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马未都是怎么混成文化人

马未都是怎么混成文化人

发布时间:2023-04-06 17:30:43

❶ 有人说马未都学历不高,但看起来很有文化,这是为什么

有人说马未都学历不高,但看起来很有文化,这是为什么呢?诚然,如今很多知名人士的学历都不高。
比如说我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他小学没上完就回家种地了,虽然后来补上了,但是按道理说他也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段。

还有近代的一位大师级人物陈寅恪,梁启超向当时的北大校长梅贻琦推荐陈寅恪,梅校长就问陈寅恪是什么学历,有什么着作,梁启超说这些他都没有,只是在国外读过十几年的书,梅校长又问梁启超,那陈寅恪的学问比他如何,梁启超说我也算是着作等身,但是我的那些书还不及陈寅恪的一篇小短文,于是梅校长破例聘请了陈寅恪,后来陈寅恪成为了“教授的教授”,学生听不懂他的课,到后来来听课的全都是教授。

在上个世纪,大师辈出的时代里,这种学历不高的大师比比皆是。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学历不高,看起来都很有文化呢?这不是偶然,学历只是代表一个人的过去,不代表一个人的将来,人的命运和见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这些人学历不高,但是有文化,那就是他们背后的努力,或许没有在学校里接受过教育,但是, 社会 ,世界,书本都是学习的地方,像马未都这些人就是通过自己自觉地学习,才让自己变成了一个文化人!或许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还得听他们讲,很多学历不高或者根本没有学历的人还在给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博士生讲课。

所以,自觉地学习很重要,出了学校也不能停止学习,生活中处处可以学习,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首先我想说的是——学历高并不等于有文化,我见过不少学历很高但说话幼稚如小学生,思想酸腐、僵化,与 社会 格格不入的,我觉得这种人学历再高也难有大的出息。

反之,有些人虽然没有接受过多少正规教育,但是后天的学习能力强,加上悟性高和肯钻研,反而能给人既有文化又有能力的感觉, 马未都 便是这样的一个人。

马未都1955年于北京出生,祖籍山东荣成,由于那个年代的特殊性,他只读到四年级便没再读书了,然后下乡当知青,回城后又当了几年机床铣工,于1980开始文学创作。

那年他26岁,全凭自己的实力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而学历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从他写的《今夜月儿圆》来看,情节生动,用词精准而简练,已颇有专业作家的老辣劲,这肯定与他平时的努力积累有关系。

据说他非常好学,看过很多书,那个年代有段时间很多人都将家里的藏书烧了,马未都就去捡这些书回来看,比如《简爱》这本书他看过好几遍了还不知道书名是什么,因为书皮被烧掉了。

广泛的阅读使得马未都拥有深厚的知识结构和较于常人的认知,这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上,也体现在他挖掘作家的眼光上,比如 王朔、刘震云 和 苏童 ,都是他挖掘的。

马未都曾说:“我读过的书甚至比官方系统培养出来的人读的更多,如果我按照官方系统去读书,我今天是博士后,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一语道尽了他平时的用功。

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只是体现文化的一种,后天自我的学习和积累才是最重要的,马未都的知识量多且全面,所以他给人知识渊博、学富五车的感觉。

马未都从当编辑开始便喜欢收藏,经常去旧货市场或者卖古董的地方淘货,而那时候又恰恰是中国改革开放不久,百废待兴,没有几个人有闲心玩收藏,这就给了他一个机会。

等到收藏开始热起来时,他淘回来的东西就值大钱了,这既是时代所赋予的机遇,也跟他个人的努力和远见有关。

众所周知,收藏古董文物是件极其考验眼力和甄别能力的活儿,要是看走眼了,分分钟都能倾家荡产。尽管和他同期的不少人破产的破产,改行的改行,但马未都却能一直做下来,并且做出了大成绩,这跟他的潜心钻研分不开。

