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雷州的特色是什么
雷州歌
谈及雷州方言,有必要谈及雷剧。雷剧属于广东三大剧种之一,在雷州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已具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过程中经过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雷剧四个历史阶段。直至现在,每年春节,雷州半岛地区都会举行姑娘歌比赛,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平民百姓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其实,这是对本土语言热爱的一种表现。雷州文化在雷剧里头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其表达途径无非是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雷州话。如《抓阉村长》这台戏里头,就有这样一段对白:月母光,月母圆,四嫜加布在庭边,月母,即月亮,加布即织布,庭边即院子,月亮亮晶晶,月亮圆滚滚,四姑娘在院子里织布。在此,只是对雷州话方言中一小撮的举例,其实,我更愿意能够把雷州方言推广,而这将是怎样大的一项工程,我不得而知,《小解雷州话方言(一)》权当一种尝试吧。
用雷州话演唱的民歌。汉代形成于今雷州市,流行于雷州半岛。是广东四大方言歌之一,也是中国131个歌种之一。其格律严谨,每首四句,每句七字,一、二、四句的尾字押韵,第二句的第四字、第四句的第四字和尾字都用阳平声,第二句尾字则用阴平声。每句句首都可加两三个字,叫“歌垫”。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以及双关、重叠、连珠、倒装等10多种。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等。民间男女老幼都会唱,遇事随口即唱,出口成歌。�
雷州音乐
【雷州音乐】雷州的民间器乐曲。始于明盛于清,流行于整个雷州半岛湛江地区。雷州音乐按演奏形式可分为:将军令,气氛热烈,气势磅礴;小牌,旋律流畅优美,轻松活泼;坐门楼,多用于庆典,乐手坐在门楼下(大门口)演奏;戏套,为雷州歌剧和黎戏(雷州木偶戏)的场间气氛音乐,也用于日常生活。�
雷剧
【雷剧】原名雷州歌剧。源于雷州歌,明代中期形成于海康县。其唱腔音乐、锣鼓音乐别具一格。初期以雷州歌谣腔为主唱腔,后在原唱腔基础上创作出数十种新唱腔,按其体系可分为“高台”、“雷讴”。
B. 雷州古城的主要景点
民间艺术
雷祖祠 为纪念雷州第一任刺史陈文玉所建的雷祖祠。古称“雷岗耸异”。
三元塔原名启秀塔,为古雷阳八景之一“雁塔题名”。雷州西湖原名罗湖。多有名人至此居游,遂成崐名胜。西湖内古迹甚多。苏公亭,有荷池及苏轼石雕像。十崐贤祠,祠内有文天祥撰、姚文田书<<雷州十贤堂记>>碑,崐并有汉白玉线刻寇准、苏轼、苏辙、秦观、王岩叟、任伯雨、李纲、赵鼎、李光、崐胡铨等“十贤”像。又有莱泉井、龙王庙、“西湖平,状元生”牌坊等点缀于平湖崐柳岸回廊曲桥间。
雷州民间主要有傩舞、散花舞、龙舞、狮舞、鹰熊舞、蜈蚣舞等多种类型。作为雷州半岛的古代首府,“天南重地”的雷州在书画艺术方面也有它光辉灿烂的一页。因为雷州古时为州郡之治,历代各种碑刻、牌坊多达五六百件。这些众多的碑刻、牌坊上的书或画,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艺术的珍品。可惜,人世沧桑,变故频仍,尤其是损毁于“破四旧”,现幸存下来的,为数不过百八十件。
民俗文化
雷州半岛文化,简称雷州文化,又称雷文化,亦称雷州文明,是岭南地区最古老、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雷州思想指的是传统上雷州半岛内部对雷州半岛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继承的思想模式,或可称之为拥护雷州文化的意识形态。
“雷州文化”作为区域文化,名列为广东“四大文化”之一。与“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被确定为广东的“四大文化”。
众多文物古迹,独特的雷州文化,迷人的半岛风光,构成雷州古城得天独厚的旅游风景线。
文物古迹中久负盛名的有:岭南名祠雷祖祠;被称为“南天一柱”的三元塔;纪念十位名贤谪居或贬迁来雷州的十贤祠;始建于唐代的天宁寺;集古建筑与园林于一体的栖湖公园等。
C. 雷州历史描写作文
雷州市,建市前称海康县,是广东省湛江市辖县级市,位于雷州半岛中部。属热带季风气候。雷州市东濒雷州湾、南隔琼州海峡与国际旅游岛海南相望、西濒北部湾、北接湛江城区。雷州市境内交通有粤海铁路、国道207、湛徐高速公路贯通全境。
雷州半岛、海南岛和北部湾的城镇群经济圈,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发展。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农、林、牧、副、渔生产。雷城(古雷州府治)是广东七大、粤西地区唯一且广东省唯一一个县级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雷州文化是独特的广东四大区域文化之一。
青石红砖红瓦典型的雷派建筑风格,恢宏的城墙内,城楼交错,城中央还有大戏楼,其建筑形态古色古韵又透出现代气息,具有雷州半岛别样的风情,这就是茂德公古城。
走进雷州茂德公古城,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的银陪古雷州。走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上,踏着一千多年的历史,仿佛看到雷州古城的繁荣和喧闹;走近古城的大戏楼,仿佛听到飘逸回荡的雷音古韵……
三亿元打造茂德公古城
雷州,古称合州。先秦时期是楚越之地。在汉代至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堪称“天南重地”。雷州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雷州文化在广东文化中独树一帜,是广东四大区域文化之一,“雷州换鼓”为“天下四绝”之首,雷城内的雷祖祠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2013年,广东茂德公集团在雷州黄金宝地白水沟畔,投资3亿多元倾力打造茂德公古城。古城占地62亩,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客房155间,街道全长550米,把雷州文化融进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的古老建筑之中。
茂德公古城,是整个茂德公古城景区的灵魂。唐朝在古时的中国是一个多么兴盛丰富又相对自由的朝代,茂德公古城的“仿唐”,便应是向这种丰富自由的一种致敬。古城除了“仿唐”,还融入雷州历代的各种元素,使茂德公古城成为中国最南半岛旅游原点,展现了雷州文化历史名城的特色,是粤西地区极具影响力的度假领地和文化旅游新地标。
古城糅合古典风格和现代元素
在裙楼和大门入口的设计中,古城墙将古典的气质发挥得淋漓尽致。青石红砖红瓦典型的雷派建筑风格,古城是集鼓楼、戏楼为一体的建筑物,古楼的建筑造型和装饰以鼓为基调,体现了鼓文化的建筑风格并糅合现代元素而成。恢宏的城墙内,城楼交错,城中央还有大戏楼,其建筑形态古色古韵,再现古雷州的盛唐气势。
茂德公古城,浓缩了本土文化与民俗内涵,厚重地锋野蠢记录着茂德公人传播雷州文化的责任与使命。不但展现了雷州古城的原始风貌,而且实现了现代高尚社区与古老鼓城的完美链接,是现代对传统的一次敬礼,也是一次对古老雷文化的崭新呈现,同时它展现了雷州文化历史名城的特色。
茂德公古城,集旅游度假与购物娱乐于一城,业态分布齐全,设有电影院,儿童游乐、购物广场、特色食街、中西餐、精品店、客栈、茶楼、咖啡屋、清吧酒廊、本土特产和民俗特色工艺坊等。别脊棚样风情的古街,月照楼阁,琴声悠扬,身在其中,如穿越时空,飞越红尘,带给人们购物休闲娱乐穿越时空的感受。
独特魅力的古城,大戏楼兼容并蓄,除了上演传统的雷剧外,还上演中国各种传统剧种的优秀剧目。经典戏剧天天开演,全国各地各方戏种登台交流,是传播雷州戏剧文化的窗口和平台。
早在五千多年前,雷州大地上已有人劳作。在生活中,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出石斧、石锛、砺石、敲打器、穿孔石器、束腰石网坠,那时石器是他们的主要工具。这些工具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一九八三年海康县(现在的雷州市)文物普查队在该县英利镇兰园岭、英良岭采集到上述石器,证明了这一点。
既然说到了雷州的石文化就不能忘记石的艺术。
被专家学者誉为“南方的兵马俑。”
让历史悠久与辉煌灿烂的雷州石文化在中国舞台上更绚丽多彩。
雷城于2005年撤镇改为街道办。其为雷州市 *** 的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2006年9月又将雷城街道办正式分为雷城、西湖、新城三个街道办。至此雷城街道办管辖雷州市东部的旧城区,范围东至环城路,西至群众大道、南至南渡口、北至城角排水沟,区域面积3.6平方千米,下辖八个社区。
雷湖
金秋时节,新中国60华诞款款走来。在这60轮的春秋中,雷城这座古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起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每一个城市都是一篇史诗,在沧海桑田的岁月中,雷城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次次的城市规划,一个个景点的开发,一座座建筑的崛起,一条条道路的延伸,就像是一个流动画面,记录着雷城这座城市60年的变迁。
2雷城发展历史编辑
三换蓝图
翻开雷州的史志,不难发现雷城60年来规划建设沿革的轨迹。
参观雷州博物馆后的感想 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名列国务院颁布的99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雷州远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先秦时期,这里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
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未,雷州城大都为县、州、郡、道、府治,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
今天我怀着一颗激动的心参观了雷州博物馆,进一步了解到雷州的历史文化。在雷州博物馆内陈列着陶瓷器、金银器、玉器、石刻、古书画、钱币等项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动物化石约3000件。
经全国及本省着名专家鉴定,其中1级文物16件,2级101件,3级428件。这些文物中以当地古墓群、古遗址、古窑址出土的文物最具地方特色。
该馆是全国文物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文物古迹是雷州数千年文明史的见证,是雷州先辈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各级 *** 和广大群众十分重视文物收集、保护和利用工作。 让我印像最深刻是里面的陶瓷瓦罐。
在唐宋时期,雷州的手工业经济已经相当发达。陶瓷、纺织、铁工、木雕等项目成为重要的行业。
尤其是雷州陶瓷生产,曾发展成为古雷州半岛最具特色、影响最大的手工业部门。它兴起于唐宋时期,是古代广东陶瓷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其造型美观,技艺精湛,色调鲜明,是当时远销国内外的精品。明代,由于实行海禁,导致雷州航运业的衰落,陶瓷外销被迫停止。
由此,雷州的陶瓷业也陷入了一蹑不振的境地。直到现在雷州的陶瓷还是有一定的名气的。
从博物馆内的一些壁画和资料中我们都还可以隐约看到雷州当年灌溉农业的发达程度,因为从宋代开始,雷州半岛的引水灌溉工程,是广东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北宋时期,雷州城西有西湖,城北有特伯塘,湖、塘均筑有引水渠道,可以引水灌溉农田。南宋时期,引水灌溉工程又大规模开发、修建,使之纵横交错,灌田方便。
