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学生地理文学常识
1.地理文学历史常识有哪些
海内第一山:浙江普陀山 南天一柱:广西桂林独秀峰 天下第一关:河北山海关(也称万里长城第一关) 天下第一汤:云南安宁温泉(又名碧玉拦陪谨泉) 天下第一泉:山东济南趵突泉 天下第一瀑:浙江雁荡山大龙湫 天下第一石:浙江普陀山盘陀石 天下第一峰:浙江缙云鼎湖峰 天下第一碑:陕西华山铭残字碑 天下第一村:吉林和龙县大洞村 天下第一松:安徽九华山凤凰松 天下第一洞:湖南冷水江市波月洞 天下第一佛:四川乐山大佛 天下第一龙:山西襄汾县陶寺发掘出的陶寺龙 天下第一荔:广西桂平丁香荔枝 天下第一鲜:江苏吕四文蛤 天下第一菜:江南传统名菜“虾仁锅巴” 天下第一香:兰花 天下第一江山:江苏镇江北固山 天下第一奇山:安徽黄山 天下第一奇石:福建东山岛上的铜山风动石 天下第一奇观:云南石林 天下第一福地:陕西终南山楼观点 天下第一名?:河南嵩山少林寺 天下第一古:河南洛阳白马寺 天下第一雄关:甘肃嘉峪关 天下第一名塑:山东泰山灵岩寺泥塑罗汉 天下第一洞天:河南济源县西北王屋山 天下第一纪游:明末徐弘祖着的《徐霞客游记》 天下第一长联:云南昆明大观楼门长联 我国第一高坝:位于黄河干流上的龙羊峡水电站拦河大坝 我国第一大桥:江苏南京长江大桥 我国第一大河流:长江 我国第一大瀑布:贵州白水河黄果树瀑布 我国第一大草原:内蒙北部的呼伦贝尔盟草原 我国第一大煤矿:山西大同煤矿 我国第一大锑矿:湖南冷水江锑矿 我国第一大钨矿:江西乱坦大余 我国第一大钼矿:辽宁锦西杨家仗子 我国第一大钒矿:四川攀枝花 我国第一大盐场:长芦盐场 我国第一大盐湖:青海西北部柴达木盆地中的察尔汗盐湖 我国第一深峡谷: *** 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我国第一长冰川:新疆喀喇昆仑山乔戈里峰北坡的音苏盖提冰川 我国第一高平原: *** 平原 我国第一大渔港:浙江舟山群岛沈家门渔港 我国第一大钟楼:陕西西安钟楼(高三十六米) 我国第一大省区:新疆 *** 尔自治区 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市 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 我国第一大咸水湖:青海湖 我国第一大内陆河:新疆南部的塔里木河 我国第一大稀土矿:内蒙包头 我国第一大菱镁矿:辽宁海城、营口 我国第一大水电站:三峡水电站 我国第一大图书馆:北京图书馆 我国第一大古城堡:江苏南京的中华门城堡 我国第一座天文馆:北京天文馆 我国第一大拖拉机厂:河南洛阳拖拉机厂 我国第一大桑蚕基地:浙江、江苏两省的太湖流域 我国第一大潮汐电站:山东乳山县白沙口潮汐电站 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1935年6月由茅以升主建的钱塘江大桥 我国第一大古迹铸铁件:河北沧州铁狮子(重约40吨) 我国东西第一长的铁路:兰新——陇海线 我国南北第一长的铁路:京广线 我国第一大钢铁工业基地:辽宁省的鞍山钢铁公司 我国第一大煤炭工业基地:山西省的大同煤矿 我国第一大造船工业基地:上海 我国第一大油叶岩炼油厂:辽宁抚顺 我国第一大彩色显像管厂:陕西咸阳彩色显像管厂 我国第一条大型客运索道:1983年通车的泰山旅游索道 我国第一条复?电气化铁路:河北石家庄至山西太原的石太线 我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1959年获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 人间第一香:茉莉 迎春第一枝:梅花 海门第一关:安徽宿松县小孤山 岭南第一关:位于赣南、粤北的梅岭上的梅关 东南第一山:安徽九华山 西南第一山:云南狮山 江南第一山:江苏无锡惠山 京东第一山:天津盘山 淮东第一观:江苏扬州大明寺 鹭江第一峰:鼓浪屿日光岩 千简基山第一峰:西沟仙人台 黄山第一处:玉屏峰 上海第一景:外滩 中原第一名山:河南中岳嵩山 济南第一名山:千佛山 福建第一名山:武夷山 入黔第一洞天:贵州镇远县青龙洞 东粤第一宝:广东曲江县南华寺 金陵第一名胜:江苏南京莫愁湖 万里长江第一桥:湖北省的武汉长江大桥 奇险天下第一山:陕西华山 桂林城南第一景:桂林南溪。
2.泰山文化知识历史地理文化
五岳之首——泰山 泰山 又称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等。
名称之多,实为全国名山之冠。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
《五经通义》云:“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泰山突兀的立于华北大平原边上的齐鲁古国,同衡山,恒山,华山,嵩山合称五岳,因地处东部,故称东岳。
泰山地处山东中部,泰山南麓,北依省会济南,南临“圣城”曲阜,东连“齐都”淄博,西滨黄河(北纬36°15。3′,东经117°6。
0′)。泰山形成于太古代﹐因受来自西南和东北两方面的挤压力﹐褶皱隆起﹔经深度变质而形成中国最古老的地层──泰山群﹔后因地壳变动﹐被多组断裂分割﹐形成块状山体。
现每年以0。5毫米的速度继续增高。
它东临波澜壮阔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凌驾于齐鲁大地,几千年来一直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古建筑主要为明清的风格,将建筑、绘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是东方文明伟大而庄重的象征。
几千年来,泰山成为历代帝王封禅祭天的神山,随着帝王封禅,泰山被神化,因而又享有“五岳之长”的称号。佛道两家,文人名人纷至沓来,给泰山与泰安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
道教称第二小洞天﹐名其岳神为天齐王。泰山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而被称为"五岳之首",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缩影,而今又成为世界珍贵遗产。
泰山风景名胜以泰山主峰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而成。从祭地经帝王驻地的泰城岱庙,到封天的玉皇顶,构成长达十公里的地府——人间——天堂的一条轴线。
泰山具有极其美丽壮观的自然风景,其主要特点为雄、奇、险、秀、幽、奥等。泰山巍峨,雄奇,沉浑,峻秀的自然景观常令世人慨叹,更有数不清的名胜古迹,摩崖碑碣,使泰山成了世界少有的历史文化游览胜地。
