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复旦大学中华文化是什么

复旦大学中华文化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4-16 16:24:18

❶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有书法、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兵马俑、玉雕、甲骨文、文房四宝、笛子、古筝、琵琶、龙凤纹样、彩陶、国画、 谦逊、礼貌、朴实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
因此,(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表现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载《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论集,东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许思园:《论中国文化二题》,《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贯穿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这五个层面的主要线索、本质和核心,"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杨宪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载张立文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2)自由精神。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3)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4)应变精神。(见刘纲纪:《略论中国民族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见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见丁守和:《中国传统文化试抡》,《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❷ 典型中国文化是谁提出的

是葛兆光提出的,原籍福建,生于上海,曾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博导。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中国的宗教史和思想史。
他讲过,什么才蠢饥是典型的中国文化。换句话说,即中国文化的特点,什么在中国比较明显,在外国不太明显,什么在中国有,外国没有,这样,带激返我们才铅差能把它称作“中国文化”。

❸ 中国前二十所大学校训及含义

1.清华大学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出自《周易·干卦》的《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宇宙刚劲有力地不停运转,君子应当效法天地,奋发努力,永不停息高洞雹。“厚德载物”出于《周易·坤卦》的《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当增厚美德,包容万物。1914年11月,梁启超到清华大学演讲,以《周易》的两个象辞激励学子,后作为清华校训。

2.中国人民大学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后来唐代学者颜师古将“实事求是”一词解释为“务得事务,每求真是也”,即把它引申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务实求真的学风。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3.复旦大学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4.南京大学

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

“诚朴雄伟”原是中央大学时期的校训,由罗家伦提出。“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励学”二字见于宋真宗写的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5.南开大学

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由校长张伯苓提出。允,即文言语首助词,这种用法源自《诗经》。允公允能,意思就是“既有公德,又有能力”。本意是要使南开学生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

“日新月异”,语本《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古代贤王商汤的座右铭,以一种动态的角度倡导积极进取、不断革新和变化,才能不断进步。

6.中山大学

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出自《礼记·中庸》,意思朴颤笑实,即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别,坚定地执行。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中山大学,亲笔题写了这则校训。

7.山东大学

学无止境 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出自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通论五古》:“学无止境,道无终极。”“学”,不仅要学习实用的知识技能,更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气有浩然”出自《孟子·公孙丑》:“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大义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气。110年校庆时改为“学无止境,气有浩然”,价值取向更明确,更符合音韵平仄要求,读来更朗朗上口。

8.厦门大学

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自强不息”是陈嘉庚先生创校时提出的,仍是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为厦大私立时期的林文庆校长确立的校训。“止于至善” 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人格理想,蕴含着生命对于至善至美理想戚帆的追求与践行。

9.四川大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海纳百川”取意自《庄子·秋水》,作为固定词语最早出自晋代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其言包含广也。”“有容乃大”则出自《尚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

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将两词连用的则是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10.中国农业大学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

出自屈原《离骚》中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饱含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民生之多艰”是中国的农情,也是中国的国情,以“解”代“哀”,更有一种敢于承担的勇气和魄力。

下句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德才兼备”即品学兼优,“知行合一”是明代大儒王阳明的着名学说,《传习录》中有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即认识事物的道理,“行”即在现实实践中运用道理,两者本就是不可分离的一体。

12.中国政法大学

厚德明法 格物致公

“厚徳”出自《易经》;“明法”取自《管子·明法》,树立法治观念,依法治国。“格物”出自《礼记·大学》的“致知在格物”,意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致公”取法于《礼记·礼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出自《管子·形势解》的“风雨至公而无私,所行无常乡”(此处“至”与“致”通),意为要大公无私、公平公正,有仁爱亲民、服务公众的社会责任感。

13.北京邮电大学

厚德博学 敬业乐群

“厚德”与“博学”分别出自《周易》和《礼记·中庸》。后半部分“敬业乐群”出自《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意为对自己的事业尽职尽责,与朋友相处和乐融洽。

14.西安交通大学

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精勤”指专心勤勉,《后汉书冯勤传》中有言:“以图议军粮,在事精勤,遂见亲识。”“忠恕”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范畴,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出自《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即尽己为人;恕,即推己及人。

15.上海交通大学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饮水思源,即不忘本之意。北周的庾信《徵调曲》中有“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之句,宋代的宗礼《大鉴禅师殿记》中有“饮水知源,自觉自悟,师岂远哉”之句,体现出常怀感恩的精神。

