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闽都文化怎么样

闽都文化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3-04-07 21:46:20

⑴ 榕城的文化

福州文化作为闽文化的一个分支,具有强烈的族群和地域特征,在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大体框架之下,也发展出了自身独特的语言、习俗、节日、建筑、艺术、群体文化性格等。晋代以降、尤其是晚唐以来的大量中原汉人移民将上古和中古的汉族文化带到福州,而被边缘化的土着闽越文化也部分融入其中,二者相互结合,在相对隔绝的自然地理和历史地理条件下发展出了族群特性鲜明的福州文化,它既和闽民系的其他分支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交融,同时又具备自身特有的地域文化系统。
福州的传统民居建筑自成体系,具有极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它属于闽海系建筑区中的闽东民居,这种建筑形式的分布基本与闽东语的使用区域一致。典型的福州传统民居材料以木构为主,辅以砖石,其平面布局多采用“三合内庭型”,即纵轴上一次安排“门厅—内庭—厅堂—内庭—厅堂—……”,以主厅堂为核心,主厅堂有三开间、五开间或七开间的,天井两侧是廊庑。大型的民居往往采用在轴线两侧重复模式单元来横向扩展成多横多进的院落,而有时则是在两侧配以护屋或花厅,花厅是休闲会客之处,多以假山、楼阁、凉亭、水榭装点成小型的私家园林,是体现主人审美情趣的空间。福州民居结构上多用穿斗式和抬梁式,由柱承重,挑檐则是扁作直梁式的插栱挑檐。
福州民居外观上最显着的特征是马鞍形封火墙、大门等结构,它们也是福州和闽东地区所特有的。福州的封火山墙采用马鞍曲线型,墙体高大、随着梁架起伏,两端翘起,动势强烈,也被称为马鞍墙或马头墙,这种墙体形式在中国除闽东外的其他地区几乎是不存在的,墙体用牡蛎壳灰或石灰涂抹成白色,而墙头和翘角都施有彩绘雕塑,有些雕塑包含了大量与海洋有关的元素。波浪般连绵的马鞍墙曲线在20世纪中叶之前构成了福州城市天际线的轮廓。福州民居的大门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插拱支撑单坡屋顶形成似为门罩的雨罩,另一种是采用三间六扇门或明三暗五六扇门,门廊宽敞,施双坡顶、两侧由封火墙延伸出牌堵,大门后用一扇插屏门隔挡第一进院落,第二种大门的中间正门仅在重大仪式时打开,平时进出都走两侧小门。建筑中的门窗、斗拱、梁架等部位常常修饰以精致的木雕。福州的寺庙、祠堂等宗教建筑和公共建筑也采用和福州民居相似的建筑模式,而殿宇中常有藻井,连重建于明代的福州清真寺也采用了福州传统建筑的布局和封火墙等元素。在维持福州民居基本形貌的基础上,福州各地的民居建筑在细节上又有所差别。一些处在山区的福州民居(如闽清一带的一些民居)常在建筑平面两侧或对角线处加盖炮楼、城堡、吊脚楼,这是历史上为了防御匪徒而建造的。而福清一带的民居受到莆仙民居的影响,常常用红砖砌墙,飞檐翘脊,大门装修考究。福州的一些当代建筑为了体现本土特色,在外观上也采用了马鞍形封火墙这个典型的福州传统建筑元素。
此外,福州的海边或海岛上的民居为抵御台风,大部分采用石砌,并以石块压瓦。过去福州社会底层小家庭的居民住宅有着其他的形制,许多下层小户人家居住在连片的联排木屋中,水边的小户居民则常住干栏式的提脚房(高脚楼),而福州疍民则以船为家,这些居住形式都是纯木构的。福州畲族的民居大多规模很小、形制简单,中间常为厅堂,有木屏隔为前后庭,左右是厢房,家族聚居的大厝很少见。
福州传统民居建筑分布在福州各地,其中一些非常具有代表性。比如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历史上一直是福州豪门望族的居住区,其占地40.2公顷,现存268座明清古民居,是中国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三坊七巷的整体被列为中国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闽清县的宏琳厝是中国最大的单体古民居,它占地17832平方米,共有35间厅堂、30个天井、36扇风火墙、13座大门,666间房间,从1795年到1823年历时28年才建造完毕,居住着黄氏家族100多户900多人,建筑内拥有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等。 由于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福州的宗族观念较深,祠堂众多,有统计数据认为福州的祠堂有2000多座,而祭祖在福州的社会生活中也相当重要。祭祖一般在宗族祠堂进行,各家族的仪式细节有所差别,每年祭祖的次数和日期也不尽相同,较为常见的是在农历的元宵、中元节和冬至祭祖,中元节之后做半段时往往伴随着祭祖和宴会。宗族观念也反映在福州传统民居中的空间分配上,在民居院落中主厅堂的正房是由长辈来居住的。