泰山景区分麓、幽、妙、奥、旷五区,其中麓区山水相映,古刹幽深,位于泰山南麓中路与西路之间的环山路线;幽区绿荫环绕,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位于岱庙沿中路至南天门之间;过南天门经天街至绝顶一段,虽地势平坦,然别有洞天,景色格外宜人,此段被称为妙区;泰山之阴为后石坞,此处林木苍郁,花草茂盛,素有奥区之誉;旷区位于大众桥过黑龙潭沿西溪桥至中天门,这里坦途绿荫,溪深谷幽。 于是就有了"登泰山而小天下"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了。
泰山的名胜古迹众多,主要的景点有岱庙、普照寺、王母池、关帝庙、红门宫、斗母宫、经石峪、五松亭、碧霞祠、仙人桥、日观峰、南天门、玉皇顶等,其中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被誉为岱顶四大奇观。 泰山气候,四季分明,各具特色。
夏季凉爽,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仅17℃,即使酷暑盛夏登山,在青松翠柏掩映下,亦感阴凉舒适,到山顶时,还需携带寒衣。夏天虽是泰山的多雨季节,不过若能赶上夏季的雨过天晴,就可在山顶上领略到山上红霞朵朵,脚下云海碧波的壮丽景色。
春秋两季较温和,平均气温10℃,但春季风沙较大。秋天则风雨较少,晴天较多,秋高气爽,万里无云,为登山观日出的黄金季节。
冬季虽天气偏冷,但可看到日出的机会较多。 最佳旅游时间:游泰山,4月~11月为佳,观日出则以秋季为最佳。
岱顶夕照比之日出更吸引人,据说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见黄河。 冬天要待下雪时,景色才出奇。
雨天不要轻易放弃登山,此刻山上常会遇到云海奇观,若遇上日出云海就更幸运。黄金周期间泰山人太多,不过泰山上的缆车和盘山公路的管理工作确实做的很不错。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五岳之首”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灿烂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 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泰山自古便被视为是社稷稳定、政权巩固、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象征,历朝历代,无论谁当上皇帝,第一件大事就是朝拜泰山,泰山也因此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人宗师,都对泰山仰慕备至。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传为佳话,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批准标准 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遴选标准C(I) (II) (III) (IV) (V) (VI);N(II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泰山名胜风景区,位于山东中部,跨越泰安,济南两市,总面积426平方公里。
泰山,古时称岱宗,春秋时改为泰山,被称为东岳,位居五岳之首。泰山,不但在地质学和历史文化方面具有研究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
2007年5月8日,泰安市泰山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泰山地区在太古时代经历了剧烈的地壳抬升和沉降,终于在3000万年前形成了今天的泰山。
泰山地区的寒武纪片麻岩群是华北台地的基底,地层剖面出露齐全,化石丰富,保存完好。泰山杂岩形成于太古代,年龄在20亿年左右。
泰山有丰富的地壳运动遗迹,在地质方面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并设有着名的地质研究基地,具有世界意义的地质科学研究价值。 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
7米,突起于华北平原,凌驾于齐鲁丘陵,相对高差。
3.需要一些趣味的地理知识,适合山区孩子的,小学生
地理记忆顺口溜大全1、九大行星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王冥王绕外边;
唯有地球生物现,温气液水是由缘①。
①温,适宜的温度。气,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2、地球特点
赤道略略鼓,两极稍稍扁。
自西向东转,时间始变迁。
南北为纬线,相对成等圈。
东西为经线,独成平行圈;
赤道为最长,两极化为点。
3、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西经二十度,东经一百六,
一刀切下去,东西两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纬度,
四季温带显,南北相反出。
4、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地球自转,昼夜更换。
绕日公转,四季出现。
自转一日,公转一年。
自西向东,方向不变。
5、地球五带
地球有五带,全靠四线分;
回归间热带,极圈分寒温;
寒温各有二,五带温不均①。
①温,指温度。
6、地图辨方向
地图方向辨,摆正放眼前;
上北下为南,左西右东边。
标图易分辨,经纬网较难;
纬线指南北,东西经线圈。
极地投影图,定向较特殊:
对于北半球,心北四周南;
北纬圈东西,自转反时走。
对于南半球,心南北四周;
南纬圈东西,自转顺时走。
7、大洲和大洋
地球表面积,总共五亿一;
水陆百分比,海洋占七一。
陆地六大块,含岛分七洲;
亚非南北美,南极大洋欧。
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广;
大西“S”样,印度北冰洋。
板块构造学,六块来拼合;
块内较稳定,交界地震多。
8、大洋和大洲的位置
洋以洲为界,洲以洋分野。
太平洋为四洋首,位于亚澳两美间。
大西洋西南北美,东岸临界欧与非。
印度洋临亚非澳,南部三洋水相连。
北冰洋面为最小,亚欧北美三洲环。
9、七大洲分界和位置
地表十分陆占三,亚欧非洋两美南①。
亚欧两洲本一体,乌拉高加分两边②;
亚非原本相结连,苏伊运河来割断③;
亚洲北美隔水望,白令海峡在中间;
中美南北来牵线,巴拿运河又阻拦④;
数大洋洲面积小,似断不断亚下边。
亚欧非洋东半球,南北美占西半边,
唯有南极搞独立,冰层覆盖称高原。
①洋,大洋洲。两美,南美洲和北美洲。南,南极洲。
②乌拉,乌拉尔山脉和乌拉尔河。高加,高加索山脉。
③苏伊运河,苏伊士运河。
④巴拿运河,巴拿马运河。
4.小学文学常识30个,急
第一部军事理论着作《孙子兵法》
第一部河道水系专着《水经》
第一部纪录矿物的文献《山海经》
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