爱国荣校,主要来自着名国学家、教育家、交大原校长唐文治曾在《人格·学生格》中的格言:“有爱情于学校,乃能有爱情于社会,有爱情于社会,乃能有爱情于国家。”深含着由“小我”而及“大我”的文化内涵。

16.同济大学

同舟共济

出自《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最终战胜困难,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开阔胸襟与包容气度。

17.中央民族大学

美美与共,知行合一

“美美与共”一词出自该校已故名誉校长费孝通教授关于文化自觉的着名论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为不同民族间要相互尊重、欣赏和赞美对方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包容、和谐的精神。“知行合一”仍出自王阳明的《传习录》。“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即为“人与人和,知与行合”。

18.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厚积薄发,开物成务

“厚积薄发”来自于宋代苏轼《杂说·送张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要不断地在知识和道德上积累,“薄发”就是指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不断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开物成务”出自《周易·系辞上》,是指通晓万物演化的规律并按规律行事而最终成就功业。指圣人可以掌握万物的变化规律(天道),成就天下功业。

19.西南大学

含弘光大,继往开来

“含弘光大”,语出《周易》第二章《坤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含”是无所不包,“弘”是无所不有,“光”是无所不作,“大”是无所不备.“继往开来”,语出宋代朱熹的《朱子全书·周子书》:“所以继往圣,开来学,而大有功于斯世也。”

张载也有名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意为继承前人的事业,为后人开辟未来的道路,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0.黑龙江大学

博学慎思,参天尽物

由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书写。“博学慎思”仍出于《礼记·中庸》第20章。“参天尽物”出于《礼记·中庸》第22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行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至诚之人,能完成天赋的使命,帮他人完成天赋的使命,进而替上天化育万物,天地人三者合一。

(3)复旦大学中华文化是什么扩展阅读:

校训的作用

评价作用

校训对师生的行为规范有指导意义,它向所有师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校训往往设置在学校最为醒目的地方,使每一个师生经常性的看到它,受其潜移默化的心理脉冲,久而久之,逐渐受其感染,慢慢化为自己的内在价值尺度,并以此来自觉地衡量自己的行为,直至最终依据这一价值尺度来及时调整和校正自己的行为。

导引作用

校训是对历史悠远的文化沉淀的提炼,反映了一所大学长久的办学传统,当前的办学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无疑对人有一种巨大的感染作用,尤其是在长时间后,它会逐渐内化为学校师生的一种心理因子,赋予他们一种文化精神,主导他们的一言一行,充分实现自我。

激励作用

校训本身具有巨大的召力,鼓动力,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实事求是”,自身就是一个号角,具有很大的感染作用,都能很大程度上激励人们。因此,校训无论是内化为一种自在的评价标准,还是内化为一种自在的引导,最终都要落实到实实在在的激励行为上来。

❹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围很广,主要有以下这些。

一、诸子百家经典

诸子百家经典,比如《论语》、《孟子》、《道德经》、《孙子兵法》等。

十一、饮食厨艺

中国的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当然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范围是相当广阔的。希望解答对你有帮助。

❺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网http://www.chinactwh.com/
http://www.zh5000.com/ZHJD/zhjd-index.htm

纵论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哲学,每种文化都体现在这种文化的具体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上。而每种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又体现在每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中。因此有些学者把“文化”定义为是一种生活方式。中国文化也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简单地说就是在农业社会基础之上产生的文化;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农业社会基础上产生的文化。