绍兴年间,在原来的基础上开凿扩大特侣塘的面积,增大容水量,并且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开挖出3条引水渠道,起名为东渠、南渠、西渠。东渠即从特侣塘向南流动,汇入湖水,灌溉城东片;南渠既从西湖引水东去,灌溉城南片;西渠是从西湖导水西出,灌溉城西片。
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雷州的水灌溉工程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各种设施,也越来越好。据史料记载,乾道的数年中,又有两度大规模地整修了引水渠道,增建了有关设施:一是在已堵塞的东渠东面,另外开通一条渠道,以引塘水南流,并修筑8条支渠,支渠的两头还各建有水闸1座,二是在已堵塞的南渠北面,又增加一条渠道,继续引导湖水和东渠合流。
三是在特侣塘加建8座水闸、24条渠道,以扩大灌溉面积。四是修筑拱海大堤。
经过这一番整治和新建工程之后,一马平川的雷州城郊东西洋,“沧海变桑田”,成为“万顷连云”的良田佳景,有力地促进了整个雷州半岛农业生产的发展。历史流传“洋田丰,雷州足”,“洋田歉,合浦饥”。
的确,这里素称“雷州粮仓”,当之无愧! 雷州文化源远流长。不过,在隋朝之前,由于地处天涯海角,瘴雨蛮烟,所以,这里的文化教育还比较落后。
从唐代开始,雷州出现了“阎有塾堂、巷有校室”的喜人局面。唐宋名宦:李晋、寇准、李纲、胡桂、秦观、苏轼、苏辙、赵鼎、李光、任伯雨、王岩良等先后受贬南来,他们在雷州不遗余力倡教办学,传播辉 1/2 煌的中原文化和吴越文化,为雷州的文化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中,北宋名相寇准的功绩尤为显着。成淳七年(1271年),雷人在旅忠词旁边兴建了一所“莱泉书院”,既以纪念寇公,又以培育雷州立子。
从史料统计得知,到了明代,雷州城区已拥有9所社学和雷阳、平湖、崇文、怀坡、文会等5所书院。清光绪年间,雷阳书院已经发展为广东六大书院之一。
这些社学、书院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发展雷州的文化教育事业,发挥了历史性的巨大作用。雷州地灵人杰,人才辈出。
如留下“九耳呈祥”动人故事的唐代俊杰陈文玉先后任东合州、雷州刺史,功勋卓着,曾被太宗降诏褒奖:“养晦数十年恶事非君,受职父母邦,德政彰明。”他被后人尊为雷祖,立祠纪念,又如历官福建古田、台湾知县、福建巡抚兼署闽浙总督的陈瑸,为官清廉,爱民如子,被誉为明、清岭南三大清官之一,迄今,台湾仍流传脍炙人口的“陈瑸放犯”故事,再如干隆年间进士、翰林编修、大家者陈昌齐(字观楼),他书示村民的“有千年禄切,无百年观楼”的哲言至今仍振聋发聩。
明、清之秀,仅雷州府辖下的海康县就孕育出22名进士。国家的未来掌握在年轻人的手中,而教育为年轻人更好地发展提供了基础。
当代雷州的发展大计还是落实在教育上。 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革命斗争史室,展出本地区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文物。
有大革命时期的农会会旗、农协会会员证章、农民讲习所学员证章、农协会传单,武器、文件。抗日战争时期宣传印刷品、土地雷等,还有日寇在雷州的暴行图。
解放。
我的家乡位于雷州半岛北部的一个革命老区村庄。雷剧,是我们家乡传统的剧目,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每年的八月十五和正月元宵节都要在村中上演。
雷剧不仅为中老年人所厚爱,而且受到青少年人青睐。而我也喜欢看那古香古色的雷剧,每逢演戏,我总是跟着家人去饱享眼福。
八月十五那天,天刚亮,我就早早吃完饭,拿着一张长凳子,到戏场上占一个好位置。晚上,我向爸爸要了一些零用钱,就兴高采烈地来到戏场。戏场很热闹,环视四周,有很多小食摊,有虾饼摊、汤圆摊、白切狗摊等,犹如一个小集市。我向戏台上看去,戏还没开场,音箱里正播放着轻松的歌曲。戏台很宽,台前降下帷幕,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很壮观。
忽然,台上的灯全亮了,帷幕拉开,锣鼓响起来,演出即将开始,随即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今晚演出的是《哪咤闹海》,只见一个活泼可爱的哪咤在台上欢蹦乱跳着……。
台下的观众被陶醉了,我仿佛也置身于神话当中。这时,爷爷凑过来说:“好看吗?”我连忙说:“好看,好看”。“爷爷,你小时候也有这么好看的雷剧吗?”我接着问。爷爷笑了笑说:“哪里,我们这一辈可比不上你们。在旧社会,艺人社会地位低下,雷剧也受到扼杀,国民党 *** 曾命令禁止雷剧活动。解放后,雷剧才获得了新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雷剧也进行了改革,比以前精彩多了,听说有一个叫林奋的演员还上北京表演获得了“梅花奖”呢!”
听了爷爷的话,我心想,雷剧确实是雷州人民情有独钟的剧种,难怪那么多人喜欢它。
据说,雷剧源自雷州歌,已有300多年,由于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唱词通俗易懂,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雷剧更是如鱼得水,迅猛发展。文化部专员到雷州半岛考察,目睹雷剧的盛况,由衷地赞叹:“风景这边独好”。
家乡的雷剧,作为一种地方剧种,是家乡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颗明珠,愿这颗明珠在雷州半岛这红色的土地上永放光芒。
我国有很多传统文化,春天放鞭炮、贴春联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赏月,情人节可以恩爱相会……现我来说说情人节可以恩爱相会哦!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牛郎少年,后来父母去世,他便跟着哥嫂度日。
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与他分家,只给了他一条老牛和一辆破车,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独占了,然后,便和牛郎分家了。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除了那条不会说话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个人,日子过得相当寂寞。
牛郎并不知道,那条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这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你去碧莲池一趟,那儿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
牛郎见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兴,便问道:“牛大哥,你真会说话吗?你说的是真的吗?”老牛点了点头,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莲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来临。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
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色的仙衣。仙女们见有人来了,忙乱纷纷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鸟般地飞走了,只剩下没有衣服无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织女。
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要她答应做他妻子,他才能还给她的衣裳。
织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便含羞答应了他。这样,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
牛郎织女满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赶回,眼睛红肿着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他临死前说,要我在他死后,将他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
雷州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中部,东濒南海,西靠北部湾,北与湛江市郊、遂溪县接壤,南与徐闻县毗邻。南北长83公里,东西宽67公里,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23摄氏度。全市人口150万,雷州城为雷州市人民 *** 所在地,面积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万。雷州富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农、林、牧、副、渔生产,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名列中国10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远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雷州便有人类的繁衍生息。先秦时期,这里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粤之后“楚子熊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末,雷州城大都为县、州、郡、道、府治,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
雷州由于历史的渊源和地缘关系,成为历史上楚越文化,土着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进而逐渐形成独特的雷州文化。在雷州这块钟灵毓秀的红土地上,人文景观荟萃,名胜古迹众多。经县级以上人民 *** 颁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有57处,其中雷祖祠为国家级,三元塔为省级,真武堂、韶山古戏台、东岭莫氏宗祠、唐氏墓群等四处为地市级。市博物馆是全国文物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馆收藏文物数量之多,档次之高,均居全省县级博物馆之首。这些文物古迹是雷州数千年文明史的见证,是雷州先辈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改革开放以来,通过 *** 拨巨资,群众筹善款等方式,积极修葺,恢复文物古迹面貌,抢救了大批文化瑰宝,同时在雷州城修建了西湖公园、三元塔公园和雷祖祠旅游区。
雷州景色美不胜收,既有“西湖翠堤”、“燕塔题名”、“一龙烟绕”、“万顷连云”等旧雷阳八景,也有天成台、高山寺、宝林禅寺等新景点。登临三元古塔,极目东眺,万顷良田,莽莽苍苍。南海波涛,水天一色,令人目不暇接,游人到此,莫不惊叹天地造化之奇,鬼斧神工之妙。
雷州的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元宵佳节,城乡各地的“飘色”游行与“傩舞”表演,气势恢宏。阳春三月,松竹、南兴、覃斗等地流行的“散花舞”引人入胜 。源远流长的雷歌、姑娘歌和人民津津乐道的有三百多年历史的雷剧,更是经久不衰。
雷州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物产丰饶。肥沃的大地慷慨地为勤劳的人民捧上香甜的优质大米,鲜美的鱼虾,晶莹的白糖, *** 的南珠,壮硕的牛羊,争奇斗艳的花卉,四季飘香的水果……
啊!雷州,人杰地灵的一块宝地!我爱你!
