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如何发展当代社会文化

如何发展当代社会文化

发布时间:2023-05-11 20:59:20

① 当前我国应如何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

方法如下: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世界历史上任何文化形态都是在特定的指导思想指引下形成的。如中国古代文化即是在以儒家思想为底色的思想体系指引下逐步形成的,而现代欧美文化则是自觉不自觉地在西方启蒙运动思想家们的理论指引下逐步形成的。没有指导思想的文化是不可想象的。当代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我们的社会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经济上,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在政治上,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由这样的经济、政治决定的文化就必然呈现出多成分、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指导,才能把这种多样化的文化格局统一到社会主义这个大目标上来,才能保证中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鲜明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它在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文化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作为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具有指导我们一切工作的品格,同样可以最有效地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邓小平同志曾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的一种精神动力。”① 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要失去动力,失去灵魂,失去方向。
(二)文化建设必须植根并服务于当代实践。
我们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始终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内容之一,同时又有服务和促进经济和政治建设的重要功能,对此我们必须给以充分的重视。
1、要充分发挥文化的伦理教化功能,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精神支持。一个健全的社会总要有自己特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这是文化核心的核心。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共同生活中,通过教育、培养和熏陶,使这种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接受,从而形成大体一致的思想信仰、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民族精神,有了它一个国家民族就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就可以干成大事业。如今,现代化建设事业已经把全国人民动员起来了,各个阶层的人们依照不同价值取向同时参与进来,认识不一,行为各异,评价不等,一时间形成了某些无序状态。甚至唯利是图,弄虚作假,蝇营狗苟,违法犯罪的现象也普遍出现。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文化的信仰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功用就突现出来了。我们经常进行的“三个代表”的教育和当前正在进行的“八荣八耻”的教育,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提高全体公民的品德、强化遵纪守法意识的教育,通过这样的教育,首先全面提高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的素质,继而教育和影响全国人民。此外,我们还要调动一切教育手段,如宣传媒体和文学艺术,来进行信仰、道德和法制教育,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向人们提供真假、善恶、美丑的价值判断标准,把全社会的智慧和能量凝聚起来,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目标一致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要充分发挥文化的技能教化功能,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智力支持。文化中凝结着一代又一代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和社会生活技能,通过文化教育,将其传给下一代;下一代经过发展和丰富再传给下一代。文化的传递和发展意味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知识和科学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的这个科学的论断已经被社会普遍承认。刚刚过去的20世纪的历史表明,所有发达国家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获得的。正是鉴于这样的现实,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的方针,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培养知识渊博能力高强的各类人才。当前,我国人口的整体文化科学素质还不高,培养足够比例的高水平的各类人才还须经历相当长期的过程,相当长期的努力。
3、我们还须认识到文化的定向功能,即一种成熟的文化可以制约和塑造人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决定一个社会的特色和取向。一个国家民族的思维传统和价值体系一旦定型,它就会形成一种潜在的惯性力量,制约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式,进而决定其未来走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败甚至关乎着我们国家民族未来的命运。
(三)继承祖国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
如何认识和对待祖国的传统文化,从“五四”运动以来一直是个讨论的热点。这是一个科学问题,需要作理智的思考,情绪化的论断是轻率无用的。马克思曾说:“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的这个论断对于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作为其核心的精神文化部分,大体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定型的。那是个充满灾难的混乱的时代,然而在文化上却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其特点是人们冲破天命鬼神的观念,张扬理性精神,凭借自己的理性思考去探索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构筑出庞大的理论和知识体系。这个时代先后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等大的学派,留下大量经典性着作,对其后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和型范。秦汉以后,中国文化不断发展,深化,充实,出现过若干领先世界的辉煌时代。如何承继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使之向现代转型,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力量,这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几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讲一下传统文化精神应该继承,而且完全能够继承的道理。
