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酒文化
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中国制酒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康永盛世http://www.kingculture.com酒文化形象品牌
酒乃天地之间尤物。虽也进入肚腹,却不能充饥,不能解渴,只作用于人的心神。心神经酒一滋润,一刺激,便产生莫名其妙的变化,莫可名状的诡谲,向外表现为言和行,便不同寻常了。因此,人世间有了酒,人类的生活便丰富多彩了,人类的历史便斑斓多姿了,茫茫尘寰便增添许多有趣的风景,短短人生便增添许多悠长的滋味。假如我们的老祖宗没能从腐烂了的野果和放久了的剩饭的酸香味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酿酒术,那么,卷帙浩繁的廿四史将枯燥许多,历朝历代的社会生活将寡淡许多,我们回顾往昔的时候,也许少了许多兴味。历史是条长河,河中对了酒,河水便奔流得更浪漫,更生动,翻腾起的浪花千古后仍使人感到精彩。上至宫廷,下至市井,高贵者,卑贱者,都喝酒。金元殿里的天子赐宴,三家村时的老翁对酌,虽然档次不同,气派迥异,但把佳酿或旧醅喝下肚子,并品味那个美妙地过程,则是一样的。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在这个意义上讲,饮酒不是就饮酒而饮酒,它也是在饮文化。
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对当地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酒与社会经济活动是密切相关的。汉武帝时期实行国家对酒的专卖政策以来,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费或酒的专税就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酒税收入在历史上还与军费、战争有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在有的朝代,酒税(或酒的专卖收入)还与徭役及其他税赋形式有关。酒的厚利往往又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不同酒政的更换交替,反映了各阶层力量的对比变化。酒的赐晡令的发布,往往又与朝代变化、帝王更替,及一些重大的皇室活动有关。酒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给人民的生活中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中国古人将酒的作用归纳为三类: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几千年来,酒的作用远不限于此三条,起码还包括:酒以成欢,酒以忘忧,酒以壮胆。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
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
不仅为诗如是,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书法中,酒神的精灵更是活泼万端。画家中,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于是求者拿狗肉与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李白写醉僧怀素:“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
白酒是我国世代相传的酒精饮料,通过跟踪研究和总结工作,对传统工艺进行了改进,从作坊式操作到工业化生产,从肩挑背扛到半机械作业,从口授心传、灵活掌握到有文字资料传授。这些都使白酒工业不断得到发展与创新,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一批厂家成为我国酿酒的大型骨干企业,为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应继承和发展这份宝贵民族特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酒文化,使白酒行业发扬光大。
古代酒禁,约有四类,第一,为强国而禁。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酒亡国者。周公戒之曰:“群饮,汝勿佚,执拘以归周,予其杀而禹恶旨酒。”周公颁诰,严厉禁酒,唯恐民众败德伤性,损害元气,此为强国而禁酒。第二,为节约谷物而禁。酿酒需要大量谷物,东晋之时,一郡禁酒一年,就省米百万斛。(《晋书》卷九十一)刘备在益州任官时,曾因天旱而禁酒。(《三国志》卷三十八《简雍传》)节约谷物,历代禁酒,一般在灾荒之年实施俱多,史籍累见不鲜,但均为短期。因嗜酒自古成习,长期禁之,断难实行。第三为专卖而禁。《汉书·武帝传》韦唁注云:“禁民酒酿,独官酒置,如道路投木为权,独取利也。”似此非真禁酒,乃官府独自酿卖,以获其利,独占专利,可谓假禁。此前之禁,为民而禁;然武帝之禁,为利而禁,两者径渭分明。后来,两晋时朝廷实行的权酤,与汉武帝的酒酿专卖制度同为一丘之貉。可见,饮酒日盛,习俗日普,国家制度随机应变,官利本位优先,古今皆然,又岂独酒俗为然欤?但民好饮酒,禁之不绝,史籍昭然。第四,因酗酒肇事而禁。北魏文成帝太安四年,农民丰收后酗酒闹事,文成帝为此下令禁酒,诏令明言:“酿、沽饮皆斩之。”(《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刑罚志》)实则民禁官不禁,明禁暗难禁。(摘自黄现璠着《古书解读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酒令
“杯小干坤大,壶中日月长”,无论怎样,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要直接或间接地与酒搭上关系。这种关系的物化表现就是酒趣。酒趣富于酒令之中,酒令则纯是以文化入酒的,是酒文化中的文化精粹。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酒令就在黄河流域的宴席上出现了。酒令分俗令和雅令。猜拳是俗令的代表,雅令即文字令,通常是在具有较丰富文化知识的人士间流行。白居易曰:“闲徵雅令穷经吏,醉听新吟胜管弦。”认为酒宴中的雅令要比乐曲佐酒更有意趣。文字令又包括字词令、谜语令、筹令等。
酒令是酒与游戏的结合物。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投壶游戏,秦汉之间的“即席唱和”等都是一种酒令。但是游戏的发展成了一种带有强制性与结束性的游戏后,就成了既轻松又严肃的—种文化现象了。西汉时吕后曾大宴群臣,命刘章为监酒令、刘章请以军令行酒令,席间,吕氏族人有逃席者,被刘章挥剑斩首,为喝酒游戏而戏掉了脑袋这也许就是戏中之戏了。此即为“酒令如军令”的由来。唐宋是中国古代最会玩的朝代,酒令当然也丰富多彩。白居易便有“筹插红螺碗,觥飞白玉卮”之咏。酒令在明清两代更步上层楼,发展到了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清代俞敦培将酒令分为四类:占令、雅令,通令、筹令、筹令是酒令中的重头戏。