福州婚俗要求男方先下聘礼,女方则准备妆奁,马桶、梳妆箱和大脚盆是必备妆奁,定亲和迎娶前男方都需先送礼至女方家庭,女方则要有特定的回礼。婚礼当日,男方还要找一些家庭背景良好的男孩在洞房的马桶中撒尿,以求早生男孩,称为“开桶”;新妇被接到到男方家中后要叩见男方家族长辈,长辈则会送新妇见面礼,早年新娘出嫁常有伴房妈相伴,而过去伴房妈很多都是福州疍民妇女。家里诞生头胎孩子时,会向亲戚近邻分送太平面或红蛋,新生儿的外祖父母家则负责置办婴儿用品和礼品,孩子满月和周岁时家中常常会办宴席,有的家庭还会让满周岁的幼儿抓周。福州族群生日时要吃太平面,而从虚岁五十岁生日起开始做寿。福州地区的葬礼往往要求子孙披麻戴孝,男性子孙穿戴麻衣、草帽,女性子孙身着粗麻布衣裳,其余亲人则腰缠白布。传统葬礼还讲究“做七”,即葬礼要办七七四十九日,佛教徒或道教徒常在家中办道场或请僧侣念经。
福州的民间信仰有着久远的历史,它和道教紧密结合,对福州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并渗透到了民间习俗中去。福州的各种民间神灵数量庞大,许多社区和村庄还有自己的地方神,每年福州各地都会举行规模盛大的迎神和游神活动。福州迎神、游神活动是农历正月的重要习俗活动,常常在正月初十到十五这段时间内举行,活动多以村或社区为单位,有时几个社区也会联合迎神,具体仪式是将神祇塑像接入大轿中,并由人抬着在社区街道上巡游,而当地百姓往往会夹道迎接或观看,信徒则会烧香放炮,并在家门口摆设供品,希望迎神队伍能够在家门多停留一些时刻。迎神往往是社区一年中最热闹的活动之一。除了正月之外,特定的神祇还会有其独特的纪念日来进行迎神,此外有的神祇的迎神还会中元节前进行。
福州市中心就分布有温泉带,而福州人开发市区的温泉资源已有很长的历史,形成了被被称为“金汤文化”的福州温泉澡堂文化。在北宋嘉佑年间福州已建起了“官汤”、“民汤”40多处。福州市区的一些地名也来自于温泉,比如鼓楼区的古三座就得名于该地段始建于五代的三座温泉。澡堂被福州人称为“汤池店”(平话字:Tŏng-diè-dáing)。福州人利用温泉沐浴、养生、疗疾,同时也将温泉澡堂作为社交场所,因而澡堂成为福州人尤其是老一辈福州人生活中重要的休闲内容之一。但近年来,福州的澡堂文化渐渐衰落,以至于政府部门提出要抢救澡堂文化。 福州文学初兴于唐末五代,早期以诗词赋为主,在宋代出现了张元干、郑思肖这样的诗词名家,而明代的闽中十子中有九位都来自福州府,像张经、叶向高这样的着名官员也有佳作传世。南宋梁克家所编写的福州地方志《三山志》是福建存世最早的地方志,其文笔优雅,是早期地方志的典范之作。明代,小说开始在福州出现,闽县的徐熥创作了《十八娘外传》、《陈金凤外传》等文言历史小说,其中《陈金凤外传》是以历史上唯一表现五代时福州的闽国宫廷的小说。清道光年间,福州女诗人李桂玉创作了中国迄今为止篇幅最长的弹词小说《榴花梦》。从清末到现代,福州既产生了林纾这样使用文言的旧式作家,也出现了冰心、庐隐、胡也频这样的新式作家。
本土的福州语文学在清朝繁荣起来。18世纪的干隆年间,笔名为里人何求的作家完成了长篇小说《闽都别记》,该小说中大量使用福州话,记录了许多民间故事、福建野史、风俗习惯、俚谣俗谚等,是福州历史上最重要的本土文学作品之一。此后,随着基督教在福州的传播,又出现许多用汉字书写的福州语《圣经》和圣诗(如《榕腔圣诗》)。19世纪中后期平话字发明以后,也出现了用平话字写成的福州语圣经和其他的基督教相关作品。福州语文学的另外一种形式就是戏剧,比如闽剧剧本都是用福州语(汉字福州俗字)写成的。1949年之后,用汉字或平话字编写的福州语书籍的出版停止了,但闽剧剧本的编写仍然在延续。
已知最早的福州话韵书是明朝晚期的《戚参将八音字义便览》,后于清朝编入《戚林八音》,清末又出现了《加订美全八音》。平话字发明后,福州的基督教会编写了《Dictionary of the Foochow Dialect》、《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the Foochow dialect》等榕-英或英-榕向的词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有李如龙主编的《福州方言词典》和冯爱珍主编的《福州方言词典——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等福州话-普通话向词典出版。 福州市的茶亭十番音乐、闽剧、福州评话、福州伬艺寿山石雕、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软木画、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马尾区的马尾-马祖元宵节俗、仓山区的陈靖姑信俗、罗源县的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工艺和畲族服饰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⑵ 影响闽都文化的环境因素