D. 广东雷州市有什么好旅游景点
雷州市位于广东省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中部,雷州古城距湛江市区70多公里,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淀厚重,众多的文物古迹,独特的雷州文化,迷人的半岛风光,构成雷州古城得天独厚的旅游风景线,名列国家颁布的99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 雷州景色美不胜收,既有西湖翠拥、雁塔题名、一龙烟绕、万顷连云等旧雷州八景也有天成台、高山寺、宝林禅寺等新景点。登临三元古塔,极目东眺,万顷良田,莽莽苍苍,南海波涛,天水一色。眼前景物,令人目不暇接,游人到此,莫不块垒尽消,惊叹天地造化之奇,鬼斧神工之妙。
雷州的三元塔非常雄伟漂亮,雷州石狗文化也是全国少有,真不愧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雷州国家历史名城的风韵特别浓厚,像雷祖祠、石狗文化、三元塔公园等
E. 雷州市有什么特色和风俗
雷州市有什么特色和风俗
雷州的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元宵佳节,城乡各地的飘色游行气势恢宏;阳春三月,松竹、南兴、覃斗等地的傩舞(走成伥)及流行各处的散花舞引人入胜,这两个古老的舞蹈被选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古朴的雷州歌,有三百年历史的雷剧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雷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文蔚盛,是驰名古今的文化之乡。近十多年来,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引下,广大文化工作者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为发展雷州的文化事业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使雷州的文化更加光彩夺目。一全市21个镇都成立了文化站,75%的管理区办起了文化室和图书室,一批多功能的文化楼拔地而起,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家庭文化应运而生,具有雷州特色的饮食文化也有了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格局。市文化局属下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雷剧团及电影公司已成为连结镇文化站和管理区文化室的纽带。三级文化网的建设成就显着,城乡集镇的歌舞厅、卡拉OK厅、电子游戏室、桌球室等娱乐场所不断出现,成为群众工余假日的好去处。电影院、队遍及城乡,投影录像场星罗棋布,社会主义文化市场逐步走向繁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雷州半岛特有的剧种——雷剧,在雷州市一枝独秀。全市现有专业和民间职业剧团52个,长年累月活跃在城乡舞台,夜夜星歌,成为名闻遗迹的戏剧之乡。文艺创作、演出、艺术展览、节日文化活动为城乡人民增添了无限的情趣。古朴的传统文化和多姿多采的现代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了文化名城浓郁的文化氛围。
F. 雷州半岛的雷州文化
雷州半岛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自西汉以来,历代大多在这里设郡置县,一直是雷州半岛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航运的中心,因而被称为“天南重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雷州半岛位居祖国大陆紧南端边陲,优秀的中原文化广泛吸收融会了古老的南越、俚僚和流入文化,互相碰撞、融合,不断充实、更新,逐步形成独放异彩的雷州文化。
雷州方言、雷祖雷神、雷歌雷剧、雷州音乐、雷州傩舞、雷州石狗、雷州珍珠等“雷字号”风物,凸现雷州文化特有风采。它是天南重地区域文化,在南粤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雷州文化与广府、潮州、客家文化并称为广东四大文化,在我国众多的地域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雷州文化源远流长,由于雷州半岛是红粘土,所以文化有红土文化之称,雷州半岛有很多特色文化,都是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流传至今,对后人有很大启发。
历代英才汇集推动了多种文化的融合,使雷州成为楚越文化、土着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拥有闽南文化、宗教文化、俚僚文化、流寓和名人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文化类型,催生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雷州方言、雷州音乐、雷歌、雷剧、雷州石狗、雷州傩舞、雷州换鼓、雷州陶瓷、醒狮。
“文明之光辉耀千秋,偏远之地钟灵毓秀”。据史书记载,仅唐宋两代,被贬谪到雷州半岛或在雷州半岛留下足迹的名人就有22人,包括寇准、李纲、苏轼、苏辙、汤显祖等名臣贤相和文豪。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和清廉刚直的浩然正气,在雷州半岛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唐宋之前,居住在雷州半岛的主要是百越族,文化生态还是原始的俚僚文化。先贤们逗留雷州半岛期间,开办书院,倡导教化,传播中原先进的文化、思想及生产技术,并写下了无数诗词文赋。他们为官做人的浩然正气,也给当地带来了清新的风气。及至清代,雷州涌现了以陈瑸、陈昌齐、陈乔森为代表的一大批本地人才。如今,雷州已成为粤西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历史名城。史家公认,唐宋以前,雷州半岛还是蛮荒之地,当地居民多为古越国人,他们鸿蒙未开,文化生态主要是落后的俚僚文化。唐宋以降,雷州半岛却人才辈出,群星璀璨。
唐宋以来,一批中原名士被贬谪到此。正是他们,从庙堂之高跌落到江海之远后,沉潜意念,奋
发精神,关心民瘼,用成熟先进的中原文明,用清廉刚直的浩然正气,行教化,兴水利,勤政不息,笔耕不辍,几百年薪火相传,才使这片洪荒之地,成了钟灵毓秀的沃土——蔚蓝色的海洋与南下的“北风”混合碰撞,春风化雨,冲刷浇灌着红土地,洗却蒙昧,不但最终孕育出了以清朝“陈氏三杰”为代表的大批本地人才,而且至今仍显示着迷人的魅力,滋养着后人。“十贤祠”里供奉着的寇准、李纲、苏轼、苏辙等十贤雕像以及西湖的“苏堤”碑:“贵生书院”里依然闪烁着睿智目光的汤显祖塑像以及门口的“梦泉”井;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李纲墨宝和“苏二村”的故事;雷州人念兹在兹的“寇竹渡”……这些,无不记载着先贤的足迹。他们,或谪居一二年不等,或来去匆匆,“缥缈孤鸿影”;但“雪泥鸿爪”,“惊鸿一瞥”,都为这片干涸的红土地洒下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寇准初来,发现当地人操着一口佶屈聱牙的古越方言,不利沟通,便不顾从宰相到司户参军的巨大落差,教育本地人学习当时的“普通话”中州音;还兴修水利,传授农业技术;解说天文地理,力避邪说;修建真武堂,教书育人。李纲被贬路过雷州,寓居天宁寺,作诗20多首,表达了深沉的爱国心。苏轼南贬途经雷州,留下许多文书墨宝,其文风气节对当地影响至深。苏辙在雷州读书着述,留下不少佳作。“二苏”的流风遗韵,那种“大海浩瀚”的气度,常为时人念颂,成为人们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汤显祖被贬徐闻,发现这里民风剽悍,轻生好斗,便创办贵生书院,教化百姓珍惜生命。他更大胆拷问:“天地孰为贵,干坤只此生。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这种拷问,已经不同于屈原的《天问》,那是一个没落王朝的孤臣孽子对效忠于帝王而不得见的委屈的发问;而汤显祖之问,更多的是对人性的反思,更具备人文主义色彩。
先贤后学,一脉相承,文明之光辉耀千秋,偏远之地钟灵毓秀,从此,这里举人、进士辈出,并孕育出了以清代雷州“陈氏三杰”为代表的大批人才。其中,有以清廉能干着称的政治家陈瑸,有学问渊博、刚直不阿的官员陈昌齐,有将书、画、诗、印融于一体的“岭南才子”陈乔森…… 雷州方言,即民间通俗称呼的雷州话,乃属闽语系一支,海内外雷人同胞的共同母语,主要分布于国内的广东省西南部 、广西东南部 、海南北部以及海外的东南亚、欧美华人华侨聚集地区。雷州话通行范围很广 ,是雷州半岛及周边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使用语言,为中国大陆最南端方言,同时也是广东四大方言之一,雷州话得名于古雷州,主要分布于今整个雷州半岛及半岛周边地区,因历史上这一区域属于古雷州府之辖地,所以称为雷州话。