筹令,顾名思义,行酒令必用筹子,筹子是此类酒令的显着特征。说起筹令先要弄明白什么是筹。筹本是古代的算具。古代没有计算器,一般用竹木削制成筹来进行运算、善计者可以不依赖算具求得结果,因此筹引申为筹谋、筹划。《汉书.高帝汜》记刘邦对张良的评价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现在把军事指挥将在室内制订作战计划,即称为运筹帷幄。其中的筹,志义为筹划、筹略、筹谋之义。从唐代开始,筹子在饮酒中就有了两种不同的用法:其一,仍用以记数、白居易诗“醉折花枝作酒筹”中的”酒筹”即为此类、这种意义下的筹在后代酒令游戏中仍可见到,作用是以筹计数,后再按所得的筹的数量行酒。另一种就比较复杂了,人不满足于筹子的原始用法,而把它变化成了一种行令的工具。筹的制法也复杂化,在用银、象牙、兽骨、竹、木等材料制成的筹子上刻写各种令约和酒约。行令时合席按顺序摇筒掣筹,再按筹中规定的令约、酒约行令饮酒。据考,唐代的《论语》酒筹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种筹令。
筹令的包容量很大,长短不拘。大型筹令动辄有八十筹,而且令中含令,令中行令。
筹令因有这样的特点,才有能力从长篇巨作的戏剧《西厢记》及《水浒传》、《聊斋志异》、《红楼梦》等小说中取材,也才能有包容像《易经》的六十四卦等具丰富内涵的文化现象。
酒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也是—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不能设想,在高节奏运转的现代化生活的今天,再有几个年轻人慢腾腾地坐麦当劳玩什么《红楼梦》酒筹。但是酒筹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它仍然是我们老祖宗留下一份宝贵财产,除了有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外,在某种特定的适当场合也会有一定的文明作用。比如,无论如何、总比什么“感情深,一口闷”式的蛮喝,“哥俩好哇,五魁首哇”地俗喝要好一些。因为“附庸风雅”总比“附庸粗俗”要有品位。而“附庸风雅”本来也就不是个贬义词。
酒筹文化是中国饮食合餐制的产物,它的本质是农业文化。酒宴中的酒筹令有着很大的文化含量,参加者自古今名着、诗词歌赋,至天文地理、 民俗俚语都要胸中有数才能现场发挥得好而不被罚酒。人们在欢宴中也锻炼了才思敏捷和竞争精神;既活跃了饮食的氛围又增添了审美情趣。
中国酒文化与文学艺术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以升华,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在文学艺术的王国中,酒神精神无所不往,它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造的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因为,自由、艺术和美是三位一体的,因自由而艺术,因艺术而产生美。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山岳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
与官司人、商人、匠人、农人相比,文人似乎和酒更有缘分。一是文人多嗜酒。酒能激发灵感,活跃形象思维;酒后吟诗作文,每有佳句华章。饮酒本身,也往往成为创作素材。一部中国文学史,几乎页页都散发出酒香。李白和杜甫,中国文人的杰出代表,都终生嗜酒。李白自称“酒仙”,杜甫因有一句“性豪业嗜酒”,被郭沫若先生谥之为“酒豪”。“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郭老还煞费苦心地统计出,在他们现存的诗作中,言及酒的,李占17%,杜占21%。这就使我们想到,假设没有酒,李杜的诗歌一定会少了许多韵味,我们今天读到的《李太白集》、《杜工部集》,也一定会薄了许多。
二是文人饮酒特别讲究那个饮的过程,特别讲究饮酒过程中的那套繁文缛节。于是,便要制定颇为严刻的觞政,便要舞弄花样百出的酒令。那酒令,可不是好玩的,是对人的聪明才情、知识水平、文学修养和应变能力的严峻考验;没有满腹诗书和机敏睿智,是要临场出丑的。文人们硬是把这一套玩出美妙的极至,硬是把经史百家、诗文词曲、歌谣谚语、典故对联等等文化内容,都有出神入化地囊括到酒令中去了。于是,酒宴始终,便充溢着浓浓的而又绵绵的书卷气和文化味。觥筹交错中,不仅享受了酒的醇美,也享受了文化的馨香。古代文人宴饮时的逸雅情趣,我们是不能亲眼见识了,只能从《红楼梦》、《镜花缘》等小说和记载酒令的书籍中窥知若干。由于文人的参与,饮酒才饮出了档次,饮出了境界,饮出了无限风光。酒文化中的精彩部分,实在是文人创造的。“五四”以后的现代文人,也常相聚宴饮,连鲁迅先生也多次参加,《鲁迅日记》中常有记载。他那首诗《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成为名联),就是在郁达夫做东的宴席上做成的。郁达夫更嗜酒,曾有“大醉三千日,微醺又十年”之句;酒中醉中,他乘兴做出许多好诗文。新文人雅集,樽俎之间仍然充满文化味,谈诗话文,即席吟咏,仍是一大主题。丰子恺就曾写道:“世间最好是酒肴,莫如诗句。”五四运动,狂飙突起,涤荡了旧世界,但千古传下的酒文化仍然一脉相承。创造新文化的新文人,一端起酒杯,仍似他们的先辈。
不仅为诗如是,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书法中,酒神的精灵更是活泼万端。画家中,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于是求者拿狗肉与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李白写醉僧怀素:“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
中国名酒录
蒸馏酒:茅台酒、汾酒、泸州老窑特曲
酿造酒:绍兴加饭酒、青岛啤酒、长城干白葡萄酒
配制酒:竹叶青酒、五加皮酒、北京虎骨酒
中国酒之最—— 人类最先学会酿造的酒:果酒和乳酒。
中国最早的麦芽酿成的酒精饮料:醴。
中国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酒:黄酒和白酒。
中国最早的啤酒厂建于1900年,哈尔滨。
记载酒的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
最早的药酒生产工艺记载: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养生方>>。
葡萄酒的最早记载: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
麦芽制造方法的记载: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现存最古老的酒:1980年在河南商代后期(距今约三千年) 古墓出土的酒,现存故宫博物院。
现已出土的最早的反映酿酒全过程的图像:山东诸城凉台出土的<<庖厨图>> 画像石。
最早的酿酒规章:周代,见<<礼记·月令>>。
古代最着名的酒网络全书:宋代窦苹的<<酒谱>>
最早的卖酒广告记载:战国末期韩非子<<宋人酤酒>>:“宋人酤酒, 悬帜甚高”,帜:酒旗。
中国白酒的分类
首先解释白酒的香味从何而来?
