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企业管理模式经历了哪些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传统企业管理经历的四个阶段
粗糙管理阶段:
其实这个阶段称为混乱管理更为谨伏确切。
晚清以降,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
随着知识界眼界的开阔,中国的商业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批新式工厂(比如张謇的实业救国,荣氏的面粉工业)建立起来。
但是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企业终究没有发展起来。
这里面有多重因素的制约:战乱频仍,党争不断、日本侵略……中国的企业家虽然呕心沥血,依然难撑危颓大厦。
国难当头,民生凋敝,这些企业家根本没有时间系统思考管理经营问题
政治管理阶段:
新中国建国后,整个国家迅速实现一大二公。
企业只是一个单纯的生产车间,生产销售全由政府统管。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中国的企业也进行过一些管理方面的探索,比如邯钢经验、大庆精神等等。
但是由于一切以政治为中心,企业管理方面取得的经验和成就并不多。
直到现在为止,那个时代的一些思维意识还在影响着我们的一些企业管理
制度管理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各个方面都有成套科学、规范的制度和程序,企业像一部高效运转的机器。
在这种管理方式下,部门职能、岗位职责、行为准则、运作程序都实现了规范化;信息传递、各项工作实现了程序化;人才、资金、物资、时间等资源的利用实现了科学化。
这个阶段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打地基阶段,企业大厦能盖多高,取决于这个时候地基能打多深多牢
当然这个阶段也存在问题:企业里仍然有许多制度和程序管不到、管不了的地方,这是因为管理常常滞后于企业发展的特质所决定的。
就像韦伯指出的那样:太多的规章制度对人的创造性、积极性有一定的压制,既增大了管理成本又降低了运行效率。
我国目前大部分企业处于制度管理阶段
文化管理阶段:
企业文化营造了一个非常和谐的工作氛围和共同奋斗的愿望,有着强大的凝聚力,使员工忠于企业和企业所从事的事业。
企业文化内化为员工行动的自觉。
我国有一些企业已经从制度管理层面祥卜携向文化管理阶段跨越,但是还远远没有完成
二、各阶段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
①粗糙管理阶段的管理模式是人治. 顾名思义,人治模式就是使用强人治理。
中国的儒家思想特别强调人治,主张为政在人,以身作则,通过使用贤人来治理国家。
这时的国家治理,明显具有秘密性、随机性和不可预知性等特点
②政治管理阶段和制度管理阶段管理模式是法治. 建立制度,淡化人治,通过制度化管理来提高效率,这就是法治。
对于国家来说,法治就必须强调法律法规,依法治国。
法律、制度具有刚性、公平性、公开性、稳定性,它不同于人治那样有很大弹性,法律弹性很小,任何人都必须遵守,包括制订者和执行者本身。
即法律是社会最高的规则,没有任何人或组织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③文化管理阶段的管理模式是文治. 有一种意识、思维来引导我们的行为,这就是文治,以文化来管理企业,以文化来治理国家。
对于企业来说,文治强调以人为管理的核心,建立学习型组织,领导靠教育培训来引导员工,对员工实行自我控制,自我管理
三、列举电子商务对于传统企业的诸多影响
1、改变传统营销方式
传统营销信赖层层严密的渠道,辅助以大量人力和宣传投入来争夺市场,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成本高。
在网络时代,由于国际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商家可以利用这个世界性的网络将商务活动的范围扩大到全球。
电子商务使买卖双方在网络上形成简单易行的良好界面,使供需双方远在千里之外,通过网络像面对面一样地迅速完成交易,使各种网上交易以电子票据进行支付、清算与决算。
企业弊蔽的原材料采购、生产的组织协调和产品的广告宣传、销售,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2、改变企业竞争形态
通过开展电子商务,网络上信息的公开性使得市场竞争更为公平,产业界限也将变得更为模糊,大企业不仅面临同行中小企业的竞争,同行企业也面临着其它行业企业的竞争,因此,如何顺应潮流,采取相应策略来再创竞争优势,已是企业经营面临的一大挑战.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全新的销售方式,企业的生产首先是为信息网络生产,然后再由网络完成商品和顾客的互动.在网络的冲击下,如果企业没有创新意识,不及时更新产品和服务,就难以在网络时代生存
3、改变人们传统的消费习惯
据统计,上网者中6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全球用户年龄平均在33岁左右,这些人的消费行为往往较为独立,对商品和服务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企业生产、销售的产品,对商品的质量、规格、式样、造型以至包装等会不断提出自己的新的要求。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顾客的行为、偏好也有新的变化。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每个顾客获得信息的速度和内容都比以往要快得多、多得多,因此他们求新求变的愿望也就越发强烈。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产生,产品的升级换代也不断加快,从而顾客对消费品的要求也就日新月异。
再加上今后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顾客对购物方便及乐趣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
4、改变市场营销环境
电子商务使顾客购买行为日趋个性化,生产者对市场机会的反应更加敏捷,生产者与顾客直接交易的可能性在增加,中介商的作用将被削弱。
同时,顾客在交易中的主导权会更加突出,而生产者的市场营销战略会强调如何更方便,及时地满足顾客的特定购买欲望
5、改变企业营销模式
