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五台山是我国哪个文化的代表在什么地方
五台山是我国佛教文化的代表。而五台山不仅是我国的文化遗产,着名的文化风景区,同时五台山还是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是我国的5A级风景区。我们中国的有名的四大佛教山,分别是九华山,普陀山,五台山,以及峨眉山。
在佛山看佛像,感受佛教文化,这不仅仅可以让佛教徒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同时我们普通人去佛山也可以让自己的心情更加愉快,心灵更加安静舒畅。这是一种很难述说的感觉。只有当我们自己身临其境时,我们才知晓着其中的神秘之处,以及它给我们带来的心灵上的舒适。
❷ 五台山人文历史
五爷庙,即五台山万佛阁,虽然不大,占地仅2000平方米,殿楼堂舍也只有20多间,但因为内有五爷庙而名播远近香客盈门。
万佛阁创建于明代,现在建筑多为清代重修后的遗存。主建筑有三,一是文殊殿,二是五龙王殿,三是古戏台。
坐东朝西这座两层三檐歇山顶建筑名为文殊殿,四角翘出,明柱围廊,玲珑剔透,很像一件内部镂空的工艺品,在五台山众多佛殿中别具一格。殿内下层供三位菩萨,不用我讲,大家一看就会明白,骑绿毛狮子的是文殊菩萨,骑大白象的是普贤菩萨,骑神兽的是观音菩萨。
不论是三大菩萨,还是座下之骑,塑造得均极为精细生动。再看大殿内左、右、后面三壁的满面木制小格中,尽是约10厘米大小的泥塑贴金佛像,连横梁上都是小佛,楼上二层殿内三壁同样布满金佛,上下两层合计共有佛像万尊,所以此殿、此庙便名叫万佛阁。
二层殿内正中所供是地藏王菩萨,左右两边分别是道明和尚和其父亲。 一般情况长者应在上首,而这里位居左侧上首的却是儿子道明。
这又是为什么呢?传说地藏王菩萨欲在九华山开创道场,而当地一位员外起初不愿让出宝地,但员外的儿子却敢违抗父命把地界奉献出来,并出家跟了地藏王菩萨,取法号道明,成为虔诚的佛门弟子,因为这段故事,所以其父亲就只能站在地藏王菩萨的下首了。 立于地藏王菩萨左右外侧的5对塑像,统称为“十殿阎王。”
坐北向南这座建筑轮野便是大名鼎鼎的五龙王殿,人们通称五爷庙。五爷庙创建于清代,民国年间重修时,增建了殿外前庭。
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龙王的,而五台山为什么要修龙王殿呢?这要从文殊菩萨向东腊链喊海龙王巧借歇龙石的神话说起。 很古以前,五台山地区并不是清凉胜境,而是酷热难熬,当地百姓深受其苦,专门为人排忧解难的大智文殊菩萨便从东海龙王那里巧妙地借来一块清凉石,从此五台山变得凉爽宜人风调雨顺,成为避暑胜地。
而这清凉宝石原本是龙王的五个儿子播云布雨回来驱暑歇凉之物,当他们发现歇凉宝石被文殊菩萨带到五台山后,便尾随而来大闹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剑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讨回清凉石。 但文殊菩萨毕竟法力无边,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龙王,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座台顶。
这五龙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五台山的耕云播雨。人们感激他为五台山地区造福,为五龙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五龙王居于殿内正中,左侧为大龙王、二龙王、龙母,右侧为雨司、三龙王、四龙王。 据说,五龙王以前是黑脸,但为什么我们所见却是金脸呢?这是因为佛教传言,说王爷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周,就要发脾气动恐。
脸由黑色变为金色,就使五爷的脾气变温和了。 与五爷庙相对的便是古戏台,是专为五龙王唱戏而建。
据传说,五龙王特别爱看戏,所以每年六月大会,都要大开殿门,让五爷居高观赏,以取悦于五爷,使他及时赐雨,保证岁岁给百姓喜降丰年。 。
显通寺是五台山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始建于东汉永平年 间,因所处的山峰与古印度灵鹫相似,所以最初名为大孚灵鹫寺。
北魏、北 齐、隋唐到明清,都有扩建或重建,寺名也几经改变。唐太宗时,易名为大 华严寺。
明太祖朱元璋赐额“大显通寺”,明成祖朱棣赐名“大吉祥显通寺”, 明神宗朱翊钧赐额为“大护国圣光永明寺”。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再改 名为大显通寺,沿用至今。
全寺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现有大小房屋四百多 间,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寺前的钟楼里有五台山最大的铜钟——幽冥 钟,钟的表面刻有一部万余字的揩书佛经,因钟声绵长,又叫做长鸣钟,也 称为长命钟。
