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吴越文化是哪里的文化吴文化和越文化又有什么不同
“吴越”这个叫法实际是江浙地区的代名词,而这个词的最早来源,是源自于吴国和越国的国名,用来指两个国家的疆域和核心地区。
从商代后期开始,太湖流域的吴人和越人就开始分别建立起了国家。在当时,吴越两个政权有着极大的深仇大恨,各自成为敌对的对象。不过,虽然两国打得你死我活,积怨殊深,但是却同属一个部落,在语言、习俗文化等方面都是同属于一个民系,可谓是“兄弟”国家。
⑵ 吴文化和越文化有什么不同为何都统称吴越文化
从地理学中,吴朗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省以及江西,福建省和安徽省的一小部分。,吴语言分配面积近14万平方公里,使用大约7000万的人口。作为中国方言,吴语已经成立,直到现象的发展,经历了20多万年。有些学者认为吴郎的原始来源应该是古代教堂。
从第一个秦到六个扇区不同地区的谐波也会不同。浙江省尹吉被称为岳,温州被称为岳叶,东浦,杨悦被称为杨悦,福建地区被称为越来越多,广东就是南岳,广西是西火或罗岳,散落在江汉地区的人叫山。
你知道吴悦的文化起源和吴越文化特色吗?
首先,吴悦文化
吴越文化依靠长江三角洲和杭州湾,北到长江天翼,西,襄阳平原,南部南阳山,东,东,东,东,东,东,东,东,东,东,东,东,东,东,东,东,东,东东,东东海洋。这里的河流,许多湖泊,适当的气候,陆地和美丽,山区都丰富,地球特殊名称,普通湖区鱼米香气,太湖流域是世界粮仓,丝绸小镇。上海不仅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的重要门户。南京和杭州是我国六个古都,杭州是世界着名的旅游城市。顶级在上海,南京和杭州,形成了最密集,最经济地发展的“金三角”地区。这是中国的宝藏,人民杰出。
自唐宋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和政治中心,从黄河流域到江南,文化中心将搬到吴悦,宋代之后,吴百年的发展,吴烨文化一直在追求所有文化在我的国家。最高。吴越文化有一个狭隘和一般的意义。狭窄的吴越文化是指春秋时期吴国文化和越南文化的综合症;广义武悦文化是指长江东南部东南沿岸吴悦人民武悦人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一般呼叫。吴越文化的范围在本书中表示,主要包括江苏,浙江和上海。
二,吴悦文化源流
现代吴语分布在长江,北部和江淮官方词的五个省份,西部和慧语,交界处,南部的交界处。在历史上,吴朗首先形成在江苏南部(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将延伸到安徽南岸和浙江北部的杭家湖平原,然后去中心部分浙江,南和西南。不同的吴语分布,新年南部北迁移民的情况也将不同。中国南方,浙江,浙江,我收到了更多北迁移民,如西金,王室南峪,丁迪金陵,中原民族归梦和他的近期。北方街道到浙江集中于吉吉县,江苏大量移民以来,近代已在钱塘江北部。因此,这些领域的吴语更有可能受到北部的影响。你知道吴悦的文化起源和吴越文化特色吗?
