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无两多无明君、名将、名士,太监昏君多,那如何评价明朝呢
几千年来,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出现了十二个王朝,每个王朝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说到汉代,我们会想到张谦的西使使节,而到了唐代,我们就会知道贞观的统治。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明朝?
对于明代名人,我们不会提及着名的唐伯虎,但还有其他人,例如徐霞客,李世珍,唐显祖,杨慎,徐威和罗冠中·吴承恩。具有较高历史评价的文化名人。最重要的是,明朝也有王阳明。这是数千年来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成为像孔子这样的圣人的思想家。
他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书法上都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诗歌和散文都是一流的,在任何其他朝代都不逊色于名人。由此可见,明朝并不缺少所谓的明君,着名将领和名人。但是,有句名言:“三不二”中的“二多”有很多太监和太监,这也是事实,因为在明代历史上确实有许多善于权力的坏太监,也有许多奇怪而平庸的太监。皇帝。但是,我们应该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有利弊。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只看到不好的一面而完全否认它。而且,明朝绝不是“三无”。我不知道您如何看待这个着名的对明朝的评价?
2. 明朝时期的饮食文化思想是怎样的明朝的饮食文化有多与众不同
俗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礼记·礼运》中记载:“夫豪礼之初,始诸饮食”,不难看出,饮食是古时候礼仪的起源。那么,明朝时期的饮食文化艺术是什么样的呢?下边趣历史我给各位产生了相关内容,和各位一起
纵览历代王朝,针对经济发展,政冶或者国防的记载十分详细,但针对饮食文化艺术的记载却别无二致。明代乃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的特殊时期,且明代后半期引入了苞米,花生仁,朝天椒等粮食作物,对当代人的饮食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明代有如何不一样的饮食文化艺术呢?
创作者提议大家千万别口渴了再饮,肚子饿了再吃,这类欠佳的习惯性会对身体器官导致无法弥补的损害。与此同时,用餐与饮水也务必操纵量,不能过多饮用水与用餐。仅有按时定量分析饮食,才算是真真正正的养生秘诀。
人叫“华山老年人”的贾铭也曾注重饮食时应该留意所食之物的特性是不是相适合,有没有存有相生相克的状况。贾铭觉得:“饮食籍以健康养生……丛然杂进,轻则五内不和,重则立兴祸端”。贾铭直取饮食相冲而导致的伤害,并劝诫大家要注重饮食配制,莫要应饮食搭配不当而不利于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明人除开在食材制作上追求完美务实外,还更加注重饮食习惯养成,并深思熟虑食材自身的忌宜难题,防止因不适当饮食而发病。
3. 如何评价明朝请详细客观的评价
结束了蒙古人的统治,开始了唐代以来中断的民族融合。不再坚持宋代的夷夏之防。同化了羌族。归化了回族和苗族以及壮族。
收复了丢失六百年的幽云十六州,甚至收复了辽东,遥制了东北。
西部力量冲击到了青海,南部冲击到了缅甸和老挝。
以上是民族利益的发展。
文化就不说了,古典小说的高峰。名人有王阳明、黄宗羲、顾炎武、宋濂、李时珍、杨慎、徐渭。
军事家有徐达、李成梁、谭纶、孙承宗。官员有于谦、海瑞、张居正。才子有解缙。外交有郑和。
明朝没有宋代繁荣,没有清代制度完善,没有唐代包容,没有元代版图大,没有汉代那样显赫的武功,没有秦代那样庞大的兵团。但是,他比秦代拥有更精干的国防力量,单兵装备更加完备,五六万人就可以组织一场战略战役,不再需要几十万人的大规模决战。他比汉代拥有更稳定的边境,不再担心军阀割据和外敌长驱直入进入中原腹地。他比唐代有更融合的民族交流和贸易。他比元代有更平等的臣民权益和人权。他比清代有更好的知识分子的自由。他显然比宋代的国家更强硬。
一个朝代,如果那么不堪,那么倒行逆施,是一定不会延续276年的。
这是我要说的最重要的一句话。
一个朝代,如果那么完美,那么伟大光荣,是一定可以延续到277年的。
这是我要说的第二重要的一句话。
转自:https://www.hu.com/question/26866315/answer/34332498
4. 在欧洲人眼中,他们是如何看待明朝的市井文化的
在欧洲人眼中的明朝市井文化是一种特别小市民的市井文化,同时也呈现了明朝的繁荣景象。在明朝的时候,其实中国还是处于比较发达的阶段,很多欧洲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以后,看到中国明朝的繁荣发展,都会觉得那个时候的明朝其实是比欧洲要发展的好一点的。所以,根据上面所说的,欧洲人眼里的明朝市井文化是一种更加真实的文化,更能体现当时明朝的发展水平,也更能体现明朝的经济和文化繁荣昌盛。
5. 对明朝的评价
我不管你是什么历史老师,你看待历史就得客观点。
明朝是历史上最有骨气的朝代,终明一代,不纳贡、不赔款、不和亲,天子御国门,君王死社稷。你说你是孛儿只斤氏的后代,要我说你不提还好,一提我就要羞辱你。你那个祖宗元顺帝,在明军攻入大都时怎么夹尾巴跑了?你是国君,现在国难当头,你理应殉国,这样才能对得起你的列祖列宗。你可倒好,跑了!跑回蒙古大草原上打游击去了。现在还添个脸说你是孛儿只斤的后裔,我呸!你那祖宗要是赶上明朝皇帝一半就好了。殉国后还能给你封个烈、毅、刚之类的谥号。你这一跑,只能给你安个“顺”的庙号了!
