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六盘水有什么文化遗产

六盘水有什么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23-04-15 10:45:48

Ⅰ 贵州六盘水传统民俗有哪些

采花洞(正月初一到十五)

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滑石板村和邻村邻县数千苗胞聚集于村东侧的一个洞前,唱情歌,吹芦笙,直箫,边吹边歌,人头涌动。不少男女青年以这种方式谈情说爱,寻求对象,故称“采花洞”。

2、折溪傩戏(农历正月初三至三月初三)

农历正月初三至三月初三,六枝折溪乡洞彝族同胞在村里演出傩戏,以祭神驱鬼。集神、鬼、人与一体的傩面具扮相生动,人物性格突出。每逢演出,观者踊跃,热闹异常。

3、跳花节(农历二月十五)

水城县南开乡三口塘每年都要举行当地苗族同胞最喜庆的传统节日—“跳花坡”。届时成千上万苗族同胞聚集于此,身着盛装,载歌载舞,欢庆自己的节日。这是贵州省规模最大的民族节目之一。

4、彝族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

玉舍乡海坪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都要举行盛大的彝族“火把节”。所以活动均在篝火旁、月色中举行,所以又称为“晒月亮”。

以上这四个就是六盘水当地的民俗文化,如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以后去感受一下,感受一下曾经传承下来的的庆祝活动,相信会让你有不少收获。

Ⅱ 六盘水为什么被叫做凉都

六盘水市被誉为“中国凉都”,是因为六盘水气候独特,长年无夏、春秋相连,尤其在炎炎夏日时节,此处却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辐射适中,气候宜人,备受每一个六盘水人和到过六盘水的人士广为称道。为此,市内外各界人士纷纷赞誉六盘水为“凉都”。2005年8月,六盘水市获得中国气象学会颁发的“中国凉都•六盘水”证书,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气候资源优势命名的城市。

所谓“凉爽、舒适”,是指六盘水境内长年无夏、春秋相连,6月份月平均气温18.3℃,最热的7月份月平均气温只有19.8℃,8月份月平均气温19.2℃,历史上的极端最高气温只有31.2℃。在六盘水,无论是一天24小时中的任一时刻还是整个“夏季”,96%以上的时间人体均感觉到凉爽舒适。其中7月、8月是六盘水市最舒适的月份,97%以上的时间人体感觉凉爽舒适。

所谓“滋润、清新”,是指6月至8月的月平均相对湿度都在83%左右,既没有酷热干燥的痛苦,又无潮湿闷热的难受;2000年至2003年全年空气质量天数从85.8%递增到96.7%,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总悬浮颗粒物年均值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据监测,2007年至2009年连续三年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年均值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均为100 %。六盘水市平均海拔1800米左右,森林植被良好,空气清新,兼具高山气候和森林气候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气候疗养作用。

所谓“紫外辐射适中”,是指六盘水上空经常有厚达一千米以上的高湿度层、晴天日数相对较少、地面湿度大,因此六盘水的紫外辐射较之同等条件的亚高原地带仍较弱。2004年夏季实测的市区紫外辐射瞬时最强值为32瓦/平方米,只相当于紫外线强度三级,处于中等。

2005年8月12日,中国气象学会组织的由12名资深学者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六盘水的“凉都”课题资料进行专题论证评审,认为六盘水课题组从大气、气象、环保、医疗等方面进行的论证,充分阐明了六盘水夏季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论证缜密、方法得当、结论科学可靠。经过多轮的质询、论证,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六盘水夏季气候“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辐射适中”,且在同纬度地区中具有唯一性,堪称“中国凉都”。同时,六盘水围绕打造“中国凉都”这一城市品牌,自2004年至今举办的一年一度 “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让市外广大人士更进一步体验了“中国凉都”的舒适气候,“中国凉都”也在市内外各界人士中获得了极高的认同和广泛的赞誉。