纯净的酒精水溶液几乎是没有香味的,而一般的白酒具有独特的香、味、色。这是因为白酒里除了含有酒精之外,还含有糖类、甘油、氨基酸、有机酯和多种维生素等。所以闻起来就有特殊的香味了
茅香型酒文化网
白酒有香味,就有了香味的分类,那么就出现了香型。白酒,酿造所采用的原料不同,有的是高粱,有的是大米;所选用的糖化发酵剂不同,有的是大麦和豌豆制成的中温大曲,有的是小麦制成的中温大曲或高温大曲,有的是大米制成的小曲、麸皮和各种不同微生物制成麸曲等;所使用的发酵容器设备不同,有的是陶缸、水泥池、砖池、箱,有的是泥池老窖等;所采取的酿造工艺不同,有的是清蒸清糙、续精混蒸、回沙发酵,有的是固态和液态发酵等;所处酿造环境的气候条件不同,有的干湿度高,有的干湿度低,有的气温高,有的气温低等。因此,各个厂家所酿制的酒品,其香韵特点也就各不一样。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中国质量管理协会、中国食协白酒专业协会在1994年12月28日联合发布的通告中,已将我国的白酒分为以下7种香型:
酱香型
又称茅香型,以贵州省仁怀市的茅台酒为典型代表。这种香型的白酒,以高梁为原料。以小麦高温制成的高温大曲或纵曲和产酯酵母为糖化发酵制,采刚高温堆积,一年一周期,二次投料,八次发酵,以酒养糟,七次高温烤酒,多次取酒,长期陈贮的酿造工艺酿制而成。其主体香味成份至今尚无定论,初步认为是一组高沸点的物质。酒质特点为无色或微黄色,透明晶亮,酱香突出,优雅细腻,空杯留香,经久不散,幽雅持久,口味醇厚、丰满,回味悠长。高度酒分为43度和53度二种。其总酸以乙酸计,为≥1.5克/升,总酯以乙酸乙酯计,为≥2.5克/升;低度酒为38度以下,其总酸为≥0.7克/升,总酯为≥1.5克/升。
清香型
又称汾香型,以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的汾酒为典型代表。这种香型的白酒以高梁等谷物为原料,以大麦和豌豆制成的中温大曲为糖化发酵剂(有的用麸曲和酵母为糖化发酵剂),采用清蒸清糟酿造工艺、固态地缸发酵、清蒸流酒,强调“清蒸排杂、清洁卫生”,即都在一个“清”字上下功夫,“一清到底”。其主体香味成份是乙酸乙酯,洒质特点五色、清亮透明,清香纯汇.醇厚柔和。甘润绵软、自然协调、余味爽净.后味较长:不应有浓乔或酱香技其它导香和邪杂气味。高度酒分为40度至54度、55度至65度两种,其总酸(以乙酸计)为(0.4至0.9克/升;其总酯(以乙酸乙酯汁)为1.4至2克/升。低度洒在40度以下,其总酸≥0.3克/升,总酯≥1.4克/升。
浓香型
又称泸香型、窖香刑。以四川沪洲老窖特曲酒为典型代表。这种香型的白酒是以高梁、大米等谷物为原料,以大麦和豌豆或小麦制成的中、高温大曲为糖化发酵齐(有的用麸曲和产酯酵母为糖化发酵利),采用的酿造下:艺是混蒸续馇、酒糟配料、老窖发酵、缓火蒸馏、贮存、勾兑等酿造工艺酿造而成的、其主体香味成份址已酸乙酯。酒质特点为无色或微黄色,清亮透明.窖乔浓郁.甜绵爽净,纯正协调,余味悠长。高度酒为40至60度,其总酸以乙酸汁。为0.5至1.7克/升。总酯以乙酸乙酯计为≥2.5克/升,低度酒为40度以下,其总酸为≥0.4克/升,总酯为≥2克/升。
米香型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的三花酒为典型代表。这种香型的白酒以大米为主要原料,以大米制成的小曲为糖比发酵剂,不加辅料,采用固态糖化、液态发酵、液态蒸馏,取酒贮存的工艺酿制而成。其主体香味成份是β—苯乙醇。酒质特点为无色透明,蜜香清雅,入口绵甜,落口爽净,回味怡畅,具有令人愉快的药香。酒内含有高级脂肪酸乙酯,气温在l0℃以下时,这种高级脂肪酸乙酯遇冷会沉淀析出,使酒内出现乳白色絮状悬浮物,当气温一回升,悬浮物溶解在酒中,酒色就又恢复清亮透明。高度酒为40至57度,其总酸以乙酸计,为0.15至0.3克/升,总酯以乙酸乙酯计,为0.4至0.8克/升,低度酒为40度以下,其总酸为≥0.2克/升,总酯为≥0.6克/升。
白酒有香味,就有了香味的分类,那么就出现了香型。白酒,酿造所采用的原料不同,有的是高粱,有的是大米;所选用的糖化发酵剂不同,有的是大麦和豌豆制成的中温大曲,有的是小麦制成的中温大曲或高温大曲,有的是大米制成的小曲、麸皮和各种不同微生物制成麸曲等;所使用的发酵容器设备不同,有的是陶缸、水泥池、砖池、箱,有的是泥池老窖等;所采取的酿造工艺不同,有的是清蒸清糙、续精混蒸、回沙发酵,有的是固态和液态发酵等;所处酿造环境的气候条件不同,有的干湿度高,有的干湿度低,有的气温高
❷ 混饨 什么意思
混沌是这个词
思想不清楚,乱。迷糊的意思
❸ 低俗文化属于什么性质的文化现象
低俗文化属于什么性质的文化现象,就是属于低俗性质的恶俗性质的文化现象。
❹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有哪些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一)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成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
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
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此外西餐还有以下显着特点:
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注重色泽。在色泽的搭配上则讲究对比、明快,因而色泽鲜艳,能刺激食欲。
5.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西餐十分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工序严谨。西餐的烹调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讲究。烹调的炊具与餐具均有不同于中餐的特点。特别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晶、玻璃及各类金属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❺ 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精神性。
这是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所谓精神性是指文化必须是与人类的精神活动有关的,与人类精神活动无关的物质就不能称之为文化,如山河湖泊、天体运行就不属于文化范畴。
2、社会性。
文化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它是人与人之间按一定的规律结成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与人在联系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在共同认识、共同生产、互相评价、互相承认中产生的。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会有文化。
3、集合性。
这是指文化必须是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许多人共同的精神活动、精神行为或它们的物化产品。它是由无数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任何个人都无法构成文化。
4、独特性。