马未都说:“ 搞文物收藏不能太贪。收藏进门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喜欢的门类的书读一遍,只带着钱去收藏,必死无疑。 ”

因此他常常能一眼就分辨出一件文物的真假以及它的出产年代,进而能对文物的价格心中有数,如此,就不容易发生看走眼的事了。

从他近年主持的《都嘟》、《观复都嘟》、《马说陶瓷》和《马未都说收藏》来看,每一集都有很多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无疑都是他从他几十年的收藏经验以及看过的书本里得来的。

这几十年里,他一边玩收藏,一边主持收藏节目和出版跟收藏有关的书,已然是一位收藏界的大家,民族文化的传播者,这样的人,何须再用学历来衡量?

他最高明的地方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个收藏家和商人,他还有民族大义,有情怀,比如:他创办了 观复博物馆 ,将自己的收藏无偿捐出,只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文物。

他在其主持的某个节目中说:“文物最后大多都会进入博物馆,一旦进入博物馆,就是整个民族的乐趣。”体现出了他对文物的责任感,并且为文物找到了最佳的归宿。

也是他高于一般商家和收藏家的地方。

他精明洞察,但又不唯利是图,用他自己的话说:“人生有三个阶段,年轻时趋利,中年趋名,到了名利都有时,第三个阶段就是 安放灵魂 。”

所以我想套用一句网友的话来评价他—— 莫叹前人皆名士,人间已有马未都 。
学历是分不同时期而论的。相对学历而论高低。在他同期马未都的学历算是比较高的,要不然他也进不了报社。再者说学历是学习的经历,不包括自学。只要是有一定知识基础,就有能力自学成才,这样的例子很多。所以,这都是正常现象。

依照马未都当前的影响力、知名度和他给我们带来的作品看,马未都当之无愧是一个文化人。

马未都为什么能够称得上文化人呢?我想有以下原因:

1、有学历不等于有文化,马未都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以及对中国古典国学和文物的研究,让他成为了一个有文化的人。

马未都出生于1955年3月22日,生于北京。小学四年级没读完就辍学了,早年时间下过乡当过知青,然后插过秧,之后到城里面当了几年机床铣工。后来开始文学创作,并于80年代开始收藏文物,至1996年10月,在马未都的主持下,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终于获准成立了。

自从进入到收藏界以后,马未都的人生就完全开挂了。

在进入收藏界以前,马未都凭借一部小说出名,这部小说叫《今夜月儿圆》,1981年《中国青年报》用一个整版发表了这部小说,后来马未都成为《青年文学》的编辑。在做编辑期间,马未都凭借自己的学识发掘了王朔、刘震云等一批文学家,而且还和他们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了颇具影响力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

之后,马未都写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例如1992年出版的《马说陶瓷》等,还出版了大量的关于文物鉴赏、文物研究的论文及优雅的散文。其中2002年出版《中国古代门窗》还获得了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二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一等奖。

而在2008年的时候,马未都先生做客央视的《百家讲坛》,先后播出52讲。在这52讲里面,马未都系统性的讲解了关于“家具收藏、陶瓷收藏、玉器收藏、漆器收藏”等多个课程,这些课程的专业度、趣味度都受到了人们大众的一致好评,一举让马未都成为中国当代收藏界的大佬。

尤其是2008年的时候,马未都以74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2008第三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5位。这样的优异成绩,让马未都成为全国的名人。

从以上马未都的经历来看,可以看出马未都是一个特别爱学习、爱读书、爱研究、爱钻研的人,因为我们都知道,要想在文学创作上有所成就,以及拥有鉴别文物的能力,都是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研究的。这些都是考验一个人真实能力的技术活,如果没有实打实的能力,马未都也获得不了那么高的成就。