第一部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论着《天工开物》
第一部农业网络全书《齐民要术》
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着作《茶经》
第一部地理着作《禹贡》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第一部解释词义的专着《尔雅》
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杰作《儒林外史》
成就最高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
第一位着名的女词人——李清照
新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郭沫若
历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杨万里
历史上诗作留存最多的诗人——陆游
最早的典籍外文译本——〈老子〉
最大的诗歌集——〈全唐诗〉
这些既可以作为考题,优势常识性问题,横好的。
5.小学文学常识30个,急
1、中国最早的字典叫《说文解字》。
2、清干隆年间,皇帝下令编撰了一部中国最大的丛书,收录了18世纪以前3000多种重要着作。全书共230万页,连接在一起,足够绕地球赤道一圈有余。
请问这部丛书叫《四库全书》。3、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共有305篇,也叫“诗三百”。
4、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楚辞《离骚》。5、中国古代神话非常丰富,其中以《山海经》中为最多。
6、西汉时期,由司马迁写的《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7、宋词主要分为两大派,一是豪放派、一是婉约派。
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宋朝词人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9、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女词人是李清照10、元杂剧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关汉卿,他的主要作品是《窦娥冤》。11、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12、陶渊明《桃花源记》写了一个理想的世界,那儿与外面的世界隔绝,人们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 13、唐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是诗歌。
14、唐代李白被人称为“谪仙”、“诗仙” 15、唐代杜甫的诗被大家看作“诗史” 16、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很有名“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7. *** 代表作《沁园春·雪》《长征》。18.李白,字太白,世称“诗仙”“千古一诗人”。
19.国国歌歌名《义勇军进行曲》,作词田汉,作曲聂耳。20.知音”一词来源于战国时期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
21.“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22.“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23.古诗名句中点字成金的事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即推敲典故的来历 .24.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25.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唐代文学家,有抒情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阁序》。着有《王子安集》。
26.杨炯,初唐四杰之首,名作有《从军行》。 27.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为《长安古意》。
28.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为《在狱咏蝉》,另有着名的《讨武檄》,作品集为《临海集》。 29.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诗人。
所作《回乡偶书》(七绝),为传诵名篇。 30.王之焕,字季陵,唐代诗人。
他的《凉州词》、《登鹳鹊楼》是唐代绝句珍品。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过故人庄》(五律)描绘了绿水青山的田园风光和“把酒话桑麻”的农家情趣,体现了诗人与村民的真切感情。《春晓》(五绝)写春晓之景及早春之情,成为流传千古的好诗。
31.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从军行》七首、《芙蓉楼送辛渐》和《出塞》两首都很有名。 32.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名篇有《鸟鸣涧》(五绝)、《送元二使安西》(七绝)、《观猎》(五律)。“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赞王维之语。
6.小学生《网络知识大全》内容是什么
这本书上介绍了很多关于动物、军事、科技、植物、地球、宇宙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丰富而且还有许多相关的图片,通俗易懂。
网络知识模块帮孩子放下沉甸甸的书包,以最轻松的姿态来阅读这个世界。 透过《网络知识大全》让视野扩容,在这里,或知识或故事的文字娓娓道来,就这样缩短时与空的距离,让昨天、今天与明天衔接成一条光滑的弧线。
走进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破解科学之谜,感受历史的沧桑,享受文学和艺术的魅力。 (1)小学地表文化是什么扩展阅读: 《新少儿网络知识大全》是2008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锦党。
