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北人通过什么对南文化进行压制

北人通过什么对南文化进行压制

发布时间:2023-04-12 16:31:24

㈠ 南北文化为什么有差异

南北文化的差异由于特定地域的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矿藏资源和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的。北方人的特点:豪爽,大度,开朗,粗放。南方人的特点:细腻,机敏,理性,讲原则。
南北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隐指慎

1.特定地域的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矿藏资源等客观因素。
内陆还是靠海,平原还是山地、湖泊,内地还是边境。是炎热的南方还是寒冷的北方,是干旱的内陆盆地还是湿润的湖海区域。是产大米还是产高粱、小米。是产石油还是煤炭矿藏等等。
北半球的国家,其南方往往代表着繁闹和温暖;北方则代表着寒冷和空旷。而从中国历史的发展上看逗行,中国文明的中心最早是产生于西北黄河流域即陕西一带,随后它的重心逐渐向东移动,先是洛阳、开封一带,尔后到北京;再又自北向南移动。中国文化的主流发生在北方而不是发生在物产丰富的南方。中国历史上北人南迁,有三次大的变动:第一次是南北朝;第二次是“安史之乱”;第三次是宋代。通过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南方得到开发灶敬。
为什么富饶、温暖的南方开发得最晚?因为当时那里的自然条件并不适合于人类居住,人类征服自然的水平是有限的,在寒冷的北方传染病更少一些,所以人类只有在近现代,生产力发展了,才能在南方生存。因此,直到到明清以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心才逐渐转移到了南方,20世纪以后更是如此。很多人说京派和海派的冲突,表面上看是南北冲突,实际上是中心的冲突,即上海作为一种新的城市代表着新的文明,北京则代表着本土文明。
2.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积淀。
是历史故都还是原始乡村,是战争场所还是贸易港口等。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差别是有历史渊源的。历史上北方(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便是其代表人物;南方则多风流儒雅的文人骚客,作《离骚》的屈原便是其代表。又如民谣:“东北虎,西北狼,南方人是只大绵羊。”过去,就连犯罪,南方人也是多以智力型为主,如诈骗活动等等;北方人则往往是刺刀见红,以暴力犯罪为主。
3.外来文化的影响。
如北方受俄罗斯风情的熏陶,西北受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的影响,南方受南亚国家的文化影响,沿海受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
4.宗教扩张、殖民战争所带来的文化包袱。

自己的观点:正如上文提到的原因,南北文化的差异是由于气候和历史的长期积淀下来的。由于南方地区的交通便利,导致南方的文化比较趋于西方,更加理性,讲原则,有时不免过于教条。而北方人比较重义气,勇敢,有时不免莽撞。南北文化各有优势,没有绝对的好坏。

㈡ 南北文化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南北文化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南北文化的差异使得中国文化更为丰富多彩,因而从古至今不乏有大批文人对此产生浓厚兴趣,康白情的《论中国之民族气质》,鲁迅的《北人与南人》,赵无眠的《南人 北人》畅谈着他们对南北文化差异的看法。而与此有关的一直挺热门的一个话题便是北京人与上海人的差异,易中天在其《北京人与上海人》中说:北京人便多半是生活在美梦和史诗之中。这使他们虽然难免不切实际,但也确乎大气磅礴;虽然难免自以为是,但也确乎圆润浑成。上海人的生活是世俗、实在搜带的、精打细算和稳扎稳打的, *** 直白却又谨小慎微的。从这各代表南北的两大城市的特点我们便可领略南北人的不同。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从本质上说,中西文化无差异。要说差异,最根本的差异在于是否完成终极思考。西方文化远未完成终极思考,还在初级阶段打转转,而中华文化早已已完成终极思考。因为完成了终极思考,所以从现实到目标的逻辑链条相当长,一般人不理解,也不愿花费更多心思去思考和理解。而西方文化还在初级阶段,逻辑链条比较短,一般人都能跟着瞎搀和,所以显得很热闹,容易流行。但流行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阶段性结论终究是错误的、有害的,不能长久的。

面部表情的文化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包括文字交流与非文字交流。而身体语言世衫芦是一种
重要的非文字交流方式。并且,由于文化的多元化,肢体语言也不同。身体语言包括很多方面,如身体运动、姿势、面部表情、触摸行为等。每个方面都能体现出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然而,如今关于身体语言与中西文化差异的这个领域研究不完善、不系统。本文通过分析面部表情在不同的文化中代表的不同含义,探究身体语言的不同所体现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wenku../link?url=F9mm5JaUUnUcPR8y1_iknxKP1LuK-LmiHaz8uF7mArBW7mPky9_-TU8gpTCLzDnRglyfXey5r_1vq

