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福建简称“闽”字的由来
“闽”这个字的起源就是远古时期生活在福建一带的闽越族十分崇尚蛇族,而古人又习惯于将蛇称之为大虫,于是便有了门中有虫的“闽”字。在还未实现统一的先秦时期,南方沿海一带生活着诸多部落,这些部落被统称为百越。这百越之中有一个闽越族,这个部落的主要集聚地就是现在的福建。福建一带多山地,所以蛇虫比较多,故而闽越族十分崇拜蛇族,所信奉的图腾便是蛇。
关于福建省的简称“闽”这一字最早出现于《山海经》,之后这一字便与福建结下了不解的渊源。福建民间至今仍保留着不少与蛇有关的风俗习惯,比如说供奉着蛇神的蛇王宫庙。除此之外,福建人还将对蛇的崇拜融入到了闽剧之中,名为《花鸟记》的闽剧就是根据蛇郎君这一民间传说改编而来的。
‘贰’ 福建省的简称是“闽”,该字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福建省简称的‘闽’字,其实闽字在中间的虫在古代是蛇的意思,福建人以蛇为图腾,闽字取的是将蛇供奉在家门中的意思,这样能让蛇保佑一家平安。闽字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它最早代表的是一个生活在福建的部落,后来随着年代不断的更替,闽字才成为了对福建人的一个称呼。
福建是一块风景宝地,他们拥有非常多的名胜古迹,因为其地理位置与台湾相邻,所以福建人说话有点像台湾人一样,不仅有强调,因为胡和福不分,来让福建人的口音闹了很多笑话。不仅如此,福建还有很多福建小吃美食,现今的福建可以说发展的非常迅速,福建人热情好客,为人真诚,所以很多台湾人都愿意去福建生活,希望福建发展的越来越好。
‘叁’ 闽的闽字来历
闽:因境内有福州、建州两府,各取其首字而得名。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才开始出现福建。
越族与古闽族员的交融,要追溯到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与楚威王作战被杀,越国遂被楚国所灭,南下入闽的越人和当地七闽居民(或称古闽族员)交融,并在闽中传达吴越和华夏文明,由此构成闽越族。现在的福建平潭海坛古城的方位则是闽越族员在福建的原驻点。
越族员是个外来户,福建区域的原住民是古闽族员。古代的七闽部落和楚国都是被称为“蛮”的南边民族。七闽的散布地域甚广,包括今天的福建悉数、广东东部潮梅一带、浙江漏拦旧温、台、处三府属。
虽然无诸的闽越国,王氏的大闽国消失在前史的车轮下,但陈腐闽越族的言语却撒播下来。虽然华夏各地的百姓因为战乱或许自主迁移至闽,通过许多种言语的交融,但现在的闽话仍是保留了部分上古言语的味道。
(3)闽字有什么文化扩展阅读:
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辖9个地级市,12个县级市,44个县(含金门县),29个市辖区。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部、东海之滨,陆域介于北纬23°33′至28°20′、东经115°50′至120°40′之间,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
西南与广东省相连,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槐渣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全省陆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
福建水系密布,河流众多,河网密度达0.1公里/平方公里。全省河流除交溪(赛江)发源于浙江,汀江流入广东外,其余都发源于境内,并在本省入海,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683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晋江、返明胡交溪、汀江5条。
闽江为全省最大河流,全长577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75.78亿立方米,流域面积60992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一半。由于属山地性河流,河床比降较大,水力资源丰富,水力资源蕴藏量居华东地区首位。
‘肆’ 闽字的来历是什么
福建闽字来源。"史记″和"吴越春昌肢轮秋″里"闽″因东南门周易八卦方位为蛇,蛇在门中为闽,这就是闽之来源。春秋时,儒家思想是越王所倡导的。"闽″字包含至高的道家文化,内藏儒家思想,不以忌讳的龙自居。古文龙蛇同归虫类,东南门是龙蛇之地,龙在门中也是闽。吴越同处闽地,吴闽是以龙自居,最后灭亡,此闽归越。公元前537年—前496年,春秋战国时,吴王阖闾曰"欲并大越,越在东南,故立蛇耐信门以制敌国。无独有偶,越国君臣也有类似想法。越大夫范全说: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地户之位,非吴则越。立蛇门,蛇在门中为闽,立闽以制敌国,这就是闽越的开始。春秋时越国,就是福州的闽。春秋时会稽〔今绍兴〕和福州本为一地。非越之旁支。福州就是大越之国,闽也。古称闽越国。蛇在门中,就是"闽″。闽,东南越,蛇门”。从饥宽战国开始越国首都已迁住福建福州古称闽中。古越地从江苏到越南为七闽之越地,战国前福州古七闽之首都,福州因位处东南之中,也是七闽之中,故自古称闽中,闽中是福州专用词。 七闽周朝服国之数,战国前,古七闽从江苏到越南为七闽地,连绵数千里之河山,原七闽之故土。
‘伍’ 福建省简称“闽”,“闽”这个字的起源是什么
“闽”这个字的起源就是远古时期生活在福建一带的闽越族十分崇尚蛇族,而古人又习惯于将蛇称之为大虫,于是便有了门中有虫的“闽”字。在还未实现统一的先秦时期,南方沿海一带生活着诸多部落,这些轮扒拦部落被统称为百越。这百越之中有一个闽越族,这个部落的主要集聚地就是现在的福建。福建一带多山地,所以蛇虫比较多,故而闽越族十分崇拜蛇族,所信奉的图腾便是蛇。
关于福建省的简称“闽”这一字最早出现于《山海经》,之后这一字便与福建结下了不解的渊源。福建民间至今仍保留着不少与蛇有关的风俗习惯,比如说供奉着蛇神的蛇王宫庙。除此腊胡之外,福建人还将对蛇的崇拜融入到了闽剧之中,名为《花鸟记》的闽剧就是根据蛇郎君这一民间传说改编而来的。
‘陆’ 福建省为什么叫闽
福建省辖区古为闽越族聚居地,故简称“闽”。
汉代许慎编写的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说文解字》:"闽,为东南越蛇种。"
福建地处亚热带,自古多蛇,史前时期这里的先住民以蛇为图腾崇拜。闽侯县昙石山、庄边山遗址及清流狐狸洞遗址等清楚地表明,原始社会时期已有人类在福建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的福建被称为"东越"。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设闽中郡。秦末汉初,东越王无诸佐汉灭秦有功,被封为"闽王",其国称为"闽越国"。唐开元年间设福建节度使,管辖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即是前两州名字组合而成的。元设福建行省。明设福建省至今。