六盘水市是贵州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贵州西部乌蒙山区,地处滇、黔两省结合部,长江、珠江上游分水岭,南盘江、北盘江流域两岸,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交通四通八达,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和物流集散中心之一。全市国土面积9965平方公里,下辖2个区、1个县级市、1个县,常住人口290.7万人。

六盘水饮食文化具有地域性强、品类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烹饪技艺灵活、肴馔制作独特、区域风格历史传承性和多元复合性等特点,主要名优小吃包括水城烙锅、水城羊肉粉、蒸蒸糕、郎岱酱、荷叶糯米鸡等。

六盘水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其中彝族、苗族、布依族、白族、回族、仡佬族6个民族为六盘水世居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创造和传承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有六枝梭戛箐苗彩色服饰艺术、盘县布依族盘歌、水城苗族芦笙舞(箐鸡舞)、盘县淤泥彝族山歌等4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盘县“老厂土法造纸”等24个项目列入省级名录,并公布了三批六盘水市级代表作名录73项和两批县级代表作名录101项。

Ⅲ 六盘水市的民间美术形式用途及艺术特点

传统美术:我市的少数民族在解放前大多没有自己的文字,文化是靠口头文学和服饰艺术、绘画等形式来表达。他们不仅将各自民族的历史融于口头文学中,也描绘于服饰艺术中,成为传世的“无字史书”,在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梭戛箐苗彩色服饰、南开小花苗花背艺术、布依族服饰等。
传统技艺: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都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基本涵盖了各类别的器具或物件,同时也蕴含着古老的技艺信息和民族文化信息,如苗族服饰制作工艺、布依族服饰制作工艺、苗族芦苼制作、直箫制作、花背制作工艺、刺绣工艺、织布工艺、盘县老厂的造纸工艺、盘县砂陶制作、六枝布依族油团粑制作、背兜制作工艺、竹编工艺、剪纸工艺等等。
二、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构想
(一)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1、八大山自杞国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资源评价: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俗风情浓厚,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区域内有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婚嫁习俗》、《羊皮鼓舞》等17个项目。
《彝族婚嫁习俗》:盘县彝族婚嫁习俗自古流传,是贵州乃至中国彝族婚嫁习俗的重要表现区域,盘县彝族文化区域处于贵州彝族文化圈和云南彝族文化圈的结合部,这里是云贵彝族文化积淀最古老的地区之一。其特有的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其一,盘县彝族婚嫁礼俗是千百年沿袭下来的古制,是盘县彝族深厚历史传统文化的积淀;其二,彝族的毕摩文化在盘县彝族婚姻仪式中有重要的体现;其三,盘县彝族的婚嫁习俗中展现的民族音乐和歌舞文化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其中的酒礼歌和哭嫁歌完整地以歌代言,描述了男女双方从相识到成亲的过程,俗蕴含了彝族丰富的传统文化。
《羊皮鼓舞》:盘县羊皮鼓舞是一种源于民间道坛娱神傩舞,它是一种祭祀舞蹈。最初主要流传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的刘官屯、鸡场坪、羊场等乡镇的汉族中,其中鸡场坪乡的最具特色。是一种面具舞,有判官、和尚、观音、土地、彝王五个角色。表演人数的多少视情况而定,至少不低于两个,一般是三个,也可以十几人一起表演。表演时服饰没有特殊的要求,也没有固定的跳舞场所。舞步基本上都是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伴奏主要为羊皮鼓、锣。舞者听鼓、锣声迈步,队形多变,动作原始古朴、情节随鼓锣声展开,起伏跌宕,并且充分展现了男性的阳刚大气,极具观赏性。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舞蹈艺术研究、历史研究价值。
