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计算机文化基础
所谓计算机文化,就是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因使用计算机而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产生的一种崭新文化形态,这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可以体现为:(1)计算机理论及其技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广泛渗透表现的丰富文化内; (2)计算机的软、硬件设备,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设备丰富了人类文化的物质设备品种;(3)计算机应用介入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创造和形成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价值标准等成为一种崭新的文化观念。
❷ 什么是计算机文化
计算机文化就是跟计算机有关的历史的沿革,历史的发展,有关计算机研发应用一些的方面的知识和文化
❸ 计算机文化与信息素养
社会进入到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影响着社会生活,并推动整个社会从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到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最能体现“计算机文化”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应当是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必备能力,正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
一、计算机文化
所谓文化,从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是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事物,例如人们经常提到的“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电视文化”、“汽车文化”等。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能够称为文化的事物需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属性:
(1)广泛性 不仅要涉及全社会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又要涉及全社会的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应用领域。
(2)传递性 必须具有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功能。
(3)教育性 能够成为存储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手段。
(4)深刻性 能够对整个社会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计算机作为一种文化,这一观点首先是由原苏联学者伊尔肖夫在第三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伊尔肖夫提出“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第二文化。”虽然伊尔肖夫所讲的与计算机文化的概念有很大区别,但也得到了与会专家的支持。计算机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立即产生一种文化,只有当计算机普及、应用和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和一定阶段,使之覆盖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时才会产生深刻的文化变迁。高性能的廉价微机的广泛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诞生,使计算机走进人们日常生活,大容量高速信息存储设备面世、图形界面Windows操作系统诞生,使计算机的操作简单化、大众化。个人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始终相互牵制、相辅相成地发展,终于完成了多媒体化。计算机网络出现、“信息高速公路”接入Internet,全球超文本项目WWW的发明,实现了信息通过超文本传输网络共享,WWW浏览器、网上传呼机ICQ、电子邮件、博客网页使Internet的用户达以数千万计,世界各国的各级政府、各个企业、甚至家庭、个人都成为网络的成员,网络充斥在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借助多媒体工具和网络,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高速传播信息的存在。计算机涉及到全社会的每一个行业和每一个应用领域,并带来整个社会从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到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用文化的属性来考察,计算机作为一种文化已被世界各阶层的人所认同。
二、信息素养
在计算机文化环境下,要求人们必须充分了解这种新型的文化形式,具备相应的计算机文化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这既是“计算机文化”水平高低和素质优劣的具体体现,又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材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换句话说,在当今这个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的时代,人们若不能及时、有效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缺乏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就相当于信息社会的“文盲”,将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与竞争的需要。
1.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最初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它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层面。1989年美国图书协会下设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其研究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就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出了学生学习的九大标准,这一标准包含了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内容,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许多专家和机构都对其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虽然各自对信息素养的具体界定或描述上有所区别,但是其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
我国专家也对信息素养给出了界定:信息素养是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并提出信息素养应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认知,即信息处理、获取、传输和应用的基础知识;
二是技能,即资料检索、计算机素养、研究、学习和定位等技能;
三是理念,即数据处理,基于资源的学习、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终身学习及责任意识。
实际上,信息素养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从古到今,人类一直在获取信息和使用信息,只是从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后,由于信息量猛增,才需要运用先进技术获取和使用信息,才对人们提出高要求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既是实践发展的结果,也是实践水平的标志。一般认为,信息素养主要包含以下七个方面的能力:
(1)运用工具的能力 能熟练使用网络、多媒体等信息工具。
(2)获取信息的能力 能根据要解决的问题识别信息源并选取最佳信息;能熟练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
(3)处理信息的能力 能解读、分析获取的信息,即能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鉴别、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
(4)生成信息的能力 能整合多种信息源的信息,并组织和建构便于交流和展示的信息作品,即能够在信息收集、准确加工处理信息基础上创造新信息,用信息解决问题,发挥效益。
(5)信息协作的能力 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交往与合作的中介,能与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协作关系。
(6)信息评价能力 能判定信息作品效果,评价信息问题解决过程的效率。
(7)信息免疫的能力 浩瀚的信息良莠不齐,需要科学的甄别能力和自控、自律、自我调节能力,能消除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
信息素养已经从其传统的信息检索、存储的基本含义上升华,它涉及各种基本的技能、能力和理念,可以用图1-1简要说明。
2.提高信息素养的途径
我们的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就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信息素养不但是人们生存于信息时代的当务之急,也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必经之路。