以成就和结果论英雄,马未都已经是一个实至名归的文化人了。

2、马未都的有文化,还体现在他是一个有 历史 担当、有民族气节的人。
提到马未都,就不得不说“观复博物馆”。观复博物馆是马未都先生于1996年所创办的一家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强调“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展览侧重开放形式,强调人与 历史 的沟通,突出传统文化的亲和力。从1996年开始到现在,观复博物馆举办了众多展览,让世人以及全世界的人都见识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典雅、庄重和文明的魅力。

并且马未都强调博物馆是一个承载文化和人文 历史 的地方,从这个角度看马未都,就不得不说马未都是一个很有 历史 担当的人。因为他不仅仅是是一个作家、商人、收藏家,还是一个传播者、教育者。他用自己的书籍、文字和言论来身体力行的传播中国文化的宏美,让更多的人了解文物、知晓文物,将文物引入到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这些都是马未都先生为人们所带来的伟大作品,这些东西都是有价值的,是能够为人们授业解惑的。所以说,马未都是在不断的彰显他的个人价值,并把这种价值传递给更多的人。

3、利用新媒体方式,来为现代的人们提供更多的文化大品。
了解马未都的人都知道,马未都有很多视频节目在网上传播,有《观复嘟嘟》、《收藏马未都》、《国宝100》、《博物奇妙夜》等等。

这些节目都是马未都个人魅力和个人文化知识的大载体,通过这些节目,我们可以听到很多有关中国文化和 历史 的趣事、知识等,也可以学习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不仅仅是当做一种消遣,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增长智慧的学习手段。

通过马未都的讲解,我们了解了很多以往不知道的东西,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马未都的文化可要比很多高学历的人要高啊。

总的来说,学历是我们接触这个 社会 的一个标签,但不是链接这个 社会 的武器。真正链接这个 社会 的武器是我们的真才实学,而拥有真才实学,那是需要不断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才能一步一步获得的。因此,不能仅仅以学历来去评判一个人是否有文化。

有时候学历 学问。

说一个我亲眼见到的事例,我的一个朋友报名上了一个硕士班,本来还挺替他高兴的。可是到了毕业写论文和答辩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硕士学历是咋回事了。先是东拼西凑的攒出一份“论文”,然后到了答辩的时候老师都是提前打好招呼的,结果当然是顺利拿到硕士学位。

最近这个朋友又报了中国 历史 上第一所公立大学的博士,因为没有英语等级证书,竟然在网络上下载了一个英语培训机构的证书PS了一份,至于课题选项什么的都是找人代写的。

我这才理解到为什么中国的学历在国外让人家不承认和看不起。

博士学历都能造假还有什么学历不能。

孙庆国试答:

有学历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不等于有学历。

用一句“抬杠”的话,孔子什么学历?

如果用数学思维解释:

每个人是在最有文化和最没用文化区间内。即:每个人 [最有文化,文盲],孔子是万代宗师,国家(朝廷)没用给他颁发毕业文凭;

“学历” “有文化”;

“马未都学历不高,但看起来很有文化”符合数学集合原理。

孙庆国:读了不到2年的高中,教了不到3年的学(民办教师),参加了4次高考(自学的高中教材)的机械工程师。

孙庆国:业余时间专注中高考30年,对中高考至今“不忘初心”、“痴心不改”、“死不改悔”、“顽固不化”、“一如既往”。

马未都不是看起来很有文化,而是确有文化。文化有两种,一种是从书本学习而产生的文化。另一种是从 社会 和从身边的环境这个大染缸中一点一滴熏染的具有为实践性的文化。虽然二者都在学习文化,学者型的文化构成和实践型文化的构成都离不开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与知识,但他们又是有区别的。

翰墨书道认为这个区别存在在于谁主谁辅的的情况。学者型是由书本知识然后融入实践,而实践型的文化构成则是唯实践为目的。这两种形式的文化虽然仍然以学者型为第一,这是从知识和文化方面来看到,但从经济方面来看,可能实践型文化的经济效益的确比学者型的文化要高一些。问题出在文化向经济的转化形式,一个是直接的,一个是存在过度期的。所以就会出现题主所说的情况。无论如何,学是他们的共同特点,虽然采取了方式不同。

