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第二批属于桂林非文化遗产是什么

第二批属于桂林非文化遗产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5-12 12:17:38

1. 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桂林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不仅有许多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年,继发源于桂林的广西桂剧、广西彩调入选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桂林市政府又积极组织有关部门发掘、抢救和整理散落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于上月底评选出8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从中选出30项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桂林市文化局社会文化科,看到发掘整理的第一批桂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分12大类,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纵贯桂林两千多年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市文化局承担发掘整理非物质文化的专家对记者说:透过这些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我们可以窥探到桂林璀璨的历史…… 源自远古的天籁之音 在桂林从事20多年文物考古和民间文化艺术发掘工作的高级文化研究人员涂桂生告诉记者,他到兴安县实地调研首次聆听“贺郎歌”时,感觉非常美,就像是听到来自远古的天籁之音。 流行于兴安县城周边乡镇的“贺郎歌”又称为“花烛诗”,兴起于公元前200年左右,是人们祝贺新郎娶亲并大闹洞房时咏唱的欢快小曲,可独唱、对唱、小合唱和领唱,分“贺郎”、“移花”、“送郎”三部分。1952年,兴安县的歌手携“贺郎歌”参加全国首次民族民间文艺会演,受到好评,中央领导还请演员进中南海进行专场演出。 桂林的民间文学、艺术、戏曲中,有许多源远流长的精粹,除广西桂剧、广西彩调已入选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外,去年共有34项入选桂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涂桂生说,清末出任台湾巡抚的灌阳人唐景崧,晚年隐居桂林榕湖畔,改造原来的地方戏剧创立了广西桂剧。抗战时期,桂林曾经是抗战文化中心,欧阳予倩、田汉等戏剧大师进一步完善和升华桂剧,使这一剧种位列中国十大戏剧之一。桂剧是文学性、艺术性、观赏性都非常强的综合性舞台艺术,上百年来深受广西各地百姓喜爱。 资源县八角寨的100多个山水传奇故事诞生于隋唐动乱时期,浸润着佛教因果报应、抑恶扬善的文化思想,蕴涵着老百姓追求真善美、鞭笞假丑恶的人生价值观。 经过成百上千年的洗礼和淘汰,能沉淀下来、能根植于百姓中的文化,都有其闪光的地方。 流传千年的特殊工艺技术 是金子,总会发光。 桂林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民间工艺、生产与生活技术,能传承成百上千年,除了它们本身的价值外,往往与历史大事、历史名人息息相关。 公元前204年左右,秦军屯兵兴安十多年开凿运河灵渠。来自北方的秦兵不习惯吃南方的大米,将大米加工做成面条式样的食物,于是诞生了桂林米粉。如今,米粉成为影响桂林人最深远的食品文化,有半数的桂林人每天热衷于吃米粉;不少的桂林人到外地出差回来第一件想做的事情,就是去米粉店吃一碗米粉;凡有红白喜事,主人都会准备米粉招待客人;病人住院胃口不好,常选择米粉进食…… 清朝的干隆皇帝身体欠安,不想进食。出生临桂县四塘乡的宰相陈宏谋,拿出家乡的豆腐乳请干隆皇帝品尝。干隆刚将一小点金黄、细腻、香醇的豆腐乳送入口,就大赞“天下又多一绝美味食物”,胃口大开。此后,桂林豆腐乳成为宫廷贡品和送礼佳肴。 早在元末明初,部分瑶族和壮族群众为躲避战乱,逃到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海拔1100公尺的大山上生活,将坡度26度至50度的山脊开发成一级级的梯田,打造出震撼世界的人间美景——独特的梯田风光。 在千百年的生活中,桂林各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工艺精湛、品味奇特的食品、物品、景观,极大地丰富了地方特色文化和自己的生活。 在全国首次评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一位知名评委惊异地问广西的有关人员:“怎么不见桂林申报项目?很遗憾,仅桂林‘三宝’的制造工艺就能叫响全国。” 其实,除了“桂林三宝”,桂林还有很多食品、物品的制造工艺、技术,都堪称中国一绝,如恭城的油茶、荔浦的荔浦扣肉、龙胜的红瑶服饰、侗族扎的草龙草狮等…… 有趣独特彩的民风民俗 每年农历5月14日,龙胜各族自治县的泗水乡都要举行盛大的“打旗公”游戏体育活动,男青年扛着旗子出现在田间。小孩抓起泥巴向他们身上投去,撵得扛旗子的人东奔西逃,惹得观摩者捧腹大笑。 这一运动诞生于东汉时期,当时,瑶族人民为对抗朝廷官兵的欺压,从小训练孩子们懂得用石头、木棒抗击敌人,每年进行一次集中检阅。就是这样一件严肃的事情,瑶族人民将其改造成具有浪漫色彩的游戏体育活动。 起源于元末明初的全州县“两头扯”婚俗,充分体现出瑶族人民朴素的男女平等思想。为逃避战乱,被称为“标敏”的一支瑶族先祖从江西迁徙到全州县的东山乡,并创立了“两头扯”婚俗。这种婚俗规定,青年男女结婚后要共同赡养双方的父母,过年过节夫妻要孝敬两边的父母,农忙时节夫妻要到双方的父母家中干农活;另外,双方的父母家中的田地、财产、收成的作物,夫妻俩也能按比例获得分配。“两头扯”婚俗,为瑶民间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和文化基础。 近10年来,有一支长发美妇的表演队伍活跃在南宁、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她们就是来自龙胜各族自治县的红瑶妇女。红瑶妇女非常珍爱自己的头发,把留长头发视作美丽和高贵。女子一生只在16岁举行成人仪式上剪一次头发,因此,红瑶妇女都留有美丽的长发。只有56户人家的黄洛瑶寨,竟有60多个女子的头发长度超过100厘米,最长的达208厘米。长发瑶女在清澈湍急的小溪里集体洗头,那可是难得一见的绝景。 记者在高级文化研究人员涂桂生的引导下,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条特殊的时空遂道,在光辉灿烂的桂林古文化里游历观摩,流连忘返。 见记者对桂林非物质文化着迷得难以自拔,涂桂生热情地说:“老弟,别太心急了,桂林非物质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够你着迷一辈子呢。只要你有兴趣,以后我陪你到各县走走。”