1、由传统的“忧患意识”到现代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是个重理智的民族,在经历无数兴亡盛衰、深重苦难之后,培养出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如儒家最早的经典《易经》里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孟子》里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是我们的先民对天道自然和人生社会长期观察和深沉思索得出的结论,是一种深沉的戒惧心情,也是一种坚毅的人生态度。从这种忧患意识出发,到“忧国”、“忧民”、“忧天下”直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从屈原,到文天祥,到秋瑾,历史上的爱国英雄犹如满天星斗,把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一脉传承下来,直到今天。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无数先烈和先驱者也是怀着这种忧患意识走上革命道路的,读一读方志敏烈士的《可爱的中国》便可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在迅猛向前发展,但是潜在的问题和矛盾也不少,如果不能洞见和预防,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忧患意识是一种富有远见的精神状态,我们今人仍须具备。由忧患意识发展而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不可或缺的,仍是当代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2、由“穷变通久”的思想到现代改革自强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深刻的“发展、变化”的观念,这就是始于《易经》时代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思想,中国人把其视为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法则,认定事物的变化和生灭是普遍的、绝对的,天地万物,概莫能外。我们的先民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效法“天道”,要不断变化向上,奋斗不懈。《易经》里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样,刚健自强就成了高尚人格的核心,它鼓励人们去追求高远的目标,为崇高的理想去献身。这种信念和追求,造就中国历史上无数大有作为的英雄人物,鲁迅称他们为“中国的脊梁”。正是“穷变通久”的思想和“刚健自强”的信念又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变法求强”的传统。历史上的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等人领导的变法便是例证。鸦片战争以后,“变革弊政以求自强”成了全民族的基本心态,成了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内驱力”。龚自珍、魏源、王韬、郑观应、严复、康有为等等思想家无不以传统的“变易观”为武器,提倡变法求强。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虽然步履维艰,艰难曲折,终究还是缓慢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我们今天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改革,实质上也是历史上改革的发展和延续,目的都是求中国之富强。
3、由传统的“民本主义”到现代的民主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着“民为邦本”的思想。如《尚书》里说:“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的“民为贵”的话更是尽人皆知。儒家在上述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德治”的主张。这些思想显然带着很大的理想成分,历代的统治者没有人完全做到,但至少对他们起到了一些约束作用,使历史上出现了一些较贤明的君主和好官。但是民本思想还不是近代的民主思想。与西方的“民有,民治,民享”〈林肯语〉的思想相对照,中国传统思想中完全没有“民治”的内容。近代我国的先进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们接受了西方的民主观念后,重新研究中国固有的民本思想,作出新的解释,赋予它“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容,使其演化成现代的民主思想。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由此演化出“公仆意识”,即共和国的官员是人民的公仆,他们的天职是为人民服务。
4、中国传统文化与未来的世界社会。20世纪人类文明发生了人们没有想到的巨大变化,21世纪还将会有我们无法预料的大变化。但是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从来都是“双刃剑”,带来的不全是美妙的后果。从人和自然的关系说,由于人类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造成对自然的巨大破坏,气候反常,环境污染,资源穷竭,耕地减少,物种灭绝等等都是眼见的事实。从人和人的关系说,工业文明的进步带来了社会失衡,导致人性的异化。金钱拜物教、权力拜物教到处泛滥,导致精神价值失落,道德沉沦。如德国学者马尔库塞所说,这种社会造就了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没有创造性的麻木不仁的“单面人”。对这些问题马克思早在19世纪就有过深刻的批判。上述问题是全球性的,须用全人类的智慧来解决。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应该为解决上述问题作出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强调有机地、整体地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这对今人未尝不是一种智慧的启示。《庄子》里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宋代思想家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都是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热爱自然,平等、和谐地对待自然。这种思想可以启发人们善待自然,对西方“戡天役物”的倾向有所补正。儒家历来讲“内圣外王”,即向内追求个人的人格完善,向外追求社会的安定和谐。人格完善包括讲求“义利之辨”,讲求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这同西方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不同,应该对其有所补正。
(四)博采世界各国文化之长。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作出过类似“全球化”的判断,这已被20世纪的历史所证实。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已席卷全世界,所有国家都主动地开始“照国际惯例办事,与国际惯例接轨”了。正是面对这样的现实,邓小平同志指示中国人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文化的角度看,在当前这个时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想、道德等等,都已超越国界,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与世隔绝是没有出路的,聪明的中国人当然不会自外于世界。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具备高远的目光和博大的胸襟,把继承和发扬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化视为自己的历史责任。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说的“要大胆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我们成果”,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五)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一代新人。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体系,在社会生活中外化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人们从儿童时代开始就受其引导和规范,伴随着知识和技能教育,成年后开始定型。一个社会成员的素质是由这个社会的文化塑造,这是显见的事实。没有文化意蕴的人只是生物,不是社会的人。就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文化素质是人的第二生命。现代化要靠人来实现,因此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领导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要求,需要大量的创作人才;同时全体劳动者的科技素质也必须大幅度地提高。真正有价值的人才,不仅要有高级的专业才能,而且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优秀的品德,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我们应该时刻记住这个宗旨。
知识分子是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各类人才的培育者,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他们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怀和爱护。