主题定位:民俗文化。
开发区域:盘县四格、坪地、普古、松河、鸡场坪、淤泥、保基;水城县营盘、龙场、顺场、新街、杨梅、玉舍、勺米、坪寨、纸厂、双戛;六枝特区折溪等彝族乡。
保护内容:八担山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歌舞文化、节日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制度文化、古村落文化。
2、钟山区新华村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资源评价: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历史悠久,民俗风情浓厚,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此区域内有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铃铛们》、《彝族莫蒿亩》等4个项目。
《彝族铃铛们》:新华村彝族铃铛舞,彝语称“恳合呗”,是该民族为告别和悼念死者而跳的一种祭祀舞蹈。流传在民间的《恳合呗》一般为四人所跳,四个勇士,各站一方,把关四个方向,预防外敌入侵,维护中央政权,保护自己的民族和家园,跳舞之前要选“恳合”(即唱)悼念歌,按先歌后舞、先主后客、先大后小的秩序,不零不乱、井井有条。舞者左手拿彩带,右手拿铃铛(喻意为武器),腰部系一红底白边分叉式围腰,彝语称“亩仔撒喉”(意为骑马而站时所用的盔甲),无任何伴奏,全凭舞者之间相互的默契感,以手中的铃声作为节奏,歌毕即舞。该舞动作古朴简单,铿锵有力;节奏明快,场面热烈;步伐交错,进退有序;舞者腰肢前后左右扭动,或前伏后仰,或相互背驮,有步步逼人之感。舞时,族人们或打灯火照明,或鸣枪放炮、呐喊助威,整个场面犹如骏马奔腾,气势相当豪迈、恢宏,而且撼人魂魄,审美价值很高也极具观赏性。
《莫蒿亩》:新华村彝族“吹唢呐”,彝语“莫蒿亩”,别称“木唢呐”。它是居住在乌蒙山脉腹地的彝族世代相传的、在节庆民俗活动中吹奏的、以手工木唢呐、羊皮鼓、铁制镲、“Y形木棒为道具,以吹奏彝族传统曲目《迎宾曲》、《送亲曲》、《阿西里西》等为吹奏内容,以三人男性为一个吹奏组合的一种彝族传统音乐表现形式。其唢呐一支高音,一支低音,每曲唢呐曲目都有合音,是和谐音程。其吹奏特点为高音起调,低音附和,鼓音定调。其曲调主要表现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吹奏唢呐是其思想、感情流露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
主题定位:民俗文化。
开发区域:钟山区汪家寨镇新华村及周边村寨。
保护内容:新华村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歌舞文化、节日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制度文化、古村落文化。
(二)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1、青林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资源评价: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俗风情浓厚,民俗文化特色鲜明,项目基础好、水平高的优势。区域内有国家级、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舞》、《苗族民间故事》、《苗族服饰》等5个项目。
《苗族芦笙舞(箐鸡舞)》:“水城苗族芦笙舞(箐鸡舞)”是苗族同胞在聚会时表演的一种集体竞技舞蹈,该舞蹈起源于苗族“老谱”在民族斗争及生产生活中的经历,尤以水城县南开乡“小花苗”支系民族的芦笙手所跳的最具代表性。南开苗族彝族乡位于水城县北部,东接青林乡,南邻保华乡,西伴木果乡,北靠金盆乡。它是研究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对挖掘、整理、研究“小花苗”支系民族的繁衍、迁徙、征战、历史着有重大意义。它的影响面和涉及钟山、纳雍、赫章等县(区)“小花苗”族支系村寨,是黔西北“小花苗”支系民族特有的民间舞蹈艺术,也是“小花苗”支系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文化标识之一。上世纪50年代末,素有“黔西北芦笙王”之称的张文友代表中国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并得到了周总理的亲切接见。1989年7月,南开偏坡苗寨的苗族芦笙舞蹈艺术家祝兴荣、祝兴智兄弟俩在美国华盛顿举办的有中国、前苏联、日本、德国参加的四国艺术节上,以粗犷奔放的舞姿,变化多端的演技,干净利落的步伐,激烈快速的旋转及出色的脚下功夫将“箐鸡舞”推向高潮,给外国朋友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苗族民间故事》:居住在水城县陡箐乡坪箐村的“大花苗”支系是县境内唯一一个人口较少,传统文化较为独特古老的“西部方言苗族”支系。