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岁键动。
新文化运动为新的思想开辟了道路,同时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其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也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更是启发了中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旁纤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直接原因)。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1.领导乎启巧者--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根本原因)(由妥协性,软弱性的阶级本性决定)
2.直接原因——袁世凯的背叛。(袁世凯告密)
3.帝国主义没有给予支持。(外部原因)
㈡ 新文学运动 文学创造社
新文学运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启蒙运动。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的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北洋政府公开命令尊孔读经,倡导尊孔复古。但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新文化和新闻业蓬勃发展,民主的思潮势不可挡。同时,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增强,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队伍也有所壮大,面对尊孔复古的谬论,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内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运动提倡的“民主”,就是资产阶级民拦塌做主政治,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反对为专制独裁政治服务的封建旧伦理道德,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运动提倡的“科学”,就是指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树立积极、进取和科学的精神。随着运动的开展,“科学”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它和“民主”一样,都以反封建的思想解放为出发点,提倡民主的同时,必须提倡科学。
兴起和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5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为起点。《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先后担任《新青年》的编辑或主要撰稿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左翼的主要倡导者。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痛斥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公开向传统的封建思想文化挑战,举起了新文化运动“人权”(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鼓励号召青年们冲决历史上的一切网罗,破除一切陈腐的学说,催促青春之中国的诞生。他还极力反对复古运动,猛烈抨击“偶像”、“圣人”束缚人们的思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要求民主与和平。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集中于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基本内容的孔子学说,号召“打倒孔家店”。1916年秋,康有为上书黎元洪、段祺瑞,主张定孔教为“国教”,列入宪法;国会也讨论孔教应否列入宪法的问题,引起舆论界的激烈论战。《新青年》连续发表文章,从反对康有为扩大到对整个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冒“毁圣非法之名”,号召打倒以孔子为护身符的封建独裁者和专制制度,掀起一场讨孔的大波。陈独秀认为尊孔和定孔教为“国教”,违反思想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李大钊认为抨击孔子是反对历代帝王制造的神化了的偶像权威,是攻击“专制政治之灵魂”。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以小说、杂文为武器,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制度下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呼吁人们奋起打倒“吃人”的旧礼教。新文化运动还涉及到妇女简衡解放问题、家庭问题、婚姻恋爱问题,宣传了男女平等、个性解放思想。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版的部分刊物书影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发展,《新青年》从1917年起提出了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主张,倡导“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得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但反动派视民主和科学为洪水猛兽,进行诽谤、诬蔑和攻击。1919年1月,陈独秀发表纲领性的“答辩书”。1919年3月间,林纾在《新申报》发表影射小说攻击陈独秀、钱玄同、胡适等人,煽动军阀以武力压制新文化运动。他又在《公言报》发表《致蔡鹤卿书》,攻击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蔡元培公开发表《致〈公言报〉函并附答林琴南君函》,重申办学的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在这种办学方针指导下,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衫哗重要阵地。
意义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的特权政治,要求政治民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和封建阶级旧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它促使人们更迫切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新文化运动也有严重的缺点。运动的倡导者忽视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回避对军阀政府的政治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运动的某些领导人物在思想方法上是形式主义的,他们对中国文化遗产不加分析地一笔抹煞,甚至要“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而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非常崇拜,这种绝对化态度产生过不好的影响。
文学创造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树》、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文章,要求文学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面向工农大众,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对五四以后的文学和鲁迅等作家,却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意识代表进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政府封闭。
创造社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学外,后期创造社刊物更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宣传。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该社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及译作,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出版60余种。
㈢ 新文化运动真的深入人心吗
浅谈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新文化运动是对中国现实的回应,也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从鸦片战争开始,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从封建思想的桎扒纯含梏中解脱出来。作为一场裤斗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起的思想启蒙运动 以其对封建主义传统的猛烈批判和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大力引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一座丰碑。毋庸置疑 ,新文化运动决非简单意义上的文化革新运动,她所带来的是冲破旧势力的种种束缚,以图引起社会全方位的进化。因此,新文化运动对当时乃至今天的中国社会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在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而在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中其成效尤为显着。 放眼世界,不断地向西方学习,追求真理。但在革命春笑的实践中,屡遭失败。在辛亥革命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后,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现实产生了怀疑和动摇。面对中华民族大众的无知和愚昧,他们决定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使人们从封建思想枷锁中解放出来,这一运动被称为新文化运动。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新文化派,我们需要承认,新文化运动确实给当时中国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让科学、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它严重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先进的知识份子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之洗礼,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之发展,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先进的知识份子改造国家,拯救社会之利器. 从而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并且这种影响就是在今天,还是具有重大的现实 意义的。 1915 年 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陈独秀、蔡元培、刘半农、胡适、鲁迅、李大钊为代表的人物,以《新青年》和 北京大学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积极地宣传思想,开展运动。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旧思想、旧传统,其主要口号是反对孔教。批判封建纲常礼教,主张文学革命,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前期针对当时正在十分猖獗的复古尊孔的反动思潮,举起民主和科学的两面旗帜,用民主和科学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的呼声反映了在实际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深受封建桎梏之苦的青年的要求,引起他们的共鸣,激起他们的斗争热情。大张旗鼓地宣传民主主义的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把打击的矛头直指封建时代的圣人孔子,掀起“打到孔家店”的潮流。 开展的文学革命就是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主要 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思想、旧传统最主要的内容,是反对孔教,批判封建纲常名教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批评“旧思想”的针对性是很鲜明的.他们集中反对将孔教定为国教并列入宪法,指出孔教是维护专制制度的,与民权、平等思想背道而驰.李大钊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陈独秀也强调说:民主共和重在平等精神,孔教重在尊卑等级,“若一方面既然承认共和国体,一方面又要保存孔教,理论上实在是不通,事实上实在是做不到.”他们还指出,尊孔是为了复辟帝制,“盖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思想学说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迁的,“孔子之道,施于今日之社会为不适于生存”.
