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贾起家精美书法欣赏
在贾起家先生的笔下,我们能够欣赏得到肢亮什么样的书法艺术。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贾起家精美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贾起家精美书法欣赏
贾起家精美书法图片4
贾起家个人简介
1953年生于夏县。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古汉语语言文历前宽学专业。现为中国书协理事、中国文联牡丹书画艺术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国家二级美术师。自幼学书,以柳书为主。17岁后拜尉世芳和着名书法家徐文达先生为师,主攻二王书法,对《兰亭序》、《圣教序》、《十七帖》等用功尤勤,深工巨卷,数年不辍。近年又涉汉魏以来诸家,专精博取。工楷、行、草,尤擅行书,所作清圆秀润、劲健朴茂。
1983年以来,书法作品先后参加全国第二、三、五、六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第四届中青展、全国首届正书大展、全国第一届行草书大展、中日书法交流展、第一、二届国际书法大展、中、日、韩三国新书法展、中外草书展、全国着名书法家48人书展等国内外大展50余次。
荣获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奖”,山西省第三届文学艺术创作特别奖,全国书苑撷英百名优秀书法家奖、龙年国际书法大赛、全国“二王”杯和’98兰亭奖·牡丹杯书法优秀奖等国内外书法大赛金、银、铜奖30余次。
中国书法有标准有文化
在很多人看来,写书法仅仅是陶冶性情的一种方式,它不是一个谋生的行当。但也有一些人认为,书法既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也具有商品的某种特质,可以推向市场。关键在于,一旦把它推向市场之后,书法的价值重心究竟偏向哪里?当书法作品走向市场的时候,也就会出现一些专门以书法谋生的专业书法家。在谈到书法创作中的“业余与专业”时,广州美术学院肖元教授认为,业余的不一定是业余水平,专业的也不一定是专业水平。在这同时,在利益的驱使之下,很多书法家拉帮结伙,树立门派,搞些短平快的实验或者前卫,专家看不懂,民众更是被糊弄。
书法家王贵忱认为,书法作品创作不能追求快,快了肯定是骗人的,一定要下苦工夫,文化含金量要高。对当代书法的现状及前景,尽管有人表示乐观,但更多的人持有批判的态度。这主要是因为,书法家缺少文化方面的修养,单单靠书写的技术性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我们在各种书法展览上,都能够看到众多的雷同作品?主要是因为书法家们太看重技术,看重模仿的有效性。另外,许多书法家们心急气躁,巴不得一夜成名,从中获利。我们所看到的繁荣景像,其实是一种表像。对当代书法抨击最强烈的还是书法研究者易新生,他在刚刚出版的书法专业刊物《书法》5月号上撰文对当代书法提出最尖锐的批评,列出了书坛的十大流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响。
据了解,广东美术馆即将举办“墙里墙外”书法展,在这之前,我们采访了吴灏、孙稚雏、王贵忱、林锐、肖元、王见等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研究者。他们对中国当代书法究竟抱着怎样一个想法呢?竞争无序,标准缺席和文坛一样,书法界也有很多的组织,比如某某协会、学会之类的。有了这些组织,也就难免会有上级和下级之分,存在着等级差别。这些部门的有些领导,可能对艺术是一知半解或者完全无知,但他们却拥有艺术的权威性。造就这一“权威”的,一方面是文化体制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大众对艺术的判断依然处在“准无知”的状态,存在着对官本位的崇拜心理。这样,当书法作品进入市场竞争的时候,权威的东西往往被抬高,价钱也要高出一般书法家的许多倍。这是悔坦存在于当下书法界的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