其民间故事传承久远,原始,具有与“东部方言苗族”、“中部方言苗族”以及“西部方言苗族”中其他支系完全不同的内容和特色。如已搜集到的开天辟地神话《太阳月亮怎样来的》、自然天象的传说《“闪谷包”的来历》、动物故事《小黄麂和豹子》生活幻想故事《担莫早斗虎》、《虎妻》、《莫嘎都和莫各斗彩》、《芦苇冲》以及机智人物故事《阿奴堵换妻》等,从中就可窥见当地苗族怎样从历史走来,怎样开“黑洋大箐”,怎样和恶劣的环境进行不屈的斗争,和顽强的抗争等。给人们充分认识“西部方言苗族”的不平凡的艰辛生存发展历程洞开了一道五彩斑澜的窗口。
开发区域:水城县南开乡、金盆乡、青林乡、陡箐乡等地。
2、梭戛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梭戛箐苗彩色服饰艺术》:清代初年,六枝梭戛社区的这支苗族人,为躲避战乱的冲击,经历了长途而艰难的迁徙来到梭戛的崇山峻岭中定居至今。长期以来,他们生活在特定的高原环境中,创造了独特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交往文化。在这支苗族女性的头上装饰以木制新月状“长梳”挽“发髻”为头饰的标志,同时,也以这种头饰为认同标志,并与本民族的其他支系相区别独特标志。
资源评价: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俗风情浓厚,民俗文化特色鲜明,项目基础好、水平高的优势。区域内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梭戛箐苗彩色服饰艺术》、《梭戛三眼箫艺术》等4个项目
主题定位:民族文化。
开发区域:六枝特区梭戛苗族彝族回族乡安柱村安柱寨,高兴村陇嘎寨、小坝田寨、高兴寨、补空寨,新华乡新寨村大湾新寨、双屯村新发寨。
3、马场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资源评价: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俗风情浓厚,民俗文化特色鲜明,项目基础好、水平高的优势。区域内有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直箫乐艺术》、《苗族采花节》等3个。
《苗族直箫、大筒箫艺术》:直箫、大筒箫音乐是中国民族民间器乐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贵州苗族音乐中的奇葩。大筒箫在器形也是民乐里极少见的倍低音竹管乐器,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我国民乐里倍低音乐器的不足。也是中国乐器化程度较高,可演奏复杂曲目的倍低音竹管乐器。直箫在贵州西部的部分苗族地区,不仅仅是乐器,还是礼器,与婚嫁礼仪等民俗文化关系密切。其特殊的语言方式在当地苗族生活中含有多种社会功能的文化载体。
主题定位:民族文化。
开发区域:盘县马场乡滑石板村及邻近区域。
(三)布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1、羊场布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资源评价: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俗风情浓厚,民俗文化特色鲜明,项目基础好、水平高的优势。区域内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依族盘歌》等项目。
《布依族盘歌》:布依族盘歌伴随着布依族的形成而萌发,伴随着布依族的产生、繁衍、发展而逐步丰富起来,是布依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发展至今,布依族盘歌的内容、形式、谱调等已较为完整。从内容上分,布依族盘歌涉及到了劳作、时政、仪式、爱情、生活环境、历史传说等诸多方面;从演唱场合分,有室内演唱和野外演唱两种形式;按演唱曲调分,可分为情歌调、礼教调、婚庆调、丧葬调等。布依族盘歌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伦理道德、宗教等众多领域,甚至对布依人特有的心理特征和情感倾向都有生动描述,是布依族人民记载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布依人的一部无字网络全书,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主题定位:民族文化。
开发区域:盘县羊场乡。