还说整个明朝是宦官专权的朝代,你给我说说,都有哪些宦官?别和我说王振、刘瑾、魏忠贤之类的,他们的结局怎样?难道都善终了吗?你太片面了,不光是片面,还有偏激。你的老祖宗被我们赶回蒙古,我承认你有气没处撒,不怎么光彩,特别是一想到自己的老祖宗由正规军被打成杂牌军,又由杂牌军被打成游击队,夹尾巴四处乱窜时就感到窝火。但没办法,这就是历史,你是历史老师,就得客观面对历史,正确面对历史。很难想象你上课时如果讲到明朝会一种怎样的心情,估计和那个完颜腾飞差不多吧,骂朱元璋一口一个贼王八。
你说万历皇帝白天不上朝,的确是这样,但你知道他晚上在干什么吗?他晚上在批折子!不上朝只是一种表面,你得理解明朝的政治体制。其实上朝就是一种形式,有事论事,无事退朝,有很浓重的礼仪成分。万历皇帝虽然不上朝,但是大事他没有一个不知道的,万历三大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万历帝依旧调度有方,打赢了这三场战争。其实祖宗成法俱在、体制健全根本就不用皇帝操多大心,全由手下的官员去办就行。我问你:历届皇朝,有哪个朝代的体制比明朝健全?
你说崇祯刚愎自用,是在说他杀袁崇焕一事吧?我问你,崇祯即位时多大?16岁,周岁才十六岁;处决袁崇焕时多大?18岁!哥们,你18岁在干吗呢?是不是天天抱着《上下五千年》在回顾你们大蒙古帝国憋屈而又短暂的一生呢?被别人追着屁股到处跑还好意思提,不觉得羞吗?崇祯在18岁时已经是个统治整个大明王朝的帝王,你打算让个18岁的孩子有哪些作为?
再说说袁崇焕,这个袁崇焕本身不错,但是他太傲了,他一心想和后金议和,但是驻扎皮岛的毛文龙肯定不干,毛文龙是个英雄,战斗力虽没关宁军强,但是他的游击战偷袭战术特别牛逼。后金特别头疼,往往是一不小心就被毛文龙砍了。就这样一个抗金英雄倒是成了袁崇焕议和的一个绊脚石。最后袁崇焕在没有上报朝廷的情况下以所谓的十二条罪状、用尚方宝剑将毛文龙杀了,可是你要知道毛文龙也有尚方宝剑啊!杀完毛文龙,袁崇焕才上报给朝廷,来了个先斩后奏。崇祯看后说,这次你袁崇焕做得对,但是下次你一定要先奏报给我。可见,连皇帝都没放在眼里,这袁崇焕确实挺悲的。
其实,不光是崇祯皇帝,就是满朝的文武大臣乃至京城百姓都知道袁崇焕想和后金议和,但都苦于没有可靠证据。说崇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什么的,这纯属放屁。北京保卫战,袁崇焕被崇祯皇帝招进平台。在平台,崇祯皇帝第一句话就是:尔擅杀大帅,以今日又不能捍御,恢复之言何在?袁崇焕被问得一愣,随后一声不吭。这可以理解的,袁崇焕出辽之前,崇祯曾问他:几年可复辽?袁崇焕说五年。而现在,非但没复辽,反而皇太极的军队打到北京城下了。这是怎么回事?你的关宁锦防线不是很牢固吗?皇太极的军队怎么打到北京城下了?之前都传你袁崇焕和皇太极有约定,要攻取中原,今日之势果真如此。
由此可见,您认为袁崇焕他冤吗?