文化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组织或一个群体的基本因素。这些民族、组织、群体的差异性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因此文化带有独特性,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文化存在于两个民族或组织和群体中。
5、一致性。
这是指在一个民族、一个组织或一个群体中,文化有着相对一致的内容,即共同的精神活动、精神性行为和共同的精神物化产品。这种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相对一致性是构成一种文化的基础。正是有了这种一致性,各种文化才有了他们各自的内涵。
拓展资料:
文化,天地万物(包括人)的信息的产生融汇渗透(的过程)。
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❻ 韩国对中国一步步的文化侵略和令人愤怒的行为
北三省是韩国的
诸子百家全是韩国的
中文是跟韩国人学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反正只要是好的东西,都是学的人韩国的
1.韩秘密抢端午节中文域名流失
“端午节”网上中文门牌号突然流失海外。日前,就在联合国即将于11月公布申遗结果的前夕,域名注册机构创联万网国际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传出消息,“端午节”突遭韩流侵袭,韩国某公司秘密出击,抢先将“端午节.cn”这一中文域名收入囊中。记者查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whois(域名查询系统)发现,“端午节.cn”已经于2005年10月13日被注,注册者信息显示为“Yun Hee Co� Inc�R.O.K.”,系属韩国企业,注册时间为一年。
而就在近日,苏州也正式就端午节、苏州评弹向文化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岳阳、湖北秭归等省市激烈反应,纷纷抢夺端午节的归属权。
其实,端午节之争早已远远超出国内纷争的范围。去年端午节时,媒体爆出韩国率先申请“端午节”为该国文化遗产的消息,激起中国民众激烈反响,各大媒体和网络论坛都提出保护“端午节”、“遗”什么不能“遗”传统的口号,日渐被冷落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得到了近来少有的全民关注。最终,韩国称其申请的只是“江陵端午祭”而非“端午节”,并提出由中韩共同申遗的解决方案。
今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最终决定是否批准韩国申遗的请求。韩国公司抢在结果公布之前注册“端午节.cn”这一中文域名,意味着韩国率先占据了“端午节”这一传统文化品牌在互联网上的阵地;不管联合国最终公布情况如何,在互联网上,“端午节.cn”将指向韩国网站而不是中国。
2.中韩文化贸易不对等 中国电视剧输入韩国受限
近日,韩国国家电视台KBS报道了“”的新闻,并迅速被韩国各大媒体转载,一度掀起韩国民众对中国的不满。韩国最大的门户网站naver.com也在首页进行报道,韩国网友留言数在10小时内突破600条,绝大多数为对此举的不理解。
对于传言“广电总局曾提出‘多国引进,不专美韩剧’,对韩剧引进作出限制,并下调播出量”,广电总局负责引进剧业务的对外合作司一直对此说法予以否认,表示总局对引进剧的政策未变,从来没有发文限制过韩剧。
不论广电总局有没有提出“多国引进,不专美韩剧”的说法,中韩文化贸易不对等现象却是现实,从数据上看,韩国电视剧近年来确实在中国掀起了“韩剧热”,但韩国引进的中国电视剧却很少。2002年,韩国电视剧出口额为1639万美元,2003年为4200万美元,2004年为7140万美元,2005年超过1亿美元大关。2002年中国引进韩剧67套,而到了2005年据估计已超过150套。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积极向外拓展的同时,韩国政府对于本国市场却是严格保护。2000年《还珠格格》被韩国引进后,虽然在晚上11点后播放,但仍以绝对优势压倒了韩国本土电视剧,此举引起了韩国方面的警惕,此后韩国很少引进中国电视剧。据悉,近几年韩国三大电视台每年引进的作品量只有5%,其中以美国电影居多,而且所有引进剧全都放在非黄金时间段播出
3.一个地名从来没有像今天的汉城这样,附加了如此之多的民族信念,尤其是当1月19日汉城市长李明博正式宣布,汉城的中文名字从即日起改为首尔的时候。这则新闻告诉我们两个事实,一是韩国民众通过改名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是所有与“汉城”相关的工作平添了不少难度。
难度归难度,汉城改名却让历史尴尬一笑。汉城之所以成为汉城,其实并不与中国古代政治对周边国家的霸权相关,而是与中韩之间千年流传的文化渊源不可分割。当年以汉城为名的荣耀,既属于韩国,又属于中国。但是今天,改名之后的尴尬,也让中韩两国各自面对。在近千年中,韩国和中国在世界的地位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国家间关系的类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汉城改名是典型的政治现实主义手段的体现。但是如果仅仅以“汉城”改为“首尔”为中心事件描述整个韩国心态,最终根本无法拼合出完整的历史记录。问题在于,这之后还有汉江、汉字。改变了名字,能否改变文化传承;改变了名字,又能否改变历史记忆;改变了名字,又能否证明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
尴尬是双方的。对于中国来说,这种尴尬在于中国该如何面对历史负担。历史负担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陷入屈辱的历史语境中,被痛苦和仇恨左右了目前的决策和民意;二是一味等待辉煌重现,以历史巅峰来衡量国家现实战略。在20世纪的大多数年代,我们都一直在因抹去屈辱的行为而自豪;那么抹杀辉煌,是不是会让我们更感到尴尬?
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了解,其实真正让整个社会无法前进的是历史负担。这两种历史负担的最大困境就在于,它们都是选择性地根据历史来判断现实,从而使得我们无法按照本来规则应对现实。其实汉城改名,从现实层面上看,不会改变中国在世界的任何实力和地位,这些实力也不是通过一个首都的名字能够实现的;另一方面,中韩两国的关系建立在政治互信、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健康基础上,也不会因为首都的改名而发生变化;再者说,韩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作为国家间相处的基本规则,我们应当对汉城改名持一种宽容心态。
跳出历史负担才能前进,在任何时代都是头等重要的大事。中国对于汉城改名的宽容,是国家自信的一种表达形式。纠缠于一个名称,反而容易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困境。如果我们以宽容自信的心态面对明天的世界,其实尴尬只会留给试图抹去历史形式,却无法抹去历史记忆的人。
4.中韩高句丽遗产之争,从学术层面解决
缘起:从韩国申报“端午祭”为“文化遗产”说起
申遗,是今年中国社会为化生活中的一个关键词。从五月份突然传出韩国将“端午祭”申遗的消息后,公众发出了忧患之思: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和毗邻接壤文化一脉的东亚国家,会有不断的文化之战呢?