当前文化建设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千头万绪,其中有一些重要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不解决得好一些,必定影响文化建设全局。就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现状看,如下一些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一)国民教育问题。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最根本的办法是发展教育事业。改革开放近30年来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是举世共知的,但目前我们的教育事业依然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也是无庸讳言的事实。首先是一个沉重的老话题,即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现在我国的教育投入还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仅对比上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教育资金的投入见效甚慢,远不如其它的建设项目见效快,因此许多领导干部虽然也承认教育的重要,但舍得在教育上花大钱的似乎还不多。现在,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和教师流失的情况在许多地方仍然存在。这说明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此外还有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有待解决,如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的问题,高等教育规模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教学管理体制一成不变不适应时代变化的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亟待在进一步改革中一步步解决。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项重大目标”,其中第三项目标便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项目标相当宏伟,相当振奋人心,因为它关涉到人的素质的改善和提高,关涉到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关涉到人的现代化。如果这一目标达不成,其余三个目标便会落空。然而,达成这个目标绝不是轻松的事情。从以往的经验看,如果某些领导缺乏领导现代化的战略眼光,舍不得在教育上投入财力、物力和心力,那么这个目标的实现就要大打折扣,其结果将贻害现代化建设,贻害子孙后代。
(二)学术文化问题。任何社会都有其特有的学术文化,即由专家学者所构建的理论、学说,表达他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以期对社会产生影响。这种高层文化主要表现为观念形态,即它是一种“思想创造”,有鲜明的主体性和自觉的价值追求,对解决各类社会问题有导向作用。经过历史检验体现出其价值的理论、学说,将丰富文化的内涵,形成文化积累,成为文化遗产。我国从建国始,直至“文革”结束,由于文化建设主导思想出现“左”的偏差,压抑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思想成长,一连串的政治运动使知识分子心怀恐惧,发挥不出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术文化,成果寥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深切地意识到学术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重新执行“双百”方针,打破长期的僵化状态,使学术文化出现活泼的生机。在科技、教育、文化等等领域,许多知识分子投入各种学问的研究,着书立说,自觉地为“四化”建设中的各类问题出谋献策,提供理论依据,已有了良好的开端。但是,我们的学术文化远未繁荣。我们知道,学术文化相对于政治文化,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科学的学术文化往往会成为政治文化的营养补充,使政治文化更为健全。为了真正繁荣我们的学术文化,使中国出现更多的有影响的学者学说,甚至世界级的学者和学派,我们必须真正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学说文化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大众文化问题。大众文化,是指理性成分较少,偏重于满足人们感性要求的文化现象,亦即广大群众经常进行的文化娱乐活动。大众文化大致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娱乐功能,即通过看电视电影,读书看报,参加舞会等等,取得松弛、愉悦、调剂身心的效果;二是教化功能,即健康舞会活动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培育人们的良好品德,还可普及一些文化科学知识。自党中央大力提倡精神文明建设以来,我国的大众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大众文化随时都存在着畸变的可能性,实际上我国的大众文化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畸变。这是相当数量的素质不高的文化接受者和素质很坏的文化骗子交互影响的结果。一些冒牌的文艺工作者仅仅为了牟利,把大量艺术低劣“作品”推向市场,有的出版、发行部门也乐得借此发财。有的娱乐场所成了黄、赌、毒的黑窝。由于人的文化素质低,传统陋习仍在延续。整顿文化市场的任务相当艰巨。当然,大众文化要绝对纯净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大体规范是应该也可能做到的。即便要达到这个起码的标准,也须待相当时日。
(四)道德文化问题。在今天的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中,多数党员干部一直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人民中的多数也恪守着我们民族崇德重义的道德传统,他们遵纪守法,急公好义,从不放弃对高尚的精神价值的追求,这是我国社会道德精神的主流,是我们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然而,一些党政干部贪污纳贿,一些犯罪分子坑蒙拐骗,还存在盗窃、抢劫、杀人等丑恶现象。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信仰失落。长时期极“左”的影响,特别“文化大革命”降低了党和社会主义的威信,一些人没有理想,不相信任何道德说教,只是“跟着感觉走”,加上周围“纸醉金迷”的诱惑,就随时可能堕落。这种道德堕落、世风败坏的严重情况早已引起全党、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多年来,我们在进行正面品德教育,树立榜样,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的同时,也在加紧惩治腐败,严打各类违法犯罪,遏制道德滑坡。特别是在今年胡锦涛总书记郑重提出“八荣八耻”的荣辱观,为新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建设树立起标杆,必定在我国的道德文化建设中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但是,任何社会的道德建设都是长久的战略任务,所谓“百年树人”的话就反映了道德建设的艰难。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五)法制文化问题。法制文化是整体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也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有法制才谈得上文明。建国后的相当长时间,我们忽视了法制建设,甚至像《宪法》也几乎无人重视。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国家缺少执法和守法的传统,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开始抓法制,没有法制不行。”② 近二十多年来,我们陆续制定了许多法律,这是重大的历史进步。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还很普遍。其重要原因是,人们缺乏法制意识,法制观念普遍淡漠。这说明一个重要问题:健全法制不容易,要在全民中培养起法制意识和守法观念比制定法律还要困难。一部法律的制定用一、二年时间就可以了,但法制意识的培养和法制传统的形成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有了法律后,一些执法人员执法不严,甚至自己枉法,使百姓失去了对法律的信任,也是法制观念难以培养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建立法制文明,我们须作长期不懈的努力。
文化建设是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各个子系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互制约的关系。上述问题的解决,固然须作单项努力,但更须全部文化系统的完善。我们对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充满了信心,但对于面临的诸多客观困难也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一是我们这个庞大的国家各个部分发展的还很不平衡,宇宙飞船与独轮车同在,贫穷的魔影还未完全消散,在这种条件下,文化的全面高度的发达,不会很快。二是生态环境的困难。“地大物博”千真万确,如把它作分子,加上“人口众多”这个分母,其数值就立刻变小了。资源制约着经济,那么由经济决定的文化的发展也必然受到制约。面对这样的实际,党和国家各级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老子》里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用在这里也许最恰当不过了。

