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苦旅哪个版本才是正版
《文化苦旅全书》是正版出社
《文化苦旅全书》是2008年5月1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余秋雨。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册派全书》共分六册。其中《摩挲大地》,《寻觅中华》两册有关中国,《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两册有关世界,剩余两册是有关余秋雨自己的,尚未出版。作者:余秋雨 着
余秋雨的散文着作长期位于全球华文排行榜前列,同时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的读者广泛接受,其作品具有第一流的美文、第一流的深度。余秋雨说,因为世界上华人读者的数量太大、支脉太多,为此他不得不暂时远离早就形成的学术癖好,用最感性的“宏伟叙事”来与广大读者对话,建构一种双向交流的大文学。所以,他一直不停地蠢让在世界各地行走、考察,进行着他的文化苦旅。《文化苦旅全书》的出版也不停地推迟,修订了很长时间。
目前首批推出的是有关中国的两本——《寻觅中华》和《摩挲大地》。《寻觅中华》系统地表述了余秋雨先生从灾难时期开始一步步寻觅出来的中华文化史,充分展示了一个当代学者心中的中国文化史及二十年跋涉终成正果。书中除一篇之外,其他所有的文章是第一次发表;《摩挲大地》一册,精选了原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里那些着名的篇章,并且对每一篇都进行了改写。书中的后半部分有关边远少数民族生态的文章,都是首次发表。由于这次余秋雨的改动幅度很大,所以《摩挲大地》格外引人关注。
另有有关世界的带姿局两本——《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千年一叹》记录了余秋雨先生在2000年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车轮紧贴地面,一公里一公里的碾过去,完全不知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幕幕惊心动魄真实的故事。《行者无疆》是《千年一叹》的续篇。余秋雨先生考察了欧洲九十六座城市,这是连欧洲学者也很难做到的事。从美第奇家族的府邸到巴黎现代的咖啡馆,从一所所几百年历史的大学到北欧海盗的转型地,余秋雨先生一直在比较着中华文明的缺失。
2. 哪里有卖余秋雨《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英文版的,包括网购
你好,不知是小姐还是先生,你说的这两本书其实是一本,《文化苦旅》就包括《千年一叹》这篇散文,这篇散搜戚文确世扰陵实写的不错,但是有李没没有英文版我就不清楚,本人感觉中国的文章还是中文能够传情达意到点上。但是网上应该有它的英文翻译,你要是真想看可以考虑打印下来再看。
举手之劳不知道可不可以帮上你
3.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全书有两个版本,哪个版本比较好
因为这两本书都是中文原着的,所以在内容上都是一样的,没有哪本比较好。在书的纸张质量上,现在都是差不多的纸张,也没有大的差别(除非作家出版社的是原浆纸,否则都是差不多)。在价格上的差别,我想这应该是品牌效应了。作家出版社有了几十年的历史,而华夏出版社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或者早些年也有,只是近几年华夏才有大动作,市面上专属的书才多了起来)。因而,作家出版社的书价是会比华夏的高。再有的一个原因,则是,作家出版社的书价一向是挺高的,有时甚至还比人文文学出版社的书价还要高。总的来看,如果不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上面的那两本书)纸张质量要好一些的话,我还是建议买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一是价格便宜,二是质量差不多,没必要挑什么贵货。
4. 如何评价《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创造了一种“文化大散文“的体裁形式,用“文化“做皮,包裹着经过筛选和加工的历史,以符合大众的现代心理结构和语言方式进行讲述和抒情。这种写法降低了普通读者的阅读难度,又因恰到好处地稍微高于普通读者的知识水平,充分占据了“好吃又有营养”的性价比,从而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让余秋雨一举成为畅销作家和文化名人。
5. 如何评价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本书
记得初中的时候,有一篇课文,是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邮差,然后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关注余秋雨,关注文化苦旅。讲课的时候老师还说到了里面的莫高窟。放假的时候去买了这本书,虽然不知道买的是渗者不是正版。买回来就一直在看。有一天早自习在看,被老师看到了,然后就被借去看了好久。。。。