书法界人士认为,许多书法家很有实力,但由于他们没有加入某某组织,而未能享受到一些“待遇”。这些组织,就是金钱与权力的合谋。在文化市场还没有真正完善和开放的情况下,很多个人的努力都可能白费,因为这些主流市场仅仅向这些圈子内的人开放,其他人无门可入,造成的结果就是很多顾客把糟粕奉为圭臬。在这样一种境况下,很多书法家为了争取到应得的利益,不得不制造一些新奇事件,极力把公众的注意力从权力和艺术中心位置移开。当大家都去参与制造这些极端的行为时,书法界就会变得没有秩序,混乱不堪,给一些人浑水摸鱼的机会。市场混乱,标准缺席,是书法界的一大弊端。大家都不知道这一书法作品是不是真的有艺术价值,它的价值是多少,于是相互哄抬或贬低,朝着两个极端推进,书法市场成了艺术品价值的灰色地带。吴灏(画家,诗人)传统还是前卫?我们所谈到的中国书法,主要是对汉字的书写,汉字有了几千年的历史,理应有一定的传承性,才能真正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教研室主任王见认为,当代书法的发展趋向有两种,一种是传统书法艺术的延续,因为书法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艺术,我们应该保持这种独特的民族性。另一种是重视书法的造型特征,把书法越来越当图像看,不沿着原来传达的意义,把中国艺术向现代主义艺术靠拢,这使得书法更加容易理解,也是把旧文化心态转变成新文化心态,想引起别人的共鸣,它的目的是对的,可是这样一来却消解了书法本来的意义。它打着融合的幌子,却忽视了自己手握的是一把“双刃剑”。针对“前卫书法”,画家、书法家吴灏激愤地说,当代书法纯粹乱搞,中国以前封闭几十年了,没看到西欧的前卫艺术,他们就觉得很奇怪,于是将书法乱写,过于抽象,毫无章法,出现了很多流派和主义。
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书法篆刻史论教授肖元认为,用主义来划分流派是西方的艺术标准,用各种主义来评定,事实上是用西洋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艺术,书法变成了各种主义的标榜,对书法无益。这种在中西艺术批评中寻找对应或者往西方艺术批评上靠的做法,只会造成曲解中国文化,东施效颦。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如今的书法越写越怪,前卫到专家和大众都看不懂的地步,脱离了书法的本质,那么它们还能不能算是书法呢?书法家林锐对此表示,前卫书法是书法艺术的一个探索,应该鼓励,各种趋向的发展或多或少都代表着书法将来的发展潮流,所以媒体或者官方应该给予书法艺术更大的发展空间,对各种探索予以更大的支持,不要限定书法艺术发展的方向。不过他个人认为,书法艺术的发展要以传统为本,从它的源头一直流下来,不能在中间突然就断开,把传统都丢弃了。媒体炒作出的艺术书法作品作为一个艺术产品,它能满足人们的某种审美心理需求。正因为有这个需求,书法一旦进入市场,它就不断地被复制,以致缺少了原创性,被大批量生产。林锐说,现在的人有条件出书了,请人写序写吹捧文章,多半把自己拔高;媒体也有一定的炒作,有些水平不怎么样的也被炒得天花乱坠。有些人说要写多少米的字卷、多大的一幅字,他对这些表示反感,作品在于它的艺术性,不是大小装帧可以决定得了的。但中大教授、古文字学家孙稚雏认为,书法进入市场也没什么,像郑板桥,靠卖字画为生,他明码标价,能卖多少就多少,既然付出劳动,就应该有所报酬,这是很正常的,市场是有炒作的性质。对此,王见先生也有同感。他认为,书法家出书是一种自我包装、自产自销的个人对自己的营销手段,艺术水平很差,没有科学标准,价格也是由出版商、作者或者书商来定,没有市场的定价标准。他们迫不及待地出书,以此来证明自己在书法界的地位,换取更多的金钱利益。对于当下的书法出版热,肖元认为,现在大多是有钱的人自己出作品集,价值不高档次很低,能不能挣钱就看自己的经营,一般卖得不好,只是在小圈子内互相送人没有文化的书法家任何一种文化产品都和相关的文化背景相连,这背景不仅仅是当下的,也有近代的、古代的,任何割裂传统的做法都是非常可疑的。曾任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的书法家王贵忱认为,写书法其实是写文化,它是一门传统的艺术,具有文化的特点。