该寺中轴线上有七座大殿,文殊殿、大雄殿、无量殿等,大雄 宝殿是举行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开阔疏朗,古色古香,殿内供奉有释迦牟 尼、阿弥陀佛、药师佛。无量殿规模最大,内供无量寿佛,为砖砌结构,形 制独特,没有房梁,因此又称为“无梁殿”。
中轴线后部有一座铜殿,中间台 上有大铜佛,殿内四壁有铜铸小佛像上万唤茄尊,据说该殿是明万历年间的妙峰 禅师发愿建造的。 妙峰曾被封为真正佛子,他共建了三座铜殿,另两座分别 在峨眉山和华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原名清凉山, 后因有五座峰顶如平台的高峰, 故名五台山.有"清凉佛国"之称.相传为文殊菩萨居所.文殊, 是文殊师利的略称, 意为妙吉祥或妙经.专司智慧, 人称"大智菩萨".他头顶有五髻, 表示五智.一般手持宝剑 (或宝卷) 以示智慧锐利, 身坐狮子, 表示智慧威猛.隋文帝时, 五个台顶各有一寺, 每寺所供文殊菩萨的法相和名号不同, 五个台顶都去朝拜的, 称"大朝台".黛螺顶在台东镇的山脊上, 寺内供有五尊不同法相的文殊.如仅朝黛螺顶的称"小朝台".北魏时所建的佛光寺, 唐时所建的南禅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菩萨顶】 山西省五台山中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
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据传为文殊菩萨道场,即文殊居住处,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
此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历代曾多次重修。明·永乐以后,蒙藏喇嘛教徒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
清朝之康熙、干隆帝曾数次朝拜五台山,住宿于菩萨顶,赐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等,均须向大喇嘛进贡。 全寺占地四十五亩,顺山就势而筑殿宇,布局严谨。
寺前有石阶一0八级。山门内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等建筑。
各殿均用三彩琉璃瓦覆盖。又,寺内有康熙御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干隆御碑在东禅院碑亭内,以方形巨石雕成,高六公尺,每面宽一公尺,上刻汉、满、蒙、藏四种文字。
早在东汉时,五台山已有寺庙建筑。
相传汉明帝时,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在中国传播佛教,来到五台山,见五座台顶围护着腹地台怀镇,其山形地貌与古印度释迦佛修行地灵鹫山十分相似,便奏请汉明帝在五台山修建佛寺。得到许可后,建起了五台山第一座寺庙——大孚灵鹫寺,即今显通寺。
此后,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帝王的崇尚,五台山的地位被越抬越高。从北魏、北齐、隋唐至明清,寺庙日益兴盛。
清代以来,喇嘛教传入五台山,五台山又新建了黄庙,这就使五台山成为我国惟一兼有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圣地。现有台内寺庙39座,台外寺庙8座。
台内着名禅宗遗迹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罗目侯寺;台外着名的禅宗遗迹有南禅寺和佛光寺。这些建于不同时期的寺庙,或古朴苍劲,或雄伟壮观,或重楼深阁,或构造奇巧,使风光绮丽的五台山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成为众多游人、香客的向往之地。
作为着名的佛教圣地,五台山有着十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千余年来业已形成自身绵延不绝的文化气脉与兼容并包的文化生态。 尽管至今还未有人给五台山文化进行过十分明确的学术定位,但我们可以大致说,五台山文化是一种在环五台山地区逐渐形成、延续千余年并波及到世界“佛教文化圈”的、以佛教文化 为主干的、以文殊道场和“青黄并存”为标识的、兼具自然价值与人文价值、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物化形态与精神形态的区域文化。