别太偏激了,别以为你是历史老师就很牛逼了。你课本上学的那点东西就是和谐,你永远都不会了解历史的真相!
6. 如何评价明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从民族情感角度:
明朝是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朝代,自然而然的会得到很多人的珍惜和喜爱。南宋灭亡后,蒙古人占领中国,中国第一次整体沦为殖民地。明太祖朱元璋灭元建功,将江山从蒙古人的手中重新夺回来,所以朱元璋也被称之为民族英雄,他所建立的明朝自然而然的受到人们的喜爱。
2.从文化的角度:
明朝文化璀璨,四大名着中有三大名着是出自于明朝,而清朝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实际上也是在思念明朝。换句话说,中国古典四大名着都是和明朝有关。除了四大名着,明朝在建筑业也有很深的造诣。人们在北京旅游所到的旅游胜地基本上都和明朝有关,比如故宫、天坛、长城以及十三陵等,这些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建筑也是为明朝增加人气的重要砝码。
3.从科技的角度:
明朝科技十分发达,在封建史上明朝的科技最高。明朝的火器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无敌的,而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在当时也是最豪华。在其他方面,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现在已经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文献,而明末随着宋应星的科技着作《天工开物》的问世,明朝的科技水平达到了顶峰。
4.从气节上的角度:
这个恐怕是众多喜爱明朝的人最重要的一点了。明朝的气节在古代皇朝中独一无二,明朝皇帝一直奉行着不和亲、不纳贡、不赔款、不割地,天子御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信仰,朱元璋亲自将这些信仰写进《皇明祖训》中,时刻提醒着明朝历代皇帝。
翻开明朝的历史,你会发现无论什么情况,哪怕是敌军围攻国都,皇帝被俘虏,明朝皇室与将领也都没有一个投降的。土木之变英宗被俘,瓦剌用英宗当人质,威胁明朝,但是明朝拒绝了瓦剌的种种要求,而是马上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继续对抗瓦剌。朱祁钰沉着应战,打退了敌军。没多久,瓦剌觉得拿英宗做人质威胁明朝这招有点行不通,因为人家根本就不吃这套,最后只能做个顺水人情,将英宗释放;崇祯在位时是明朝最后的时刻。他登基时明朝已与后金打了十多年的仗,基本是胜少负多。而此时国内的农民起义又爆发了,这样一来明朝不得不腾出一只手来对付农民军。这是明朝最困难时刻,可崇祯没有退缩,他分两部,分别对付这两个敌人。即使敌军围攻京师,他也没有害怕,而是指挥军队打退了侵略者(清军曾三次围攻京师)。即使在后来,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崇祯皇帝也没有逃跑,没有投降,而是选择了殉国。作为一个皇帝,他做到了天子御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那份承诺,他是个男人,这是明朝皇帝的血性,也是整个大明朝的血性!