一直没有关注余秋雨被黑什么的,对我来说也无所谓,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吧。对于这本书也是。从这本书,了解了很多地方,很多故事。一开始看,只是当做简单的游记在看,慢慢的,一次,两次的翻,感触越来越深。
后来听说出新版了,正好高中毕业了,暑假就买了两本书,柴静的看见和新版的文化苦旅。然后送了朋友一本三毛的雨季不再来。虽然买这本书差不多一年,但是都还没有认真的看过。最近从家里带了出来,准备重新开镇圆始看。 一直觉得,对于一本书,要自己看过才知道,看再多的书评还不如自己买来看来的直接。到现在,文化苦旅依旧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也是因为这本书,今年去舟山玩,回来路过宁波,还特意去了天一丛旅薯阁,风雨天一阁。看的时候,天一阁就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那天虽然没有下雨,大晴天。然后虽然知道景区的东西坑,还是买了书签和明信片回来。打算有时间寄出去。
6. 20多岁的年纪,推荐《文化苦旅》给你
20多岁是青春伍裤的代名词,浑身散发着自信和勇敢的力量;20多岁也是初入社会的年纪,处处都充满了不安和彷徨,甚至看不到未来前进的方向。
希望和失落的糅杂是20多岁独有的魅力,或许还不能明确自己可以成为什么,但确实应该沉淀下来思考世界是什么样,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最近在读的这本书是大家所熟知的,但却又真的给我很多思考的一本书—租橘帆—《文化苦旅》,感觉也比较适合正在寻找自己、认识世界的20多岁的大家弊雹。尤其是书中的《黄州突围》、《废弃的冷眼》这两篇,都带给我很大的震撼。
人是复杂而立体的,但在课本上他们是脸谱化的。
在20多年的学校生涯中,我们大多接触到的人物形象都是非黑即白的,很少有一些灰色地带,接触环境的相对单纯性也会使我们对身边的人形成一种脸谱化印象,而这篇文章就是在打破固化认知。
在课本上,苏轼是一代文豪,文采斐然、豪迈潇洒,王安石不仅仅是诗人更是宋朝变革的主力军,沈括更是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这是课本中将他们割裂后的脸谱印象,但其实三人纠葛甚深。
同样都是文豪的苏轼和王安石本是政敌,历史上着名的“王安石变法”中所提到的顽固派中就有苏轼的影子,而沈括与苏轼本是好友,但在政治上他选择了王安石,两人之间的关系必然更加复杂,苏轼被贬也有他在其中的作用。
但我们在课本上所了解到的却是三人在自己的领域中发挥作用,并无过多交集。
这种对人物脸谱化的方式也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初入社会的我们,很容易将身边的人脸谱化。非好即坏的观念更容易被我们所接受,从而忽略了真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当一个人曾对你不好,但过后她似乎又对你很好的时候,我们通常就会陷入很纠结的状态。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鲜活多变的生命体,对内保持本心,对外保护好自己、学会展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我读文化苦旅的一个深切感悟,或许这对大家也有一定帮助。
穿越时空的界限,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文化苦旅》这本书主要是围绕一些着名人文地点,回顾历史、感受人文。相对于更加嘈杂的现代环境,这种穿越时空的文章,更容易让我们去叩问自己,到底什么是我们想要的,我想这也正是20多岁的我们所要寻找的。
而《废弃的冷眼》这篇文章之所以让人感到震撼,除了在轻描淡写时间的冷酷之外,还刻画了人生际遇的无奈。
清朝科举的翰林院士,因为一时冤屈流放宁古塔,终生企盼一道平反的旨意却不可得,但他们也曾是苦读十年一朝金榜题名的少年。当日的光宗耀祖有多热闹,而后的家破人亡、流放在外就有多凄凉。
命运的波折总让人无可奈何。
在一片荒凉之地的宁古塔,几块供人休息的大石,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没想到竟是与大唐西安齐名的亚洲文明重镇渤海国首府——上京龙泉府,可如今只剩下几块大石头和一口废弃的老井了。
那口废弃的老井就像历史的冷眼,旁观着周围所发生的一切,起起落落终归虚无,不留痕迹。
而对于时间来说,我们也只是经过,当我们被完全忘记的时候,也就不曾存在过了。
所以,才更要寻找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找到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事并为之奋斗,使我们回望人生时不至于懊悔。可能这样的事就是我们一生要去做的事,我想明确这一点对于20多岁的我们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毕竟人生只有一次,总要轰轰烈烈不留遗憾才好。
·END·