印度的南北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印度北部,尤其是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和其他南部地区历史文化上差异简直天壤之别。历史的分叉最早可以追溯到1000年前。
印度次大陆是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其西北部有一道沙漠,山脉,河流构成的天然边界。这条边界曾经让亚历山大大帝止步于此,保证了印度地区相对独立的文化。
但是这条天然屏障在1000年前被伊朗的突厥王朝伽色尼王朝突破。伽色尼王朝占据了现在的巴基斯坦以及印度西北的旁遮普和古吉拉特地区,将 *** 教,波斯语,波斯文化传入这里。 *** 教的传入,又使印度北部的大邦德里皈依了 *** 教。
伽色尼王朝统治结束后,印度西北地区又陷入诸侯混战。紧接着印度西北屏障再次被攻破。这次还是塌者来自伊朗的帖木儿帝国的突厥贵族建立的莫卧儿王朝。莫卧儿王朝短暂统一了几乎整个印度,其官方文化依然是 *** 教+波斯语的组合。
莫卧儿王朝在北方的统治,尤其是西北的统治要比南方统治稳固长久得多。导致印度西北地区 *** 化和波斯化进一步加剧。并且将 *** 教的影响沿着印度北方平原一线推进到了如今孟加拉国地区。
莫卧儿帝国统治时期,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邦诞生了一个新的宗教,锡克教。其教义由印度教和 *** 教教义结合而来。锡克教徒在1800年左右成功独立,建立了锡克帝国。领土就是现在的旁遮普邦,克什米尔,巴基斯坦。
锡克帝国的意义在于,印度西北部第一次成立了一个由本土人建立的,完全不同于印度其他地区的政权。是印度西北部长期波斯化 *** 化的产物。锡克帝国官方语言是波斯语。
印度南北部差异其实就是来自波斯的 *** 势力强力渗透进印度次大陆的缘故。北部无论人种,语言,文化都一定程度上被波斯化 *** 化。用图片展示可能比较直观:
1.萨法尔王朝的征服。喀布尔的沙希王朝是印度势力在印度次大陆外边建立的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桥头堡。萨法尔征服阿富汗标志着印度的门户被波斯- *** 世界打开。
2伽色尼王朝的征服。波斯- *** 世界第一次攻破印度次大陆的地理屏障,攻入了如今的印度旁遮普邦。
3.德里苏丹国皈依 *** 教,整个印度北部第一次被 *** 政权控制, *** 教的影响力推进到如今孟加拉国的边界。
4.帖木儿帝国的突厥贵族建立的莫卧儿王朝,波斯的 *** 政权短暂的统一了印度, *** 教的影响力直接覆盖到了孟加拉国。但是绝大多数时间莫卧儿帝国的版图都在浅黄色部分,导致浅黄色的地区波斯化和 *** 化更加深入。
5.印度本土人的锡克帝国建立。标志着 *** -波斯-印度三种文化在印度西北部地区彻底融合。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和西方在地理上相隔很远,文化方面也是各有千秋。西方人觉得中国文化古老而神秘,中国人觉得西方文化新颖前卫。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节日,中西方的节日在一些方面有共同点,比如一般都有特殊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或者是为了纪念某个人而设立。但是两方的文化差异还是多于共同点。下面是中国和西方节日文化的主要差异:
一、中西方传统节日起源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东方文明的国家。其悠久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为传统节日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作为一个农业国,中华文化深深根植于农业,因此,农业活动使得节日更具有地方性色彩。如春节就与一些农业活动,如种植、收获,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另一方面来说,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而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西方国家,宗教是文化和社会的中心。人们的思想可以通过宗教来反应。与此同时,宗教通过人类对上帝或精神的信仰控制着他们。自从欧洲大陆被基督教文明浸染后,西方几乎所有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宗教存在于各行各业。
二、中西方传统节日庆祝方式的差异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再加上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我们的节日就特别注重仪式,比如清明祭祖,元宵节舞龙灯等活动成了我们不可缺少的庆祝形式。节日里,年轻人必须礼拜老人,全家要吃团圆饭,要阖家共庆,阖家节日。即使是春节的互相串门拜年,也基本是在亲属之间。一群陌生人在一起狂欢,那是没有的、不可想象的。即使是户外多人参加的扭秧歌活动,也只是一种表演性质的活动,没有全民狂欢的性质。
方的节日的庆祝却强调内容的丰富多彩,比如,巴西狂欢节最富魅力、最精彩绝伦。每年的狂欢节一到,市民聚集到市区指定的主要街道或广场上,在鼓队和电子高音喇叭车播放的桑巴舞曲声中,或戴假面具,或画脸谱,或推着彩车,或不做任何化装,狂热地跳桑巴舞,自娱自乐。男女老少都跳起来了,整个城市欢腾起来了。
三、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价值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尊重集体并把个人投入集体当中,他们重视集体而不是个人价值或个人的自由发展。因为是继承了儒家的集体主义,因此这些节日表现出对整体情况的考虑。而西方人却截然不同,他们尊敬人与自然,强调个人价值,并且追求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中国的节日体现着中国人的美德和风尚,尊老爱幼,互叙亲情,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所以国人一直坚守着这些中国节的好习俗、好风气。即使喜欢过洋节的人,也没有谁想要摒弃中国节日。
西方的传统节日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前进的必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群体性、众人共同参与性,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共同发泄情绪的愿望。它打破了封建的封闭形式,没有了上下级、老人与青年之间的等级束缚,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
小结:中国有着很悠长的历史,所以传统节日的根源可以追溯到非常早的时期,那时候的社会文化跟现在完全不一样,不像现在这么先进,所以有些传统节日在我们现在看来就太落后古板了。西方历史比较短,他们的节日形成时间离现在比较近,自然就显得更先进开放了。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语文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 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又如,英美人忌讳莫深的fat一词,见人说fat会令人沮丧不快而且反感。说到fatmeat(肥肉)多半会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该扔掉的废物。而中国人见了小孩子说“胖嘟嘟”“胖乎乎”,表示对孩子的喜爱,对成年男子说fat有“发福”之义,对成年女子讲fat有“丰满”之义,都有赞美恭维之意。日常生活工作中,也经常听到人们说某种东西是块“肥肉”或某差使是个“肥缺”的话语,言下之意是不可多得的东西或是求之不得的位置。中国人不但不讨厌fat,而且对其赞美有加。
同样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影,看法大相径庭。中国人蔑视狗,因而有“走狗”“狗腿子”“狗东西”“赖皮狗”“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说法。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也屡见不鲜,并把人比作狗。如aluckdog(幸运儿),love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除了表现在价值观,习俗差异等外,还与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的不同有关。
1、生存环境方面:
语文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lv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着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 “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宗教信仰方面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语言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狱吧)这样的诅咒。
3、历史典故方面
英汉两种语文中有大量的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中Achilles’heel(唯一致使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中西方有诸如此多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dragon)” 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怪物。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 *** 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所以,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作为中学阶段的英语老师,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语言能力的教学,特别要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将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对待。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中学阶段英语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称呼语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 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 Your skirt looks nice.
B: Thank you.
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 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Mrs Read?” “Ah,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着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处,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7、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地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在英语中“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在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学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比如: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又如: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等。
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英汉句法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说话的次序方面,还有名字等写的次序