吴和岳在古代两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概念中。吴也叫吴,他的祖先生活在浙江南部南部的这一领域,浙江南部南部。上一年的上代,周泰王古龚的父亲紫博,钟永治在他的兄弟中制作了王子,楠本到吴,建立了吴国,春秋,杜苏(现在苏州)。越多,也越名,越是古代“越南”分支。这个国家,这个国家,传说是很多夏天。 Yue Guo在该市,它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可以在春秋时期争取武楚的平衡。虽然吴他是两个不同的国家,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地区,在太湖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活习惯和社会习俗。他们创造的文化是不同的,不同的是相同的。
吴文化的诞生是在南京镇江。南京北部的北宜阳营地重点了大规模的文化遗址。银阳营地文化上方仍然有一层湖文化,这两个文化层呈现了吴文化产生的土壤。由于南京的地理位置,镇江接近中原,导致吴文化被中原文化相对较大,这与宁邵平平平和太湖汝拉的文化显着不同。
天堂和人们仍然很自然
江南花园代表苏州,杭州,无锡,扬州等地门店,苏州花园也代表了江南花园的最高艺术艺术,所以有“江南花园,苏州花园,江南”。苏州花园设计精致,倡导着本质上的花园概念,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代表之一。苏州的狮子森林,谦虚的管理员花园,挥之不去的花园,净大师花园,Canglang受到教科文组织的约束,该组织包括在世界遗产文化目录中。在明清时期,扬州市因商人聚集而熙熙攘攘,而且有许多着名的花园,梅苏林,魔鬼,丰田,嘉轩和五英亩的花园都在明代时期着名。清代八名着名的花园(王紫玉园,媛媛,媛媛,河源,Zhihuyuan,Nanyuan,郑宇石源,花园)。经济发展促进了扬州市建设。
“天国”是中国传统想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应对“上帝”和“人民”的关系,中国人长期以来一直在思考。战国《扬州画舫录》,当天结束,地球,人作为“三人才”,最理想的境界是“天堂的协调”,所谓的“苍缺于天迪陶,天迪”的范围天地,这不是一切事物,“在自然的自然生活中,中国的智慧祖先将是良好的一致性,而且自然并具有自然和谐自然。可以说,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史离不开“天国”的概念,这影响了中国人生的各个方面。
⑶ 吴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它具有以下四方面主要特征:
1、上善若水,兼容并蓄。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吴地沿江环湖,境内水道纵横,河港交错。人民食则稻鱼菱藕,居则枕河人家,行则舟桥两便,业则渔殖蚕桑。在明清时期则成为中国工商业最发达的地区。随物赋形,融汇百川,吴文化成就其水文化鲜明特征
2、崇文重教,经世致用。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同样赋予了吴地人民聪慧阴柔、崇文尚雅的性格特征。富而思礼,安而重教。吴地文风兴盛,清朝全国114名状元中,江苏有49名,近乎其半,其中苏州籍状元26名,比例过半。
3、柔中蓄劲,雅不废俗。
至柔者至坚,吴地水文化中“隐者”和“道家”的元素发展到极致,便呈现出另外一种面貌,诚如明代张溥《五人墓碑记》中普通市民呈现的“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犹有先秦时期吴地先民“轻死易发”的遗风。吴地长时期高度繁荣,士农工商等百业融合发展,市民文化和士大夫文化互相影响,则带来雅俗并举的别样风貌。
4、惟精惟新,人巧天工。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数千年风流继世、繁华迭代,吴地传统手工技艺之精致精雅难以置信,子冈玉,供春壶,是一代大匠“技进乎道”、“匠人匠心”的生动体现。除吴地及国内外博物馆藏的丰富珍贵文物外,还有大量的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文化是开创江南古文明的源头,吴泰伯开创的基业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一个诸侯国家,吴国具有740年的历史,是历史上任何一个诸侯国所不可比拟的。
对真理的追求要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泰伯浩气存千古,肝胆留人间。世上有“江南文化始泰伯,吴歌如海源金匮(金匮即今无锡)”之说。
泰伯南下,把周朝的诗歌和无锡地区的土(山)歌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吴歌,促使古老的所谓“荆蛮文化”和北方文化结合而发展成为吴文化,无锡是发祥之地,创出了无数的光辉灿烂的无锡山歌、田歌、村歌、渔歌、圩歌、船歌、情歌......等,这都是泰伯及其后人的丰功伟绩。