汉字和其他民族文字不一样,它是表意的,不是表音。因此它有着异常丰富的美学想象,具有传承的性质。然而,如今的许多书法家已经开始摒弃传统,对传统书法的技巧和风格进行全盘否定,希图能够突破某种框架,建立另外一个传统。这种做法其实是切断文化的源流,最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将传统文化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才能真正有所突破和进展。很多人认为,书法是纯粹技巧性的东西,只要掌握了简单的技巧,就像手中握有工具,就可达到某种境界。孙稚雏先生说,书法的确是技巧性非常强的一个艺术门类,小孩都可以学得很好的,但如果想达到一个高度,那非常难,若本身文化素质很高的话,写出来的东西就不一样了。这是文化底蕴问题。
‘贰’ 名人书画到底为何受人诟病
笔者之前曾以明星书画为题,对书画市场所谓的名人书画乱象做了简单论述。后来和朋友闲聊说到这一问题时,才发现名人书画的问题并不简单。众人应该都知道贾平凹吧,作为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奇才,他在书画上的成就也让人叹为观止。作为名人书画的典型代表,2017年贾平凹书法普品价格已经到了9万/平尺的价格,可以说他一只脚已经迈上了10万大关。
对于名人书画的问题,有人认为这是市场发展的需要,有买才有卖,有需求才有供应。也有人认为,这是对艺术的诋毁和践踏。在此,本人不做评价,相信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是非对错大家说了算。
‘叁’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书法家或者说一个书法家应该具备哪些素养
书法家的人格修养
书法是风雅、斯文、高洁、郑重的艺术。清·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畸志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宣和书谱》记载:“鲁公平生大气凛然,惟其忠贯日月,识高天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忠臣烈士,道德君子,端严尊重,使人畏而爱之。”书法既可见性情,更可见人品。因而,对追求书法艺术的人来说,理应保持严肃、崇敬的态度。“书为心画”,首先,书法作品是艺术,不是商品,是书家人格修养的结晶。不能把从事书法创作或研究与商品等同,虽然不否认书法作品是有其艺术价值和收藏经济价值的,但一旦视作商品,创作者会失去审慎态度,斤斤计较于毫厘得失,沦为名利的奴隶,不可回避地会曲意逢迎,而走向追求艺术完美的反面。无异于对自身人格、人品的抛弃和自污。其次,书法是展示书家情怀胸襟,表明个人风雅意趣,陶冶欣赏者心境意绪的艺术形式,不是追名逐利的手段。不难见到不少当今自称书法家或自我标榜为着名书法家的人,在还搞不清书法与写字尚有多少不同时,却在投机钻营。因为有一个简单原因在诱惑他们:是书法家就可以有名,是有名的书法家其作品就可以卖钱。包括一些行政领导人,社会名流,甚至名人家属、子女等等都向书法家靠拢。不过是中国人,识得汉字,摸得起毛笔,加上具备其他得天独厚的条件,忽然之间就成了“书法家”,且还是“着名”的,这不能不是书法的悲哀。
书法不是雕虫小道,非一朝一夕所能见成效。一个书家的成才应是对技法的勤学苦练与朝夕揣摩;具有欣赏能力与见多识广,及敏锐的判断优劣的眼力;对书法史的流变演进的了解熟知,对历代书法的领悟和体会;对相关学科的见识修养等等的了解与掌握。不知文字产生的历史、不知书体的演进流程,不知历代书法的生发、变迁、承传,不知《九势》、《笔阵图》、《书谱》、《艺舟双楫》等等书论和诸多基本常识、基本典籍为何物,自称为书法家,将是很值得怀疑的。指出这些并非是要专门精通于此,但粗略的了解仍然是必须的。因为,时下太多的旁门左道,被传媒渲染的都是天下绝招,搞得急于求成者极尽能事的以“倒书”、“一笔书”、“足书”、“舌书”、“天下第一榜书”等等来哗众取宠,愚弄视听。这些江湖杂耍,会被不懂的人们以为这就是衡巧中国书法。