员工的个性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员工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反应客观现实时,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和方式,这些不同的特点和方式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差异,称为个性差异。
员工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和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其中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这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性倾向性稳固化和概括化的结果,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中最重要的方面,它通过人对事物的倾向性态度、意志、活动、言语、外貌等方面表现出来,是人的主要个性特点即心理风格的集中体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显现出的某些一贯的态度倾向和行为方式,如大公无私、勤劳、勇敢、自私、懒惰、沉默、懦弱等,都反映了自身的性格特点。
性格的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即表现个人对现实的态度的倾向性特点。例如,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对劳动、工作、学习的态度以及对自己的态度等。
(2)性格的理智特征。即表现心理活动过程方面的个体差异的特点。例如,在感知方面,是主动观察型还是被动感知型;在思维方面是具体罗列型还是抽象概括型,是描绘型还是解释型;在想象力方面,是丰富型还是贫乏型;等等。
(3)性格的情绪特征。即表现个人受情绪影响或控制情绪程度状态的特点。例如,个人受情绪感染和支配的程度,情绪受意志控制的程度,情绪反应的强弱、快慢,情绪起伏波动的程度,主导心境的性质等。
(4)性格的意志特征。即表现个人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及行为努力程度方面的特征。例如:是否具有明确的行为目标,能否自觉调适和控制自身行为,在意志行动中表现出的是独立性还是依赖性,是主动性还是被动性,是否坚定、顽强、忍耐、持久等。

文化差异体现在商务沟通的什么方面

下思维方式的影响,
宗教可以写。
还可以写下历史的发展造就了差异。

㈢ 南北方文化差异真的很大吗为何

因为同属中华文化(汉文化),或者说中华文化(汉文化)是南北方文化共同的母文化(共性),所以南北方文化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根本性文化差异;还因为全国统一的通用语言文字——汉字是唯一记叙载体,南北方文化不仅不存在差异,甚至还可以说是高度的同一性、一体化,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当然,因为发展的先后、开发的早晚以及诸多其它 历史 原因,南方文化的地域性色彩更浓厚,而北方文化则更正统正宗。换个通俗的说法,北方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重地或叫中心地,南方是中华文化的辐射地、普及地。同时,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对内对外交通交往情况以及气候因素等诸多要素影响,南北方文化又有相对发达厚重或者相对落后粗浅之异同。

因为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广——也仅仅是从这个角度而言,南北方文化又存在多姿多彩的差异性;这主要体现在饮食文化,民风民俗文化等方面,南北方各具特色。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如把文化比喻成人,那么南北方人就有性别、年龄、籍贯、高矮、胖瘦之区别,有面貌、美丑、气质、性格、智愚之不同,有审美、兴趣、爱好、职业、身份、命运、寿命之差别,等等;由此可见,南北方文化虽同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也同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鲜明特征的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文化,却也呈现出各自丰富灿烂、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个性之魅力!

