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广府文化有哪些
广府文化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粤文化的代称。如广州话称为“粤语”,广州方言歌统称为“粤讴”;广州戏剧音乐分别称为“粤剧”、“粤曲”、“广东音乐”。
广东饮食文化体系中虽有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之分,但“粤菜”常用以指广州菜;广州工艺品的重要品类被称为“粤绣”、“广彩”、“广雕”等。
1、节俗婚嫁
在节日习俗上,既有对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其地方的特色。在广州,有除夕花市。南汉时就已有之,到19世纪中叶,花市例定在除夕前几天举行,花木涌入城市,十里长街,市民结伴“行花街”,热闹非凡,至今越办越旺,发展到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城市都有此俗。
番禺的飘色游艺活动,珠江三角洲各地的生菜会(取发财之谐音)、波罗诞、郑仙诞、金花诞、何仙姑诞、日娘诞、盘古王母诞、鱼花诞、田了节、龙母诞等,内容多与祭祀本地神仙以及发财致富、出航平安等主题有关。
反映了广东风俗文化的深层结构的品格。婚姻习俗上,旧时既接受了汉族的封建婚姻制度,在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城乡,还存在不落夫家和自梳女的风俗,前者保留古越族遗风,女子出嫁后,除了年节、庆贺、吊唁等红白喜事以外,一般不回娘家,而长住夫家。
后者是一些女子为了独立谋生和摆脱封建婚姻的束缚而宣布自梳,终生不嫁。这种婚俗,既是古老婚俗的变异,又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建国后。
2、饮食风俗
广州的饮食文化享誉海内外。粤菜是我国的四大菜系之一,其特点是善于在模仿中创新,用料广博,选料珍奇,配料精巧,做工考究,讲究“镬气”,注重形象,品种繁多,五味俱全,浓淡适宜。
粤菜善于博采众长,根据广州的气候、物产条件进行改造,体现了岭南文化融通善变的韵味。粤菜中,飞禽走兽、山珍海味、野菜山花,皆可入肴。
着名的“龙虎斗”、“菊花三蛇羹”、“上汤焖禾花雀”、“红烧果子狸”、“瓦钵炖禾虫”、“开煲狗肉”、“粗盐焗乳鸽”,成为公认的美味佳肴。
鸡的菜款既多又可口,更显粤菜的制作功夫。广式饮菜,兴起于19世纪末的广州,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众化茶楼兴起,渐而蔚成风习,扩展至珠江三角洲城镇及西、北江流域沿江城镇。
茶楼的点心精美而又丰富,常见的如蛋挞、蛋盏、蛋散、干蒸、烧买以及各类粥品。改革开放以后,引进许多西点,使食品更为新潮、精美。
3、戏曲音乐
粤剧以粤方言演唱,是广东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粤剧是由多种外来戏曲声腔和本地土戏、民间说唱艺术不断融合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以后又在伴奏乐器上大胆采用了一些西洋乐器,大大
增强了烘托唱腔和戏剧动作的效果。20世纪三四十年代,着名粤剧演员有被称为“粤剧四大家”的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廖侠怀等。红线女所创的“红腔”近半个世纪以来影响最大。以粤语演唱的曲艺品种,有粤曲、木鱼歌、龙舟歌、南音和粤讴等。
广东音乐是产生、流传和发展于珠江三角洲一带以及粤西广府方言区的纯器乐演奏的民间音乐。
19世纪60年代起,严老烈等代表性人物,运用带规律性的使用装饰音和“加花”的旋律发展法创作改编出《旱天雷》、《倒垂帘》、《连环扣》、《饿马摇铃》、《雨打芭蕉》等有独特风格和地方色彩的着名乐曲,标志着广东音乐作为乐种的形成。佛山是“南国红豆”粤剧的发源地。
4、美术工艺
广东画坛从明清起有较大发展,人才辈出,风格独特,技法纷呈,求新求变。其代表人物有:南海林良的写意花鸟,东莞张穆着称画马,新会高俨擅长山水,顺德黎简诗书画皆绝,顺德苏六朋、苏仁山尤擅人物,番禺居巢、居廉工花卉草虫,重视取法自然,创造了“撞水”、“撞彩”技法。
20世纪初,在广东产生了“岭南画派”,其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均为番禺人。他们主张以倡导艺术革命,建立现代国画为宗旨;以折衷中西,融会古今为途径;以形种兼备、雅俗共赏为审美标准;以兼工带写,彩墨并重为艺术手法。
独树一帜,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美术流派。现代,继承和发展这一画派艺术的,有方人定、黎雄才、关山月、赵少昴、杨善深等。广府民系的工艺美术,品类繁多,有的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如肇庆端砚;广州的象牙雕刻、玉器、红木家具、积金彩瓷、朱义盛首饰和广绣等。
佛山陶瓷、木版年画、剪纸、金银铜锡箔、染色纸、狮头、彩扎灯色;新会葵扇;东莞和南海烟花炮竹以及各地在建筑装饰中的木雕、泥塑、灰塑、砖雕等,其中以端砚、粤绣、雕刻、陶瓷最具特色。佛山是中国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是南狮的发源地。