是一套能看、能听、能说、能画、能玩的童书,是一套幼儿和家长共读互动且可以反复阅读的童书。 从儿童的阅读特点和兴趣出发,采用开放式框架,大场面图设计,从幼儿身边的生活入手,帮助引导幼儿快乐地积累关键经验,促进幼儿动脑和思维的发展。
⑵ 地表的变化
三 地表的变化
单元目标
1.了解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了解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认识温度、水、风、生物等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认识卵石的形成过程;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所带来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
2.尝试绘制山地地形图,感悟符号语言的精妙以及它丰富的科学内涵。通过完成水滴和水流对地表的影响、温度和水对岩石的影响以及岩石磨圆作用等实验,经历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测量,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的科学研究过程,体验到建立模型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实验和研讨过程中,锻炼缜密的思维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尝试辩证地、综合地分析问题,岩察漏考虑对同一现象做不同的解释。
3.能从多样的地表形态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通过学习自然因素对地表的作用,形成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实验研究的意义。通过学习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单元结构
课题 主要活动 课时建议
1.多样的地表形态 1.认识地表形态及表示它们的地形图。
2.画山的地表形态平面图。
3.搜集能够改变地表形态的事物的资料,贴在教师的信息发布栏中。
2课时
2.自然因素对地表的作用 1.研究水滴的力量
2.研究水流的作用
*3.了解除水以外的其他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研究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力量
2课时
3.卵石的形成 1.推测卵石形成的原因
2.研究温度对岩石的影响
3.研究水对岩石的影响
4.研究石块如何变成卵形
2课时
4.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1.了解开凿运河对地表的影响
2.认识修梯田和水库对地表的影响
3.城市化对地表的影响
2课时
1. 多样的地表形态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认识地形图中表示地表形态的符号。
2.尝试绘制山地地形图,感悟符号语言的精妙以及它丰富的科学内涵。
3.能从多样的地表形态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内容设计
本课安排三个教学活动。首先是认识各种地表形态和表示它们的符号,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然后通过亲手绘制山地地形图的活动,感悟符号语言的精妙以及它丰富的科学内涵。最后引导学生思考造成地表形态多样性的原因,并动手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最终交流和分析资料,找出改变地表形态的两大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准备
活动1:中国地形图
活动2:黏土或橡皮泥、水槽、蓝色墨水、硬塑料薄膜、水彩笔
活动3:卡片纸
活粗烂动1.认识地表形态及表示它们的地形图
内容说明
教材由两组插图构成:第一组为各种地貌的实物图——平原、高山、峡谷、海洋、丘陵和盆地等,第二组为与之相应的地图上的表现形式。希望学生在观察认识实物图的基础上,首先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有哪些,再进一步认识地图上是如何表现这些地表形态的,增强识图的能力。
地表形态有三种主要类型:平原、山地和高原。
平原是由平坦或微起伏的低地势组成的一种地表形态。平原常出现在大陆边缘和大陆内部。沿着海岸线分布的平原叫滨海平原,远离海岸线的则称为内陆平原。
山地是一种高海拔高地势的地表形态。山地是山脉的一部分。山脉是形状、结构和年代紧密联系的山群。山地基座至少有数平方千米的面积,但其顶峰却会聚于一点。山地常有陡坡。
海拔较高、地面起伏不大的地表形态叫高原。高原顶部很少是平坦的没神。
教学建议
认识各种地表形态。
建议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地表形态有哪些,了解学生的先前知识和经验,唤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内容的学习兴趣。再利用教材插图,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认识各种典型的地表形态,并描述各种地形的主要特征。
认识地形图。
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表面的形态是起伏多变的。那么,怎样在一张平展的纸上表现出这种变化呢?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符号表示出各种地形,之后再出示标准地形图让学生辨认,对号入座,完成教材41页中的活动。最后建议出示“中国地形图”,一方面复习表示各种地形的符号,另一方面通过看地形图了解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增强对我国国土的认识和了解,锻炼识图能力。
活动2.画山的地表形态平面图
内容说明
这是一个“动手做”活动。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做中学的机会,让他们在模拟绘制山地地形图的活动中感悟符号语言的精妙以及它丰富的科学内涵,例如“等高线”及其疏密程度所代表的科学含义。
教学建议
准备好黏土或橡皮泥、水槽、蓝色墨水、硬塑料薄膜、水彩笔等活动材料。
2、组织学生看教材42页插图和文字说明,熟悉活动流程。分组活动前教师自己或请一个小组的学生向全班演示一遍操作过程。
学生分组模拟绘制山的地表形态平面图。
4、对照小山模型和自己绘制的地形图,分析平面图所传达的各种信息。就像教材中提示的那样:哪里是陡坡?哪里是缓坡?哪里是最高点?