我觉得,中国南北方汉民族聚居区的文化差异应该是“大同小异”。这要感谢秦始皇,实现了文同文,车同轨,行同伦;还要感谢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他们着书立说,开宗立派,为中华民族奠定了文化基因;当然,还要感谢五千年来为保卫华夏、开疆拓土的英雄豪杰们,他们确保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不曾中断。随着 社会 的发展,交通越来越便利,信息越来越畅达,人们越来越融合,南北方的文化差异会进一步缩小。

确实很大,衣食住行都不同。

我国南北方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分,奇怪了就这样一个地理位置却造成了南方北方两地不同的 社会 、经济、 历史 文化底蕴,塑造出了不同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性。虽然南北方人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人,但是在相互交流上必须了解各自的文化差异,以更好的促进南北方的文化交流。南北方人的主要特点:

1. 南矮北高:从人累生物学特征而言,南方人较矮,北方人较高。

2.南瘦北胖:一般南方人较瘦小,北方人较胖些。

3.南米北面:生活习性上南方喜欢米饭,北方喜欢面食。

4.南甜北咸:南方喜甜淡,北方喜咸。

5.南腔北调:南北方地理环境和水土不同,方言语言也不相同,北方人和南方人交流有语言障碍。

6.南繁北齐: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划一。北方语音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无大困难,在南方同一方言区,如闽方言取,还分为福州、厦门、莆田、闽西话等,互相听不懂。

7.男老北孔:南方人信封老子的道教思想;北方人以孔子的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础。

虽然南北方文化差异很大,但是几千年来没有因为文化的差异而影响了南北方的交流,南北方人互相通婚,经济文化互通互惠,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繁荣富强。

现在南北方文化差距不大。古代皇帝多出于北方,南方多出于文人。

有差别,也有共同点。共同点就不用说了,现在只说说差别。主要是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 历史 的原因产生的差别

不。

记得03年到浙江衢州的时候,吃的鸭掌,而且是白色的,我以为没有什么滋味,可是后来没他妈把我辣死了。两个鸭掌我只吃了一个,另一个让我给扔了。再一个就是他们那里炖排骨,一锅的排骨也有肥肉,问题是还不放酱油,整了这么一大盆白汤。又腥又油腻,但是看别人吃的津津有味。

中国如此之大!南北方文化差异显而易见,距离越远差别越大。北方文化大抵率真朴实,凡事以"直"取。南方文化浪漫富于变化,凡事讲究"曲"至。正如北方山脉雄浑高大,南岭温柔起伏。北方"刚"显,南方"柔"藏。所以南人北相或北人南相基本上混得好,吃得开。

答主是一个陕西人,地地道道的北方人,一个典型的生长在北方,工作在南方的候鸟型搬砖工。我仔细琢磨过南北方差异,从语言,到饮食,到习惯,真的是完全不同。但是,我发现一个南北方差异最小的地方,那就是特么的广场舞!!!!!!!!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广场,有广场的地方就有广场舞!!

无论是嘴里讲(刚)粤语的广东大妈,还是穿着睡衣烫着头的上海大妈,或者是套着小棉袄的陕西大妈,大家有着相同的默契步伐,无与伦比的灵感,大喇叭一横。站在广场中央,最呀最摇摆。

㈣ 北人通过什么对南朝文风进行批判与压制

北人通过政治意识对南朝文风进行批判与压制。

这是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的测试题。

在文学研究方面,刘勰的《文心雕龙》成为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着。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编选的《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这两部巨着都对后来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道教影响了中国艺术及科学。

例如《游仙诗》等文学,描述神仙飘逸之妙或借由神仙之说抒发情怀。道教名士陶弘景、陆修静均擅长神仙文学。

㈤ 中国南北方文化差异

中国南北文化大致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属于北方文化,长江以南属于南方文化,南北文化上的差异克分为南北性格差异,南北饮食差异,南北艺术差异,南北方言差异,南北建筑差异。。。

1:性格差异---北方方生活条件恶劣,人们的心思会被尽量用于和自然斗争,和生存斗争。因此他们的思想比较单一,质朴,直率,或者说是纯真的傻,思维善于走直线,不爱拐弯抹角。因为在大自然面前,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于是北方人习惯于简单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他们身材高大,粗犷彪悍,性躁好斗,思想上比较保守,进步虽迟然得寸守寸,败之不易。

南方生活条件良好,人们的心思在满足生活所需的同时会有大量剩余,于是他们会对自身和自然进行冥思,于是艺术,文学,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在南方得到迅速发展,他们逐渐养成了曲线思维的习惯,做事含蓄委婉,再考虑自己的情况下还会考虑别人怎么想,因此精通事故,头脑发达,相对的,南方人习惯安逸,勤于休养,身体柔脆退化,性温喜和,比较开放,但感官敏锐,恐惧死亡。

鲁迅曾说过:"北人的优点是厚重,但厚重之弊也愚;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机灵之弊也狡。"南北性格迥异,之间免不了发生冲突,摩擦,历朝历代,北打南赢多输微,久而久之,养成一种大大咧咧,满不在乎,昂视阔步的气势,他们认为这就是男子气概,做事快捷简单,鄙视南方男子柔弱,没有男性阳刚一面,说话做事磨唧;南方人同样鄙视北方人,认为北方人没有文化,粗鲁,君子应动口不动手。

