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沙子南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沙子南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4-17 01:37:09

‘壹’ 山西有哪些文化习俗

  1. “武氏正骨法”是一门传统中医骨伤科疗法,源于清末,迄今已有百年历史。

  2. 上党二簧,又称上党皮簧,当地称其为“土二簧”,为西皮与二簧之合称。它是一个集南北独具艺术特色的地方剧种。

  3. 土沃老花鼓是传统的群众艺术表演形式,距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清代至民国的产生、形成期,建国初至“文革”期的成熟、兴盛期。

  4. 泽州秧歌是一种流行于晋城市全境的汉族戏曲剧种。因境内古称泽州而得名。又因发源于高平东部,也称高平秧歌,陵川人称州腔秧歌,此外还有干板秧歌等称呼。

  5. 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头南村,润城镇之上伏村,自古即在“九九重阳”这天同时举办庙会。以皇城村为核心区域,波及阳城全县及泽州、沁水两县部分地区。

‘贰’ 保定市(包括其他县)有那些文化历史遗产啊

保定市拥有众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7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涿州皮影

皮影艺术,俗称“皮影戏”,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它是集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于一体,由艺人操纵用牛皮或驴皮雕刻的人物、道具,通过灯光照射,投幕在银幕上进行表演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在中国皮影历史上,还有着涿州光彩的一页。提起中国皮影史,是不能没有“涿州”二字的。有人考证,现在北京、唐山,甚至承德、辽宁一带的皮影的来源就是涿州的皮影。涿州的皮影,被称之为“涿州影”。“涿州影”传入北京,有人说是在明代晚期。1957年青年节,毛泽东观看了皮影戏寓言故事《鹤与龟》和《鹬蚌相争》。2005年中国唐山国际皮影艺术展演的举办说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项内容的皮影戏不会无声地湮没在历史中,它将再现生机。同时,“涿州影”作为涿州历史上一个亮点,也理应拂去蒙尘,发出光辉。

非物质文化遗产满城寸跷

寸跷发源于满城东于河村,据说由宫庭舞演变而来,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县文化馆组织人员深入乡村对这一濒临灭绝的古文化遗产进行发掘整理,并将其搬上舞台映屏。在1991年正月初一,由该县编排的寸跷舞《小羊倌》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北台鱼村和宋屯村文艺宣传队演出。寸跷在1996和1997年被央视三套和七套分别做过专题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涞水高洛古乐

涞水县义安镇高洛村古名“高乐”。这里距北燕侯国的初都——涞水县司徒村村北4公里,距“轩辕黄帝家庙”所在地——涞水、易县交界处的洪崖山20公里。高洛村有一种村民自愿参加、义务排练、义务演出的民间器乐演奏会社——音乐会,全名“高乐蓝旗音乐圣会”,也称“音乐大善会”。经专家学者鉴定,它是一种古老的、原生态的民间音乐,其中的祭祀音乐相传是华夏音乐始祖伶伦4800年前所创的“黄帝家庙”祭祀音乐的变存。

非物质文化遗产雄县赵岗古乐

雄县赵岗村音乐会一本民国年间的手抄本乐谱,记载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古代乐曲,经专家鉴定,其中几首在其他地方的古乐中从未发现——雄州古乐存“天籁”,该村音乐会演奏技巧较高超。由于民间活动是自发性的,而且“音乐会”不以赢利为目的,所以常常较难继续,而该村音乐会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从88岁的老人到20多岁的年轻人,四代传人共同演奏,正是这种传承有序地继承,所以该村的演奏非常有生气,在管子等乐器上音准控制很好。

非物质文化遗产定州子位吹歌

子位吹歌是冀中民间鼓吹乐的典型代表,定州市子位镇是子位吹歌诞生和流传的地方。据子位村老艺人王成奎讲述,他家已有六代家传技艺,推测子位吹歌的历史在200年以上。代表曲目有《放驴》、《打枣》、《万年欢》、《一支花》等。新中国初期,音乐家杨荫浏、曹安和整理出版了《定县子位村管乐曲集》,有乐曲34首,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1996年文化部命名子位镇为“中国民间音乐之乡”。

非物质文化遗产曲阳石雕

自西汉始,曲阳石工便用大理石雕刻碑碣诸物,初为墓碑,后亦用于记事、留言,主要陈列于寺庙,被汉武帝盛赞为“雕刻之乡”。北魏时期雕刻的佛像、雄狮已形成独特风格,作品古拙浑朴,体形狭瘦,偏重形似。大唐盛世,佛教盛行,石雕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曲阳成为我国北方汉白玉雕像的发源地及雕造中心,其雕刻流行圆刀法,人物、佛像造型丰富,衣饰调顺、文武有姿,飞禽走兽、花鸟静物等轮廓清晰,线条流畅,玲陇剔透。元代曲阳石雕艺术已享有盛名,作品造型优美,做工精细,奇巧生动,有不少作品成为传世之作,雕刻艺人杨琼所作的“一狮一鼎”作为贡品,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高度赞赏,称“此绝艺也”,并“将其编籍宫中,督燕南诸路石匠营造大都”,至今天安门前的金水桥仍放射着灿烂的光辉。清末,曲阳艺人刘普治雕刻的“仙鹤”、“干枝梅”等作品,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荣获第二名,自此有“天下咸称曲阳石雕”之说。民国中期,几家较大的私营雕刻厂,如公义兴、日新、永新等,在北京、南京等地均设有销售点。新中国成立后,曲阳3000多名石雕艺人先后参加了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军事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的兴建及天安门修复等项工程。