闽都文化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它离不开中华大地,离不开闽都本身的地理和历史,也离不开周围的影响。它的渊源主要来自古氏银闽文化、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
闽都文化内涵丰猛陪富,形式多样,可以从多歼知宴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探讨。本文试就下列两个层面分析其特点。

⑶ 古籍文献普及推广闽都文化的意义

可以增强人民群众对故里家乡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古手扒山籍文献普及推广闽都文化的意义可以增强人民群众对故里家乡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铸造福州城市的文化品质,可以提升福州城市的全面建设,从而形成良好的城市文化、城市风气,凸显城市个性。认识毕中并运用这种“地脉”和“场气”,正有利于促进此友“文明福州”的创建和推进福州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⑷ 闽都文化是什么的集合体

闽都文化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集合体。

福州,八闽首府,左海名城,“七郡辐辏,闽越一都会也”,史称闽都。由于闽都长期居处八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福州日渐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璀璨文化,故被称为“闽都文化”。

闽都文化以闽越文化为基础、中原文化为主体,融汇了海外文化,具有领风气之先、开放和包容的鲜明特征。三坊七巷文化、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寿山石文化、温泉文化等都是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纾、冰心等均为闽都文化的杰出代表。闽都文化的研究和弘扬,不仅有利于传承历史,延续文脉,而且对促进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闽都文化研究对于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⑸ 闽都民俗文化大观园的闽都文化

福建简称“闽”,福州是福建省会城市,称“闽都”,福州是一个具有2200年建城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一块由巍峨的武夷山与湛蓝的台湾海峡的东南大地。长期以来,既有中原文化广泛吸纳又有海洋文化的强力濡染;既有闽越土着遗风的固有流传又有入迁民族多种文化的持久化育。人杰地灵、山清水智,流传的古风习俗如此斑斓,衍生的乡土艺术如此瑰丽,任何人在这博大的民俗文化面前都不会无动于衷,所形成的文化称“闽都民俗文化”简称“闽都文化”。

⑹ 闽都文化有哪些

闽都文化有以下五种,分别为语言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
1、语言文化
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
2、建筑文化
依功能可分为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3、宗教文化
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兴盛,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4、民俗文化
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5、饮食文化
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

⑺ 福州人有什么风俗文化特点

  1. 祭祀。说到福州地方风俗首先要说祭祀,祭祀是中国古代十分看重的一种仪式。在婚姻、节日,乡会等举行前都要先祭祀,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至今仍保留,只是它的程序没有以前那么复杂了。就说福州人逢年过节或举办什么仪式前都要先通过祭祀来求得生活的平安,得到祖宗以及神灵的保佑,让全家人都能够无灾无病,健康长寿。福州人的祭祀很有自己的特色,他们是以祭祀自己的祖宗为主祭祀神灵为辅,因此福州人祭祀的对象具有现实的意义,更可以看出他们对家庭亲人的深情与怀念。福州人祭祀时都会先摆上两根香烛和一个小香炉,然后再摆上贡品。先摆上的是红酒,红酒一般选用福州老酒,有时也用绍兴料酒。福州人在祭台上一般会摆上十个小酒杯,然后每杯都倒满红酒,这样做的意思是让自己的祖宗在阴间也能够有酒喝。接下来就会摆上鸡、鸭、鱼、猪肉,扁肉燕和鱼丸等贡品,而鸡、鸭、鱼,猪肉是一定要贡上的,同时肉一定要是猪肉,这个原因很简单,福州人就是喜食猪肉,同时还要在每一个贡品上都放上一小片红纸,至于为什么要放红纸,福州人各有说法。当贡品都摆好时,主人会点上香(一般为三根),然后吹灭它们再在祭台前拜三拜后就可以将香插在香炉上了。接下来就会拿一个小铁桶烧纸钱,纸钱上印有各种各样的图案,比如衣服、洗衣机,电视机等,还有金币,意思是愿祖宗们在地下能有齐全的生活用品和足够的金钱,福州人在烧纸钱时最忌讳的就是火会熄灭,因为他们认为火一旦熄灭,就说明他们为祖宗准备的东西已经送完了,这样祖宗一旦得不到足够的东西就会生气以致不再保佑他们了,于是他们必须保证在烧完最后一张纸钱前火都不能够熄灭,这样才能求得祖宗的保佑。祭祀的时间应放在十二时以前,福州人都有这样的一个说法,十二时以后不祭祀的话,祖宗就会自行离开祭台,因此福州人在祭祀祖宗时都很注重把握时间。