2:饮食差异---北方人与南人性格上的迥异同样造就出南北方饮食文化差异。北人吃面,南人吃米;北人喜欢大块吃肉,南人要把肉切得细细的,煨的烂烂的,炒的嫩嫩的;北人爱大碗喝酒,甚至冬天也喝冰啤酒,南人则要把酒烫的温温的,甚至喝煮出来的"黄酒";南人爱吃青叶子菜,几天不吃就不能如厕,北人无所谓,光吃肉也不影响;北人爱吃饺子,南人喜欢混沌,饺子用醋蘸蘸就行了,一口一个,馄炖要汤碗、调料齐全,一口只咬半个;南人喜欢吃葱,北人喜欢吃蒜;南人吃泡菜,北人吃咸菜;南人吃辣椒是为了祛湿,北人吃辣椒是为了驱寒,南人是咸辣、麻辣、油辣、甜辣,北人是干辣、酸辣;北人把吃读成"痴",痴痴地只管吃,南人把吃叫"七",叫"恰",叫"食",叫"噎",叫"夹",叫"塞",南人喝茶也叫吃茶;南人吃各种各样的茶,北人只喝花茶就够了,觉得花茶既香且浓,殊不知那是花香而非茶香,北人不懂欣赏真正的茶中精品,比方龙井、碧螺春,因为太淡,要细抿慢嚼才似乎有那么点味,不适合牛饮。

㈥ 从陆云和陆机的死,能看出魏晋南北氏族的矛盾有多深吗

自曹魏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以来,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从而形成了许多士族。士族是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士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着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直到唐代才渐渐消失。

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主的支持,对士族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孟玖剧照

陆氏兄弟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孟玖的极大愤恨,《世说新语·尤悔》说:“玖闻此怨云,与(卢)志谗构日至。”孟玖想把“二陆”排挤出权力中心,在陆机兵败之时总算找到了机会,他们不仅杀了陆机,还将成都王府中的江南士人几乎一网打尽。 陆氏兄弟之死是一个冤案。

《晋书·陆机传》说:“机既死非其罪,士卒痛之,莫不流涕。……议者以为陆机之冤。”

很多正义的北方士人也不相信陆氏兄弟反叛,他们要求司马颖详查。可是司马颖没有听从。

陆氏兄弟之死标志着南方士族遭受失败,“二陆”之死是由于成都王司马颖幕府中南北士人争斗的结果。作为南人,他们居北人之上,必然成为众矢之的。他们没有北方世族那种盘根错节的关系,唯一的依靠便是司马颖的信任。一旦失去司马颖的信任,他们的悲剧便难以避免了。