②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相并列,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构成,而且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相并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结构的构成。这一新认识新定位新判断,拓展深化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反映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愈益重要的历史趋势,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一个根本因素,是我们党深入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大创新。
1.要走一条先进文化的发展道路,着重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要走一条科学发展之路。把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当中通盘考虑,同时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融入到文化建设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3.要走一条强魂健体、强基固本之路。不仅注重文化之“魂”,体现内在价值,更注重这个“魂”如何传播到广大的受众当中,传播的路径、方式、载体需要有机统一起来。

4.要走一条以人为本之路,就是坚持“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发展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5.要走一条改革创新之路,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我们的文化能够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③ 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不仅决定着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也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促进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文化利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要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在学术问题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健康说理的批评和反批评。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尊重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促进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注意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政治问题的界限。对政治问题,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对学术问题,要提倡学术民主、平等讨论、相互切磋。对思想认识问题,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引导,努力析事明理、解疑释惑。
“双百”方针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针。科学的进步、理论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艺术的创新,都必须长期坚持“双百”方针。要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既反映时代精神,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鲜活的实际、火热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丰富土壤和不竭源泉。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文化建设才能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反映生活本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深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扎根亿万人民群众之中,从中提炼创作的选题,激发创作的灵感,挖掘创作的素材,不断推动文化观念、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创新。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文化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文化承接着过去又昭示着未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加以积极借鉴,做到洋为中用,博采众长。
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以其固有的文化传统为基础而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承和发扬我国各民族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我国有着优秀的“和合”文化传统,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特性和重要价值取向。只有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在历史提供的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要发掘民族和谐文化资源,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形式,既要体现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又要充满着鲜活的时代气息,并以民族的形式、科学的内容和大众的方向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必须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同文化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离不开对各国有益文化成果的学习与借鉴。必须坚持洋为中用,博采众长,积极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把它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既要学习引进优秀的外来文化,又要抵御外来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袭和渗透,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努力维护和保障我国的文化安全。要积极推进文化创新,站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
管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要坚持重在建设,把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要坚持科学管理、依法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行业自律等是手段,推进文化领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④ 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坚定理想信念。
二、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三、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誉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培养,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五、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⑤ 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一、把握新时代新要求,切实增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责任感使命感