电子营销的模式就是顾客和企业的对话,企业在清楚地了解每个顾客个性化的需求后,作出相应的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策略。
这样,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是一对一的营销关系,是密不可分牢不可破的,网络的即时交互、超越时空等特点即成为这种模式的强大技术依托
2. 文化管理的重要特点是什么
世界管理100年和中国管理30年发展阶段、特点以及趋势研究表明,企业管理已经进入了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文化管理专业化阶段。 提起企业文化,很容易出现两个极端的理解。 大多数管理者对文化的理解要么处于高度抽象的层面,难免流于形式,到处张贴高调的标语口号,领导高调激昂,员工阳奉阴违;要么偏执于肤浅的表象,如要求员工统一着装,定期组织学习,甚至背诵总裁语录。殊不知,真正的文化管理是领导层有意识地创建他们所希望看到的文化,并积极地对文化资本进行管理。 管理的任务是通过多种资源的配置达到优化结果的过程,归根结底,管理是为人而存在的并最终服务于人群。因此,霍夫斯坦德称,管理不是处理具体的东西,而是处理对人有意义的信号,这个信号实际上就是组织文化的特征。 下一代企业的文化挑战 不容否认,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对于管理者来说,最可怕的不是眼前那些看得见的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那些即将发生的,你却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商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对管理者技能和水平的要求也变得更加苛刻。对于管理者而言,变革时期的管理是很多管理者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因为这个挑战是连续不断的。 目前企业管理者普遍面临着这样的困惑:整个企业似一座大厦,里面一片散沙,没有钢筋和水泥......很多员工在感慨:企业内没有主流思想......一片荒漠,没有绿洲和湖泊......一位资深的人力资源经理说:员工士气低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业绩,威胁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一位对管理有很深感悟的企业高层经理说:企业管理的最高形式是一种居于价值观的管理,是对心的管理。 这种情况在很多公司里恐怕都不难遇到,随着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价值体系也变得复杂,员工的管理变得越来越困难。 美国哈佛大学的专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员工的潜力只发挥出20%-30%,甚至可能引起相反的效果;但在适宜的激励环境中,同样的员工却能发挥出其潜力的80%-90%. 随着世界科技革命的兴起,人类开始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又一大趋势,伴随这一进步,脑力劳动将成为社会劳动的主要形式。脑力劳动的特点是在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无形状态下进行的,其效率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员工的自觉和责任感。在这一状态下,以高度精确的时间与动作相配合为其主要管理手段的科学管理,则完全失去了用武之地。这预示着,随着脑力劳动在劳动构成中的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管理必将取代科学管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惟一适用的管理模式。 文化管理时代的来临 在管理学的百年发展中始终有两个目标并存:一是优化配置资源,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激励,以提高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这是管理学的两个永恒的主题。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管理思想。现代管理最早出现在西方,即所谓的科学管理思潮。这种管理思想与机器大工业的时代背景吻合,主要是解决生产效率的问题,因此特别注重研究工作流程的标准化以及工人薪酬的差异化。后来西方社会工人地位上升,工会的力量大增,非常注重维护自身的权益,以有组织的力量来与资方谈判协商。这种形势下,管理思想不能只把工人视为谋利的工具而忽视工人的各种心灵需求,由此出现了行为学派,强调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对工人行为的重要影响,特别关注工人在工作中的参与感和成就感,以此来激励工人的积极性。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日本经济表现出的强劲的发展势头,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思想为西方所注目。与西方管理注重组织、规章、技术等相比,日式管理更关注企业价值、目标、仪式等文化因素,这令日本企业表现出极强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刺激了西方管理思想的转向,开始研究文化在管理中的作用。这标志着文化管理的新时代的到来。大概地说,传统西方管理注重硬性控制,而文化管理则注重软性协调,现代管理思想呈现出了由硬到软的转变。 世界管理100年和中国管理30年发展阶段、特点以及趋势研究表明,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企业管理已经进入了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文化管理专业化和多维度管理企业的阶段。 文化管理有理还有管企业文化被热炒过,但人们似乎一直不太明白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许多非文化的策划、宣传被贴上了文化的标签,更强化了对文化只能锦上添花的观念。而文化理论的奠基人和管理大师埃德加-沙因一贯强调:一个企业应当致力于鼓励人人全力以赴,以赞美和金钱奖励员工的成就,创造一个充满挑战、令人满意又有趣的工作环境。 