这种区域文化既彰显出鲜明的区域特色,同时也代表着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站在学术角度,系统整理和研究五台山文化,深入挖掘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并创造性地将其进行现代转换,使之不断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对于区域文化的重构,对于先进文化的建设以及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现代意义之一:五台山佛教文化是考察中国佛教历史的活性标本,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 佛教文化是五台山最鲜明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标识。
五台山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影响巨大,在千余年绵延不断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与其他佛教名山相区别的鲜明的文化特色。择其要者,一是五台山被汉藏佛教徒共同确认是文殊菩萨的道场。
在大乘佛教里,文殊菩萨是助佛弘法的首席菩萨,主司智慧。所以,五台山又被当作“智慧山”。
仅从敦煌石窟最大的壁画“五台山图”及“新样文殊”中即可领略历史上五台山文殊信仰之盛和它在佛教徒心目中所占的特殊位置。二是五台山是中国惟一的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共处一山的、“青黄相连”的佛教名山与“皇家道场”,数百年来在促进和调节汉、藏、满、蒙等多民族团结方面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三是五台山佛教虽未独立地开宗立派,但却以兼容并包的文化胸怀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容纳过中国佛教各宗的弘传,中国佛教的兴衰在五台山上都留有深深的印痕。五台山佛教文化的连续性、完整性及其丰富内涵在中国佛教文化中极具代表性。
正如任继愈先生指出的:“五台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很多方面都可以在五台山佛教文化的范围里体现出来。”可以说,五台山佛教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佛教史。
现代意义之二:五台山佛教艺术表现出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与审美价值。 五台山荟萃了历朝文物古迹,融汇了印度佛教、藏传佛教、汉地佛教、民间宗教、儒教、道教和晋文化之精华,在佛教寺庙建筑、雕塑绘画、佛教音乐等方面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佛教建筑艺术宝库”、“中国宝塔艺术展览馆”、“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博物馆”和“中国佛教音乐奇葩”,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遗产,至今仍在中国乃至世界的佛教艺术长廊里大放异彩。
现代意义之三:文殊智慧提供了一种富有意味的哲学视角和价值参照。 文殊智慧构成了五台山佛学中最具形而上意味和最富有文化特色的部分。
文殊智慧概括起来讲,主要就是般若空慧和不二中道,这种所谓“无漏”的佛地智慧在含义上有别于我们通常所言的常识智慧,其中包含着许多唯心主义的杂质,但它对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超越以及对待诸矛盾大而容之、圆而通之的精神,在当今社会里仍然富有启发意义。如果我们能够从文殊的智慧精神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并从中衍生和转换为现代人所需要的生态智慧、道德智慧、和平智慧、和谐智慧和心理智慧的话,那么,最古老的东方智慧将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现代意义之四:“五台运动”、“冰缘气候”使五台山具有了特殊的地质学价值与生态学价值。 正如学者杨茂林所总结的那样,五台山地区是地质学上的五台群和五台运动的命名地。
其中,五台群是研究中国早前寒武纪地质的经典地区之一;滹沱群与着名的天津蓟县剖面对比研究在中外地质界有广泛影响;五台运动与全球同一时期的造山运动有可比性,对于研究大地构造单元和地球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五台山的夷平面最为典型地记录了山地抬升的历史,成为地文学上北台期夷平面的命名地。另外,五台山第四纪晚期以来古冰缘和现代冰缘是我国。
五台山与四川峨嵋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四大佛教名山。
关于五台山佛寺的创建,自唐代以来,传说颇多。“东汉说”和“北魏说”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看法。