7. 我想挑选一本适合高中生看的课外书,我听别人推荐了《文化苦旅》和《追风筝的人》这两本那个比较好
当然是文化苦旅了,余秋雨的书都很适合首烂高中生看。行者无疆,中国文脉,文化苦旅。他的这三本书是我最喜欢渣芹键看的。
我高中就如巧是看余秋雨的书过来的,他开创了一种写作体裁即文化大散文。所以他的书有很多不错的观点可以当作文的论点,而且文章还会涉及历史和好多名人。真的能认识好多古代文人,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的文章不难理解。
但是,余秋雨是位很有争议的作家。看的时候看到什么诽谤啊,谣言啊,诋毁他啊的信息请自动忽略。
8. 文化苦旅推荐理由
文化苦旅推荐理由如下:
《文化苦旅》是散文大家余秋雨的着作,一经出版,广受好评。品读余秋雨的历史散文,已经成为了近年来中国大陆的时髦风气。至于《文化苦旅》为什么会受到大众的欢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闷局几个原因。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出版之前就已锋罩戚经声名大噪,而且他在《收获》连载时,大众反响也很热烈。这无疑为《文化苦旅》初期的热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后来的“余秋雨争论”“文化大散文现象”等热点话题讨论中,余秋雨本人的言行也持续引发大众关注,《文化苦旅》也更加广为人知。
除了过硬的“先天”条件之外,有效的宣传银陵营销手段也是其受到关注和欢迎的重要原因。从刚开始的定价策略开始,《文化苦旅》就反其道而行之,初版时定价就为22元,在当时文化类读物中属于较高的。后期持续的图书宣传,全国各地大规模的签售会使得该书在一开始就收获了一定的知名度。宽畅的营销渠道,借力事件宣传都使得《文化苦旅》的名气越来越大。
9. 有关旅行的7本好书推荐
又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季节,给大家推荐有关旅行的7本书,希望大家喜欢:
10. 我所知道的《文化苦旅》
写完这篇文章,我在积累沉淀的文字已超过二十八万字,比余秋雨先生的名着《文化苦旅》还要多出五万,实在是一件值世绝液得庆贺的事情。
经史子集浩如烟海,名家着作不胜枚举,为什么要拿余先生的《文化苦旅》说事呢,是因为我跟这本书颇有渊源,在我为数不多的经典阅读中,它曾像夜空里的星星,让我领略到灿烂的文明。
作为一个八零后,以前我们上学那个年代,平时除了常见的《读者》、《知音》、《故事会》之外,其实也没多少课外书可读,学校的阅览室永远都是关闭的,如同聋子的耳朵,只是个摆设而已。实在没书可读时,我就把《成语词典》拿出来看,那些历史典故也给了我很多乐趣。后来自己省吃俭用,又花钱买《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来读,再就是借同学的书,印象最深的就是借过《平凡的世界》与《文化苦旅》。
和《文化苦旅》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1998年的国庆节。当时学校放假三天,我趁机将在同学间传阅的《文化苦旅》借过来,带回家里如饥似渴地看,里面的文章视野开阔,内容广博,看完之后觉得还不够过瘾,接着又看了一遍。
后来我每次逛书店,只要看到不同版本《文化苦旅》,就会拿到手里翻阅一下,看看有何不同。前几年听说重印了新版,增删了部分文章,于是便从网上购买了一本新版《文化苦旅》,同时也网购了余秋雨先生另外两本经典散文集《山居笔记》和《寻觅中华》。
余秋雨先生原本是一位研究戏剧的学者,而且在该领域着书立说甚多,颇有建树,散文并不是他擅长的体裁。写作这本书是因为受到一位青春不老、童心未泯的美国老教授的激发。这位教授虽然年迈,但却冒险般地游历了中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他的经历让余秋雨大为感触,由此萌发重新认识祖国大地的愿景,并产生对中华文化的思索与追寻,渴望在旅途中解放自己的心灵,并对中国文化做出贡献,这对自己、对社会也是一种慰藉。所以,余秋雨在不惑之年,毅然辞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职务,从书斋里面走出来,开始了文化苦旅。
搜物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作为一名作家、学者,余秋雨也将这样的价值追求深深地根植于自己内心,时刻准备去实现它。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余秋雨,将自己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他走过大漠荒原文明的废墟,追寻天涯海角先贤的足迹。他一边走一边记录,一边走一边思索,用自己的脚步见证了一处又一处的历史印记,那些远去的岁月变得鲜活,这时余秋雨才意识到,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画卷中,自己之前的思想和格局有多狭隘。每走过一处地方,都会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息笼罩全身,让自己心潮澎湃、赞叹不已。余秋雨站在古人站过的地方,感受着中华文化落在这浑厚苍茫、山高水长的神州大地上!