创新,是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把握后的水到渠成。一些初练书法者耐不住寂寞、长久的苦练,为一夜成名而别出心裁,搞一些歪门邪道,绝然是在亵渎书法艺术。正因如此,真正的书家应当是有着纯真的人格美的,是通过真正的书法艺术来标示出自己升郑的高风亮节的,是能够以优秀作品引导人向善求美的,会由衷地启发人们体会艺术美并因之受到熏陶的。换句话说是为社会服务并得到社会承认的。从而也完善并实现着对艺术追求的自身价值。所谓“静正守恒”,作为整个人生修养,在一“静”字。做任何事,须要先养静,习字作书更是能静才不至于浮躁,用心揣度,悉力运行。正,即是人格品行的端正,它具有道德规范的意义。所谓“一暴十寒,未有能生者也”的一代名师王羲之,以至于唐宋各名家,哪个不是苦练数十年而持之以恒才成功的呢?
书法艺术家应扎根于传统咐笑键文化
每个进入文明时代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但只有中国汉字的书写形成为一门点线艺术。线条的运动节奏,造型成“势”,而表现出“骨力”;墨色的淋漓挥洒,则蓄积着“韵”,表现出“气”;通过骨势气韵的流动变化,又写出了作者情感的波动节律。个性的阴阳刚柔,人格的刚正邪佞,理想的追求寄托,生活的进退沉浮等,都通过利用极富艺术表现力的线条,以深厚的功力和纯熟的技巧来表现的,从而抒写自己的思绪情怀。所以,透过书法线条的形式因素,呈现出的往往是“人”的文化。
书法是以表现书家精神世界尤其是以形式美意识为主的创造活动,因而它自觉或不自觉地流淌出社会生活中人的本质,成为其思维、性格、气质、品德、意志、情感、理想等精神因素的物化形态。特别是它集中了千百年来数不胜数的古代知识分子的智慧,是传统人文精神的积淀。书法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传统文化是个很宽泛的概念,从基本要素讲有宗教、哲学、文学、政治、艺术、家庭与社会;从文化价值讲有人生价值观、自然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知识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等,从文化基本特征看表现在它的统一性、非宗教性(人文精神)、泛道德性、中庸和平等等,浩如烟海,源远流长。不必在这里做传统文化的铺陈,而是在探讨作为一个书家应该怎样面对传统,继承传统文化那些有益的成分。应该说,一个高层次的书法家,首先是传统文化的熟知者,或者是传统文化的某一门类别较有专攻者或研究者,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做基础,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书法家的。纵观历史上在书法艺术上有所成就或建树的人物,几乎无一例外,其文化造诣都相当高,不单有书法精品流传后世,而且大多都有着作流传至今。翻开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经过历史淘汰后留名下来的书法上确有成就的先辈们,大多是当时的文人学者及达官文豪们,而没有几位在当时以书法家自居,更没有着名大师等等的美称。现在有的被称为书法家甚至被称为着名书法家的人,根本不精通甚至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将自己的书法始终局限在简单的字形上,没有文化根基,老是在字形上别出心裁,美其名曰“创新”;也有的“着名书法家”只会写三、五个字,手拿小本子,上面记着几个不知从哪里抄来的只言片语,名片上即有一大排职务,某某国际组织理事,某某协会顾问,某某群众团体**等等,招摇过市。面前再有几个门外汉拍手叫绝,也着实招来某些人的前呼后拥,其不知这等书法大家将仅仅是历史的匆匆过客,各领风骚三、五天而已。
欲想被历史认可为书法艺术家,必须在传统文化上扎根,汲取传统文化之营养,消化吸收,以传统文化底蕴做根基,孜孜不懈地刻意追求,端正态度,才能创造出具有丰富意蕴且品位较高的书法艺术作品来。