新文化运动 意义:
1.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
2.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传播后:
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指明了新途径
㈣ 当代人应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作用(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
[展开]
Hulda 2018-08-25 01:47:19举报 0 评论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3)前期思想: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4)主要阵地:《新青年》
。 (5)活动基地:北京大学。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前期实质: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2)前期内容(3)后期内容: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㈤ 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是什么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五四青年节的意义
在1919年的5月4日,青年人群走上街头,开始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运动,这一场被称为“五四运动”的历史事件,不仅让青年人成为历史的主角,也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很多现实的素材。时至今日,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五四青年节呢?笔者以为,五四青年节的精神内涵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有我们庆祝的形式。比如,以往的历史中没有互联网的参与,今天却因为互联网的出现有了更多的时代印记。所以,五四青年节需要有与时俱进的形式和不变的精神内核。
铁肩担道义,这应该是五四青年节不变的精神价值所在。在1919年的那场运动中,我们看到的就是青年人的责任和担当精神,正是青年人走上街头,振臂一呼,才让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起来。今天,我们再次重温这样的精神价值,都不难发现其中的痕迹,即通过“铁肩担道义”的内容传递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在每一代青年人的身上,都应该有这样的痕迹,也都应该有这样的价值呈现。今天,我们需要的五四青年节,就是重温历史中这样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这种铁肩担道义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的时代,总是有着不同的价值诉求,在这样的不同价值诉求中,却能够找寻到相似的精神内核。
热衷于本职,这也是五四青年节需要重申的内容。每一代青年人都有着不同于上一代人的职业和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才能够安身立命,如何才能够不断推陈出新,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灌输的内容。我们需要看到的是,通过五四青年节这样的节日,让我们重新看到对于本职工作的重要价值。一方面,任何人都需要通过本职工作实现自身的价值,也需要在本职工作上不断奉献,创造人生辉煌;另外一方面,本职工作在于坚守,在于热衷,这些都是我们在青年节需要重申的价值。只有当每个青年人都能够认识到这样的基本价值,都清楚看到自己的本职工作的意义,才能够不断奉献,不断呈现出一个新的天地。
勇于攀高峰,这也是五四青年节应该点明的主旨。在节日里,我们不能够只是缅怀过去,沉浸在过去的岁月中不能自拔。更重要的内容在于,每个青年人都应该有着勇于攀登高峰的勇气和豪迈气质,在这样的勇气和豪迈气质中,能够感受到青春的魅力。对于个体来说,通过这样的勇于攀登高峰精神,能够实现个体的价值;对于青春中国来说,通过这样的勇于攀登高峰,能够实现社会价值的贡献。这或许才是我们每年庆祝五四青年节的真正归宿所在。
㈥ 何谓"新文化"先进中国人为何要发动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知识分子为什么要搞新文化运动?
为什么要搞新文化运动,一言以蔽之,就是因为中国人还不具备共和国民的素质,辛亥革命后的中国需要一场文化启蒙运动,提高国民的素质,使之适合共和国的需要。一个国家的政体应该和该国国民的素质相适应。保皇派说,中国人没有做共和国民的资格,有一定的道理,但当时民主共和已是大势所趋,空言资格有否没有实际意义。不过,当时中国人的素质的确不合于共和政体。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推行愚民政策,孔夫子的思想变了又变,孔子思想中的独立精神(学而不思则罔)已经消磨殆尽,取而代之以纲常等盲从式的教条。两千年的愚民政策使得愚昧和盲从深深的植根于中国人的骨髓中。其对中国人的影响绝不是十几年、二十几年就可以消除的,而中国人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仅十几年的时间。
西方国家民主制度确立以前已经历了几百年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尽管如此,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民众思想由浅及深的解放,参政议政的意识提高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经历了一个与西方相反的过程,中国建立的民主共和国不是自身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受西方影响巨大,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结果。民众的思想在尚未得到充分解放、公民素质尚未形成之前民主共和的框架即已建立。即已建立,就绝无推倒再按西方老路重走一遍的道理。只能在共和国建立之后,再进行思想解放,提高公民之素质,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学校教育不读四书五经,不拜孔子,提倡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即是摒弃旧道德,弘扬新文化的努力,不想,“民国”很快变成了“帝国”,则更显思想解放之重要。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矛头直指中国人的愚昧和迷信。须知愚昧和专制是封建社会的左膀右臂,愚昧带来盲从,盲从塑造奴隶,奴隶则放纵了专制。启迪人的愚昧,让人们变得理性、科学,这样反对专制、建立民主就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