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是东夷文化 怎么发展的
一、“东夷”指的是什么地区
“没者哗夷”的名称,约产生于夏代,与“华”、“夏”并称,目的是为了进行华夷、夏夷之辨。在商代甲骨文中,“夷”字经常出现,泛指居住在统枯行治中心指外周边的部族。到了《礼记》曲礼下,“夷”才开始有“东方之人”的意思。《王制》篇说:“东方曰夷”,东汉许慎《说文》中也说:“夷,东方之人也。”更加明确了这种说法。我们知道夏商的统治中心在今山西、陕西、河南的黄河中游地区,“东夷”既然在这个统治中心之外的东边,那么东夷就只能是以今山东为中心的东部地区了。
二、东夷文化的发展阶段及主要成就
东夷文化从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历经北辛文化(距今约7300年)、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500年)、龙山文化(距今约4500年)、岳石文化(距今约3900年),都是东夷人所创造出来的不同阶段的文化。
在漫长的史前阶段,东夷人靠他们聪颖智慧的心灵和勤劳灵巧的双手,制造出了实用、精美的石器、骨器、玉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烧造出了薄如纸、黑如漆、音如镜的蛋壳陶;编织出了布纹细、密度高的纺织品;发明了冶铜术、原始历法和最古老的文字——昌乐骨刻文字;在原始农业的基础上,兴起了家禽饲养业和酿酒业。早在龙山文化时期,东夷人就已经进入阶级社会,并出现了国家,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
三、东夷族有哪些主要部落,它们的历史贡献有哪些?
据《竹书纪年》和《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夷有九种。在古代,九不是实指正正好好九个,而是“数量很多”的意思。也就是说,东夷族不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部落,而是由大大小小很多个部落组成的庞大部族和部落联盟。其中,最主要的部落有:风姓部落,姜姓部落,嬴姓部落,姚姓部落等。东夷族各部落主要以龙、蛇、凤、鸟、太阳为图腾,以鸟类图腾居多。
四、东夷骨刻文是汉字源头
东是东夷文化的中心,是人文始祖、东夷领袖太昊、黄帝、嫌毕蚩尤和尧舜的故乡,历史上就有仓颉山东寿光创造文字的记载。在这些人文始祖的故乡发现反映先民们活动的蛛丝马迹的骨刻文,对于研究大汶口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历史,对于研究文字发展史以及探索古文字书法艺术的源流提供了难得的真迹资料。
由于汉字的造字法首推象形,而象形起源于事物形象的摹画,东夷骨刻文恰好处于形象摹画向文字符号过渡的历史阶段,也正是汉字的象形文字形成的初始阶段。据此笔者大胆推断,东夷骨刻文就是汉字的源头。
② 华夏文化和东夷文化区别在哪
华闭山此夏文化与东夷文化的区别就好死于中原文化与东亚文化有一定的区别,比如说从信阳上轿迅一个信仰朴素的唯物主义,一个新药一些萨满教唯竖。
③ 东夷文化包括哪三种文化呀
在漫长的史前阶段,东夷人靠他们聪颖智慧的心灵和勤劳灵巧的双手,制造出了实用、精美的石器烂腔、骨器、玉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烧造出了薄如纸、黑如漆、音如镜的蛋壳陶;编织出了布纹细、密度高的纺织品;发明了冶铜术、原始历法和最古老的文字——昌乐骨刻文字;在原始农业的基础上,兴起了家禽中历租饲养业和酿酒业。早在龙山文化时期,东夷人就已经进入阶级社会,并出现了国家,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
考古界卖兆相继发现了东夷人创造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直至进入阶级社会后的青铜文化。这些形成完整序列,自成体系的考古发现,被史学界通称为东夷文化。
④ 东夷族的来源,你有哪些了解
东夷族是原先华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早期据说是伏羲氏后裔炎黄的一个部落,在东夷这个部落里,他余稿们的某一些祖先就是炎黄子孙,也就是黄帝的后代。但是东夷这个称呼随着时代的变迁,它所指代的东西也有一些变化,在早期的时候它指的是炎黄子孙下的一个部落,但是后来变成了对除东方民族以外的民族的泛称。
