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如何评价自身的文化

如何评价自身的文化

发布时间:2023-04-14 19:33:50

❶ 文化素养自我评价缺点

不太善于过多的交际,尤其是和陌生人交往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交友慎重。

本人性格开朗与人处事融洽,对工作善始善终,能承受日益严重的竞争压力,并能在成功与失败中完善。活泼开朗、乐观向上、适应力强、勤奋好学、认真负责、坚毅不拔、勇于迎接新挑战。擅长业务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1)如何评价自身的文化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器物、符号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❷ 如何从大历史的的角度正确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

中国文化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知识体系。中国特有的精神层面的知识体系高于西方物理层面的知识体系。在这种知识体系的熏陶下,中国人学起物理层面的知识不太难,由此造成中国进步的速度也非常快。这归因于中国知识体系的上述优势,归因于我们文化中的“实事求是”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人知识形成的基本方法。“实事求是”的思想可追溯到老子的《道德经》,这本书最早称《德道经》,“德”先“道”后,这说明老子重视的是范畴是“德”而不是“道”。“德”为“事”,“道”为理。

它讲的是从具体“事”里讲“道”,“道”孕于“德”中。在老子《道德经》中,形而上者曰“道”,形而下者曰“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意思是说真“德”是有“道”之“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是说那种徒有虚表的无“道”之“德”,可称为“无德”。

这与“道,可道,非常道”是同类判断句式:意即形而上的“道”是不可言的,而可言之道则是形而下的,因而不是真“道”;“非常道”,接近于形而下的“德”。

《老子》说万物“道生之,德畜之”,这与管子说的“德者道之舍”是一个意思,即“德”是“道”的具体物质载体,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德”与“道”两大范畴奠定了中国经验型文化的哲学基本。

(2)如何评价自身的文化扩展阅读:

与西汉在农民战争中覆灭造成“实事求是”命题在东汉提出的道理一样,大宋灭亡造成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大反思,大反思推动了中国心学的出现,救亡先救心。宋代知识分子对战国时期的《大学》中“正心”思想的挖掘及随后王阳明(1472-1529)心学在明代的出现,,是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大革命: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❸ 文化的评价与标准(谈谈文化的标准是什么,派别意见)

传统文化的标准定义
传统文化
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都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代代延续,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传统文化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的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一代社会成员的心理深处。传统文化有四大特点:一是新旧交融性。传统文化是过去一直发展到现在的东西,是过去与现在交融的结果,渗入了每一个时代的新思想、新血液,并非古人的独创。二是相对稳定性。不可否认,传统文化是在动态过程中不断吸取新内容而形成的,但它是植根于自己民族土壤中稳态的东西,有相对不变的一面,能够超越时代而长久延续。凡不具有这种稳定性的文化现象,必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历史所淘汰,不成其为传统。三是伦理性。尽管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伦理观念标准、表现形式不一,但这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力量和原因,是以强制的法律范畴之外的社会道德观念认可而淬的。四是广泛的社会性。传统文化既不是贤哲的观点,也不是少数人的思想倾向,它反映和代表着一个民族、社会的整体意识和总倾向。

如何评价大众文化??
评价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理论滋养的土壤是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伴随高科技生产而呈现纷繁的物质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是现象,不是文化本身;文化是精神产品,不是具体的物质。工业化生产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即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质,文化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高级需求,即精神提升和美的建构,亦即人类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实现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大众文化的倡导者显然忽略了这个简单的事实。社会生产所追求的是物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尽可能为人类提供纷繁复杂的消费构成。大众文化的平面化、批量复制是以消解文化个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物质追求的丰富多样性与文化追求的简单标准化显然构成了一个人类生存的悖论。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大众文化思潮是一场反叛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运动。它是建立在西方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进程,大众的自由意识、思想解放达到某种高度之后产生的。