明万历时,五台山狮子窝寺的镇澄,认为五台山佛寺的创建,始于东汉明帝邀请摄摩腾来华传播佛法之际,亦即一般认为中国有佛教之初。 他在其编撰的《清凉志》中说:“汉明帝时,摩腾西至,以慧眼观清凉山乃文殊化宇,中有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
阿育王,此云无忧天竺铁轮王也,能驱使鬼神,将佛舍利造八万四千塔藏之,散布阎浮,五台山有一焉。奏帝建寺,额曰大孚灵鹫寺,大孚,弘信也,帝以始信佛化,故以名焉。
出感通传。”镇澄说他的说法乃导源于唐代高僧道宣律师《集神州塔寺三宝感通录》(简称《感通录》或《感通传》)。
由于镇澄的《清凉志》在国内外流传很广,所以,五台山创寺于东汉的说法也广为流行。然而,道宣在《感通录》中却是这样记述的:“(五台山)其山属岱州五台县,备有五台。
中台最高,目极千里,山川如掌上。从台东南而下三十里许,有古大孚灵鹫寺,见有东西二道场,佛事备焉。
古老传云汉明帝所造。”在这里,道宣只是说大孚灵鹫寺“古老传云汉明帝所造”,并未言及摩腾云云。
可见,镇澄的五台山东汉创寺说,乃是一种传说加演义。唐高宗时释慧祥编撰的《清凉传》,是记述五台山佛教史迹最古老的专着,故又称《古清凉传》。
《古清凉传》说:“大孚图寺(即大孚灵鹫寺),寺本元魏文帝所立。”又云:“清凉寺,魏孝文所立,其佛堂尊像于今在焉。”
按照这一记载,五台山佛教肇兴于北魏孝文帝时,大孚图寺和清凉寺都是北魏孝文帝时创建的。唐文宗时,日本佛教史上着名的“入唐八大家”之一,日本天台宗第三代祖师、日本僧人圆仁慈觉大师,在其入五台山求法巡礼的日记中写道:“有清凉寺,今管南台。
此五台山,都号清凉山。山中造寺,此寺最初,故号清凉寺。”
按照这一记载,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不是大孚灵鹫寺而是清凉寺。这也是对于东汉创建大孚灵鹫寺之说的一个有力否定。
清代着名史学家顾炎武,对五台山的佛教史实进行过认真的考订。他在《五台山记》中说:“五台在汉为虑掳县,而山之名始见于齐。
其佛寺之建,当在后魏之时。”又说:“而彼教之人,以为摄摩腾白天竺来,即居是山。
不知汉孝明图像之清凉台,在洛阳(白马寺)而不在此(五台山)也。”在这里,顾炎武明确地指出,明释镇澄是将佛教典籍中关于摄摩腾来华后居住的洛阳白马寺清凉台,误当作清凉五台山了。
我们将关于五台山佛寺创建的“东汉说”和“北魏说”加以比较,不难看出,在佛教界长期流传的“东汉说”,宗教色彩极为浓厚,与史实相距甚远,不足为信。而“北魏说”则比较可靠。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编的《宗教词典》亦说五台山的佛教肇兴于北魏孝文之际,曰:“北魏时即建有佛寺”。 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当然,在北魏时期,五台山佛数仍是处于草创阶段。那时,寺庙并不多,规模亦不大。
大孚图寺只有“东西二堂”,佛光寺仅有“佛堂三间,僧室十余间”。这与《洛阳伽蓝记》中记载的北魏都城洛阳“招提栉比,宝塔骈罗”的兴盛景象是无法相比的。
据史籍记载,“时魏境有寺三万所,僧尼二百万人。”仅有佛堂数间的五台山寺庙,在北魏佛教界显然不占重要地位。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区五台县东北部,是我国着名的佛教 圣地之一,它与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九华山、浙江的普陀山并称 为我国四大佛教圣地。
五台山之称是根据所在地山的形状而命名的。五台山方圆250 余公里,由一系列大山高峰所组成,海拔多在3 000米以上,素有 “华北屋脊”之称。
有东、南、西、北、中五座突出的高峰耸入云 霄。这五座高峰的峰顶平坦宽阔,宛如巨石垒成的平台,而故称 “五台山”。
五台山之称即由此而来。 五台山的五座山峰各有其名,东台叫“望海峰”,南台叫“锦绣 峰”,西台叫“挂月峰”,北台叫“叶斗峰”,中台叫“碧岩峰”。
五 峰中北台为最髙峰,海拔3058米,东、西、北、中四座山峰耸立在 一条山脉之上,排成似如弯月的弧线,只有南台孤立在四台对面的 另一条山脉上,彼此遥遥相望。这里风景壮丽,美如画中,而且气 候凉爽。
清康熙、干隆皇帝多次到五台山,并在山上建行宫。 五台 山在汉代就有寺庙建筑,据明代《清凉山志》记载,汉明帝永平年 间(公元58—75年)在五台山建筑了几十座寺庙,现存台内寺院计 39座,台外寺庙8座。
其中着名的有塔院寺、显通寺、无量殿、菩 萨顶、殊像寺、罗喉寺、金阁寺、龙泉寺、碧山寺(广济茅棚)、南 山寺、南禅寺大殿、万佛阁等。 五台山珍藏着大量经书,这些经书 中有宋朝以来的各种版本。
五台山既是佛教圣地,又是旅游胜地, 每年国内外大量游人到五台山拜佛、游览、避暑观光。
显通寺位于台怀镇中心区的灵鹫峰南麓,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明代高僧镇澄辑纂《清凉山志》记载,该寺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为五台山佛刹开山之祖。寺院坐北朝南,呈正方形,占地面积近8万平方米,共有各种建筑物400间,为明清遗构。