一、夏商周时期
据说夏代灭亡的时候,亡国锋银皇帝夏桀到了东夷的地区,包括有一部分夏人他们都随着夏朝的灭亡,有一部分夏人移居到了,淮河流域,太湖流域和杭州湾这一带。这一部分的夏人逐渐在东夷和百越生存,这一部分的人逐渐成为了东夷人。接下来到了商朝,终于与商朝之间也发生过兵戎相见,而且规模较大,甚至有些人认为商纣与东夷的大规模战争是三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后来到了西周的初期,东夷和商朝的一些移民有联合起来反对周王的情况,由此可见商朝和东夷曾经有过关系比较亲近的时代。
⑤ 春秋战国时期山东的东夷,究竟是怎样消亡的
东夷是一个泛称,是对于主体统治者以东各少数民族的泛称,而且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不同时代不同主体所指不同。
在远古传说时代,东夷环渤海而居,南至于海。
先秦文献中的东夷,专指今山东省及淮河以北东部滨海的那些非华夏方国和部落,即分布于今山东、苏北、淮北地区。故今山东省境为东夷起源之地区,也是夏、商时期东方诸夷的核心地区。
“东夷”之称谓,在西周金文方正式出现。在整个西周时期,东方诸夷均为周王朝的劲敌。周成王元年(公元前1063),三监(武庚、管叔、蔡叔)联手叛周,联结东夷群起反周。摄政的周公旦亲自东征,不到二年便平定了叛乱,诛杀武庚、管叔,放逐蔡叔。随即周公继续向东方用兵,先后灭掉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蒲姑(今山东博兴县东北)等东方五十余国,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周王朝的势力遂东至于海。周公东征虽涉及过淮夷,但重点的打击对象则是今山东境内的东夷,致使今山东境东夷势力一蹶不振。为了有效控制东方、防止东夷坐大,于是周王朝又分封诸侯大国以镇抚东方。周以东征所灭蒲姑之地封太公望,建齐国,都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旧临淄北),封地为今山东北部;以东嫌悔征灭奄之地封周公旦,建鲁国,封地为今山东西南部。齐鲁两大诸侯国雄镇东方,以华夏文明开发之、化育之,东夷地区日趋安定,有效地巩固了西周王朝对东方的统治。
到春秋时期,在鲁国附近尚存在太昊(东夷族首领)的后裔任、宿、须句、颛臾等风姓小国;在今山东境内还有少昊(东夷族首领)后裔莒、郯、谭、费等国。他们与诸夏通婚、芹轿正会盟,在与楚国的争霸斗争中,他们主要是依附齐、鲁,被认为是诸夏的同盟。他们虽然还保留一些东夷习俗,实际上已是与诸夏即合而未化;至战国时,今山东境内的东夷华化已基本完成,夷夏间的差别逐渐消失,融合于华夏民族之中。东夷为华夏先民的重要来源之一。
目前不存在东夷之说了。
生活在山东地区的东夷,曾经一度强大,后来为何消亡了呢?请容津城慢慢道来:
东夷,当时是对华夏文明中心周边民族部落的称呼之一(西戎北狄南蛮东夷),在一开始也曾是不容小觑的势力,曾一度威胁中原地区,黄帝炎帝大战蚩尤(东夷部落)后,使东夷暂时失去了继续西进的能力;在商朝帝辛时期,面对东夷的威胁,多次对东夷发动战争,东夷不断被削弱;在西周建立后,把开国功臣姜尚分封在齐国,齐国成为面临东夷的首当其冲之国。
春秋战国时,齐国国君帆搏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齐国不断强大,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四处征伐其他外族,打败了燕国北面的北狄和东胡,齐国东面的东夷地盘也越来越小,之后齐国作为东方大国,雄厚的国力,最终把东夷彻底打败,东夷逐渐融合到华夏文明里。
这就是东夷的兴衰,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时期彻底消失。
东夷是对中国东方各族的泛称;在远古传说时代,东夷环渤海而居,南至于海。先秦文献中的东夷,专指今山东省及淮河以北东部滨海的那些非华夏方国和部落,即分布于今山东、苏北、淮北地区。故今山东省境为东夷起源之地区,也是夏、商时期东方诸夷的核心地区。