1995年,国务院命名曲阳为“中国雕刻之乡”。2005年5月国际雕塑协会授予曲阳“中国雕刻第一城”称号。

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沟泥人

白沟泥塑,俗称白沟泥娃娃,已有300多年历史。白沟泥塑以其独特艺术风格,多次出国展出,并做为国家馈赠、陈列佳品。多年来,“白沟泥人”与“杨柳青年画”齐名。泥娃娃最早起源于镇西的北刘庄,在十八世纪末,发端于清干隆年间,从数家糊口只末技,到风靡一方之特色,至清末,竟发展成为北方的泥人之乡。到清朝末期,白沟的南,北刘庄、辘轳把等村,几乎家家以此为业。古镇街干石桥段渐次形成别具特色的泥人市场,产品远销华北,口外及东北各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曲阳定瓷

定瓷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隋朝曲阳开始烧制粗瓷,至唐代便有白瓷生产,到北宋时期达到鼎盛,以生产宫廷用瓷而着称,定窑名列当曲阳定瓷孩儿枕时五大名窑之冠。定窑烧制的白瓷胎质洁白细腻,釉色匀净,薄而时硬,素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苏轼有诗盛誉:“定州瓷瓯,颜色天下白”。1999年为庆祝建国50周年,由国际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创作的“四海呈祥”云龙雕花瓶,刀法以定窑镌刻为主,立意新奇、高雅别致,被定为国家珍品,由人民大会堂永久收藏。陈文增独特的“瓷、诗、书”三联艺术荣获吉尼斯艺术成果之最,“小口刻花瓶”被中国工艺美术界称为“华夏一绝”。

非物质文化遗产易县易水砚

易水砚产于古易州,相传始于战国,盛于唐宋,为中国制砚之鼻祖,历代宫廷之贡品。弘治《易州志》载:砚石有紫、绿、白、褐诸色,质细而硬,为砚颇佳。唐朝曾赐易州制砚、制墨大师奚超以国姓,赐名“李超”,其子李廷圭充任墨官。随后李廷圭又将技艺传到安徽,再传入广东端西,从而带动了歙砚、徽墨和端砚的发展。到了宋代,易水砚更为赵氏皇族所垂青,名列宫廷贡品之首。宋代鉴贡家赞易砚:质地坚润而刚,颜色嫩而纯,滑中有涩,涩而不滞笔,涩而易发墨,其色尤艳。明代鉴贡家赞易水砚:质之坚润,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清冷,体之厚重,藏之完整,为砚中之首。在清代,柳叶烟、磨盘柿和砚台并称“易州三宝”,为清廷贡品。积二千年之历史,制砚师汲取了其它行业的雕刻工艺,融绘画、书法诸艺术为一体,形成了具有江南纤秀细腻和北国刚劲浑朴的独特风格。在全国砚雕界独树一帜,使易水砚成为融文化、历史、政治之内涵及各种雕塑艺术手法于一体的艺术珍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安新苇编画

被誉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生长芦苇历史悠久,早在北宋《太平寰宇记》中已有“淀中有蒲柳多霞苇”的记载。淀内有苇田十二万亩,年产芦苇七点五万吨。白洋淀芦苇特有的皮薄、节长、韧性好的特点,具有很高的天然材质美。

淀内芦苇一直用来织席、打箔,而聪明智慧的白洋淀人又赋于芦苇艺术之魂,制作出了美轮美奂的芦苇工艺画,展现了白洋淀的自然风光,具有浓郁的水乡风情,表现出独特的艺术内涵,作品畅销国内外。

非物质文化遗产雄县黑陶

中华黑陶工艺源于古老的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已有七千多年的灿烂历史。后因青铜器出现被取代而失传近四千余年。黑陶由原来人们的生活日用品,逐步发展成古朴、庄重、优美、高稚的艺术品,成为古代宫廷和官宦贵族阶层所珍爱的工艺品。

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雄县孤庄头村于1986年创办起黑陶厂,在民间老艺人与中央工艺美院专家、书画名家的帮助下,充分利用当地红胶土作原料,经过手工拉坯成型、晾晒、轧光、画线、雕花以及烧结等多道工艺程序,制作成乌黑、银灰、紫靛等多种色泽的黑陶工艺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易县绞胎瓷

绞胎陶瓷简称绞胎,始于唐代,宋代靖康之变后中断。河北易县张保军198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后,自愿要求回到农村,专心致力于绞胎陶瓷技艺的研创。经过18年来的不懈努力,他不仅使传统的绞胎陶瓷得以恢复,还开创了现代绞胎陶艺新体系(现已获得11项专利)。其作品多次被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为礼品赠送外国友人。各媒体也曾先后184次予以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定兴珐琅

定兴县顺起珐琅厂是一个有几十年立式的生产工艺美术品的专业老厂,是华北地区生产景泰兰产品的主要厂家。

景泰兰又称珐琅,始于我国明朝景泰年间,当时产品色调以兰色为主,故称景泰兰,距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