今天我主要讲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状况。第三、概要地介绍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三个部分——儒道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曾被亚斯贝尔斯称为“轴心时代产生的文明”。所谓“轴心时代”就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先秦子学就产生在这个轴心时代中。与此同时,世界也曾产生过这样的文明,如古希腊文明、印度文明、巴比伦文明,这些文明对世界的发展都产生过重大作用。但这四大文明的历史命运是迥异的。随着古罗马帝国的灭亡,希腊文明在欧洲大地暂时湮灭了,其文化被保存在阿拉伯国家岁孝。巴比伦文明也是盛极一时,最后终绝了。印度文明的主要标志佛教在公元前6世纪由释伽牟尼在古印度创立,但它的壮大、发展则在中国。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随着佛教与本土文化(主要指儒道)的对立、冲突、融合,最后产生了宋明理学。中华文明产生之后,在中雹猜华大地上从未间断过。先秦子学儒、墨、道、法等,除了墨家在汉以后一段时间内断绝外,一直对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学以及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已经处在“无子无孙”的状态。而一种文化、一种哲学是提供人安身立命的最重要的精神食粮。人失去了精神家园,丧失了安身立命之所,就会出现焦虑、彷徨、源雀型不安。这是一种“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外不在人,内不在己”的“无处状态”——即不知道终极的追求和关怀;没有现实的关注;把自己作为完全独立的绝缘的个体;丧失本我和求真的状态。处在这样的“无处状态”中是最可怕的。希伯来文化由于对上帝的敬畏感而产生了许多宗教和神学思想;希腊文化是通过对自然、世界原始事迹的探索来显示人的本质而后获得自由;中华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则是起于对人生的忧患,这种忧患并不是基于对人生疾苦的忧患和担忧,而是对“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见不善不改”的忧患。张横渠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中最关键的是“为往圣继绝学”。我们当代知识分子应该有一种对文化、对道德的热忱追求和热爱,应该继往圣之绝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是儒道佛。首先是儒家,“不知儒家,不能入世”。“入世”就是“经世”、“济世”,凸显的是一种有为的精神,体现“现实”的特点。所以儒家的特征就是“入世、有为、现实”。“入世”,即关注人生和社会,这就是中国哲学最大的特色之所在。儒家关注生命的进程,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它重人事轻鬼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儒家的精神境界体现在《易传》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生命层次的揭示就如孟子所言的“恻隐、羞耻、辞让、是非之心”。

儒家的现实关怀,就在于对人的生命层次做了准确的解释。人的生命存在的方式有两种:生存和生活。生存的方式,就是人的自然的物质需求;生活方式,就是人对意义与价值世界的追求。孟子曾说“人异于动物之几希?”为什么古人这么担忧?就因为人一不小心就会把人之为人的那个东西丢掉了,那样就跟禽兽差不多了。其实每个人身上有两个“频道”:右边的频道控制生存方式;左边的控制生活方式。但现代人整天开启他右边的频道,很少开启左边的,有的人到死也不知道人生还有光明的一面。

儒家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追求人与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子曰:“仁者爱人也”。如何爱呢?“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中国古人把它称之为金律,包括两层意思:“自强不息”和“善为人母”,即“成己成人”。这是儒家的精髓。同时儒家也规定了最基本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恕”,这是“一言可以行之者”的,1992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会议上就把它作为全球伦理的金规则。因为儒家的“恕”有它独特的情怀:“民胞物与”、“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合一”。

儒家强调刚劲有为,强调奋斗。但人在奋斗过程中会遇到挫折,这时就需要智慧。这种智慧就是道家文化。古人云:不知道家,不能出世。它凸显的是道家“无为”的精神,体现了“超现实”特征。道家的思想还在于鲜明的批判精神:对社会文明进程中人性本真丧失的批判,即“历史发展的二律背反”——文明进步了,生产力提高了,但代价也很惨重。《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止,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食税”、“有为——制定规章制度”都是强为、乱为,这是违背人性的。《庄子》批判统治者“朝圣出,田剩无,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之道,非道也。”文明的社会应该是“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而现实的人道却“损不足而补有余”。这是极大的不公,所以道家要极力抨击。

道家认为人的不自由就在于“物役”“情累”“心滞”“意染”——被外在的物欲所奴役;被情感所负累;整个意识被污染。道家最痛绝的是这些东西。

道家对中国人的生死的体悟也是非常深刻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自然界中来,到自然界中去,这是自然之大化。道家认为生死有三个境界:“重生轻死”;“生生死死”;“不生不死”。

道家的“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子的“自然”不是指“日月星辰、列星随旋,阴阳大化,风雨博施”的自然界,而是指“天成天就”的本来状态,不管是人还是自然都是天成天就。

“佛教”的特征:“空”,即不真实有、假有。释迦牟尼提出“因缘和合”——世界万物都是众多原因和条件构成的。这个“因缘和合”指内在的原因和外在的条件谓之缘。世界万物都是由众多纵横交错的原因所构成,离开原因和条件就没有独立的存在。所以佛教由此派生出三大法令:诸形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构成的条件是时刻变化的,所以要诸形无常的。“诸法无我”就是没有一个绝缘的实体存在。世界万物包括上帝、神都是因其它条件而产生的,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但是人们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产生很多烦恼。