但就马未都来说,说马末都文化程度不高,实在是存疑。马末都1955年生于北京,1981年就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今夜月儿圆》,而且是在《中国青年报》上,那时候马末都才26岁,说其没有文化似乎是不了解具体情况的呓语。

举个例子,我们的领袖毛主席若论学历也才是个师范生,但是他的书法、诗词,博士生导师也比不上呀!军事方面的才能更是无与伦比,像当代的军事专家与主席相较,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再说白石老人,也就念过几年私塾。还隔三差五还帮家里劳动、放牛。但以后却成了伟大的书画家、篆刻家、诗人。原因何在?就是每日坚持不懈,勤于观察。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像如今的各大美院,单说搞纯艺术的每年也不下成百上千。但能写入艺术史的又有几人?

由此可见才学的高低与学历是不成正比的。最终能否成大器,靠的是天长日久的磨练。

郑板桥诗云: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毫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从诗中可知,要想成一事,必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孜孜以求,慢慢沉淀,厚积薄发,最终成得大业。

为什么马末都的学历不高,但看起来很有文化,为什么?

学历指的是完成一整套的课程,并取得相应的学位。文化指的是道德的修养,实践的知识。

为什么有人说某人说的‘‘头头是道’’,就是指他把理论和实践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分折相结合所得出的结论。所以,很多人听了以后觉得津津有味,很有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理论, 社会 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前进,很多理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去完善,不断地通过实践中的检验,才能得出符合 社会 发展的真理。

所以,文化来源于课本,还需要到实践中去运用、完善。知识来源于 社会 和实际经验,但需要用文化去补充和表述,二者缺一不可。

以上观点,欢迎批评指点。谢谢。

确实如此! 社会 是边实践,边学习,实践出人材,古往今来就是如此!学历高,并不代表你什么都懂!马未都学历确实不高,但阅历丰富,了解许多,在 社会 中学习,在 社会 中研究!

朱元璋那一帮精英学历高的没有几个,但论兵法,排兵布阵,那帮精英几乎条条是道,对于《孙子兵法》有些是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但文化几乎都是文盲! 社会 就是现实版的老师,让你学会一切!学历高,有文化,但并不代表你真懂!

赵本山学历并不高,马云也并不高,但都是精英。当代一些名人说过,只要爆发战争,进入持久战,就会淘汰一大批办公室将军,嘴皮子将军,完全就是实事求是。

学历高,文化高,但阅历不一定丰富,经验不一定多。 社会 经验,军事斗争,真正的精髓,书本上是学不到的,需要实践!

❷ 马未都只有小学文化,为何看起来却很有知识

学历不等于文化,所谓文化指的是这个人的见识与眼界,如果单单把学历看作文化是比较片面的。并且一个人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促使其学习的因素也有很多。而这种不用参加考试的人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时间大把。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你不管是读书、查历史或者人文,其实都是兴趣使然。而这在学习的路上自然就可以大刀阔斧的前进了。

后来他曾成为我们这里远近文明的作家,曾在市文化馆就职。能通过自己学习提升自己其实挺难的,没有人管,没有人看的情况下,一切都靠自觉与兴趣撑着成为了人上人,可以理解为是知识与见识的力量。而往往生活里也出现这种情况,一个没有学历的人却在一个需要见识与眼界的网位任职更加让人佩服。

❸ 马未都是什么出身

马未都出身具体如下:

马未都是我国着名的文化学者,不仅如此,他还登上过百家讲坛,还跻身作家排行榜,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人,可是歼绝咐很少有人知道,马未都的真实学历,其实只有小学四年级,当时他赶上了那段纷乱的时期,从此辍学下乡,成了一名光荣的知青,后来动乱结束,高考也恢复了,马未都却没了兴趣,转行当起了工人。