(1)广东粤语文化有哪些扩展阅读
历史是一块时间琥珀。透过这块琥珀,照见广州2200多年的建城史,照见广州灿若星河的历史文化。南越王墓博物馆,封存着南越国的历史;黄埔古港,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沧桑;南海神庙,书写了一部中外海上贸易史。
西关大屋,广州传统建筑瑰宝,映射出昔日荣光;广州骑楼,承载了一个时代的情怀;广州沙面,记录下广州近代史与租界史……物质文化遗产举不胜举、千姿百态。
食在广州,脍不厌细,体现广府文化融通应变;粤剧艺术,美轮美奂,堪称岭南文化一朵奇葩;广东音乐,自成一格,兼具传统性与开放性;岭南画派,求新求变,重在折衷中西、融会古今;精彩广绣,形象传神,追求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绚丽多姿、美不胜收。
广州是一块文化福地,广府文化在这里孕育、岭南文化在这里厚重、中外文化在这里交融,成就广州历史文化之博大精深,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广州人。
⑵ 两粤的语言文化
两广的语言文化极其多样。广东境内包括的粤语、客语、闽语、邑语、粤北土语等五大方言类型,其中珠三角、粤西等地使用粤语;北江、东江地区和韩江上游、粤西部分山区使用客家话;潮州地区使用属于闽南语系的潮州话;雷州半岛使用属于闽南语系的雷州话;四邑地区使用语法的接近粤语,语音却与粤语差别很大的四邑话。粤北地区使用系属不明的粤北土话。在广西境内,贺州—凭祥连线的东南部通用粤语,桂林,柳州地区使用西南官话,广西西部的左右江地区的汉族通用平话,而少数民族通用壮语,广西东北部的全州,灌阳等地通用新湘语。另外博白,容县一带有客家话分布。
粤语又称广语、广南方言。可分为广府片、勾漏片、阳江片、邕浔片、钦廉片、吴化片、等,以广州音为代表和标准音。
客语又称山语、秦语、赤子语、槎语,典型口音为梅州市区(梅江区、梅县区)梅城口音的梅州音,民间互通程度最高的口音为惠阳音。福建明溪、连城、平和、诏安客语闽化程度深,广东陆河、龙门、茂名、廉江等地客语粤化程度深。
闽语在福建省境内外分为闽东、闽南、闽北、闽中、莆仙等五种,在两广和海南主要分为潮州、雷州、海南、海陆等四种。
邑语全称四邑方言,有时归入粤语,此方言系统有被广州话同化的趋势,原本分布江门和珠海两市,但珠海邑语已高度广州化。
粤北土语主要包括两个类型,一是以南雄土语为代表的韶州土话,一是以连阳土话为代表的连州土话。
⑶ 粤语的文化渊源
粤语,俗称广东话,英文叫Cantonese,当地人称白话,正名该称“粤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分布在广东大部分地区和广西东南部,并以广州话为代表。粤语的形成地据邢公畹等先生考证,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即尧、舜时期,黄河流域就发生了一场以中原为中心、在空间上向周围、在时间上向后世扩展的“夏语化”运动;到西周时期,进而形成以夏语原生地—秦晋的方言为标准音的“雅言”(见《汉藏语系研究和中国考古学》)。当时各部落和民族结成了同盟,共同选领袖,治理天下,联盟之后,进行商品交换,分工合作,经济规模扩大了,部族之间的生存空间界线解决了,可以共同抗御自然灾害的问题,例如共同开发水利,治理洪水,大规模改善生活环境,生产力快速提高,发展出灿烂的夏文明。在共同的劳动中,就需要共同的语言进行沟通。黄河流域之所以成为文明中心,跟“夏语化”运动有着极大的关系。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当今的汉语各大方言之间尽管千差万别,却总可以发现它与黄河流域的某种渊源。作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的粤语,便是如此。虽然它从古百越语言中吸收某些因素,但总体来看与古汉语有着更密切的渊源,有些语音和词汇,在今天中原汉语已经失传,在粤语中却保存完好。例如古汉语中的入声韵母,在今天的中原汉语中已不复存在,而在粤语中就完整地保存着。以“粤”命名 却非土产有人以为粤语来源于古代岭南“百越”语言,这不合乎事实。粤语确实保存着某些古代岭南“百越”语言的因素,但它的主要来源,则是古代中原一带的普通话——“雅言”。雅言的基础是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使用的原始华夏语。到了周朝,便发展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讲学,祭祀活动,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说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征发原六国的逃亡者以及赘婿、贾人到岭南作“垦卒”返迟配。这些垦卒“来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际必须使用雅言。但由于垦卒独自屯田,因此他们的语言只在屯内通行,并未在整个岭南地区传播。在秦代之前,广东被称为南蛮。这是百越族人居住的地方,“百越”乃汉语音译,又写作“百粤”,是古代南方土着的自称。