作为南士之领袖,“二陆”之死对其他南士震动很大,顾荣、张翰等相继返归江南。晋朝的灭亡,不能不说和南北士族的矛盾有着一定的关联。

㈦ 什么是中国南北方民族风俗差异

、关于南北文化差异的话语意义
首先,需要界定一下南北文化的具体含义。中国南北文化大致是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的属于北方文化,长江以南的,属于南方文化。
研究南北文化的差异,会有很多深刻的东西提供给我们。这是一个十分大的题目,内涵极为深广。它可以包括许多分支,如南北艺术差异、南北建筑差异、南北服饰差异、南北风俗差异、南北饮食差异、南北文学差异、南北性格差异、南北方言差异、南北商业差异等等。
杨义为申请博士学位而提交的论文是《京派与海派的文化因缘及审美形态》,这是在他的一本专着《京派与海派比较研究》(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年9月)的基础上修改、扩充而成的。有的大学,关于京派和海派文化的研究,是博士点的研究方向之一。
二、前人对南北文化差异的经典论述
○马克思《资本论》
“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渔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由于一个国家的气候和其他自然特点不同,食物、衣服、取暖、居住等等自然需要也就不同。”“人的需要的增减取决于人所处的气候的严寒或温暖,所以不同国家的居民必须从事的各种职业的比重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别的程度只有根据冷热的程度才能断定。因此可以得出一个一般的结论:维持一定数量的人的生活所需要的劳动量,在气候寒冷的地方最大,在气候炎热的地方最小,因为在寒冷的地方,人们不仅需要较多的衣服,而且土地也必须耕作得更好。”因此,在文化发展的初期,在寒冷的北方就很难出现早期文明。而北半球中纬度地带,第一类富源的空间配置和组合十分优越,因此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都出现在这一地带。
而在文化发展的较高阶段,第二类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爱尔兰的不幸起源于远古的时代;这种厄运从石炭系岩层一形成就开始了。一个国家,煤层被冲蚀,而又紧临一个煤产丰富的大国,因此好像大自然本身已经作出这样的判决:面对着这一未来的工业强国,它只好长期保持为一个农民国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30页。)“使波兰恢复自由的那个铁面无情的铁的必然性又是什么呢?……这就是如果不同时获得独立的民族生存,不占有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波兰各河流的出口地带,实行土地革命是不可能的。”(恩格斯:《法兰克福关于波兰问题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07页。)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地理位置,尤其是靠海的远近,对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恩格斯在《奥地利末日的开端》中写道:“资产阶级文明沿着海岸、顺着江河传播开来。内地,特别是贫瘠而交通阻塞的山区就成了野蛮和封建的避难所。这种野蛮特别集中于远离海洋的南部德意志和南部斯拉夫区域。这些远离海洋的地方因阿尔卑斯山脉而跟意大利的文明隔绝,同时碰巧又都位于欧洲唯一发动的河流的流域之内。多瑙河非但没有为它们开辟通向文明的道路,反而将它们和更加野蛮的地区连接了起来。”“多瑙河、阿尔卑斯山脉、波希米亚的悬崖峭壁,这就是奥地利的野蛮和奥地利君主国赖以存在的基础。”([英]恩格斯:《奥地利末日的开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517页。)马克思还借用摩尔根的话说:“有一些(部落)在地理上是如此隔绝,以致独自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另外一些(部落)则受到外部的影响。例如非洲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处于蒙昧和野蛮相交错的文化混乱状态;澳洲和坡里内西亚则曾经处于十足的纯粹蒙昧状态中。美洲印第安人部落和其他一切现存部落不同,他们是三个连续文化时期人类状态的典范。”([德]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页。)
○罗家伦《历史的先见》:
“每一个民族都有它所不能离开的特殊自然环境。这个环境也就从多方面给予这民族以莫大的影响。单就气候一项来说,比方俄罗斯那样苦寒的地方,人们时时感到受自然环境的压迫,郁积于心,结果就形成勇猛阴鸷的民族性。也许因为终年蛰伏的时候多,在屋子里静坐凝思,从炉边闲话中,许许多多的计谋便容易打好稿子。在印度则不然,终年炎热,精力蒸发,人们露宿的时候多,仰观星斗,近听恒河,而感觉生灭无常,生命渺小,于是崇拜宇宙发生印度教及佛教的思想。中国的气候是温带性的,它的文化始自黄河大平原,然后至于长江流域。温带的气候,没有酷热严寒,因此养成趋向中和的民族性,中和的思想便容易发达。”在阐述地域环境与文化类型关系的时候,我们要防止两种片面、极端的观点,即“环境决定论”和“环境虚无论”。一方面,民族的性格特质和自然体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它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土壤食物等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任何一个民族又具有在环境气候改变的情况下始终存在的而又不可磨灭的特质。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除了地域环境条件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
○康白情《论中国之民族气质》:
(东南之人)性浮而易激,故易为暴动,然为时不久,血气既平,则方悔前事之孟浪,不复思贯彻其初志矣。夫诈虞相习之国民,爱生较朴野之民远甚:欲其惺然蹈死,亦何可得?……不见鄂人苏人之角孽乎?解衣挽袖,摩拳擦掌;口作赌斗之辞,身拟欲斗之势;然而指及人面而不敢竟抵人面者,恐真斗之不利于己也,又不闻革命之役乎?革命功成而享大名,据显位者,多东南之人:其冒锋镝,弃沙场,掷头颅,亲奔走者,鲜东南之人也。……
东南既厚天福,复有舟揖之利输转其智识,故文化早冠各属。其人富于理想,尤长玄妙之思,与北方之一主实行者异。……唯好巫想,故上士多究道家禅宗,而下士则崇神仙巫鬼。其自由思想颇富。唯无毅力以持之,故复仇心弱,而黠慧者反尚妾妇之道以博其高人之位,屈宋而后,代产词人,——……寻常东南之人,实多乐天而鲜厌世也。其文学美术之盛,为各属之巨擘,又以其地营生之易,气候之暖,民习淫佚,——君子小人举多无行。淮海有渔盐之利,俗尚奢靡,成家不难,败家亦易:故破落之户,流为帮匪;是则势有且然,非性固善盗也。