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阳纺织

高阳纺织源远流长,始于明末,兴于晚清,盛于民初,四百年长盛不衰。高阳县纺织遍天下,二十世纪上半叶,产量占华北地区三分之一,有"桂林山上无杂木,高阳花布四季新"之美誉。

干隆年间,直隶总督方观承极重农桑,在他的主持下,把种棉、纺线、织布、印染等全部工序流程绘制成16幅《棉花图》,上呈干隆皇帝,得到赏识。干隆亲笔御批,在每幅图上题诗一首,命雕刻于石上以永久保存。新中国成立后,纺织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高阳的印花布更是独树一帜。时至今日,高阳纺织再现辉煌,驶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高阳县被省政府命名为“纺织强县”。

保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壮士荆轲,燕大夫郭隗,汉昭烈帝刘备,宋太祖赵匡胤,地理学家郦道元,数学家祖冲之,戏剧家关汉卿、着名谏臣杨继盛、京剧艺术家盖叫天,东晋名将祖逖等名人志士辈出。保定教育渊源,人文灿烂,宋有州学,明有府学,清有莲池书院,北洋军阀冯国璋、清末状元刘春霖等一大批清代官员和教育家曾毕业于此。保定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祥地,曾以此培养了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李富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蔡畅、向警予等一大批中国早期革命家。保定是将军的摇篮,我国近代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就建在保定市东郊,保定军校曾培养出吴佩孚、孙传芳、蒋介石、李济深、叶挺、张治中、傅作义、陈诚、白崇禧等1800多名将军。清末保定称为学生城。这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还曾是义和团活动的重要地区,北方辛亥革命的发祥地,河北省第一个共产党支部诞生地,《红旗谱》、《小兵张嘎》、《野火春风斗古城》等都记载着保定昨天的辉煌。

燕下都遗址
【燕下都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保定城北52公里处易县县城东南。界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遗址。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已发现城垛和城门各3个。宫殿区在城址的东北部,大型主体建筑遗存武阳台,坐落在宫殿区中心,高11米,东西最长处140米,南北最宽处110米。武阳台以北有望景台(已无存)、张公台和老姆台,坐落在一条轴线上,以高大的夯土台作为主体建筑物的基址,是战国中期城市建筑上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武阳台东北、东南和西南,有三组宫殿建筑组群遗存,每处遗存为一个大型主体建筑基址和若干处有组合关系的夯土建筑遗迹。手工业作坊遗址位于宫殿区西北至东南的一条弧线上,有铸铁器、兵器、钱币、烧陶器、制骨器等作坊遗址,遗存丰富。市民居住遗址分布在东城的西南,中部和东部有大量的生活用具出土,墓葬区在东城的西北角,"虚粮冢"墓区有13座古墓,均有封土,排列有序。燕下都为燕昭王时所建,是燕国南部的政治、经济中心和军事重镇,延续时间很长,直到秦国将燕国灭亡,才被破坏和废弃。燕下都遗址出土的丰富遗存,是研究燕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实物资料。
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保定城西北21公里处满城县陵山。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墓葬。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山洞宫殿。西汉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武帝刘彻的庶兄,死于武帝元鼎四年(前113)二月,作为中山国的第一代王,统治长达42年。刘胜墓与窦绾墓均采用以山为陵的营建方式,墓道及墓室凿山而成,呈弧形,平面布局上两墓则大同小异。全墓分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6个部分,墓室中分别修建了木结构瓦房和石板房,形成了一座功能齐备的豪华地下宫殿。墓内除了华丽的陈设和棺椁外,发掘中还出土各类文物1万多种。其中仅金银器、玉石器、铜器、铁器等精品便有4000多件,各类铜灯19件,尤以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最为珍贵。刘胜、窦绾两套完整的金缕玉衣,是全国考古工作中首次发现。刘胜金缕玉衣全长1.88米,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窦绾玉衣全长1.72米,用玉片2160片,金丝约600克。满城陵山汉墓的出土文物曾赴欧、亚、美等国和地区展出,受到了国内外高度赞誉。?
紫荆关
【紫荆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保定城北89公里处易县城西北紫荆山岭上。海拔1080米,是内长城的重要关口之一。山路崎岖,易于戍守。东汉时名五阮关,因其崖壁峭直,状如列屏,又称蒲阴陉,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宋时名金陂关,后因山多紫荆树而改今名。位于居庸、倒马二关之间,合称"内三关"。关的主城分东西两部分,中间有墙相隔。东城较小,设有文武衙署;西城较大,为屯兵之地。关城东、西、南墙外有墙,形成环抱主城的三座小城池。此外,南天门两侧的阳和门外有黄土岭城,拒马河北岸有小新城(或称迤西堡城)与西城隔河相望,有铁索相连,为关城的前哨。关墙总长10516.5米。城门9座,水门4座,战台19座。紫荆关历史悠久,文物颇多。古代军用井、唐代军用碾盘至今保存完好。古栈道遗址至今清晰可辨,古印章、古货币、古代服装饰品都曾多次发现。这些文物为研究中国古长城、古文字、古代军事建制提供了资料。?
义慈惠石柱
【义慈惠石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保定城北60公里处定兴县县城西北石柱村。柱身刻有《标异乡义慈惠石柱颂》,颂文3000多字。全柱分基础、柱身和石屋三部分,通高6.65米。基础为一巨石,近正方形,东、西两边各长2米,南北略短,基石上有覆莲座柱础,雕刻粗壮有力。柱身高4.5米,呈不等边的八角形,用两根浅棕色石灰石垒接而成,自下而上每高1米约内收2.5厘米,颂文和题名刻在柱身各面,笔法古朴苍劲。柱身的顶端有一块长方形石板,是石柱的盖板,又是石屋的基础。石屋建于石板之上,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四阿式屋顶,雕有柱、大斗、方窗、阑额、檐椽、角梁、瓦垄和屋脊等。义慈惠石柱造型奇特,为研究南北朝时期古建筑提供了极其可贵的实物例证。颂文记述了北魏末期统治阶级镇压杜洛周、葛荣农民起义的情况。定兴一带曾是农民义军和北魏王朝军队激战的地方,起义失败后,人们收拾遗骨集中埋葬,立木柱作为标志,北齐河清元年(562)统治者将木柱改为石柱,并加刻题额、颂文。?
易县道德经幢
【易县道德经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保定城北60公里处易县城内龙兴观旧址。幢高约6米,分为幢座、幢身和幢顶三部分。幢座为一石雕仰莲。
定窑遗址
【定窑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保定城西南60公里处曲阳县涧滋村和东、西燕川村一带。该县曾属定州管辖,故称定窑。