今湛江市属的雷州市、遂溪县、徐闻县、麻章区、东海岛、赤坎区、霞山区、坡头区、廉江市南部、吴川市东部和电白县及粤西、桂东南、琼北等县(市)、区乡镇通行雷州话,国内人口覆盖800多万,海外人口约150万。
雷州城的雷州话是雷州方言的代表,是正音。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至民国初,数千年里一直是县、州、郡、道、军、路、府治之所在地,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现出版有《雷州话注音字汇》《雷州话词典》《雷州方言词典》和《雷州方言志》等着作。
雷州民系,也称雷州人,为广东四大族群之一。雷州民系是指历代从中原地区途经福建地区(大多数古蒲田中转)而后迁居于雷州半岛及半岛周边地区的早期汉人后裔,据有关史料记载,最早迁居于雷州半岛的蒲田先民是秦朝初年(公元前221年)。雷州民系以雷州话为母语,现聚居于海内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常住雷州半岛本土人口600万多,常住国内其他地区人口约200万,迁居海外人口约150万。雷州民系有自己独特且历史悠久的雷州文化,是闽南民系代表的一支。雷州民系与潮汕民系、泉漳民系、闽台民系、海南民系颇有渊源,不过长期下来,雷州民系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早已发展出和古闽南文化不同的雷州文化。雷州民系刚毅果敢,求真务实,淳朴重义,形成了较强的团结性。 悬艾虎
《荆楚岁时记》关于“艾虎”所记:“五月五日,以艾为虎形,或剪为小虎,粘以艾叶,内人争相戴之。”“艾虎”有的是用艾枝艾叶编成的,有的是在布帛剪成的老虎上粘上艾叶,当地妇女及儿童则将其扎发辫上。五月初一早上,农村群众大多在居家门楣两边插上艾叶(招百福),或贴上印有小虎的黄纸条来“辟邪”。在雷州半岛各城镇,从初一开始大街小巷卖艾枝、草药,市民纷纷购来插门及煮水洗澡。按照传统习俗的说法,艾草插在门上以招福驱邪,用艾药水洗澡能将邪气及皮肤病冲走。这些小贩的艾草是从附近的山上采来,用别的草叶将几枝扎成整齐的一捆捆来卖,五角或一块钱一捆,艾草散发着特殊的芳香,不时有人上前挑选购买。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羽状深裂,表面是绿色,叶被密生白色毛,茎叶均有特殊香气。中国古代以艾草为药,针灸的灸法,就是以艾草置于穴道上,进行烧灼治病。古人也因此认为艾草可以招福驱邪,中国古书中记载:“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古时认为端午节之后天气开始炎热,蚊虫滋生,易发传染病,因而在这一天以所谓“天中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等5种植物,来驱除各种毒害。
丧事旧俗
建国以来,国家提倡殡葬改革,移风易俗,新的丧葬方式渐为本地人所接受。但在过去,半岛人遵循先人“入土为安”古训,对丧葬丝毫不敢马虎。其有一套繁复的仪式和诸多禁忌,让人眼花缭乱。其中许多特色旧俗已不复见。
治丧 民间认为,凡享年50岁以上,因病老去世的都算寿终,称“喜丧”(亦即白喜事)。对于这种正常的死亡,家人已有心理准备。一确定亲人去世,孝属们便会爆发性地恸哭起来(人未死时忌哭)。此时,要在逝者脚下供一碗“下脚饭”(亦称倒头饭);用碟盏盛香油点燃作长明灯(又称引路灯);用碗盛米装上香。香火、灯火日夜不断。而丧属身上即已戴孝,不可以穿鞋戴帽,着手办理丧事。其所在宗族或社团成员会集资为亡者捐一口棺木。村中亲房族人或街坊邻里便开始义务帮忙打理杂务。
报丧 亲人去世后,丧主要尽快给亲戚朋友报丧,但其事务众多,千头万绪,无从分身,往往派其亲族协助奔走发出讣告。报丧人到对方家不能进门。对出来迎接的,无论长幼皆须向对方叩首,再告知对方某人因何去世,某日某时出殡等。
入殓 分大小二殓。小殓主要是给死者沐浴、穿寿衣。一般在死者咽气不久进行,因为时间长了,遗体僵直不好穿戴。寿衣的件数有严格的规定,男为双数,女为单数。若是女性逝者,家人会给其戴上生前佩用的戒指、手镯等,称之为“压殓”,日后捡骨重葬时取出给后辈妇女佩戴。还会把珠玉贝米之类放进死者口中,称之为“饭含”或“含殓”。
大殓即入棺。盖棺打钉时,土佬会问是否还有人未瞻仰遗容。这是防止有丧属来迟,不及见亲人最后一面而出现闹丧的情况。
守灵 从死者去世到出殡之前,孝属要日夜轮流守灵,主要是防止猫、狗等动物的闯入,也表示尽孝。
丧服 丧服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称为五服,适用于与死者亲疏关系不同的亲属。而斩衰是最重的丧服,主要适用于死者的儿子、未嫁女、儿媳。其用最粗的生麻制成,不缝边,简陋粗恶,用来表示哀痛之深。
吊唁 是丧葬礼俗中较重要的内容。与死者关系亲疏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有许多区别。
出门在外的子女或其他至亲接到噩耗后,首先要哭悼,再问明死因,然后不顾一切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歌(歌者,哭也)。
到家后,先到灵前跪叩、哭悼。而在廉江,则流行一种叫哭奶(不管哭诉对象是谁统称哭奶)的口头文学,其内容大致是追述逝者过去的苦境和对死者的怀念。如女儿哭丧母:
母亲养我,奶呀;辛苦一世,奶呀!
无食无着,奶呀;艰难度日,奶呀!
捱到今日,奶呀;儿女成群,奶呀!
怎知你去,奶呀;无留半句,奶呀!
丢下女儿,奶呀;(我)肝肠寸断,奶呀!
哀声痛切凄婉,听者莫不落泪。
亲友前来吊唁,孝子要迎接、陪同。守灵的孝属还礼后,吊唁者到灵堂正式举哀哭悼。经礼宾人员劝慰,即到帐房交礼。其中多为六尺长的白、黑、灰、蓝布。届时用粉笔书上“英名千古”、“典型永在”等字样,即为挽帐,在出殡时举出。
出殡 又称出山。不同的地方出殡时间不同。一些地方在巳时(上午10—11点),一些则在酉时(下午4—5点)。出殡时,先由道士收煞,门楣贴上“煞符”。棺木移出屋外,道士念念有词,用剑腹连拍棺材头三下,此即出殡命令。十六个杠夫应声齐喝,由孝子捧香碗、牌位、灵幡作为前导,驾灵而行。隔数分钟,杠夫们便齐喝一声,意是警告路人回避。
灵柩出村后,一般在村头或村地堂等开旷地带举祭。开祭时,按亲疏远近关系先后进行拜祭。司礼者有大唱先生(负责喊唱并指挥祭丧仪式全过程)、引礼先生(带领参祭者跪拜)、司尊习爵先生(遵照大唱者所点祭品逐一点献)、读文先生(读祭文)。之后孝属向先人作永别礼。
下葬 棺木抵达墓地,再次整理墓坑。先平整坑底,抹去脚印,将纸帛点燃投入,意为温暖墓室,不让先人感到寒冷。接着,棺木缓缓下放,经阴阳先生用罗盘校正坐向后,由孝子带头铲土掩埋成堆。掩土时,人影忌投入墓坑内。掩好土,送葬人在墓地绕三圈后,各抓一把泥土回家,撒在屋边。回家时从另一条小路返回(忌从来路返回、忌半路回头张望)。
端午奇俗
端午节是民间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因五月初五时逢仲夏第一个午日,故名“端午”,此外还有“五月节”、“端阳”、“重五”等不同称呼。端午节除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为人们所熟知外,雷州半岛旧时还流行放纸鸢、佩香袋、饮菖蒲酒、流疡等习俗。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南北朝的梁吴均《续齐谐记》云:“屈原子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于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后来,善良的人民群众担心粽子投入水中“为蛟龙所窃”,于是人们又改用楝叶包裹,以彩丝缠之。据说此二物皆为蛟龙所惮。楝叶是中药,用以包粽子具有预防疾病的功能。
早期民间包粽子(包中)用黍米,故“角黍”又有“五月粽子”之称。旧时,雷州人多习惯摘取橹罟叶去刺,代替粽叶编织成鸭母、笔架、锅盖、橄榄、枕头之形粽子(俗称“饺仑”),取料粟米或糯米等制成(雷州市一带粽子较大,称为大粽。而东海粽更大更长,称为脚筒粽)。按海康县志注释“橹罟”一词说:“橹罟多生于田塍篱落间,随处有之,唯生于沙土者高仅一二尺,不能成木,赤土高有丈余,然亦废材……”
《雷州府志》载:五月朔旦,悬艾于门,制雄黄以佩。童子放纸鸢。是日竞渡,以竿悬银牌于船上,胜者得之,曰“夺标”。“端午日”,设酒肴祀家神及祖先。为角黍相馈。浴于溪,曰“流疡”。
旧时雷州人用粽子及五花腩猪肉等拜祭祖先后,一家人聚餐度过节日。到五月初五,头插艾叶的乡间女子手拿“饺仑”,结队走到溪河去,把“饺仑”放在水面漂浮一阵。这是致祭投水的屈原。在过去,还有人指使儿童手持一二只于溪河作水浴,去艾于水,叫做“流疡”。原来雷地湿热,发而为疮,婴孩多生于头部。这一天就溪河水边浴边歌:“流疮流脓,流去东海寻别童!” 用雷州话演唱的民歌。汉代形成于雷州市,流行于雷州半岛。是广东四大方言歌之一,也是中国131个歌种之一。其格律严谨,每首四句,每句七字,一、二、四句的尾字押韵,第二句的第四字、第四句的第四字和尾字都用阳平声,第二句尾字则用阴平声。每句句首都可加两三个字,叫“歌垫”。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以及双关、重叠、连珠、倒装等10多种。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等。民间男女老幼都会唱,遇事随口即唱,出口成歌。