有史记载可知,无锡是具有3200多年历史的古城,随着考古的进展、历史遗迹的发掘及古文物的研究,可以断言无锡的古文化还可以推到更远古的年代,而不只泰伯作吴。
⑷ 吴文化的发源地是无锡繁荣在苏州吗真的吗
发源无锡梅村(当时梅里),泰伯奔吴,开创江南第一个国家——吴国。在吴国的阖闾时代,扩充国都,迁都苏州(姑苏),正好传位儿子夫差(西施的合法丈夫),吴国进入最强盛时期
所以说发源无锡,繁荣在无锡和苏州。
⑸ 介绍一下吴越文化
西元十世纪的吴越文化
唐帝国灭亡后,东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从帝国统治下解放出来的东亚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被北方帝国殖民统治数百年后,吴越民族重获独立。吴越国位于今天的浙江及苏南一带。从西元886年开始,钱氏家族在这一地区保持了近百年的统治。钱氏父子鼓励农耕、修筑水坝、兴佛重教。在当时东亚各国中,吴越国是国运最长久,人民最安宁,经济最繁荣的国家。而杭州,这个唐帝国统治时期的三等小城,也在这短短几十年间一跃成为十余万人家的大都会,被称为“东南第一州”。
西元10世纪初,唐帝国气数已尽,各地盗匪猖獗,兵变频繁,农民起义和民族独立运动如火如荼。乱世之中,英雄迭出,西元852年一个男婴在一户普通的农户家出生了,谁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正是这个不起眼的男婴在吴越成就了一番霸业,建立了当时东亚最为富庶安定的吴越国。
杭州,唐帝国时期的一个边缘支郡,城墙单薄,战略地位险恶。在杭州刚刚站稳脚跟的钱镠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修筑城墙,扩展版图,修建堤坝,为杭州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安全,稳定、繁荣昌盛的基础。在钱镠的领导下,杭州开始了历史上最初的大规模建设。
在吴越民间建有许多钱王庙、海神庙,直到今天仍是香火不断,钱王被作为神灵供奉于庙堂,这位人间的吴越国国王在吴越百姓的信仰中,替代了能呼风唤雨的海龙王。
越州,浙东的中心,粮食的重要产地。然而由于鉴湖无人管理,堤坝破败,百姓常年受水患之苦。钱镠在位期间重兴水利,发动民工修治鉴湖,在吴越国境内到处回响着兴修水利的劳动号子。
1996年的一天,一位杭州的农民为烧砖来到山脚下取土,就是这无心的举措使得一座钱氏古墓重见天日了。古墓中布满华丽的彩绘,生动的浮雕,精妙的天文图象,考古者也发现了秘色青瓷,琳琅美玉。康陵古墓的发掘仿佛揭开了历史的神秘面纱,一时教人心驰神往,一千年前的吴越盛世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东亚佛教在晚唐帝国时期曾遭受致命性的打击。唐武宗会昌灭佛,使得佛教在北方几近铲除。然而至今我们都能在吴越地区看到大量同一时期的佛像、佛塔。钱氏家族的尊佛重教使得佛教南下,并终于在吴越国境内重新兴盛起来。也使吴越成为着名的“东南佛国”。
西元975年,宋与吴越联军攻破南唐首都金陵,南唐灭亡,宋帝国的征服之矛直指吴越。钱俶,吴越的末代国王,他内心矛盾痛苦来到先王陵庙,跪拜以泣,然而为了百姓免遭战争之苦,他没有选择抵抗,一个安定富饶的吴越国再次被北方帝国吞并,繁重的赋税和残酷的掠夺随之降临在吴越百姓的头上。钱俶没有再回来,但吴越民族却生生不息,从未消亡,他们将永远生活在东海之滨的这片沃土上。
⑹ 吴文化的发源地究竟是哪里
是太湖
吴文化的地域范围究竟有多大?根据自然环境蕴含的不同特征,物质精神方面的不同形态,相关专家研究认定,吴文化的地域界定是:以长江下游三角洲的中心地带。形象地说是以太湖为腹心,沪、宁作首尾,苏锡常、杭嘉湖为节肢,旁及镇江、南通、扬州的一个地域整体。
作为吴地腹心的太湖,应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太湖文化作为一种大文化,涵盖了先吴文化和吴文化。却有人误将太湖文化当作吴文化的一部分,譬如那部电视宣传片《水天堂》的解说词,就是这样写的:太湖骑在苏州这匹已经奔走了两千五百多年的竹马上,风韵动人地摆动着不老的青梅……
吴文化起源于太湖,其开创则源自吴地始祖泰伯及其弟仲雍。他们为让王位,离开岐山来到太湖,立国“勾吴”。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都被习惯地称为“吴国”。后世人就以“吴”字作为这一地区的代称或简称,也作为这一地区的文化符号。“吴”是会意字,《说文解字》解道:“吴,大言也。从矢,口。”“口”表示呼喊,“矢”系人在奔跑时回头反顾的象形。这是早先居住在陕西一带狩猎者——吴人的原始意义(笔者姑且称其为“先吴人”)。上古“吴”字,是后世“吴”、“虞”两字的原始文字,狩猎者为诱捕猎物,往往身披兽皮,所以在吴字上也加上“虍”字头作“虞”,故先秦以前,吴、虞两字相通,因此,吴人也可称“虞人”。至今在常熟还有以“虞”命名的地名,如虞山、虞城。