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1月迁到北京,1926年7月停刊。以《新青年》为主要舆论阵地的新文化派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易白沙、吴虞、钱玄同等,新文化派以文学革命为起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被称之为新文化运动。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学校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集@#¥会游*&行,反对巴黎和会损害中国权益,史称“五四运动”。
然而,后人常常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混淆,笼统的称之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五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二者不可混淆。五四运动,其源流上承东汉东京“党锢之流、独行之辈”,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而新文化运动,则是面对清季“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屡次救亡图存运动失败或无望后的又一次救亡运动而已,只不过,这一次,则是所谓“文化救国”,与前几次的救亡运动比,少了些火药味儿和政治斗争而已。
但是,由于今天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二者的混淆,似乎对新文化运动的重新审视,变成了对五四运动的重新翻案一样。因此,对于这一点需要特别指出,我这里,是重新审视新文化运动,这种审视,与五四运动无关。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新文化派,我们需要承认,新文化运动确实给当时中国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让科学、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从而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并且这种影响就是在今天,还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当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科学、民**&#@主、自由等等现代观念的深入人心,并非只是新文化派的功劳,事实上,就是当时被作为保守派攻击的学衡派,也是支持这些观念的,只是他们二派在对待传统文化和中国文明的出路方面所持的观点不同而已,这一点,到现在也是被人们所忽视了的,这种忽视,在今天,又加到了新儒家和文化保守主义的身上了,诬蔑他们要将人们带回到所谓的封建社会去)。但是,其消极影响,也是伴随而至,直到今天,流毒不绝。
消极影响之一,就是历史的、文化的虚无主义。
我们知道,世界任何民族的起源历史,其一大特点就是具有神话色彩,神人不分,比如罗马起源始祖,据说,就是由狼喂养成人的。中国的三皇五帝史也是如此,这本不奇怪。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以堪称愤青鼻祖的顾颉刚、钱玄同为首的“疑古派”派,对中国上古史全盘否定,称“三皇五帝”史为伪古史,夏也是不存在的(“大禹是条虫”就是这位老先生的杰作),殷商王朝若非安阳甲骨资料的出土.也几乎难逃被抹煞的噩运。甚至西周初年也被看成是“本无信史””的传说时代。流毒至今,仍然有人否认夏代的存在。既然这些历史是不存在的,那以此为基础产生的《诗》《书》诸文化经典也就是伪经典了。我们来欣赏一下“疑古派”的一些结论:

“许慎的《说文》是一部集伪古字、伪古义、伪古礼、伪古制和伪古说之大成的书。”
“至于《左传》,……这部书底信实的价值,和《三国演义》差不多。“
“从实际上说,‘六经’之中最不成东西的是《春秋》。”