书法家的基本功要求
这个问题,已是人所皆知,现仅就书法意向和个人特点简要谈一点看法。
书法意向即是书法学习或书法创作时的个人心态,这是在书法基本功练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书法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和很强的技术性和形式感,如果没有较好的书法意向,是不可能练好基本功的,更谈不上创作好的书法作品。因此,在练习基本功的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出较好的个人书法意向,使自己有一个很好的心态,这是从事书法学习及作品创作必备的前提。
至于个人书法的风格和特点,绝对不可刻意地去追求,每个人的字迹都有每个人的自身特点,人与人之间各不相同,就像每个人的面貌长相不同一样,自己就是自己,而笔迹中的自己一旦向美的方向追求,当有了相应的艺术含量时,便自然会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
书法艺术向高层次觉悟的启发因素
(一)书法家对书法建筑美的觉悟。 建筑美,也可称做静态美,笔者认为用建筑美来说明更形象一些。书法是一种意象艺术,具有很强的形式感。然而,一幅书法作品一定是表达作者在某种条件下的某种思想感情,这就要求作者为了充分地表现自己而选择适应表达某种感情的形式,如款式、书体、章法、用笔、用墨、选择什么类型的纸张等等,这也就是说作者如何选材、如何设计、如何选择适应此时此地此条件抒发此种感情的建筑美类型。
书法作为意象艺术来讲,就不得不突出它的形式感,这就需要书家去体悟,去感觉。只会写一种书体甚至只会写几个字的人,就无法通过形式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没有意蕴的书法是空洞的躯壳,它是没有灵魂的,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生命力,只是写在纸上的字而已。
(二)书法家对书法舞蹈美的觉悟 。舞蹈美也可称为动态美。当静态的东西运用至恰到好处的时候,就必须追求其动态的东西。而这一点对于书家们来说是极其重要而且最难以把握的。有行家在评论某一书法作品的时候,往往会说:这件作品写得很活脱,其实这是对作品中动态的东西的评价。把字写活,是每个书法家都想追求的,然而“活”是有度的,如何把握准确,却是很难的。一个舞蹈演员到了舞台上,又转又跳,能够做出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来,但有一点:他(她)自始至终掌握着自身的平衡支点,在保证这个支点稳定的情况下,尽自己最大的能力,高质量完成高难度的动作。书法的道理与此很接近,追求“活”而不能“过”,“过”便会“倒”。因此,书家们在追求动态美的时候,一定要首先认清自己的基本功基础,把握好自己的平衡点,老老实实,虚心学习,宁可动作质量差一点,也不能做“过”而“倒”。
(三)书法家对书法音乐美的觉悟 从广义上说,艺术存在于两个范畴:一是空间艺术;二是时间艺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或者说需要占有一定空间的艺术品称为空间艺术,但有些艺术无法用空间尺寸去衡量,人们欣赏它的时候只能通过一定的时间,譬如音乐。唯独中国书法,它既是一种空间艺术,又是一种时间艺术,至少,它包含了时间艺术的因素。譬如说,有某个书家在自己的书房里,心情很好,一时书性大发,便提笔挥毫,这时书家的作品一定在是表现其此时此地此心态下的思想感情,然而当作品完成一半时,突然有人敲门,书家不得不放下笔去接待来客,客人进门后通报了一个令书家非常恼火的消息,当把客人送走后,书家再回到书桌前接着未完成的作品继续创作时,发现无论如何,与前面的一半再也接不起来了。这就说明了心情、时间的变化对书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因思想感情的变化、笔势笔气的中断,而无法将书写再进行下去。
