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外学者辩称中国文化如何真正走出去
2018年世界格局千变万化,文化如何突破藩篱沟通彼此?40年改革开放成就今日中国,而中国文化如何真正走出去?世界哲学大会期间首个场外沙龙“壁垒与对话: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日前在京举行。 论坛聚焦在跨文明对话的语境下,中外学者精英结合自身经历探讨中国文化如何打破壁垒实现真正走出去。
在阿克曼看来,中国学者和汉学家们首先要清楚,文化要走向哪里去?要讲给谁听?“文化的传播不在于是不是传统,而在于其是否能给今天的社会问题提供一些思考和解决方案”。
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倪培民同样表示,“佛、儒、道”等东方哲学能够帮助西方哲学看到他们的不足,西方哲学也能够帮助东方哲学看到自身的不足,这种交流才更加有价值,“只有让西方社会看到东方哲学蕴含在生活中的价值,才能更加容易的走出去”。
这场沙龙同时也是“致敬国学: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平行论坛的一场。“致敬国学: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由岳麓书院、凤凰网、敦和基金会和一点资讯联合主办,旨在推动海内外华人共同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守护全球华人的文化血脉与精神家园。接下来,组委会还将于9月份在武当山举办第三场国学高峰论坛,10月下旬还将举办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的颁奖盛典。
来源:中国新闻网
⑵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在传播内容上,先术后理,首器次道。海外异域,国情民情迥然不同,文化传统差异巨大。在国内叫得好、叫得响的作品、项目,在国外不一定叫得好、叫得响;反之亦然。想当然把国内的做法,运用到国际上传播,很可能适得其反。比如说,在国内传播传统文化,我们一般是先从理论上讲其重要意义,解决认识问题,然后再着手贯彻实施具体项目。而在他国,相关背景缺乏,文化圈差异带来的理念截然相异,对我了解有深有浅,感情有好有差,判断事物的价值标准不一,认知不等于认同,因此或许正好相反:先实施具体的文化项目。如此说来,我们应尊重差异,不强求对方点赞苟同。特别是,不纠缠于文化观念“形上”的是是非非,而在文化的实证和器物层面上多下工夫,先让对方感性了解,然后激起其主动的思考、理性的好奇、热情的学习。
《意见》恰恰体现了这一原则。在例举的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中,大部分具有“普世”的实用价值。有谁能拒绝一个健康身心的需要呢?像我们包含神奇针灸、丰富多彩的医药,色、香、味俱全的烹饪饮食,养生技击一体的武术健身等,颐养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对其他国度的人民亦大有补益。像园林、戏曲、民乐、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艺术,千百年来熏染陶冶出来的精神产品结晶,情感色彩浓厚,如音乐被称为“无国界的语言”,自然也能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受魅力”。中华典籍、中国文物闻名于世,更能激起世人探寻文明根源的惊奇。不同文明的交融,一定是先在物质的、感性的表层上相互接触,然后慢慢深入至神经和骨髓上去。在此基础上,面对人类共同的问题,放下各自的矜持或傲慢,大家平等坐下来一起研究,然后进行深度的合作才有可能,我们所说的汉学交流、智库合作、图书出版,也有可能进一步地展开和扩大。
第二,在传播方式上,途径不一,模式多样。任何文明、文化传播,都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手段。古代受地理和技术条件限制,各个不同文明板块来往有限。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大踏步提高,国家和民族交流逐渐多了起来,但文明主体的互动染上了大规模殖民和战争的色彩。世纪之交,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体的出现,正在把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变成一个信息瞬间传递、扩散的“村落”,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文化传播格局”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2017年1月19日,在中国实学研究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领导干部学国学促进会主办,26国学网承办的“国学孔院行”启动仪式上,有专家就提出:应结合当地政府和学校的有关文化项目,契入进去,丰富其内容,使活动的单向展开变成一种双方的需求。我们理解,《意见》提出的“充分运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文化节展、文物展览、博览会、书展、电影节、体育活动、旅游推介和各类品牌活动”来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个是我们有较大主动性的文化中介机构或人员:比如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还有华侨华人、各方面出境人员,我驻外机构、中资企业、遍布世界各地的中餐馆;一个是双方合作开展的活动项目,比如说文化节展、文物展览、博览会、书展、电影节、体育活动、旅游推介和各类品牌活动(这些活动有时我们也可以作为主动的一方);一个是对方主办的各项文化活动,如果有可能我们也可以考虑参与进去。这样看来,只要积极性调动起来,并给予适当政策鼓励甚至资助扶持,机会还是很多的。与某些西方国家文化渗透的图谋不同,我们不是去故意搞乱别的国家和人民,而是更多地从对方的角度着想,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意见》提出要“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方式”,其中“大众传播”强调了文字(报纸、杂志、书籍)、电波(广播、电视)、电影、电子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和工具,受众庞杂;“群体传播”相对范围小,针对的是利益、观念、目标、关心等因素相互联结起来的集合体;“人际传播”专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感官参与度高,可使用语言和大量的非语言符号(如表情、姿势、语气、语调)等等。
文化不只是抽象的观念,还和经济利益挂钩。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开始进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能生产力时期,文化除了传统的意识形态和教化功能外,出现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现象。过去是卖产品(成本+利润),现在是卖品牌、卖文化、卖价值观。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球成长最快、利润最大产业之一。但是,不要说同欧美发达国家比较,就是和日韩相比,我们在世界文化市场的份额也是很低的——这与文明古国的历史地位、第二大经济体的现实很不相称。新世纪伊始,我国的文化产业年年攀升,潜力巨大。为此,要充分运用我们的经济对外贸易、“企业走出去”前期奠定的基础,配合国家制定的经济开放新格局(如“一带一路”),扩大人文交流,尤其注重“发展对外文化贸易,让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使得双方受益、多方获利。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新模式”究竟是什么?恐怕一下子也很难讲清楚,双方都能接受的模式,需要在实践中磨合、探索。本土化、世俗化本来就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要互通有无、友好协商,切忌自以为是、单向流动。在传播我方文化活动、文化理念的同时,还应注意发掘和汲取所在国的文化精髓。传播、交流实质是不同文明的对话。换个角度、换个方位看自身,对我们在今天从形式到内容上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言,也是一个外来的比对“刺激”因素。当一种文化具有全球性影响和眼光时,对比使它能够回到对自身的反思和自觉中。