*5、进一步研究:查找资料,了解其他地形图的画法和科学道理。
活动3.搜集能够改变地表形态的事物的资料,贴在教师的信息发布栏中
内容说明
这是介于第1课和第2课之间的一个过渡性活动。是在学生认识各种地表形态之后,引导他们思考造成地表形态多样性的原因。
教材插图提示教师在这部分教学中可以采用信息发布栏的活动形式。信息发布栏中的插图则暗含了改变地表形态的两大类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教学建议
因为内容少,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课时。建议教师提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并要求他们采用文字记录或绘制简图等形式整理资料,课堂上只是交流和分析资料,放在活动1、活动2之后,占用一小段时间,三个活动共同构成一个80分钟教学单元(即两节课连排)。
在分析资料的教学环节,建议教师准备一些小卡片,根据学生的发言提炼出“火山”、“河流”、“风”、“植物”、“建筑”、“水库”等词汇写在卡片上,然后放在实物投影上或利用小磁贴将卡片贴在黑板上,以方便学生分类。
2. 自然因素对地表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水、风、生物等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了解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
2.通过完成水滴和水流对地表的影响的两个实验,经历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测量,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的科学研究过程,体验到建立模型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实验和研讨过程中,锻炼缜密的思维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学习自然因素对地表的作用,形成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内容设计
围绕着“自然因素对地表的作用”,本课由4个活动组成。活动1和活动2研究的是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活动1研究水滴的力量,模拟的是垂直下落的雨水对地表的影响。活动2研究水流的作用,通过实验模拟在地表流动的水(可以理解为河流)对不同情况的地表——山地、平原、峡谷、草地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活动3、活动4是选学内容,进一步了解除水以外的其他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其中教材着重表现的是风和生物对地表的影响。
教学准备
活动1:黑色手工纸、面粉、滴管、烧杯、水、米尺
活动2:托盘、沙子、碎石、草皮(可以用草绳碎屑和泥沙代替)、水、喷壶
*活动3:各种由于风化和侵蚀作用产生的特殊的地貌的图片:如风蚀形成的风蚀柱、风蚀蘑菇,流水侵蚀形成的峡谷(长江三峡)、溶洞等。
*活动4:1个纸杯、30ml熟石膏、15ml自来水、3颗菜豆、小棒、1张纸巾
活动1. 研究水滴的力量
内容说明
这个实验是模拟自然界中的降水对地表形态产生的影响。关键是调节水滴下落的高度,通过面粉溅落范围的变化感受下落水滴的力量的变化。实验室条件下水滴下落的高度远远低于自然界中的雨滴下落的高度,由此推断雨水对地表强大的冲击力,天长日久,形成“滴水穿石”等改变地貌的现象。
教学建议
1、考察校园。教师课前仔细察看校园环境,找一找有没有类似“滴水穿石”的现象存在。
2、创设情境,引发质疑。如果校园中有类似“滴水穿石”的现象,把学生带到现场观察,质疑:“这个凹坑(或孔、洞)是怎样产生的?”如果校园中没有适合教学的素材,就利用教材44页插图引发质疑。
3、学生分组完成水滴——面粉实验。为追求实验的严密性,需注意以下两点:①水滴的大小尽可能保持不变;②每一次实验都要记录下两个数据:水滴下落的高度和面粉溅落的范围直径。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水滴位置越高,下落时所产生的冲击力越大。
推断雨水的力量很大,对“滴水穿石”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活动2. 研究水流的作用
内容说明
学生在前面的科学学习中已经知道“水流有力量”。那么这种力量在流经地表的江河中是怎样表现的呢?
流水的侵蚀作用十分强大而普遍。流动的水体有很大的冲击力,它一方面冲刷侵蚀着地表岩石,另一方面可挟带着碎屑摩擦岩石,使岩石遭到破坏。全球约90%陆地表面受流水侵蚀作用的影响。沟谷和河流的流水冲刷使得谷底和河床不断加深加宽,大的江河在山区,由于水流急、动能大,能将高山切割成峡谷。如我国着名的长江三峡、金沙江虎跳峡、黄河三门峡等都是河流切割而成的。坡面上的水流,冲刷着整个坡面,使之趋于破碎。例如我国黄土高原,土层松厚,植被破坏严重,高原面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流水特别是河流,是陆地上最主要的搬运动力。其搬运物质的来源是流水侵蚀作用的产物。流水的搬运能力与流速有关:流速大,搬运能力大;流速小,搬运能力小。流速相同,则粗大的、比重大的碎屑物质搬运得较近,细小的、比重小的碎屑物质搬运得比较远。因此岩石碎屑物质在流水搬运过程中进行着明显的分异作用,即碎屑物质顺着搬运方向逐渐变小。此外,碎屑物质在流水搬运过程中还进行着自身碰撞、摩擦,失去棱角变圆的作用,叫磨圆作用。其磨圆的程度与搬运距离的远近有关。一般来说,搬运距离远,则磨圆度较好。由于分异作用和磨圆作用,河流搬运的碎屑物质,其大小和磨圆程度在河流的不同河段具有明显的差异。河流上游的碎屑物质比较粗大,磨圆度较差,多为带棱角的砾石;河流中下游的碎屑物质颗粒较小,磨圆度较好,多呈圆形或次圆形的卵石和泥沙。流水常以推移、悬浮、溶解等多种方式进行搬运。其搬运的能力十分惊人。每年从大陆搬运到海洋里的泥沙约有2.2*1011t,输送到海洋里的溶解物质约为2.73*109t。
岩石风化侵蚀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流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导致物质的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为沉积作用。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形成了砾石、沙、粉沙、粘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的沉积物。流水携带着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降低,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多种沉积地形。一般来说,在河流上游,流速大,动能也大,侵蚀作用强烈,沉积作用弱。中下游地区沉积作用较强,常常形成冲击平原。
教材表现的是用沙子、碎石等在托盘上堆起土堆、平原、峡谷、草地等造型,用喷壶洒水,观察草皮、沙子、碎石和水的运动变化。需要注意的是:实验用的沙子要提前用水浸润潮湿,否则不好造型,喷洒的水也会被沙子吸收,形不成“水流”。
教学建议
1、学习情境创设。可能的话,建议教师搜集一些江河流动的影像资料,实验活动前播放给学生看,让他们对水流的力量有一些感性认识。
2、结合影像资料和学生已有经验启发学生思考:雨水和融化的雪水在汇集、流动的过程中会对地表产生哪些作用?
3、模拟水流实验。
(1)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出山地、平原、峡谷、草地等各种造型?