明朝百姓的血性也很十足,清军入关后,在江南制造了一系列的暴行。明朝的百姓都是自告奋勇的抗击侵略者。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随着一个个的惨案发生,明朝人的血性也一步步的上涨。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唯有明朝遗民抗击异族入侵者的时间最长。而在满清王朝统治中,反清复明的口号几乎贯穿了整个朝代。
所以明朝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很高。
7. 怎样理解明朝的文化制度
明代中后期的文化繁荣昌盛。文学,科技,艺术等成就很高。明代的国际影响力也很大,是公认的东亚汉文化圈里的代表与霸主。明代优秀帝王也不少,朱元璋可谓是开国皇帝最优秀的,与别的开国皇帝只管坐江山不同,朱元璋是整个明朝制度的总设计师,假如抛开现实等问题,单纯从朱元璋的角度看:优秀帝王高效率地领导整个被严密规划的王朝,这个王朝不出意外绝对会永远存活。
8. 明朝是个怎样的朝代,客观的评价
评价一个朝代无非是从 政治 经济 文化三个方面去剖析;
政治上:继太祖朱元璋洪武之治后的永乐、仁宣,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土木之变后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这是整体国势;制度上的转变也是由太祖到成祖定型,因太祖时期强势打压诛杀功臣,罢中书省,废丞相,更是建立内阁制度,使之凌驾六部之上,加强中央集权,皇权更加强大,选官更是采用八股取士的科考制度,严重束缚文人思想,对后世影响非常之深;而到了成祖时期不仅恢复太祖时被废的锦衣卫,更是建立了东厂制度,为后来的宦官专政埋下隐患,同时期努力发展外交,开始了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外交局面;
经济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同时期的明朝经济大大超越了西方,用了很短的时间把宋朝的手工业官营到私营的转变,工业更是占了世界的2/3以上,超越了农业的占比,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为名号的商帮逐渐形成,人口峰值最高达2亿;
文化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哲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学派学说,小说的艺术成就最高,四大名着除红楼梦皆出自明朝时期,书法绘画更是有后世耳熟能详的文征明和唐寅为代表;科技上的发展更是百花齐放,具有代表的性的如浑天仪、《天工开物》、《崇祯历书》等,其中《本草纲目》对后世乃至世界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总体来说,明朝的发展对后世有好有坏,事物的发展总有两面性,客观分析
9. 明朝文化的影响意义
明朝推翻了元朝残暴的民族压迫统治,恢复了中华衣冠制度,典章文物,审美情趣,把中华文化发扬到一个新的高度,是明朝第一次向西方世界全面展示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程度。
明朝文化保留和激扬了中国人的骨气,刚劲之气。
明遗民王余佑(号五公山人) 和顾梦游 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对明朝深厚的感情。冯梦龙在明亡后迅速编印的《甲申纪事》中记载了许多上至朝臣,下至普通平民的忠烈之士殉国的事迹。明朝的遗民林古度说:“儿时一万历钱,佩之终身”,他有诗说“登高空忆梅花岭,买醉都无万历钱”明朝的遗民傅山有诗说:“苦楚四十年,矢作崇祯人”。
明末农民军将领李自成的义子乃至义孙,最后成了拥护明朝最坚定,抵抗清军最顽强的力量,他们在南明时期,不再打自己的旗号了,而完全成了忠于明朝的力量。 到明朝中央政府已经消失,最后弹尽粮绝,重重围困,山穷水尽的时候,任何其他功利的想法实际上都已经不存在。而此时李来亨在茅麓山和整个大陆都已经沦陷的时候,仍旧打着明朝旗号抗清的明军将领,农民军已经变成了“明军”。 甚至姚雪垠的《李自成》的结尾,写到这最后的时候,反复强调的也不是他们的闯王李自成余部的身份,而是强调他们的明军身份。 明朝文化灿烂繁荣,不仅在中国国内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也深受明朝文化的影响。 东亚 明朝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是继元朝之后继续深入吸取中国文化,其中起突出作用的,与宋、元代一样,仍是是日本的僧侣们。他们请求明朝赐予书籍,或自己觅购或接受他人赠送书籍。而他们索要或自己搜集的,大部分是宋、元的,少数是明初的书。总之,遣明使时期,那些在日本人中受中国文化浸润最深的以五山禅僧为代表的人们,利用入明的机会,继续表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渴望、追求与吸收,但又显出与过去时期不同的特点。当然,不仅日本僧人入明,也有明朝僧人去日本,为传播中国文化而努力。
明朝的时候,日本还派过遣明使,朝鲜在李朝时代的初年也向明朝派遣使节,据统计有300多次。