(西南之人)含山谷气,饶自尊心,而富于‘个次’之独立性:虽有朋党,而不善群也;虽敢急人,而己之有难,不欲倩求人之急之也,虽无臂助,而苟有当于血气之私,则自任孤行亦所弗顾也。质言之,即自以其力,自图其存而已,唯自尊也,故酷爱自由;唯急人也,故特有乡土热,国家热,民族热,唯山境闭塞而民识固蔽也,故无野心,乏远虑,重习惯,偏保守,而以营目前之自存为止。……则诈虞佻达逸乐浮动之风,实未让东南之人独步,特不若其甚耳。其人喧于暖风,颇耽情于闺房……民多重目前之享受,而不重视储蓄;尝本其厌世之思,激而为肉欲乐天之想,有“吃些喝些,板板厚些”之谚(板板指棺材):故民多尚勤,以博目前享受之乐而不果尚俭也。士人重文章经术,而美术亦优。近代学者多神秘之想。中人以下谄事鬼神。各地淫食祠最盛,巫觋之术,尤风行一世。是殆古俗之与苗化触接使然欤?
北人犷悍好斗,又有自杀之风,每年之自杀者,约当死亡总数千分之二,甚有以衰老为苦而出此者,其躁急而不耐可知也。……统其寻常之公性言之,以偏处帝都之故,积受专制之淫威,薰沐官化,故极富服从性而不甚爱自由;慑于兵威,怯言革命。如历朝外族入主,莫非首据北都,定鼎既久,南人犹蠢然骚动,而北地已寂无声息,几有抚我亦后虐我亦后之概;此虽心情沉静,不易激扬,抑亦抗力薄弱有以阶之也。暑暂寒久,居惯暖室,故习性偷懒,而畏寒转胜南人。黄壤弥目,风景板朴;故词宗哲人,向不多有,——即国内美术,多分南北二派,而北派率质胜于文。唯以地势坦平,日所触目者,唯块然之大地,故感于其心而令胸怀磊落,直率寡欢,——拙于作伪。亦羞于作伪也。……地较南瘠,文明之度未高,生涯简陋;故其人宅心恬淡,俭德可风,女子妆束,犹多数百年前之旧,可见其保守性之重,然唯其保守性重,故寡欲望,善储蓄,进步虽迟,而得寸守寸,败亡不易也。
(岭南之人)身体柔脆。充而为一身之恐惧,故畏死特甚,唯感官锐敏:冲刺其心虑,触处皆通,故充其畏死之情,而为畏余事之性,又充其畏余事之性,转而畏死之情反弱,以成其冒险蹈难之习:是故今日元气衰弊,则见
(zi)窳偷情倦惫茫然之冷性;明日元气旺盛,又见躁急易怒轻死暴发之热情。……故希冀心重,而远涉重洋者多;侥幸情殷,而以赌荡家者众。又以体性之成熟较早,耽于淫佚,而盛行十姊妹之风。……其人猜疾心重,复仇心重,每有睚眦之怨,辄相率械斗,或掘家以泄忿。颇爱自由,不恤纠众而抗官吏。……其地海通最早,民智久开,群性固结,尤富于“群次”之独立性。……其民心思缜密,娴于工艺;文学之开化则较晚。上士颇洽佛理……下士迷信神权:盖居常懊恼烦冤,聊以是慰藉其无可奈何之情耳。
○鲁迅《北人与南人》:
北人的卑视南人,已经是一种传统。这也并非因为风俗习惯的不同,我想,那大原因,是在历来的侵入者多从北方来,先征服中国之北部,又携了北人南征,所以南人在北人的眼中,也是被征服者。
二陆入晋,北方人士在欢欣之中,分明带着轻薄,举证太烦,姑且不谈罢。容易看的是,羊炫之的《洛阳伽蓝记》中,就常诋南人,并不视为同类。至于元,则人民截然分为四等,一蒙古人,二色目人,三汉人即北人,第四等才是南人,因为他是最后投降的一伙。最后投降,从这边说,是矢尽援绝,这才罢战的南方之强,从那边说,却是不识顺逆,久梗王师的贼。孑遗自然还是投降的,然而为奴隶的资格因此就最浅,因为浅,所以班次就最下,谁都不妨加以卑视了。到清朝,又重理了这一篇账,至今还流衍着余波;如果此后的历史是不再回旋的,那真不独是南人的如天之福。当然,南人是有缺点的。权贵南迁,就带了腐败颓废的风气来,北方倒反而干净。性情也不同,有缺点,也有特长,正如北人的兼具二者一样。据我所见,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所以某先生曾经指出缺点道:北方人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南方人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就有闲阶级而言,我以为大体是的确的。
缺点可以改正,优点可以相师。相书上有一条说,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贵。我看这并不是妄语。北人南相者,是厚重而又机灵,南人北相者,不消说是机灵而又能厚重。昔人之所谓“贵”,不过是当时的成功,在现在,那就是做成有益的事业了。这是中国人的一种小小的自新之路。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北方的中国人,习惯于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身材高大健壮,性格热情幽默,吃大葱,爱开玩笑。他们是自然之子。从各方面来讲更像蒙古人,与上海及江浙一带人相比则更为保守,他们没有失掉自己的种族活力。他们致使中国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地方割据王国。他们也为描写中国战争与冒险的小说提供了人物素材。
在东南边疆,长江以南,人们会看到另一种人。他们习惯于安逸,勤于休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身体退化,喜爱诗歌,喜欢舒适。他们是圆滑但发育不全的男人,苗条但神经衰弱的女人。他们喝燕窝汤,吃莲子。他们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学家,战场上的胆小鬼,随时准备在伸出的拳头落在自己头上之前就翻滚在地,哭爹喊娘。他们是晋代末年带着自己的书籍和绘画渡江南下的有教养的中国大家族的后代。那时,中国北方被野蛮部落所侵犯。
○张爱玲《到底是上海人》:
上海人的第一个印象是白与胖。在香港,广东人十有八九是黝黑瘦小的,印度人还要黑,马来人还要瘦。看惯了他们,上海人显得个个肥白如瓠,像代乳粉的广告。
第二个印象是上海人之“通”。香港的大众文学可以用脍炙人口的公共汽车站牌“如要停车,乃可在此”为代表。上海就不然了。初到上海,我时常由心里惊叹出来:“到底是上海人!”我去买肥皂,听见一个小学徒向他的同伴解释:“喏,就是‘张勋’的‘勋’,‘功勋’的‘勋’,不是“薰风’的‘薰’。”《新闻报》上登过一家百货公司的开幕广告,用骈散并行的阳湖派体裁写出切实动人的文字,关于选择礼品不当的危险,结论是:“友情所系,讵不大哉!”似乎是讽刺,然而完全是真话,并没有夸大性。
上海人之“通”并不限于文理清顺,世故练达。到处我们可以找到真正的性灵文字。去年的小报上有一首打油诗,作者是谁我已经忘了,可是那首诗我永远忘不了。两个女伶请作者吃了饭,于是他就做诗了:“樽前相对两头牌,张女云姑一样佳。塞饱肚皮连赞道:难觅任使踏穿鞋!”多么可爱的,曲折的自我讽嘲!这里面有无可奈何,有容忍与放任——由疲乏而产生的放任,看不起人,也不大看得起自己,然而对于人与已依旧保留着亲切感。那种满脸油汗的笑,是标准中国幽默的特征。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谁都说上海人坏,可是坏得有分寸。上海人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混水里摸鱼,然而,因为他们有处世艺术,他们演得不过火。关于“坏”,别的我不知道,只知道一切的小说都离不了坏人。好人爱听坏人的故事,坏人可不爱听好人的故事。因此我写的故事里没有一个主角是个“完人”。只有一个女孩子可以说是合乎理想的,善良、慈悲、正大,但是,如果她不是长得美的话,只怕她有三分讨人厌。上海人不那么幼稚。