(2)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操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喷洒水的高度、水流的大小必须保持一致)
(3)提示学生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注意保持环境卫生。
(4)学生分组实验
4、交流研讨,得出结论:水流可以产生冲刷、搬运和沉积作用,改变地表形态。
5、联系现实生活中由水流造就的地貌: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进一步理解水的冲刷、搬运和沉积作用。
*活动3.了解除水以外的其他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容说明
这是选学内容。包括暗河、风沙、生物三种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河水、地下水对岩石有化学侵蚀作用。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的溶解和冲刷作用会形成溶洞、地下河等奇特的岩溶地形。如我国云南、广西等地这样的地貌比较多。
在我国西部干旱地区,风的侵蚀作用占主导地位。风可以吹扬起岩石的碎屑和地表的沙粒,并挟带着沙粒和岩石碎屑磨蚀岩石。久而久之,岩石就被磨蚀而破坏。特别在沙漠地区,地表疏松,风力很大,风蚀作用更为显着。
地表岩石在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破坏的作用叫生物风化作用。它一方面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如植物根部对岩石的穿透、挤压,动物对岩石的穿孔和搬运等;另一方面使岩石发生化学分解,如植物根可分泌有机酸或吸收岩石中某些成分,使岩石遭到破坏。生物风化还有成土作用,腐烂的植物和动物与岩石碎屑混在一起,混合物就被称为土壤。
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形成一个磨损和重建地球表面的循环。
教学建议
1、组织学生讨论暗河对地貌的影响,了解水的化学侵蚀作用。如果课时允许,可以做个小实验。
2、认识风蚀作用。可以借助图片和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风沙的侵蚀,如风蚀柱、风蚀蘑菇等。还可以联想在大风、沙尘暴等天气里人体肌肤的感受。
3、认识生物风化作用。在活动3中主要是通过图片初步了解,活动4 将通过实验感知。
*活动4.研究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力量
内容说明
这是活动3的延伸。因为可以独立构成一个教学活动,所以提炼出来形成本课最后一个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看到种子萌发的力量将石膏顶得裂开,从而模拟自然界中的植物对岩石的穿透和挤压。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将石膏放在纸杯中,再加入15毫升水,用搅棒混合。
往杯子中放入3颗豆子,使其四分之一露出石膏表面。
将纸巾对折,用水浸湿,覆盖在石膏表面上。
把纸杯放在不易受干扰的地方约一周,每天把纸巾拿出来,观察记录石膏表面的样子。
时不时把纸巾浸湿,保持湿润。
教学建议
这个实验能在课上完成的只有前3个步骤,所需时间不多。因此教师要在一周的时间里随时提醒学生往纸巾上洒水,以保持种子的湿润,保证它能萌发。为防止种子本身存在问题,建议实验中至少放3粒种子。
3. 卵石的形成
教学目标
1.认识温度、水等自然因素对岩石的影响;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认识卵石的形成过程。
2.通过完成温度和水对岩石的影响以及岩石磨圆作用的实验,经历控制温度等条件模拟自然环境,探寻事物变化原因的科学研究过程,体验到模拟实验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实验和研讨过程中,锻炼缜密的思维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实验研究卵石形成的原因,形成对地质科学研究的兴趣和重视实证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实验研究的意义。
内容设计
这一课是通过研究卵石的形成过程,综合认识自然因素对地表造成的影响。按照提出问题——推测——实验研究——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共编排4个活动。
活动1首先是通过文字给出问题:“从河流的上游到下游,河道里的石头有什么变化?其中有什么规律?”然后给出河流上、中、下游的图片,观察后对“河道中卵石的来源、演变过程以及有哪些自然因素起了作用”作出推测。活动2和活动3分别就温度和水对岩石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活动4是个需要定量测量的实验,研究石块如何变成卵形,认识磨圆作用。最后综合活动2、活动3和活动4的研究,得出结论:风化和侵蚀作用使岩石分解,滚落到河道中的岩石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石头间的相互摩擦、碰撞,棱角消失,变成了表面光滑的卵石。
教学准备
活动1:反映河道中的石头变化的图片、照片
活动2:镊子、酒精灯、冷水、1小块石头(板岩、页岩或风化花岗岩)、护目镜
活动3:石膏、冰箱、水
活动4: 80小块石灰石、带盖的大小一样的塑料瓶4个(容积约500ml)、水300ml、醋300ml、天平、毛巾或纸巾
活动1. 推测卵石形成的原因
内容说明
教材插图表现的是河流上游、中游和下游中石块的变化,并且用简单的文字启发学生思考:河道中的卵石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是怎样变成卵圆形的?在卵石的形成过程中,有哪些自然因素起了作用?在学习了第2课“自然因素对地表的作用”之后,学生应该会从水的冲刷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等方面的影响作出推测。
教学建议
1、学生参与的教学准备。现在的学生大多有丰富的野外旅游的经历。教师一定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对岩石自然形态的认知,可以发动他们搜集自己在野外拍摄的、画面中有河流和岩石的照片,回忆画面中的景点处于河流的上游、中游、还是下游?观察画面中岩石的形态特点,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引导观察和比较。出示有关一条河流的一组照片(选取典型的上、中、下游的画面),试着让学生排序,引导他们发现岩石形态的变化。
3、引发思考,作出推测。利用教材插图,组织学生分析推测卵石形成的原因,并记录在教材预留的横线上。
活动2. 研究温度对岩石的影响
内容说明
温度变化可使岩石膨胀和收缩。由于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岩石表层和内部受热不均,使得岩石表层热胀冷缩变化大,内部变化小。久而久之,岩石便层层剥离而破碎了。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这个问题,这部分内容安排了一个实验,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教学时,选用板岩、页岩或风化花岗岩做实验,效果较好。
教学建议
1、组织学生观察:河流上游两旁的岩石有什么特点?(有很多纵横交错的裂缝,有的石块摇摇欲坠。)
2、分组实验:用镊子夹住一小块岩石在酒精灯上烧一会儿,然后立即把它放到冷水里。如此反复几次,观察岩石有什么变化?(岩石表面出现裂缝,甚至一块块往下掉碎屑。)