人物特点:

马未都氏纯人称马爷,文物鉴定专家,媒体人。这些年来他一直活跃于多种节目。即展现自己的才华,又突出自己的智慧。本行自不必多说,其他各门各类无不如数家珍。他博览群书,精通历史,识得人情,游戏于世故。懂得进退,一言一行莫不暗藏生机。

他的文物收藏,主要集中在早期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物质追求远远大于精神追求。当时潘家园一个品像好的官窑碗也只宏虚五元一个。随着知名度的提升,现在每天光从全国各地拿物件给他掌眼的,就高达上万。

❹ 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故事

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故事

61岁的马未都,赫赫有名。他渊博,生动,又极富个性。他清高,狂傲,又精明透彻。他一直活跃在江湖,江湖上也始终有他的传说。

有人羡慕马未都腰缠万贯,有人仰慕他博学慧眼。而从一介草根晋级为国宝级文化学者,他靠的其实就是两个字:精准。

他的人生,说传奇毫不为过:从编辑、作家、影视编剧,到文物鉴赏家、博物馆馆长、奥迪英杰汇文化大使、脱口秀主讲、文化名人,最终名利双收。

他是怎么做到的?

1981年,26岁的马未都还是一名机床铣工。作为文学爱好者,他写了篇爱情小说《今夜月儿圆》。《中国青年报》整版刊登了这篇小说,谁都没想到,马未都的命运从此改变。

小说发表后,马未都被调任为《青年杂志》的编辑。在文学最璀璨的时代,这是个特别优越的身份,哪位读者投稿,他随手写一句“稿子可以,你来一趟”,别人就乐颠颠地来见他陵和御了。他棚冲就在那时发掘了王朔、苏童,办公室的常客还有刘震云、莫言等人。

在编辑之外,马未都也一直在坚持创作,而且成绩斐然,中青社曾为他和顾城举行过大型座谈会,他代表小说,顾城代表诗歌。

而就在文学事业如火如荼时,马未都却选择了江湖隐退。

他说:“我原来觉得文学神圣得要死,误认为我可以一辈子弄文学,后来只干了十年,在看到文学兴盛和衰退的速度、看到文学业内那种龌龊的嘴脸后就放弃了。”

1990年,马未都从文坛消失,进军影视圈,跟王朔、刘震云等人,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马未都担任秘书长,随后推出家喻户晓的《编辑部的'故事》。

随后,“海马影视创作室”制作了《海马歌舞厅》。片子还未拍完,影视事业也正如烈火烹油,马未都却在攒足第一桶金后,渐渐淡出影视圈,一头扎进了当时还很冷门的古玩收藏领域,开始了淘宝之旅。

“文人马未都”变成“商人马未都”,这是他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型,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

当时,中国古玩市场还处在萌芽阶段。马未都的寻宝历程只能从“菜市场”开始。那时候菜农来北京卖菜,顺便会捎上自家最值钱的老物件。马未都从两块钱的“官窑”开始买,直到它升值到20万。“那时你去地摊上,满地都是宝贝,我只是在宝贝中进行挑选。”

1982年,马未都用1600元买下了第一件正式藏品——四扇屏。自此,他的收藏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摊上淘到的瓷器买回家,他尺岩躺在被窝里,一宿一宿地摸着看。“一是养眼,二是琢磨。”在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艺术品价值的时候,他已经“入道”深矣。

这段时间,他成功地混迹在地摊中“捡漏”。淘到一个雍正官窑的盘子。1987年,这样一个盘子不到500元人民币(当时公务员的收入每月只有二三百元),今天,已经拍卖到了几十万,甚至几百万。