图1-1 信息素养包含的理念与技能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主要包括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对信息的内在需求以及对信息所具有的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要使学生认识到信息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和拥有大量信息的特殊意义,形成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培养对信息的敏感性、洞察力和识别信息的真伪的能力。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总是极为关注信息,对信息有极强的敏感性,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搜集、挖掘信息,整理、加工信息,将信息现象与实际工作、生活和学习迅速联系起来,从信息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信息素养教育着力发展人的发散思维,不禁锢学生的思维,要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办法并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从创新学习环境、创新学习方法、创新学习情境等方面入手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善于捕捉、发掘信息并善于创造信息的新型人才。
2.努力学习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素质中读、写、算的基本能力,信息常识和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信息素质是传统文化素质的延伸和扩展。在信息时代,必须具备读、写、算的基本能力,才能够快捷、有效地从浩如烟海、丰富多彩的信息中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含义、特征、作用的认识,对信息源的种类及信息分类知识、信息检索方法的了解,对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掌握,奠定提高信息素养基础。信息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新理论、新技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的时代,要不断追求新的高峰,就要不断学习新的信息知识,并善于反思,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架构,主动为自己提出任务,独立地解决问题,跟上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
3.全面提高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这也是支持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和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信息素质诸要素中的核心。信息能力不仅体现着人们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对信息知识的深化。要通过培训使学生能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和质量,适应信息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应当指出,在信息时代,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使用Internet的电子邮件功能、聊天室等与外界进行交流的能力,仅仅是基本技能,即人们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
4.增强信息道德观念
信息道德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传播、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道德要求、道德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道德关系。传统的道德关系,大多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关系,强大的道德舆论压力可以对个体行为起重大作用。在以信息化的数字和网络为中介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成为间接的关系,使直面的道德舆论难以达到,“他律”的作用被淡化,因此,使个体的道德自律成为维系正常的道德关系的主要保障。
网络化的信息海洋把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都连在一起,在这个海洋中既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也有许多不利于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个体发展的信息。信息时代推崇价值观多元化,但不欢迎缺乏信息道德的社会公民。网络时代价值观念混乱,对网上道德迷惘的现状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一方面通过法律武器打击网络信息犯罪行为,另一方面增强信息道德教育,强调对学习者责任心、自尊心、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诚实等品质的培养。要求人们不传播封建、淫秽的信息;不伤害他人;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权在内的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隐私;保守秘密等。信息道德教育要从青少年学生入手,逐步培养他们具有信息时代的道德观,积极、健康地成长,成为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
❹ 大家对“计算机文化”是如何理解的
是计算机和信息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对信息社会的作用犹如读写等印刷文化对工业社会一样重要。与文盲在工业社会的情形一样,机盲在信息社会也不能适应和有效地发挥作用。
20 世纪 70 年代刚提出此概念时,人们理解为懂得计算机系统如何工作,即学习关于计算机本身;80 年代初期,程序设计被视为主要内容,是信息社会的第二文化(印刷文化是第一文化),人们都应学会读程序和写程序。
80 年代中期,随着微型机的普及和深入家庭,有丰富的应用软件可供学校和各行各业使用,对大多数人来说,主要任务是学会使用计算机。
它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以及这一群人与另一群人之间沟通的渠道,把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大大缩小,使得人们能彼此交谈、交流思想、交换信息。每个新思想正在被综合成更新的思想,从而对人类的本质以及我们生存的宇宙产生新的认识。网络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人人可以处在网络的中心位置,彼此能完全平等地对话。
❺ 电脑文化指什么
电脑文化就是指以电脑为基础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向上、不断创新的文化。
很多大学每年都会主办一次“大学生电脑文化节”,从而使电脑文化得以充分的发展。有助于帮助更多大学生去了解电脑,去善于运用电脑去解决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问题。也有助于对系统重装、办公Office应用软件的熟悉,对计算机一些最基本的技能的掌握,而在人才招聘会上,熟练地掌握一些办公软件的应用是企业对大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因此电脑文化在大学校园凸显的尤为重要。
❻ 什么是计算机文化论什么是计算机工具论信息化观念主要包括什么观念
所谓计算机文化论就是强调计算机文化在计算机应用中得重要性。计算机文化:计算机应用介入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创造和形成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价值标准等成为一种崭新的文化观念。
相反的,计算机工具论就是强调把计算机作为一个工具,掌握它,利用它,强调编程的能力,写算法的能力。
主要观念:1.信息化是指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2.所谓信息化,是指建立在IT产业发展与IT在社会经济各部门扩散的基础之上,运用IT改造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的过程。3.信息化是指人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达到较高的程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推动人的智能潜力和社会物质资源潜力充分发挥,使社会经济向高效、优质方向发展的历史进程。
❼ 计算机文化是什么
计算机文化即“普及计算机教育”(扫机盲)。是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因使用计算机而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产生的一种崭新文化形态。
计算机和信息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对信息社会的作用犹如读写等印刷文化对工业社会一样重要。与文盲在工业社会的情形一含伏返样,机盲在信息社会也不能适应和有效地发挥作用。
20 世纪 70 年代刚提出此概念时,人们理解为懂得计算机系统如何工作,即学习关于计算机本身;80 年代初期,程序设计被视为主要内容,是信息社会的第二文化(印刷文化是第一文化),人们都应学会读程序和写程序。
80 年代中期,随着微型机的普及和深入家庭,有丰富的应用软件可供学校和各行各业使用,对大多数人来说,主要任务是学会使用计算机。
计算机文化的影响
计算机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计算机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对语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语言的出现与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
计算厅烂机谈饥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互联网渗透到了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享受网络服务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