百越又通百粤,所以,广东话又叫做粤语。百粤的构词方法是通名在前,专名在后,意为“越(粤)人”。“百”是人的意思,越是族名,即越人,或粤人。越南胡说百越乃越南族之古称,长江以南自古以来就是越南的领土,可说是荒唐透顶。百粤与百越都是译音,同一回事,百越三千年前就在中国大地生活,越南仅是一个小藩属,按百越之继承逻辑,岂不是现在的越南也是广东的领土?从这一语词可看出,那时候广东人的交际用语是与中原汉语有很大差异的“百越语”。但“百越语”究竟是什么样子,现在已经难以考证。唯漏指一的“化石”,是一部分地名中所保存的非汉语因素,例如“六建”“六贺”“六谢”“六吟”中的“六”,是指“山冲”,“那务”“那霍”“那录”中的“那”是指“田”,“罗镜”“罗龙”“罗沙”中的“罗”是指“山地”,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地名的构词方法,也是通名在前,专名在后;同时,其中通名的意思,今天居住在那里的人已经完全不晓得,也就是说,这些地名中的非汉语因素在当地今天的粤语中已经不使用,恰好证明今天的粤语跟古百越语没有继承关系。由此可见,粤语虽然以“粤”命名,却非由古“粤人”的语言演变而成,不是古粤地的“土产”,而是从外地“引进”的,是汉族移民带来的。这汉族,是秦代的汉族,主要是晋、赵、燕、魏的旧贵族及其下属兵丁。汉人南移 传播“雅言”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中原汉人南移,发生于秦统一中国之际。公元前223年,秦国60万大军攻灭楚国,便将大军驻扎于湘南五岭,准备南征百越。到了旦衡公元前218年,西江中部的“西瓯国”起兵反秦,秦始皇派50万大军征讨。又派史禄在海阳山开凿灵渠,将湘江与漓江沟通,以保证军事上的运输。灵渠便成为中原汉人进入岭南的第一条主要通道。公元前214年,灭了西瓯国,战争告一段落,秦“发诸尝捕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史记.秦始皇本纪》)徐广注:“五十万人守五岭。”(《集解》)这50万人,便是第一批汉族移民。在秦始皇时期,岭南各郡地旷人稀。直至东汉时的统计资料,南海郡(广东珠三角洲)也只有9万人。因此,迁入50万人,足以改变岭南越人“一统天下”的局面。有些学者提出质疑,认为一下子迁入那么多移民并无可能。但我们知道,大移民是秦灭六国之后为了巩固政权而实行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分期分批移入。秦始皇既然可以将12万户豪富迁徙到咸阳以及巴蜀,又将内地大批罪人迁徙到河套以及甘肃一带,那么,完全有可能将大批中原汉人迁至岭南。虽不一定有50万那么多,但也肯定为数不少。而秦始皇之所以搞大迁徙,其目的主要在于铲除六国的地方势力,把族人和故土分开,交叉汇编,徙到南蛮之地戍边,也就连根拔起,不能在秦的京城附近形成威胁,做其复国之梦,秦朝的统治就牢固得多了。这些移民不可能来自与岭南毗邻的楚国,而多半来自中原或北方各国。由于他们是成批迁入,所以到达岭南之后,思念故土、怀念昔日乡音,特别强韧有力地固守原有的文化习俗以及语言,因而成为岭南最早的“雅言”传播者。
⑷ 广东的特色文化有什么
1、文化艺术:
广东主要有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州文化等分支。
雷州半岛有天下四绝之一的雷州换鼓、南方兵马俑的雷州石狗,且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雷州歌、傩舞等。
2、饮食文化:
粤菜即广东地方风味菜,又称广东菜,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由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特色菜点发展而成广州菜、潮州菜、客家菜。
3、传统戏剧:
粤剧、潮剧、花朝戏、乐昌花鼓戏等。粤剧、潮剧属于中国的十大地方剧种。
4、音乐曲艺:
多样化具有多重属性,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客家音乐、雷州音乐和岭南的少数民族音乐,以及传播到海外的岭南音乐都属于岭南音乐范畴。
5、民俗:
广东部分民俗庆典活动:南狮、佛山行通济、广州波罗诞庙会等。
6、语言:
广东语言状况复杂,除粤北、粤东、粤西有瑶语、壮语、畲语、标话及归属不明的汉方言旧时正话、军话、韶州土话等,主要流行3种保留了丰富的古汉语特点、又各有特色的汉语方言广东本土汉语方言粤语、客家语、闽语。
⑸ 什么是粤语文化
粤语,广府人称为“白话”,英语称为Cantonese。直至1934年出版的《中华民国新地图?语言区域图》才称之为“粤语”,作为汉语中的一种方言。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粤语是汉语各大方言中较为独特的一种,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与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一、粤语保存古汉语音韵的大量因素,从而保存不少在中原已失落的传统文化。
二、粤语吸收了许多海外词语,从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