❺ 马未都是怎么发家的

马未都,人称马爷,有京城第一收藏家之美誉,2008年,继易中天、于丹之后,他走上百家讲坛,成为家喻户晓的收藏名家。马未都从70年代末开始了收藏之旅,至今个人藏品已有数千件(套),1996年,他做出了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创建了中国第一家私人源谨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很多人认为马未都今天的成就源于昔日的好眼光,是他抓住了时机,比其他人动手早。其实不然,在马未都看来,今天的事谨薯业完全拜过去的不务正业所赐,是兴趣这株旁枝茁壮发展成了今天的参天大树。

正是因为当年的执迷,才有如今的有悟,接着,他又把这悟通过他的私人博物馆、着书和百家讲坛,传递给了千千万万热爱收藏的人们。

1981年,马未都的人生发生了一件大事,他的小说《今夜月儿圆》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而且整整占了一个版面。这件事对马未都的影响,不能用今天的思路去理解。当时的报刊数量非常有限,除了《人民日报》是八个版面外,其他都只有四个版。

可能全国所有的报纸加起来也没有今天的一份报纸版面多,而且报纸的传阅率非常高,一个车间一份报雹晌基纸,轮流传阅,况且《中国青年报》的发行数量是500万份。所以,马未都一夜之间成了有名的作家。

❻ 马未都是什么出身

出身如下:

马未都就在于成长时段,没学可上也无书可读。11岁那一年,他就无端辍学,且很快下到乡下务农、混社会。在工厂做机床铣工近10年,冲御待大风大浪过后再拿起书本时,已是临近30岁的大龄老青年,最好的进学时衫乱光一去不复返。

当然肯吃苦,谦虚好学,脑子聪明绝顶,人情练达皆文章散塌岩,江湖经验浑身都是,这是马未都的看家本领,也是后来居上的秘诀。

简介:

马未都(dū),1955年3月22日出生于北京市,祖籍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文化学者,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

1981年,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小说《今夜月儿圆》。《马说陶瓷》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小说发表后,被调为《青年文学》的编辑。

❼ 有人说马未都学历不高,但看起来很有文化,这是为什么

“英雄不问出处”!

学历高不代表有文化,学历低不代表文化低,人的文学素养是由其自身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知识储备度等来决定的,而不是只看受教育程度。

放眼我们这个世界,学历不高,但是看起来很有文化的人不在少数。比如2018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节目中那位“外卖小哥”雷海为,虽然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平时却十分酷爱读书、背诗,工作之余总是见缝插针学习。十多年如一日的坚持,他积攒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最后他凭借着超强的实力在诗词大会上一路过关斩将,拿得了总冠军,真可谓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不代表他没有知识文化。在校学习,是系统地学习过程,在校外学习,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有些人在学校里学习,还不一定学到了知识,而有的人靠自学,无师自通,就能达到了大师的水准,马未都可以说就是这样的人。

马未都曾为《百家讲坛》的主讲人,曾靠着七百多万的版税收入,登上过中国作家富豪榜。

所以,学历和文化这两样东西,不一定是完全对等的,这就像学历、身份和素质一样,它们都不是正相关的关系。

你觉得呢?

❽ 马未都作为京城高级“老炮儿”,为何能成为文化界的“万人迷”

马未都作为京城高级“老炮儿”,为何能成为文化界的“万人迷”?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马未都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时候的马未都,是标准的大院子弟,父亲外地工作,母亲打理家庭应接不暇,他就跟大院里的孩子们混在一块,茬架抽烟吹口哨,还经常跟隔壁大院的孩子们打群架,如今马未都身上的“江湖气息”,跟小时候的经历关系很大。

有人将他与高晓松、老梁等人并列,称为“当代四大才子”,这样的称号表面是在夸赞马未都,实则却是太过看轻马未都。

论才华马未都是顶级畅销书作家、论言谈马未都是顶级人精,论身家他收藏百亿,论年龄也是老当益壮,不靠包装不靠虚名,这些耍嘴皮子的又拿什么与之相比呢?

阅读全文

与马未都是怎么混成文化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8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2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