2. 桂林三月三的民俗文化

桂林三月三的民俗文化介绍如下:

1、摆祭坛做法事

在祖神庙里消棚摆祭坛, 供猪、牛、羊三牲和彩色糯米饭,请师公班和道公班来做法事,祭祀祖神“娅浦”,祭坛四周高挂各村寨送来的幡旗。

2、抬祖神“娅浦”巡游

用彩轿拾出“娅浦”,吹奏八音,师公扮“骆垌”(即戴傩面的鸟神和蛇神)跳舞开路,巡游各村寨,驱邪祈福。

2014年1月13日,壮族三月三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为广西的法定假日(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

同年11月1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申报的三月三(壮族三月三)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Ⅹ-12。

3. 广西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广西的:
2 Ⅰ-2 布洛陀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
23 Ⅰ-23 刘三姐歌谣 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
59 Ⅱ-28 侗族大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
63 Ⅱ-32 那坡壮族民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
181 Ⅳ-37 桂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
209 Ⅳ-65 桂南采茶戏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
220 Ⅳ-76 彩调 广西壮族自治区
226 Ⅳ-82 壮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
370 Ⅷ-20 壮族织锦技艺 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
380 Ⅷ-30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
455 Ⅸ-7 京族哈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
462 Ⅸ-14 瑶族盘王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
463 Ⅸ-15 壮族蚂(虫字旁加另)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
464 Ⅸ-16 仫佬族依饭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465 Ⅸ-17 毛南族肥套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 南族自治县
494 Ⅸ-46 壮族歌圩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495 Ⅸ-47 苗族系列坡会群 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
509 Ⅸ-61 壮族铜鼓习俗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
515 Ⅸ-67 瑶族服饰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贺州市

以下是第二批的:
569 Ⅰ-82 壮族嘹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
657 Ⅲ-60 瑶族长鼓舞 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
739 Ⅳ-138 邕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780 Ⅴ-87 广西文场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881 Ⅷ-98 陶器烧制技艺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
981 Ⅹ-74 宾阳炮龙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

以下是扩展名录中的:
61 Ⅱ-30 壮族三声部民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
129 Ⅲ-26 田林瑶族铜鼓舞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

4.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

1、壮族歌圩

壮族歌圩,壮族民俗。“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歌唱活动形式。源于氏族部落时代祭祀性的歌舞活动。主要在春秋两季举行。