与此同时,我国正在加大了申遗的步伐和节奏,6月28日至7月7日在苏州,中国第一次承办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大会举办了“世界遗产展”。除展出中国29处世界遗产和各国遗产风貌外,中国部分列入预备清单的单位也将在会议展览上一展风采。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了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们要在国内掀起‘高句丽’热潮,让中国明白,7000万韩国人心中的‘高句丽梦想’是不能抹去的。”这种充满民族狂热的语句是韩国第一大报《朝鲜日报》引用韩国学术界的言论。他们要求对中国将高句丽定义为中国的地方政权,韩国政府不应只在口头上采取对策,应采取实际行动。韩国外交通商部文化外交局长朴兴信7月5日表示,韩国政府的基本立场是,“决不能接受把高句丽史编入中国历史的中国的立场。我们将通过外交渠道确认中国媒体的报道是否反映了中国政府的立场,之后再探索对策。”此后韩国政府国政宣传处处长郑顺均表示,政府于7月16日上午在总理公馆举行了由国务总理李海瓒主持的国政悬案政策调整会议,决定成立以相关部门局长级人士组成的“高句丽史相关事务对策协商会”,目的之一是“尽早为处理高句丽史争论作好必要的准备”。
中韩遗产大战,似乎此时才真正拉开了序幕。
韩国:认为高句丽是东北亚“独立文化圈”的历史证据
当7月1日中午中国申报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项目通过了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审议,成为中国第30个世界遗产地的第二天,同样参加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韩国代表团在2日向与会各国主要人士分发了一本名为《高句丽的古墓壁画》的书籍,强调高句丽的古墓壁画是能够证明东北亚形成“独立文化圈”的历史证据和重要的文化遗产。其根本目的在于证明,高句丽是今天朝鲜民族的祖先,而高句丽的历史,应该是朝鲜而不是中国的历史。韩国《朝鲜日报》甚至报道说,有韩国教授从国外收购的数张地图,能证明中国东北某些地方乃是朝鲜民族祖先的领土。
中国对此反应理智而冷静。中国学者认为,应该本着历史的、科学的态度去看待高句丽古代文明,不能将问题带到现代政治中。中国代表团参加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的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项目通过审批后当场向世界遗产委员会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致答谢辞,他说:“这是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带给中国人民的一份厚礼,同时又是一份光荣的责任、义务和历史使命,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民的信任、期待与激励。”他表示,中国期待着友好邻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申报的高句丽古墓群项目也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声音一:韩国严厉地攻击我方“历史帝国主义”?
据了解,由韩国发动的学术和舆论攻势在中国高句丽申遗前后早已来势汹涌。6月28~30日,来自蒙古、俄罗斯、土耳其和日本等国的部分学者聚集汉城世宗文化会馆,参加由韩国高句丽研究会发起的主题为“高句丽的认同性”的国际学术会议。韩国鲜文大学历史系的教授甚至在其作品《在渤海寻找韩国古代文化的秘密》中主张:“我国文化的发源地应该在以渤海湾为中心,包括韩半岛北部、辽东半岛、辽宁省、河北省和山东半岛在内的渤海文化圈寻找。”
对于位于中国辽宁集安市周边的高句丽遗址,中韩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光明日报》曾发表的题为《试论高句丽历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的文章。对文章指出的“高句丽政权的性质应是受中原王朝制约和地方政权管辖的古代边疆民族政权”这一观点,朝鲜和韩国共同展开了攻击。韩国学者以“隋朝和唐朝的皇帝能御驾亲征,与自己的地方政权的将领乙支文德和杨万春展开殊死决斗吗”为论据,质疑隋唐对高句丽的中央领导地位。
民族主义的情绪显然影响了学术上的判断。韩国汉阳大学教授慎镛厦甚至撰文,声称这是“历史帝国主义”。这一严厉的攻击口吻,让人怀疑韩国是否还记得万历朝鲜之役(朝鲜称为壬辰卫国战争)的国”;而在明朝灭亡后,出于对明朝的感激和忠诚,朝鲜李朝视清朝为犬羊夷狄,私下称清帝为“胡皇”,称清使为“虏使”。除对清朝的公文贺表之外,一切内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庙、文庙祭享祝文,仍用崇祯年号。直到清末,仍有私人笔记书写崇祯年号,以至竟然有“崇祯二百六十五年”的纪年.
声音二:坚持将高句丽历史研究纳入正常的学术化研究轨道
我国史书出现上述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战乱导致的文献失散及王氏高丽的误导是其主要原因。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宋元丰五年(1082)二月己巳条载:“史馆修撰曾巩言:‘窃考旧史,高句骊自朱蒙得纥升骨城居焉,号曰高句骊,因以高为氏,历汉至唐,高宗时其王高藏失国内徙。圣历中,藏子德武安东都督,其后稍自为国。元和之末尝献乐工,自此不复见于中国。五代同光、天成之际,高丽王高氏复来贡而失其名。长兴三年乃称权知国事王建遣使奉贡,因以建为王。建子武,武子昭,昭子[亻由〕,[亻由〕弟治,治弟诵,诵弟询,相继而立。盖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传二十一君而失国。其后,复自为国,而名及世次兴废之本末,与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其后王氏高丽向宋朝奉上了一个将王氏高丽和高句丽连接起来的“高丽世次”。由此可知,宋人对王氏高丽和高句丽的认识已经很模糊,而王氏高丽所呈现的“高丽世次”又进一步起到了误导作用,以致我国史书记载出现了明显错误。其结果不仅“高丽”这一我国古代边疆民族使用的称号,为源出于三韩的新罗的继承者王氏政权冒名顶替,而且作为王氏政权继承者的李朝,又将箕子朝鲜所用的“朝鲜”戴在了自己的头上。由此也带来了今人在认识我国古代东北地区边疆政权沿革状况方面,出现了许多混乱和错误的看法。 资料是研究赖以进行并不断深化的基础。对汉文史籍有关高句丽记载的考辨,杨保隆《各史〈高句丽传〉的几个问题辨析》(刊《民族研究》1987年第1期)在这方面做了有益尝试,但应做、可做的工作还很多。
坚持将高句丽历史研究纳入正常的学术化研究轨道,是我们的一贯主张。我们反对在高句丽历史研究中将历史问题现实化,学术问题政治化的倾向和做法。高句丽历史既是中国历史上、也是朝鲜半岛历史上一个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潜心研究,将科学的研究结论提供给学坛,进而推动和深化高句丽历史研究是学人的职责。至于研究结论的差歧,完全可以通过符合学术规范的规则开展学术交流与争鸣,即使一时不能取得共识,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之下还可以求同存异。果能如是,高句丽历史的研究在各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之下,必能有一个大的进展。
声音三:究竟什么样的世界遗产能够真正代表中华民族的身份
不管是文化遗产还是自然遗产都带有显着的民族特性。文化遗产是从文化意义上标识出一个民族的个性和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而自然遗产则是文化遗产的本源。中国多样化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艺术和社会格局。可是,“中国目前正面临一个民族身份丧失的问题,中国文化正在失去其显着的特性,走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城市的大街上,我们却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
在俞孔坚担忧的同时,他也找到了治疗文化趋同的一剂良药,“世界遗产就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属于中国的世界遗产,就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文化国度所特有的、不凡的价值所在,是中华民族立足世界的身份证。”当世界遗产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身份时,对遗产的归属和保护也涞酶�痈丛樱�踔辽婕肮�牍��涞墓叵怠!岸允コ堑恼�崾前鸵猿逋坏脑�蛑�唬�游颐巧瓯ǜ呔淅鑫幕�挪��讨性蛳韵殖隽硕�毖钦�魏屯饨还叵怠!?/p>
在各国将世界遗产看作重要的国家形象和民族文化及历史成就的体现时,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世界遗产能够真正代表中华民族的身份呢?