定州开元寺塔
【定州开元寺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保定城西南62公里处定州城内南门里东侧。
阁院寺
【阁院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保定城西北150公里处涞源县城西北隅。现存建筑有天王殿、文殊殿和藏经阁,坐落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
开善寺
【开善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大寺"、"大佛寺"。位于保定城东北60公里处高碑店市原新城县城内东北角。系唐时所建,明清重修。
慈云阁
【慈云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大悲阁。位于保定城北51公里处定兴县城内十字街中心。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五月。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重修。嘉庆二十五年(1820)再次重修后改名。元大德年间,龙兴寺主持僧宝德因旧大悲阁毁于兵乱,发愿重建,大德十年落成。龙兴寺原有前、中、后三部,现仅存中部之阁。阁坐北朝南,南北长12.6米,东西宽11.4米,平面近方形,高约13米,重檐歇山布瓦顶,上下皆面阔3间,进深3间。砖木结构,檐下有斗拱承托,工艺精巧,彩绘华丽,宏伟壮观,保存着元代建筑风格。明御史李荩有碑记。
北岳庙
【北岳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保定城西南83公里处曲阳县城西部。始建于北魏宣武帝年间(500~512),为祭祀北岳之所,历代沿袭成制,至清顺治十七年(1660),均在此遥祭北岳恒山。
古莲花池
【古莲花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保定市区裕华西路南侧。地处保定旧城中心,占地面积3.15公顷,池水面积0.79公顷,是中国北方现存最早的一座实景园林。唐上元二年(675)在临漪亭的基础上建立。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投降蒙古的金将张柔,由满城移驻顺天军(金代保州为顺天军节度使驻地),重新修筑城垣,引水入城,疏浚河道,重修莲池。从元至今700余年来,时为别墅,时为书院,时为宾馆,时为行宫。1921年修复莲池时,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书"古莲花池"四字匾额,至今仍用该名。莲池园林以池为主体,临漪亭为中心,主要建筑有水东楼、藏书阁、藻咏厅、君子长生馆、响琴榭、高芬轩、寒绿轩及临漪、濯锦、洒然、不如、六幢、观澜等亭,宛虹桥、曲桥和元建白石桥等,构成"湖中有景,景中含诗"的优美画卷,使人领略到古典园林之美。莲池东廊为碑林,有清干隆、嘉庆、道光等皇帝御笔碑文7通,北廊壁上嵌有明、清书法家书写或临摹的碑碣88方。古莲池兼南北园林之美,有"城市蓬莱"、"三湘七泽"、"小西湖"等美誉。1988年,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秀丽的风光跻身于"全国十大名园"之列。?
直隶总督署
【直隶总督署】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保定市区裕华西路99号。清代直隶总督处理公务的衙门。该署前身可上溯到元朝,世祖至元七年(1270)顺天路(后改保定路)总管府治中周孟勘修建了宣化堂,作为衙署,明初为保定府衙,永乐年间改作大宁都司署。入清以后,几经变化修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奉谕大兴土木,改建为直隶总督署,直到1911年清朝灭亡,历经8帝182年的历史,始终为直隶省的军政枢纽机关。驻此署的总督有74人99任次,着名的有李卫、方观承、刘墉、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人。历史内涵丰富,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誉。民国以来,则为直隶督军、川粤湘赣经略使、直鲁豫巡阅使、保定行营、河北省政府驻地。占地总面积3万余平方米,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以两条南北更道相隔,主体建筑在中路,共五进院落,均为青砖起脊小式硬山建筑,保留了雍、乾时期的风貌,是中国北方典型的清代衙署建筑。中路主要建筑有大门、仪门、大堂、公生明牌坊、二堂、官邸、上房,并配以左右耳房、厢房等,整体建筑以甬道及各堂正中为中轴线,院落之间,穿堂而过,正厢房之间,廊庑相通,意境深邃,气氛庄重。是中国目前惟一保存完好的清代省衙。
清西陵
【清西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保定城西北80公里处易县梁各庄西。是清朝皇室陵墓群,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占地面积100余平方公里。先后建有帝陵4座:雍正泰陵、嘉庆昌陵、道光慕陵、光绪崇陵;后陵3座,妃陵3座,王公、公主园寝4座,共14座陵墓,葬76人。泰陵是雍正皇帝的墓陵,建于1730~1737年,建筑最早,规模最大,是清西陵的中心。其他各陵寝分别位于东、西两侧。泰陵自最南端五孔石桥算起,沿神道往北依次建立了石牌坊、石象生、隆恩殿、方城明楼和宝顶等50多座建筑物。1803年建成的昌陵为嘉庆皇帝的陵墓,规模与泰陵相仿,宝顶比泰陵还要高大。道光陵墓规模小于泰、昌二陵,但楠木隆恩殿却别具一格。光绪崇陵是中国帝后陵中的最后一座,于1915年建成,范围规模虽小,排水系统却很完善。清西陵拥有宫殿1000余间,石建筑和石雕100余座,陵区内松柏如海,宏伟壮观,富丽堂皇。