确切的说,泰伯奔吴,应是泰伯奔“湖(太湖)”。早在炎黄之时,随着炎黄部落的东扩,先吴人就大规模东迁。到尧舜时,先吴已有多支系迁徙到太湖流域。泰伯奔吴后,学江南之俗,荆蛮文身,刀耕火种,渔猎为业。《吴地志》载:泰伯“以‘鱼’为图腾,并建立‘吴(鱼)国’(吴语“吴”“鱼”音义相同)”。吴文化从此揭开了序幕。先吴人也由内陆山区的虞人、猎人,变为水乡泽国的渔人、农人。同时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农业技术和手工业技术,使黄河流域文明与太湖流域土着文化相融合,推进了太湖地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勾吴文化”。并历经了越楚齐鲁等国的频繁交战兼并、春秋战国时的相互交融整合,直到六朝前期才走向完善,形成了兼容并蓄的独特的吴文化。
而泰伯奔“湖”前的史前文化,包括新、旧石器时代太湖地区土着人创造的文化,人们习惯称为江南土着文化的远古时期,或称之荆蛮文化、先吴文化。其实这段吴文化的原创时期,也就是太湖文化。人们发现,一万年前太湖地区就有古人类活动。如旧石器晚期的太湖三山文化、马家浜的稻作文化,作为吴地的史前文化,比之于中原地区也有辉煌时期。太湖流域河网稠密,湖荡众多,雨量充沛,气候温润,是我国着名的水乡,适合农业的发展,种植水稻的历史十分悠久。考古发掘证实,马家浜文化类型的苏州唯亭草鞋山,就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区之一,在吴县澄湖和吴江梅埝龙南遗址等处,也发现了史前水稻遗址,并有一套较为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与生产工具。太湖流域及良渚大小墓地出土的数量不等、精致不一的陶玉器等随葬品,显示了吴地先民的卓越智慧。漫长的太湖文化(先吴文化)所创造的史前文明,对华夏文明产生了很大影响,为随后而来的勾吴文化乃至整个吴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打下了良好基础。
⑺ 谁能介绍一下吴文化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吴文化即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吴地,一般说来即是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一线以南地区,东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区。若以吴语来说,则南可至浙江温州、永嘉之地,东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扬州以东沿江一百里宽的狭长带,西至镇江丹阳的交界处。
太湖中的吴县三山岛发现了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晚期遗址,表明至少从那时起吴先民已在本区域生息繁衍。近年来,濒临长江的张家港地区,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遗址,其中最早的距今有7000年的历史。阳澄湖畔的吴县草鞋山遗址(堆积有 10个文化层),它能完整地说明本地区的历史演进。第十文化层为距今六千七、八百年左右,此时的先民们已过着定居生活;住在木结构的建筑里;从事渔业和农.业生产,已大量种植经人工栽培的粳稻;已有猪、狗、水牛等家畜饲养;从获得的三块纺织品残片可知当时织造技术已相当发达,图案艺术相当高超,操作工艺相当精湛。五千多年前的吴兴钱三漾遗址出土的绢片丝带表明:家蚕首先是吴地吴人养育的;缓丝织丝的技术,不仅发祥于本区,而且遥遥领先于全国和世界。这遗址还出土有五千年前的农具——省河泥的干部,这表明本区的农技水平早居全国最先进的地位。又如吴江海堰、团结村等遗址中出上有彩漆绘的陶器,时距今五、六千年间。更使全世界叹为观止的是良港文化的玉器(钱塘江流域有大量的发现),无一不被列为精美绝伦的珍品。这一“玉文化”不仅表明了吴越先民的智慧才能、生产水平,而且对我中华民族从思想、观念、社会制度、民族性格乃至建筑风格、审美情趣等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考古与上古史告诉我们,历史上本区域发生过两次大的洪灾,先民们一支渡海北上,一支过江入淮进中原,人数很多,还有少数残留于台地山麓。进入淮北中原地区的史称“九黎”、“三苗”,经黄帝、尧、舜、禹等逐次征伐、臣服,渐融合成为华夏族的一支。原留在台地岗坡上的少数支族随后也渐次发展壮大。在周代,宁镇、太湖两区域的先民组合一体——即春秋时代赫赫有名的吴国。它在传承良清文化的基础上,交融进了一定程度的北方中原文化、西面的楚文化与南面的越文化,创造出了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有重大意义的吴国文化,即吴文化中极重要的一个历史阶段。限于篇幅,仅举其两个突出方面:一是军事领域,居当时中国的最前列。吴国不仅有几万精良的陆军,而且有一支编组的强大水军,其主要战舰长达十丈,每舰战车达百人之多。吴国兵器之精锐,在当时首屈一指。更具旷世意义的是,它孕育了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及其名着《孙子兵法》,至今还具有极大的生命力。二是由伍子胥督造的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姑苏城,乃“中国历史第一古城”, 2 5 0 0年来原貌仍存,这不仅在中国即使于全世界也难觅其偶!