“我们已经拥有的29项遗产里,绝大部分是反映帝王将相和封建意识形态的遗产,这是我们对待遗产认识的一种偏差。故宫、长城、兵马俑代表的仅仅是中国封建王朝贵族文化的那部分,只把这些展示给世界,中国给人留下的还是封建帝王国家的印象,人民、土地却不知道在哪里。未来中国遗产的申报应该挖掘代表人民大众的文化和精神,探索人与土地更深层次的关系。”而此次韩国的申报,则从外部刺激了我们的神经。有些人为此“义愤填膺”,但笔者以为不必,因为韩国保护江陵端午祭的经过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对本土文化态度的转变有多么可贵。因此,这也是一种激励,激励国人去保卫祖宗的“遗产”,去体悟它们的弥足珍贵。
声音四:申遗以后怎么办
世界遗产最直接的一个效益,便是在巨大的名声中实现旅游业的发展,不过,有专家指出,世界遗产其实具有多种功能,绝不仅仅意味着旅游业的发展。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表示,世界遗产是人类的财富,是很难用金钱来衡量的,对其功能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旅游功能这一点上。他表示,世界遗产有它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特别是对于和自然有关的世界遗产而言,“科学研究应该是世界遗产最重要的功能。如果没有科学研究,就根本认识不到世界遗产的价值所在。如果没有对‘三江并流’进行研究,我们不会发现这个地方的地质学价值,不会认识到它的独一无二”!
谢凝高认为,世界遗产的第二个功能是教育,其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任何一个国家都将其世界遗产当作国家的一种荣誉,更有甚者将其作为一种国家的政治形象和文明形象对公众宣扬;二是科普教育,我们可以利用世界遗产对游客进行科学知识普及教育。
世界遗产的第三个功能才是旅游。尽管这一点已是人所共知,但是旅游业对遗产地的现状破坏也非常显着,为保护世界遗产原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很多国家甚至禁止本国世界遗产地发展以营利为目的的旅游。
申报以后怎么办?
双赢最好:中韩政府同意从学术层面解决高句丽遗产之争
对朝鲜媒体对于高句丽事件的激烈言论,中国学者认为,应该本着历史、科学的态度去看待高句丽古代文明,不能将问题带到现代政治中。中华民族和朝鲜半岛上的民族历史,是不应也不能被硬性割裂开来的。从明清两代,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使得朝鲜在多次受日本入侵时获得中原的全力支持。韩国前总统金大中在复旦大学的演讲中就曾说道:“16世纪末,日本为了侵略当时的明朝,要求朝鲜王朝借道。朝鲜王朝予以拒绝,于是日本侵略了朝鲜。那时明朝出兵韩半岛,为击退日本侵略军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作出了莫大的牺牲。朝鲜王朝不忘旧恩,祭祀往朝鲜派兵的明崇祯皇帝,一直到朝鲜王朝灭亡为止,历时300年。”
中国和韩国当前的关系,按照韩国驻华大使金夏中的说法:“中国与韩国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签署的外交关系中是最好的。”根据今年4月份韩国国内的舆论调查结果,63%的韩国执政党(开放的我们党)国会议员认为韩中关系比韩美关系重要。为此,对高句丽王陵遗址的争论,中韩政府达成协议,从学术层次解决问题。
5.韩国历史书将中国领土划入古版图 引网民不满
该书将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大部分领土划入古代韩国的版图内
【星岛网讯】韩国古代王朝的统治范围竟然覆盖了上海?日前,一篇在网上流传的《韩国史》地图竟将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大部分领土划入古代韩国的版图内。对此,韩国驻沪领事馆方面回应说,该书并不代表韩国历史界的主流观点。
古代上海竟在新罗国
根据史书记载,古代朝鲜半岛南部地区存在着两个古代王朝:新罗、百济。而北部则是领土跨越鸭绿江两岸的高勾丽。后来百济和高勾丽相继灭亡,新罗基本上完成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但在林均泽所着的《韩国史》标记的地图内容却与历史相差甚大,书中中国地图竟然用三种颜色分为三个国家:百济、新罗和唐朝。其中的百济除了统治整个朝鲜半岛外,还统治中国华北和西藏,而上海、江苏、浙江在内长江以南的中国区域则标记着“新罗”,表示这是新罗的统治区。而云南、四川部分地区,地图中用红颜色在这块小小地区标着“唐”。另外,该书的作者在描述三国割据结束后,统一的新罗王朝甚至还成立了安西都护府、安东都护府这样的政府机构。
该书在叙述中国宋朝时期的东亚历史时,高丽成为当时东亚版图最大的国家,北起今天俄罗斯的远东部分,南至中国云南。而当时的宋朝则被描述成为只统治两广、福建、湖南等几个省的小国,统治中国北方的契丹(辽)的位置却被作者放在了大西北。
地图谬误引网民不满
《上海商报》8日报道说,一些看过此帖的中共网民纷纷留言质疑该书的真实性。一些网民表示,该地图连一个稍微懂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是错误的,单就安西都护府、安东都护府的位置来说,安西都护府在历史上是唐朝治理新疆的政府机构,而书中却把它说成新罗王朝统治西藏的机构;而在描述宋朝时期的东亚时,西夏王朝和大理王朝在地图上竟然消失了,所在的位置竟然被高丽王朝取代,事实上当时高丽王朝的位置就是在朝鲜半岛。
对于这本书错误之极的历史观点,很多网民表示气愤的同时认为,林均泽作为一名历史类图书的作者,制作这样的地图太误导读者了,同时也是对历史的极不负责。
上海大学文学院的一名历史系教师表示,韩国古代王朝统治中国的说法完全是一派胡言,历史上韩国的古代王朝领土范围也从未超越过朝鲜半岛,更不用说统治上海了。
韩方回应:仅属个人观点
近日,韩国驻沪领事馆的文化与新闻领事通过工作人员表示,《韩国史》的确存在,是韩国书镇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的,韩国国内售价为两万韩元。工作人员说,《韩国史》的作者确实是韩国的林均泽教授,他现年69岁,是韩国大田大学的哲学??