寺院布局分为三大部分,中间是殿堂院,东、西两侧均为禅院。殿堂院南北中轴线上一共置有七重殿宇,风格各异,依次为观音殿、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藏经楼。
铜塔原有5座,现仅存东、西两座,置于1米多高的石座之上,总高近8米。1991〜1993年,该寺僧人投资120万元,按原样复制了已毁掉的3座铜塔。
铜殿高约5米,用50吨青铜铸成。殿内四壁上雕铸有万尊小佛和珍禽异兽像,中间台上有坐骑青狮的普贤菩萨大铜像,姿态生动,铸工精巧。
整五台山显通寺座铜殿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物价值。悬于寺外山门外三重檐钟楼内的铜钟重4999。
75公斤,钟声浑厚洪亮,可及全五台山麓。 无量殿也称无梁殿,砖砌仿木结构,面宽28。
2米,进深16米,通高20。 3米,形制古朴,雕刻精细,殿顶藻井,镂空富丽,为中国无梁砖殿之杰作。
殿内原供铜铸无量寿佛一尊,保存《华严经字塔》。《华严经字塔》是清人用蝇头小楷,将拥有63万余字的80卷《华严经》,依塔形写在一长方形白绫上,故名。
大雄宝殿门窗隔扇、楣枋柁头全部精雕,是全寺最大且最富丽堂皇的古建筑。藏经楼即藏珍楼,又称后高殿,正楼5间,重檐硬山顶,现为文物陈列室;东禅房今为五台山佛教协会办公地址,西禅房为僧众招待所。
显通寺还是五台山佛教文物最丰富的一座寺庙。除建筑物以外,寺内各殿堂陈设的香炉、蜡台、宝瓶等供器,悬挂的牌匾、帷帐、幔帘、条幅、字画,神台上各种各样铜铸、木雕、泥塑品和脱纱佛陀、菩萨、罗汉塑像,以及僧人使用的各种法器,无一不是珍品。
❸ 为什么五台山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朝拜五座台顶的朝台车
综上所述,这些都使得五台山佛教圣地的盛名和五台山的香火一样,千百年以来绵延不绝,最终造就了五台山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❹ 山西五台山,为何会成为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
五台山,又被古人称做清凉山,有着佛经记载等汉藏共存的传统优良而出名差纯灶,众人都说是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会成为佛教圣地是因为主要基于佛教圣地的原因。清康熙皇帝赞五台山道:“宇内称灵山佛土,最着者有三:峨嵋,普陀,而五台为尤盛焉。”
五台山因其独特的神圣地位,佛教发展空前隆盛,诸宗并弘,名僧辈出。清凉国师澄观,是华严宗四祖,以“生历九朝,为七帝师”的尊位,长居五台山弘扬华严裤祥经学说。
五台山是四大名山中唯一在佛教经藏中有明确记载的名山。也给我们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也教会了我们很多的文化。
❺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的传统文化:
秉承了山西晋文化传统,融合了五台山传统佛教文化。
五台县位于山西省境东北部,隶属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的五台山,山峦重叠,地形复杂,东,由东、西、中、南、北、五台组成,号称“华北屋脊”。位居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五台山佛教文化对忻州五台民俗的有着深远影响。春节期间保留着贴窗花、垒旺火、接财神、迎喜神、逛庙会、寺庙祈福、扭秧歌、耍社火、八音会等传统的民俗节目。六月骡马大会是当地最有名的古庙会,早在隋唐时期就已初具规模,清代达到高峰。举办地就在五台山所在的台怀镇,历时1个月到40天,会上的主要交易品是牲畜。
建筑文化。五台住宿以木结构房屋居多,黄土坡以北,多为砖墙瓦顶;东治地区,则为土墙平房;清水河两库,常常以石旋洞而居;大部分地区,亦有靠崖掘窑而宿者。
饮食文化,五台人一向省吃俭用,早晨和子饭,中午杂烩菜,晚上红稀粥,三餐俱以玉米面、高梁面为主食。
❻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为什么唯独五台山香火最旺
我国四大佛家名山的香火都很旺,而五台山的香火更为旺盛,与五台山气候条件、规模、佛教扎根年限早、以及文殊菩萨和五爷庙等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一.五台山气候风景好,寺庙规模宏伟,是佛教最早扎根之地。已被列为国家5A级景区的五台山,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远近闻名,来这里的人们,一是为了游玩观景,二是为了拜访朝圣。云雾缭绕,如仙境般的五台山美景,让人们不禁叹服大自然的神秘和奇妙。
尤其是每月的初一、十五和其它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更是人山人海,甚至很多人在晚上就提早赶过来排队,为的就是能如愿祈福。