○余秋雨《上海人》
上海文明的最大心理品性是建筑在个体自由基础上的宽容并存。
在中国,与上海式的宽容相抵触的是一种封建统治长期相偎依的京兆心态。即使封建时代过去了,这种心态的改良性遗传依然散见处处。这种心态延伸到省城、县城,构成一种幅度广大的默契。不管过去是什么性质的洪流起的作用,这种心态在上海被冲刷得比较淡薄。只要不侵碍到自己,上海人一般不大去指摘别人的生活方式。比之于其他地方,上海人在公寓、宿舍里与邻居交往较少,万不得已几家合用一个厨房或厕所,互相间的磨擦和争吵却很频繁,因为各家都要保住自身的独立和自由。因此,上海人的宽容并不表现为谦让,而是表现为“各管各”。在道德意义上,谦让是一种美德;但在更深刻的文化心理意义上,“各管各”或许更贴近现代宽容观。承认各种生态独自存在的合理性,承认到可以互相不相闻问,比经过艰苦的道德训练而达到的谦让更有深层意义。为什么要谦让?因为选择是唯一的,不是你就是我,不让你就要与你争夺。这是大一统秩序下的基本生活方式和道德起点。为什么可以“各管各”?因为选择的道路很多,你走你的,我走我的,谁也不会吞没谁。这是以承认多元世界为前提而派生出来的互容共生契约。
上海文明的又一心理品性,是对实际效益的精明估算。也许是徐光启的《几何原本》余脉尚存,也许是急速变化的周围现实塑造成了一种本领,上海人历来比较讲究科学实效,看不惯慢吞木讷的傻样子。
搞科学研究,搞经营贸易,上海人胆子不大,但失算不多。全国各单位都会有意些费脑子的麻烦事,一般请上海人来办较为称职。这在各地都不是秘密。
上海人不喜欢大请客,酒海肉山;不喜欢“侃大山”,神聊通宵;不喜欢连续几天陪着一位外地朋友,一示自己对友情的忠诚;不喜欢听大报告,自己也不愿意作长篇发言;上海的文化沙龙怎么也搞不起来,因为参加者一估算,赔上那么多时间得不偿失;上海人外出即使有条件也不乐意住豪华宾馆,因为这对哪一方面都没有实际利益……凡从种种,都无可非议,如果上海人的精明只停留在这些地方,那就不算讨厌。
上海文明的另一心理品性,是发端于国际交往历史的开放型文化追求。
相比之下,在全国范围内,上海人面对国际社会的心理状态比较平衡。他们从来在内心没有鄙视过外国人,因此也不会害怕外国人,或表示超乎常态的恭敬。他们在总体上有点崇洋,但在气质上却不大会媚外。我的朋友沙叶新幽默地提出过他的人生态度之一是“崇洋不媚外”,很可借过来概括上海人的心态。
○赵无眠《南人 北人》:
不论什么原因,北人的赢多输少,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大大咧咧、满不在乎、昂视阔步的气势。他们认为这就是男子气概,他们认为应该自称“汉子”。你经常听人说:“北方汉子”,没听说过“南方汉子”。经常听说关东汉子、山东汉子、西北汉子、河北汉子、天津汉子,没听说过广东汉子、湖南汉子、福建汉子、江苏汉子、上海汉子。上海那地方娇滴滴的,还出什么汉子呢。鲁迅一头扎在上海住那许多年,结果也才住出来“四条汉子”。北人叫汉子还有一个原因,是北人身材比南人高大。北人为什么高大?据说是吃面吃出来的。南人吃米。西方人吃面,因而高大;同属一个种族的印度人吃米,相对就矮一些。南人与日本、东南亚一带吃米的民族相近,而北人则与西方欧美人相近。北人跑到国外,天天吃面包不会觉得有什么腻歪。南人就不行,非弄点米吃吃不可。
北人喜欢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南人要把肉切得细细的,煨得烂烂的,炒得嫩嫩的,把酒烫得温温的。南人喜欢吃青叶子莱,几天不吃就拉不出屎;北人无所谓,光吃肉也能拉屎。北人喜欢吃饺子,这是他们对中国饮食的最大贡献。南人喜欢吃馄炖。饺子用醋蘸蘸就行了,一口一个。馄炖要汤碗、调料齐全,一口只咬半个。南人喜欢吃葱,北人喜欢吃蒜;南人吃泡菜,北人吃咸菜;南人吃辣椒是为了祛湿,北人吃辣椒是为了驱寒。南人是咸辣、麻辣、油辣、甜辣,北人是干辣、酸辣。北人把吃读成“痴”,痴痴地只管吃。南人把吃叫“七”,

阅读全文

与北人通过什么对南文化进行压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8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2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