“闽”的最早记载见于我国上古时的网络全书《山海经》中的《海内南经·卷十》:“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西汉的刘歆认为,《山海经》“出于唐、虞之际”,为夏禹、伯益所作。东汉王充的《论衡》、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也都是持这种看法。明代何乔远在《闽书》中也称:“禹平水土,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着《山海经》。”也有人认为“闽”的出处见于《周礼》中的《夏官·职方氏》。
‘柒’ 福建“闽”的由来是什么
很多人对福建为何称“七闽”“八闽”不甚了解,据我目前手头掌握的资料,对闽、七闽、八闽与福建的由来写成此文,以飨读者。
福建始称“闽”。汉代许慎编写的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说:“闽,东南越。蛇种。”古人称蛇为长虫,可见福建古时是因多蛇,当地氏族以蛇作为图腾崇拜而被称为“闽”的。如今,我省的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和漳州、长汀等一些地方仍有崇蛇风俗。
“闽”的最早记载见于我国上古时的网络全书《山海经》中的《海内南经·卷十》:“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西汉的刘歆认为,《山海经》“出于唐、虞之际”,为夏禹、伯益所作。东汉王充的《论衡》、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也都是持这种看法。明代何乔远在《闽书》中也称:“禹平水土,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着《山海经》。”
也有人认为“闽”的出处见于《周礼》中的《夏官·职方氏》。
从“七闽”到“八闽”的演变
“七闽”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夏官·职方氏》,书中说:“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郫、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东汉郑玄注:“闽,蛮之别也……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国数也。”唐代的贾公彦所作的《周礼疏》中说:“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也。”
“七闽”起初是专指周朝时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为图腾的闽族后裔部落,后来演变成泛指福建。如北宋年间,宋真宗赵恒赐给福州神童蔡伯唏的诗中就有“七闽山水多灵秀”之句,苏东坡在《送张职方吉甫赴闽漕》一诗中写道:“空使吴儿怨不留,青山漫漫七闽路”,还在《处州八境图八首并序》一文中说,江西赣州的地理位置是“东望七闽,南望五岭。”
“八闽”之称始于南宋。北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太宗置福建路,辖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建州、南剑州和兴化、邵武两军,共六州两军。由于州、军同级,到南宋时便有人开始称福建为“八闽”。最早称福建为“八闽”的当属南宋状元、乐清人王十朋和南宋大学者朱熹。王十朋于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任泉州太守时,曾在州属衙门题联:“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郡”。朱熹也曾在闽清白岩山题刻了“八闽岳祖”四个大字。不过到南宋末,一些史书仍沿用旧称“七闽”,未称“八闽”。“八闽”尚未取代“七闽”,而是交叉使用。“八闽”完全取代“七闽”,应是明弘治二年(公元1490年)莆田人黄仲昭编纂的《八闽通志》始。
福建不是因闽江简称“闽”
旅游教育出版社一本介绍福建的书开篇第一句话便说,福建因闽江是省内最大河流,故简称“闽”。据我所知,持这种说法的人还不少,就连《辞海》对“闽”字的解释,也有福建“一说因境内最大河流闽江得名。”其实,福建是先有“闽”后有福建,先有福建后有闽江。
福建早在夏禹、伯益时就称“闽”,周朝时又称“七闽”。“闽”的出现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了。福建之称始于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当时,唐玄宗为了加强边防武装力量,在闽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相当军区长官),并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起初专管军事,后发展为福建观察使、福建节度使,统辖福建各地的军事、民政、财政等,取代了道一级,变成了地方最高长官。福建之称至今已有1273年了。
闽江之称到宋代尚未见史书记载。北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福州郡守程师孟建道山亭时,曾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作了一篇《道山亭记》。曾巩在这篇记中说:“福州府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可见此时的闽江仍称“长江”。到了南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5月,晋江人梁克家编撰的《三山志》成书时,书中载:“今城东南地势崥平,潮上大江,自南台。”这时的闽江还是叫“大江”。
闽江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上,当属明弘治庚戌(公元1490年)出版的由莆田人黄仲昭编纂的《八闽通志》。书中记载:“闽江源浙之龙泉,建之浦城、崇安,又合建、延、汀、邵及古田、闽清、永福大小诸溪之水,至此入海。”此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晋江人何乔远编撰的《闽书》又原原本本引用了黄仲昭的记载。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黄仲昭和何乔远两人都误将浙江的龙泉作为闽江的源头。其实,闽江的源头是在今我省的建宁县均口镇张家山。闽江之称出现在史书上才500多年,比福建名称的最早记载迟了757年,比“闽”的记载至少迟了3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