3、分析讨论:岩石表面为什么会出现裂缝?(由于冷热的作用,岩石胀缩不均而产生裂缝,就像冷玻璃杯用热水一烫会炸裂一样。)
4、小结:自然界中的岩石,也像实验中这块岩石一样,经常受到冷热的影响。白天,岩石被太阳晒得很热;夜里,岩石又变得很凉;夏天,岩石被晒得很热,冬季岩石又变得很凉。日子久了,岩石各部分胀缩不均,内部结构就受到破坏,产生裂缝。
活动3. 研究水对岩石的影响
内容说明
岩石裂隙中的水,当温度下降时结成冰,体积增大,因而对岩石的缝壁产生压力,使裂隙扩大;当温度回升时,冰融化成水向下渗透。这样不断的结冰融冰,最后把岩石劈开崩碎。
教学建议
该活动在课堂教学比较难以实现。一是因为实验室一般不具备冰箱, 二是因为水冷冻和融化都需要较长时间,还要反复几次操作,40分钟难以完成。因此建议教师课前自己动手实验,最好把自己实验的过程用录像、照相等方式记录下来,课堂上给学生讲解操作过程,展示实验过程的图像资料和最终结果,并提议学生回家后在家长的帮助下亲自实验。
活动4. 研究石块如何变成卵形
内容说明
这个内容是按照猜想——实验的思路编写的。实验材料可以是棱角明显的石灰岩碎块,也可以用碎砖头块代替。通过实验可以发现:这些碎石块由于水的冲刷和相互摩擦、碰撞,棱角消失了,变成了表面光滑的近似球形的卵石。
实验的设计包括摇动与否、水与醋的对比两种变量。摇动与否与摇动的力度实际上模拟的是水流的强度,水与醋的对比反映的是水质对岩石破坏程度的影响。水流动越快,对岩石的冲击力越大,岩石间的碰撞和摩擦也就越剧烈;水中含有酸性物质,对岩石的侵蚀越厉害,破坏越严重。这两种因素都会加剧岩石的磨圆作用。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个变量的科学实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清楚自变量和因变量,控制好实验条件,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教学建议
1、猜测:河道中的石头是怎样变成光滑的卵石的?
2、分组实验:按照教材中介绍的步骤操作。
天平的使用学生过去没有学习过,这里需要教师讲解。特别要强调以下几点:(1)使用之前指针调零;(2)被称量物体的质量不要超过最大量程;(3)天平有两个托盘,左边的放物体,右边的放砝码,即左物右码;(4)数据读取的方法:砝码和游码数值相加。
摇动的时间最好课前教师先实验一下,保证摇之后绝大多数石块变圆。还要注意的是,第二次称量岩石质量之前,一定用纸巾或毛巾将岩石擦干。数据的准确性对实验结论有很大影响,因此实验要严格控制变量。
3、组织研讨:石块的棱角哪里去了?怎样解释这种现象?根据实验结果推想,河道中的石块是怎样变成卵圆形的?
4、小结:河道中的岩石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石头间的相互摩擦、碰撞,棱角消失,变成了表面光滑的卵石。
5、综合各种因素,分析卵石是怎样形成的?(风化和侵蚀作用使岩石分解,滚落到河道中的岩石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石头间的相互摩擦、碰撞,棱角消失,变成了表面光滑的卵石。)
4. 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开凿运河、修建梯田、水库是人类的伟大创举;了解它们之所以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地表在人类这些活动的影响下不断发生改变所带来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
2.尝试辩证地、综合地分析问题,考虑对同一现象做不同的解释。
3.认识到人类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或者从当前看有利,从长远看则不利。人类必须认识自然规律,并按自然规律办事,使地表形态向着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向改变。
内容设计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从人类出现至今仅短短的二、三百万年,但人类已经大大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如我国广大的平原地区,地表已大多被人工改造成农田、道路、房屋等。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
本课由3个活动构成:1、了解开凿运河对地表的影响。2、认识修建梯田和水库对地表的影响。3、城市化对地表的影响。运河、梯田、水库、城市建筑都属于大型工程,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是最直接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其实还有一些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有较大的影响,例如开采矿产、填海造路、绿化沙漠等,只是这些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所以没有在教材里表现。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特点增加此类相应的学习内容。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或者从当前看有利,从长远看则不利。如我国黄河流域,由于人类活动破坏了植被,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被侵蚀得千沟万壑。因此,人类必须认识自然规律,并按自然规律办事,使地表形态向着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向改变。
教学准备
活动1:有关运河的历史资料
活动2:有关梯田、水库的历史资料
活动3:所在城市变迁的历史资料
活动1. 了解开凿运河对地表的影响
内容说明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大运河。它南起浙江杭州,北至北京通县北关,全长1794公里,贯通六省市,流经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一千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商业、文化、服务等各行各业的兴旺发达。
苏伊士运河(Suez Canal)位于埃及境内,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道,从1859年开凿到1869年峻工,全长175公里。它沟通了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联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缩短5500—8009公里;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缩短8000—10000公里;对黑海沿岸来说,则缩短了12000公里,它是一条在国际航运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水道。
教材选取这两条中外最着名的运河,考虑到它们最有代表性,查找资料也相对容易一些。希望学生了解运河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它在改变地表形态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
教学建议
1、搜集资料:师生课前查找有关运河的图文资料。
分析研讨:开挖运河对地表造成怎样的影响?
