鸭、全猪汤等,也是河源着名的客家菜。
(3)丰富多彩的客家风情文化。河源人能歌善舞,有着呤诗作对的习惯。客家民间艺术主要有:客家山歌、花朝戏、舞龙、舞狮、舞春牛、舞纸马、打功夫、杂技等。河源每个县都有客家歌舞团,紫金县的客家花朝戏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平县的忠信客家花灯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川县的杂技团是全国首个县级杂技团,和平县的采茶剧团有着汉剧和采茶剧相结合的戏韵。
(4)河源客家人重文崇教人才辈出。在古代, 这里曾经出过许多进士。在清朝,这里曾出过“一门三代四节钺,五部十省八花翎”的颜检家族。这里是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太平天国名将冯云山、石达开的祖居地,是中国革命的审计创始人阮啸仙、中国青年运动和工人运动的领袖刘尔崧、中国革命东江三杰刘琴西、黄居仁、黄克、中国文学评论家肖殷的故乡。

㈦ 忠信花灯节的花灯起源

花灯源于中原,蕴含着此源丰富的客家文化元素,诠释着客家培扒肢人久远的心灵史,随着客家人的繁衍、迁徙而传承发展,在南粤连平县忠信镇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配世

㈧ 忠信花灯节的从花灯的文化内涵看花灯的传承与发展

花灯,在忠信地区一直被人们视为是神圣之物。通过一年一度的花灯节演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正在一步一步走向外化。但从笔者回家乡忠信所作的实地调查,再综合其他花灯爱好者的田野调查来看,忠信花灯的前景不容乐观。
首先,忠信花灯的制作师傅越来越少,忠信花灯在有生命的活体传承上出现严重危机;花灯的类型也在逐渐减少,花灯制作总体而言比较粗糙。据文化馆资料记载,忠信花灯在“文革”时期曾一度沉寂。那个非凡时期在“破四旧”、“移风易俗”的口号下,几乎任何传统的东西,无论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统统在反对之列,忠信花灯在那个时代销声匿迹,祖祖辈辈传承的上灯习俗也被迫中断。改革开放后重现的忠信花灯就出现了问题,一些花灯艺人在“文革”时受到迫害,许多花灯纹样的印板在“文革”时期被烧毁;据忠信花灯制作师傅赖海明说,现今市场上销售的制作传统花灯的材料越来越少了,特别是细如毛发的铜丝在市场上销声匿迹,现今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人物骑马旋转流动的动作,比较复杂的人物动作如钓鱼、扇扇子等就无法完成了。
忠信花灯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可能只会存于忠信地区,但作为一种工艺品却有可能走出河源甚至更远。而这种工艺品其致命的弱点是易碎、容易破损、生命力不强。这就要求我们在槐谈加大力度抢救忠信花灯文化的同时,要加大力度创新忠信花灯的制作工艺。只有局明运不断创新制作工艺,才能让忠信花灯走得更远。
其次,上灯习俗渐渐被人们忽略。随着商品经济对社会文化的广泛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忠信花灯这一纯手工制作的民间俗物愈来愈脱离乡土气息;而乡土社会中也会渐渐失去日常生活中桐梁广泛参与花灯文化活动的热情与创新冲动。如今在农村城镇化趋势中便可体现,远离乡村泥土住进城镇街道里的人们,越来越多以嫌麻烦为由不再上灯,只有少数阔气的人家会回到老屋的祖祠里去大搞一番;上灯习俗里蕴含的意味也渐渐被现代的忠信人忽略遗忘。
但是,花灯毕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些年来,通过政府和文化馆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忠信花灯已经走出山区,正逐步走向全国,走出国门,享誉海内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有头脑的企业家也开始把目光投向花灯,他们利用花灯在广大群众中的深厚基础,利用花灯的工艺特点和文化内涵,在花灯上做起了文章,搞起了花灯品牌的产品。连平县政府投巨资修建了用以举办花灯节活动的“忠信人民广场”。
以上这些举措无疑为忠信花灯的发展和振兴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更进一步促进了花灯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视,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抢救和保护,忠信花灯也在其中。只要我们抓住这大好时机,充分利用花灯文化的丰富资源,用忠信花灯这条金线串起一系列客家民俗民风,形成一条功能齐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旅游链,以花灯为载体,全力打造旅游品牌,开发旅游文化,忠信花灯就一定能够发展和振兴。

阅读全文

与忠信客家文化怎么拍出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3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16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5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4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8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89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