总之,作为我歼迟腔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无论是让人流连忘返的人文与自然景观,还是所蕴含的浓厚佛教与历史文化气息,五台山都是非常值得一去的地方。
❼ 五台山的佛教是怎样发展并兴盛起来的
北齐时期,清凉山的佛教迎来了第一个兴盛时期。北齐文宣帝高洋曾“割八州之税,以供山众衣药之资”,清凉山上的寺院发展至200多座。
564年,北齐武成帝高湛诏慧藏法师于太极殿讲《华严经》。次年,改清凉山为五台山,使《华严经》成为五台山的开山圣典,五台山的华严学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在五台山盛传的还有涅槃学、禅学、律学、净土学等。
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杨坚大力洞卜滚扶持佛教,下诏在5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即东台望海寺、南台普济寺、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
也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演教的地方,所以这5个台顶上的寺庙均供奉文殊菩萨,但5个文殊的法号不同。
东台望海寺供聪明文殊、南台普济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狮子吼文殊、北台灵应寺供无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在东台顶能看日出,西台顶能赏明月,南台顶能观山花,北台顶能望瑞雪。
从此之后,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5个台顶寺庙里礼拜,叫做“朝台”。此后,五台山之名开始在史籍中大量出现。
李唐王朝起兵并州而有天下,所以视五台山为“祖宗植德之所”。唐太宗即位后,重视译经事业,命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为主持,增加僧侣3000余人,并在旧战场各地建造寺院。
于是敕令建寺10所,度僧数百,并下诏免收五台山寺院的赋税。显而易见,从唐太宗至唐德宗,都对五台山佛教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扶助。
702年,武则天敕命重建清凉寺,令德感法师住持并掌管全国的僧尼事宜,使五台山成为全国佛教的首府所在。其后,又“神游五顶”、在清凉山安置“玉御容”,造塔立碑,并设斋供佛,对佛教进行大力的扶持,进一步促使五台山的佛教进入了兴盛时期。唐代宗李豫时期,印度的僧人不空三藏来华,上书向朝廷建议: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今镇在台山,福滋兆亿。伏唯宝应元圣文武皇帝陛下,德合干坤,明并日月,无疆之福,康我生人。伏唯至今以后,令天下食堂中,于宾头胪上将置文殊师利形象,作为上座。询诸圣典,具有明文。佛只如来尚承训旨,凡出家者固合抠衣。普贤、观音犹执拂而侍,声闻、缘觉拥慧而后居。斯乃天竺国皆然,非僧等鄙见,仍请为恒式。
769年,唐代宗批准了不空三藏的建议,尊文殊菩萨为天下寺宇斋堂中的上座,钦定普贤和观音为文殊菩萨的侍者。从此,文殊菩萨就居于观音、普贤、地藏等菩萨之首。
同时,不空三藏还奏请朝廷在五台山建金阁寺,并派弟子含光和经陀亲自到五台山督造弊链,使之成为国家的根本道场。
770年,不空三藏被召往五台山,他根据名僧道义禅师所说的文殊菩萨显圣处“金阁浮空”而创建金阁寺。该寺铸铜为瓦,瓦上涂金,以合“金阁”命名纳余。
金阁寺修建时,由印度那烂陀寺的纯陀法师担任监工,依照经轨建造。当年秋天金阁寺落成之后,不空三藏法师被召回京城,唐代宗迎接入城。
不空三藏法师是当时新兴密宗的主要创立者,离开五台山后由门徒高僧含光常住金阁寺弘扬密宗,创建了以《大日经》、《苏悉地经》和《金刚顶经》等真言密部为理论依据,以文殊护摩法为主要的修行方法,若戒定慧,形成了具有五台山特色的密宗,享有很高的声誉。
❽ 佛教四大名山的五台山有什么绝对的影响力呢
五台山的历史是毋容置疑的,在过往的众多朝代中,与帝皇有着无法分割的缘分,因此也使五台山在历史被蒙上了无比神秘的面纱,不管是清朝时期的顺治爷出家,还是其他朝代皇帝的朝圣之行,都让五台山在众多的名山中,占据了无法被忽视的位置,因此也奠定了五台山,在佛教众多名山中的绝对影响力。
如果你的巧氏镇内心中有些信仰是无法割舍,选择五台山作为一个净化心灵之旅,核掘相信一定能达成所愿,在五台山中游走,可能会耗费很多体力,因为每个景点之间的距离相对比较远,所以不妨乘坐观光车或自驾游,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你还没有到五台山探访,真的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儿。
❾ 佛教五台山怎么样
五台山这个旅游景点还是很不错的,景色还有服务方面都还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