最常见的烦恼有八种: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无取。这并不是说佛教是消极的悲观,佛陀的本怀是“以苦得乐”。如何“以苦得乐”?佛教提出了许多法则,如“三学”、“五戒”、“六度”。“三学”就是:戒、定、慧。佛教的“戒”是对人生最容易犯的毛病开出的药方。人生有三大毛病:第一、容易做错事。于是佛教制定了许多戒律,如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这些戒律具有普遍的伦理意义。第二毛病——人心散乱,不能集中,所以佛教提出“禅定”。人生的第三毛病就是人的“无名”,所以佛教要提出“般若之智”。“般若之智”就是“无分之智”,如不二法门、平等、忍辱。“六度”指:十戒、禅定、般若、布施、忍辱、精进。佛教的“布施”,不是“财物布施”,而是“法布施”——把道理、思想无功利地无条件地传播给大家,使人人都能明鉴自己的本性;最高的是“无为布施”——给你勇气。“忍辱”是对耻辱的忍耐。“精进”是专精和进步。这里可以看到佛教要人们要向更高的境界去提升。

所谓“佛”就是人之本性超越的无分别圆满的一种存在。怎么成佛?“当下即是”——明白“因缘和合”的道理,你就能成佛;只要明心就是佛,佛并不是在遥远的他乡、彼岸,而就在你心中,心外无处可求。

儒道佛三家文化从各自的方面对中国人的生命、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影响,其终极就是寻求符合人性的最本质的存在。按照这种文化生活的人就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存在。

最后我用佛教的语言来结束今天的演讲——“境由心起”。“境”是外境,靠人的心、意念、主观去转换。这种主观与主体紧密联系,是一个意义与价值的存在;这个意义与价值的世界是由人心去创造、显现。一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价值与意义的世界也是正确的。但是处于相同的境遇、相同的状况,不同素养的人、不同心境的人认识是完全不一样的。诚如孔子所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心境”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必须继往圣绝学,提高精神境界,升华生命层次。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三种和平思想
蔡德贵在《学术周刊》上撰文说,中国具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的和平文化源远流长。英国哲学家罗素早就指出:“(中国人)统治别人的欲望明显要比白人弱得多,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礼待人并希望得到回报。”无独有偶,中国近代名人辜鸿铭在回答欧洲人民到哪里去寻找取代军国主义的新的道德力量时说:“我相信,欧洲人民会在中国——在中国的文明里找到它。自从2500年以前孔子的时代开始,我们中国人就没有发生过像今天在欧洲所看到的那种军国主义。在中国,战争是一种意外事故,可是在欧洲,战争则是一种必需。”文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和平文化资源。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三大派的和平论:秩序的和平论——儒家,行动的和平论——墨家,取法自然的和平论——道家。他们的思想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一直延续着中国的和平文化。

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在讨论之前,有必要对所用词汇的内涵做一些约定。“文化”的定义,在本文是指人类超越动物的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传统文化”是指文明史上和历史上存在过的、发生过的、被今天记忆的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以及在今天仍然被沿用或有所变异有所发展的上述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中国”和“文化”不仅指今天国家地理版图的中国,也包括历史上的中国(版图有变化),以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其它地域和其它民族;而且还涉及到中国出现之前的、中华民族形成之前的有关地域和民族的文化。

精华与糟粕是一对相互对比而存在的概念词组,在它们之间还存在着一个灰色区域或中性地带。对精华与糟粕的判断,既有主观的故意,也有客观的标准,而两者往往又存在着空间重叠区和时间重叠区,上述因素不可避免地将导致在精华与糟粕的评判上发生歧义。

有鉴于此,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时,笔者建议从如下诸多方面切入主题:

1、评判权。从时间上说,涉及前代人的评判权,当代人的评判权,后代人的评判权。从空间上说,涉及到政府(官方)评判权,民众(民间)评判权,学者评判权,以及当事人评判权。在这里,最终评判权的缺位是可以接受的。

2、评判的依据。某种文化或文化现象是精华还是糟粕抑或灰色中性,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评判依据。笔者建议使用的依据包括,一、这种文化对当事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否有利?二、这种文化对当事人是否带来生存乐趣?三、这种文化对当事人的心灵是导致堕落还是促成升华?四、这种文化是否伤害了其它人的生存与乐趣?