雷州的民间器乐曲。始于明盛于清,流行于雷州半岛湛江地区。雷州音乐按演奏形式可分为:将军令,气氛热烈,气势磅礴;小牌,旋律流畅优美,轻松活泼;坐门楼,多用于庆典,乐手坐在门楼下(大门口)演奏;戏套,为雷州歌剧和黎戏(雷州木偶戏)的场间气氛音乐,也用于日常生活。 雷剧原名雷州歌剧。源于雷州歌,明代中期形成于雷州市。其唱腔音乐、锣鼓音乐别具一格。初期以雷州歌谣腔为主唱腔,后在原唱腔基础上创作出数十种新唱腔,按其体系可分为“高台”、“雷讴”。
湖光岩世界地质公园
湛江湖光岩风景名胜区位于广东省湛江市西南部,距市区霞山区约15公里,是雷州半岛上山清水秀,风景奇特的游览胜地,也是全国着名的火山口旅游区。 经联合国地质勘探专家组鉴定,湖光岩是距今16至14万年间经多次平地火山爆炸深陷而形成的玛珥湖。湖面积2.3平方公里,湖深446米,其中火山泥沉积物400多米,水深20余米。湖和火山泥含有60多种微量元素,是世界罕见的“天然年鉴”和“自然博物馆”。世界上仅有两个玛珥湖,湖光岩最早时称净湖或镜湖。
宋建炎三年(1129年),丞相李纲被贬海南,途经广东雷州,受湖光岩楞严寺当时的长老释琮之邀(两人既是福建同乡,又是京师同窗)到雷州府遂溪县的湖光岩一游。与僧月下对饮,世道世情。入夜,月色晴好,月光洒满湖,湖光映壁,光彩动人,李纲情不自禁即席挥写“湖光岩”,后刻于白云岩上。“白云禅庵”一直香火不断,到了清代才更名“楞严寺”, “楞严”取自《楞严经》,迄今不变。
董必武同志曾用十个字对它作了概括:“四山环一湖,湖水明如镜”。湖光岩的精粹是一汪兰湛湛的、纯净得有如山泉的湖水。湖光岩的玛珥湖比德国的玛珥湖大,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玛珥湖,且保存得非常自然,完整。湖中没有蚂蝗,没有青蛙和蛇,却有大量的鱼虾,甚至有巨大的神龟龙鱼出没。长年累月不管落叶尘埃如何侵染湖面,5个小时后湖水自有神奇的自我净化功能,把杂物消得无影无踪,湖水清澈,明净如镜,湖光岩其美丽的不解之谜一直是大自然中的谜团,吸引着中外科学家考察探研。2004年10月,世界上最为典型的两个玛珥湖----湖光岩玛珥湖与德国艾菲尔地区玛珥湖签署了“中德姐妹玛珥湖合作协议书”,结拜为“姐妹湖”。湖光岩大小共有50多处千姿百态,风景优美的景点,被誉为“天然氧吧”。它也是国家划水训练基地,曾举办过2004年世界滑水锦标赛。
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
广东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湛江市区三公里处,总面积22685多亩(1511公顷),绿化覆盖率98%,是湛江市最大的绿色保护屏障,被誉为湛江“市肺”,成功创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级“AAA”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广东省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广东最受欢迎自驾游目的地(景点),被授予“优秀旅游景点”称号。其以灵秀的自然景观令人神往。环山依水,湖光山色,大小不一的山岭连绵起伏,山沟峡谷形态各异,林木茂盛,云蒸霞蔚,鸟语花香,是一个集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休闲度假和运动娱乐于一体的生态郊野公园。
三岭山的古称叫牛姆岭,传说因山中安葬着一头舍己救人的母牛而得名,牛姆坟的残迹现今还依稀可见。森林公园植物十分丰富,有乔木318种、灌木536种、植被270种。其中属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六种;野生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共有脊椎动物4纲18目35科89种,其中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9种。 广东雷州市城区西南方向不到3公里的雷祖祠,香烟缭绕,游客络绎不绝。这座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雷州最古老文化遗存,也成为当地众多海外游子返乡探亲之余游览的好去处。雷祖祠是纪念唐代雷州首任刺史陈文玉,始建唐贞观十六年(642年),迄今已1371年历史,经历代屡次修拓,成为岭南地区最大的祠堂之一,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雷祖祠为雷阳八景之一,自唐宋以来,名人学士拜谒如流,留下了不少诗文。寇准的《留题英灵陈司马宅》,他还能倒背如流:“公余策马到英灵,幸有官僚伴使星。人物熙熙风景盛,好将佳会入丹青。”雷祖祠内文物十分丰富,有千年石人、干隆御踢匾额、古井、雷鼓、雷车、千年神龟,以及宋、元、明、清碑刻30多通,是研究雷州历史文化和民俗的重要实物和资料。在雷祖祠,就能弄清雷州文化的脉络。 “十贤祠”位于广东雷州西湖北侧,始建于宋咸淳十年(1274年),是为纪念宋代丞相寇准、学士苏轼、侍郎苏辙、正字秦观、枢密王岩叟、正言任伯雨、丞相李纲、赵鼎以及参政李光、编修胡诠等十大名相贤臣修建的。他们人品高尚,正气凛然,学识渊博,政绩卓越。祠内还留有文天祥写的《雷州十贤堂记》,命名为“十贤”,就是为了表达如文天祥所说的雷州人民“敬贤如师、疾恶如仇”的心志。
据祠内展品记载,寇准在雷州呆的时间较长,约有18个月,且在雷州辞世。他为人刚直足智、为官清正廉明,深得百姓爱戴。他在雷州的职位虽然只是低级官员,但依然勤政爱民,“寇公祠”内几幅图画记载了他在雷州的业绩:修建真武堂,教书传艺,使乡民的子孙也能读书;讲授天文地理,破除歪理邪说;传授先进生产技术,促进经济发展;传播中原文化,向当地人传授中州音,促进了当地人与中原的交流。据说寇准辞世后,寇夫人得朝廷恩准,扶灵柩回洛阳下殓。离去当天,雷州百姓倾城出动护送灵柩。灵车队伍到一渡口时,风雨大作,乡民怕水浸了灵柩,纷纷以手中所执竹杖插地护柩。次日,却见这些竹杖已生根发芽,蔚然成林,渡口遂称“寇竹渡”。
李纲被贬路过雷州,寓居天宁寺,作诗20多首,表达了深沉的爱国心;他的一身正气,更为当地人敬仰……
“十贤”虽已作古,但他们留下的墨香正气却在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之后更加浓郁,塑造了雷州人“疾恶如仇,敬贤如师”的品格。 三元塔三元即状元、会元、解元、源于人[1]们盼人才,祈求状元、榜眼、探花三元及第的良好愿望,登塔寓意状元高中、步步高升。
三元塔坐落在德城镇东3公里风景秀丽的白沙山上。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为州人祈求在各级科举考试上头名,榜中“三元”得名。塔平面八角、高53米。为外九层内分十七层的阁式砖室塔, 腔壁厚3米,壁庵几何图形均称美观。穿壁绕平座结构。基础用红砂岩和花岗岩建造。檐梁、角柱、门帮颜色红白相间。须弥座各面刻有浮雕图案,转角处均雕饰神态各异的托塔力士。塔表批荡用料和工艺十分讲究,传说批荡塔身的时候,工匠按照“许新不许旧”的严格要求,选用的不是一般的土朱灰浆,而是名贵的银朱灰浆,因此,虽经历了400年的风雨雷电袭击,但至今仍鲜艳如昔,有“只新不旧”之美誉。 贵生书院坐落在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城,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书院坐北向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前厅、中堂、亭阁、后厅四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
东西学斋各一座6间,分别为“博学”、“审问”、“慎思”等12间学斋。1 985年,广东省文管会和徐闻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并加筑院内石道;1989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古时,汤显祖被贬徐闻,任添注典史,只相当于主管户籍的派出所副所长。看到徐闻没有学校,读书人少;特别是看到当地人“轻生,不知礼仪”,不禁发出了“天地之性人为贵”、“知生则知自贵,又知天下之生皆当贵也”的呼声;并拿出自己微薄的薪俸,与知县熊敏一起创办了“贵生书院”,招收学生读书,传播中原的先进文化、思想。此后,当地中举的读书人逐渐增多,尊师重教也蔚成风气。特别是他的“贵生”说,因充满了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引起了后人极大的兴趣。当地官员说,其时欧洲文艺复兴如火如荼,中国也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汤显祖萌生人文主义思想也正当其时。