韩国驻沪领事馆方面认为,林均泽教授以及《韩国史》的历史思想观点不能代表韩国历史文化界的观点,并非现在韩国的主流思想。至于对这本书的个人看法,韩国领事馆相关人员表示没有看过,因此无法对其作评价。
针对教科书的说法,领事馆的工作人员介绍,林均泽的《韩国史》并非是用于学生教育的教科书,而是反映林均泽个人观点的一般出版物。
6.此文摘自联合早报
孔子西施都是韩国人
韩国影视剧的大部分涉华情节都对中国的历史有歪曲和污蔑,韩国国内教科书对中国历史的污蔑比日本过之而无不及——对于一个没有很光辉历史的韩国人,最好的掩饰就是篡改历史,韩国人最喜欢的就是把属于中国边疆少数民族缔造的国家(也曾是中国的属国)的渤海国和高句丽纳入韩国的历史,抢劫别人的历史就算了,他还对于中国自己的历史编年说三道四。
至于韩国影视片中的很多汉字和中华文化的痕迹各位也别以为韩国人真的有多喜欢中国。事实上韩国人认为这些文化都是在朝鲜本土自我发展,然后再传到中原的——呵呵,也就是说他们是老师,因此哪怕他们的电视里有多少中华文化的痕迹都是他们自己的事了。比如说,韩国人认为我们的甲骨文是他们发明的,孔子是韩国人,连西施都是韩国人,中国的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其实是韩国的,还要把端午节申请韩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了突出他们文明的优越,他们说他们的祖先檀宗,是我们祖先大禹的老师,是他教大禹治水的——呵呵,后来甚至进一步说他们的历史有6000年比中国还长(世界杯足球赛韩国总统的讲话还是比较客气的,说有5000年,汗呀~~~)好在中国哈韩族不太关心历史,别人强奸你的历史,他们还觉得没什么。
韩国影视剧里对中国的轻视和歪曲更不用说了:
《太极旗飘扬》里张东健说要把旗帜插到白头山(长白山),而长白山从明清到国民党时代的地图中都是中国的领土,只是金日成央求我国说他太子金正日是出生在那里是不是划点给朝鲜才有现在有一半长白山归属朝鲜的情况。这店这是韩国人能插就插的吗?!!! h
得嘎那大奖的《醉画仙》,韩国人更是不要脸把中国的国画贬得一钱不值,其实朝鲜的画完全是对中国技法国画的抄袭,这也得到西方的认同。我去过法国的卢浮宫,英国大英博物馆和荷兰莱顿的世界古代史博物馆,有中国的国画有日本的浮世绘,就是没有什么韩国的画,可见一斑。
电影《黄山伐》韩国人里面把支援新罗攻打高句丽的唐朝大将贬得象小丑。
电影《南男北女》,赵仁成去中国延边前,他爸说延边是个到处是妓女的地方。
《商道》里把中国的商人形容得愚蠢,贪婪。
《野蛮师姐》里,全智贤演的公主对于求婚的人都还算客气就是劈了清朝打扮的王子一个耳光——当然了,韩国人喜欢打中国耳光不是一次两次了,《明成皇后》没有删节版也有此类情节。关于《明成皇后》对于中国近代史如何歪曲我是不想再具体说了,简单说中国屈辱的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是什么?就是中国援朝,也就是明成皇后的历史背景!!!他们有什么资格说满族,乃至中国人是胡狗
韩国人的疯狂和野心在《迷失的记忆2009》充分展示,在这本电影里那个韩国独立组织"不令鲜人"的头公然说:满洲是韩国的领土,而中国人根本就不考虑——该片的片头字幕里说1943年日本接管满洲也是这个意思,注意用词,"接管"而不是"侵略",接管谁的满洲?在这本片子里后来都有说明了。好笑的是,历史上,朝鲜人从来没有真正统治过中国的东北,连现在的延边自治区的朝鲜族也大多是近代朝鲜沦陷后日本人让他们从朝鲜殖民迁徙过来的,殖民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中国的东北成为日本领土变成既成事实,而朝鲜人在其中的作用是......知道什么是"万宝山事件"吗?这就是让中国东北沦陷的九。一八的导火索。当时的朝鲜人在其中起的就是帮凶的作用!