因此,在评价一幅书法作品时,应从全局来考查,看它是否气韵通畅,犹如一首动听的音乐,看它的主旋律,是否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看它是否通畅。一首抒情曲和一首进行曲无论如何不能连接成一首曲子,因为它们不可能有共同的主旋律。对于成功的书法作品(楹联作品除外),是不能简单地以某一字或某一笔画来评判的,而应从整体节奏行气上来认识。就像评音乐不能简单地抽出一个音符来评判一样,应从它的整体乐感上来认识。这就要求书家在进行书法创作时主题明确,思想性强,就像谱曲一样,力争成功地表达出人的思想情感来,同时使人们通过作品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得到美的享受,也启发人们去体会艺术所给予的熏陶。
书家在具备了以上各项基本要求以后,还要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书法家创作时书写的文字内容必须是书家完全理解的内容,那么,理解别人的东西,永远也比不过理解自己的东西更充分、更彻底。因此说,一个高层次的书家应该创作自己的东西,这就需要书家本身有相当高的学问和相当强的文字功夫。要写诗就必须会吟诗,要写词就必须会填词,这样就需要书家能通韵律,晓音乐等等。不能很好地具备以上诸项能力,也就难免被历史淘汰,更谈不上对历史的超越。
‘肆’ 对中国古代书画的理解和认识
一、独特的历史价值
艺术品的价格是经济价值的具体体现,而经济价值是由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和欣赏价值所决定的。人们收藏艺术品,实质是在收藏历史、文化、技艺、情感和生活。而中国古代书画正是历史的写照,其中所蕴藉的历史沉积、文化遗韵、沧桑感、厚重感和文化艺术的多样性,都是现代书画所不具备的。如把存世的古代书画按年代排序,无疑会在视觉艺术领域中向人们展示出中国美术和中国历史众多发生、发展的物证,具体、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漫漫征程。这正是古代书画最可宝贵之处。
二、丰富的文化内涵
就时间而论,除去近现代书画的100多年,清以前2000多年均为古代书画的存世期。汉简的朴拙,晋书的风韵,唐画的富丽,宋画的精细,明清书画的千姿百态——都争相辉映,汇集成光彩夺目的绵长画卷。就类别而论,人物、花鸟、山水、写实、写意、院体画和文人画——都争奇斗艳,各领风骚。就书画家而论,无论是“黄荃富贵”,还是“徐熙野逸”,无论马远、夏圭的“残山剩水”,还是八大、石涛的“白眼向天”,“搜尽奇峰打草稿”——可谓大师林立,群星璀璨,充分反映了时代特征和鲜明的个人风格。如此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
三、深厚的笔墨功力
中国书画艺术是用笔用墨,指挥线条的艺术。笔墨功底怎样,线条律动如何,是能否充分表达书画家思想情感以及使其作品成败的关键。黄宾虹说过,“气韵生动,舍笔墨无由知之矣”。
在古代书画整个存续期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社会主流。而“琴棋书画”则历来是有知识、有学养人士必备的才能。书法绘画既是“童子功”,也是立身应仕的手段。笔墨功夫成为许多人毕生的追求。书法有王献之的“墨池”、怀素的“笔冢”;绘画有郑板桥的“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写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如此种种,古人融生命于笔墨,所下的功夫,实非今人能比。
四、稀缺的存世数量
中国历史虽然久远,但由于不断改朝换代,沧海桑田,天灾人祸,再加上近百年的外来侵掠,古代书画历经磨难,大量损毁流失,保存至今的已十分稀少。徐邦达先生《重订清故宫旧藏书画录》共收古代书画3540件,仅为齐白石存世书画的十分之一,加上台湾和国内外其他博物馆所藏,数量也极其有限。民间收藏载籍入典书画家的作品,无论大名家还是小名头,也大多以几幅、几十幅计,这与现代书画家动辄几十、几百甚至几万幅的存世量,实不可同日而语。“物以稀为贵”的交易法则至少在目前古代书画价位中没能显现出来,但这也正是它的潜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