书院门前大树参天,枝叶茂密;院中花草凝翠,屋宇生辉。当地人说,汤显祖倡导教育,这象征着他的思想开枝散叶,一直影响着后人。大门右手的那口梦泉井,是汤显祖刚来徐闻时,焦渴难耐,畅饮过的井水。传说,是夜他文思泉涌,创作出了《牡丹亭记》;从这里回到中原后,他一发不可收拾,创作出了另外3部作品,合称“临川四梦”。 海康港是个着名的老渔港,港池水深浪静,位于雷州市西南38公里处,隶属北和镇。镇南的康港墟,墟址就是古代雷州府海康县北和治所所在地,海康港因此而得名,成港于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海湾港池长1400米,最宽处有1900米,最窄400米,水域面积403平方公里,航道平均水深2至3米,最深处达9米,港内可泊避风渔船100余艘,附近海域盛产白蝶贝,港内有珍珠养殖场。
海康港是雷州半岛北部湾西岸的一颗明珠,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走进海康港,就如同阅读一部发黄的线装书,观赏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
海康港历史曾是海康县北和治所所在地。由于地处北部湾出口,水陆交通十分方便,经济非常繁荣。但同时也极易受到当时猖獗的海盗的侵扰,后朝廷被迫将县城迁往现雷州城。从此,海康港便逐步成为人们遗忘的角落。作为唯一的遗址县城入城墙,还有入城大门,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还保留着。可惜到八十年代中期,缺乏保护意识的村民逐渐将城墙拆除,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
隋朝(581-618年)时,原海康县的北和治所就建在这里,上世纪70年代后遂改称海康港。眼下,离古港口不到一百米的港口南岸,有一堵古墙,就是当年海康县北和治所的古城墙遗址。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拆掉,墙体全由青石砌成。站在古城墙前面,用手抚摸着这一块块清晰可辨的古石陈瓦,那一块块青石纹理,那一点点凹凸不平,那一片片长满苔藓的历史“印章”,好像看出了民间传说中的海盗“乌石二”,看到了从远方无边无际的大海,乘风破浪归来的一艘艘渔船,看到了早出晚归的一代代海康港渔人形象……
当地风情
转眼已到了21世纪,外面的世界无论如何的喧嚣,如何的现代化,好像都影响不了康港这位老者的宁静。你看,只有几百米宽的海康港码头南北两岸,至今还保留着非常传统的摆渡。北岸是企水镇,南岸是北和镇,泾渭分明。两地群众的相互往来,最便捷的就是坐渡船。并不繁忙的两岸,却有着两个简易码头。说它简易,是因为两个码头,就只有两条非常简陋的摆渡船,来也它往也它。装载呢,就只限人和摩托车单车。收费也不贵,听渔民说,坐船来去,一次就那么三五块钱。
来到码头,只见港池里停泊着一艘艘渔船。海康港有大小渔船一百多艘,停泊的多是本地渔民的船,船上旗帜猎猎。不远处,一排排养鱼的网箱浮在海湾之中。一群群海鸥鹤鸟飞来飞去,引来一阵阵惊呼。这里是天然的避风渔港,港口离北部湾海面只有几公里。海康港鼎盛时期,海南临高、廉江安铺、遂溪江洪等地的渔船经常到此停泊交易。高峰期,每天停泊的渔船多达200多艘,海产渔货交易达一千多吨。
G. 雷州有哪些风俗文化
1、雷州民歌蜚声海外
雷州歌是广东省四大方言歌之一,是雷州半岛的民歌。雷州歌广布于雷州半岛10个县(市)区以及历史上雷州人所迁往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雷州华(侨)人中。
雷州半岛建制于秦朝,属象郡。当时是少数民族百越人居住,东晋时闽南汉人开始迁来雷州半岛。雷州半岛现在大多数居民是闽南先民的后裔,雷州方言就是闽南语系的雷州语支,闽南民歌传入雷州半岛后,跟土着文化及周邻文化、外来文化的长期交融,已逐步形成了一种既古老又新颖的独特雷州民歌。
(7)雷州古镇有什么文化扩展阅读
雷州半岛,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因古雷州而得名,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合称“中国三大半岛”。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犹如一条巨龙冲向南海,气势磅礴,令人震撼。半岛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呼应,南北长约140公里,东西宽约60~70公里,全境面积13225平方公里。
雷州半岛,是雷州民系的根据地,亦是雷州文化的发祥地,更是天下雷州人的精神象征所系之处。它背靠厚重的大陆,力拔千钧;面朝蔚蓝的大海,俯览运嫌华夏。聚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滋润万物。半岛以雷州方言、雷神雷祖、雷州换鼓、雷乐雷菜、雷歌雷剧、雷州石狗、醒狮、人龙舞、傩舞等诸多文化内容为载体,构建了独特的人文地理范围。
参考资料
网络:雷州半岛
H. 雷州市有哪些旅游攻略
雷州古城距湛江市区70多公里,众多的文物古迹,独特的雷州文化,迷人的半岛风光,构成雷州古城得天独厚的旅游风景线,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雷州是人文荟萃之地,历代南来的文人骚客、谪官贬臣多会于此,其中口碑甚好、有功于百姓的十位名贤有:寇准、李纲、胡铨、秦观、苏轼、苏辙、赵鼎、李光、任佰雨、王岩叟。文物古迹中久负盛名的有:岭南名祠雷祖祠;被称为“南天一柱”的三元塔;纪念十位名贤谪居或贬迁来雷州的十贤祠;始建于唐代的天宁寺;集古建筑与园林于一体的栖湖公园等。 湛江—雷州 大巴:每15分钟一班,价格10元。上车地点:赤坎汽车站(即立交桥侧)。每天早上5时至晚上8时许。票价为每人20元,满4人即开车。 特别注意事项:坐车到雷州,请认明“信用车”字样的才上,其他车均绕圈。最理想的是坐的士来回。
I. 雷州西湖文化历史简介
雷州西湖原名罗扒高湖。
位 于雷州市西湖大道北侧,与 雷湖风景区相对。湖水面积3 300多平方米。
宋绍圣四年(1 097)苏轼贬琼途经此处。今 建成雷州西湖公园,内有苏 公亭、莱井泉等古迹。
雷州西湖 景观简介 雷州西湖是一座风景秀 丽,人文荟萃,集自然风光 、贤踪圣迹于一体的园林式 游园,不仅独具南天一格的 风貌,而且似耳聆一曲情节 起伏的雷州史话。 人文历史 游园先话“湖”:西湖在宋 代以前是一处烟水苍茫,任 流任伏的“野水”,是宋代 城郊水利工程的“水库”, 为浩瀚的东洋潮田输送甘露 ,亦是古代雷州的一处游览 胜地,留下过不少文土贤臣 的脚印。
其古称“雷湖”, 那时,它的储水面积约为现 在西湖的五六倍,随着环境 的变迁,曾经有过湖变田, 田变湖的反复过程。宋代以 前,湖滨只有天宁古刹与碧 水朝夕相依,宋咸淳年间湖 滨始建横舟、狎鸥、涿飞、放生、总宜、流水孤舟、州 之眉目、泼泼地等八个亭, 横跨南堤建惠济东、西湖美景 西两座桥梁。
此后,又出现 苏公亭及其名反复更改的与 众、信芳、湖心等亭。从这 些亭、桥的雅趣的、有特定 内涵的命名,可以追溯此湖 当年的风貌。
一幅波光上下 ,亭榭辉映,鸟翔鱼春凯尺跃,扁 舟溅浪的画图展示在眼前。 自从大文豪苏轼兄弟在此醉 游之后,罗湖更名为西湖。
由罗湖到西湖历经千百年沧 桑,时兴时衰。它曾以“西 湖翠拥”列入古雷州八景之 一。
当年之湖滨与唐代始建 的天宁禅寺连成一片,正因 为有它壮丽的美景衬托,古 寺才有幸取得“万山第一” 的赞语。明代进士、海北南 守道袁茂美对西湖景物的观 察十分详 尽,他围绕湖、堤 、亭、船、田、鱼、月、雨 写了八咏,其中咏《西湖亭 》是这样描述的:“湖水流 澹动,亭台巧结作。
倒影青 天里,分明七星落。四窗纳 靓景,高树罩疏幂。
于焉暂 游想,俯仰尽寥廓。” 古迹 雷州西湖名胜古迹众多 ,着名的有:十贤祠、浚元 书院、寇公祠和苏公亭。
名垂千古的十贤祠 景观介绍 进入“宋园”,在右侧 可见一方大型石刻《雷州十 贤堂记》,这是奉扭过宋代 “十贤”的故址。它始建于 宋咸淳十年(1274年)。
进 入洞内,还有另一方较小的 《十贤堂记》石刻,此碑是 屡经刀兵浩劫幸存的珍贵文 物。碑文是南宋大名鼎鼎的 宰相文天祥挥泪撰写的,原 稿收藏在“十贤”之一秦观 后高处,直到500多年后的清 嘉庆九年(18O4年)才由广 东学使、古迹雷州西湖名胜古迹众多,着名的有:十贤祠、浚元书院、寇公祠和苏公亭。
名垂千古的十贤祠景观介绍进入“宋园”,在右侧可见一方大型石刻《雷州十贤堂记》,这是奉扭过宋代“十贤”的故址。它始建于宋咸淳十年(1274年)。
进入洞内,还有另一方较小的《十贤堂记》石刻,此碑是屡经刀兵浩劫幸存的珍贵文物。碑文是南宋大名鼎鼎的宰相文天祥挥泪撰写的,原稿收藏在“十贤”之一秦观后高处,直到500多年后的清嘉庆九年18O4年才孙誉由广东学使、状元姚文田书写刻石,人们偷此碑铭为《正气歌》的姐妹篇 古雷州地处南边睡荒凉 之地,古代贬官逐客众多, 仅唐末两代就有7位宰相贬雷 或途经逗留,登科进士官阶 在四品以上的朝廷命官不乏 其人。
朝廷把这些异见者流 放到这块蛮荒之地,不仅是 政治上的惩罚,而且意味着 对人格的侮辱。当然,被流 逐者中,其人品也有忠好善 恶之分。
十贤 “十贤”可谓是“贤” 中的代表人物,其人品高尚 ,正气凛然,学识渊博,政 绩卓越,而不是阿决奉承, 为五斗米而折腰之辈。把他 们列为“十贤”是反映雷州 民众的意愿。
这十贤是: --寇准、李纲、赵鼎, 身为宰相(丞相),他们是 辅助皇帝,统领群臣,总揽 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 --李光,贬前任参政,此 职为宰相之副,与宰相合称 “奉执”。