第三,在传播目标上,虚实结合,互利共赢。所谓“实”,就是让交流的双方能够受益得利;所谓“虚”,就是《意见》指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这是我们单向需要达到的一个目标——它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向对方的好故事、好声音、好特色、好形象的学习。
“故事”在传播交流中最富有亲和力、感染力。来自于生产生活的故事,富有人情味,传达的信息可看可听,大家都乐于接受。如果上升到理论的层面,那就要能作出“打通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汇聚和表征中国的努力、思考和期望,提炼出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这有利于我们尽快摆脱“国大声弱”的困局,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使我们不仅身置国际舞台中心地带,还能在舞台中心发出强音。
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传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富滋养。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被中断、割裂和变异过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博大精深、生生不息、朝气蓬勃的中华文化体系,不仅为中华民族自身的发展壮大开辟了精神家园、丰富了精神追求,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互动发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途径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需要在创新表达形式上下功吵裤夫悔让,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开来、传承下去。一方面,碧碰局让表达形式和传播渠道跟上时代发展。
适应群众的文化需求、审美情趣、生活习惯,通过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等各种形式,运用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各种载体,借助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各种机构,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吸引群众、感染群众,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另一方面,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营造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比如,面向基层、面向大众,深入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加强礼仪教育,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行动等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⑷ 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中外传统文化结嫌薯合的经典例子:
武夷岩茶作为中国茶叶的缩影,从明末清初传入欧洲至今,始终是中国的“形象大使”,并塑造着欧洲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认知。
而正是从武夷岩茶来到欧洲开始,中国红茶开始了对欧洲的深度影响:从欧洲人对“百病之药”的追求,到茶叶成为欧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从茶叶影响欧洲艺术与制瓷业的发展,到如今风靡欧洲各地的“泡泡茶”,一部茶史就是东西方文化交融、文明互鉴的历史。
传统文化传播方法:
将传统文化融入影视行业。可以借助电影这个非常好的宣传工具,对芹斗者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例如,可以将传统文化拍成记录片的形式进行播放;也可以将传统文化作为一个片段,无缝插入电影中;还可以拍摄一些为保护传统文销吵化的涌现出的一些人和一些事的专题电影。
⑸ 你觉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在何方
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往往就在我们中国人自己身上只要大家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继承传统文化那么就是文化的很好出路
⑹ 如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1、继承传统、突出当代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渣哪自信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更应以积极的姿态、开放的胸怀大力推动当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思想、文化的交流交锋交融中告诉世界中国人民的所思所想、不懈追求和未来。 [详细]
2、中国文化、世界表达
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开拓对外宣传的新思路新举措,要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积知亏极探索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专业化、市场化道路,要借助手机、网络电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高新技术和新媒体。要重视人与人的交流,加大情感和思想沟通。 [详细]
3、尊重规律、科学发展
官民并举,推动政府对外文化交流同时加强民间文化交流;兼容并蓄,“走出去”同时积极吸收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成果;双轮驱如猛码动,加强公益性文化同时发展商业性文化贸易;注重长效,充分发挥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活动常态、作用长效特点;凝心聚力,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形成对外文化工作合力。 [详细]
⑺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该如何走向世界
⑻ 中国古代文化要怎样才能走出国门
中国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但是文化却出现了断层且无人继承的现象,而且,古代文化想要走出国门,也并非一件易事。如果文化想要走出国门,那么就必须要进行重新包装美化,然后通过教育、网络、还有一些综艺节目的电视效果等等多方面,不断向国外输出,让外国人知道我们中国有着这么丰富的文化宝藏。
文化想要走出国门,那么就一定要进行创新,毕竟很多古代文化都是有一定的受众的,就算在国外也一样,他们也是在用一种非常欣赏的眼光看待中国文化,因为这对于他们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也会让他们从熟悉到喜爱,慢慢的了解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