由于我国南方与北方的自然环境差别很大,尤其太湖流域,水乡泽国,域内的地区性特别强,多元性明显。由于这种自然环境差异,必然导致经济发展与生活方式的差异,进而导致居民的气质、习俗、风情,意识、观念以及审美情趣的差异。吴人从上古时期起,就显得秀慧、那腻、柔和、智巧与素雅。以后随着历史上北方一次又一次的大战乱,大批的北方地主、官僚、文上一次又一次地流徙吴地,他们的生活习气,加深了吴地吴人的上述特性。到唐与两宋时代,吴地城市经济、城市火化空前繁荣。特别是在明清期间,吴地中心的苏州,在人口、财富、工农业生产、国内外贸易以及文化、教育、学术、艺术等主要领域都跃居全国“第一大都会”,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在这里孕育,从而使吴文化的内涵特别丰富,特性更加鲜明,生命力十分强大,辐射全国甚至海外不少国家和地区。
苏州城建于公元前514年,是“中国历史第一古城”(第二古城是成都)。城周长近四十里,与当时首都洛阳相仿。水陆双棋盘格局,独一无二。城内宫室、花园、寺庙、茶室、酒楼、河道、桥梁之多之美之丽之巧,无他城可伦比。距今2500年左右吴人言僵(子游)求学手孔子,返回吴地后大力传播孔儒之学,被誉为“南方夫子”。汉代吴地郡学林立,诵读之声不绝于途。隋唐时创建科举制度,分科学校应运而生。至宋朝,府学县学,里、村的社学、义塾以及寺院经办的经舍,遍布各地,而且由学者主持的书院也以吴地为盛。明代,苏州地区有社学七、八百所,清代更见发展,凡少年子弟均可入学就读。吴人好读书,已成为传统风气。正由于这种深广的教育基础,故明清两代苏州一府的进土、状元人数遥居全国之冠。
杰出的文学家代有辈出:陆机、陆云、昭明太子萧统、韦应物、陆龟蒙、范仲淹、范成大、高启、文征明、冯梦龙、金圣叹等享有盛名。通俗文学大师冯梦龙的《三言》在中国文学史上居很高位置,冯氏对《吴歌》的搜集整理与创作有着历史性的贡献。吴歌乃吴人尤其下层劳动者所创作的民歌,其形式、内容与感染力远较着名的刘三姐山歌优美动人。它源远流长,战国时的屈原就称羡吴歌的优美动听,而且历史、社会影响大。明清两代,全国主要城市都有专以演唱吴歌为专长的艺伎传唱,如着名的王翠翘、陈圆圆、童小宛等。崇祯皇帝的宠妃田妃、袁妃也均以这一技艺来取悦皇帝。当时普通百姓亦以会唱吴歌为时髦。笑语为我国一支最古老的语种,迄今稳定少变。唐代语音学家陆德明常以吴音去注释古代经传。吴语自先秦时起,就享有“糯软甜脆”的赞誉,精场帝也以效说吴语为荣。到明清时期,大凡上层人士,尤以妇女如妃嫔、名妓,下至戏曲演员、江湖艺人,均以操吴语为时髦。
戏剧曲艺,独树新帜。着名的昆剧孕育于明代的吴地,自此苏州就成为中国传统戏剧最重要的发祥地与大本营。剧作家、剧本、演员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在全国居前列,至今依然为海内外所注目。评弹将评话与弹词合为一体,操吴语,博采小说、戏曲、诗歌、音乐、相声等表现手法之长,熔说、噱、弹、唱、演于一炉的综合艺术,深受群众喜爱,还有中华民族的轻音乐“江南丝竹”,于音乐天地里独树一帜。
吴中古典园林曲折幽遵,小巧玲球,变化有致,在构思、布局、造型上深蕴诗情画意,艺术与自然之美和谐地统一。城市建筑与居民的风尚、习性都讲究艺术化、典雅化,这是吴人的一大特征。
吴门的书画艺术为举世公认。沈周、祝枝山、唐伯虎、文征明等在世时,就为国内外人士所钦佩。那时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人士,都以得沈、唐、文三人之书画为一生中之殊荣。
手工工艺精巧优良,不仅在历史上曾独步全国,至今在丝绸、刺绣、木石雕刻、灯彩、制扇等方面仍为海内外人士所叹服。丝绸、刺绣之精美绝伦,红木家具及雕刻技艺世无其匹。苏州灯彩与苏扇之华美精巧曾在历史上享第一之誉很长时间,兹仅举两小例以一斑窥全豹。①担相。用泥捏成各种人物面相,肢体以香樟木做成,手脚都能活动,再配上四季农饰,组成各种艺术场景摆设,它将中国雕塑大师唐代杨惠之的技艺实用化,散布至家庭文化里去,其社会意义很大。仿照顾客的相貌,哪怕额上一块小疤都能维肖维妙地捏出来。②清朝前期,山塘街上有一种制作场店,能以一根发条作动力,制出像“童子拜观音”、“搅娥奔月”等高级玩具,不仅人物四肢眼嘴都能动作,就连月中的小玉免也能一下一下的捣药。“工巧绝伦,举国无双”,确是历史的真买写照。