“东夷”之称谓,在西周金文方正式出现。在整个西周时期,东方诸夷均为周王朝的劲敌。周成王元年(公元前1063),三监(武庚、管叔、蔡叔)联手叛周,联结东夷群起反周。摄政的周公旦亲自东征,不到二年便平定了叛乱,诛杀武庚、管叔,放逐蔡叔。随即周公继续向东方用兵,先后灭掉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蒲姑(今山东博兴县东北)等东方五十余国,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周王朝的势力遂东至于海。周公东征虽涉及过淮夷,但重点的打击对象则是今山东境内的东夷,致使今山东境东夷势力一蹶不振。为了有效控制东方、防止东夷坐大,于是周王朝又分封诸侯大国以镇抚东方。周以东征所灭蒲姑之地封太公望,建齐国,都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旧临淄北),封地为今山东北部;以东征灭奄之地封周公旦,建鲁国,封地为今山东西南部。齐鲁两大诸侯国雄镇东方,以华夏文明开发之、化育之,东夷地区日趋安定,有效地巩固了西周王朝对东方的统治。
降至春秋时期,在鲁国附近尚存在太昊(东夷族首领)的后裔任、宿、须句、颛臾等风姓小国;在今山东境内还有少昊(东夷族首领)后裔莒、郯、谭、费等国。他们与诸夏通婚、会盟,在与楚国的争霸斗争中,他们主要是依附齐、鲁,被认为是诸夏的同盟。他们虽然还保留一些东夷习俗,实际上已是与诸夏即合而未化;至战国时,今山东境内的东夷华化已基本完成,夷夏间的差别逐渐消失,融合于华夏民族之中。东夷为华夏先民的重要来源之一。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个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这篇稿子来自于老包杂谈。
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从伯益开始说起。
伯益也作伯翳、化益、柏翳等,原名大费,是大禹统治时期的东夷首领。
他之所以叫大费是因为他的封地在费城,而费城离少昊的统治区域非常接近,可见伯益也是一个东夷本土历练出来的领导人。在这一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原文化逐渐处于主导地位,周边各民族已经渐渐处于附属地位, 尽管如此,东夷在伯益的领导下还是拥有不可小觑的实力。伯益的出身到底如何?
可以说伯益的身世非常复杂,他既有黄帝一族的血统,又具有东夷一族的血统,最后还有了少典族的血统。 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因为“玄鸟陨卵”一句。
古文中所说玄鸟可以理解为燕子, 但是在很多场合它指的都是神鸟凤凰,而神鸟凤凰则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族的最高图腾崇拜。
黄帝一族的女脩因东夷的图腾而怀孕生子,这就说明华夏族和东夷族在蚩尤、黄帝一战之后发生了巨大的融合,但是东夷人还是很好地保留了自己民族的文化,而且对华夏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自然包括通婚。
可以这么说,伯益因为兼具了三个优秀民族的血统从而也拥有了三个民族优良的文化基因。而对他影响最大的则是先进的东夷文化。
伯益所处的时代大概为龙山文化末期到岳石文化初期,他非常完美地继承了东夷人所擅长的农耕和畜牧业。 东夷人从北辛文化开始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农耕和畜牧技术,北辛文化遗址发掘出了成套的农作工具和已经驯化了的家畜、家禽骨骼。
这几条记载都显示了他在驯化禽兽方面有着过人的造诣。 正是因为伯益掌握着先进的生产技术,所以才能够进入中原统治集团的核心管理层,成为显赫一时的诸侯。
伯益在进入中原管理高层之后一共做了三件有功于民的大事:
一、帮助大禹治理洪水(事迹见上文)。
二、着力发展农业、畜牧业,把东夷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播到了更多地方。
在这期间他把稻作文化进行了广泛的推广,让更多人得到了实惠。
不仅如此,伯益还发明了水井,《世本•作篇》记载:“化益作井。”《淮南子•本经训》记载:“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 这些说法也与龙山文化考古中所发现水井遗迹相吻合。
三、在治理洪水期间总结了天下的地理形势风土人情,《山海经》得以初步成型。
由于伯益劳苦功高功勋卓着所以帝舜才让他掌管全国的畜牧业,到大禹当政时期他已经成为了天子候选人。