大慈阁
【大慈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保定市区东大街南侧,北大街南端。为保定古八景之一,称"市阁凌霄"。又名大悲阁,亦称真觉禅寺。原建于宋金时代。现在的大慈阁是干隆年间被焚以后重修的建筑,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清河道署
【清河道署】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保定市区兴华路西端路北。坐北朝南,建于清道光年间。最早是清代的地方政府行政机构,后成为军阀王占元公馆,抗战胜利后为国民党28军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归河北省供销合作总社,现为保定市离休干部寓所。现存门楼,后面是三进院落,各院独立,院之间原有穿堂过厅。院内有东、西、北房,无南房。前院和中院正房面阔7间,后院正房面阔5间,进深1间,房屋之间庑廊相连,硬山式。现存建筑完好,仍保留着清末官宅的特色。?
淮军公所
【淮军公所】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保定市区环城西路南段。是一座具有江淮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所址初为县城隍庙、土地祠旧址。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化高等军事学府。位于保定旧城东偏北2.5公里处,占地100万平方米。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
【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为陈幼云祠堂,1984年改今名。位于保定市金台驿街西端原育德中学内。曹锟故居光园
【曹锟故居光园】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保定市区裕华西路中段路北。最早是明朝大宁都司右卫署故址。冉庄地道战遗址
【冉庄地道战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保定城西南30公里处清苑县冉庄。抗日战争时期,冉庄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日伪军的英雄业绩,闻名全国,冉庄地道也因此驰名世界。城南庄革命纪念馆
【城南庄革命纪念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保定城西南154公里处阜平县城南庄。北靠苍山主峰,南邻胭脂河。抗战期间,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都设在这里,领导边区军民进行抗日斗争。1948年4月,在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的重要时刻,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由陕北经山西进入阜平,将办公地点设在此处。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也曾在此工作。毛泽东在城南庄召开过多次重要军事会议和整党、土改会议,并写下了《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和整党工作》、《新解放区农村工作的策略问题》、《一九四八年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等着作。1973年在此处建立了纪念馆,共占地5252.6平方米,有房屋53间,其中毛泽东居住过的旧院面积1751.2平方米,有旧房21间。旧址院落及通往后山的防空洞保存完整。?
白洋淀
【白洋淀】国家风景名胜区。位于保定城东45公里处。地处安新、容城、任丘、雄县、高阳交界处,是中国华北地区最大的浅淀湖泊,素有"北国江南"、"华北明珠"之称。白洋淀面积362.8平方公里,85%的水域在安新县境内。正常蓄水量4亿立方米,最高蓄水量10亿立方米,淀区被36个村庄和12万亩芦荡分割成大小不等的146个淀泊,其中百亩以上的大淀99个,有白洋淀、烧车淀、捞王淀、马棚淀等。因白洋淀面积最大(约89万公顷),故以其命名。河淀相连,沟濠纵横,水村田园交错,芦荡荷塘星罗棋布,是旅游度假胜地,有"西淀风荷"、"东堤烟柳"等八景。白洋淀不仅有秀丽的风光,还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北宋名将杨延昭曾在此屯兵御辽,抗日战争时期淀上游击队--雁翎队令日本侵略军心惊胆寒。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白洋淀旅游资源不断得到开发,新的景点不断建成,一年一度的"荷花节"引来众多的海内外游客。?
凉城风景名胜区
【凉城风景名胜区】河北省风景名胜区。凉城即涞源县城,地处河北省西部太行山、燕山、恒山三山接壤,涞水、易水、距马河三源交汇之处,东南距保定150公里,东北距北京200公里,是京、津、保、石旅游圈上的重要风景区。狼牙山
【狼牙山】以八路军五勇士浴血抗击日寇舍身跳崖而闻名于世。其实,狼牙山还是一座雄险奇伟,景色秀丽的名山。早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狼山竞秀”就是当时燕国十景之一。
顺平腰山王氏庄园
【顺平县腰山王氏庄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顺平县腰山镇,距保定市25公里。