就连以 “小心求证”求学术的胡适,也说,“东周以前的历史没有一个字是可信的。”这里,我们看到的只剩下他的“大胆怀疑”了,而“全盘西化”就是这位“小心求证”的胡适老先生提出的。
在这种学术气氛下,可想而知,作为传承中国文明精髓的诸经和其建立的历史实践基础的被打倒,中国人的精神,就失去了其自强不息的源头动力了,经典失去了其解释系统,其存在不过是活的化石而已,只能让人欣赏。而经典及其历史实践的被打倒首先是中国人自己倒下了,失去了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对自己文化的不自信,往往会产生对其它文化盲目崇拜。于是,出现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学者,居然闹出了将孟子当外国人崇拜的笑料。
消极影响之二,以偏激代替理性。
新文化运动,标榜科学和理性,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但事实上,新文化运动挟庸俗的进化论观点,宣扬优胜劣汰,偏激偏进,几无理性可言的。
新文化运动标榜反对专制,提倡民**&#@主;反对儒家,歌颂法家。而鲁迅,被时人歌颂为中国的尼采。如果说,儒家专制的话,法家思想起码比儒家专制的多,历来为人所垢病;而尼采本人,后来被视法西斯理论的先驱。理性何在?
新文化派否定中国传统是从文学开始的,号称“文学革命”。后来,这种否定和怀疑的思潮,发展到否定中国的一切所谓旧的东西(和文革何其相象!),甚至于中国人。阿Q就是中国人的国际形象代表。我们来看看新文化派的主张:
一、废除汉语
取消汉语,用英语或法语代替(刘半农、钱玄同)。
二、废除汉字
欲使中国不亡,非取消记载道教妖言的汉字不可(钱玄同);
汉字不废,中国必亡(胡适);
汉字终当废去,盖人存则文必废,文存则人当亡,在此时代,已无幸存之道(鲁迅);
三、废除中国戏曲
四、废除中医中药
五、文学革命
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首先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代替仿古文学。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改良变而为革命,标榜所谓国民文学,将传统的文学等同于贵族文学,封建主义的文学。陈积极鼓吹他的所谓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即: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这种对文明及其载体贴标签,一棒子打倒的做法,和后来的给人随便戴高帽,无限上纲之间,是否有某种冥冥中的幽暗通道在沟通着?
六、……
七、……
废除!废除!废除!……
打倒!打倒!打倒!……
这种疯狂,真叫人怀疑,是要拥抱文明呢,还是自绝于文明?倘若这些个废除都彻底实现了,中国还剩下什么?我们中国人恐怕真不认识中国人了!但是倘若没实现或没完全实现呢?那新文化派就有话说了,你做的还不够彻底!
这种偏激带来的另一大弊端就是造成学风轻浮,学者追求轰动效应,广告效应;而文学革命,带来的就是革中国文明的命,几千年文明的积累,毁于一旦,文丧道绝。1912年,蔡元培废除了小学“读经科”,1920年,小学语文科全部改成了白话文。今天,能读懂文言文的国人已经少之又少了;而读文言文的人,多数也只是将其当做一种个人爱好,抱着欣赏的态度读的。中国文明失去了发展,随着大清王朝的灭亡,永远的停留在了过去,成了无生命力的东西。
消极影响之三,反道德主义。
新文化派反礼教,打倒孔家店。在鲁迅看来,中国的书中,就三个字――“人吃人”, 藏在仁义道德的缝里。中国几千年唯一不变的就是道学家虚伪的仁义礼智。新文化派还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光明灿烂的博爱的新道德的社会,以便让人们认清所谓狭隘的旧道德的社会:
“我们不满意于旧道德。是因为孝弟底范围太狭了。说什么爱有等差,施及亲始,未免太猾头了。” (《新文化运动是什么?》陈独秀)这种墨子先生兼爱的老调,早已经证明不合人性了,反倒成了新文化派手中的宝贝。雷锋精神可谓博爱之至矣,国人也学习实践多年,反倒是这个社会时时出现孟子批判的“率兽食人”现象,人给狗下跪的事时有耳闻。
道德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只有深查人性的微妙,从符合人性的的路径出发,才能真正实践道德。不合人性的道德,必将不能长久。
子贡是孔子的弟子,名赐,也是富甲一方的商人。有一次,他赎回了一个沦落在国外为奴的鲁国人。根据鲁国的法律,国家是要给赎买人相应的赔偿金的,但是,富有的子贡却没有去领取自己应得的赔偿。他认为,君子应该扶危济困,况且自己又有钱,这点赎金算得了什么呢?
子贡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赐,这样做,就是你的过失了。”子贡有些诧异,问为什么?孔子说:“从官府取你应得的赔偿金,并不会对你的德行有什么损害。你不取赔偿金,就会暗示别人,取赔偿金是道德不够高尚的表现。我担心,从此以后,鲁国人不再赎自己的同胞了。”孔夫子可谓至察矣!
当人们把道德标准提高到需要人仰视才能看得见,做得到的时候,这个社会的道德实践,就只能被人阳奉阴违了。
鲁迅先生有一个马甲的比喻,说旧马甲没有穿破,人们也可以做一个新马甲来穿穿。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倘若新马甲还是一个画饼的时候,旧马甲也是可以不用丢掉的。
否定的终极,就是否定否定自身。如今,否定所谓封建的道德,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到了否定当初那些鼓吹否定道德的人所鼓吹的道德的地步了。“不要拿道德说事”,已经成了一些人的口头禅。
上面三点,是新文化运动带来的主要的消极影响。讲这些,并非是要否定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虽然它应该在某些方面,并且是很重要的方面被否定,而是希望,在建设新的文明的今天,我们能够抱着“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王者不却众庶”的宽广胸襟,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自主的、当代人的、有生命力的新的中国文明。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6789285.html?fr=qrl3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不能够满足你的需求,可以自己到网上搜一搜!祝顺!

❹ 从哪些方面来评价一个人有没有文化

分类: 社会民生
问题描述:

一个企业家,我们能不能说他就一定是有文化的呢?急啊~帮帮忙

解析:

什么是文化呢?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人类学家和一些社会学家认为,文化和社会是统一的,文化就是社会。

文化的概念又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就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专指精神文化而言,即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

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给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着成就,包括他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的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他们所带来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做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

可以看出,文化包含着三个层次,即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

所谓观念文化,主要是指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它既不同于哲学,也不同于意识形态,是介于两者之间而未上升为哲学理论的东西,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所谓闷老制度文化,是指在哲学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制度。它们或历代相沿,或不断变化,或兴或废,或长或短,或以各种典章制度文本形式出现,或以一种"潜规则"的形式默存于人们的心灵深处,是一种中层次的文化。所谓器物文化,则是指体现一定生活方式的那些具体存在,如住宅、服饰等,它们是人的创造,也为人服务,看得见,摸得着,是一种表层次的文化。据此可以说,除了未经改造的或者人化的(自然物被人主观赋予感受和意义)自然环境外,凡人类创造出来,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媒介传承于后世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都是文化。

有文化是什么意思呢?