不管大禹是出于真心还是为了敷衍大臣,总之他的这一举动让伯益走到了政治权力的最中心,同时也使得东夷族的半只脚再一次踏进了主流文化的门槛。 也正是因为天子候选人的职位,伯益和东夷族最终遭受了灭顶之灾。
按照黄帝以来古制,政权的交替都是公天下,但是到了大禹当政的时候禹的儿子启暗中积聚力量最终夺取了天子位,开启了家天下,继之而来就是伯益和东夷族的悲惨命运。
这一说法很不能让人信服, 作为一个东夷人而能进入中原统治中心,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说明伯益的功劳、德行和威望, “日浅”一说根本站不住脚,这只是正统史家对启夺位的做法的掩饰罢了。
伯益在《史记》里还仅仅是失掉了本该属于他的地位而已,但是《古本竹书纪年•夏纪》的记载却截然不同:“益干启位,启杀之。”这一记载前半句错误后半句正确。“益干启位”一说不合古制,更不合口口相传的 历史 。
郭沫若翻译过《楚辞·天问》里一段话:“夏启代替伯益做了国王,而终于杀死了伯益,从失意的情况中,启为什么又能够转入得意?未行征诛,同受禅让,为何伯益失败,夏禹繁昌?”显然屈原对于启的做法非常不满,这也就说明伯益最终是被启杀死的,而非平常所说避居禅位。 所以应该是“启干益位”而不是“益干启位”。
伯益在和启的斗争中战败之后东夷族也随之危如累卵。 《古本竹书纪年•夏纪》中多次提到了夏王朝针对东夷族展开的战争,最终导致了东夷族的分崩离析和东夷文化的衰落。
自夏至商周,东夷再也没能崛起,而是逐渐融进了华夏文化,直至最后消亡。 在这次激烈的夷夏之争以后东夷的一部分族人从中国东部远迁西北内地,成了秦、赵的先祖,其中犹以秦国为典型,所以在战国初期东方六国一直称呼秦国为蛮夷之邦,视其为不开化的蛮族。
可正是这个曾经被称作蛮邦的诸侯国最终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千古伟业,第一次让中国变得异乎寻常地强大。
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具有强大的融合力就是因为她在形成之初的上古时期就是一个多元的包容的文化系统, 而东夷文化无疑是这个巨大的系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构成因素。
如果上古中华文明缺少了东夷文化这一支的加入和补充,那必是一个先天发育不良的文化系统,就算能走得长远也不会辉煌如斯。
早在黄帝之前,东夷文化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华夏族,并且有了民族大融合的可能和契机。东夷在上古时以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对周边部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从黄帝和蚩尤大战之后东夷族的各方面先进技术都进一步向中原地区传播,东夷文化的进一步传播让相对落后的华夏族在 历史 发展中取得了更大了成就。
而中原势力也更进一步向东部地区扩张,这就为以后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黄帝和蚩尤的东西大战是中国走向统一的巨大里程碑,是中华文明最终成型的推动力。
在伯益时期,东夷的势力虽然逐渐落后于华夏族,但是他们在农耕、畜牧方面还是领先于华夏族,所以他再一次充当了文化宣传大使的角色,将更高一级的稻作文化技术传播到了更多地方。 东夷族对中国农耕文明的贡献功不可没。
东夷后代——秦国的大一统更是为中国的团结、稳定、发展奠定了基调,秦朝之后中国不管如何混乱最终都会分久必合且文化昌盛。
不仅如此,东夷人的性格也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太昊的博大睿智,蚩尤的刚强勇武,少昊的守成开创,伯益的殚精竭虑,这些不仅仅是他们的个人魅力,更是东夷族民族性格的代表和集中体现。 而这些优良品质最后都被华夏族吸收融合,从而形成为了中国人刚柔兼具、拼搏奋进的民族性格。
参考文献
[1]谭其骧主编.中国 历史 地图集[Z].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
[2]林河.中国巫傩史[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3]佚名撰,张洁、戴和冰点校.古本竹书纪年[M].济南:齐鲁书社,2010.