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意味着新任务、新要求,新方位意味着新起点、新作为。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意义,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二、坚持正确前进方向,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发展路径,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持,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去,努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实现文化新跨越、创造文化新辉煌。

三、保持高度政治自觉,认真抓好文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实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必须从新的思想和政治高度出发,紧紧抓住重点任务,全力以赴抓好落实,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

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着力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坚定不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五、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着力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进入新时代,文艺更应感国运之变化、发时代之先声,在为新时代鼓与呼中展现新面貌新气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重要讲话精神的正确指引下,文艺工作打开新局,文艺事业欣欣向荣,文艺气象焕然一新,我国文艺站在了时代的高起点上。

⑥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

5.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6.要坚特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7.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⑦ 当代中国如何加强文化建设

第一,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进一步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加强国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教育,在全社会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深入进行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广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积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倡勤俭节约,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总之,要通过不懈的努力,进一步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牢固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二,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政府在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职能定位,政府要切实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管办分离。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在深化文化单位内部人事改革、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更好地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文化权益,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丰富服务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继续建设一批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以重点文化工程为依托,大力推进农村和基层文化建设,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进一步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创作和生产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积极向上、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优秀作品。进一步完善国家文化艺术创新扶持和资助机制,支持创意性艺术创作和科研活动,鼓励用高新技术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增强文化产品的艺术表现力,引导创意性文艺创作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和档案保护工作。开展全国文化遗产普查,重点做好世界文化遗产、大遗址、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护单位、重要革命历史文物和重点革命历史遗迹全过程保护管理,抢救和保护濒危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快构建覆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体系。
三是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培育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把存量的改造、盘活与增量的创新、扩张结合起来,做大做强一批国有和国有控股的骨干文化企业;引导各类社会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为各类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和平等竞争创造有利环境,促进形成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实施全国文化产业服务工程,加强文化产业信息交流、产品交易、项目合作平台建设。支持对外文化贸易和外向型文化企业发展,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换成为优势文化产品,增强民族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三,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文化市场秩序。进一步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建设门类齐全、服务周到的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重点培育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艺术品等文化产品市场,培育和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丰富和发展动漫演出市场。加强人才、信息、资本等文化要素市场建设。确立演出经纪人职业资格论证制度,制定和完善文化中介机构的管理办法,建设演出协作网络、音像市场网络和电影院线,在大中城市推广票务连锁服务,积极发展文化电子商务。健全文化市场行业组织,制定行业规范,发挥行业协会在市场协调、行业自律、服务维权等方面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快文化市场管理法制建设,为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进一步完善连锁网吧管理及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管理的有关政策,健全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进一步整顿文化市场秩序,坚持开展"扫黄打非",严厉打击文化市场上的违法违规行为。
(国研室提供)

阅读全文

与如何发展当代社会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37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18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7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5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0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