  2. 婚姻。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喜事,福州人对婚姻是特别看重的。福州人举行婚礼一般是采用中国传统的形式,就算采用西洋形式的婚礼,其中中国传统形式的成分也占有不少。对于福州人来说,传统的婚姻是这样的:结婚前男女双方都要先订婚,订婚时男方所要准备的礼金都要带有三这个数字,一般为一千三百三十三或者三千三百三十三,“三”是福州人最喜爱的数字,因为“三”与“升”字谐音,意思就是希望男女双方都能够步步高升。礼金准备完后男方还要准备猪腿作为聘礼,然后男女方再约定结婚的日子,由于福州人比较迷信吧,挑日子也是很讲究的,一般通过算命先生或者看日历来选择吉利的结婚日子,因此婚前挑日子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当这个环节结束后,男方就会询问女方参加婚礼的人数从而决定婚礼所办的酒席数量。接下来女方会跟男方讲好结婚时所需的酒钱、糖果、香烟,首饰等的数量。到结婚的时候,新郎先要去迎接新娘,按照传统习俗,新娘先要躲在闺房里,女方的亲朋好友会在家门口等候,当新郎来时他们就会“戏弄”新郎,比如他们会要求新郎留下一点红包,或者要求新郎请戏班演一出戏,或者请艺人讲一部评话,通过后才可以将新娘接走。新郎在接走新娘前两人都要先吃太平面(在碗里放入煮熟的线面,两个鸭蛋,少许鸡肉和香菇,然后再浇入鸡汤而成的),吃完后新郎新娘都要拜过祖宗和女方父母后,新郎才可以把新娘接走,接走时亲朋好友都会以燃放鞭炮的方式欢送新郎新娘。当新郎新娘到男方家的时候,男方的家人也会以放鞭炮的方式表示欢迎。当新郎新娘进屋的时候,也要先拜过男方的祖宗和父母,然后也要吃太平面,最后新郎要把新娘送入洞房。到了晚上举行婚宴时,新郎新娘以及他们的父母要相互见面,亲戚朋友们都会举杯庆祝。当酒桌上端来太平燕的时候(在大碗里放入扁肉燕、鸭蛋、香菇、玉米笋,香葱等再加上高汤制成的)时,新郎新娘就得出来在一位姑奶奶的陪同下拜见长辈,亲朋好友,长辈和亲朋好友都会给新郎和新娘见面礼(一般以红包或首饰为主),见面礼由姑奶奶暂时保管。这可以看出福州人举办婚礼所耗费的资金一般是由亲戚以及亲朋好友来共同分担的,这样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男女双方家庭在举办婚礼时的经济负担。婚宴后,新郎新娘的亲人在送完客人后就会把新郎新娘送入洞房了。婚礼结束的第二天,小舅子要在凌晨五点多钟起床拜完自家的祖宗后就开始扛着用红布条扎好的甘蔗到亲家母家里(男方家)去接新娘回娘家。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扛着甘蔗呢?甘蔗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希望两家人的日子都能像甘蔗那样的甜美,生活水平都能像甘蔗那样节节升高。当小舅子到亲家母家里的时候要叫新娘回娘家,这时亲家母以及新郎都会给小舅子红包,小舅子收完红包吃完太平面后就得把新娘接回娘家,然后在女方的家里吃完太平面后才算完成任务。这就是福州人的传统婚姻形式,程序多且复杂,但都充分体现了福州人耐心仔细的办事态度,勤劳朴实的精神品质,充满浓厚文化气息的生活习俗和对吉祥、平安,幸福的追求。

  3. 地方传统节日

    福州人自己的节日很多,过去的福州人每月都会过上一两个节日。节日里亲戚朋友相互登门拜访,家家户户都会摆设酒桌邀请自己亲人朋友。福州人对节日的热爱源于对生活的热爱,每个月设一两个节日也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同时福州拥有那么多的传统节日也为福州文化增添了不少浓厚的气息和艳丽的色彩。福州人过节总要和祭祀保平安结合在一起,他们认为有了祖宗神灵的保佑,节日才会过得安宁与祥和,由于福州地方传统节日太多,只好选几个有代表性的节日介绍给大家。