余秋雨把自己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用钢笔记录在本子上,最终成就了一部交织着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气息的作品——《文化苦旅》。他在这部书中饱含深情的诉说打动了无数的读者,这部着作也成为了近年来余秋雨先生所有作品中最受读者欢迎的着作之一,多次重印,经久不衰,以致盗版猖獗,令人叹为观止。文化界甚至有这样一句话:一部《文化苦旅》可以养活一家出版社。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纷争,经得起多大的荣誉,就要承受多大的非议。站在风口浪尖的《文化苦旅》一枝独秀,不但引起众多评论家的口诛笔伐,也惹来某些同行的指指点点,一时之间毁誉参半,让吃瓜群众真假莫辨。
关于《文化苦旅》,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据说在上海的一次扫黄行动中,警方从一个颇有姿色的妓女手袋里查出了三件物品:口红、避孕套和《文化苦旅》。这个段子的始作俑者是文艺评论家朱大可,用来讽刺当时如日中天的余秋雨教授,说他的作品跟地摊文学一个档次,深受妓女喜爱。
于是之后就有一些文学评论家以“文化口红”和“文化避孕套”来比喻余秋雨的作品,他们这样说:人们只需要一宏斗种非常轻盈的哲思小语,像粉色的口红一样,涂抹在苍白失血的精神之唇上,以滋养营养不良的文化颜面。
这些言论一出,惹怒了着名导演谢晋,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余秋雨仗义直言:“妓女怎么了,很多文人的气节还不如妓女,下部戏我就拍柳如是。”
说到柳如是,就不得不提钱谦益“水太凉”的典故。钱谦益是明末天下名士,东林党领袖,南明小朝廷兵部尚书,柳如是原本是青楼女子,秦淮八艳之一,后被钱谦益纳为小妾。当年清兵入关,势如破竹,眼看就要打到南京城了,柳如是力劝钱谦益以身殉国。钱率家人故旧载酒常熟尚湖,声言欲效法屈原,投水自尽。可是从日上三竿一直磨蹭到夕阳西下,钱谦益凝视西山风景,探手摸了摸水,说 “水太凉”,终究没有投湖。倒是柳如是奋身跳入水中,不惜一死,后被人救起。
士林领袖苟且偷生,而青楼女子从容殉节,很有戏剧色彩。或许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故事才会在后世广为流传,恰好对应了一句俗语: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
为什么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会火遍全国,甚至连娱乐会所的三陪小姐都人手一本?答案是格局大。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开辟了历史散文的先河,与普通游记不同的是,文化苦旅反映的更多是历史真相。余秋雨治学严谨,实地考察过的东西才敢下笔。有一回,他为了落实海南岛某处景点一副楹联上的文字,数次去函了解情况,还是不甚满意,于是亲自跑一趟,只为实事求是。
这本散文集,充满了人文的情怀,文笔清新自然,优美流畅,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文化的喜爱和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浓郁的文化气息,让人如沐春风。
山水物象,大漠荒原,处处留下了作者的足迹,也留下了作者的思想,历史的沧桑、世态的炎凉、人生的真谛、文化的灵魂。字字真言,处处精心,充满了文化的韵味。
写江南水乡,余秋雨说:江南水乡是小家碧玉,江南的美女更是皓腕如雪、情意绵绵,处处都充满温柔。
写莫高窟,余秋雨说:经过了千年的岁月,莫高窟依旧鲜活,它的血脉、它的震撼,这是何等强大的生命力。在莫高窟,一代代艺术家像我们走来,这里有穿越千年的演出,他们的游行让我眼花缭乱,莫高窟的神奇之处恰恰因为它是一场盛大的狂欢。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如此震撼且厚重的文字,现代也只有余秋雨能够挥洒自如,那些整天呆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的所谓大师们,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了。
余秋雨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文化苦旅》里面的散文几乎篇篇浸透了中国文化的凄风苦雨和中国文人的集体创伤,他以个人生命的真体验和真性情浇铸成文字,举重若轻,力能扛鼎,不仅上承新文学散文的余绪,而且开启了一代风气,将整个当代散文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准。
这些散文被文化界称为“大散文”,意味着大的格局、大的气度、大的视野。虽然着者的文笔是散文性的,但其眼光却是历史性的,有着超越文化历史现实之处。
所以金庸说:“有人说浙江没有会写文章的,就算我不会,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在读完《文化苦旅》之后,白先勇意味深长地说:“余秋雨先生再一次唤醒了唐宋八大家建立起来的散文尊严,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对世界心灵的诗化思考。”
余光中说:“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人抬人,抬出伟人;人踩人,踩出不平。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虽然也有一些批判的声音,但是瑕不掩瑜。所谓的文人相轻,也不过是因为他们处在文学边缘化的位置,为了保全自己那点可怜的自尊,从而对文学中心产生的一种不屑。
他们的言论虽然看似讽刺了余秋雨先生等老一代文人的能力,但历史还是证明了正统文学的存在价值,孰是孰非,高下立判。
某些作家的小说虽然在国内很流行,但搬不上教材的页面,走出不了国门;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不仅被奉为经典,而且在国内外也有很大的影响力。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谁的作品更有价值,市场会给出答案。
学名师,走正道,练真功。一本好书胜过一位好老师,我从未参加任何写作培训班,正是因为读过不下三遍的《文化苦旅》,才敢出来混。
历史的长河里,小丑不可能自己摘下面具,而先行者则会被人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