--王岩壁,任枢密使,为 皇帝顾问官,掌握中枢机密 。 --苏轼,翰林学士,号称 “内相”。
--苏辙,门下侍郎,为宫 廷近侍,皇帝顾问。 --任伯雨,任正言,属于 --任伯雨,任正言,属于 谏议官。
--秦观,任正率,掌校朝 廷重要书刊。 --胡诠,任编修,编修国 史、实录、文献。
在文天祥撰写的《堂记 》碑文里,对与十贤同时代 贬经雷州的丁渭、章淳被点 名指责。他俩虽然也是位极 人臣的宰相,但人品奸诈邪 恶,被雷州人民唾弃。
天下 西湖三十六, 雷州西湖古名“罗湖”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 )五月,文学大家苏轼由惠 州再贬儋州,与胞弟苏辙( 谪居雷州)同寓湖上,泛月 湖中,爱其景物清幽,流连 忘返。
雷人为志贤踪,始易 罗湖为“西湖”。 1950年以前,因湖亭失 修,祠宇颓废,牛眠荒草, 游人鲜至。
建国初年,苏亭 虽修,而末及其余。一九八 四年春,县领导重视名胜古 迹,特拨专款,大事茸建。
一年之后,馆榭亭台,焕然 一新乃命名“雷州西湖公园 ”。每年接待游人百万。
园之面积百亩,既有苏 公亭、寇公亭、钓鱼台、茅 亭以及荷池、蛙岛、飞瀑、塑石等胜览。幽雅古朴,颇 富南国丰姿。
培育雷州士子的浚元书院 在谒寇公词的同时,人 们可以从此追溯古代雷州最 高学府——浚元书院。它是 与寇词“合二为一”的故址 。
雷州在宋代以前虽是“间 有塾堂,巷有校室”,而在 南宋咸淳年间才开始设书院 。浚元书院始设于。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地处南国边陲湛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民俗,既明显地受到中原民俗的影响,亦有浓郁的本地特色。 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春节是民间最隆重、内容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但湛江的春节也有本地的特色。
农村春节,一般从准备到结束约一个月时间,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作准备,内容包括整修房子、购置家具、添换新衣裳、采办各类年货等。年货有蔗糖、糯米、年画、对联、糖果、饼干、炮竹之类,一年所挣之钱大部分用于春节。
年二十九或三十日最热闹的场面是宰猪、捉塘鱼、赶年晚圩,男女老少齐出动。傍晚家家户户贴“年红”,既有新年画,也有传统的“门神”,对联大多与福财之类有关,军烈属则在大门贴上由民政部门发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对联,厨房、猪、鸡栏则贴“足食”、“六畜兴旺”等横批。
团圆饭后则是分压岁钱。12时正,家家户户鞭炮齐鸣,送旧迎新。
大年初一,农村一般流行三忌:忌杀生、忌倒水、忌扫地,部分农村尚习惯吃斋。年初二开始走亲串友,你来我去。
此期间大部分村庄和乡镇均有舞狮、游神、飘色 *** 、做大戏、武术表演、球赛等,各种民间活动应有尽有,一直延续半个多月。 元宵节,也就是农历正月十五,为本地最有特色的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活动历史较长,古时雷州庆元宵尤如朝廷大典一样隆重。传统的元宵节以游神为中心内容,现在的内容则丰富得多。
一般从月初开始村村鸣擂锣鼓开始筹备,以元月十五最为热闹,也有些地区延至十六、十七,均以县城为中心,整个活动热闹非凡。关于元宵活动,清代道光年间编修的《遂溪县志》有这样的记载:“上元张灯结彩,舞狮象杂剧游戏,作火树,放花炮烟花,打秋千,赌灯谜,士庶欢游达旦”。
20年代流行于遂溪一带的元宵雷歌“东海嫁”这样说:“游人满坡眼睁睁”,“几百双眼向樟兜”;另一首雷歌有“头上金钗总落了,真是热闹这元宵”之句。可见,元宵活动除了游神外,还有赛会看人、娱乐之举。
清代吴川举人吴河光有“元宵风景正清和,游女如云逐队过”之名句。现在湛江各县均有庆元宵活动,主要以县城和古镇为中心,以吴川县城的规模最大,雷州县城、廉江县城和安铺镇的活动也颇有特色。
乡村有小型的放烟花、放炮竹、出灯、做大戏等活动。市区亦举行灯展等活动。
清明时节,景色清明,是人们“追远”的传统节日。本市清明扫墓“拜山”,城乡皆同,大多集中于清明日,亦有在清明前后数天。
民间拜山活动,其主要祭品是烧猪、肥鹅、饭团、鸭蛋、蟹、饼等。机关、团体、学校亦在清明节期间集中前往祭扫烈士墓,向烈士敬献花圈,缅怀先烈。
端午,即五月初五节,本地民间一般作为“驱邪镇恶”之节。从初一开始,农村群众大多在居家门楣上插艾条以“驱邪”,到初五亦有部分人在小孩子胸前挂香符(用花布包香料做成三角形或动物形图符)。
在城市,从初一开始大街小巷卖艾枝、草药,市民纷纷抢购插门及煮水洗澡,洗澡一般定在12时正。据说,用艾药水洗澡能将邪气及皮肤病冲走。
初五日各地普遍吃五月粽,亦有部分地区举行风筝表演或龙舟竞渡,此活动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节活动,最有特色的要数廉江之古镇安铺。
该镇每年端午节期间均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活动,这一活动历史悠久,长盛不衰。尤以近年来,活动的规模更加盛大,内容更为丰富,参观者不仅有本镇、本县的群众,还有许多外地来客,热闹非凡。
中秋节,亦为较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城市其内容主要有:一是从节前半月开始,举行大规模月饼展销活动,居民纷纷购买,相互送赠,以省港月饼为名贵;二是中秋之夜赏月活动,主要在全市各大公园或游乐场所,大部分居民均涌向各活动场所,或三五个青年人,或全家人一组烧烤、吃月饼赏月,小孩则时兴手提小灯笼玩耍,几乎通宵达旦。
在乡村,村民们则是吃月饼、甜薯、芋子、豆糖之类,亦有年轻女子月下玩“浮针”,取一碗清水置于八仙桌上,拿新针轻放水面,观察针的浮沉情况,预测婚姻。 重阳节,九月九重阳节在本市部分地区流行,为—文人节,吴川、雷州较隆重。
旧时两地文人汇集,对该节日兴趣甚浓。《雷州府志》载:“重阳登高,偕于是日采药作酒曲”。
雷州西湖、三元塔、梅菉登高坡等为主要活动场所。梅菉镇之重阳节,亦称赛诗节,由商人捐资,五月份开始筹备,文人推出一位教师出题,参加者按题赋诗作对,八月诗稿汇于教师处评定,到九月初一,各街道群众、文化人士派代表到登高坡标号厂位,在坡上搭上雅致精巧的竹楼,张贴诗对,称“诗社厂”。
其时张灯结彩,迎狮演戏,士子登高饮酒作诗,观者数以万计,一连数天。此活动延续二三百年,解放后曾停办。
1985年湛江诗社吴川分社成立后,此活动恢复,诗人 *** 赏菊,饮酒作诗。雷州市登高之风亦盛,学校师生、各方游人纷纷到三元塔和雷州西湖游览,竞显豪情。
这一天,市区及各县均组织老人进行文体活动。
雷州西湖公园原名罗湖,位于雷州古城的西北角,面积9万多平方米。自宋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寇准贬雷州司户参军,居湖滨,后又多有名人至此居游,遂成名胜。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由惠州再贬儋州,与胞弟苏辙同寓湖上,泛月湖中,流连忘返。雷州人为记载贤踪,始易罗湖为“西湖”。
雷州西湖公园是一座风景秀丽,人文荟萃,集自然风光、贤踪圣迹和各种游乐项目于一体的园林式综合性公园,人们游罢,不仅目睹独具南天一格的风貌,而且似耳聆一曲情节起伏的雷州史话。
中山公园原为清代行宫御花园,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公园命名“中山公园”。
公园进门迎面石级上书有“孤山”两大字,其中孤字没有一点,人们猜测其意为“孤山不孤”。放鹤亭在孤山东北角,为纪念宋代以“梅妻鹤子”闻名的林逋而建。
浙江省博物馆在孤山南麓,现有各类文物藏品10余万件,2004年1月1日起,开始对公众免费开放。文澜阁在浙江省博物馆内西北角,清干隆年间,为存放《四库全书》,仿北京故宫文渊阁格式改建。
西泠印社于1904年创办于孤山西南麓,因地近西泠桥而命名,是中国近代着名的金石书画艺术团体。岛内还有杭城老字号饭店“楼外楼”,以在西湖活养的草鱼烹制“西湖醋鱼”闻名。
白堤东起断桥,经锦带桥向西,在“平湖秋月”与孤山相接,长约1公里。在唐即称白沙堤、沙堤,其后在宋、明又称孤山路、十锦塘。
古时白堤以白沙铺地,后改为柏油路面,两侧广种碧桃翠柳,是欣赏西湖全景和周边诸山的最佳观赏点。断桥(详见“断桥残雪”)位于白堤东首,民间故事《白蛇传》中,断桥为白素贞与许仙邂逅之处,因而在西湖诸桥中最享盛名。
锦带桥位于断桥西,又称涵碧桥。清雍正《西湖志》卷八:“锦带桥旧架木为梁,圣祖仁皇帝(指康熙帝)临幸孤山,御舟由此转入里湖。”
民国三年(1914年)重修。1921年,与断桥同时改筑加设水泥混凝土拱券。
现桥长8.1米,宽8.6米,单孔净跨5.9米石拱桥。苏堤旧称苏公堤,南起南屏山麓南山路,北至岳王庙东,横贯湖中,堤长2797米,宽30~40米。
苏堤上共有六座石拱桥,从南往北分别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据考证,疑为“束浦”之讹)、跨虹。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三十三:“元祐中,东坡既奏开浚湖水,因以所积葑草筑为长堤,起南讫北,横跨湖面,绵亘数里,夹道杂植花柳,中为六桥,行者便之……后十年郡守吕惠卿奏毁之。