根据上面所述的文化的概念来判断,几乎所有人都是有文化的,只是在程度上不同。有文化往往被误解为有知识或者有文凭,文化和知识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文化和文凭更是两回事。可这三个概念在实际运用中经常被混为一谈。有文凭好办,没有真的,可以买个假的,总归拿在手里就算是有了。然而文化和知识这样的东西却不漏做好判断怎么叫有了。在屋里摆上古玩字画,书架上堆满经史子集,再西装笔挺或者身着对襟唐装、脚踩懒汉布鞋,弄成海外归来的MBA或者仙风道骨儒学大师模样,就算是很有文化知识了么?要不然,再费事些,把记录着文化和知识的几千本、几万本书装进脑子里,这样该算是很有了吧?

其实那也未必算很有了。拿个假证糊弄的,除了皮就剩下屎尿的,肯定不算是很有文化的;成了书柜子、书呆子的,也算不上很有。只有那些能够在实际中深刻理解和自如运用文化知识来分析指导学习和社会实践者,大概才可以算做很有的吧?

我看了怀旧先生的文章,感觉他说的“没文化”似乎指的是刘翔等运动员没有多少从学校正规教育里获得的文化知识的意思。这可能有些道理。为了运动或艺术放弃接受正规文化知识教育的现象是很常见的,成功者真是不少,比如丁俊辉、刘翔、张含韵等等一大批;失败者倒是很少有人统计公布。

我奇怪,为什么体育和艺术教育与所谓的文化知识教育之间会有那么大的矛盾?为什么要体育要艺术就不能要“文化”?体育和艺术教育难道不是正规教育体系里的组成部分?造成“拥有”文化知识的先生女士们歧视文体界的“没有”文化的明星的根源是什么呢?

大概是1991年,某地的自行车运动队来京比赛,几个运动员在比赛的前一天到街上逛商场。逛完离开商场时,其中一个运动员看到商场门口停放着一辆自行车,没有锁,他骑上就走。车主是个女士,她刚把车放好,正在找钥匙,还没来得及锁,就有人抢走她的车,她惊得愣住了,等反映过来,那个小伙子已经出去十几米了。她连忙追赶并且大叫“抓贼”,但是并没有人帮助。“贼”也不着急逃走,好象在故意逗引她,骑着她的车在她前面慢悠悠地走。就这样她被“贼”引到了“贼”窝——运动队住宿的宾馆。“贼”把车放在楼下,那女人也不敢上前,找公用电话报了警。

当警察把那个运动员带返罩衡到公安部门调查此事,他满不在乎;可运动队的教练着急了,为了不影响这位运动员在第二天的比赛中发挥水平取得好成绩,他跑去求办案的民警说:“您别跟他一般见识,您就当他们是国家养的牲口。”

“他们是国家养的牲口”!这话听着很让一些人解气,也很让一些人生气。

❺ 如何评价传统文化

正确认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警惕文化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取其精华,舍其糟粕呢?

我们首先不能孤立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要从中西方的视角重新认知。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其背景。而西方文化,严格地说,是在文艺复兴之前才逐渐形成,是以资本主义文明为背景的。

资本主义文明的主要特点是解放人性,注重科学和发明创造,推动社会进步。封建社会文明的主要特点是抑制人性,注重思想禁锢和强化愚民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里,对人的生命、自由、尊严普遍漠视。但中国文化对亲情的重视,对生活的挑战,对社会秩序的建立,还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同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其自己的长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头悬梁锥刺股”,“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世唯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仁、义、礼、智、信”等等。这些,是西方文化所不能比拟的。

其次,我们要从社会总是向前进的认知上去看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总是进步着的,传统文化在当时也许是精华;但在现在就可能是糟粕。在当时有些文化也许不提倡,但在今正斗天就非常重要。只有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去审视我们过去的传统文化,才会寻找出传统文化的优劣。

现代社会学认为,社会活力来自激发个人的积极性,社会尊严来自尊重个体生命的价值与尊严。而中国传统文化之做法,显然与此背道而驰,既是文明不发达的表现,也必然妨碍社会的发展。

最后,无论中西方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思想自由。文化只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会快速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快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大一统,讲究单一。即便是儒释道,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将之糅合,最终三者如同一出。

修则道,入则儒,出则佛,成为一个社会整体思想。在尊重自由、民主、科学、真理,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才会涤荡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总体而言,中国的传统文化,建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基础之上,有着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重大缺陷。

认识、学习并吸收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重大课题。它关乎着中国在现代化的社会进程中的思想走向,关乎着中国以什么样的姿态走向未来。甚至,它关乎着现代举返磨化中国的长久命运。