到了17世纪,日本的江户时代,中国儒家的朱子学,就是朱熹的理学,已经成为日本的官学,日本民间盛行的是阳明学。
在明朝灭亡之后,朝鲜认为清朝统治是蛮夷的统治,而朝鲜人自己的君王是明朝皇帝册封的,与清朝相比,自己国家的社稷则是正统。正是这样的对明朝的向往和对清朝的蔑视,使得朝鲜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自己已经模仿复制了明朝的文化。
琉球建国采纳明朝体制,从吏制、礼仪到教育制度与中国大陆并无二致,这样的好处是迅速将蒙昧时期的琉球一步带进发达的封建时代。21世纪的冲绳文化,还保留着浓郁的闽南风情。妈祖庙和孔庙依然是显眼的建筑。与日本本岛的民居喜欢雕上鱼形装饰不同,冲绳民居门前都蹲着一对“风狮爷”(当地人称嘻莎),这是久米村人从福建带来的华夏遗韵。击鼓、舞狮一直是琉球人的酷爱,琉球人还留有过春节的气息,在没有正月庆典的日本算是独树一帜。
明代是中越两国关系史上的重要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较之宋、元各代均有重大的发展。而越南末代皇帝保大帝到20世纪时期还身着明朝服饰。 西方 明朝时期,欧洲天主教士的东来,将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同时他们也将部分的中国学术传到西方,形成一种文化交流,不过他们传入中国的西学多,而传往西方的中学则较少。
中国经学的西传,利玛窦之来到中国广东,首将四书译为拉丁文,寄回义大利,此为四书西译之始,时为公元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继之在公元1626年(天启六年),比利时传教士金尼阁又将五经译为拉丁 文,并在中国杭州出版。后来到清代初年,一般西洋传教士纷纷大量的翻译中国经书,寄往欧洲,并盛称中国伦理哲单与政治思想的深湛,因而激起欧洲思想界的波澜,曾一度非常向往中国。
中国医药的西传,为永历王太后致送国书给教皇的波兰籍教士卜弥格,曾以拉丁文着中医示例一书,内容述有中国人看舌治病法,与医名二百八十九条,此为最早具体向西方介绍中国医学的一本书。
中国的美术工艺如丝织品与磁器,很早便由商人传入欧洲,唯中国式的庭园建筑则在明清之际才传入欧洲,且一度成为风气,这其间也多少受传教士的影响。
公元1750年英王的建筑师詹培士(W. Chambers)为肯特公爵(Kent)建筑了一所完全中国式的建筑,有雕栏、玉砌,有假山、浮屠。转瞬间这种风气流传到法国与德国,为一部分德法人所喜好。德国的卡赛尔伯爵特别建造了一座中国村。其一切布置都仿中国,甚至村中的女子都穿着中国服装。又有德国园艺家温赤(Ludwig A. Unyer)着书盛称中国的园亭建筑,小桥流水、楼台亭榭,极尽变化曲折之美,能引人人胜:非若欧洲建筑之徒事整齐崇峻,而全无合蓄者所能比。
10. 如何评价明朝三百年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明朝的历史地位问题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提问,假如没有明朝会怎么样?
假如没有明朝,今天的中国北方地区会是什么样子???在文化思想南北差异巨大的情况下能够重新认同一个文明一个国家吗?北方人可能就真的用着蒙古文,蒙古名字,说着蒙古语生活了。
从整体趋势看,以语言、名字变易为重点的元代汉人受蒙古文化影响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不约而同地经历了前四汗、世祖和成宗朝、武宗至顺帝朝三个阶段。与色目人汉化和蒙古人汉化明显不同的是,上述三个阶段的蒙古文化影响,并没有循着由弱到强的一般法则发展,而表现为时空范围扩大与弱强转换大致成反比的情况。前四汗阶段,蒙古征服与占领的对象是契丹、女真、西夏盘踞统治近三百年的燕云十六州和其他北方地区,掳掠北上人口数量甚夥,又兼当地汉人长期受到北方民族文化熏染且不断融入他族成分,对蒙古文化抗拒力较弱,认同性较强。
所以,此阶段汉人的蒙古化势头相对较强,出现了贾昔刺、常资等较全面的蒙古化。尽管从汉人总数看,发生蒙古化的依然是少数,地域上也以燕云十六州及附近为主。世祖和成宗朝阶段,蒙古征服并直接统治了全中国,野蛮杀掠明显减少,还较为积极地吸收汉法。
新征服的江南地区,汉族人口稠密,以前基本没有受到契丹、女真贵族的侵扰,汉文化传承久远,积累深厚,对蒙古文化抗拒力较强,认同性较差。与此相关联,北方汉人和江南“南人”所受蒙古文化影响,因地域而呈现显着的差异。如前所述,北方地区蒙古人统治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多年,无论是因掳掠、强制迁徙、屯田、镇戍等,长期留居蒙古草原,还是入充怯薛宿卫、在中央与地方诸类官署中与蒙古人共同任职,北方汉人与蒙古人密切接触的机会都比较多。
诚然,封建王朝固然都有其黑暗腐朽的一面,明朝历史更是读起来既没有汉唐雄风的霸气,也没有两宋文化鼎盛的魅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明朝就是可有可无的一段历史,只不过以前大家都忽略了明朝,对其了解不深,所以认为明朝重要性不足。
明代是真正的重塑了中国的朝代,一扫自唐末五代以来汉人之颓气,重新确立了中国的天下观,确立了中华的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