咸淳五年,朝廷给钱命守臣说友增筑。……高二丈,袤七百五十丈,广皆六十尺,堤旧有亭九,亦治新之,仍补植花木数百本。”
清《湖山便览》卷三:“国朝雍正二年与白沙堤同时修筑,五年同植花木。”《西湖新志》卷四:“今乃满植桑株所谓苏堤杨柳,斫伐都尽。”
1950年加高加宽堤身,修筑沿湖游步道,设置座椅。美丽的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白娘子与许仙的相会之桥,位于白堤始端。
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古时桥上有门,门上有檐,下雪时中间一段的雪都在门檐上,桥上只有两头有雪,远远望去桥像断了一样,所以称作断桥。桥堍有御碑亭等亭轩建筑,面临里西湖,与宝石山、保叔塔隔湖相对,山、塔、湖、亭、桥与湖边桃、柳组成一幅如画景色,十分迷人。
断桥是通往孤山的必经之路,每当雪后人们纷纷去断桥欣赏西湖雪景,孤山与里西湖银装素裹,格外动人,因称“断桥残雪”。 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潭印月景区在外西湖西南部水域,包括小瀛洲及其南侧三座葫芦状石塔,以赏月和水上园林着称。
全岛面积约7公顷,水面占60%。小瀛洲 小瀛洲前身为水心保宁寺,也称湖心寺,北宋时为湖上赏月佳处,其园林建筑和景物布局,在18世纪初已基本形成。
清《湖山便览》卷三:“万历三十五年,钱塘令聂心汤请于水利道王道显,绕滩筑埂,成湖中之湖,以为放生之所。三十九年,令杨万里继筑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规制尽善。”
从空中俯瞰,全岛如一个特大的田字,构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奇景。小瀛洲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上园林特色,主要景点包括浙江先贤祠、九曲桥、九狮石、开网亭、亭亭亭、竹径通幽和我心相印亭。
湖面三塔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浚湖期间,但据清初文献记载,今三塔系清代康熙年间所建。三石塔顶为葫芦状,塔身呈球状,高出水面2米,中空,环塔身均匀分布5个小圆孔,塔基为扁圆石座。
三塔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每边长62米。湖心亭湖心亭在外西湖中心。
清雍正《西湖志》卷九:“亭在全湖中心,旧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时,寺与塔俱毁。聂心汤《县志》称:湖心寺外三塔,其中塔、南塔并废,乃即北塔基建亭,名湖心亭。
复于旧寺基重建德生堂,以放生之所。据此,则旧湖心寺乃今放生池,而今之湖心亭,乃三塔中北塔之基地。”
《湖山便览》卷三:明“万历四年按察佥事徐廷裸重建,额曰‘太虚一点’,司礼监孙隆叠石四周,广其址,建喜清阁,但统称曰‘湖心亭’。国朝重加葺治,左右翼以雕阑,上为层楼……。”
清干隆二十七年干隆帝御书“光澈中边”额。抗日战争后,喜清阁旧址先后改建为财神殿和观音大士殿。
1980年在岛上刻置“虫(异体字,为繁体字“风”的中间部分)二”太湖石碑一块,意指“风月无边”。阮公墩阮公墩在外西湖中,位于湖心亭西。
清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巡抚阮元疏浚西湖时以所挖葑泥堆叠成岛,俗称“阮滩”。岛南北长34米,东西宽33米,面积0.57公顷,长期以来岛上无建筑,杂树荒草丛生,成为候鸟栖息地。
1952~1958年间疏浚西湖时,岛四周加添乱石护岸,面积稍有拓宽。1977年,岛四周驳墈,再次扩大面积并加填客土。
1981年,又在岛上添土1000余吨,建“环碧小筑”。岛上有忆芸。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地处南国边陲湛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民俗,既明显地受到中原民俗的影响,亦有浓郁的本地特色。 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春节是民间最隆重、内容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但湛江的春节也有本地的特色。
农村春节,一般从准备到结束约一个月时间,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作准备,内容包括整修房子、购置家具、添换新衣裳、采办各类年货等。年货有蔗糖、糯米、年画、对联、糖果、饼干、炮竹之类,一年所挣之钱大部分用于春节。
年二十九或三十日最热闹的场面是宰猪、捉塘鱼、赶年晚圩,男女老少齐出动。傍晚家家户户贴“年红”,既有新年画,也有传统的“门神”,对联大多与福财之类有关,军烈属则在大门贴上由民政部门发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对联,厨房、猪、鸡栏则贴“足食”、“六畜兴旺”等横批。
团圆饭后则是分压岁钱。12时正,家家户户鞭炮齐鸣,送旧迎新。
大年初一,农村一般流行三忌:忌杀生、忌倒水、忌扫地,部分农村尚习惯吃斋。年初二开始走亲串友,你来我去。
此期间大部分村庄和乡镇均有舞狮、游神、飘色 *** 、做大戏、武术表演、球赛等,各种民间活动应有尽有,一直延续半个多月。 元宵节,也就是农历正月十五,为本地最有特色的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活动历史较长,古时雷州庆元宵尤如朝廷大典一样隆重。传统的元宵节以游神为中心内容,现在的内容则丰富得多。
一般从月初开始村村鸣擂锣鼓开始筹备,以元月十五最为热闹,也有些地区延至十六、十七,均以县城为中心,整个活动热闹非凡。关于元宵活动,清代道光年间编修的《遂溪县志》有这样的记载:“上元张灯结彩,舞狮象杂剧游戏,作火树,放花炮烟花,打秋千,赌灯谜,士庶欢游达旦”。
20年代流行于遂溪一带的元宵雷歌“东海嫁”这样说:“游人满坡眼睁睁”,“几百双眼向樟兜”;另一首雷歌有“头上金钗总落了,真是热闹这元宵”之句。可见,元宵活动除了游神外,还有赛会看人、娱乐之举。
清代吴川举人吴河光有“元宵风景正清和,游女如云逐队过”之名句。现在湛江各县均有庆元宵活动,主要以县城和古镇为中心,以吴川县城的规模最大,雷州县城、廉江县城和安铺镇的活动也颇有特色。
乡村有小型的放烟花、放炮竹、出灯、做大戏等活动。市区亦举行灯展等活动。
清明时节,景色清明,是人们“追远”的传统节日。本市清明扫墓“拜山”,城乡皆同,大多集中于清明日,亦有在清明前后数天。
民间拜山活动,其主要祭品是烧猪、肥鹅、饭团、鸭蛋、蟹、饼等。机关、团体、学校亦在清明节期间集中前往祭扫烈士墓,向烈士敬献花圈,缅怀先烈。
端午,即五月初五节,本地民间一般作为“驱邪镇恶”之节。从初一开始,农村群众大多在居家门楣上插艾条以“驱邪”,到初五亦有部分人在小孩子胸前挂香符(用花布包香料做成三角形或动物形图符)。
在城市,从初一开始大街小巷卖艾枝、草药,市民纷纷抢购插门及煮水洗澡,洗澡一般定在12时正。据说,用艾药水洗澡能将邪气及皮肤病冲走。
初五日各地普遍吃五月粽,亦有部分地区举行风筝表演或龙舟竞渡,此活动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节活动,最有特色的要数廉江之古镇安铺。
该镇每年端午节期间均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活动,这一活动历史悠久,长盛不衰。尤以近年来,活动的规模更加盛大,内容更为丰富,参观者不仅有本镇、本县的群众,还有许多外地来客,热闹非凡。
中秋节,亦为较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城市其内容主要有:一是从节前半月开始,举行大规模月饼展销活动,居民纷纷购买,相互送赠,以省港月饼为名贵;二是中秋之夜赏月活动,主要在全市各大公园或游乐场所,大部分居民均涌向各活动场所,或三五个青年人,或全家人一组烧烤、吃月饼赏月,小孩则时兴手提小灯笼玩耍,几乎通宵达旦。
在乡村,村民们则是吃月饼、甜薯、芋子、豆糖之类,亦有年轻女子月下玩“浮针”,取一碗清水置于八仙桌上,拿新针轻放水面,观察针的浮沉情况,预测婚姻。 重阳节,九月九重阳节在本市部分地区流行,为—文人节,吴川、雷州较隆重。
旧时两地文人汇集,对该节日兴趣甚浓。《雷州府志》载:“重阳登高,偕于是日采药作酒曲”。
雷州西湖、三元塔、梅菉登高坡等为主要活动场所。梅菉镇之重阳节,亦称赛诗节,由商人捐资,五月份开始筹备,文人推出一位教师出题,参加者按题赋诗作对,八月诗稿汇于教师处评定,到九月初一,各街道群众、文化人士派代表到登高坡标号厂位,在坡上搭上雅致精巧的竹楼,张贴诗对,称“诗社厂”。
其时张灯结彩,迎狮演戏,士子登高饮酒作诗,观者数以万计,一连数天。此活动延续二三百年,解放后曾停办。
1985年湛江诗社吴川分社成立后,此活动恢复,诗人 *** 赏菊,饮酒作诗。雷州市登高之风亦盛,学校师生、各方游人纷纷到三元塔和雷州西湖游览,竞显豪情。
这一天,市区及各县均组织老人进行文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