三、粤语承载着广府地区大量文化品种,充分体现了广府文化的鲜明特色。
(5)广东粤语文化有哪些扩展阅读:
粤语的音韵历史;
正因为粤语完整地保存着唐朝以前汉语的韵尾体系,也就完整保存着唐诗及唐代以前传统诗歌韵律。我国传统诗歌,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不仅集中地表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而且形成了完整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包括韵律,将汉语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南朝起,传统诗歌脱离乐府而独立发展,“永明体”首先将汉语的四声运用于诗歌创作,根据汉字本身平上去入声调组合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起来,形成“抑扬顿挫”之美。
唐代诗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进行两项改革,一是将四声二元化,即“平”与“仄”;二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律篇,摆脱永明诗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律诗,同时派生出绝句。
到开元时期,律诗和绝句的韵律形式已臻成熟,成为传统诗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生气勃勃的盛唐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将中国传统诗歌艺术推上巅峰。中唐之后,由于北方游牧民族语言的冲击,中原汉语音系发生裂变。到宋朝推行的正音,塞音韵尾彻底归并。
⑹ 粤文化有哪些
身边说粤语的人少了,用普通话交流的场景多了。当然,“人人都说普通话”是身为中国人的义务,也是方便了不同地区的人进行交流,只是,南腔北调也包含着每个人对自己家乡的一份念想。
可是,现在的广州,再也不是那个能用粤语“走四方”的城市了,这个城市变成了两个会说粤语的人开口第一句话是用普通话说的,如果在交谈中途没有发现对方也会粤语的话,会一直使用普通话,甚至即便发现对方也会粤语,也不会首先转换粤语频道和对方“相认”。
其实我明白,这些现象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是很多来自外地的外来务工者“广漂”做客、扎根广州。新广州人不生于广州,自然不懂得粤语和粤文化,这十分正常,也是十分合理的。但是,我最疑惑的是,广州仿佛已经“融入”了外来的文化,努力“迎合”外来的文化,我们本来的东西越来越少了!
痛心啊!我很疑惑,是否每一个大城市都是如此,因为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求职者,而求职者们带着他们各自的文化进入这个城市,这个城市为了适应不同的文化,最本土的文化慢慢被掩盖,在广州的表现不仅仅是说粤语的人少了,还有从前的一些饼店(这些饼店多卖香蕉糕、糯米糍、蝴蝶酥、核桃酥、光酥饼等散装糕点)、面店(面多使用碱水面)少了。但我看见湘菜、上海馄饨也多了(当然,有很多外地人不习惯广东这边口味清淡,不太爱粤菜),好在还有点都德、芬芳甜品店等店满足了我们广州人的小小愿望,只是价钱就比从前我吃的一些店要贵不少了,但胜在好吃,童年的味道未变。
⑺ 广东特点简要介绍有哪些
广东特点简要介绍:
1、广东特色文化有岭南传统建筑、岭南特色食品、岭南特色风俗、传统的文化艺术,从粤语、粤剧、广东音乐、广东曲艺、岭南书法、岭南画派、岭南诗歌、岭南建筑、岭南盆景、岭南工艺到岭南民俗和岭南饮食文化,都反映出岭南文化丰富内涵和独具一格、绚丽多姿的岭南地方特色。
2、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材料证明,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
3、广府民系的人民,在三大民系中最具开放性,比较易于接受外来新事物,敢于吸收、摹仿和学习西方文明,具有敢于探索和尝试的拼搏精神,视野较为宽广,思路较为开阔;
4、汕文化具有民间性、兼容性、精细性、开拓性等特点。潮汕文化既传承和弘扬中原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吸取古代南粤土着文化的优良成分,同时吸收了海外文化的一些优良成分,互相融合,形成独特的群体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气魄;
5、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着文化,加上长期居住在丘陵地环境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耕读传家是客家文化的特点,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儒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