‘叁’ 静逸先生《舌尖上的味道》之建水过桥米线

文/朱思宇

过桥米线是建水最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风味美食,因其吃法独特、过程有趣、肉片鲜嫩、米线爽口、汤鲜味美、名字优雅、故事传奇,现已在云南及国内外久负盛名。

米线历史

米线,作为一种传统风味食物,古烹饪书《食次》之中记米线为“粲”。人们习惯叫米线“酸浆米线”、“酸粉”、“干米线”、“米粉”。其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及酵素等具有熟透迅速、均匀耐煮不烂爽口滑嫩煮后汤水不浊易于消化的特点特别适合火锅和休闲快餐食用。

《食次》一说即为《隋书》所记《食馔次第法》,南宋时散佚。“粲”本意为精米引申义为“精制餐食”。齐民要术中谓“粲”之制作先取糯米磨成粉加以蜜、水调至稀稠适中灌入底部钻孔之竹勺粉浆流出为细线再入锅中以膏油煮熟即为米线。以精米磨成精粉又以精粉制成精致食品因尊称米线为“粲”。又因其流出煮熟乱如线麻纠集缠绕又称“乱积”。

至宋代米线又称“米缆”已可干制洁白光亮细如丝线可馈赠他人。陈造清改《江湖长翁诗钞·旅馆三适》曰“粉之且缕之一缕百尺缰。匀细茧吐绪洁润鹅截肪。吴侬方法殊楚产可倚墙。嗟此玉食品纳我蔬簌肠。七筋动辄空滑腻仍甘芳。”时又有徐南卿《招饭》诗句“米缆丝作窝”可见其时米线干品为鸟窝状与如今昆明所制干米线如出一辙。

明清之时米线又称作“米糷”。宋诩《宋氏养生部》曰“米糷音烂谢叠山云‘米线’。”其制法记有两种。其一“粳米甚洁碓筛绝细粉汤溲稍坚置锅中煮熟。杂生粉少许擀使环节折切细条暴燥。入肥汁中煮以胡椒、施椒、酱油、葱调和。”其二“粉中加米浆为糨揉如索绿豆粉入汤入釜中取起。”

如今云南米线制作仍有两法:其一取大米发酵后磨制而成俗称“酸浆米线”,其工艺复杂,生产耗时费力,然筋骨好,滑爽回甜,有大米清香,为传统制法。其二取大米磨粉后直接放在机器中挤压,靠摩擦的热度使其糊化成型称为“干浆米线”,其晒干后即为“干米线”方便携带贮藏。食用时再蒸煮涨发。干浆米线筋骨硬、咬口、线长但香不及酸浆米线。

建水米线

建水米线起源于何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据县城鸡市街现存的米线石缸上镌刻的"嘉靖庚午年春”字样和民间传说推断,约在明朝中期,最迟也不晚于明嘉靖,建水就有了榨米线的作坊,出现了米线这一最具地方特色的风味美食。当地老人传说明朝宣德年间,建水的凉米线,凉卷粉以及烧豆腐等小吃已经出现,城内的各条正街,城外的东门三条街(即现今判腊的东正街、鸡市街和马市街等),城北外的中和街(即现今的韩家铺和灶君寺街)已出现经营肉汤热米线,热卷粉的小吃铺和馆子。

清代初期,建水米线制作技术不断成熟,生产也达到了相当的规模,特别是用南庄大白米与西门水榨出的米线为最佳,其榨岀的米线筋骨好,拉丝长,有人曾把大板井水榨的米线拿到西门城墙上放下来,米线落到城墙脚的地面上依然不会断裂,故在民间流传着"板井水,榨米线,拉出几掰不会断”的民谣。

建水米线从明朝始制到20世纪70年代,一直沿用土榨的方法,即采用人工踩压为动力,利用木榨的杠杆原理进行压榨米线,需经过选米、泡米、磨浆、压浆、成饼、舂磕、成筒、压榨、冷却等耗时费力的复杂工序,才能制作出一流品质的米线,现在大多以机械化设备代替了手工压榨,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机制更加标准精巧,只是在口味上略有差异。建水甸尾乡铁所一带,立春后所榨米线晒干后中间有孔,称为空心米线,只能在当时才能吃得到的美食。

当时的建水米线,主要有凉米线和热米线两种吃法。凉米线一般以素食为主,讲究配料。主要有甜酱油、辣椒油、芝麻酱、花生酱、芥未、豆豉汤、二酒醋、焯韭菜、香花生米等佐料。用以上调料加工而成的凉米线,酸甜适中,味道鲜美,食之能开脾健胃,增进食欲。后来随着饮食技术的完善,品种不断增多,呈现了大锅米线、小锅米线、过桥米线等专营食馆。临安府城外的石桥、锁龙桥、鸡市街、马市街、南门外、西门外及府城内的如意巷等地,都有许多榨米线的作坊。据说当时的食馆与米线作坊配套使用,即饮食馆靠街面,作坊在后院,部分米线作坊的附近,还设有专卖氽肉汤的馆子和摊点。掘正滑

过桥米线的吃法非常灵活:一种是汤和米线统一由饮食馆配制,一碗盛汤,一碗盛米线,顾客买后即可食用。另一种是餐馆设在米线作坊附近,专卖氽肉汤,顾客买好汤后,又到米线作坊去买质量好,价位适中的米线来食用。过去的建水,吃过桥米线,多数是自带氽用的原料来的。若要吃氽肉米线,便在东正路旁卖猪肉的地方买上一小块脊肉,当然夹层肉最佳,再在过街楼处买上两根草芽和一点芝麻菜、地椒等,交给卖汤的师傅,由其代为加工成过桥米线汤,再到柜台上取一碗米线交给厨师,由其烫过后将米线挑到另外一碗中,犹如过桥,付过钱后,便可食用。喜欢吃猪腰花或鸡肉氽汤的,都是自备原料。而想吃乌鱼氽汤的则由馆子供给,但草芽、地椒、芝麻菜等,还须由顾客自备,只需付鱼片和肉汤钱。总的来说,只要你能说得出来,经营者就会竭尽所能,让您满意品偿到各种米线美味。