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间为最盛,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次数最多;秋季歌圩集中于农历八九月,尤以中秋节为最佳日期。以青年男女交情即倚歌择配和赛歌赏歌为核心内容,同时还兼有戏剧、曲艺、体育等文化娱乐活动。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壮族铜鼓习俗

铜鼓是中国南方古代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迄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

广西西北部和贵州南部接壤的红水河流域是保留铜鼓文化最丰富的地区,至今还在使用铜鼓的民族主要有属壮侗语族的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属苗瑶语族的苗族、瑶族和属藏缅语族的彝族,这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和喜丧祭祀等日子击打铜鼓来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3、刘三姐歌谣

刘三姐在广西民间被视为“歌仙”,刘三姐故乡宜州是刘三姐歌谣流传最有代表性的地区。刘三姐歌谣丰富多样有生活歌、生产歌、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创世古歌等。它具有以歌代言的诗性特点和鲜明的民族性。传承完整传播广泛。

刘三姐歌谣显示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活态文化的魅力,不仅具有见证民族历史和情感表达方式的文化史研究价值还有美学等多种方面研究价值。

4、彩调

彩调,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各地名称原先不一,起源地桂北桂林一带称彩调,柳州、河池地区和梧州部分地区称调子戏,阳朔以南称“采茶戏”、“彩灯”,左、右江一带称“大采茶”、“嗬嗨戏”。

1955年以后统称“彩调”。音乐唱腔属联曲体,分板、腔、调三类。同一曲调可根据表现内容的需求,在板、腔上加以变通。戏剧表演富有地方特色,尤以舞扇子、手巾、彩带见长。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壮族民间故事“百鸟衣”

“百鸟衣”是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它叙述贫苦农民古卡的妻子依娌,被土司抢掠。依娌嘱咐古卡制弓箭,射百鸟,用羽毛制成神衣,百天为期,到州府相会。古卡历尽艰辛,制成百鸟衣后,按时来到州府。古卡借献衣之机杀死土司,夫妻俩双双把家还。

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壮族人民,争取自由的坚强意志。2007年,民间故事“百鸟衣”被列入广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 广西与美食相关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哪种类别数量最多

广西与美食相关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各种米粉类别数量最多。例如柳州的螺蛳粉,桂林的米粉,钦州的猪脚粉,南宁的老友粉,真的是粉的天堂在广西。柳州螺蛳粉可以说是目前被各大网红炒得最火的一道螺蛳粉了。

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特色名吃,汤料配制的方法独特,具有酸,辣,鲜,爽,烫的口感,深受广大年轻人的欢迎。这道美食目前已经被列入广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非遗美食介绍

广西桂林不仅山水甲天下,米粉也是特别的出名,它是桂林市的一道传统小吃,主要是用早籼米和卤水为原料制作而成,也是桂林男女老少早上最喜欢吃的一种食物,吃着柔韧,爽滑可口。这种米粉现在可以说是已经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友粉是广西南宁市及周边地区的地方风味小吃,是南宁传统小吃的金字招牌,其口味鲜辣,汤料香浓,具有开胃解腻,驱风散寒,通窍醒脑的独特功效,属于桂菜。老友粉源于老友面,其名来自一段两位老友间的故事。

南宁老友粉与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同为广西三大米粉。2007年,入选南宁公布的首批2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 桂林文化遗产有哪些

仡佬族高台舞狮,是正安地域仡佬族的一种传统习俗,仡家人庆的在春节或重大喜日子都要舞狮助兴,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被誉为百兽之王,给埋岩慧人以威严,勇猛之感;五马棋,又称和尚棋,是贵州仡佬族的传统棋类,流传于正安,务川,湄潭等地区的两人传统棋类,有两种玩法,一种为老虎棋,一种类似西藏夹棋;黔北花灯,花枣袭灯戏是广泛流行于中国各地的一种传统曲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仁怀后山苗族蜡染技艺,苗族蜡染在图案题材卜独具特色,并将内容和形式巧妙地融合一体,分为蝴蝶纹,龙纹等;黔北民居建筑木雕技艺弯答

7. 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哪些呢

网页链接桂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阅读全文

与第二批属于桂林非文化遗产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37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18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7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5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0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