3、文化效应的多样性。文化不仅存在着使用者追求的功能,而且也对使用者和其它人产生着广泛的效应。这些效应既有好的,也有坏的;或者说,既可以成为好的,也可以变成坏的。这里的问题是,对某种文化的识别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应对的心态,都可能导致不同的效应。与此同时,当事人的生存状态的变化,也可能导致对同一文化的不同评判。如果人们普遍具有较高的教育程度和良好的修养,那么就可以更宽容地对待不同的文化形态,而且也可能更多地吸收某种文化的有益的一面。

4、文化形态实际上是与生存条件、生存方式密切相关的。中国北方缺水地区的人们,与中国南方多水地区的人们,他们在卫生习俗上的文化表现,可以说主要是客观条件的问题,而不是人性的差异。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信息载体对文化形态具有强大的作用,中国的方块汉字,既促成了中国大一统国家的超前形成(对比欧洲而言),又促成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诗词、对联、字谜等等文化形态。

5、任何传统文化都是该民族和该国家的生存标记或印记。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传统文化都是有其历史价值的,我们今天的人可以对其进行评判,但是不要轻易地全盘否定,也不要浅薄地嘲笑,而是应当封存其记忆,或者选择其中对今天有益的成分来继承和发展。例如,笔者曾经说京剧是“亡国之音”,其理由是当时的清朝的达官贵人陶醉其中,消费了大量的时间,失去了对西方的新兴科学技术、创新的社会管理的研究、学习和借鉴的兴趣和机会,从而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中惨遭失败;显然,这是从文化艺术的社会功能角度进行的评判,而不是从历史的综合角度进行的评判。从今天的角度来说,京剧实际上则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笔丰厚的遗产。

6、弱势群体或特殊群体的文化,以及少数人和个别人的文化。对于这些人的文化行为,评判的标准应当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有所不同。例如,某些人群或某些人的怪异、怪僻、特立独行的行为,其中有可能是由于特殊的生理、病理、心理因素所诱发的,也可能是一种超前的社会行为。

7、慎用“封建迷信”的标签。“迷信”是指当事人笃信一种并不存在的事物,这种行为在古今中外都是广泛存在的,并非封建社会所独有。此外,今天许多人所说的“封建迷信”,也不都是只有负面的社会功能和效应。例如,我国民间对灶王爷的供奉习俗里,就包含着“惩恶扬善”的良性社会功能。又如,道教的“消除五毒符”,也包含着科普的内涵,它承担着向民众普及常见有毒动物(蟾蜍、蛇、蝎子、蜘蛛、蜈蚣)知识的功能。

8、精华与糟粕的评判具有时代性,也具有现实性。古人津津乐道的文化精华,在今天可能就没有那么精华了,甚至变成了糟粕。对于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其评判往往还存在着现实的政治因素、民族感情因素、经济利益因素。在这种情况下,“纯学术”的文化评判,可能是愚蠢的或书呆子气的。

根据上述思考,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大量的精华,它们包括对生生不息的渴望,对生存乐趣的演绎,对社会的责任,对自然的亲和,对友谊的追求,对亲情的眷恋,对道义的持守,对民族的融合,对心灵的升华,对未知世界的求解,对信息文化手段的运用,对智慧和知识的尊重,等等。

与此同时,从今天的角度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存在着许多糟粕或不合时宜的成分。在笔者看来,比较突出的糟粕,乃是奴性文化。奴性文化的实质,即人身的依附,它是以牺牲个性的发展和张扬而换取的苟且偷生。奴性文化既存在于国家管理体制中,也存在于社会团体、学校和家庭之中。在上级面前,下级往往没有了尊严;在老师面前,学生往往没有了自己的见解;在父母面前,子女往往没有了发言权。

奴性文化的社会代价,主要是专制的社会管理方式,以及民族创新精神的萎缩甚至磨灭。这是因为,奴性文化的另一种说法,实际上就是强权文化,而强权文化乃是一种不理会法制、不尊重人权的文化,也是一种不公正的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多数社会成员的聪明才智被压抑了,与此同时这个民族的整体的持久的活力也就被压抑了。

事实上,抽象地或纯学术地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并没有太多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评判传统文化哪些是精华,或者哪些是糟粕,而是探讨哪些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或不合时宜了。对于不合时宜的传统文化,重要的也不是对其进行批判,而是将其封存(留而不用)或改造。改造传统文化,包括从心态上的改造和实际上的改造;所谓心态上的改造,即降低对该文化的笃信程度及其价值认同;所谓实际上的改造,即改造其不合时宜的成分,增加新的文化成分。例如,舞龙,在当初是一种笃信的求雨仪式,在今天则演变成了娱乐活动。又如,多子多福的文化观念,在今天则被优生优育的文化观念所取代。如果我们要想以德治国,那么就应当首先对不合时宜的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扬弃。

与此同时,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不仅仅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也要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文化来。中国人创造出来的新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因为中国人的血液中和心灵里都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和成分。