从明朝至清代,随着过桥米线制作技艺与消费市场的成熟,对其汤料很是考究,全用猪脚肉、鸡肉和腿棒骨、火扇骨、脊椎骨熬煮。每天用的过桥米线汤,只熬三锅汤。待汤熬好后,将其盛于大缸中,再加入一瓢凉水,用铁勺拌匀,据说此法可使肉汤保持鲜味。氽肉汤的品类也多起来了,名目叫法各不同。

主要有:一、鹭鸶抬鱼。即用高温的猪、鸡、鸭肉汤氽猪脊肉薄片,再撒上草牙段。其浮在汤上的草芽为鹭鸶,落于汤下的肉片喻为"鱼"。二、乌龙奔大海。又称乌龙钻杂草。即用高温的猪、鸡、鸭肉汤氽乌鱼薄片。其乌龙即乌鱼片,大海即肉汤,杂草即薄荷、地椒等配料。三、双凤争窝。即用鸡、鸭两种肉烹制出来的高温汤氽猪脊肉薄片。其鸡鸭被喻为双凤,两者相伴,则比作窝。四、象牙啪猪脚。即用猪、鸡、鸭汤氽加入啪猪脚瘦肉片,再加入草芽段。五、黄龙戏珍珠。即用鳝鱼薄片,青碗豆为主要原料烹制出来的过桥米线汤。六、狮子滚绣球。即在碗中的猪脊肉薄片上放上数枚如桂圆大小的酥肉,再舀高温肉汤氽入碗中,在汤中滚动酥肉被喻为绣球。七、四季长青。先在碗中放入熟的猪、鸡、鸭、鱼(剔除骨刺)肉块或片,后在肉上放适量韭菜或碗豆菜嫩尖,再舀滚烫的高温肉汤氽入碗中即成。其四种肉料象征四季,漂在汤上的韭菜和碗豆尖一片青绿,象征常青。八、美凤归巢。即在上述的肉汤中放适量的汽锅鸡肉及汤。汽锅鸡喻为美凤,碗内肉汤喻为巢。九、巧凤伴豚。即用猪和鸡肉烹制出来的汤氽鸡肉、猪脊肉片。豚泛指猪,鸡肉喻为巧凤。十、白头翁。即用冬瓜、大豆芽、豆腐皮丝、油炸豆腐加香油烹制出来的过桥米线汤。这是素食者的佳品,只有在吃斋期间,如做法会、求雨、消灾等大型宗教活动期间才有制作。

十分有趣的是,从清光绪年间以来,建水还出现过烹制菜肴配过桥米线卖的馆子。秋、冬、春有藕的时节配一盘油煎熟藕蘸佐料吃过桥米线称为吃“过十七孔桥米线”;配着一盘油煎荷包鸡蛋吃叫“喜迎财”过桥米线,把蛋白喻为“银”,把蛋黄喻为“金”,多是春节后离家到外地做生意或到个旧干矿的人买食。很多人在一起吃过桥米线可叫厨师定制一个油炸鲤鱼,配着吃叫“鲤鱼跳龙门”过桥线,“跳”是“挑”的谐音,嘴喻为“龙门”,送子女外出读书或任职多用之,有“望子成龙”之意。餐桌正中摆放着一具火锅(建水人叫吃炊)供一桌(8人)配过桥米线吃为“八仙过海”。

制作过桥米线,需经过煨汤、切片、拼盘、氽肉等工序。煨汤是决定过桥米线品质的关键所在,一般选用猪筒子骨、大阉鸡、老鸭等为原料,加水盖过,用土锅或铁锅煨4~5小时,待肉熟汤浓,香味溢出,滚锅备用。切片,选用新鲜的猪里脊、猪肝、猪腰、鲜鱼为原料,切成薄如蝉翼的肉片,用小粉水揉捏过备用。拼盘,将切好的猪鱼肉片、韭菜、地椒、香芹、鸽子蛋或鹌鹑蛋、豆腐皮等,拼在盘子里形成美观吉祥的图案。氽肉,一是将盛汤的大海碗烫热,把肉片放入,将滚汤舀入氽熟肉片,搂岀滚锅中飘浮的草芽放入海碗;二是韭菜、地椒、葱花等搁进汤里,再加上辣椒油,一勺浮油盖面,滚烫的过桥米线汤就算大功告成了。

吃过桥米线,遵循"先生后熟、先荤后素、先盘后碗”的顺序,先将盘子里的生肉片和生蛋放入汤碗,再放入酥肉、香芹、碗豆尖、芫荽、豆腐皮等将盘里的菜全部放入;最后把米线挑进汤中,搅拌均匀,即可食用。因其吃法独特、过程有趣、肉片鲜嫩、米线爽口、汤鲜味美、名字优雅、故事传奇,建水过桥米线这道具有滇南独特风味的美食日趋完善,在其民国及解放后制作和经营达到了鼎盛,大锅米线、小锅米线、过桥米线品类丰盛繁多,应有尽有,响遍滇南,并逐步传到蒙自和个旧、发展到昆明,晏请到京城,辐射到全球。