⑻ 闽南文化是闽都文化的一种吗

闽南文化不是闽都文化的一种。

闽南文化的生成范围十分广阔,包括现有闽南金三角所在地厦门、泉州和漳州,以及龙岩、莆田、三明、宁德等部分地区和潮汕、台湾的大部分地区,同时辐射浙江、海南、广西和雷州半岛等地,传播至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各国及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而闽都文化单指福州文化。

闽南文化的历史

闽南文化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泉州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

⑼ 福州的历史文化

福州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当地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02年,福州成为了闽越国首都冶城的所在地,福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由此开始。从晋朝的八姓入闽到晚唐的王潮、王审知兄弟开闽,福州在中原汉人移民潮的长期推动下逐渐繁荣起来,福州民系也逐渐形成。“福州”之名始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五代十国时期,福州成为了闽国的都城。到了宋代,福州进入了一个经济文化的黄金时期,位列宋朝六大城市之一,也是宋朝科举文教的重地、儒学重镇,而福州的别称“榕城”就来源于宋代福州城内遍植榕树的景象。1276年南宋灭亡前夕,福州一度成为南宋行都所在地。明代,福州的海外贸易复苏,福州作为重要海港,迎来了琉球和日本的商人和使者、早期的天主教传教士,也曾经历严重的倭患,1645年又成为了南明隆武政权的首都。清末,福州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时期,随着1844年福州开端口,以及之后洋务运动时期福建船政学堂等机构在此设立,福州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东南沿海文化教育的一大中心,也是基督教传教的重要地点。1933年到1934年福建事变时期,福州又成为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首都。194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福州城,福州继续任福建省省会至今。改革开放以后,福州经济发展迅速,同时福州也成为二十世纪下半叶华人海外移民最大的移出地之一。

⑽ 介绍福州历史和文化

福州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建城至今已有2200多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期,福州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壳丘头文化、昙石山文化。战国时期,越国灭亡,王族南迁,同原有“闽”人结合,称“闽越”人。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受封为“闽越王”,兴建“冶”城,开始福州最中斗早的城垣建设。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因“州西北有福山”,始称“福州”,一直延用至今。唐末、五代后梁初(公元901~908年),闽王王审知先后扩建了“罗城”和南北夹城,福州成为王城。北宋时期,太守张伯玉倡导“编户植榕”,令“榕荫满城,暑不张盖”,使福州又有了“榕城”的美誉。元代,设“福建行中书省”于福州,福州成为省城。南宋末年,改名“福安府”。明末,清兵攻破南京,唐王朱聿健入闽在此称帝,福州又称“福京”。清代设福州府府治。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州均为福建省的省会。
福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早在东汉时期,福州就与东南亚地区有贸易往来。唐宋时期,福州已成为“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国际贸易港口和滨海繁华城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明代,福州对外贸易进入鼎盛时期。着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都是在福州太平港(马尾、长乐一带)增加给养后扬帆出海,福州港正式成为国家港口。清代自康熙、雍正之后开禁设关,福州对外贸易又趋繁荣,“使西南洋诸口咸来互市”;鸦片战争后,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福州成为全国首批14个对外开放沿海港口城市之一,享有国家赋予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台商投资区、高科技园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等优惠政策。
福州民风淳朴,文化昌盛,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
早在三国两晋时期,严高、虞愿、江淹等名流已在福州推广中原文化。唐开元年间,福州就设立书院庙学。韩愈曾称赞:“闽越有长才、秀民通文书,与上国齿”,认为福州文化水准可与京都长安相媲美。宋代,福州的文化更为发达,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就开设在巢经楼,石鼓书院亦被称为海内四大书院之一。明清以来,福州更是名人辈出。民族英雄林则徐、近代启蒙思想家严洞燃复、最早大量译介西方文学作品的林纾、戊戌六君子林旭、黄花岗七十卖颤磨二烈士林觉民、方声洞、马尾船政的兴办者沈葆祯、民国时期海军元老萨镇冰、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等均出生于福州;着名作家学者更是灿若繁星,其中林白水、郑振铎、冰心、庐隐、胡也频、邓拓等在文学史上均有一定地位。
当代,福州还涌现出高士其、陈景润、侯德榜等着名的科学家、数学家。目前,福州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有50余人,居全国各大中城市前列。

阅读全文

与闽都文化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8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