❻ 中国传统是什么包含什么呢

传统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1. 谓帝业、学说等世代相传。
2. 世代相传的具有特点的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社会因素。
3. 指世代相传的,旧有的。
可以说,传统是以前时代留下的一种文化,一个时代确凿无疑的观念有时候是下一个时代的难题。

人们曾普遍认为,科学的价值在于改变生活。因此,科学也就意味着对传统的修正。然而,随着生物学观念的深入,人类学家开始把对物种习性的尊重引入到对人袜猜类传统的尊重。科学与传统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人们普遍开始注意到,科学应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传统,而不是肆意破坏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因此,(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如中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表现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
有的学者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渣好山法等级伦理纲常,是贯穿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这五个层面的主要线索、本质和核心,"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❼ 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什么魅力

中华文化的魅力主要体现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动态,展示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博大精深是静态,揭示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所谓源远流长。是纵向展示中华文化的特质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世界上的其他古老文明,或中断或湮灭,而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中华文化是由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最具说服力的就是汉字和史书典籍。汉字在传承中华文明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所谓博大精深。是横向展示中华文化的特质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它体现在四个方面: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和包容性。
独特性表现在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如文学艺术的独特性;科学技术的独特性。
地域性表现在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民族性表现在一是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二是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三是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包容性,体现在既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又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❽ 复旦大学教授陈果老师:作为中国人你骄傲的是什么呢

中华文化上下5000年,未曾中断,中华民族绵延至今,未曾败落。在历史长河中,国家曾经强盛,曾经封闭,曾经衰败,但今日,国家强盛,甚至造就了盛世中华。

中华民族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接近民庆仿猛族复兴的转折点。复旦大学教授陈果老师曾这样问她的学生:作为中国人你骄傲的是什么呢?我想说,我骄傲于,我所站立的地方正是我的中国。

你为什么而奋斗,为我是一名中国人,为要建设更加美好的中国。

我想这些就是我们作为一个平凡的中国人可以做的,这也是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

❾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逗氏咐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几千年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因此我认为中国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儒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山纯在的经世治国达到完美的统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平和中正,思无邪!
其次,农耕文化、家族文化、还有一些地域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核消透,在历史的漫长演变中逐渐的形成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采的内涵。

❿ 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显着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传统纵览★: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败茄亏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农业文化★:农家、农民起义、锄头。 ★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 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 ;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①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 ②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③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④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 ⑤阴阳家(邹衍、五行察神、金木水火土) ⑥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⑦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⑧小说家( 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 ⑨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⑩医家(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 下面有着作) ★琴★: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 ★棋★: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 ★书★: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 ★画★: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传统文学★:《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 四大名着(《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 ★传统节日★: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 。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 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 ★中国戏剧★:昆曲、湘剧、京剧、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 | 京戏脸谱 中国传统文化之昆曲
★中国建筑★: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纳贺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 ★汉字汉语★: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 ★传统中医★: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宗教哲学★: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佛教、观音,太上老君;烧香、拜佛、蜡烛。 ★民间工艺★: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 ★中华武术★:太极拳、咏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 ★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 ★民风民俗★: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饺子。 ★衣冠服饰★:汉服(汉族)、唐装(汉族盘领袍)、苗服(苗族)、维服(维吾尔族)、绣花鞋、虎头鞋、伪唐装(满族马褂)、旗袍(满族)、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 中国传统服饰 汉服
★四大雅戏★: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 ★动物植物★: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 ★器物随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裹脚布。 ★饮食厨艺★: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 川、 粤、 闽、 苏、 浙、湘、徽)、饺子、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筷子;鱼翅、熊掌... ★传说神话★: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嫦娥飞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神妖鬼怪★:神仙、妖怪、鬼怪、幽冥;玉帝、阎罗王、黑白无常、孟婆、奈何桥···
中国传统文化一览表
-汉服(汉族)、藏袍(藏族)、苗服(苗族)、蒙古袍(蒙古族)、旗袍(满族)、中山装、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木屐、绣花鞋、翘头履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昆曲脸谱、湘剧脸谱、川剧脸谱、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古代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术)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筝、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箜篌、胡琴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 -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 -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 -唐装(汉族盘领袍)、唐巾、深衣(汉族男装)、襦裙(汉族女装)、直裰(汉族男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满族)、伪唐装(满族马褂)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 -泥人面塑、锄头、束发戴冠(汉族)、清朝大辫子(满族)、苗族银饰(苗族)、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 -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 -汉字、数字8、6、4 -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 -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 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阅读全文

与复旦大学中华文化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38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18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8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5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0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