吴中的饮食文化素以高、精、雅、鲜享誉全国。吴地不仅有自成体系的“苏帮菜”以及一大批高档菜馆酒楼,更以普通百姓家家讲究日常肴菜而名闻遐尔。历史上“船菜”特具水乡地方特色,苏州的传统风味小吃及糕点糖果,其品种之多,门类之全,质地之佳,滋味之美,形色之巧,千百年来一直令海内外人士赞不绝口。
人文景观“聚宝盆”的吴地民俗是吴文化的又一代表。在历史上它就以博厚丰繁饶有兴致而称绝全国,而且无论其衣食住行、生产劳动、爱情婚姻、人生礼仪、生老病死、节令玩耍等等无一不多姿多采,别具一格,而且不少方面还品位高级。比如,明清时代的八月中秋节除通常的赏月吃月饼食菱藕外,还在虎丘山上举行通宵的全民性的戏曲演唱竞赛;又如每年清明、七月半及十月初一三节至山塘街“看出会”,好比西方许多国家最隆重盛大的“狂欢节”,其内容奇特丰富,传统色彩鲜明浓烈,传唱至今的古代中国民歌〈大九连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两处好地方……”足以为证。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吴文化是一种具有鱼米水乡特色的“才智艺术型”地方文化。它有五个本质性属性:水文化十鱼文化十稻文化十蚕桑文化十船文化。它又孕育于“重群体、答道德、讲究和谐、崇尚中庸之道”的大中华文化母胎之中。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就凝炼出了它的“秀慧、细腻、柔和、智巧、素雅”的社会文化特征。
正由于这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特征,导致了吴地吴人千百年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持久不衰地繁荣昌盛,而且也使它具有较诸其他地方文化更强的开放性、吸收性与融汇性的特点。因而也可以看成是某种经济型的文化。优秀的吴文化必将对祖国的四化和统一大业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⑻ 吴越文化到底起源于哪里
浙江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境内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鱼米之乡,被称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
吴文化和越文化,都起源和发展于长三角地区。在古代,吴和越是活动于今长江以南的东南地区的原始居民,是东南地区的两个土着部族。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这两个部族实际上同属于古越族”。百越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分布于我国东南及南部,甚至越南北部的广大地区也有百越的足迹。
自商末周初起,吴和越两个国家分别在今天的江、浙地区逐渐形成,并于春秋时期相继称霸。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六朝时期以前产生并存续于江浙地区的吴越文化,尚未形成一种真正具有核心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统一性和系统性的文化形态。直到六朝前期,吴越民众仍以尚武逞勇为风气。相比中原地区,吴越文化的落后是明显的。但就总体性状而言,粗犷中蕴涵精雅,是当时吴越文化的显着特征。
⑼ 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是哪个省
江苏、浙江两省
又称江浙文化
以太湖流域为中心,范围与吴语区相吻合。吴越文化可细分为“吴文化”和“越文化”,两者同源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