开挖运河对地表的影响主要有:改变地貌;改变地表水流的分布
教师注意维持课堂讨论沿着“对地表造成怎样的影响”这条主线进行,切忌话题的偏离和杂乱无章。适当的时候借助学生发言中所涉及到的人文、历史方面的信息资料,过渡到下一教学环节。
3、认识运河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意义。
学生根据自查资料讲述、交流,教师适当梳理和补充。
活动2. 认识修梯田和水库对地表的影响
内容说明
教材分三个层次展开:1、首先展现的是修建梯田和水库对人类的积极意义:使人类得到更多的粮食和充足的水源。2、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修建梯田和水库使地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修建梯田:首先从外观上,山上原生植物被采伐,人们将山坡改造成梯状。再进一步分析,缺少植物的防风固沙作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现在不少地方都在“退耕还林”。修建水库更
⑶ 小学文化的人结果是什么小学文化的结构是什么
小学文化的人结果是人格的深层结构小学文化的结构是物质文化,文化人格是人格的深层结构,是个体全部生活的精神之“根” 。文化的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与人类衣、食、住、行相关的服饰、饮食、居住及交通文化等都是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 (2)制度文化:制度文化亦称社会文化。制度文化是人类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宏烂体之间关系的文化产物,包括人际关系和规范化了的社会制度及实施这些制度的组织神绝肆机构。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制度。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法律、婚姻等制度。另外就是实施这些制度的组织机构,如政府。精神文化:人类的文化心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反游轿映的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即人的内心世界。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这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⑷ 一年级的小孩都叫的什么文化呀
小学文化。
文化程度从大春睁笑类上可分为研究生、大学本科(简称:大学)、大扒含学专科和专科学校、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或中等技术学校(简称:中技)、技工学校、高中、初中、小学、文盲或半文盲。
文化程度,是一个词语,表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它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普及和早瞎发展程度。
⑸ 学校文化主要包括什么内容
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信仰等);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个性的理解(校服、校旗、校徽、校报等);对学习、工作的态度(优良的校园文化又培养了优秀的人才);对集体的看法(看到自己的成绩,找出自身不足)。
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信仰、教风和学风等方面。
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对个性的理解:为营造鲜明的校园文化,每一所学校最好有自己独特的标识,如校牌、校服、校旗、校徽、校报等。这些标识一方面突出了学校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师生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对学习、工作的态度:校风是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和作风。优良的校风是一面旗帜,激励着教师为人师表,辛勤育人,也鞭策着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
对集体的看法:正确地把握自身条件,看到自己的成绩,找出自身不足,明确学校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重点发展项目,落实切实可行的措施。
组成部分
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
观念文化也叫精神文化,包括办学的指导思想、教育观、道德观、思维方式、校风、行为习惯。观念文化可分解为四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
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范成员行为的文化。规范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规范文化发挥着育人职能的制度保证。
⑹ 地表acg是什么意思
“地表ACG”是ACG文化中的一个词语。其中“ACG”是“动画(Animation)、漫派枝画(Comic)、游戏(Game)”三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指的是这三种文化形态的综合体,即以动画、漫画和游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化形态稿悄。而“地表ACG”则是指地球上的ACG文化,即指的是在地球上流行的、受到广泛关注的ACG文化,例如日本动画、漫画、游戏等,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ACG文化。这个词语常常尘敬敏被ACG爱好者使用,用来表达对ACG文化的热爱和关注。
⑺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有什么
小学语文含有传统文化的课文有《赵州桥》、《清明上河图》、《桂林山水》等。
《赵州桥》:赵州桥历史悠久、结构奇特、造型美观、居世榜首的赵州桥,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第一位桥梁专家。
李春,隋代造桥匠师。现今河北邢台临城人士。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595~605)建造赵州桥(安济桥)。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
《桂林山水》:是现代作家陈淼于1962年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文章先用“桂林山水甲天下”吸引读者;接下来分述漓江水是如何地“静、清、绿”,桂林山是如何地“奇、秀、险”,使漓江水、桂林山与众不同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最后整合桂林山水,山与水互相映衬、形成连绵画卷的美景跃然纸上,引起读者无回味与遐想。全文层次清晰,语句协调,多用对偶,写得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⑻ 上三年级填什么文化程度
小学。
户口本上文化程度一栏:
1、依据国家正式承认的学历等级,按本人现有学历根据学历证书填写。如“研究生”、“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中专(中技)”、“高中”’、“初中”、“小学”毕业(肄业)等。
2、正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填“上大学”、“上小学”等。
3、12周岁或12周岁以上未受过学校教育但能认识字的,其中认识500字以下的填“不识字”,农村认识500—1500字、城市认识500--2000字的填写“识字很少”。已达到脱盲水平,或读完六年制四年级、五年制三年级的,应根据县级教育部门颁发的脱盲证填写“小学”。
4、对有学位的人的文化程序,应按其获得学位前的文化程度填写,如在大学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的,其文化程度应填“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