❻ 如何评价传统文化


6.就人生价值来说,传统文化突出地强调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而当鱼(生命)和熊掌(道义)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便成为了人的自觉的选择。如此的"正气"塑造出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维系着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但传统文化并非不重视物质生命的价值。以物质生命承传为基础的孝道思想,使承载于雀掘燃生命的道德意识和自然知识的传播推广受到重视,不论是为功名、为财富、为名声,它都鼓励人的积极努力。
就流行的以天人分合模式看待中西文化及其价值的观点来说,中国文化既非典型的天人二分,也不是简单地一体合一。而是有合有分,分合互补。天人合一缘起于人与自然的原始亲和关系,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无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儒家的天人合一则主要是作为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发生作用,是儒家学者以伦理为本位建构自己的世界图景的产物。认识人与自然的差别并进行合理的调节,考虑和尊重人的价值,并使人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是天人有分思想最为重要的特点。正因为中国哲学是合一与有分的统一,所以并不缺乏作为哲学的基础的主体性的观念。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体能够把握客体,既是天人之际思辨的最合理的内容,也为今天中国的现代化所必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7.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如战国时代,齐桓公开创的稷下学宫汇集了当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当时在稷下学宫讲学和游学的大师有淳于髡、邹衍、田骈、孟子、荀子等诸子,号称诸子百家。这些大师在学宫里自由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一般认为,从汉武帝开始,我国便形成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实际上我国文化发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补为基本线索的,而这一线索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兼容性。
不光是传统文化追求和谐。在迈入21世纪的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在追求和谐。“和谐社会”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题,并且将是一个长久的话题和目标。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❼ 如何评价“我们要保护自己的文化,如果接受其他文化就会失去自己的身份”

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文化是多变的,它不如历断在发展和变化。接受其他文化并不会使我们失去自己的身份,相反,它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使我们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文化交流有助于渣液搜增进理解和友好关系,促进和平与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欢迎来自其他文化的贡献,并将其与我们自己的文化结合起来埋衡,而不是拒绝和排斥。

❽ 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1、对待传统,不能以片面遮蔽整体,不能以当代否定过去。我国非遗保护的实践,正是抱着尊重中国社会整体发展规律的态度展开的。以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看,非遗既是积累与沉淀,也具有开创与自我更新的能力。

2、文化因积累而形成传统,传统因积累而产生巨大能量。一个民族的传统对本民族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生存财富和精神资源。对传统的认同和承继是非常有益并且必要的,对自身历史和传统的了解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自身定力及自信自尊的精神源泉。

3、历史经验已经表明,传统内部应该有反思和批判的声音,但一味否定,一概推翻,只会导致全民性的心灵空虚和价值混乱。我们承认,传统中也有糟粕和偏狭,需要我们理性对待,去伪存真,但在这一过程中,不能以片面遮蔽整体,不能以当代否定过去。

(8)如何评价自身的文化扩展阅读

在重视加强传统文化调研与保护的今天,非遗是我们的重要“索引”和宝贵财富。经由非遗传承保护,我们可以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深入发掘,立足现实实践,面向未来思考,把凝结中国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开来。

同时,非遗传承保护也是正当其时、影响深远的文化建构,通过生动讲述中国非遗故事,充分展现中国非遗道路的独特创造、中国非遗理论的独特贡献和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让世界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中国非遗保护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加深对中国非遗经验和道路的认识。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也是当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❾ 印度人怎样看待自身文化的态度

印度人对于自身文化的态度我觉得他们是非常崇高的,因乎租为印度的文化起源比较早,特别是对于佛教在印度相对比较深刻,而且也是佛教的起源地,所以印度人其实对自身的文化追求还是比较高,只是相对于他们的经济发展相对比较键激滞后。而影响了部稿顷袜分地区人们对于文化素质的追求。

❿ 如何看待社会文化对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社会文化对个人价值观的影响如下: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文化对人的影响,粗差渗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庆绝一般不是有岩脊形的、强制的。

3、文化塑造人。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爱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优秀的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名词解释:

任何一种思想在没有被绝对的否认之前,那么这种思想所形成的视角、背景、判断以及它所述说的意义,都会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客观价值所在,而这种思想的价值则在于它所被认可的程度和意义,就是人对于这种思想的理解感知,这是人性思维里最简单、也是最真实的评定所在,这也就评定出一种思想是否伟大,而这种思想又是否可以成为价值观的由来。

阅读全文

与如何评价自身的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38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18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8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5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0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