文化研究专家理乍得-巴雷特认为,有效的组织文化不是领导者主观意识的体现,过去和当前的领导者们的个人特征仅构成组织文化的原始雏形,必须围绕组织目标予以改造和提炼。他还提出了几点重要的建议: --在企业文化转换方式上采取一刀切的办法是不可行的。 --只有文化转换成为全系统变化过程中的一部分时,进行文化转换才有意义。如果一个企业中基本结构、流程、薪酬体系不发生变化,那么人们不会改变现有的工作方式。 --只有领导者注重并尽职于文化转换工作,文化转换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企业管理者都知道,基业长青的背后是企业多年传承下来的相对稳定的优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通俗地说就是企业价值观、行为方式。无论企业领导是否承认,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看上去相似的企业会做出不一样的决策,取得不同的效果,究其原因,就是企业价值观在起作用。 纵观基业长青的企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尊重规律、注重科学、作风稳健、不走捷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代表了基业长青企业的信念:没有耕耘,或付出很小的一点努力,自然不能奢望收获意外的果实。催熟和速成的做法都是违反自然规律的,都有着巨大的副作用,都是不可取的。但受千百年的传统文化的影响,部分人的血液里还涌动着终南捷径的梦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神话受到追捧,社会上弥漫着急功近利和浮躁的风气。这种风气辐射到作为社会基本组成单位的企业之中,一些企业听闻文化管理是一种比科学管理更有成效的管理方式,立刻就撒开科学管理,潜心钻研文化管理,这也是片面的。 文化管理是企业的高级管理,它超越了科学管理的机械式理性,但吸收其合理性成分,又融合了经验管理的长处,并上升为管理学艺术,使企业管理真正实现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要实行文化管理,不能片面强调文化的重要性,也不能纯管理,必须文化与管理、理性与艺术性双管齐下。企业文化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企业管理的终南捷径。企业文化不能为文化而文化,它归根到底是为了提升企业管理。
3. 普遍主义文化在管理上的特点有哪些
1、所有管理措施适用于所有人,同赏同罚。
2、不偏离规则。制度一旦建立,人人都应该遵守。亮吵
3、人类普遍主义的高度、即人类文化(思维与行为)的知脊一致性的,同一性的阐释的人本主义。也即是人类及其社敬猛侍会普遍存在的人本主义。公平与正义,民主与自由。
4. 什么叫做跨文化管理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跨文化管理又称为“交叉文化管理(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即在全球化经营中,对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在跨文化条件下克服任何异质文化的冲突,并据以创造出企业独特的文化,从而形成卓有成效的管理过程。
跨文化管理的关键是对人的管理,要实行全员的跨文化管理。一方面,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不同的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文化,而这种新型的文化只有根植于企业所有成员之中,通过企业成员的思想、价值观、行为才能体现出来,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否则跨文化管理将会流于形式。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经营企业中,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可通过企业的产品、经营模式等转移到国外分公司,但更多的是通过熟悉企业文化的经营管理人员转移到国外分公司。
因此全球化经营企业在跨文化管理中必须要强调对人的管理,既要让经营管理人员深刻理解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又要选择具有文化整合能力的经营管理人员到国外分公司担任跨文化管理的重要职责,同时还要加强对企业所有成员的文化管理,从而使全球化经营企业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4)文化管理阶段的特征有哪些扩展阅读:
跨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
1、文化体系的差异
中西文化从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其文化形成的背景、民族的构成、价值观念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别。西方国家,例如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复杂的种族构成使其不具有大同的民族文化;而中国是有着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整个民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具有重视伦理道德、追求和谐、重视整体等民族文化特点。
2、组织管理上的差异
组织管理涉及到一个企业内部的运作管理方式,包括企业的制度设立、组织内部沟通、人力资源的配置等等。这些内部的实施方式对于整体企业的运作是关键环节。因此当组织管理方式上出现问题,必然会造成企业的整体效益。
从组织沟通方面来说,跨文化企业所面临的文化氛围不再是单一的文化模式,来自不同文化的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合作经营,其不同的背景文化以及企业当前环境文化等多种文化模式之间时常发生碰撞。
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模式等,因为超越了它们赖以形成的文化土壤也会不时发生冲突,所有这些都会对不同层次的组织行为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