[4](汉)司马迁.史记[M].湖南:岳麓书社,2005.
[5](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M].山东:齐鲁书社,2010.
[6]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0.
[7]王增永.神话学概论[M].北京:中国 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7.
[8](清)马骕.绎史[M].王利器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2.
[9](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10]张觉.吴越春秋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11](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2]张正明,刘玉堂撰.荆楚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3]董楚平,金永平等撰.吴越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4]单远慕.中原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5]王恩田.齐鲁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版权申明:本文系山海经解密小七独家邀约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盗用以及洗稿,未经同意擅自盗用,将追究到底。
我们临淄为齐国故都,东夷故土
过去的朝代:不代老民心的:势力小的:自然会灭亡:
东方曰夷,最早见于尧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肠谷。此言为夷之源语。嵎夷是都邑东春分日出之地,也叫旸谷。简为东夷,是历法用语。这个都邑是古阿邑,黄帝都城。史记:黄帝邑于涿鹿之阿。阿e是阿城,阿胶源产地,也是汉代东阿县始置地,在聊城市阳谷县东部。夏代后羿封夷国于青岛北部,后被莱国吞并,形成莱夷。阿邑东郊四十多里有旸谷山,今叫阳谷山,也有嵎山,今叫鱼山,分别在黄河两岸,阳谷山是古阿邑的正东春分日出之地。这里于夏代或许也是后羿所为,封有谷国,就是今天的平阴县东阿镇,秦代谷城,春秋前小谷,《土地记》介绍这里是旸谷之地。约商周时代产生了阳谷邑,隋始设阳谷县,址在东平湖东北部,今叫王古店。阳谷城因水患西迁三次之多,于1006年迁至今地。东夷于夏后羿时就东推到了胶东,周推至辽西,铁字产生(金夷),也叫禺夷等。后又推至乐浪,推至日本一一春分日出之地。东方曰夷是以皇城或中国为元点而言的泛称概念。
东夷一直不但在,而且产生了孔子孟子墨子孙武孙膑等等一系列的大家,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力量
⑥ 如何证明青岛东夷文化的存在
根据考古记载,东夷文化存在于公元前8000多年前的黄河下游。理论上说当时的黄河入海口应该在今天的天津济南滨州一带。所以整个山东北京、天津,河北,都是东夷文化所在地。大约6000-4000年前这个时期,东夷文化不断发展并且南移,山东的南部,江苏北部,今天的连云港、青岛都在此范围内。4000年左右,黄帝部落崛起,通过战争兼并其他各个部落,东夷文化并入华夏文明。
因为古时候人类移动范围有限,人们都是以城池聚集的,各个地区以城市为中心发展王权,基本一个城市就是一个国家,有多少个城市就有多少个国家。所以理论上说东夷文化是很多个国家,并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唯一的东夷一说。比如,日照,连云港、青岛等地都发现了东夷文化,但是这些地方实际上是不同的国家,可以说是东夷文化其中的一支而已。
⑦ 东夷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区别
地区不同。
东夷文化是指东夷人所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之一,主要发源地在绝亏态山东的鲁中山并源区和沂沭河流域,具体的范围包括了山东全境及其毗邻的广大地区。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西周中期结束,东夷及其古文化在亚洲古文化的发源与交流中都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是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东夷文化从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历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都是东空衫夷人所创造出来的不同阶段的文化。东夷文化从鸟图腾的崇拜,到各种手工艺、建筑工艺的发展,再到礼制的出现、聚落和城市的分化乃至早期国家的形成,伴随部族迁徙而将海岱文化传播到中华大地各个角落,一起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