过桥米线由来

清道光年间,临安府城东门外太史巷有个叫刘家贵的厨师在鸡市街头处开了一个名叫“宝兴楼”的米线馆。咸丰甲寅年(1854年)的一天早晨,一个举止文雅、穿着讲究的人,来到他的馆中吃米线。他吩咐刘家贵照他介绍的方法做出汤来配米线吃。方法是:取一块生猪脊肉切成薄片,用小粉水揉捏后盛于一个大碗中,舀上一调羹熟猪油淋于猪脊肉薄片上并盖上数片地椒叶子,然后再舀一大勺滚烫的草芽鲜肉汤氽入碗中,另用一个碗盛米线。店主人照此做好后,这位顾客先用筷子在汤中搅拌片刻,再将米线挑入汤碗中吃起来。此人名叫李景椿,建水新桥街人,清道光乙未(1835年)进士,多年来在外省做官,任过山西宝德知州,回乡后他仿照外省人“涮锅子”的吃法,试用小粉水揉捏过的猪脊肉薄片氽汤食用,其味异常鲜美。

刘家贵对他的这种吃法感到很好奇,问道:“大新爷(旧时建水人对当地的举人、进士的尊称),你的这种吃法叫什么?”李景椿回答说:“我从桥东(锁龙桥)来到桥西吃米线,人过桥,米线从这碗挑到那碗也过桥,我是吃过桥的米线。” 随后,刘家贵采用李景椿介绍的方法烹制氽肉汤配米线卖,并以李景椿说的“过桥”来命名,“过桥米线”之名由此而来。刘氏经营过桥米线传至刘世清沿袭了四代人,现已传到刘玉珠五代人,一直使用“过桥”之名。之后,在建水经营“过桥米线”的人多起来。汤和米线统一由经营者配制,备两个碗,一个盛汤,一个盛米线,顾客买好后,用筷子先搅一搅肉汤再待片刻,然后将米线挑入汤碗中涮着吃,是最传统的吃法。

当时比较有名的除了宝兴楼,还有后来鸡市街尽头的五家血旺米线馆,因其血旺鲜红宝亮,煮熟后细嫩光滑,故又称"红宝石米线”,此五家历史较长,都是祖辈相传,经营方式大同小异。柯世安在鸡市街上所经营的鳝鱼米线,也是当时的一大名特小吃。在鸡市街过街楼后的东侧,有一家叫小洞天的米线馆,乃刘家贵的孙子所创,味道非同一般,有仙人的美食之称。从马市街过街楼走约80米左右,西侧便是清咸丰至民国初期由王福、王金亮父子两代人所开的馆子铺,经营了半个世纪,生意一直兴隆,是继刘家贵的宝兴楼后最有名的过桥米线馆。

光绪年间,建水的过桥米线传到个旧蒙自等地。民国初年,一个落户于建水的名叫邓恩德的玉溪人(其妻是建水人)带着家室到昆明羊市口处开“德鑫园”过桥米线馆,建水过桥米线传到了昆明。从此,在昆明经营过桥米线的餐馆逐渐多起来,现比较知名的有桥香园和建新园,发展到全省及国内部分城市,过桥米线便成了云南省的一大名特风味食品。 1985年,建水商业局饮食公司与北京西城区副食品公司联营的京滇云南风味餐厅在首都开业,专售汽锅鸡和过桥米线等,中央领导招待外宾、北京人及来自世界各地宾客平时在大都也可以吃到具有建水独特风味的滇南美食。

现今的建水过桥米线,已经享誉滇南,闻名全国,在品类的广度与深度上研制了不少新的风味,如氽肉过桥、炸肉过桥、扒肉过桥、香酥过桥、夹层肉过桥、牛肉过桥、鸡肉过桥、羊肉过桥、红烧肉过桥、三线肉过桥、鳝鱼过桥、肠旺过桥、菊花过桥、野生菌过桥、清真过桥等数十个系列品种。

比较有名的宝兴楼、临安饭店、山倮罗、福鑫园、同心酒店、杨二小吃丰泰路店、杨二小吃碗窑店、雷老六过桥、鼎味线鸡汤、平心缘、金线园、城南过桥、味道临安、锦荣草芽过桥、福籍菜奥城店、鹊桥菊花过桥、青青过桥、欣心过桥、徐建过桥、聚膳堂过桥、桥香园砂锅药膳过桥、泸江园、回回过桥园、刺桐关麻辣鸡、花园小吃、文斌过桥、朱记古城传统小吃、金汤银丝、维昌过桥等等。2008年5月9日,过桥米线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余家应、刘玉珠、彭建波三位非遗传承人,相信不久的将来,建水的过桥米线能遍及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宾客都能品味到如此深厚历史文化之美味佳肴!

编写到此,吾已深感建水过桥米线深厚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及精湛的厨艺水平,十分赞叹诗云:金汤熬煮四五时,荤素拼盘养绅士,白红米线过桥吃,韭菜地椒香芹配草芽,汤鲜味美回无涯。

阅读全文

与沙子南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3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16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5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4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8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89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