别觉得《明成皇后》里说了一句朝鲜是大明的属国大家就乐得不行,最近拍的《北京,我的爱》里,中国的演员孙菲菲有句台词:你们原来是中国的属国。结果在韩国播放时电视台收到几百个抗议电话。——在普通韩国人心里,不单东北是韩国的,有的人甚至觉得连山东河北甚至直到浙江都是韩国的。这也是为什么有的韩国人来中国旅游,尤其在东北长白山,集安那边居然会绑着还我河山的横幅。
❼ 文化的类型有哪些
“文化的三大级别类型架构理论”可供参考。
按“级别类型”科学分类的理论方法,将“文化”大致划分为:一是把原始主义文化、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社会共产主义文化和共产主义文化等做为“最高级别类型”的多元化文化体系。
其虽然都是“同级别类型 ”的文化,但其却是具有“由低级向高级”运动发展的历史趋势和走向。
二是把“管理主义、科技主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环保主义”等的几十种“思想理念”的文化体系、或是叫“文化思想潮流”做为“次级别类型”的多元化文化体系。
“次级别类型”的多元化文化体系,是为“最高级别类型”文化不断“添砖加瓦、丰富完善,或是破坏拆台、批评批判”,并也在不断“添砖加瓦、丰富完善,或是破坏拆台、批评批判”各国或是各民族“自身”的“管理主义、科技主义”等的这类“思想理念”的多元化文化体系。
其特点:
是不管在怎样的社会形态里,其做为一种文化思潮都是或隐或现地存在着,有时某个文化思潮还能上升到很显要的位置,
比如:
“儒教主义文化”这种“次级别类型”的文体化曾经有过的辉煌,但其始终处于“最高级别类型”文化的附属服务文化地位。 当然,“最高级别类型”的多元化文化体系,也具有指导和指引“次级别类型”的多元化文化体系““添砖加瓦、丰富完善,或是破坏拆台、批评批判”的重要作用。
三是把世界各门各派的所有各种学说、学理、学术、学技、学艺、杂谈等的文化,归类为“第三级别类型”的多元化文化体系。
“第三级别类型”的多元化文化体系,是为“最高级别类型”和“次级别类型”文化不断“添砖加瓦、丰富完善,或是破坏拆台、批评批判”,并也在不断“添砖加瓦、丰富完善,或是破坏拆台、批评批判”各自门派或是思潮自己”的思想理念体系当然,“最高级别类型”和“次级别类型”的多元化文化体系,也具有指导和指引“第三级别类型”的多元化文化体系““添砖加瓦、丰富完善,或是破坏拆台、批评批判”的重要作用。
❽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还有一个什么文化
文化的三种类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它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相关内容解释
文化大致可以表述为:广泛的知识并能将之活学活用以及内心的精神和修养。
文化本不属人类所独有,我们更应该以更开放和更宽容的态度解读文化。文化是生命衍生的所谓具有人文意味的现象,它是与生俱来的。许多生命的言语或行为都有着先天的文化属性,我们也许以示高贵而只愿意称它为本能。”——李二和《舟船的起源》
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
❾ 黑龙江人对于饮食有怎么样的文化和习惯.
黑龙江人大部分为山东移民的后代,山东人带来了齐鲁文化,包括鲁菜。又有土着的满洲饮食文化和部分俄罗斯饮食文化。三种饮食文化交汇、融合,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黑龙江饮食文化。
外来饮食文化的出现还带来了全新的烹饪技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西餐品牌。哈尔滨的西餐在保持西餐原有风格和营养成分的基础上,利用黑龙江地区的特产原料,加入某些中餐烹饪技巧,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地方菜系——哈尔滨俄式大菜,体现了黑龙江饮食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
哈尔滨是全国啤酒消费量最大的城市之一。哈尔滨还是全国城市人均消费面包和肉灌食品最多的城市,面包已经成为相当多市民一日三餐的主食,红肠、熏肚等肉灌食品也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冰淇淋的生产(冬季日产仍能达到150余万支)和消费在全国更为着名。
由此可见,黑龙江饮食文化是在广泛吸收祖国各地多民族的文化营养、又不失时机地吸收西方餐饮文化特色基础上形成、发展的,既具有自身特色,又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特点。
(9)文化饨属于什么性质扩展阅读
黑龙江特色饮食
1、“炖”
提起炖,那可是满族人的发明。把肉、各种蔬菜以及粉条、豆制品等放在一起炖,所谓“烂炖”。满族早年以渔猎为生,住在野外,迁徙不定,烹饪器具只吊锅一种,自然只好炖了。
有所谓的八大炖。北京人最认小鸡炖蘑菇,排骨炖豆角也不错。薯仔熬白菜如果加进去五花三层的薄猪片、粉条、黄花菜,也相当不错。氽白肉(血肠)那是地道的满族菜。
2、风干香肠与松仁小肚
风干香肠和松仁小肚,都是哈尔滨市正阳楼肉制品厂首创产品,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风干香肠采用新鲜猪肉、猪小肠为主要原料,再调配上砂仁、紫寇、企边桂等多种高级调料,灌制好后再晾晒、风干、煮熟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做好的风干香肠,瘦肉呈红褐色,肥肉呈乳白色,质干而柔,越嚼越香,食而不腻,回香绵绵,是极佳的酒肴。
风干香肠还有祛风寒,暖胃健脾,帮助消化、增加食欲的作用。因它含水份少,又是风干肉、加之密封、工艺讲究,所以防腐性强,保存期长,携带方便,是旅途中的方便食品。
3、“列巴”和“沙一克”
“列巴”和“沙一克”都是俄罗斯风味的面包,是俄罗斯人和哈尔滨人最爱吃的食品。哈尔滨的列巴和沙一克以秋林公司食品厂生产的最为有名。
❿ 文化局属于什么性质的单位
文化局是国家行政单位
文化局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二、研究制订当地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政策、规章和管理办法
三、综合管理当地社会文化事业:文化艺术事业、图书馆事业、归口管理文化市场、文物事业、电影发行和放映、对外文化艺术交流。
四、依法查处文化经营活动,营业性演出活动中的各种违法违章行为,依法查除各种违反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
(10)文化饨属于什么性质扩展阅读
文化局的纪律要求:
1、不得以任何形式参与文化经营活动。
2、依法行政、文明稽查。执行公务时必须两人以上,并出示稽查证件。
3、秉公办案,不徇私枉法。不得利用职权或工作之便向经营单位或个人索取或变相索取财物。
4、不得为被查处的文化经营当事人说情,更不得袒护、包庇。
5、扣押的非法财物,必须填写《扣押或查封财物清单》,并按规定登记入库,不得私人占有或外传(借)。
6、不得泄漏案情和稽查活动安排,并为举报和投诉者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