2、猴场布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资源评价: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俗风情浓厚,民俗文化特色鲜明,项目基础好、水平高的优势。区域内有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布依族服饰(五等装)》等项目。
《布依族服饰(五等装)》:布依族人口在水城县境内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彝族和苗族。主要居住在北盘江沿岸的猴场、红岩、花嘎、野钟、鸡场、发耳一带。各地支系装束不一,尤以猴场、红岩一带的“喜鹊布依”支系(因其长见的青年装多为白色上装配青色无袖外衣,形似喜鹊毛色,俗称为“喜鹊布依”)的五等装最具特色。其中以猴场打把村保存较为完好。五等装分为:特等装、一等装、二等装、三等装、四等装。特等装一般在办丧事祭祀场合穿;一等装在婚嫁场合穿;二等装在吃酒、聚会时穿;三等装在青年聚会赶表等社交场合穿;四等装在干活和平时穿。五等装的最多的为五至八件套,最少的为一至二件套。五等装上所用的刺绣、挑花,是布依服饰的核心和灵魂,其工艺有平绣、盘绣、辫绣、缠丝、锁扣、打子绣等。刺绣中各种技法相间,绣工严谨。传统花纹有盘龙、飞风、游鱼、蝴蝶、云勾、树叶、白果、牵牛、刺梨、稻穗等图案形式,用色多以青、紫辅底,用白、黄、绿、桃红、大红、深蓝、浅蓝等色相互衬托搭配,色调明朗鲜活,绣法或平顺满铺,或盘结缠绕,有较强的立体浮雕效果。五等装用料过去家家都有台土织布机,由自己种麻织布,制靛并染制剪裁装饰缝制。
主题定位:民族文化。
开发区域:猴场乡、六枝特区中寨乡,果布戛乡、蟠龙乡、红岩乡。
3、月亮河布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资源评价: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俗风情浓厚,民俗文化特色鲜明,项目基础好、水平高的优势。区域内有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布依族民间故事》、《布依族服饰》等项目,另外,在陇脚月亮河已经建设有《月亮河布依族文化风情园》。
主题定位:民族文化。
开发区域:陇脚乡。
(四)居都仡佬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资源评价: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俗风情浓厚,民俗文化特色鲜明,项目基础好、水平高的优势。区域内有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仡佬族吃新节》等
《仡佬族吃新节》:六枝特区箐口乡居都村是贵州省内仡佬族语言保留得较为完整的仡佬族社区。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语言基础,居都仡佬族创造了古朴、独特、神秘的祭祀文化。其中,以“吃新节”最具代表性。吃新节是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八月的第一或第二个虎场天,居都仡佬族“吃新节”便开始了,整个节日持续三天,目的是祭祀天地、缅怀祖先、祈祷丰年。它不但保留了许多远古时代的风俗信息,而且“吃新”气氛热烈,充满情趣。祭祀文化是“吃新节”的核心,其内涵体现为祖宗崇拜和自然崇拜。祭祀活动由长房主事人主持。长房主事人是本宗姓的长房长子,地位世袭。祭祀用语全为仡佬语,不准说其他民族语言。祭祀宰牛(宰马),讲求“血祭”,崇尚雄性和神力。祭祀物品除用牲畜、米饭之外,长房主事人还要上山采集数种野生植物,以此纪念祖先“开荒辟草”的艰辛。居都仡佬族“吃新节”为我们真实地记载着中国历史衍进过程中的仡佬族民俗风情,它承载着仡佬族生生不息的优秀传统文化血脉,是我们研究仡佬族原始信仰和仡佬族历史人文生存变迁的一部“活态”教材。
主题定位:民族文化。
开发区域:居都寨、松林寨、丫口寨、旧寨。

Ⅳ 贵州六盘水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贵州六盘水好玩的地方有: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北盘江峡谷、阿勒河景区、龙凤地宫、滴水滩瀑布。

阅读全文

与六盘水有什么文化遗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3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16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5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4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8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89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